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社會結構
「社會結構」一詞只怕難以有確切的科學定義。自從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各民族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人們總是在不斷地尋求社會總人口的各種分類。例如可以按性別分男女,按年齡分老幼。北朝時,出現了按男子年齡分丁、中、老、小四等的劃分,此後的一些朝代又作了變更。但此類劃分顯然與今人的社會結構的概念有別。《漢書》卷24《食貨志》提出「四民」的概念,說: 「士、農、工、商,四民有業,學以居位曰士,闢土殖穀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曰商。」四民的概念在中國古代長期流行,大體上可說是職業的劃分。其中的士,後世或稱「士大夫」。士大夫一詞出現較早,但各個時代的詞義又有差別,留待後面詳述。在傳世的《唐律疏議》中,則對唐朝的社會總人口規定了身份差別,其中主要有兩類,一是「良賤」之別,良是指良人,即平民,賤則有部曲和奴婢兩等。二是「官」和「庶人」之別,[一]但官員擁有的各種特權,在《唐律疏議》中也並未作全面而完整的規定。[二]
近代西方思潮沖擊中國,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將社會總人口劃分為階級。眾所周知,階級論不是馬克思主義的首創。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又有其鮮明的特色,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說:「這種新的歷史觀,對於社會主義的觀點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證明了:過去的全部歷史都是在階級對抗和階級斗爭中發展的;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是一直存在的。」馬克思和恩格斯表述的階級,既有政治上的統治和被統治,又有經濟上的剝削和被剝削,他們雖然廣泛地使用階級一詞,卻又從未對階級一詞下過定義。應當承認,將社會總人口劃分為階級,是人類對自身社會認識的一次飛躍。階級區分不能說是將紛繁復雜的社會結構包舉無遺,卻是抓住了人類文明社會結構的根本和核心問題。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階級以及階級壓迫和剝削是生產不發達的產物,只要生產發展沒有達到相當的水平,階級是不可能用各種人為的、行政的手段加以消滅的,而只能改換階級壓迫和剝削的方式。
列寧在《偉大的創舉》一文中則是從經濟范疇對階級下了定義:「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產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於它們在一定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
列寧對階級所下的定義應當說是一種粗線條的、大致的,而又是純經濟的,主要著眼於對生產資料是否佔有或佔有的多少和主次,以及由此產生的在勞動組織中的地位和作用,取得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少。在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社會本身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復合體,而經濟是基礎,社會總人口的階級區分首先從經濟的角度出發,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列寧這種純經濟的定義,卻又難以對各民族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的階級區分,作出完備的概括。
例如利用政治權力和等級制,即使並沒有直接佔有生產資料,照樣也可巧取豪奪,支配和享受超額的社會財富,這當然是一種剝削行為,不能不納入社會的剝削階級的范疇,卻無法用列寧上述的定義加以歸納。如果要較為科學地考察中國古代歷朝的階級結構,除了經濟因素外,是不可能完全置政治因素於不顧的。至於文化因素,依筆者個人之見,只怕難以作為區分階級的依據。
但是,社會既然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復合體,如果將社會結構單純地理解為階級結構,無疑是不妥當的,社會結構應有更為豐富的內涵。例如在中國古代,宗族組織和制度就應是社會結構的一個重要方面,它與階級結構固然密切相關,卻完全不能混為一談。又如宋朝城市的廂和坊,鄉村的鄉和里,管或耆,以及後來的保甲,固然是基層的地區或行政單位,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也可說是社會結構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大致是古代鄉黨聚落組織的延續。宗族組織是血緣性的,而鄉黨組織是地緣性的,兩者都是家庭之上的社會基層細胞。又如社會總人口的文化教育層次,也應是社會結構的一個重要方面。
總的說來,社會結構的概念及其涵蓋范圍,不是筆者所能一語道破的問題。在本文中,筆者只能按自己的一些理解,作若干力所能及的、以偏概全的論述,以就教於讀者和專家。
『貳』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有哪些名次
院試又叫童試,縣級考試,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試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會試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 殿試 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
明、清殿試,分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皆賜進士及第;
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張掛黃榜公布,俗稱為「金榜題名」。
(2)古代中國經濟制度受血緣關系影響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
科舉,科舉制、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系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人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
在中國,科舉制從隋朝(一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為江南貢院,佔地超過30餘萬平方米。另闢有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也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
『叄』 小農經濟是中國血緣關系至上的原因之一,為什麼
首先,小農經濟亦稱「個體農民經濟」。以家庭為單位、生產資料個體所有制為基礎,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滿足自身消費為主的小規模農業經濟。既然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就離不開血緣關系。
『肆』 怎樣認識古希臘文明的歷史地位
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很多知識分子(以僧侶和貴族為主)為了擺脫基督回教日益腐朽答的世俗化統治與思想禁錮,開始重新學習逐漸被遺忘的古希臘著作,例如《荷馬史詩》、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和一些先古基督教會文章。古希臘的精神遺產第一次得到了全面復興和繼承。
可是到了18~19世紀,隨著啟蒙運動的興起,學者們不再把《聖經》上寫的當作真事,而且把古希臘的知識歸於同類,把前776年第一次奧運會之前的事情統統算為神話,而非歷史。1870年海因里希·施里曼在希臘特洛伊出土文物,這一考古發現讓西方人重新認識到古希臘不是虛無縹緲的神話傳說,而的確經歷過燦爛的文明。從此學者開始仔細研究古希臘流傳下的著作,區分神話,傳說和歷史。
『伍』 獨裁專制什麼意思
獨裁意為獨自裁斷。多指獨攬政權,實行專制統治,如獨裁者,個人獨裁,獨裁統治等。《晉書·李績載記》:「慕容恪欲以績為尚書右僕射, 暐憾績往言,不許。 恪屢請,乃謂恪曰:『萬機之事委之叔父; 伯陽 (李績)一人, 暐請獨裁。』 績遂憂死。」
獨裁最為突出的階段是奴隸制時期和封建社會時期,當時的貴族們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凌駕於法律之上,以個人意志左右國家意志.
詞語解釋
(1)獨自裁斷;獨自決定。
毛澤東《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許多同志口裡贊成集體領導,實際上十分愛好個人獨裁,好像不獨裁就不像一個領導者的樣子。」
(2)獨攬政權,實行專制統治。
鄒韜奮《奧國的教訓》:「 奧總理陶爾斐斯摧殘社會民主黨的力量,勾結侵略國義大利來支持他的獨裁統治。」
毛澤東《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蔣介石要堅持獨裁和內戰的反動方針,我黨曾經及時地指明了這一點。」
(3)獨裁(英語:Autocracy),也譯為專制,政治學名詞,是一種政府的形式,由一個擁有無限威權的統治者,在不受法律及傳統的制衡下,以個人意志來進行統治。這個具備無限權力的統治者,稱為獨裁者(英語:autocrat)。以獨裁統治為統治方式形成的政治制度,稱為獨裁政體(英語:dictatorship)。
(5)古代中國經濟制度受血緣關系影響擴展閱讀
制度表現
專制制度的另一個重要表現,便是君權高於神權,這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生活區別於西歐大陸的一個顯著特徵。在古代中國,既不存在貴族分權執政的共和制,也沒有神權凌駕於皇權之上的教皇制。
這是因為,一方面,中國古代社會是建立在以宗法血緣為紐帶的家族關系基礎之上的,據考古證明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並沒有像古希臘、古羅馬那樣建立在氏族血緣關系瓦解的基礎上,而是在氏族血緣關系保留的情況下直接進入文明階段。
因此,國家關系、君臣關系只是家族關系、父子關系的擴大和延伸,在君父權威以及家族倫理教化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歷代中國人,陶然於倫理親情,注重對現實人際關系的把握,視天下如家庭,並通過自然經濟陶冶出來的君臣倫理親情與臣民溝通,直接干預臣民的生活,使自己的權利和威勢滲透於社會機體的每一個角落。
他們所強調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人跡所至,無不臣者」,決不容許妨礙皇權專斷的政治因素橫置其間,更不能容忍神權凌駕於皇 權之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獨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專制制度
『陸』 清代科舉制度形式
清代科舉制度形式:
清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清代有府學、州學和縣學)。生員「入學」後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清初生員尚在學宮肄業(有月課和季考,後來變成有名無實了),又稱為生,俗稱秀才。這是「功名」的起點。
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膳生員,有一定名額,由政府提供津貼和生活日用的學員;其次是增廣生員,也有一定名額,為候補廩膳生之屬;新「入學」的稱為附學生員,為增廣生之預備。每年由學政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童生試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准備參加童生試。
鄉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
會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餘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餘分別授主事(各部職員)、知縣等(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有終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內特設的教習館(亦名庶常館)肄業三年期滿舉行「散館」考試,成績優良的分別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原來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編修、原來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檢討),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分發到各省任知縣。
(6)古代中國經濟制度受血緣關系影響擴展閱讀:
科舉制度對外國的影響
中國科考制度對歐美國家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歷史學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兼職教授倪方六表示,早在100年前,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即點破了——現在各國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的。孫中山說的這話是有根據的,並非臆斷。
在14世紀,歐洲來華人士便將中國通過科舉,即統一考試的選拔人才模式,向本國做了詳細介紹和推薦。其中,英國人對此最有興趣,「英國當時的學術界和開明官員,力主仿效中國文官取士手段,機會均等,公開考試。
1853年,英國王室任命查理·特羅維廉和斯坦福·諾斯科特兩位爵士,負責英國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擬。後他們向國會提交了《關於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報告中的主要觀點就是建議學習、實行中國的科舉制度,通過公開、競爭性的考試手段來招聘官員。」
據倪方六介紹,兩位爵士的報告被英國國會採納。此後、法國、美國等許多歐美國家都把中國的考試制度「拿了過去」。「歐美人認為,科舉比當時他們『領導說了算』、『世襲』等用人模式先進、公平,中國的科舉優點多多,至少使官員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可以造就一批高素質的官員。」
「西方當時有人驚嘆,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一項偉大的制度。」倪方六表示,他們認為這一制度應該與中國古人發明「四大發明」一樣,是重要的發明創造,影響了全球的用人觀,直至目前,還有今後。
歐美人把科舉這一中國人發明的選拔人才方式進行了改造,使之成為讓中國這位發明者反過頭來要學習、「取經」的考試模式。西方結合當時的工業革命和民主、人權的需要,考試內容豐富而又科學,智力水平、知識結構、實用技能、心理素質,統統納入考試的內容。
除了筆試方式,歐美「科舉」中最重要的是口試和面試制度的確立,比中國的「殿試」,由皇帝一人御筆欽點手段,更為完善和科學。
歐美的「科舉」,即便順利通過了,也未必就能如中國的學子(舉人)一樣,立即可以獲得官職和榮耀,戴紅花騎大馬,還得實習和試用,至少半年以後才能正式上崗「當官」。
『柒』 高一歷史必修一提綱
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分封制的特點就是周王把一定把土地和人民授於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候國,拱衛王室。被分封的諸候要服從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貢獻財物,並隨從作戰。
①戰國時初步形成
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增強,國家局部統一局面的出現,為中央集權制的形成創造了社會條件。各國進行的變法運動,進一步掃除了奴隸主勢力的殘余,確立了封建制度,適應了新興地主加強專制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例如:戰國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韓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權和「法治」思想,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嶄新的思想風貌,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央集權理論。商鞅變法中廢分封,行縣制,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統一全國後,為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經濟利益,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和實踐了韓非子的理論,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主要內容包括:至高無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權的******九卿制、地方機構的郡縣制和體現地主階級意志的《秦律》。還要注意按傳統復習各主要朝代在加強中央集權化中採取的措施:主要體現在財政、司法監察、軍事管理和思想文化等諸方面。這些措施既加強了皇帝對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強了對地方各級官吏和百姓的控制,這樣就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正式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③西漢鞏固
漢初,實行郡縣制與封國制並行,從而導致了王國問題的出現,中央集權受到嚴重威脅。漢武帝改革管制,組成內、外朝,加強皇權;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的權力。漢武帝還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形成了「大一統」局面。從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體基本定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以鞏固。東漢時期,進一步加強皇權,但由於豪強地主勢力的惡性膨脹,最終形成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
④隋唐完善
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基本上處於分裂割據狀態,各割據政權為維護統治,都不同程度地加強君主專制。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同時,又將尚書省權分六部,而限制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展。加強了皇權。科舉制的施行,進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權制度。唐朝中期,地方藩鎮許可權增大,中央政權腐敗,導致「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的出現,並最終形成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中央集權再度遭到破壞。注意:尚書台和尚書省、尚書令的區別與聯系。
⑤宋元加強
北宋統治者吸取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教訓,為了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採取強干弱枝的措施,進一步削弱相權,從兵權入手,解除朝中統兵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然後,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派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組建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進而收回了地方行政權、財權,鏟除了封建藩鎮割據的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但也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使北宋形成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和龐大的軍隊,導致北宋中期以後嚴重的社會危機。
元朝重新實現全國性的統一。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對地方管理方面實行行省制度,這一措施,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加強了中央集權,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注意:在中央設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和宣政院,健全了統治機構。
⑥明清達到頂峰並漸趨衰落
明清時期,我國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君主專制空前強化成為一時期政治制度的最大特色。明初,中央廢承相制度,權力分屬六部,地方設三司分權;並實行特務統治、八股取士等措施,其核心就是強化君權。清朝沿用明制,設內閣、置六部,但還保留議政王大臣會議,雍正時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使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明清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空前強化,一方面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另一方面,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注意:清朝的理藩院與元朝的宣政院的區別與聯系。
回答者: Vickyven - 試用期 一級 10-4 11:03
1.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2)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
3)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諸侯權力較大)
2.中央集權:①戰國時期初步形成
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增長、國家局部統一局面的出現,為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創造了社會條件。為適應新興地主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初步確立起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這為秦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經驗。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韓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權和以法治國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央集權理論。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並實踐了韓非子的理論,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對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對地方及各級官吏及百姓的控制,從而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正式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這對戰國前的分封制來說是一大進步;對於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基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悟涵
③西漢鞏固
西漢建立後,實行郡國並行制,導致了王國問題的出現,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面臨嚴峻的挑戰。為解決王國問題,景帝在削藩的基礎上,平定七國之亂,收回王國官吏任免權。武帝時,又頒布了推恩令及其他舉措,解除了王國的威脅。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終於找到了一種最適合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體基本定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得以鞏固。 悟涵
④隋唐完善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加強過程中,不僅要伴隨著克服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而且還要克服君權與相權的矛盾。隋朝實行三省六部制,把原為丞相的權力分散於三省六部。這項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襲並有所發展,從而使中央集權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來的科舉制也是與當時政治制度的發展相適應的。三省六部制與科舉制的實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有利於官僚隊伍文化素質的提高,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悟涵
⑤北宋加強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教訓,接受趙普的建議,採取「杯酒釋兵權」等舉措,收回朝中大將和節度使兵權,將地方的行政、軍事、財政權力收歸中央,防止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加強了中央集議,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後果,使北宋形成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和龐大的軍隊,導致了後來嚴重的社會危機。 悟涵
⑥元朝新發展
元朝實現了全國性的大統一。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成功的嘗試,同時又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是對古代郡縣制度的重大發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⑦明清達到頂峰
明朝建立後,為處理君臣關系和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在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使秦朝以來的宰相制度走到了盡頭;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地方勢力進一步削弱。明朝還遍設廠衛特務組織,實行八股取士,這是專制主義加強的突出表現。清朝沿用明制,後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使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3.中央管制:秦統一中國後,建立了以三公九卿為主體的中央官制。 隋、唐時期,中央官制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建立了以三省六部為主體結構的中央官制。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雖職責不同,但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尚書省負責處理行政事務;中書省掌管策令的起草和頒布;門下省掌審議策令的制定和頒布。尚書省下又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每個部又各設四司,下有郎中、員外郎等一整套官吏。除六部之外,中央司法、行政等部門還有御史台、大理、宗正、太僕等九寺和國學、少府、將作、軍器等五監。這些機構和官員的設置,標志著中國封建官僚制度的成熟。宋、元、明、清基本承襲了隋、唐官制的格局,當然也有些小的變化。
『捌』 傳統美德包括什麼
傳統美德包含如下內容:仁 、義 、禮 、智、信、孝、悌、忠、廉、恥、勤、勇、敬、恕、謹、儉、忍、友、慈、和.
傳統美德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
1、 「修身」,是指通過修養使個人具備美德.儒家經典《大學,聖經》中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修身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修身的標準是個人達到較高的美德素養.個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遠,誠實守信,剛正不阿,自強不息,重德貴義,律己修身等.
2、「齊家」,是指家庭應具備的美德.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和萬事興」.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
3、「治國」,是指處世應具備的美德.治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為人處世之道.處世美德包括職業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內容有:精忠報國,勤政愛民,秉公執法,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講求公正,禮貌謙讓,公平交易,尊師重教,勤勞敬業,救死扶傷等.
(8)古代中國經濟制度受血緣關系影響擴展閱讀:
「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是各種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仁」德的核心是愛人,即「仁者愛人」。
「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種濃烈的家庭親情,對家庭的關系,從而也對中國社會的穩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團結的基石。
孝悌之情擴展時「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內皆兄弟」,「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社會風尚。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社會生活中濃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愛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
核心內涵
仁 :有仁愛之心 ——唐太宗愛民如子
義 :重情義 ——荊軻刺秦王
禮 :懂禮數 ——孔融讓梨
智 :明智果斷 ——空城計
信 :誠信言而必果 ——尾生沉水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而精深。但歸納起來,在歷史典籍里加以明確、歷代歷朝基本形成共識的內容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個要素。
當然,在傳統道德方面還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豐富,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發展。
隨著歷史的發展,特別是到魏晉之後,官方、民間出現了道德認識的不同觀點、不同主張,對「仁、義、禮、智、信」也進行了多種闡述,進行了新的創造和新的規范。盡管如此,「仁、義、禮、智、信」作為傳統道德之主要架構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其間,特別是作為宋明理學的「頂梁」人物程顥、程頤、朱熹等思想家在這方面的貢獻最為突出。二程將「仁、義、禮、智、信」發展為「五常全體四支」說,即「仁義禮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體;四者,四支。」
意思是說,如果把「仁」看作是整個身體,「義禮智信」則是身體的四肢。朱熹則提出「仁包四德」的著名論斷。
『玖』 中國傳統文化 急!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國文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1.宗法文化 2.農業文化 3.血緣文化.
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作用越來越緊密.例如:在封建社會的大家庭裡面,血緣關系十分重要,特別強調輩分和地位的等級差距,因此十分重視家族家規,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國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里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宗法文化對封建統治和人們思想產生的影響;我國自古以來直至今日還是一個農業大國,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制度.
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幾千年來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因此我認為中國文化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儒家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人的內在修養和外在的經世治國達到完美的統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無邪!
其次,農耕文化、家族文化、還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在歷史的漫長演變中逐漸的形成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採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