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海岱地區的經濟發展

海岱地區的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09 19:13:49

1. 明洪武十三年青州府益都縣西南九廻庄楊姓遷入濟南府齊河縣 ,誰知道啊現在青州是什麼地方啊

青州,在古代是《禹貢》「九州」之一,大體指泰山以東至渤海的一片區域。現代則指中國山東省的一座縣級市——青州市,由濰坊市代管。

中文名稱: 青州
外文名稱: Qingzhou
別名: 益都
行政區類別: 縣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下轄地區: 王府街道,益都街道
政府駐地: 青州市范公亭西路1601號
電話區號: 0536
郵政區碼: 262500
地理位置: 山東半島中部
面積: 1569平方公里
人口: 88萬(2008年)
氣候條件: 溫帶氣候
著名景點: 雲門山
火車站: 青州市站
車牌代碼: 魯G,魯V

目錄

名 稱
概況
地理位置
行政區劃
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交通運輸
旅 游
特 產
人 物
經 濟
澳門青洲名 稱
概況
地理位置
行政區劃
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交通運輸
旅 游
特 產人 物經 濟澳門青洲展開 編輯本段名 稱
青州在遠古時為東夷之地,傳說大禹治水後,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國劃分為青、徐、揚、荊、豫、冀、兗、雍、梁九州,青州是其中之一。中國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中稱「海岱惟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據《周禮》記載「正東曰青州」,並注釋說:「蓋以土居少陽,其色為青,故曰青州
。」 青州市市境西南還有一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亦名青州風景名勝區。 隸屬於山東省濰坊市 行政區劃代碼:370781
編輯本段概況
青州,為古「九州」之一。1986年由原益都縣撤縣設市。總面積1569平方公里,屬半山區半平原地形結構。轄4個街道、8個鎮。人口90萬。近年來,先後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區等國家級榮譽稱號17項,是山東30強、全國百強之一。 青州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地處山東半島中部,膠濟鐵路和羊臨鐵路、濟青高速公路和長深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叉貫通,309國道、膠王路等穿境而過,被列為山東半島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青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尚書•禹貢》記載「海岱惟青州」,因地處海(東海)岱(泰山)之間,位於中國東方,「東方屬木,木色為青」,故名青州。自兩漢時期到明朝初年,青州一直是山東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貿易中心。寇準、范仲淹、宗澤、張叔夜等朝廷重臣,鄭道昭、歐陽修、王世貞等文壇巨匠,都曾居官青州;王曾、邢玠、鍾羽正、馮溥等一代名臣,燕肅、於欽等學術巨擘(bo),都誕生在青州;還哺育過酈道元、黃庭堅、李清照、馮惟敏等一代名流。有國家一級博物館「青州博物館」,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雲門山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仰天山森林公園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駝山。龍興寺佛教造像是中國「二十世紀百項考古發現」之一。 青州產業特色鮮明。農業,培育形成了瓜菜、畜牧、花卉、果品、優質糧五大支柱產業,彌河銀瓜、青州蜜桃、敞口山楂等特產遠近聞名。工業,形成了以卡特彼勒山工為龍頭的機械製造業、以弘潤石化為龍頭的石油化工業、以中聯魯宏水泥為龍頭的冶煉建材業「三大主導產業」。服務業,古城文化、佛壽文化、山地森林生態休閑、彌河水生態休閑「四大旅遊片區」初具規模;現代物流中心被列入山東省「十一五」服務業發展規劃,建成了鋼鐵物流園、港天保稅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園區;文化經營單位400多家,形成書畫藝術城、鈺鏵文化市場等大型文化市場4處,年交易額10億多元。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青州位於山東半島中部,北緯36度4分至36度8分,東經118度0分至118度6分,為溫帶氣候。西接淄博市臨淄區,東臨昌樂縣,北靠壽光市和東營廣饒縣,南接臨朐縣。 青州其南為沂蒙山區,其北為魯北平原及渤海,青州正當此咽喉地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青州境內河網密布。面積1569平方公里, 人口88萬。石灰石和鐵礦石的儲量較大。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轄4個街道、8個鎮: 街道辦事處:王府街道、益都街道、雲門山街道、黃樓街道。 鎮:彌河鎮、王墳鎮、廟子鎮、邵庄鎮、高柳鎮、東夏鎮、何官鎮、譚坊鎮。
編輯本段現任領導
市委書記 孫忠禮 市委副書記 、市長韓幸福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青州得名甚早,禹貢中就有記載:「海岱惟青州」。上古為東夷之地。至夏商間,先後為爽鳩氏、季則氏、逄伯陵氏所據。周初封呂尚為齊侯,地始歸於齊。歷春秋戰國之世,均為齊屬。 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設青州刺史部,駐廣縣。東漢州名,轄郡、國十一,縣六十五。治所臨淄縣,故城址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臨南以東的北部地區。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曹嶷棄廣縣,築廣固,為青州刺史治。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陷廣固,定為南燕國都,這是山東作為朝代首都的地方之一。後劉裕滅南燕,夷廣固,築東陽城,置北青州刺史治於此。 北魏獻文帝皇興三年(469年)拔東陽城,仍為青州刺史治。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增築東陽城南郭,即南陽城。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7年)遷益都縣治於東陽城,移青州府治於南陽城。 隋為青州總管府治,後改為北海郡治。唐初復為青州總管府治,後又改為北海郡治。 宋為京東東路路治。金為山東東路益都總管府治。元為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明清時期,為青州府治。 民國時期為益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歸昌濰地區(今濰坊市)管轄,1986年撤縣改為青州市。 2003年全市轄6個街道、15個鎮,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昭德街道、王母宮街道、東壩街道、雲門山街道、彌河鎮、王墳鎮、五里鎮、廟子鎮、邵庄鎮、普通鎮、東高鎮、高柳鎮、朱良鎮、何官鎮、口埠鎮、東夏鎮、譚坊鎮、鄭母鎮、黃樓鎮;山東青州經濟開發區。 2007年,青州市對全市的行政區劃進行重新調整,將19個鎮、街道,整合為12個鎮、街道。具體調整情況如下:撤銷五里鎮,將原五里鎮的行政區域劃歸王府街道管轄,街道工作機關駐原五里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東高鎮,將原東高鎮的行政區域劃歸益都街道管轄,街道工作機關駐原東高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朱良鎮,將原朱良鎮的行政區域並入高柳鎮,鎮工作機關駐原朱良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普通鎮,將原普通鎮的行政區域並入邵庄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口埠鎮,將原口埠鎮的行政區域並入何官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鄭母鎮,將原鄭母鎮的行政區域並入譚坊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王母宮街道,將原王母宮街道的大崔家、小崔家、孫家莊、大王莊、孟家爐、小田、冷門、董家等8個村,東夏鎮的東侯廟、西侯廟、麻灣、西坡、東坡、張家樓、彭家灣、王崗、沙店、南於、大尹、李家莊、大趙務、巨彌、寨里等15個村並入黃樓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將王母宮街道的徐七里、王七聯、裴橋、柳溝、東郎、西郎、姜家、王母宮、十八里、寺古、雙廟、張孟口、南四、辛庄、侯古、房古、於古、義和、孟古、李官莊、范王、趙家、東李、張裴、胡橋、姜廟、韓家、蔡家、牛家、胡集、懶柳樹、凌馬、馬氏村、朱劉馬等34個村並入東夏鎮,東夏鎮工作機關駐原王母宮街道工作機關駐地。原雲門山街道、王墳鎮、廟子鎮、彌河鎮4個行政區域不變。2010年撤銷黃樓鎮設立黃樓街道辦事處。其中面積最大的王墳鎮達229.6平方千米,人口最多的王府街道達11多萬人。
編輯本段交通運輸
青州交通發達,有膠濟鐵路和新建的膠濟客運專線橫貫東西,在膠濟客運專線上新建的青州北站有旅客列車29對之多,其中濟南到青島的動車組有8對,是全國動車經停最多的縣級車站之一。西距濟南150km,東距青島240km。另有地方鐵路益羊鐵路和青臨鐵路連接渤海與魯中山區。公路方面,有濟青高速公路、東青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設中的青臨高速(青州到臨沂)。另有309國道,濟青公路和羊臨公路等。是濰坊西部的交通樞紐。

2. 什麼是一個地方的文化特徵

在新石器時代,根據所發現的考古遺址,大體可以劃分為黃河流域文化區、長江流域文化區、珠江流域文化區和北方(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文化區。在那時,已經奠定了後來農耕文化區和游牧文化區的基礎。

中國區域文化的形成經歷了特定的道路,具有不同的特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區域文化格局形成,基本上發生在東部漢族區域的內部,到隋唐以前,共同性漸增,差異性漸減。但在隋唐以後,以少數民族文化為主的新的區域文化又加入進來,起初是與漢文化頻繁發生摩擦和沖突(這也是一種文化碰撞),甚至對立,後逐漸變成了漢文化圈內的組成部分,走上共同性漸增,差異性漸減的軌道。

1.齊魯文化
齊魯之地,古稱「海岱」,是因為它以泰山和大海為地理標志。新石器時代,東夷在這里創造了北辛、大汶口和山東龍山等文化系列,成為齊魯文化的源頭。
齊魯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徵意義,基本代表了華夏文化傳統的正宗。
齊魯之地的農業發達,又因瀕臨沿海和運河、黃河,商業城市比較繁榮,民間手工業如陶瓷、紡織、冶煉等也頗發達。因此,魯的農業、齊的工商業,加上孔子、孟子、管子、墨子、孫武等大批文化巨人,構成了齊魯文化的鮮明個性。
一般說來,齊魯文化具有粗曠古樸、豪爽熱烈的特點。
2.燕趙文化
燕趙之地,主要是指今天的河北和山西、陝西的中北部地區。
燕趙地區氣候相對乾冷,農業以粟、豆類為主,畜牧業也占相當地位,趙的城市商業也比較發達。
燕趙文化雖屬漢族農業文化地區,但由於燕趙處在當時的農牧分界線地區,因此燕趙文化與邊外游牧文化關系密切。自十六國和北朝、遼、金、元、清等朝以來,一直處在胡漢交融的狀態;為了抵禦外侵,形成勇武好搏擊的特點,具有悠久的武術傳統。
自金開始,歷代統治者在北京建都,都市文化的特點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燕趙文化,文化特點具有一定的「正統性」,文化娛樂等方面受宮廷和北京市民文化影響較大。
3.三秦文化
三秦之地,即今陝西地區,包括甘肅、寧夏的東南部。
秦人以法家思想治國,文化上具有鮮明的功利主義特點,加之其地理位置便於與北方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使其在農耕文化的基礎上,具有包羅萬象、兼容並蓄的特點,不僅留下了歷史上各民族文化、各種宗教、各種藝術形式的痕跡,商業文化也很發達。
由於文化中心逐漸向東南轉移,這里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逐漸滯後,原有文化開放性日益減弱,保留了較為傳統的文化心態。
4.三晉文化
三晉之地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大部、河南的北部和中部,三晉文化實際上可以說是「中原文化」的代稱。地處中州,各種文化碰撞交流於此,使這里的文化呈現出一種共享性。商業的流動性和因水患、戰亂和災荒引起的人口流動一起,造成這里的人口頻遷特點。特別是地處平原,四通八達,因此區域文化的特點不如其他地區明顯。
5.楚文化
楚文化的分布,包括今天兩湖、安徽、江西的西北部和河南的南部,其中以兩湖和安徽的部分為核心地區,淮河流域和鄱陽湖流域等作為其邊緣地區。在上古的三苗文化基礎上,華夏文化的主流匯合了當地蠻夷文化的支流,共同構成了楚文化。由於這里以丘陵和江湖為主要自然地理特徵,加上民族文化源流的豐富,使楚文化極具特色,比如文學藝術神奇浪漫、民間生活崇巫尚鬼等。
6.吳越文化
吳越文化以太湖為中心,包括今天的江蘇、浙江、上海地區,影響到安徽東部和江西的東北部。這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水網密布,雨量充沛,農業極為發達。經過長時期的歷史發展,中國經濟和文化重心逐漸從北方轉移到這里。到明清時期,沿海的地理優勢充分顯露出來,商業貿易迅速發展起來,城市極為繁榮。以「吳儂軟語」為特徵的吳語,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構成獨特的語言文化系統,強化了這里的區域文化特徵。文化風格細膩、恬淡、婉轉、雅緻、清新,與北方各區域文化形成鮮明的對比。
7.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以四川為中心,輻射到陝南、鄂西和雲貴部分地區,由川東的巴文化和川西的蜀文化共同構成。由於這里與中原地區存在自然阻隔,有助於強化地域色彩濃厚的文化傳統。巴蜀文化的風格以熱烈、詼諧、高亢為特徵。
8.其他區域文化
嶺南文化,從較寬泛的意義上說,包括廣東、海南、福建和廣西的部分地區性文化(台灣、香港、澳門地區文化基本上屬於這一地區的移民文化)。嶺南文化帶有濃厚的域外色彩,家庭組織和區域性組織較發達,具華洋混合的新文化風格。
東北文化在遼、金、元、清時期具有濃厚的游獵文化特色,但在不斷與漢族文化融合過程中,在遼東地區形成了農耕文化與游獵文化交融的特徵。

3. 對夏商周時期文明的感受 不少於1500字

淮河流域與中原鄰接,夏商周中原發達的古代文明對淮河流域古代社會文明化進程產生了廣泛而深入的影響,形成了本地區善於吸收、融會、發展各種文化因素的優良傳統,並使這一地區的文化面貌呈現出南北交匯、東西交融的復雜狀態。考古發現揭示出夏商周中原文明對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宏觀探討夏商周中原王朝禮制文明對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輻射和影響,以期從這一側面透現出淮河流域古代社會文明化進程的特色。
夏部族在中原地區的活動中心和夏王朝建立後的統治中心地帶在現今的豫西和晉南一帶。其實,夏王朝的統治區域是相當廣闊的。其統治勢力已拓展到淮河流域,夏與淮河流域關系密切。
考古發現也證實淮河流域的大面積地區受中原夏文化的影響。在淮河重要支流穎河兩岸,二里頭早期文化對其有重要影響。程窯遺址二里頭文化期的遺物就蘊含有夏文化因素。在登封王城崗遺址中,包含有完整的二里頭文化、鄭州二里崗早商文化、晚商文化及周文化,潁河上游地區的二里頭文化在承襲當地龍山文化晚期因素的基礎上,深受豫西二里頭夏文化的影響,部分陶器器形發生了明顯的形態嬗變。
河南周口地區1978年的地面調查發現二里頭文化遺址16處,商代遺址19處,西周遺址12處。周口地區多處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現,說明中原夏文化對該地有廣泛而深入的影響,甚至還影響到了器物的組合,使二者的文化性質有很大的相似性。
中原夏文化還拓展到江淮地區。目前在安徽江淮之間、霍山以北地區發現了不少夏商文化遺存。如屬斗雞台文化的斗雞台、薛家崗、含山大城墩、青蓮寺等遺址中都包含有二里頭文化因素。但僅有中原夏文化晚期的文化因素出現於此,且文化因素的影響僅停留在個別器物的具體形制上,說明夏文化對此地的影響晚且較膚淺。
淮河流域的岳石文化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但豫東、魯西的岳石文化中卻包含有中原夏文化因素。在最能反映文化特質的陶器遺物中,雞冠耳盆、觚形杯、舌狀足三足罐等具有明顯中原二里頭文化特徵的器物廣泛存在於上述地區的岳石文化中,應該是受二里頭文化影響所致。豫東、魯西、魯北地區正是夏代初年夷羿族團對夏戰爭失敗後東退的活動地區,由於夷羿族團勢力的減弱,使得夏及周圍其他部族乘虛而入,使這一地區的物質文化受到夏及其他外來文化的劇烈沖擊。而在魯中南、魯東南及膠東地區,由於東夷集團自身穩定,實力較強,因而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少。這一考古學現象,很可能是夷羿族團對華夏集團征伐失敗、夏族大舉東進造成的。
由此可知,中原夏文化對淮河上中游地區存在著直接的強烈的文化影響,又間接地影響到了豫西、魯東、皖北的淮河下游地區。這種考古學觀察反映了夏與東夷、淮夷集團勢均力敵,中原夏文化與淮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如岳石文化等基本是同步發展的。夏與東夷、淮夷之間的關系,總的說來是相鄰的兩族如夏與淮夷關系密切,而彼此較遠的兩族如夏與東夷則關系較疏遠。
公元前17世紀後期,商代夏而興。考古發現證明商文化的對外擴張體現了一個明顯的動態過程。比較二里崗上、下層文化的分布,可以看出商文化主要是向東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張。這種擴張態勢一直延續到殷墟早期,並成為商王朝最強盛的歷史時期。
隨著王朝勢力的拓展和軍事殖民,在十里鋪遺址商文化層中,出土有商式陶器、石器、骨器和青銅刀與青銅鏃,並發現有鑄造青銅器的陶范和冶銅坩堝等,說明這里很可能是一處商代的冶銅作坊遺址。
商王朝的崛起與對東土的經略,對海岱地區東夷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考古發掘揭示出,在商代前期和後期出現了兩次商文化東進的浪潮,從而使淮河流域的政治地理逐步改觀。說明此時商王朝向海岱地區的擴張並不限於一般的武裝殖民,而是在這片新拓展的土地上推行王朝禮制文化並迫使土著接受,還建立起新的統治網路,使之成為商王朝在政治上可以直接控制的「東土」。商文化第二次東進浪潮是在考古學上的殷墟文化期。商王朝勢力在淮河下游海岱地區北部已達膠萊平原的東部;從貴族墓葬如青州蘇埠屯大墓的葬制看,幾乎完全反映了商王朝的禮制文化;而從一般遺址或中小型墓葬材料看,則是商文化因素與土著文化因素共存。該地區地方傳統文化因素較多,與中原商文化差異較大。膠東半島和魯東南地區仍是東夷文化的統治區。
殷商一代,商族人居於海岱和徐海地區,本就與東夷、徐戎、淮夷雜處,先進文明對於落後文明的影響是不爭的歷史事實。淮河流域的徐淮地區在政治上完全接受商王朝的統治,成為商朝的藩屬。象徵王權威儀的禮樂文明隨著王權勢力的擴張明確地推行到淮河流域,商代青銅禮器的發現已證明了這一點。商代禮樂器的出現,證明淮河流域的青銅器鑄造應是在中原商文化的影響下產生的,表明了淮河流域商代青銅禮樂文明與中原地區禮樂文明的融合與發展[30]。
上述考古學觀察反映出商滅夏後,加強了對東方地區的控制。在商文化的沖擊下,東夷、淮夷文化的格局與內容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反映了商王朝統御范圍的廣大,商文化的波及之處,既有商王朝的直屬統治區,也有間接統治或王朝文化的影響地區。商文化的影響促進並帶動著淮河流域土著居民的文明化進程。 西周是宗周文化和勢力的極盛時期,周王室統治區域和文化影響范圍空前擴大。分封制的進行,又促使淮河流域周方國眾多。宗周文化及政治勢力的強大使無論分布於何地的青銅禮器的形制、銘文及書寫位置等都高度一致。這一方面反映了西周文化的高度一統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周王朝在廣大區域中強制推行王朝禮制文明的結果。
承殷商遺續,周初已將淮河上游納入周王朝的統治范圍內。西周對淮河流域的統治是建立在商朝對東夷征伐的基礎上的。西周繼承了商朝,並擴大了統治,直到東夷最後完全融會到西周文化中去。
淮河下游的徐國在西周時期是一個可與宗周抗衡的大國,其疆域南至洪澤湖周圍,西至安徽東北部,北至山東南部,國都在今天的泗洪縣境內。 從吳文化蘊含有西周文化因素的事例中,也可說明西周中原文化對淮河下游地區必然存在著強烈的影響。在吳文化的四期中,宗周文化對前二期有顯著的影響。其第一期為西周早期,文化內涵表現出承襲湖熟文化傳統和深受中原周文化影響的特徵,青銅器的造型、紋飾和銘文多以中原風格為主,有的可能直接來自宗周。第二期為西周中期,本期文化吸收了中原周文化和太湖流域的文化因素,屬於吳文化的發展期。青銅器中宗周器少見,大多為仿宗周器。第三、四期為吳文化極盛後急劇衰落的時期,基本不見中原文化因素的存在,青銅鼎、甗、缶、罍、尊等多具南方青銅器特色。這種局面的出現,是由於東周時王室衰微,王朝力量削弱,諸侯坐大,僭越禮制,從而導致禮崩樂壞,所以考古學文化因素的多元化正反映了當時國家政權的分裂。上述吳文化青銅器的發展過程證明其青銅鑄造深受中原周文化影響。從文化傳布的強弱與距離遠近成反比的規律看,西周中原文化極可能要通過淮河下游傳布到江淮地區,淮河下游所受的周文化影響不會弱於其南方地區。
在歷史時期,王朝國家政治因素對古代文化有著重大影響,從一定層面上說,不同的地理因素使考古學文化具有多元性,而政治因素卻使考古學文化具有強烈的統一性。雖然目前淮河流域周代遺址發掘較少,但從其墓葬制度和喪葬習俗等方面卻可反映出西周王朝文化的強烈影響。西周時期,中原葬制中仍盛行口含習俗,且對淮河下游地區有較廣泛的影響。 「琀」的出現,反映了商周時期中原喪葬習俗及意識形態對淮河流域古代社會文明化進程的影響。
綜上可知,進入階級社會後,淮河流域古代社會文明化進程吸收和融合了包括中原夏商周文化的多種因素,並進行改造和創新,從而為繁榮強大的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夏商周中原文明不但影響了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面貌,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淮河流域古代居民的結構和成份,並對本地區青銅時代族屬的最終形成產生了深遠意義。從地理上看,夏商周中原文明的浸潤由西而東遞減,土著文化因素遞增;從社會層次上看,對中原王朝禮制文明的接受程度,則由社會上層而下層遞減。當然,文化的交流是互動的,在中原地區夏商周文化的遺存中也發現有淮河流域古代社會所特有的幾何印紋硬陶和原始瓷等,但所佔比例甚小,且主要集中在鄭州商城、殷墟等城市遺址中,可見中原地區與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交流並不是對等的。淮河流域考古學文化的特質明顯地表現出其輸入和接受功能遠遠大於其輸出和輻射功能。這正印證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開放的而非封閉的動態體系,在各個分支文化系統中都可見到大量存在的文化傳播的事實,各考古學文化之間大量存在著文化滲透、融合、同化和分化的特徵,從而使中國古代文明形成了不同譜系的多元結構。當然,夷夏融合和多源一統的中國古代文明的最終形成,並不是在某一代就能完成得了的,在夏商周之後還有很長的路程要走。具體到淮河流域古代文明化進程而言,夏商時期是其積漸發展時期,西周時期則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構成格局中大放異彩,其地位非同一般。

4. 在世界文明的發展史中,哪些大河流域孕育了人類哪些早期文明各有何重大成就

兩河流域文明: (Mesopotamia)希臘語的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 原義「河間地區」,亦稱「兩河流域」。廣義的指底格里斯與幼發拉底兩河的中下游地區,東抵扎格羅斯山,西到敘利亞沙漠,南迄波斯灣,北及托羅斯山。北部為山地,向南經過於草原和平原到南部沼澤性的兩河三角洲。美索不達米亞為人類最古的文化搖籃之一,灌溉農業為其文化發展的主要基礎。公元前四千年已有較發達文化,曾出現巴比倫與亞述帝國。此後又經過波斯、馬其頓、羅馬與奧斯曼等帝國的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其主要部分成為獨立的伊拉克。狹義的僅指兩河之間的地區。 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又稱兩河文明)發源於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流域——蘇美爾(Sumer)地區(中下游地區)。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巴比倫(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國境內。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舊約全書》稱其為"希納國"(Land of Shinar)。兩河沿岸因河水泛濫而積淀成肥沃土壤,史稱"肥沃的新月地帶"(南美的那個和"金三角"齊名的地區稱為"罪惡的新月地帶")。由於兩河不象尼羅河一樣是定期泛濫的,所以確定時間就必須靠觀測天象。住在下游的蘇美爾人發明了太陰歷,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計時標准,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共354天,並發明閏月,與太陽歷相差的11天。把一小時分成60分,以7天為一星期。還會分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發明了10進位法和16進位法。他們把圓分為360度,並知道π近似於3。甚至會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及一些錐體的體積。 公元前4000年,蘇美人最早發明了表意和指意符號的象形文字,因為這種文字大多刻在磚、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筆重而印痕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著名的例子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新巴比倫城牆。城牆以亮麗的藍色為底色,由白;黃兩色組成的獅子;公牛和龍的圖案散布在城牆各處,由上到下一層一層地排序著,昂首闊步,栩栩如生。被後世人稱為「空中花園」。 之後的尼羅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兩河文明的促進下發展起來的。希臘人從那裡學到了數學、物理學和哲學;猶太人從那裡學到了神學,並將它傳播於世;阿拉伯人從那裡學到了建築學,並以此教化了中世紀時整個野蠻的歐洲。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巴比倫王國。公元前1792,漢謨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並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烏爾納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共有282條,刻在一塊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公元前689年,巴比倫王國被亞述所滅。公元前605年新巴比倫王國滅掉了亞述。後來,神廟祭師集團當權,終於在公元前538年,被位於伊朗高原的波斯所滅。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便告結束。 埃及尼羅河文明: 。天文學和數學 古埃及的農業生產需要掌握尼羅河水泛濫的確切日期,因而根據天象來確定季節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工作,天文學知識因此而不斷積累和豐富。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787年創立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太陽歷。制定方法是把天狼星和太陽同時在地平線升起的那天(此時尼羅河開始泛濫 )定為一年之始,一年三季共12個月,每月30天,加上年終5天節日全年共365天。這個歷法每年只有1/4天的差數,是今天世界通用公歷的原始基礎。由於尼羅河水每年泛濫之後須重新丈量和劃定土地,年復一年的工作使古埃及人在幾何學方面比當時的任何民族都做了更多的實踐練習,積累了很多的數學知識。修建水利設施以及建築神廟和金字塔,使這些數學知識得到應用,並且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古埃及人用的是10進制記數法,能計算矩形、三角形、梯形和圓形的面積,以及正圓柱體、平截頭正方錐體的體積。他們所用的圓周率π=3.1605。在代數方面古埃及人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些較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這些知識後來成為古希臘人發展數學的基礎。 2。解剖和醫葯學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後能在另一世界繼續生活,因而將死者解剖刷成木乃伊(干屍)。由此積累了很多人體生理和解剖知識,這些知識無疑有利於他們的醫學的發展。古埃及醫生能做外科手術,能治眼疾、牙痛、腹瀉、肺病以及婦科的許多疾病。他們用各種植物、動物和礦物配製葯物。古埃及的醫葯學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這些知識後來通過古希臘人對西方的醫葯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3。手工業技術 埃及的手工業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早在公元前2700年,古埃及人就造出了長達47米的船。公元前1600年發明了製造玻璃的技術,陶器、亞麻織物、皮革、紙草(用於書寫)以及珠寶等製造工藝技術也都達到了很高水平。公元前1500年建前後古埃及人學會了青銅冶煉技術,但銅礦資源不豐富。鐵器的使用較晚,到公元前7世紀才普遍代替銅器。 4。建築技術 建築技術是一項綜合性技術,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個社會的總的技術水平,在古代尤其如此。古代埃及在人類歷史上最為顯著的技術成就就是用石頭建造至今猶存的巨大金字塔和神廟。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國王)的陵基。現存的7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為修建於公元前2600年的胡夫金字塔。塔高146.5米,底為邊長山米的正方形,全培用琢磨過的巨大石塊築成,每塊平均重2.5噸,共用巨石約230萬塊。石塊間未用灰泥粘接,砌縫嚴密。古埃及人的神廟建築也非常驚人,如現存尼羅河畔卡爾納克的一座建於公元前14世紀的神廟,它的主殿佔地約5000平方米,矗立著134根巨大的圓形石柱,其中最大的12根直徑為3.6米,高約21米,可見其何等壯觀。在三四千年前使用石器和青銅器的條件下,古埃及人竟然修建起了金字塔和神廟這樣宏偉的建築,實在是人類歷史的奇跡。 5。象形文字 6。紙草文獻 埃及的象形文字成為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文字之一。有了文字之後,埃及人又學會用蘆桿蘸了調和著膠汁的煙墨,在一種「紙草」上書寫文字,於是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紙草文獻。 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城市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摩亨佐·達羅城,面積達260公頃,全城劃分為12個街區,有整齊寬闊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統,有的住宅精美寬敞,開始邁入文明的門檻。這一文明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滅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逐漸向南擴張。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在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國的入侵。波斯人統治印度河流域近兩個世紀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紀後期才一度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所征服。旃陀羅笈多領導了反馬其頓起義,在驅逐了侵略者後統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國的難陀王朝,從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為強盛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他經過多年征戰,使王朝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

5. 山東省臨沂市沂蒙山區都包含哪些地方

沂蒙近代曾處於同一個行政區劃(沂州府、琅琊道、臨沂專區、臨沂地區等)下,之後行政區劃有所變動,但沂蒙的概念沒有變,大致包括臨沂市3區9縣(蘭山區、羅庄區、河東區、沂南縣、沂水縣、郯城縣、費縣、平邑縣、蘭陵縣、莒南縣、蒙陰縣、臨沭縣)和濰坊市臨朐縣,淄博市沂源縣,日照市莒縣、五蓮縣。

沂蒙山是個人文概念, 只是一個特定的稱謂,山區分布在幾個縣市內,並不是說該區域內全部是山,整個沂蒙老區山地、丘陵、平原差不多各佔三分之一。

它廣義的范圍,是指以山東省臨沂市、濰坊市臨朐縣、日照市、江蘇省連雲港市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包括臨沂市三區九縣 ,日照市的絕大部分,濰坊市的臨朐縣,淄博市的沂源縣,濟寧市的泗水縣,棗庄市中區、嶧城區、台兒庄區、山亭區部分,江蘇省連雲港市、邳州、新沂、贛榆、東海等縣市部分地區。

閱讀全文

與海岱地區的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