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人口稀少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人口稀少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09 17:24:06

⑴ 人口增長對經濟的影響

在1999年出版的《中國發展報告:社會與發展—中國社會發展地區差距研究》第章中,胡鞍鋼博士(1999a)使用回歸分析技術,根據我國30個省區市1979-1994年的有關數據(共16×30=480個樣本點),測算了發展的初始條件(即1978年的人均GDP)、區位條件、基礎設施、資本投入、人口增長、人口質量等因素對經濟增長(用人均GDP增長率表示)的影響。在4個多元回歸方程中,人口增長率作為自變數之一,其回歸系數均為負值,在-0.59至-0.36之間,於是得出結論:人口增長率每降低1個千分點,人均GDP增長率可提高0.36~0.59個百分點,並進而推論:「人口自然增長率只要降低幾個千分點就會明顯促進人均GDP增長」(胡鞍鋼,1999b)。這個結論隨即被大量引用(如田雪原,國家計生委《西部大開發中的人口與發展問題研究報告》等)。

我們試用1998年的數據來檢驗上述結論。1998年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比1997年下降0.53個千分點(註:從1997年的10.06‰下降到1998年的9.53‰。),那麼,根據上述推論,1998年的人均GDP增長率應比1997年有所提高(1998年固定資產投資比1997年增長13.9%)。但實際情況是,按可比價格計算,1998年人均GDP增長率為6.7%,反而比1997年下降了1個百分點(註:1997年人均GDP增長率為7.7%。)!由此看來,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絕非如此簡捷明了,更不會「立竿見影」。胡鞍鋼博士的上述結論值得商榷。

2 經濟學理論的「矛盾」

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定量分析手段,回歸分析應該以定性分析為先導,回歸分析的結果也應該用正確的理論來解釋。在發現人口增長率對經濟增長的回歸系數為負數後,由於胡鞍鋼博士沒有分析二者之間內在作用的因果關系,因而從經濟學的意義上看,所得出的結論缺乏說服力。

迄今為止,人們對人口與經濟關系之間的研究還很不充分,對人口增長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及作用幅度與方向)還沒有達成共識。關於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理論分析,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型,即馬爾薩斯派和反馬爾薩斯派。

馬爾薩斯派的主要觀點是,人口增長會導致勞動生產率降低,生態環境退化,社會總儲蓄減少(投資率下降),從而不利於經濟增長。盡管技術進步可以加速經濟增長,但是,如果人口無限制地增長下去,那麼,技術進步的步伐將最終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從長期的觀點看,人口增長阻礙經濟的增長。

反馬爾薩斯派則認為,人口增長可能在短期內會不利於經濟增長,但從較長的時期看,人口增長將最終促進經濟增長。首先,人口增加將增加勞動力供應,增加人口密度,人口壓力的存在將激發技術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第二,「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較多的人口可能產生更多的知識與技能,科技進步正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第三,人口多也是資源優勢,較大的市場規模必將產生「規模效應」(註:前些時候,有的學者曾在某大報上著文,強調人口多對我國當前擴大內需的積極作用。)。

3 統計方法應用的「陷阱」

統計分析,尤其是基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數據(所謂時間序列橫截面數據)的分析充滿了「陷阱」。

在胡鞍鋼博士的回歸分析中,有一個潛在的基本假設條件: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單向的,人口增長本身不受經濟增長的影響(註:用計量經濟學的術語講,人口增長應該是一個外生變數.在以經濟增長為因變數,以人口增長(及其他變數)為解釋變數(或自變數進行回歸分析時,由於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的作用是相互的,得到的人口變數的回歸系數必然是有偏估計,不能反映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真實影響。)。很顯然,這個假定靠不住。人口與經濟的關系是雙向的,人口增長必然要受到經濟增長的影響,並最終取決於經濟增長(註:例如,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國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經濟發展嚴重受損,人口增長率因此急劇下降,甚至負增長。),人口自身的生產必須與物質資料的生產相適應。因此,把人口增長作為自變數,把經濟增長作為因變數,進而計算得到的回歸系數是不正確的,不能正確反映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作用的方向與強度。因此,胡鞍鋼博士的4個回歸方程並不必然支持「人口增長率每降低1個千分點,人均GDP增長率可提高0.36-0.59個百分點」這個結論。

從統計學的意義上講,任何兩個變數在數量上的變化都可能呈現某種「相關」的關系,但如果不對這種「關系」的內在作用做認真科學的分析,很可能導致錯誤的結論。「規律性的現象」並不就是規律本身!「相關關系」不等於「因果關系」。試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改革開放以來,教師收入增長很快,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教師收入與環境污染這兩個變數之間並無必然聯系。但是,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進行回歸分析,那麼就會得到教師收入增長不利於環境保護的荒唐結論。

4 統計水分的「迷霧」

統計數據存在系統誤差,使分析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十分困難。

由於種種原因,特別是體制方面的原因,我國的人口統計數據和經濟統計數據與實際情況均存在較大誤差。據估計,計劃生育統計報表的水分約為30~40%。有人認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口出生和人口增長數據可能還存在一定的漏統。

與人口統計數據相比,經濟統計數據的水分更大。據2000年2月3日的《中國經濟時報》,連續兩年獲湖北省「十強縣市」的丹江口市的經濟統計數據水分極大(見下表),GDP和鄉鎮企業產值高報幅度分別在100%和160%以上。毋庸諱言,這種虛報經濟增長指標的現象在全國非常普遍。

表1 湖北省丹江口市經濟數據統計水分

附圖{圖}

說明:「1998年統計水分」的計算中有一個假定,即:1999年有關經濟指標的實際值與1998年相同。如果1999年經濟有所增長,那麼,實際的統計水分將比以上計算值更大。

經濟統計數據高報、人口統計數據低報,勢必人為造成(或加劇)經濟增長與人口增長之間的負相關關系。目前,我們還很難計算經濟增長與人口增長的數量關系。換句話說,即使我們能夠確定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定性關系,在計算定量關系時也沒有太大的把握。

5 實證分析的「反例」

1992年11月,為迎接開羅「人發」大會的召開,聯合國秘書處經濟和社會事務司(註: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ratariat.)在巴黎召開了專家組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法國學者Blanchet運用世界各國的歷史數據做過類似的分析。

其回歸結果表明,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口增長率與人均GDP增長率出現強烈的負相關,而在60年代到70年代,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沒有顯著聯系。雖然這項研究結果得到許多其他研究的驗證,但是,Blanchet認為,這些分析並不必然表明80年代以後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負作用。相反,他認為,回歸系數為負,意味著增加經濟活動人口(註:總人口與經濟活動人口高度相關。)將使社會總產出下降,這很難從理論上得到解釋。因為在較短時間內,大致可以認為資本總量、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等其他因素基本不變,勞動力的邊際生產力不可能為負值。Blanchet還用實例說明,即使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內在作用機制不變,人口增長率的回歸系數的符號和數值也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一定時期為正,在另一時期為負,在某一時期甚至接近於零。

6 結論

在我國(及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控制人口增長有利於經濟發展,這一點毋庸質疑。但是,現有的研究還不能完全揭示人口與經濟相互作用的內在機制,尚不能准確反映人口變動與經濟增長有關指標的數量關系。正如一些學者(註:如Srinvasan;Johnson and Lee。)所指出的,目前所完成的研究經常出現樣本有限、數據質量不佳、定性分析失當、定量分析欠妥等問題,對發展中國家及地區人口增長率下降的後果(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的研究還很不夠。因此,從提高人均GDP的願望出發,提出人口增長的控制目標,是不合適的。

胡鞍鋼博士的這項研究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嘗試,我們願意與胡鞍鋼博士一道,繼續探討我國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

後記:在本文剛剛完成後,我們看到了西部某地計生委的一個立項報告。該報告說明項目實施後,每年可使當地的人口增長率降低2個千分點。因為「人口增長率每降低1個千分點,人均GDP增長率可提高0.36~0.59個百分點」,所以,控制人口增長可以使當地每年的GDP至少增加xx億元(這個GDP的增加值=人口增長率下降幅度×0.36×總人口)。未來幾年,這個地區的人口增長率仍有下降的空間,但GDP是否能增加xx億元,我們期待著結果。

⑵ 人口眾多對於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有哪些利處(先不說弊)

人口眾多,有理有弊,在石灰發展初期,有大量地廉價勞動力,可以快速地推動社會經濟地發展!可是當社會進步到一定地時期時,巨大地人口,所帶來地醫療,養老,交通,就業等方面地問題,又會成為社會的負擔```

⑶ 人口問題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什麼影響

人口過多和過快增長,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給社會經濟版帶來沉權重的負擔。在一定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和消費資料的前提下,人口越多、增長越快,所需要的撫養、生活費用就越多,能夠用於生產的費用和人均佔有的消費資料就越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越慢。同時,人口過多和過快增長,還會增加就業困難,給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帶來沉重的壓力。

⑷ 我國人口現狀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哪些不利影響

中國人口總數大,對經濟發展來說,利的是提供了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使工業成本降低,促進經濟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消費,但人口素質不高,高科技產業人才難覓,使中國的高科技產業發展緩慢.資源是有限的,人口的不斷增長,對資源造成了巨大壓力,人們的節約和保護意識薄弱,對資源的需求量大,工業,農業,生活對資源的浪費和污染,使中國的資源面臨巨大壓力.人口多,產生的廢棄物也就多,再加上人們的環保意識不夠強,生態環境自然差
我國水資源總量2.8×104億m3,但人均佔有量僅為2693m3,居世界第109位,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資源13個貧水國之一.全國668個城市中,目前有400個城市缺水,北京城市尤為突出.據統計,我國城市平均日缺水量為1600萬m3,北京、山東、沈陽、長春等都是缺水城市(1984年192個城市缺水,說明人口的增長,需求量加大).
糧食問題、土地問題
隨著人口的增加,人類對糧食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據美國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推算,現在世界糧食增長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1985年後人口增長速度未變,則每年將短缺1億噸糧食和5000萬噸蛋白質,將會有更多國家人民不得不處於飢餓和營養不良的狀態.
造成糧食短缺的一個原因是世界上可耕地面積有限,而且分布不均,其中最肥沃而又便於耕種的土地均已開墾,剩下的若開墾則需要大量投資.實際上各個國家人均佔有耕地的數量是極不平均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幾乎沒有擴大耕地的可能.有些地區甚至還需要退耕還林、還牧.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工業、城市、交通佔地的不斷增加,使耕地面積不斷縮小.雖然人們還可以通過改革耕作技術和增加農業投資等措施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使糧食獲得較高的收獲,但目前糧食增產是有限度的.最根本的措施是控制人口的增長.
中國人均佔有耕地少,加之人口增長過快,人均耕地面積越來越少,人地矛盾日趨尖銳.1953年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為0.18公頃,每公頃耕地平均養活5.5人,目前我國每年出生人口1500多萬人,而耕地面積每年由於工業、城市、交通佔地而減少40~50萬公頃,以致造成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1公頃.每公頃耕地平均需要養活9.8人.預計到2050年,每公頃耕地需養活12人左右.浙江省人均耕地不足0.05公頃,福建省只有0.04公頃.
預計到2050年,我國人口達到16.4億,而耕地面積則下降到7300萬公頃(由目前的9600萬公頃),按16億人均年消費糧食600kg計算,我國共需糧食9.84億噸,需每公頃產糧13.5噸,而目前糧食單產最高年份(1984年)只有3.6k/ha,比現在需要提高糧食單產2.7倍.達此指標是相當困難的,只有控制人口的增長才是唯一出路.
能源與資源的問題
自然資源的耗竭問題指的是不可更新資源,包括礦產、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等).
世界能源消耗速度迅速增加,目前消耗最多的是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石油年能源消耗量占總量中的38%,發達國家多,如日本石油、天然氣消耗占總耗能額的65.8%,煤僅佔18.8%,美國石油、天然氣消耗額占總額的65.6%,煤佔29.3%,而我國能耗特點是以煤為主,1990年煤耗佔75.06%,石油、天然氣僅佔19.4%.
礦產資源:我國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少,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龐大的人口數量對礦產資源需求,已使我國在允許的人均礦產消費很低的情況下,成為一個資源消費大國.每年礦石採掘量達50億噸,年人均5噸.總量超過了美國的採掘量.不僅造成資源的緊張,而又誘發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很多礦產品和加工產品又被用來滿足新增人口的需要.

⑸ 簡述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是中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人口問題是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面臨的問題,是關系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始終是中國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堅持不懈地在全國范圍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鼓勵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孩子,依照法律法規合理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經過30年的艱苦努力,中國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歷史性轉變,成功地探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道路,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對穩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國政府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將人口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努力使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適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召開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專題座談會,統籌考慮,協調部署,動員全社會力量,採取法律、倡導、經濟、行政等多種措施綜合治理和解決人口問題,把發展經濟、開展計劃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貧困、完善社會保障、提高婦女地位、建設文明幸福家庭等緊密結合起來。2003年,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為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和綜合協調,更加科學地制定和實施人口發展規劃。2004年初,中國政府組織多學科的專家學者,正式啟動了「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對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等的變化趨勢及其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相互影響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已經提出了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將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本強國的人口發展戰略思路,為科學制定國家中長期人口發展規劃和國民經濟總體規劃,實現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2006年2月9日,中國國務院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未來十五年的人口目標是將人口數量控制在十五億以內。其在人口與健康領域確定的發展思路之一,即是控制人口出生數量,提高出生人口質量。重點發展生育監測、生殖健康等關鍵技術,開發系列生殖醫葯、器械和保健產品,為人口數量控制在十五億以內、出生缺陷率低於百分之三提供有效科技保障。

另三個發展思路包括: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堅持預防為主、促進健康和防治疾病結合。研究預防和早期診斷關鍵技術,顯著提高重大疾病診斷和防治能力;加強中醫葯繼承和創新,推進中醫葯現代化和國際化。以中醫葯理論傳承和發展為基礎,通過技術創新與多學科融合,豐富和發展中醫葯理論,構建適合中醫葯特點的技術方法和標准規范體系,提高臨床療效,促進中醫葯產業的健康發展;研製重大新葯和先進醫療設備。攻克新葯、大型醫療器械、醫用材料和釋葯系統創制關鍵技術,加快建立並完善國家醫葯創制技術平台,推進重大新葯和醫療器械的自主創新。

綱要稱,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強有力支撐。為此,該綱要還將「安全避孕節育與出生缺陷防治」、「心腦血管病、腫瘤等重大非傳染疾病防治」、「城鄉社區常見多發病防治」、「中醫葯傳承與創新發展」、「先進醫療設備與生物醫用材料」等,確定為人口與健康領域科技發展的優先主題。

從數量、素質、結構、分布來看,中國人口的現狀如下:

一、人口數量

2005年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075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6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萬人,出生率為12.40‰;死亡人口849萬人,死亡率為6.51‰;自然增長率為5.89‰。

2005年人口主要構成情況

單位:萬人

龐大的人口數量一直是中國國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後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按照目前總和生育率1.8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後,達15億左右。
受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響,在2005年-2020年期間,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形成一個高峰。同時,由於獨生子女陸續進入生育年齡,按照現行生育政策,政策內生育水平將有所提高。上述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中國將迎來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通過對經濟轉型時期中國人價值取向的實證研究,認為改革開放後中國人有把經濟本身作為價值取向的傾向。這給由傳統向現代過渡的中國人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這里的影響包括,一方面,價值取向由傳統的比較一致性出現了分化的趨勢;另一方面,當佔主導性的價值取向消失後,價值分化會導致那些曾經占過主導性的價值取向同當今的經濟價值取向之間產生沖突和一致的可能性,需要進一步重視的問題是,無論價值上是沖突還是一致,都需要回到行為上來判斷,由於中國人在評價自己和他人時具有價值評價標准上的兩重性特徵,進而導致中國人在價值沖突時仍然可能保持行動上的一致性傾向和價值一致時表現出行動上的不一致傾向。

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一心理效應為光環效應。和光環效應相反的是惡魔效應。即對人的某一品質,或對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壞的印象,會使人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評價偏低。

⑹ 是不是人口越少,越有利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1。不是的。會使人口老齡化,青少年減少,不利於經濟發展,所以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
2、相關知識:
人口問題:
人口是一個內容復雜、綜合多種社會關系的社會實體,人口就是「某一地區的全體居民」。世界人口是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全體居民;中國人口就是中國的全體居民;某一地區的人口則是該地區的全體居民。從古至今,人口是構成一個國家或社會的最基本要素。目前世界人口總數已超過57億。由於人口過多,增長過快以及結構不盡合理等所引起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被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所認識。人口與發展問題已成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人口增長率:
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長率為正數時表示總人口數在增加,人口增長率為負數時表示總人口數在減少。就全世界而言,人口增長只有人口自然增長一個因素,人口增長率等於人口自然增長率。1986年全世界人口增長率為1.7%。不同國家或地區差別很大。非洲人口增長率為2.8%,其中東非高達3.0%;拉丁美洲2.3%;亞洲1.8%;大洋洲1.2%;歐洲0.3%,其中:瑞典、民主德國為零增長,丹麥、聯邦德國、匈牙利為負增長。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時間內的空間存在形式、分布狀況,包括各類地區總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過程和構成(如遷移、性別等)的分布等。它是受自然、社會、經濟和政治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自然環境條件(如緯度、海拔、距海遠近等)對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20世紀以來,隨世界范圍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社會、經濟和政治等因素對人口分布的影響越來越大。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點:
1.不平衡性。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徵是不平衡性。
就全世界而言,目前地球上只佔陸地面積7%的地區,卻居住著全球70%的人口;全球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10%的陸地上;而大陸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無人居住。就區域而言,各大洲和各國之間的人口分布也是不平衡的。亞洲陸地面積佔全球的29.4%,但人口佔60%。在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人口1億以上的7個國家的總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55%以上。在各國內部的不同地區之間人口分布也很不平衡。如中國以愛輝騰沖一線為界,此線以東地區土地佔全國的42.9%,人口卻佔全國總人口的94.4%;
2.隨緯度、海拔和離海遠近呈有規律的變化。
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著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緯20°~60°之間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人口分布還有集中於沿海地區的趨勢。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比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對稀少。通常,中緯度、地勢低平和沿海位置對人口有明顯的吸引作用。現在世界人口的79.4%集中在北緯20~60°地區;世界海拔200米以下地區人口佔全球的56.2%,海拔200~1000米地區人口佔全球的35.6%;世界距海岸200公里以內地區雖只佔全球陸地面積不足30%,但擁有世界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3.時滯性(或惰性)。人口分布往往明顯落後於生產力發展和經濟中心的轉移。
其原因在於人口分布的變化依賴於自然增長率和凈移民率的時間積累效應,速度比較遲緩。只有在人口基數很少的新開發地區,移民因素才能立即產生顯著效果。全球、各國和各地區人口(現象)的分布特點及其形成條件的研究,幾乎構成人口地理學的全部內容。
人口增長問題:
1.人口分布,目前世界人口已超過70億,其中絕大多數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人口出生率下降,發展中國家人口猛增,自20世紀60年代起發達國家就出現了人口增長率下降的趨勢,而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率呈上升趨勢。
2.年齡結構世界人口的年齡結構兩極分化,發達國家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而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年輕的多,有生育能力的人多,這就決定了發展中國家今後的人口還要持續增長。全從世界來看,人口正在老化,年齡中值從1950年的22.9歲提高到1985年的23.3。預計到2050年,年齡中值將超過30歲。
3.健康狀況世界人口健康狀況都有所改善。所有各地區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大約下降了1/3。但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健康狀況與發達國家之間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特別是由於環境惡化造成的健康為害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更為嚴重。
4.文化程度絕大多數國家人口的文化程度都不斷提高。但據統計,世界上大約有1/5的成年人不能讀和寫,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世界大多數國家中,婦女的文化程度都比男性低。
5.城市人口急劇膨脹近些年來,世界城市人口增長達到驚人的程度。據統計:工業革命以來,達到100萬人口規模的城市1800年全世界只有倫敦一座,1850年有3座,1950年增加到115座,1980年達則到234座。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人口所佔的比重逐年增大。
‍‍

⑺ 人口問題的經濟影響

討論人口政策問題,要算算經濟賬。所謂經濟帳,就是看看人的效益怎麼產生,算算人的成本是多少,以及人口變動情況對這些成本效益的影響。
在社會中人的效益只有加入經濟生產中才會產生,也就是有了工作、有了收入在能對社會產生貢獻。那麼在中國,人口增加會對收入水平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很顯然,人口增加會降低人均收入水平,或者說,會阻止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
在中國,人口眾多會降低收入水平,這首先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現象,「人太多、工作不好找」是人人皆知的事實。簡單的分析原因的話,就是經濟的形成需要市場、技術、資源、勞動力等多種因素限制,其它因素不足,某種因素過多是沒有用的,而在中國,就是人口過多,人口過多而經濟有限時,人口再增加不會自動增加經濟,而是相互競爭,使人均收入減少。這是中國的實際情況,在有些國家,可能情況不一樣,人口不多而資源等其它因素多,那麼增加人口就會直接增加經濟。
中國目前情況來說人口繼續增長,而產業水平也不斷提升,因此人均收入水平也在提高。然而人口增加阻止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的效果仍然存在,具體的說,就是就業壓力仍然很嚴重。
國家搞經濟的基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體來說,就是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是的,我們的確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開始創建了一個巨大的經濟體系,但是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為了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而不是為了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生活在現實中的人沒有不願意提高收入水平的,所以在我身邊的人,沒有願意讓人口增加而讓自己收入減少的。

⑻ 人口問題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什麼影響

消極的影響 1.贍養老人的費用在中國一般是由國家·企業·個人共同承擔的,如果老齡化嚴專重,會增屬加社會的負擔。甚至使經濟放緩。 2.會使我國勞動力缺乏,社會也會同樣缺少活力 積極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會促進一些醫療等一些和老人有關的行業的發展,從這個角度看,會刺激經濟的發展

⑼ 人口問題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好處:
1.人口密度高,勞動力資源豐富;
2.大量的人口經過教育,將來會轉變為寶貴的人力資源
3.人多了,市場就大,商機也就多。
4.人口基數大,敵對國家或集團對我們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的可能性也就小了,國家被征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壞處:
1.人口多,人均資源佔有量低;
2.人口多,尤其是青壯年人口多,城市和農村同時勞力過剩,就業問題突出,競爭越來越激烈;
3.人口素質低,貧困人口多;
4.人口多,住房問題,教育問題,治安問題,老齡化問題突出。
採納哦謝謝

⑽ 舉例說明人口數量過多或過少會對環境(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

足夠的人口可復以帶制來規模優勢,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當然,人口增長有利也有弊,但是只要處理得當,問題是可以克服的。例如,工業革命時期,倫敦污染極其嚴重,以「霧都」著稱,而現在倫敦人口比工業革命時增長了幾倍,環境反而更好了。至於飢荒問題,主要原因是分配不均、農業政策失誤(比如說中國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政局不穩(比如說一些非洲國家,而那些國家恰好有的是地廣人稀的)等,與人口過多更沒什麼關系。

閱讀全文

與人口稀少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