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

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

發布時間:2020-12-09 21:06:53

『壹』 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的現狀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什麼影響

我國已日益融入到了全球經濟體系中。新的經濟結構要求對全國土地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戰略性調整。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需要對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時空特徵及與社會、生態環境的相關關系進行宏觀規律性研究。

由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等單位完成的《全國土地資源與生態環境狀況分析》項目,以全國土地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關系為出發點,從國家尺度上對全國土地資源利用時空變化的宏觀規律進行了系統研究,建立了土地資源利用時空變化同國家政策響應的初步框架,定量分析了耕地保護、生態退耕等國土資源管理中的重大問題和熱點問題,其研究成果已得到廣泛應用。

進行全國范圍的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不僅是當前國際土地科學領域的前沿問題,也是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掌握全國土地資源利用/覆被變化的總體發展態勢,進行區域土地利用結構戰略性調整以及科學制定土地利用與國土資源整治政策最重要的基礎研究之一。

《全國土地資源與生態環境狀況分析》正是這樣的研究項目。在新的形勢下,這項研究的成果將在全國土地資源戰略調整和優化配置工作中起到怎樣的作用?近日,記者采訪了該項目負責人、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鞠正山博士。

土地利用方式是區域生態環境條件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

記者:為什麼把土地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放在一起進行研究?

鞠正山:土地利用方式是區域生態環境條件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人類面臨的許多生態環境問題其深層次的原因都與土地資源利用有關,因此,生態環境狀況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土地資源利用的合理性。不同區域層次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生態環境的影響要素,而生態環境建設往往通過改變土地利用方式來實現。

記者:這項研究旨在探討土地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鞠正山:我們的研究是以全國土地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關系為出發點,基於全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及年度土地利用變更結果,著重分析全國土地資源利用現狀、土地資源利用的時空變化特徵以及我國的生態環境狀況。

記者:就是說,主要是對全國土地資源利用時空變化的宏觀規律進行系統研究?

鞠正山:對。我們建立了土地資源利用時空變化同國家政策響應的初步框架,定量分析了耕地保護、生態退耕等國土資源管理中的重大問題。

土地資源利用變化呈現出與社會經濟差異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差異相適應的區域分異特徵

記者:根據你們的研究,全國土地資源時空變化具有哪些特徵?

鞠正山:在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建設和龐大人口生存需求的多重壓力下,1991年~2001年我國土地資源時空變化的總體特徵是:總體土地利用結構好轉,質量相對下降,耕地結構性減少,牧草地退化嚴重。

具體表現在:建設用地和生態保護用地(林地、濕地)穩步擴大,生態退耕成效顯著,土地利用結構有所改善;新增林地和濕地主要是未成林造林地和坑塘等人工林地和濕地,同期減少的主要是天然林地和濕地,導致其總體生態服務功能相對下降;耕地減少的主要因素是生態退耕,其次是農業結構調整和建設佔用;牧草地退化為未利用土地是牧草地減少的主要原因。

記者:這些變化有什麼規律嗎?

鞠正山:具有明顯的區域分異規律,即人們的社會生產活動對土地的擾動程度具有明顯的區域分異,自東向西呈現有規律的遞減。東部沿海地區經濟最發達,人口也最多,對土地的干擾程度最大,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最小。另外,環北京地區以及黃土高原部分地區,由於處於沙漠邊緣帶和農牧交錯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受多重因素的影響,該地區也成為對土地擾動較強的區域。

我們用單一土地利用類型的相對變化率(某一地類在特定省份的變化率占該地類土地在全國的變化率的比值)來表示某一地類的區域分異規律。其中,耕地變化劇烈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長城沿線農牧交錯帶區和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區,林地變化重點分布在內蒙古長城沿線及環北京地區,體現了國家「三北」防護林建設和環北京風沙源治理的成果。牧草地變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以內蒙古最為劇烈。

我國沙地變化呈現南北兩大區域分異特徵。北方陝西部分地區變化最為劇烈,主要是由於沙地治理效果比較顯著,南方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由於洪澇災害等原因,造成耕地損毀沙化與治理並存。全國濕地變化主要分布在長江中游和珠江三角洲等湖泊廣布的地區,挖塘養魚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是其主要原因,反映了區域農村經濟結構的特點。

可以看出,我國土地資源利用變化在自然背景下呈現出與社會經濟差異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差異相適應的區域分異特徵。

記者:土地資源利用變化對生態環境建設有什麼影響?

鞠正山:這個影響可以用七句話來概括,即生態退耕對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沙地治理使局部生態環境改善,濕地面積呈增加趨勢,林地和濕地的總體生態服務功能相對下降,牧草地退化嚴重、耕地總量持續減少,新增耕地生態條件有待改善,生態退耕和沙地治理存在忽視植被自然地域分異規律的現象。

社會經濟結構變化與土地利用結構變化有非常強的相關性

記者:我們知道,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相互影響,它們之間到底具有怎樣的關系?

鞠正山:我們採用典型多元相關分析法和二元相關分析法對我國社會經濟結構變化與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可以看出,社會經濟結構變化與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具有邏輯上的因果關系:土地利用結構的發展變化是受社會經濟結構變化驅動的,它是社會經濟結構發展變化在土地利用/覆被變化中的反映形式之一。

在社會經濟結構中,驅動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主要因素除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外,其他均有所體現。其中人口密度、經濟密度和人均糧食在驅動土地利用結構變化中比較顯著。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響應指標是建設用地、耕地和牧草地,建設用地與耕地是互為消長的關系,形成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在社會經濟對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眾多復雜的驅動力因素中,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比較效益是推動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主要因素。

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是,在社會經濟驅動力因素中,除了人口增加與經濟的比較效益外,國家政策在影響土地利用/覆被的變化將起到特殊作用,這是人口等一般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所無法實現的,這說明人類對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響應機制正在主動發揮作用。

記者:能不能具體說說國家政策在影響土地利用/覆被變化中起到的特殊作用?比如說,耕地保護政策對土地利用的影響如何?

鞠正山:我們知道,我國1999年實施佔一補一的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耕地保護政策後,耕地因建設佔用而過度流失的趨勢得到控制,在國家和省一級水平上基本實現了耕地佔補平衡,而且總量上占補有餘,耕地保護政策在土地利用/覆被變化中得到了體現。

控制東部、保證中部、保護西部,進行全國土地利用結構宏觀調控

記者:研究對我國土地資源利用提出了哪些對策與建議?

鞠正山:第一,控制東部、保證中部、保護西部,進行全國土地利用結構宏觀調控。

東部地區水熱條件好,社會經濟較發達,人地矛盾突出,耕地減少主要由於建設佔用優質耕地。因此,控制東部就是實行嚴格土地利用用途管制措施,控制建設佔用耕地,尤其是優質耕地的佔用。

中部地區是我國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對維護國家的糧食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保證中部就是保證基本農田建設,穩定我國糧食生產,維護國家食物安全。中部的土地利用結構要服務於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的建設。

西部地區大部分屬於生態脆弱區,西部的土地利用首先要服務於生態環境建設,按照植被的自然地域分異規律,因地制宜的進行生態環境建設。

第二,繼續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制度,並注重保護耕地質量及生態條件。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農業結構調整、社會經濟的發展都對耕地保護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保護耕地,尤其是保護優質耕地不能放鬆。同時應當認識到,在土地退化嚴重的條件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是國際食品貿易要求日益嚴格的背景下,保護土地質量日趨重要,完整意義上的耕地保護絕不僅僅是保護一個區域的耕地面積,還要保護耕地的質量及生態條件,兩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第三,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積極防治土地退化。實踐證明,土地整理是綜合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措施之一,是保證土地規模經營、可持續利用的必由之路。國際上許多發達國家都經歷了這一過程,目前還在不同程度的延續。只是由於各國的國情不同,其發展模式有所差異。當前我國正處於由小農經濟向規模化經營的轉軌時期,規模化經營需要根據區域土地資源的宏觀特點,通過土地整理的系列措施來落實和保證。

第四,啟動土地資源與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立預警系統。建議盡快啟動土地資源與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立預警系統,與每年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點面結合,定期監測和預報全國土地資源與生態環境狀況。這將為國家重大戰略措施的制定提供決策參考。

『貳』 中國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各種影響有哪些舉例

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影響有很多:首先自然環境方面,一是以自然資源的消耗為代價帶來的經濟增長;另一個是在發展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如國內的多個資源型城市環境的破壞跟當地居民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如山西的煤礦、大慶油田、鄂爾多斯的破產,暴富經濟等如神木縣危機都屬非健康不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受諸多因素導向,以致國民價值觀以GDP增長論成敗,是經濟發展對人文環境最大的破壞,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一味追求財富、忽視道德危機、冷漠社會。如在中國無健康安全食品等很多都是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可以說利大於弊;很多發展思路都是不可持續發展的短視行為。

『叄』 求我國的環境問題與建築工程論文!

中國一直存在著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孰輕孰重的爭議。中國環境保護法規的不足,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缺乏等等因素阻礙了中國政府有效地尋求一個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適當方法。本文首先闡述了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類環境污染。之後評述了中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沖突中形成的污染原因。最後,本文研究了促進中國環境保護發展的幾點對策,以求尋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點。

一,中國經濟發展中產生的環境污染

1能源污染。中國經濟發展主要是以重工業發展為核心進行的,而重工業企業為追求生產數量與規模,多數採取低能源成本的生產方式,對能源的使用不徹底,也沒有配套的除污設施,企業的生產行為就象是在進行一次次的能源浪費,使得能源資源本不富饒的中國面臨更多資源保護與環境控制方面的問題。
2大氣污染。中國的主要能源供應資源仍然是煤,中國是世界煤消費最大國,同時還是世界原油消費第二大國。我國目前的空氣污染相當於發達國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嚴重時的水平。大氣污染以煤煙性污染為主,主要污染物為煙塵和二氧化硫,其中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約佔70%。全國600多個城市中,大氣環境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的城市不到1%;全國大、中城市的總懸浮微粒和降塵基本都超過國家規定的標准,給中國人民的健康帶來破壞性影響。
3水污染。中國城鎮供水面臨很多的問題,據統計,在660個大中型城市中,約有400個已存的各種各樣的水問題;有1/4已達到警界標准。地下水資源已被漸漸污染,還有20%的水資源已無法再生為清潔水。而這所有的水問題都與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排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4勞動力污染。企業大規模的生產必然需要更多的勞動力,這種對勞動力的需要似乎與環境保護沒有關系,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國重工業生產的產品多為非技術型產品,其生產崗位對勞動力沒有技術上的要求,因而生產過程中對能源、資源的浪費較大。但是由於這些勞動力密集的工業還可以減少國家的就業壓力,因而其環境污染問題更易被忽視,使得環境污染問題自然退居經濟發展之後,使中國的環境保護問題面臨更多來自經濟發展需求的壓力。此外,在改革進程中。由於政府已經逐步消除人口移動的限制,使更多的農民工湧入城市工業企業,中國的城鎮人口增加,到2004年。中國城鎮人口近總人口的42%。這使得中國城市人口進一步集中。這種人口城鎮化的趨勢,其代價是中國可耕種地面積的大量減少。同時還會產生糧食生產力的危機。城鎮化的發展還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企業勞動力為適應企業的發展,必須選擇一種更為高質而快捷的生活方式。這促使糧食生產部門使用更多的化肥和農葯來滿足這種生活方式,這會使更多的江河湖海受到污染。土地污染也會更為嚴重。
5垃圾污染。我國廢棄物排放量大,工業廢渣和城市垃圾大都堆積在城市的郊區和河流荒灘上,已成為嚴重的污染源,由於綜合利用和處置率低。累計堆存量達65億噸,佔地5萬余公頃,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僅為1.2%。全國有2/3的城市陷於垃圾圍城。此外,隨著中國化學工業的發展,有毒有害廢棄物也有所增長。有毒有害固體廢棄物都未經
過嚴格的無害化和科學的安全處置,成為中國亟待解決並具有嚴重潛在性危害的環境問題。

二中國經濟發展中產生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最近20多年,中國經濟持續以年平均9%的增長率高速增長,但是今後的發展也面臨著許多巨大的障礙,除了技術進步之外,最大障礙就是資源和環境因素。雖然進入2003年後。新一代領導人已經開始注意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並著手予以解決,然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種種沖突卻使這一問題的解決不容樂觀。
我國的經濟發展一開始就埋下了環境污染的禍根。一直以來,中國盛行「商人崇拜」和政策上的「向商人傾斜」,國內許多政策措施都體現出經濟發展為首任的思想,在《京都議定書》的簽訂過程中,中方代表即表示「國的首要問題是消滅貧窮,發展經濟,中國政府不可能執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義務。除非是經濟發展了」。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任何浪費污染環境的做法都可以借「發展經濟」之名毫無阻礙地通行。錯誤的政績觀把「吸引外資」和「出口」當成了考核官員「政績」的首要指標,出口污染環境的產品受到優惠的「出口退稅」的公然鼓勵,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外商投資企業被奉為上賓。並得到低稅率的優惠。在這種環境換發展的政策指導下,中國當然會面臨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困境,高速的經濟增長變為不可持續。
中國人均土地面積和資源儲量都遠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中國要想使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投入更多的治理資金與技術資金促使企業使用最能保護環境的生產方法,有效利用資源。而我國各企業及政府部門對經濟數量的追求往往讓他們忽略或放棄了這部分投入,致使我國環境保護及相關資金支持和技術發展嚴重落後。我國在九五計劃期間,政府拿出了360億(約45億美元)主要用於污染控制和防治,這是近兩倍於六五、七五和八五計劃986-2000)之和的環保投資,然而這一數據仍然低於1%的GDP數量。「十五期間」環境污染投資首次突破GDP的1%。達到1.18%。但這一投入並不能滿足環境保護的基本需要。據環保總局與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每年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佔GDP的百分之四到八,再加上生態破壞帶來的損失,總的佔到GDP的百分之十三到十五。在《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中指出。中國2004年全年環境污染造成經濟損失佔全年GDP的3.05%,治理成本佔GDP的1.80%,如果在現有的治理技術水平下全部處理2004年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資約為10800億元,占當年GDP的6.8%左右。同時每年還需另外花費治理運行成本2874億元(虛擬治理成本),占當年GDP的1.80%。這一切資金要求與我們現有的投人數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我國經濟發展正面臨資源短缺的約束,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問題的根本還是在於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是一種粗放型的方式。經濟的增長主要是依靠資源的大量投入,造成了大量資源的浪費,產生了一種資源約束的錯象。而且這種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也造成我國產品結構、進出口技術結構各方面嚴重失調,其發展的最終結果都將導致環境的急劇惡化。如果我國有好的市場經濟,轉變了現在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那麼,就會促使技術的不斷進步,能不斷地開發出新的資源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這時,資源約束的現象才會真正消失。

三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有效措施

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快速發展期,處在環境污染、資源消耗的高峰期,環境狀況距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有相當大的差距。如何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切實保護好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是中國2l世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1把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來抓,加強各部門合作,最重要的是各級政府、各級管理部門、各級領導要牢牢樹立科學發展觀念,實行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同時,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要用綠色GDP核算體系代替傳統的GDP核算體系,把環境保護納入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
2把環境保護作為產業來抓,分配更多的資金與技術資源給環保產業,加快先進環保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逐步形成環境保護技術研發體系,將環境保護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推動環保產業化進程,逐步規范環保產業市場,積極推動環保設施運營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環保產業宏觀調控和運行體系。
3把循環經濟的發展作為新時期經濟發展的重點工作,徹底放棄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有效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完善的法律體系的支撐,循環經濟的發展與傳統的回收利用不同,它不是依靠計劃安排來實現廢舊物資的回收再生,而是通過法規和標準的嚴格執行,通過市場運作來發展的。因此,在循環經濟的建設過程當中,我國還需不斷加強環境法體系的建設工作,並賦予相關工作部門有效的執行權力,在完善的循環經濟法律框架下,有效推行循環經濟的全面發展。
4把國際合作視為解決我國環境保護問題的重要工具,通過官方和非官方的各種渠道,通過政策討論與對話推動我國在環保領域的國際合作,提高中國在環境政策、管理、技術及方面的能力,積極引進環境保護資金和先進的環境管理理念。為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提供動力與支持。[

『肆』 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如何解決

1.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 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關繫到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影響著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民族和個人。西方工業社會目睹了二戰以來經濟和社會迅猛發展的人間喜劇,領略了科技革命給人類帶來的空前無限的風光但也親身體驗了環境破壞所帶來的生態危機的切膚之痛。人口急增能源短缺、全球性氣候變暖、臭氧層的破壞、土地的沙化、鹼化和退化水土的大量流失、森林減少、空氣、水等的嚴重污染、物種的滅絕等等一系列嚴重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擴張,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重大問題,而在經濟發達國家,這些問題為害尤烈。中國處於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全面推進的轉型時期,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使得環境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人們終於認識到,人與自然應當相互依存,經濟與環境必須協同發展。 1.1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對傳統發展觀念的反思,到上世紀90年代「可持續發展」成為聯合國有關發展問題一系列專題國際會議的指導思想,已經經歷了半個多世紀。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越來越受到重視。一般來說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這三者之間有著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其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整個可持續發展體系中的核心。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指在鼓勵經濟增長以體現國家實力和社會財富的同時,不僅重視增長數量,更追求改善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為特徵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 1.2環境、環境保護的含義 關於環境的概念不同的學科領域有不同的定義,這里主要是指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是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的,是人類目前賴以生存、生活和生產所必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總稱,即陽光、溫度、氣候、地磁、空氣、水、岩石、土壤、動植物、微生物以及地殼等自然因素的總和,也就是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類的自然形成的物質、能源和現象的總和。環境保護,就是指採取行政、經濟、科學技術、宣傳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適合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也就是人類在實現自己的經濟發展目標的同時,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或者使環境向不穩定和無序的方向運動,特別不能使生命支持系統遭到繼續破壞而使生命之網瓦解。 1.3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 環境保護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關系,是經濟、社會發展及穩定的基礎,又是重要的制約因素。當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成為阻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威脅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制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影響人民真正享受發展成果的重要因素和關鍵問題。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不僅要實現經濟上的富裕,更要實現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和生活;不僅要保障人們的衣食住行、醫療、教育,更要保障人們能夠健康生活、長遠發展;不僅要維護公眾在個人物質財富上的合法權利,更要維護他們依法享有生態環境等公共資源的權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政治民主、社會公平的國家。由此可見,對於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保護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由於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建立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上,所以國家保護整個生命支撐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以及生物的多樣性;解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保護自然資源,保持資源的可持續供給能力,避免脆弱的生態系統;發展森林和保護城鄉生態環境;積極參加保護全球環境生態方面的國際合作,努力使我國的環境污染得到控制,重點城市的環境質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態惡化的趨勢有所減緩,從而逐步使資源、環境與社會的發展相互協調。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最為突出的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是,由於二氧化碳排放所引起的溫室效應、由於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引起的酸雨危害、由於大量使用氟利昂所造成的大氣臭氧層破壞等。在這些方面發達國家肩負著更大的使命。因為這些國家的消費水平按照人口平均量計算遠遠高於發展中國家,所以造成的環境污染也更嚴重。空氣污染如此,其他方面也類似。另外,發達國家需要採取行動,控制它們向發展中國家出口不再被允許出口的有害物質和不安全技術。作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一員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深知自己在全球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中的重要責任。中國在發展中,對自身經濟發展所產生的種種資源、環境、問題的困擾,和對因地球生態環境惡化而引起的各種環境問題已有深刻的認識。中國將以/全球夥伴0的精神參與環境與發展領域的廣泛國際合作,認真履行中國加入的全球環境與發展方面的各項公約,不懈地致力於中國所應承擔的義務。為此,中國政府將繼續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高度的重視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工作,以更積極、認真和負責的態度參與保護地球環境及追求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各種國際合作。 從某種意義上講,任何一個生態系統,包括人類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都由四個要素決定:一是環境,即自然界的光照、空氣、水分、土壤等;二是生產者,即植物,它從大氣中吸取二氧化碳,從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礦物質,經過光合作用使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和生物能,從而使無機物變為有機物;三是消費者,即動物和人,保證種群、環境以及社會平衡運行;四是分解者,即微生物,它把植物、動物殘骸和排泄物分解為簡單的物質或元素,重新進入環境。所以,要實現人類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就要求保持人類生態系統網路中各個生態因子之間的協同與平衡,要求物質和能量及信息的輸出與輸入,既在數量上相對接近,又在質量上促進生態系統的適應和演變進化。只有這樣,才可以通過協同機制,將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人類生態系統的發展保持在持續穩定的狀態中。總之,生態系統的建設和保護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而生態系統保護和建設好了,不但會為發展經濟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本身也會有直接的經濟效益。經濟要發展,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建設必須先行,生態系統的建設和保護既是環境保護的中心環節,也是當前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中心環節。盡快恢復遭到嚴重破壞的森林、草場等自然生態系統,是當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綠色大開發是以生態系統的建設和保護為主並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不能出現為追求經濟效益而違背自然規律,盲目營造當地不宜的經濟林的現象。森林建成後的開發也要予以必要的限制。只有將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前途所在。

『伍』 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

科技進步帶來的各種發現和發明使人類逐漸強大起來。各種交通工具是腳專的功能的延伸屬,大大拓展了人類的活動范圍;望遠鏡和顯微鏡是眼睛的延伸,使人類能探測更廣闊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網路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遠在千里之外的人們能相互溝通,地球成了一個地球村。諸如此類的成就不僅代表了科技所達到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激光、微波、電視、計算機、網路、核反應堆,這些東西不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它們充滿了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了它們的存在,它們都影響和控制了我們的生活。
現代人已經有了相當大的改變自然環境的能力。不過人類在享受科技進步營造的舒適生活環境時,並沒有及時意識到所付出的生態代價,結果是人類被迫面對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地球生態危機。人與自然環境之間應該是怎樣一種關系?人類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屬品嗎?對環境與人類之間關系的重新考慮是本世紀人類文明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本期動態將從五個不同的方面, 談談人類面臨的幾個重大的環境問題。

『陸』 眾所周知,這些年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可是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問題一直為


Dear editor
I am writing to tell you about the discussion we』ve had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ome students believe we should never sacrifice environment for economy. They think the pres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largely caused by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farmable land is decreasing because of the in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However, other students think it unnecessary to consid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now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es first. They believe tha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only the by-pro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are unavoidable. They can be dealt with later when we have the time and money.
I think the second view is completely wrong. The purpo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o provide a comfortable and happy life for our people. We should aim 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Yours,
Li Hua

『柒』 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會給環境帶來那些負面影響

我方認為環保教育比自覺更重要
首先,教育是自覺的前提,實踐證明,只有當教育達到一定程度時,自覺才會產生。自覺不是天生的,人天生是不會有環保觀念的,所以必須接收教育,從小到大的環保教育才是環保的根本。為什麼現在這個社會環保做的很不夠,就是因為這個社會的絕大多數群體從小就沒有接受到良好的環保教育,他們不知道我們國家的資源是多麼寶貴,他們不知道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的環境到今天會成為一種奢侈,他們也不知道環保對國家戰略和子孫後代是多麼重要。不是因為他們在環保上不自覺,而是他們根本就沒有這種意識,歸根結底就是教育的缺乏。我們可以看到,在經過十幾年的環保教育,特別是近些年來的環保教育後,中國的環境事業得到了很大的進步,下一代的環保觀念普遍增強,他們能有今天這樣的自覺靠的恰恰是教育
其次,教育擁有比自覺更大的約束力和執行力,把環保這樣一個浩大工程完全寄託於公民個人的自覺本身就是不現實的,我們知道,自覺是人的內心,是外力所無法有效控制和約束的東西,當外界條件發生變化時,誰能保證他的內心世界不會動搖,當他一個人在野外郊遊時,當他面對巨大誘惑時,當他心情極差時,試問對方辨友誰能保證他會把環保這根弦還綳的那麼緊,垃圾可能也就隨手扔在荒草叢中,而教育則不然,教育的背後實質上是一種外力強加的約束,本身是有高低級位階的,這也就保證了被教育者的某種遵從,就像學生在學校接受老師的教育,企業接受環境主管部門的教育,他們的地位是不一樣的,所以與自覺相比,它的約束力和執行力更強,新加坡就是例子,如果不是得益於健全乃至嚴苛的法律教育(法律教育的背後是法律的尊嚴,是巨額罰款,刑罰乃至對身體的鞭笞),試問新加坡真能如今天這般美麗嗎?答案毋庸置疑,所以我們認為,任何一種制度完全凌駕於美好的道德之上,那麼最終這種制度必然遭到破壞。
最後,反駁對方辨友的觀點。沒有教育的自覺在人類學看來是人的本能,是以牙還牙,以血還血,是繁殖,是餓了要找飯吃的本能,環境的保護是這樣嗎?保護環境是每個人的本能嗎?只有一種情況下,它會成為本能,那就是環境破壞已經走到了絕路,人類為了求生存而激發出環保的本能,我們目前沒有這個條件也沒有這個必要創造出這種本能。所以自覺的環保在生物學和人類學上都是講不通的。教育很多次沒有用,這個觀點更站不住腳,這是以偏概全的看法,教育無用要看對誰了,對學生,對下級,可以說他們是言聽計從的,對無賴,或許沒用,但是我們還有法制教育,他們不遵守,那麼就把他們隔離起來,這就是教育比自覺的高明之處,而且,自覺與教育相比,更不可靠,一群人中,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到達這個社會的整體自覺,倘若有一個人不自覺,這個制度就難以為繼。
所以我方認為對於環保而言,教育更勝一籌!

『捌』 垃圾帶來的環境問題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哪方面的不協調

人與自然不協調,沒有和諧共生,不可持續。

『玖』 有關中國的人口、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系、問題及解決措施的小論文

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十一五"乃至更長的時期內,發展的這一地位依然不容懷疑和動搖."十一五"發展的目標,內容和手段過去不是,將來也不應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發展內外環境的變化.發展的目標,內容和手段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
一,"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內外環境.
根據初步判斷,與"十五"時期相比,"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內外環境將會出現一些新的特點.
國家安全將面臨更多挑戰:
"十一五"時期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不會改變,世界的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不會改變.國際形勢總體穩定,局部動盪的基本態勢不會改變.因而,中國發展的國際政治環境也不會發生顯著變化.但是"十一五"時期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不確定因素有可能增加,從而對中國國家安全提出更多的挑戰.一方面國際單邊主義,強權政治和地區潛在沖突有可能增加傳統領域的安全威脅.另一方面,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有可能增加非傳統領域的安全威脅.
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區域合作加強與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並存.
一方面,在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經濟全球化將繼續發展,傳統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將逐漸式微;另一方面,由於全球生產,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相對過剩.貿易保護主義將以新的形式繼續存在,並在一定的條件下盛行.
"十一五"期間,中國將舉辦北京奧運會和上海市博會.這除了會帶來無限商機外還將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促進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更大程度的融合.
3, 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將對經濟社會發展及政策的制定實施產生重要影響.
"十一五"期間,入世過渡期結束,中國的"入世"承諾基本兌現.履行"入世"承諾,執行世貿組織規則,有利於規范對外經濟活動,有利於在對外經濟交往中維護自身權益,也有利於促進國內市場競爭,有利於為長期發展構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
擴大內需的宏觀政策可能要進行調整.
以積極財政政策為主要內容的擴大內需的政策已經實施5年多,從2003年經濟狀況來看,"十一五"時期宏觀經濟政策對於經濟運行的調控方向將發生變化,著眼點有可能不再是抑制通貨緊縮而可能是實現經濟既無通貨膨脹又無緊縮的適度增長.
5, "三大差距"更受關注.
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鄉,地區和階層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雖然國家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採取或強化了一些措施抑制收入差距擴大.但收入差距問題似乎日益嚴重,"十一五"期間,抑制"三大差距"擴大的趨勢必將成為社會發展政策的重點之一.
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中國的人口結構以及變動趨勢,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以及改革開放向縱深的擴展,決定了就業不足是現代化過程中一個長期性問題."十一五"期間,就業不足不僅表現在文化水平較低的勞動者的就業難上,更嚴峻的是,由於近年來大學擴招速度迅猛,各種民辦和中外合資高等教育發展較快,就業的不足還將表現在文化水平較高的勞動者的就業難上,這將造成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
戰略性資源的約束日益強化.
"十一五"時期,人地矛盾將繼續加劇,森林和草地資源將繼續呈下降之勢:土地沙化等問題將日益突出,北方水資源短缺形勢更為嚴峻,合理配置全國水資源的要求將更為緊迫;全國水資源污染問題更加嚴重,治理水污染將需要更多投入.
公共安全將備受重視.
2003年初爆發的"非典"疫情,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了嚴重損失,暴露了公共事業發展,公共管理,政府協調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非典"微機警示人們,在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人員往來日趨頻繁的現代社會中,危機隨處存在."十一五"期間,公眾的危機意識將增強,從而將對公共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協調能力改革完善公共管理制度,發展公共事業,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十一五"乃至更長時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
發展的內外環境決定了"十一五"乃至更長時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適當平衡各種利益關系最大限度地創造就業機會,降低經濟增長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建設和諧穩定的社會,完成上述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必須以協調與和諧為目標.
以協調與和諧為目標的發展有別於以經濟增長為唯一目標的發展,有別於以經濟單項突進的發展,有別於忽視資源,環境和生態代價的發展.它強調人的全面發展是整個發展問題的核心.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強調經濟與社會的共同進步,經濟增長量與質的統一,強調城市與鄉村的共同繁榮,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共同發展,強調各階層的共同受益,全社會的和諧共存.主要表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1),地區之間的協調.
(2),城鄉之間的協調.
(3),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和諧.
(4),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5),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間的和諧.
(6),縱向(中央和地方),橫向(部門之間)關系的協調.
(7),開放和創新能力之間的協調.
(8),近期和長遠之間的協調.
三,制定"十一五"計劃需要研究解決的幾個問題.
1, 確定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總目標以及階段性目標,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全國建設小康社會可分解為5個方面的目標,既保持經濟增長的持續性,提高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降低經濟發展的資源和環境代價,構建和諧社會關系體系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同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可分成若干階段,每一階段都應有相應的階段性目標."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制定科學可行的階段性目標,無論是對於"十一五"計劃的完成,還是對於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保持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年約9.5%的快速增長,但是,快速增長也使我國經濟發展付出了沉重代價,包括資源的過快消耗,環境的巨大破壞和生態的顯著變化,以及社會沖突的明顯增多等,"十一五"時期維持經濟增長的一些因素可能不復存在,如以低廉的價格獲得建設用地,大規模國債投資等需要研究在降低資源和環境代價,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前提下,如何通過尋求技術創新等新的替代性增長因素,來維持經濟快速增長.
建設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
通過近年來的努力,我國的市場環境建設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市場分割,競爭不足等現象依然存在,影響了國民經濟整體效益的提高和經濟的長遠發展,甚至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建設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需解決:如何打破地區封鎖,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建設全國統一市場;如何打破某些行業的壟斷,進一步促進市場競爭;如何建立誠信制度;如何將強執法力度,切實保護消費者利益,和切實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促進地區協調發展.
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主要應做到這些方面:
加快制定空間整體規劃;
保持西部大開發的可持續性;
增強東部地區的國際競爭力;
加快老工業基地的改造與發展;
加強中央政府權威,增強政府協調能力.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發展差距巨大,只有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才能整合方方面面的利益,才能有利於民族凝聚力的提高,才能在非常時期保證經濟社會的穩定運轉.
6, 落實城鄉統籌發展戰略.
目前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大多數,隨城市化的推進,農村人口的相對規模可能會縮小但是農村人口的絕對規模仍然巨大,在2020年城市化水平達到60%左右時,農村仍有6億左右的人口,農村的發展和繁榮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不可少的方面,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現階段,嚴重的"二元結構"
正制約著內需的進一步擴大和經濟的進一步增長,無論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出發,還是從實施新型工業戰略的需要出發,都需要認真研究如何實現城鄉的協調發展.
7, 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
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需要科學的發展觀,這就是,一切發展都是為人類最終擺脫自然和非自然的"奴役",為實現物質和精神的徹底解放創造條件;發展的直接目的在於為人們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使之享有富裕的物質生活和愉悅的精神生活;發展是量和質的統一,物質財富的增長只是其內容之一,為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十一五"時期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包括:
如何通過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體制,顯現義務教育的公平性,擴大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受益面;
如何通過增加醫療衛生投入,完善醫療衛生制度 ,保證人人都享有最基本醫療服務的權利和能力;
如何通過戶籍制度,勞動制度的完善,保證城鄉居民享有平等的勞動權;
如何通過完善養老體系,應對在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出現老齡化問題;
如何通過完善人口政策,應對人口性比例嚴重失調帶來的挑戰.
保證改革的公正性,擴大改革的受益面由於所處的社會位置不同,人們在改革過程中獲得的利益存在嚴重差別,這種並非源於個人能力的差別市民怨漸起的主要原因,如何保證改革過程的公平性將是"十一五"時期面臨的另一個問題.

與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