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河南經濟發達還是河北經濟發達
河北發達
河北屬於京津翼發展區,北京、天津、河北協同發展,河北用來分解北京的非城市功能,帶動河北經濟發展,新成立的雄安特區更為河北發展貢獻了大量GDP。
河南我國的戰略要地,是農業大省,其農業面積產量達全國之最,為全國供應著糧食,主要發展第一經濟,第二三產業發展比較緩慢,省GDP較河北較低。
(1)為什麼河北經濟發展慢擴展閱讀
河南GDP增長:
2018年,河南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055.86億元,同比增長7.6%,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89.38億元,同比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22034.83億元,同比增長7.2%;第三產業增加值21731.65億元,同比增長9.2%。
2018年,全省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45.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0.0%,高於第二產業4.4個百分點[4]。人均生產總值50152元,增長7.2%。
河北GDP增長:
2018年,河北省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9.2:46.6:44.2,調整為9.3:44.5:46.2,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47772元,比上年增長6.0%。
2018年,河北省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4%。其中,城市上漲2.5%,農村上漲2.4%。分類別看,
醫療保健上漲7.4%,其他用品和服務上漲2.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6.2%,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4.0%;農產品生產者價格上漲4.7%,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3.2%。
參考資料鏈接:網路——中國省競爭力排名
B. 河北為什麼落後
長三角朱三角都帶動了附近的經濟,但北京和天津卻吸幹了河北,我認為是一個創新意識的問題,資源多如果只是為了賣出去給別人發展,恐怕難有自己的特點,沒亮點,同是在華北平原,為什麼人家去石家莊而不是北京天津或青島?必須有吸引人的方面,才能有發展的空間,我就是河北人,這些年家鄉很多地方也在用首都打廣告,我認為這是一種進步的做法。資源多是傳統型發展的優勢,同時也可能是創新型發展的魔咒
C. 河北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有哪些
當前經濟運行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居住價格漲幅偏高,節能降耗任務艱巨,就業壓力較大等。
復雜點說:
一、抓好投資不放鬆
(一)搞好投資規劃。首先,規劃要體現全面發展的原則,本著科學性、超前性和導向性的原則,重點對產業布局、重大基礎設施以及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進行必要的補充、完善和調整。其次,規劃要突出促進產業集群、推動結構調整這個主題,把產業發展、結構優化、調整布局擺在突出的位置,通過產業的發展來實現生產要素的重組、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優勢產業的聚集。再次,科學建立監控預警系統和市場分析系統,進一步完善投資決策體系;建立投資項目資料庫,實行投資項目全方位跟蹤研究機制,定期提出投資布局預警和建議等等。
(二)調整投資結構。由側重外延式擴大生產規模轉向側重技術升級和技術改造上來,由側重「現有」(目前項目和投資中的一般慣用決策思維是,「現有的」即是「優勢的」)轉向側重潛力和新興,既注重搞好現有主導產業,又注重培育新的產業和經濟增長點。改變「撒芝麻」的方式,集中投資十大主導產業中的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朝陽技術,啟動主導產業集群發展、規模發展的臨界點。在穩步擴大政府投資的同時,要創新性地用好社會投資,既要通過降低產業門檻等措施繼續下力激發和利用省內民間資本,又要通過完善對突出貢獻者給予地方政治榮譽等措施積極培育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
(三)加強投資領導。樹立效益觀念,改進管理方式,消除投資飢渴,將投資效益指標納入考核指標體系,促進各級政府的績效評價由數量型考核轉向質量效益型考核。
二、推動產業集群
(一)主導產業集群。繼續利用政府擁有對資產的處置權,以資產為紐帶促進資源整合。著力培育一批主業突出、產業關聯度大、核心競爭力強、帶動效應明顯的大企業、大集團,按照專業化分工協作和規模經濟的原則,努力尋找相關聯的上、下游企業,積極進行產業配套,上游帶動下游,下游促進上游,雙向推進,做長產業鏈;圍繞主導產業開展產業鏈招商,促進一批綜合效益好、對地區帶動性強的大項目落地,充分預留產業鏈伸展空間,積極尋找與國外產業之間的合作和對接,引導外商向產業層次高、帶動性強的領域投資,使集群效應隨產業鏈的延伸而增強。
(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充分利用毗鄰京津、交易成本和要素流動成本低的優勢,主動承接和大力吸引高科技、高效益、高附加值、無污染的優勢企業落戶我省,並對之進行配套和延伸產業鏈條,使之在廊、保等環京津地區形成高新技術產業隆起帶。
(三)縣域工業產業集群。在現有的各類工業園區基礎上加大投入、加強引導,使之做大做強。要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利用財政貼息、稅收優惠力度,積極培育具有較大帶動作用的骨幹龍頭企業,吸引縣域中小企業向各類工業園區集聚,促進其技術進步和產品的升級換代,逐漸提高縣域工業的整體競爭力。
三、培育領軍企業
(一)提高認識。領軍企業即行業核心企業、龍頭企業,注重提升其綜合質素和市場競爭力,發揮其輻射、示範、信息擴散和銷售網路的產業領軍作用。
(二)政策扶持。引導社會資源向領軍企業集聚,推動建立產品標准、質量檢測、財務結算等中心,提高核心競爭力;鼓勵採用多種方式,對其上下游配套企業進行重組、改造,發揮領軍企業的集聚帶動效應,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關企業集聚,從而使重點企業培育的結果上升為主導產業的整體提升,上升為整體經濟活力的增強。
(三)投資導引。扶持領軍企業發展中的重點需求,如人才使用(包括培養新一代產業工人)、技術引進、設備更新等。
四、加快城鎮化進程
(一)強化城市的產業支撐。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吸納更多的生產要素,把城市發展建立在堅實的產業基礎之上。
(二)重點發展小城市。我省城市化發展的軟肋在於有效規模小城市依然偏少,應把推進城市集群的重點放在「一線」和「沿海」,把一批區位優勢較好、經濟實力較強的縣級市培育成為中等城市。在「一線」地區,城市發展的主要目標應由強調結構性、功能相對不對稱的「二維模式」,逐步向組團式的強調等級有序互補和立體網路性、最大程度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並最大限度地獲取發展紅利的「三維模式」轉變;在「沿海」地區,重點依託港口建設,按照經濟分工特別是經濟鏈條特性,設計起步即從「三維模式」入手,形成獨具特色的臨港城市軍團。
(三)政府主導建設城鎮。選准一批、建設一批,作為重點項目對待,以政府資金帶動城鎮建設。成熟一批,再選擇一批。
五、確保農民增收
(一)繼續落實好各項惠農政策。保持農民減負良好局面,探索新形勢下更深層次的惠農政策和方法。
(二)健全社會服務體系。創新點:開辟專門的、有針對性的信息服務,包括創業機會、就業機會、受教育機會以及各項管理政策與法規,引領農民走入城鎮。
(三)改造農民進城創業環境。如給予民工市民待遇,對進城農民的商業經營給予人性化、關懷式管理等,探索改革職能部門的收費方式,推行「陽光費用」,在工會系統建立民工專業委員會,維護好民工合法權益。
六、社會發展重關懷
(一)抓好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政府應將完善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公共財政制度作為今後一段時間的主要任務,逐步退出一般競爭性領域和減少對支持企業經營發展的項目支出,將更多的財政支出放在諸如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治安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
(二)搞好低收入人群生活保障。對城市居民,要在水、電、暖等日常生活方面給予照顧政策,提供福利性大件消費扶持(如經濟適用房);對農民,要擴大對農社保覆蓋面,同時繼續加大扶貧力度。
(三)營造積極向上的發展文化。和諧社會的發展文化是以創業為中心的。要以各種方式鼓勵創業、頌揚創業,特別是加強對青年知識分子,形成全社會正確的創業意識。
七、深化改革開放
(一)轉變政府職能。努力建設服務政府、有限政府,提高行政效能。
(二)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創業環境。由主要靠政策推動經濟增長轉向依靠法規和制度推動經濟增長;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三)優化投資環境,創新招商方式,努力提高利用外資的規模和水平。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加大「走出去」戰略實施力度,重點鼓勵國外資源開發。
八、突出人才強省
(一)轉變觀念。人才工作重點在於發現人才,並將之及時推向適宜崗位,不怕年輕,允許失敗。
(二)強化教育。鞏固提高基礎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逐步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培養大批合格勞動者。
(三)創新機制。針對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創業人才、產業工人分類,建立不同的使用機制,建立穩定的創新激勵制度。
九、提高科學決策能力
(一)建立經濟發展的科學監測體系。搞好政策模擬、評價與改進,搞好經濟運行調節。
(二)抓好領導幹部的培養與任用。一是在縣處級及以上領導幹部中堅持長期普及市場經濟知識,不斷提升其駕馭發展的理論能力。二是選拔一批學者型人才掛職鍛煉,充當「一把手」的發展顧問。
(三)整合省內各級互聯網資源,實現經濟信息的全方位互聯互通。依託專業機構,加大對經濟信息的綜合加工力度,以專業的信息產品滿足各方面的實際需要。
D. 為什麼我認識的所有的人都說河北經濟發展不好
主要是還是官員思想太落後了,河北人思想也很保守,發展不起來!
E. 河北經濟發展優勢有哪些
(一)河北省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
優勢是相比較而言的,是動態的和可轉化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又是相對持續的。經濟優勢主要指自然資源、生產、流通、市場、科技、人才及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的地理位置或區位等等。但優勢的發揮是取決於多方面的,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將是環境的優化和本省的創造性發展。
1、區位優勢
獨特的環京津、環渤海經濟圈。河北省位於渤海地區的中心地帶,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是中國東北地區與國內其它省區聯系的通道和西北諸省區的北方出海通道。環渤海地區是中國政府確定的又一重點開放開發地區,正在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程度最高、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河北內環北京和天津兩大都市,經濟相互輻射和滲透,構成了京津冀經濟區。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建立,京津冀地區的經濟融合程度和相互開放程度有了較大的提高。
2、資源優勢
河北省耕地面積648.46萬公頃,海岸帶總面積100萬公頃,海洋生物資源200多種,是中國北方重要的水產品基地。同時又是礦產資源大省,目前已發現各類礦產129種。其中儲量居全國大陸省份前10位的有45種。河北省能源種類齊全,儲量豐富,主要礦藏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煤炭資源儲量大,質量好,品種比較齊全,已探明儲量170億噸,保有儲量156億噸。石油、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冀中、大港和冀東油田。累計石油探明儲量17億噸,天然氣地質儲量約420億立方米。水力、地熱、風能等其他能源資源,也有不同程度的開發。這些資源分布廣泛,體系完整,具有建設大型鋼鐵、建材、化工等綜合工業基地和發展煤化工、鹽化工、油化工的有利條件和良好基礎。
3、市場優勢
河北省與北京、天津共同構成的京津冀經濟區擁有1.2億消費群體,市場容量佔全國大陸總量的10%以上,是中國市場容量最大的地區之一;是華東、華南和西南等地區連接「三北」(東北、西北、華北)地區的樞紐地帶和商品流通的中轉站,也是「三北」地區的重要出海通道。河北商品市場4900餘個,居全國第4位;交易額2250億元,居全國第5位。著名的白溝箱包、安國葯材、辛集皮革、清河羊絨、安平絲網等在全國乃至世界頗有名氣。連鎖超市,物流配送等新型商業業態發展迅速。北京王府井、上海華聯和荷蘭萬客隆等國內外大型商業企業已先後入住石家莊。
4、人才優勢
不斷增加的人才儲備和科研機構,目前從事科技研究人員達10.2萬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6.8萬人,兩院院士14人,各類科研院所和科技開發機構1165個。在京津腹地的廊坊,「東方大學城」已初具規模,已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民族大學、對外經貿大學等17所高校入住。清華大學聯手河北省政府,在廊坊建設佔地1萬畝的「清華科技園」,並在科技園內建立河北清華究研院暨國際研發港。
5、政策優勢
河北省制定了一整套鼓勵外商投資的政策措施,致力於簡化外資審批手續,開展網上審批和網上聯合辦公,提高辦事效率,改善各項服務,確保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為外商投資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河北省商務廳招商網已經登錄4986個項目供外商選擇,登錄1643個外商客戶的聯系方式,供省內外客商聯絡洽談。
F. 你如何看待河北近期的經濟發展
21世紀發展靠人才,黎叔很早很早就說過了。可是至少我老家滄州的環境留不住人才。不信可以撥打031712333看看是否可以打通,至少我從來沒打通過
G. 河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什麼經濟發展不起來
河北離兩大直轄市很近,所以很多資源尤其是人才容易被吸走,由於靠近首都,所以整體的發展大局必須考慮首都,所以很多政策和實踐都被制約了。第二,河北在發展過程中處於群龍無首,高度分散的局面,大部分省份都往往會有一個主要城市集中資源,重點發展,形成核心城市,並且輻射帶動省內其他城市,但是河北卻沒有這樣的核心城市,所以無法集中力量重點發展一個城市,並且也一直沒有集中資源發展一個優勢產業。第三,河北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經濟主要是中低端產業,缺乏高端產業,而且河北目前的條件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難度是很大的,所以經濟很難真正邁向高端發展。
H. 河北省現在經濟發展怎麼樣在全國排第幾
河北抄經濟規模較大,發展態勢良好,是中國的一個經濟大省。總人口和GDP均居全國第六位,雖然早期因為政策限制不能發展工業,但是現在國家發展首都經濟圈,河北也是主要的受惠者,京津那些重工業企業因為環保要求都搬到河北省。
I. 為什麼河北人口幾乎兩倍於福建,經濟卻發展和福建差不多
在國內東部沿海的各省份中,福建的人口只3400多萬,不及廣東、江蘇的一半。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全國只有五個省區沒有百萬人口大城市,福建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說,中心城市規模小、實力弱是福建發展後勁不足的突出問題。
長期以來,福建因為多山,人口分布分散,未能形成大的都市群。福建三大中心城市福州、廈門和泉州的建成區的人口之和卻不到福建人口的10%。而同樣是多山的日本,70% 以上的人口卻集中在東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城市圈。按國際上流行的理論,區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人口首位度應不低於區域人口的十分之一,即福建3400萬人口,其唯一超百萬人口的城市福州的城市人口應不低於340萬,而事實上,福州只有150多萬人。在福建,連廈門這樣的著名城市,島內市區人口還比不上四川、河南等內陸省一個不知名的地級,甚至縣級市。於是,廈門GDP總量在全國19個副省級城市中,名列倒數第一。
由於福、廈、泉三地經濟總量在伯仲之間,在福建形成了三個「弱中心」。誰做地區「龍頭」上,長期三地互不相讓,形不成合力,甚至相互不滿:福州人認為,是廈門人拖了福建的後腿——廈門稅收上繳中央,但經濟總量卻記在福建的名下,使福建在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等諸優惠政策中失去頗多;泉州人埋怨福州人,為大不尊——作為省會城市連周邊的寧德、南平都無法帶動,已沒有資格在經濟發展中領導全省;而廈門人卻認為福州人自已不行,又怕廈門搶了福州的風頭,處處在為廈門人設限……如今的八閩經濟群龍無首。
與國內成為珠三角、長三角龍頭的廣州、上海這些超大型都市比,福建不僅在都市人口規模不可同日而語,在城市化上也是小巫見大巫。從嚴格意義上講,目前的福建,還只有福州、廈門兩座「城市」,而且還只是「中小城市」。泉州在國內212個地級市中,GDP排在第三,晉江在國內近3000個縣級行政區中GDP位居老六,算是一個有知名度的城市了,但城市化水平就一直無法如經濟地位一樣,上升到相應的高度,人們走在泉州街頭總有些許身在縣城的感覺。漳州的城市化,「水仙」還在「刺桐」後!至於福建的諸多「山區」地級市,有的,還不如其管轄下的縣市。福鼎、福安就不會比地級市寧德差。
而高度城市化,不僅能擴大消費,反作用加速工業化進展,更是吸引高端人才的物質保障。用錢,泉州人可以花3億元,使年廣告收入5億的CCTV-5,成了晉江產品發布台,讓如李連傑、劉德華、趙微、周迅、王楠、孔令輝等,近百名中國最知名的影視體壇明星,甚至歐洲是「皇馬」,為自己代言,而卻無法使福建那「中國的院士之鄉」,近100名的閩籍院士「榮歸」故里,為家鄉建設做盡心力。
福建如果不能加快充分都市,就無法比別人早日實現全面的現代化,福建目前的尷尬局面就不會在短時間內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