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區

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區

發布時間:2020-12-09 18:31:23

A. 經濟開發區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創舉。1984年5月,在鄧小平同志的親自倡導並積極推動下,黨中央、國務院做出建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重大決策,此後相繼批准了大連、秦皇島、天津等首批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如今 全國已有122家國家級開發區以及1500多家各類開發區。
27年來,開發區始終堅持國務院確定的發展方針,艱苦創業、積極探索、銳意創新、大膽實踐,在體制創新、科技創新、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優化產業調整結構、加強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積累了重要經驗,有效地發揮了窗口、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
一是有力地深化了改革擴大了開放。27年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排頭兵」,不斷推進體制改革與創新,建立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體制,營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既為自身發展增添強大動力,又為國內相關改革提供有益借鑒。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已成為我國吸收外資的重要載體、平台和對外貿易的重要基地。2008年,出口總額2051億美元,佔全國14%;進口總額1804億美元,佔全國1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95億美元,佔全國21%,連續多年比重超過20%。
二是有力地推動了國家區域發展規劃和戰略布局的實施。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所在地最主要的經濟增長點,主要經濟指標在所在城市佔有舉足輕重的份額,已經成為國家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一系列區域發展規劃和戰略布局的重要平台和載體,成為著力打造城市圈和經濟帶強有力的支撐點。2008年,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5萬億元, 佔全國5%,增幅高於全國同期11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佔GDP比重72%;工業總產值近4.6萬億元,佔全國9%;稅收收入2481億元,佔全國5%。
三是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產業優化和結構調整。25年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通過產業集聚和產業鏈延伸,帶動了傳統產業升級;同時不斷優化投資結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不斷提高自主創新水平,2008年,高新技術產值已佔開發區工業產值的一半;通過加強國際生態領域合作,著力推動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基地和核心集聚區,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的產業優化升級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提升了國際競爭力。
四是有力地推動了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25年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注重集約經營和合理開發利用土地等各種資源,成為我國土地等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加快了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成為全國科學發展的引領示範區。2008年,開發區創造了約佔全國5%的GDP、5%的稅收收入、16%的進出口總額,吸收了21%的外商投資。

B. 聽說中國商谷有四大核心區,四大核心區都是什麼啊

核心區域一: 新加坡蘇滁現代產業園
核心區域二: 南京高新開發區
核心區域三:南京灣商貿物流總部基地
核心區域四:安徽汊河新城經濟開發區

C. 我國東部、中部、西部的經濟結構有什麼不同最好有近三年數據支撐,不少於300字!懸賞5分!

一、區域協調發展:我國新時期重大的戰略任務

D. 關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敘述,錯誤的是()A.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核心地區B.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C.

A、滬寧杭工業基地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核心地區專,故A正確;
B、長江三角洲地區,依屬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陸交通,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故B正確;
C、江蘇省南部有許多鄉鎮企業,被譽為「鄉鎮企業搖籃」,故C不正確;
D、滬寧杭工業基地的工業中心主要有上海、南京和杭州,故D正確.
故選:C.

E. 淮海經濟區核心區的簡介

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地理位置重要,南臨長三角、北接環渤海經濟區,地處亞歐大陸橋東部要塞,是聯結我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帶的橋梁和紐帶,在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起著承東啟西、呼應南北的重要作用。但該區域處於東部沿海較發達省份蘇魯豫皖四省的經濟窪地。加快該地區發展和振興,盡快實現「低谷隆起」,對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區域經濟統籌協調發展十分重要。
淮海經濟區由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的20個市組成,已走過了20餘年的發展歷程。在全國各地區域經濟體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國務院審定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中明確提出加快淮海經濟區區域規劃編制。為了順應時勢、搶抓機遇,推動淮海經濟區發展規劃早日上升為國家戰略,根據國家發改委地區司的建議,徐州市發起提出了加快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的戰略設想,得到了核心區內徐州市、宿遷市、濟寧市、連雲港市、淮北市、宿州市、商丘市、棗庄市等城市的積極響應。2010年5月7日,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城市市長會議在徐州市召開,標志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正式啟動。
自核心區城市第一屆市長會議以來,各成員市從區域合作、共同發展的大局出發,認真貫徹會議要求,積極落實《關於加快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的意見》、《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合作與發展協調機制》和《2010年淮海經濟區一體化建設重點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強化對接、有序協調,聯動發展、整體推進,進一步完善區域合作體系,初步形成協調機制和相關制度,有力推進了一體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各項重點工作取得明顯實效,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淮海經濟區是歷史自然形成的經濟區域,曾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淮海地區人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淮海經濟區已走過了二十年聯合發展的歷程,區域經濟聯合結出了豐碩的成果。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底區域國內生產總值就已突破萬億元,實現10080.6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000美元。2005年,區域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688.33億元,整個「十五」期間區域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在18%。淮海經濟區是全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中發展比較好的,也是國家發改委重點聯系和指導的區域合作組織。
淮海經濟區區位優勢突出,是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橋頭堡區域,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連南融北、承東啟西的戰略「棋眼」地位和作用,在我國東部加快發展、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特殊作用。淮海經濟區的加快發展,是我國東部經濟黃金海岸連貫完整形成的重要環節,是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傳遞要津,同時也是蘇魯豫皖四省加快現代化步伐的關鍵所在。
淮海經濟區二十年的發展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因基礎較差、實力較弱、生產力水平相對滯後,目前仍然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結構區域,城市之間經濟差距較大,總量規模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總量的不平衡。淮海經濟區生產總值只佔全國的7.4%,人均生產總值只佔東部發達地區的30%,而長三角的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20.2%,環渤海的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28.2%。夾在中間位置的淮海經濟區本應受到兩個發達經濟板塊的經濟輻射,然而實際上卻成了兩個發達經濟板塊的「斷裂帶」,我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低谷」。
淮海經濟區旨在通過自身聯合與協作,加快區域經濟崛起,從而為推動全國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從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加快淮海經濟區的快速崛起具有戰略導向上的必要性和經濟發展上的迫切性,已是時不我待、勢在必行。實現淮海經濟區的加快發展,主要依靠凝聚區域內20個成員市發展的比較優勢,從而形成區域整體的競爭優勢,通過整合優化區域資源、開拓創新合作機制、強化聯合協作成果,來謀求區域全面、科學、協調、可持續發展。

F. 建沒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意義是什麼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在現代交通、資訊飛速發展和全球化發展背景下,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區域經貿各領域的發展合作,既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也是對該區域蘊藏的巨大潛力的開發。
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域遼闊,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土地資源和寶貴的旅遊資源,被稱為21世紀的戰略能源和資源基地,但該區域交通不夠便利,自然環境較差,經濟發展水平卻與兩端的經濟圈存在巨大落差,整個區域存在「兩邊高,中間低」的現象。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可以綜合交通通道為展開空間,依託以沿線交通基礎設施和中心城市,對域內貿易和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最終實現區域經濟和社會同步發展。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深化經濟技術合作、建立自由貿易區,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三部曲。
從國家層面來看,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於深化區域交流合作,通過互利共贏的經貿文化交流,密切我國同中亞國家的關系,進而推動歐亞大陸經濟合作的深化。「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形成和拓展將使中亞國家可以便利地通往世界上經濟發展最活躍的亞太地區。同時,也將促進中國的向西開放。而在歐美市場普遍不景氣的背景下,拓展中亞、西亞和南亞市場,無疑對我國的出口具有積極意義。
近年來,美國在重返亞太的過程中,推出了「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和「新絲綢之路計劃」,都把中國排除在外,遏制中國發展的意圖十分明顯。對此,應積極落實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形成連接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路,進而取道中亞直接面向中東、歐洲大市場。通過打造這條我國深度開放的陸上大通道,將徹底打破美國在海路封鎖我國的戰略企圖。而且,中亞地區處於歐亞大陸的腹地,具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對於中國的地緣安全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經濟、貿易、貨幣聯系的加強,將為歐亞大陸腹地的多邊安全合作注入新的活力,為地區安全提供「內生動力」。因此,「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還有著巨大的安全效益。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將對未來歐亞大陸政治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於相關區域更好地發揮區位、資源優勢,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配置市場資源,推動我國東西部經濟的平衡發展。
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關鍵是在傳承與挖掘絲綢之路歷史的深厚積淀,各地要重新審視和提升自己的功能定位,為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區賦予更為豐富的內涵。首先,利用品牌效應,發揮在歷史文化資源集聚優勢,大力發展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其次,大力發展總部、樓宇、街區等經濟形態,吸引中西亞國家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鼓勵各類企業積極「走出去」。再次,發揮歷史文化等特有旅遊資源優勢,培育一批民族特色、歷史特色與現代時尚交融的世界旅遊品牌。最後,整合金融資源,打造一批「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服務的核心區、承接產業的綜合區和農業合作的示範區。
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必須進一步激發各方活力,統籌推進「文化合作、產業合作、農業合作、創新工作機制」等舉措。首先,要以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為主平台,建設絲綢之路文化和盛唐文化、宋文化集中展示體驗區等。其次,以產業集聚區為龍頭,形成能夠帶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綜合承載區發展的產業引擎。再次,與亞洲相關國家友好省州合作,開展全方位的合作,尤其是農業、科技等合作。最後,要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規劃編制、重大事項協調等工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供政策保障,開展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多種推介活動,為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營造良好氛圍。

G. 我國經濟社會未來發展前景分析

一、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現狀

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發展階段。根據國際經驗,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是我們面臨的新形勢,也是研究和部署未來地質工作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綜合國力邁上新台階。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1978年到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億元增長到33.54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8%,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德國,位居世界第三位。依靠自己力量解決了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我國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08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7175元,實際增長50倍;農民人均收入由134元增加到5153元,實際增長38.5倍;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3597萬人,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成倍增加。群眾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顯提高。改革開放前長期困擾我們的短缺經濟狀況已經得到根本改變。

我國社會事業得到迅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得到鞏固和發展。城鄉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高等教育總規模、大中小學在校生數量位居世界第一,辦學質量不斷提高。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全社會創業活力明顯增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國。社會管理不斷改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城市化快速推進。我國城市化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詳見圖13。

圖13 我國城市化水平與城市數量的變化情況

第一階段(1949~1957年):城市化的起步和健康發展時期。到1957年末,中國城市增加到176個,城市化水平上升到15.4%。

第二階段(1958~1978年):城市化不穩定發展時期。在這13年間,城市只增加25個,城市化水平在17.3%上下徘徊。

第三階段(1979~1999年):城市化穩定快速發展時期。城市個數從1978年的193個增加到1999年的666個,新增城市473個。1979年城市化率是18.96%,1999年為34.78%,提高了15.82個百分點,年均提高0.79個百分點。

第四階段(2000~2009年):城市化加快發展時期。全國城市數量穩定在655個左右,其中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城市化速度從36.2%提高到45.7%,年均提高1.28個百分點。

二、我國人口增長與城市化前景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但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准確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既是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要求,也是預測我國中長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預測我國中長期發展趨勢,國內外不少研究單位做了大量工作。大多數的預測採取情景分析方法,也就是基於一系列的假設條件,得出相應的預測結果。嚴格地說,准確預測,特別是短期預測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為預測成功的案例迄今為止並不多。本項研究我們並不進行專門預測,因為缺乏數據基礎和必要的預測模型,僅引用國內的一些預測成果,並進行必要的分析。

我國未來的人口。關於我國人口的峰值及其出現時間,國內外預測很多,不少預測認為我國的人口峰值為15億,也有認為會達到15億以上;人口峰值出現在2030年,也有認為在2030年以後。由於機械增長,到2050年中國人口才會穩定並逐步下降。據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研究成果,2010年我國人口為13.6億,2020年為14.7人。根據聯合國經濟及社會事務部人口司預測,中國人口峰值出現在2033年,屆時的人口數量約為14.6億。也就是說,那時中國人口不會超過15億。這一結果與我國不少預測的結果相近。還有預測認為,我國人口在2050年後才開始下降。

關於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和規模。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按2004年不變價格計,2010年GDP將超過2.6萬億美元,人均1900美元左右(2000年價);2020年將超過5萬億美元,人均3500美元左右。未來15年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重化工業仍佔主導地位;2010年和2020年三次產業的比例分別為14:54:32和12:48:40。從總體上看,我國工業化進程處於中期階段的特徵可持續到2020年。

關於城鎮化水平。衡量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是顯著提高城鎮化水平。根據國際經驗,一個國家的城市化率達到30%後進入城市化加速階段,達到60%後進入平緩發展階段。1996年以來,我國城鎮化速度加快,城鎮化率每年以1.43~1.44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是1978年改革開放前的5.7倍,2008年達到45.7%(表3)。我國正處於城市化加速階段的前期,在2020年前都將處於城市化加速階段。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測,2010年和2020年,城市化水平分別為46%和55%;也有認為2010年將達到49%左右,到2020年城鎮人口的比例達到60%。

表3 2010年和2020年城鎮化水平預測

2008年3月25日,麥肯錫公司發布《迎接中國10億城市大軍》報告。該報告稱,按現有城市化的發展趨勢,中國城市人口將於2025年達到9.26億,66%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將突破10億。中國城市在未來經濟中將占據更加主導的地位。該報告稱,中國城市化規模和步伐有望繼續保持前所未有的速度。到2025年,中國將出現221個100萬人口的大城市,23個50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武漢、重慶和成都8個城市,將成為人口超過1000萬的巨型城市。移民將成為中國未來城市化的動力,在2005年至2025年70%的城市人口增長將由流動人口構成。到2025年,在中國新增3.5億以上城市人口中,流動人口將超過2.4億。

三、我國區域發展特徵與演變趨勢

(一)區域經濟發展特徵

1.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明顯加快,但經濟活動向東部地區集聚的趨勢沒有改變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呈現逐年加快的態勢。自1999年以來,西部地區GDP增長率連續7年逐年加快,從7.3%提高到2006年的13.2%;同期,中部地區由7.9%提高到13.1%,東北地區則由7.9%提高到13.5%。從橫向比較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速度仍然要低於東部地區,繼續呈現東部地區高速增長,而其他地區增長相對較慢的不平衡格局,但增速差距縮小。1980~1990年,東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2%,中西部地區為8.8%,東北地區為8.1%。1991年後,隨著中國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加快,東部與其他地區增長率的差距開始加劇擴大。1991~1998年,東部地區GDP年均增長14.7%,中部地區為12.0%,而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只有10.4%和9.5%。1999年以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東部與其他地區之間的增速差距縮小。1999~2006年,東部地區GDP年均增長率為12.2%,東北、中部和西部地區則保持在10.5%~10.7%,三個地區的增長速度十分接近。

表4 我國各地區GDP增長率的變化

續表

近年來,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加快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國家政策的支持。為鼓勵沿海企業西進,2007年8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公室等六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強東西互動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意見》;商務部實施了「萬商西進工程」,鼓勵中西部地區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和加工貿易轉移,鼓勵沿海企業和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進。二是沿海要素成本的上漲。近年來,隨著產業的大規模集聚,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各種成本要素成本大幅度提升,土地和能源供應緊張,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趨於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廣東、浙江、江蘇等沿海省份紛紛提高市場准入門檻,加大產業升級和環境保護的力度,由此導致一些資源和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紛紛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三是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投資環境的改善和效益提高。隨著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這些地區投資環境尤其是硬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投資效益明顯提高。2006年,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投資貢獻率平均為13.7%,比東部地區高1.1個百分點,工業成本費利用率平均為11.3%,遠高於東部地區的6.2%。可以預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今後沿海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向這些地區推進的速度將會進一步加快。

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加快,並沒有改變經濟活動向東部沿海轉移和高度集中的態勢。1980~2006年,東部地區實現GDP佔全國的比重由43.6%提高到55.7%,提高了12.1個百分點;而東北地區所佔比重由13.7%下降到8.5%,減少了5.2個百分點;中部地區所佔比重由22.3%下降到18.7%,減少了3.3個百分點。這說明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中國的經濟活動仍在向經濟繁榮的東部地區轉移和高度集中。這種集中化趨勢是中國經濟市場轉型的結果,主要表現為各種生產要素和工業尤其是製造業向東部地區的集中趨勢。

2.四大區域產業布局各有側重,但呈現兩大變化趨勢

四大區域產業布局各有側重。東部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東部地區的銷售收入佔全國總銷售收入的90%以上,而中西部地區比重較大的則是資源加工型產業,如煙草加工、金屬冶煉、煉焦業、麻紡織業、鹽加工業等。此外,中部地區在運輸設備製造業,西部地區在航空航天設備製造等方面佔有較大比重;東北地區主要是裝備製造業優勢較為明顯。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產業布局特別是工業布局,近年來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一些主要工業部門布局發生了較大尺度的空間轉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基礎原材料工業進一步向沿海地區集聚。作為基礎產業的鋼鐵、石油及石油化工、有色金屬工業等對礦產資源依賴程度很高的產業,20世紀90年代前的40年間形成了原有的布局,其影響因素是資源產地、交通條件、水源條件等。現在影響因素已經在很大程度發生了改變。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進步,人才和管理以及反映進入國際經濟循環難易程度的區位等,成為產業發展和產業布局的重要因素。在這些因素作用下,我國許多產業的布局發生較大尺度的轉移。在基礎產業中,鋼鐵、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學工業,以及裝備工業中的機械製造業(特別是電氣機械製造)、交通運輸工具製造業等,由於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引進外資及體制上的創新等,在江蘇、浙江、山東、福建、廣東等地建設了若干大中型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改變原有的布局。西部發展這些產業雖具有資源的基礎,但由於資源以外的因素起了更重要的作用,致使這些產業的重點向東部地區轉移。

能源工業特別是電力工業向西部地區轉移。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由於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電力消費需求增長很快,我國主要的能源消費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地區、山東半島等主要依靠本地或附近區域建設了一批火電站,在珠江三角洲還建設了為數眾多的燃油小電站。隨著上述城市集聚區環境問題愈來愈嚴重,改變其能源消費結構成為國家和地區重要的能源政策。因此,國家決定大規模開發西部地區的能源資源特別是水電資源、煤炭資源和天然氣資源,實現電能和天然氣在全國跨大區輸送。近年來,二灘水電站等已投入運行。同時加快了廣西紅水河流域、貴州南盤江流域、雲南瀾滄江流域及金沙江支流的水電開發。2010年全國水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億千瓦,其中西部地區將佔到70%左右(不包括紅水河和三峽)。為了擴大西部地區具有比較優勢資源的開發,國家加大了西北地區,包括新疆塔里木、青海柴達木和陝甘寧地區的天然氣的勘探和開發,形成了一系列的能源生產地帶。與此同時,貴州至廣東直流輸電、交流輸變電等大型超高壓輸變電線路建成或在建。

(二)區域空間結構演變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在新的傾斜式趕超戰略(與傳統的既要實現區域均衡發展,又要全面超英趕美的發展戰略相對而言)指導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開始實施所謂「弓箭」形或「T」形空間布局戰略,即以沿海地區和長江幹流地區為重點的地區傾斜發展戰略;隨後發展為所謂的「丌」形空間布局戰略,即在「T」形布局框架的基礎上,將隴海線沿線地區作為另一條重點開發軸線,形成「丌」形空間開發結構。

根據三大地帶的「梯度」開發理論、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要求,考慮到我國人口和城鎮布局的基本特點,今後一段時期,我國區域經濟總體布局的主幹框架將朝著「一帶、七軸、多中心」的空間結構演變。全國區域空間布局以國家級中心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為核心組織區域經濟活動,以點帶軸、以軸促面,形成以城鎮軸帶和多中心為骨架,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空間結構。「一帶」指沿海城鎮帶;「七軸」指京呼包銀、隴海蘭新、長江沿線、滬瑞四條東西向軸帶和京廣(部分京九)、哈大、北部灣三條南北向軸帶;「多中心」指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連綿區和武漢、成渝、遼中、關中、山東半島、鄭州、長株潭、海峽西岸城鎮群,以及哈爾濱、烏魯木齊、昆明、南寧等多個邊境重要城市。

(三)區域人口分布與城鎮化發展

1.人口向東部地區集聚的趨勢更加明顯,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人口比重下降

2000~2005年,我國各地區人口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長,但總體來看,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增長(包括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最快。如表5,2000年東部沿海人口總量為44231萬人,而到2005年已增長到46388萬人,人口年均增長率達9.6‰,分別比同期的中部、西部與東北地區高6.1,2.8和4.5個千分點。與此同時,5年來,各地區的人口佔全國的比重只有東部沿海有所增加,從2000年的35.60%上升到2005年的36.15%;而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全部下降,分別下降了0.41,0.09和0.06個百分點。

表5 2000年和2005年我國四大區域人口分布比較

2.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新興地區人口集聚和城鎮化加快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西部的新興地區城鎮化和人口集聚速度在加快。隨著西部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人口流動的目的地不再局限於東部地區,而是擴大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新興地區。而且,東部沿海地區在經過20年的發展後,產業結構開始調整,東部沿海的企業也為了進一步開拓新的市場,尋找更多的商機,有些勞動力轉移逐漸轉向中西部的新興地區。如雲南、新疆外來人口數都超過了100萬人,基本集聚在新興城市。除四川、貴州、重慶轉移到雲南的勞動力比較多外,還有來自浙江、廣東、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新疆同樣有大量的勞動力輸入。隨著中西部經濟崛起,還有加入WTO後發展邊境貿易,位於邊境貿易城市的流動人口也將越來越多。

3.四大區域城鎮化進程加快,但東北地區城鎮化速度相對緩慢

2000年以來,我國四大區域的城鎮化均以較高的速度推進。2005年東部和東北地區的城鎮化水平已分別達52%和56.5%。2000~2005年,中部地區是我國四大區域中城鎮化進程推進最快的地區,東北地區相對較慢。從增長速度來看,2000~2005年中部地區城鎮化水平年均增長速度達1.45個百分點,分別比東、西部高0.1個、0.22個百分點,比東北地區高出0.47個百分點。但中部、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還相對較低,2005年分別為37.6%和34.9%,並處於加速發展階段,城鎮化推進的空間還很大。

表6 2000年和2005年我國四大區域城鎮化水平比較單位:%

H. 現階段我國提出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是什麼

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戰略。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區域 發展不平衡的國家。不僅東、中、西三大地帶之間,而且同一地帶的不同省市區之間,甚至同一省區的不同地域之間,都存在較大的發展差距。縮小差距是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關鍵環節,也是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黨中央陸續制定的各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基本出發點。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強調繼續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同時,明確提出了「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的新思路。這種新思路對於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有著關鍵性的作用,是對我國縮小地區差距戰略的重大創新與完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新中國成立以來,處理不同區域的發展關系一直是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主線。「十一五」規劃正式把「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確定為我國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重申了這一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非均衡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但這種調整並不是向計劃經濟時期實行的均衡發展戰略的回歸,而是體現了充分發揮各地區的發展優勢和潛力,促進區域間共同發展和統籌互動的非均衡協調發展的思路。國土開發格局戰略 區域協調發展所講的協調,不僅僅指要形成區域差距縮小和區域協調互動的發展格局,而且也要求各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必須與自身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因此,根據各地區的自身條件和特點,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國土開發格局,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建設的核心目標,就是扭轉長期以來我國國土整治工作不力、區域開發秩序混亂、區域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峻的現象。黨的十七大報告確認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所提出的形成主體功能區的基本思路,明確提出要「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這一區域開發戰略思路是對我國區域開發模式的重大調整。區域一體化戰略 這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范疇。一個國家內部的區域一體化主要是指開展跨行政區劃的經濟協作、經濟聯合以及經濟帶和經濟圈建設等。在傳統市場經濟體制下,各級地方政府都追求本地區相對均衡和自成體系的發展,致使條塊分割嚴重、區際產業聯系薄弱。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區域分工正在不斷深化。但不容諱言的是,地區封鎖和地方保護在一些領域還比較嚴重,區域分工仍處於不合理、不經濟狀態。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為我國推進區域一體化指明了方向。特殊地區和貧困地區扶持戰略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視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等特殊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對民族地區一直給予特殊照顧。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家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也將不斷提高。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著手解決貧困地區的問題。經過不懈努力,許多貧困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根本改善。資源枯竭地區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新型貧困地區,經濟轉型異常困難,也需要國家給予大力扶持。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加大對各類特殊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確定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中國特色城鎮化戰略 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與城鎮空間分布格局,對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確定了「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城鎮體系建設總方針。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和「十一五」規劃調整了我國以往控制大城市規模的城鎮化戰略,提出了堅持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新思路。十七大報告確認了上述城鎮化戰略思想,提出「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這種城鎮化戰略思想准確地把握了我國城鎮化建設存在的問題,科學地提出了我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政策保障措施一個合理、有效的戰略體系不僅需要有明確、科學的戰略目標,而且必須有一系列的實施手段,即政策支撐體系。在當前各級地方政府財力差別巨大的情況下,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是要以財政體制改革為前提的。主體功能區建設包括以下主要內容:為了長遠利益和國家整體利益,限制或禁止生態嚴重脆弱區、生態價值較高地區、具有特殊生態與人文價值地區等的開發活動;經濟發展潛力較大並且綜合承載力較高的地區,要盡快發展成為吸納人口遷移和經濟建設的重點地帶;開發密度高且綜合承載力開始減弱的地區,則應該在適度控制規模擴張的基礎上走優化發展道路。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地區所付出的犧牲必須得到必要的補償。為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確定為當前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的一個基本方針。此外,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提出的「重大項目布局要充分考慮支持中西部發展」,也是全面落實中國特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體系的重要政策保障措施。總之,中國特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體系,是黨中央、國務院按照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精神解決區域發展問題的集中體現。它緊緊把握住了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始終貫穿著區域發展這一主題;緊緊把握住了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凸顯了以人為本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緊緊把握住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堅持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區域發展思路。

I. 下列地區中,集中了我國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的是()A.黃河流域B.長江流域C.沿海地區D.內陸地

過去,中國工業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區.重工業主要集中在遼寧中南部地區,輕內紡工業容則集中分布於上海、天津、青島、廣州等少數沿海城市.而在遼闊的內地,現代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注重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工業布局以沿海地區相對集中.近些年來,國家對工業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陸續淘汰了一些落後產能和污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獲得長足發展,工業布局趨於相對均衡.東部沿海工業得以改造提升,東北老工業基地得以全面振興,中西部地區工業得以拓展和升級.許多城市將內城區的工業企業搬遷到郊縣的工業園區,改善了工業布局和人居環境.
故選:C.

閱讀全文

與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