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勞務派遣是什麼意思
一部分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轉移勞動力由於自身就業能力比較弱,難以自謀職業、自主就業,於是,有關部門將他們組織起來,通過勞務派遣實現就業。另外,也有一些就業能力比較強的勞動者,不滿足於固定在一個正式單位中,採取了勞務派遣就業形式,以豐富自己的閱歷,增加自己的收入。另外,隨著大中專學生就業變得越來越困難,很多畢業生也通過勞務派遣來積累工作經驗,為將來就業打基礎。
總而言之,作為市場經濟產物的勞務派遣,不但滿足了我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主體的需要,也為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實踐服務,體現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特點。
勞務派遣的作用
為了規范勞動合同制度,保護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按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的要求"用人單位要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並按規定享受各項遇"。如果用工單位在短時間內將所有人員都做到規范用工,工作量極大,所以,委託勞務派遣公司為公司實施勞務派遣,並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則是捷徑--
1、 採取勞務派遣這種新型的用工方式,員工與勞務派遣機構簽訂《勞動合同》,保證了勞資雙方在遵守勞動法的前提下實現了用工受法律保護,員工的權益也有了保障。員工由於有勞動合同的保護和約束將更努力為用工單位工作,而原有的福利待遇和管理制度都沒有變化;
2、享受社會保險待遇,根據國家規定為派遣員工繳納各項社會保險,用工單位和派遣員工按規定的比例定期繳納社會保險,員工因為用工單位為其繳納社會保險,工齡得到延續,失業、醫療、工傷和退休後生活有了保障;
3、 因勞動關系在勞務派遣公司,故人事檔案的管理也勞務派遣公司,使勞務人員開具各種與人事檔案相關的證明更加快捷,總之,實行勞務派遣後,最大限度地凈化了用工的管理職能,減輕了企業的工作負擔,使企業能夠集中精力參與市場競爭,理順了勞動關系,規范了用工行為,使用工單位和員工建立起和諧穩定的勞務關系,因此對勞動者個人來講,改變用工方式後自己的合法權益更加有了保證。
勞務派遣手續如何辦理?
勞務派遣手續簡便,用人單位與勞務派遣機構簽訂《勞務派遣合同》,提出派遣人員的需求(人員可以由用人單位自行招聘,也可通過勞務派遣公司招聘),確定用人名單,然後由勞務派遣機構辦理用工手續,具體辦理派遣手續程序如下:
1、 用人單位與勞務派遣機構簽訂《勞務派遣合同》。在雙方遵守國家《勞動法》的前提下,按《合同法》明確勞務派遣合同雙方的責任義務;
2、 勞務派遣機構與派遣員工簽訂《勞動合同》,註明所要派遣到的企業名稱及崗位;
3、 實際用人單位與派遣員工簽訂《上崗協議》,明確雙方的勞務
Ⅱ 社會主義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有什麼區別
1.兩種市場經濟各自與之相結合的社會基本制度不同。這里說的社會基本制度就是指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所有制結構必須是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多種成分共同發展;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所有制結構則根本不存在公有制的成份,而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這是兩種市場經濟最本質的區別所在。 2.兩種市場經濟的分配製度不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實行的是按資分配或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原則,因而必然帶來收入差距懸殊,兩極分化現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其他分配方式為輔的制度,因而會兼顧公平與效率,防止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3.兩種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有重大差別。 在運行機制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都需要把市場機制與計劃機制結合起來,但二者結合的程度和方式卻有所不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由於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更有利於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相應的宏觀調控和計劃調節的作用就比較薄弱,即一般都限於間接的調控和參考性、意向性的計劃。國家約束力比較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於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因而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的同時,還更有可能加強國家宏觀計劃調控的作用。 4.兩種市場經濟運行的結果不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由於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實行按要素分配,形成兩極分化,需求不足;加之,在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配置資源方式下而形成無政府生產,必然造成周期性的生產過剩危機和嚴重的失業。因此,失業成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伴侶和必要條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於以公有制為主體,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分配製度便能兼顧公平與效率,避免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因而不會存在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同時由於加強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特別是要在宏觀計劃主導下把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二者之所長,避免二者之所短,便能最合理有效地配置資源,避免無政府生產和結構失調,同時也就能避免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失業,從而保證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Ⅲ 如何全面客觀看待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承壓前行,平穩運行」的總體態勢
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持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以開放、合作、共贏胸懷謀劃發展。
面對世界經濟深度衰退、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等不利局面,我們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我國發展。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持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以開放、合作、共贏胸懷謀劃發展。
堅定不移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同時,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發展體制機制,補齊相關短板,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積極做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工作。
(3)勞務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擴展閱讀:
當前經濟形勢的相關情況:
1、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發展前景向好,但也面臨著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所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目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較大壓力。
2、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的「兩新一重」建設;「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帶動作用,培育產業、增加就業;「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繼續推動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等。
Ⅳ 什麼叫通貨膨脹稅
有「通貨膨脹稅」,解釋如下:
政府因向銀行透支、增發紙幣來彌補財政赤字,降低人民手中貨幣的購買力,被喻為「通貨膨脹稅」。它一般是市場經濟國家政府執行經濟政策的一種工具。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以後,特別是30年代大危機爆發,資本主義經濟已無法「自行調節」,從而要求國家承擔起干預和調節經濟的責任。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造成資本主義國家各項財政支出的大幅度增長。但由於財政收入不能相應增長,國家預算便經常發生赤字,甚至連年發生巨額赤字。彌補財政赤字的辦法,除了增加稅收和借債之外,就是通過向銀行透支而增發紙幣。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國家增發紙幣雖然可達到取得一部分財政收入的目的,但勢必造成紙幣貶值,物價水平提高,從而使得人民用同額的貨幣收入所能購得的商品和勞務比以前減少。由於它實際上是政府以通貨膨脹方式向人民徵收的一種隱蔽性稅收,所以稱「通貨膨脹稅」。通貨膨脹會擾亂正常的貨幣流通速度。貨幣持有者為了少受損失,盡量使貨幣早些脫手,換回所需物品。在通貨膨脹最嚴重時期,會出現盲目搶購,從而造成貨幣流通速度加快,加劇通貨膨脹狀況,妨礙經濟的穩定發展。因此,現在各國政府通過增發通貨來彌補財政赤字的辦法已很少使用,有些國家還利用金融制度加以限制。如美國的貨幣發行由聯邦儲備銀行掌握,而聯邦儲備銀行不隸屬於總統,所以財政赤字無法通過直接增發通貨彌補。另有一種觀點認為,通貨膨脹稅是指在通貨膨脹條件下的一種隱蔽性的稅收。在經濟出現通貨膨脹時,由於受通貨膨脹的影響,人們的名義貨幣收入增加,導致納稅人應納稅所得自動地劃入較高的所得級距,形成檔次爬升,從而按較高適用稅率納稅。這種由通貨膨脹引起的隱蔽性的增稅,被稱之為「通貨膨脹稅」。
Ⅳ 分析我國目前通貨膨脹的成因,以及如何有效抑制通脹
這個問題不是一般大啊,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我國的經濟結構和美元政策的雙重結果。1,我國經濟在2000WTO之後就轉變為外向型經濟,出口換回的都是美元,但是我國是貨幣不流通國家也就是資本項目不開放,所以出口企業必須在銀行去換成人民幣後才能正常生產經營,這種結果就是國家貨幣機構央行被動印鈔票,目前外匯儲備已經到3萬億美元,也就是20多萬億人民幣。也就說這幾年光是對沖進來的美元,央行就多印了20多萬億的人民幣。而我國GDP截止2011年不過37,8萬億。2.另一方面70年代布雷頓體系崩潰之後,美元沒有了束縛,美國可以通過印美元買到世界上的任何東西,特別是07,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元更是達到瘋狂的地步,而過量的美元必然推高大宗商品價格,國際期貨紛紛暴漲,而我國又是個進口大國,雖然經濟是出口帶動,但是我國資源難以滿足出口和自己發展的需要,因為被動性漲價。進而傳導到國內經濟的各個角落。
至於如何去抑制通脹,說實在話,主動權基本不是國內
1.美元多印,目前只能由美國決定,而美國經濟目前又爆出不好的信息,顯然不適合縮緊貨幣,所以大宗商品價格回調也只是短暫現象。除非美國經濟轉折性好轉,美元才有可能緊縮。
2.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雖然中央已經確立了目標,但是很可惜,太復雜了,政府根本沒辦法,而且涉及政治因素,就算有好的目標和好的方法,這個也需要時間,而且時間絕對不短,不是3~5年能夠解決的事情。
目前國家採取的政策
1.樹立轉變國家經濟結構的目標(國內一直都是這樣做,但是每次目標都是選得很對,但是從來就是沒有執行好的,比如教育體制改革、醫療改革、成品油機制改革。。。。從來都是說得到做不到)
2.推廣新興產業,刺激創新(我國從來不缺乏創新,就是太多阻礙創新的機制,各行各業,都是政治主頭,國本位、官本位思想濃重,從來沒有從個體、從人上去思考問題)
3.緊縮貨幣政策,主要是縮減印錢、減少貸款、回收流動性。(但是從各國各次的經驗來看,每次通脹之後的緊縮只有一個結果,就是「滯漲」,經濟緩慢,通脹依然高企:日本、韓國、俄羅斯都經歷過)
希望採納
Ⅵ 簡述貨幣的發展過程
中國使用貨幣已有四千年歷史,是世界上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之一。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3、 商周時期的貨幣。
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
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
刀化(貨):流通於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
蟻鼻錢:流通於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圜錢:圓錢圓孔、圓錢方孔。
秦圜錢:以兩為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7、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11、漢代的貨幣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
南齊、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
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
東魏:沿永安五銖;
北齊:常平五銖;
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漢中等地
交子:完全可兌現的信用憑證,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17.元代的貨幣
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銀鑄幣:銀鑄幣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形態有銀錠、銀元寶等。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為對付西方銀元流入,自鑄銀元。光緒十三年,鑄造光緒元寶,又稱「龍洋」,分單龍和雙龍,另外還有光緒帝半身像銀幣
19、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有時因為特殊原因,同一個國家內的不同自治體可能也會發行不同版本的貨幣。
例如在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或甚至偏遠離島的澤西島、根西島都擁有各自發行的不同版本英鎊,並且互相可在英國境內的其他地區交易,但唯有英格蘭英鎊才是國際承認的交易貨幣,其他版本的英鎊在英國境外後可能會被拒絕收受。
由於歷史因素,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三種不同的法定貨幣,大陸地區使用人民幣,港澳地區因為實行一國兩制,香港法定貨幣是港元,澳門則是澳門元;此二者並直接或間接與美元掛鉤。
(6)勞務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擴展閱讀:
貨幣分類標准
方法1
以發行者來分類,可分為公錢(法定貨幣)、私營貨幣和區域貨幣(社區貨幣)。公錢一般說來由政府來發行,當它存在的時候,一般說來佔主導地位。私錢和區域貨幣則由非政府機構來發行。
按材資來分類,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使用不同的物品作為貨幣。可分為貝殼、珠子、棍子、金屬貨幣(參見商品貨幣)、紙幣以及數字貨幣。就性質來分,可分為真實貨幣和虛擬貨幣。
方法2
以物易物 定義:本身有價值(貨幣價值≠商品價值) 使用時間:古代 缺點:過程費時、不易達成交易、無保障、不易攜帶
商品貨幣 定義:本身具有價值(貨幣價值=商品價值) 缺點:沉重、易碎、無保障、不易攜帶
法定貨幣(強制貨幣) 定義:以法令強制規定(任何人皆不得拒絕)其價值(貨幣價值>商品價值)
塑膠貨幣 定義:不屬於貨幣的一種,僅為延遲支付的工具
本位:
1,金本位
最初的紙幣是以黃金為基礎的,與黃金可以自由兌換,兩者可以同時流通,紙幣的發行量也比較少。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速度空前的膨脹與發展,於是紙幣逐漸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但是它們仍然有黃金作為發行的保障。這種貨幣制度稱為「金本位」。
2,銀本位
用白銀做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通貨的基本單位由定量的銀規定的貨幣本位制。
在貨幣史上,銀比金更早地充當本位貨幣。但在充當貨幣商品方面,黃金遠勝於白銀。西方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銀本位制先是過渡到金銀復本位制,19世紀20年代後又為金本位制所取代。
到了19世紀末,隨著白銀采鑄業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白銀價值不斷降低,金銀之間的比價大幅度波動,影響了經濟的發展.除了中國以外,各國先後放棄了銀本位制。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還保留銀本位制。
3,復本位
同時規定黃金和白銀為貨幣單位基礎的本位叫做復本位。實行復本位實際上是同時實行金本位和銀本位。復本位的優點是:由於貨幣單位以兩種貴金屬為基礎,復本位貨幣價值比金本位或銀本位的貨幣更加穩定。
如果金價上漲,復本位的變化小於金本位;如果銀價上漲,復本位的變化小於銀本位。而復本位的主要問題是:它有時成為金本位,有時成為銀本位,難以起到雙重本位的作用。
復本位制亦稱金銀復本位制,是指以金、銀兩種特定鑄幣同時充作本位幣,並規定其幣值對比的一種貨幣制度。其對稱是單本位制,即銀本位制或金本位制。英、美、法等國在確立金本位以前均曾在 18~19世紀長期採用復本位制。
4,不兌現本位
不把貴金屬作為貨幣單位的基礎,並且規定紙幣不兌換貴金屬的本位叫做不兌現本位,又稱為信用本位。按照這種本位制,人們可以用一種紙幣兌換另一種紙幣,但不能兌換貴金屬。
當代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金本位或銀本位制條件下,一國的貨幣供給量取決於它的貴金屬存量,而貴金屬存量又取決於貴金屬的勘探和開采情況,所以貨幣供給量不能適應經濟變化和發展的需要。
但是在不兌換本位制條件下,政府可以決定貨幣供給量。因此,不兌現本位制更有利於政府對經濟的調節。
5,紙幣本位
紙幣本位制,亦稱「自由本位制」。以國家發行的紙幣作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其特點是國家不規定紙幣的含金量,也不允許紙幣與金(銀)兌換,紙幣作為主幣流通,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國家也發行少量金屬鑄幣作為輔幣流通,但輔幣價值與用以鑄造它的金屬商品價值無關。
由於發行紙幣是國家的特權,在中央銀行國有化之後,國家便委託中央銀行發行紙幣。中央銀行發行紙幣的方式是通過信貸程序進行的,所以紙幣實際上是一種信用貨幣。
由於該種貨幣制度不與黃金掛鉤,紙幣發行量一般由國家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來決定,國家要對其實行嚴格的管理,所以也叫「有管理的通貨制度」。當今世界各國的貨幣制度,幾乎都是紙幣本位制。
Ⅶ 利率變動對經濟有哪些重要影響
利率作為資金的使用價格,在市場經濟運行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率變動會影響著政府的政策決定,影響著企業的經濟效益,影響著居民的資產投資選擇行為,進而對經濟運行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一)利率變動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宏觀經濟學認為,居民的收入可以分為儲蓄和消費兩個部分。
儲蓄代表著社會資金的供給量,消費則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兩者對宏觀經濟發展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而且都會受到利率變動的影響。
當利率上升時,利息收入會提高,居民就會提高儲蓄,降低消費;當利率下降時,利息收入會降低,居民就會增加消費,導致儲蓄降低。
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儲蓄和消費是此消彼長的。
可見,利率變動會影響全社會的儲蓄水平,也會影響全社會的消費水平。
(二)利率變動對資金供求的影響利率表示借貸資本的使用價格,利率決定著債務人的利息成本,也影響著債權人的利息收入。
當利率提高時,對資金盈餘者而言,利息收入提高,他們更願意將手中的資金讓渡出去。
而對資金需求者而言,利息成本增加,他們的借款需求就會受到一定的制約。
相反,當利率下降時,資金需求量就會大幅增加,而資金供給量卻會大幅縮水。
因此,利率變動對資金盈餘者的讓渡行為和資金需求者的借貸投資行為均有重要的影響。
(三)利率變動對投資資本的影響利率變動會引起投資規模的變化。
當利率上升時,銀行儲蓄會有利可圖,資金就會向銀行儲蓄轉移,社會總儲蓄增加,導致社會總投資規模下降;當利率下降時,投資的收益就會更有吸引力,資金就會由社會總儲蓄流向社會總投資,社會總儲蓄增加,社會總投資規模下降。
利率的變動會引起投資結構的調整。
不同的分類標准都會形成不同的利率結構,利率結構的變動會直接影響到投資結構的變動。
比如:如果長期利率太高,就會抑制期限較長的投資,短期的投資需求就會增加,利率的期限結構影響了投資的結構;比如:政府對某些行業實行優惠利率政策,投資資金就會流向這些行業,利率的行業結構影響了投資的結構。
(四)利率變動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利率的變動會引起社會信貸總規模的變化,社會信貸總規模又決定著貨幣供應總量。
當利率提高時,信貸成本增加,信貸總規模下降,貨幣供應量就會減少,貨幣購買力增強,物價水平會有所下降。
當利率降低時,信貸成本降低,信貸總規模上升,貨幣供應量就會增加,貨幣購買力減弱,物價水平會有所上升。
中央銀行可以利用利率杠桿,調整信貸規模和貨幣供應量,以實現物價穩定和經濟增長。
(五)利率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影響當一國出現持續的大量的國際收支逆差或順差,都可以稱為國際收支嚴重不平衡,會對一國經濟造成不利的影響。
嚴重逆差會讓一國貨幣持續對外貶值,即一國對外國商品、勞務和技術的實際購買力減弱,進而影響到國內經濟的發展。
嚴重順差會讓一國貨幣持續對外升值,最終會導致本國貨幣面臨巨大的通貨膨脹壓力,也會給本國帶來巨大的外交壓力。
變動利率是一個有效的手段,特別是對由於資本項目造成的國際收支不平衡,更會起到顯著的效果。
當發生嚴重逆差時,可將本國的短期利率調高,以吸引國外的短期資本流入本國市場,減少或消除逆差。
當發生嚴重順差時,可將本國的利率調低,以限制國外的資本流入本國金融市場,逐步減少或消除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