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8阿根廷為何經濟危機
輸球輸的吧,哈哈😄
⑵ 中國排名前十的名牌大學是哪幾所
之前小編介紹了美國建築學研究生排名top5院校,下面小編繼續為大家匯總了全球大學建築系排名top10榜單,建築設計留學生看過來哦。
top1麻省理工學院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MIT,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一所世界頂級研究型私立大學。成立於1868年的建築系是麻省理工大學最早的四個院系之一,也是在美國第一個有正式建築課程的學校。
麻省理工學院(MIT)尤其以自然及工程學享譽世界,位列2015-16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工程學世界第1、計算機科學第2,與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同被稱為工程科技界的學術領袖。截止2016年,麻省理工共走出了19點陣圖靈獎(計算機界最高獎)得主;先後有87位諾貝爾獎得主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或學習過。
根據專業的分類,MIT被分成了如下六個學院,其中排名第一的為建築及城市規劃學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 + Planning):建築學、城市研究與規劃、媒體實驗室、不動產、藝術,文化+科技。
top2倫敦大學學院
倫敦大學學院創建於1826年,是倫敦歷史最悠久最大的學院,與劍橋、牛津、帝國理工、倫敦政經並稱「G5超級精英大學」,代表了英國最頂尖的科研實力、師生質量、經濟實力,在經濟危機時期政府財政預算不減反增,是英國金三角的名校之一。
巴雷特建築學院隸屬於倫敦大學學院,是其最負盛名的學院之一。1841年,倫敦大學學院創立建築學院,學院以她最初的贊助人Herbert Bartlett爵士命名,巴雷特建築學院由此成為英國最早的建築院校。
在2015年QS世界大學建築專業排名中,巴雷特建築學院位列全球第二,是世界公認最頂尖、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學院之一。
top3代爾夫特理工大學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是荷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專業涉及范圍最廣、最具有綜合性的理工大學,其專業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工程科學領域,被譽為「歐洲的麻省理工」。其高質量的教學、科研水平在荷蘭國內和國際都具有極高的知名度, 其化學工程,土木建築等學科在世界上都具有領先地位和卓越聲望。
top4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美國頂尖研究型大學,伯克利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崇高的學術聲譽,在其所擁有的100多個子學科里,有眾多世界級的學術大師。曾在伯克利工作和學習的諾貝爾獎得主共有72位(諾獎數量世界第六),其中包括25位校友。
在UCB,建築專業下設在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Design學院下, 為了讓學生體驗到真正實踐中的建築是什麼概念,項目為學生尋求第一專業學位認證提供了一個全面的和具有挑戰性的教育。研究生可以根據先前的教育和經驗靈活地選擇2-3年的建築項目。
top5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是享譽世界的頂尖理工大學,連續多年位居歐洲大陸理工高校翹首,享有「歐陸第一名校」的美譽。
建築構造與建築設計的緊密結合作為該校的重要教學特點之一,自一百五十多年前學院創立至今經過一代代教授們的不斷發展,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既相對獨立、自成體系,又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始終在各個方向上保持著活躍的探索的系統。
其著名的「表皮」理論(Bekleingstheorie)經由著名建築師赫爾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 的進一步演繹,在上個世界末的幾十年裡再一次影響了整個建築界。
top6曼徹斯特大學建築學院
曼徹斯特建築學院成立於1996,是曼徹斯特大學與曼徹斯特城市大學的一項創新協作。由兩所學校超過一百年教學經驗的建築系聯合產生的,英國最大的一所建築學校。是一所規模小型(10000以下)的公立藝術/設計院校。
top7哈佛大學
哈佛大學的藝術史教授查理艾略特諾頓在1874年開始了哈佛大學的第一堂建築課,而真正的建築系則在1913年成立,後來直到1936年才以建築學、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三大專業組建了設計學院,轉年由格羅皮烏斯執教,並陸續培養出貝聿銘、菲利普約翰遜、保羅魯道夫、楨文彥等眾多傑出的建築師。
top8劍橋大學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是一所位於英國劍橋市的世界頂級研究型大學。始創於1209年,亦是英語世界裡第二古老的大學。劍橋大學本身沒有一個指定的校園,沒有圍牆,也沒有校牌。
在劍橋學建築,關注到的不僅僅是建築物本身,我們還會關注到人文、地理位置、材料、哲學、歷史,然後才到建築物本身!無論是教學還是研究,劍橋大學的建築都在英國排名頂尖。在這里,你被職業的建築師和學術理論專家所教授。劍橋的建築課程,既是著重於對文化的學習,也著重於對科學技術的學習,是科學和藝術的完美結合。
在整個課程教學中,將以設計實踐、視頻案例教學(從一個大城市到建築小細節都有)為主,以人文文化、科學原理等內容的講座、實地游覽為輔。教學設施有圖書館、演播室、影印室、工作坊,還有製作模型的地方等。
top9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前身清華大學建築系由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於1946年10月創辦。至今經過了六十餘年的發展歷程,累計有5,000餘名畢業生完成學業,成為活躍在國內外建築前沿領域的專業帥才。
按照學科思想的演變可大致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三十年以建築學院的創辦者梁思成先生提倡的建築「體形環境論」為特色,後三十年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提出的 「人居環境科學」為指導,建築教育學科領域不斷拓展,始終引領中國建築教育的發展。
top10哥倫比亞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的建築系成立於1881年,身處曼哈頓這個充滿活力的大都會自然地在現代城市規劃相關的領域有著先天優勢。
師資方面也能夠時常引進年輕的紐約新銳建築師。最著名的教授有老牌評論家弗蘭姆普敦,仍在進行活躍的建築實踐活動的史蒂文霍爾、弗蘭克蓋里,新生代的建築師格雷戈林等等。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全球大學建築系排名top10榜單,學校的排名是大家擇校的一個重要參考,但是小編覺得,地域、城市還有學校氛圍同樣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如果還想了解關於建築設計留學的相關院校介紹,作品集案例等相關內容,歡迎咨詢美行思遠藝術留學顧問,我們將根據您的個人情況,為您制定個性化的留學方案!
⑶ 影響就業 大陸集團批評電動化進程過快
[汽車之家資訊]?日前,據海外媒體報道,大陸集團警告稱電動化進程過快,已帶來失業壓力並損害人們的生活。大陸集團人力資源主管ArianeReinhart表示,盡管環保法規的制定是有必要的,但進展已如此之快,「我們無法從就業方面進行補救」。
這家總部位於漢諾威的零件製造商正在努力適應汽車行業的技術轉變,由於經歷了痛苦的重組並推動了關閉整個工廠的計劃,全球范圍內有3萬個工作崗位處於風險之中,包括德國的1.3萬個崗位處於危險之中。據統計,大陸集團在全球范圍內共計有23.2萬名員工,其中5.9萬名員工在德國。人力資源總裁Ariane指出,電動汽車的就業密度比傳統汽車行業要低。
財報顯示,2019年,大陸集團全年營收為445億歐元,略高於2018年的444億歐元;但調整後的息稅前利潤下降了22%,至32億歐元;大陸集團旗下汽車集團經營性利潤則從2019年的19億歐元下降至-21億歐元。
早在今年5月,大陸集團首席執行官ElmarDegenhart提出削減成本計劃,涉及強制裁員。到了9月份,大陸集團發布聲明,表示要加速推進2019年開啟的架構調整計劃,目標是從2023年起每年節約10億歐元。
編輯點評:
隨著歐盟在碳排放的要求上愈加嚴格,促使歐洲汽車製造商不得不加快轉型的步伐。但這樣的轉型,卻給零部件供應商帶來一定的壓力。此前,大陸集團曾對職位調整做出聲明,表示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汽車產量低迷、經濟危機加劇等多重問題的影響。而當下,因「晶元供貨短缺」造成產業鏈生產方面的瓶頸,也成為汽車產業轉型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大問題。(消息來源:thefinanceinfo;編譯/汽車之家李娜)
⑷ 昨天騰訊新聞2018金融危機論,是真是假真的要來了嗎應該如何應對
國外國內唱衰中國經濟都一二十年了,但中國經濟依然在迅猛增長,不要聽專他們瞎扯淡;另外屬,黃金購入還早,美元依然在漲,黃金還會跌,但是雖然說黃金是避險品種,如果真的亂世、或者經濟危機,黃金也沒啥用,飯都吃不上了,要黃金何用?只用危機過去,黃金才會更有價值。
⑸ 全球性金融危機已經爆發過幾次各是什麼時間
影響全球的較大規模的金融危機有六次,分別是:
1、1929年至1939年:大蕭條;
6、2007年至2011年:美國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
拓展資料:
1、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
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發並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
2、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指資產價值超越實體經濟,極易喪失持續發展能力的宏觀經濟狀態。泡沫經濟經常由大量投機活動支撐,本質就是貪婪。由於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因此其資產猶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經濟學上稱之為「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經常會由於支撐投機活動的市場預期或者神話的破滅,而導致資產價值迅速下跌,這在經濟學上被稱為泡沫破裂。
3、次貸危機:
次貸危機是指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緊縮問題而於2007年夏季開始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震盪、恐慌和危機。
全球「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動盪引起的金融危機。一場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風暴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⑹ 大陸集團批評電動化進程過快 稱影響就業
財經網汽車訊大陸集團稱電動化過快影響就業。
當地時間12月7日,據《金融時報》消息,大陸集團警告稱電動化進程過快,已帶來失業壓力並損害人們的生活。
大陸集團人力資源主管ArianeReinhart表示,盡管環保法規的制定是有必要的,但進展已如此之快,「我們無法從就業方面進行補救」。
財經網汽車就此事聯繫到大陸集團相關人士,但未獲回復。
《金融時報》稱,這家總部位於德國漢諾威的汽車零部件製造商正在努力適應汽車行業變革帶來的轉變。人力資源總裁Ariane指出,電動汽車的就業密度比傳統汽車行業要低。
財報顯示,2019年,大陸集團全年營收為445億歐元,略高於2018年的444億歐元;但調整後的息稅前利潤下降了22%,至32億歐元;大陸集團旗下汽車集團經營性利潤則從2019年的19億歐元下降至-21億歐元。
今年5月,大陸集團首席執行官ElmarDegenhart提出削減成本計劃,涉及強制裁員。9月,大陸集團發布聲明,表示要加速推進2019年開啟的架構調整計劃,目標是從2023年起每年節約10億歐元。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調整計劃中將有3萬個工作崗位受到裁撤,其中包含德國的1.3萬個,裁員將多發在勞動力成本較為高昂的國家。據統計,大陸集團在全球范圍內共計有23.2萬名員工,其中5.9萬名員工在德國。
關於調整力度的加強,大陸集團解釋稱,主要是因為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汽車產量低迷、經濟危機加劇等多重問題的影響。
不久前,大陸集團、博世等知名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警告稱,目前汽車行業遭遇晶元供貨短缺的瓶頸,預計這一局勢將持續至明年。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⑺ 美國經歷過多少次經濟危機
從20世紀至今,美國經歷了10次大的經濟危機。
一、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
1929年至1933年,美國爆發大規模經濟危機。當時"市場不幹預主義"占壟斷地位,美聯儲面對股災袖手旁觀,造成了股市崩潰和大蕭條。羅斯福1933年3月4日上台後,著手實施"新政",建立一整套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構架。這些措施包括政府直接注資、提供銀行擔保、降息等,開辟了政府幹預市場的新路。這是歷史上最大一次政府幹預股市行為。
二、1948-1949年:戰後第一次經濟危機
1948年8月至1949年10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第一次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是美國經過了戰後短暫繁榮後的突然爆發。形成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形成的高速生產慣性,和戰後重建時國際國內市場需求暫時萎縮,兩者形成了尖銳的矛盾。美國經濟進入衰退。
為了緩和危機,1948年,杜魯門政府出台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MarshallPlan),其實質是美國對歐洲進行援助的計劃,也稱為"歐洲復興計劃",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成功緩解了美國這次持續15個月的經濟危機。
三、1953-1954年:戰後第二次經濟危機
1953年7月,上台未久的艾森豪威爾結束了朝鮮戰爭。受戰爭失敗的拖累,美國經濟在戰爭中形成的高漲過程被打斷,陷入經濟危機,工業生產的幅度下降9.1%,失業率達6.2%.衰退時間持續了將近1年,直到1954年4月才結束。
為了應付危機,艾森豪威爾不得不用減稅、削減聯邦政府開支的辦法。聯邦儲備當局改變緊縮通貨政策,實行放鬆銀根政策,這種作法導致了通貨膨脹。
四、1957-1958年:戰後第三次經濟危機(世界第一次經濟危機)
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國經濟戰後第三次陷入衰退,這次危機時間雖比較短,但較前兩次危機嚴重得多,出現了經濟危機和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新情況。美國工業生產驟然下降13.5%,失業率高達7.5%.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了4.2%,生產者價格指數上漲了2.2%.美國的出口競爭力也被進一步削弱。
美聯儲採取提高利率的緊縮政策,又誘發了1960年的經濟危機。
五、1960-1961年:第四次經濟衰退
美元危機首次出現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四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6%,失業率為7%左右。美元危機首次出現,美元大幅貶值,美國經濟出現周期性的不景氣,並不斷膨脹。這次危機一定程度上是1957-1958年危機的餘震,也是美國國際競爭力進一步下降的體現,嚴重地打擊了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鋼鐵業、汽車業和建築業,鋼鐵和汽車等部門的生產量下降一半以上,農業危機也正在深化。危機期間,還爆發了戰後第一次美元危機(1960-1973年先後發生了十次美元危機)。
因此,肯尼迪政府面臨兩難處境:若要保衛美元,緩和美元危機,就必須提高利息率,收縮通貨,這勢必使生產過剩危機惡化;相反,若要緩和生產過剩危機,則必須降低利率,擴張信用,膨脹通貨,這勢必又使美元危機惡化。為此,美聯儲制定了既保衛美元又實現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即採用雙重利率措施,對短期貸款提高利率,對長期貸款降低利率,從而起了抑制黃金外流和克服危機、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
六、1969-1970年:戰後第五次經濟衰退
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由於尼克松採取緊縮性政策,並開始分期從越南撤軍,美國發生了戰後第五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1%,失業率達7%以上,而且帶有長期性和結構性,1972年經濟進入新的高漲階段後,失業率仍停留在5%的水平上。
此次危機還伴隨著嚴重的財政貨幣危機,通貨膨脹加速發展,美元危機頻仍。1970年,美國財政赤字和國債猛增,國際收支逆差進一步擴大,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七、1973-1975年:戰後最嚴重經濟危機(世界第二次經濟危機)
七十年代開始,由於巨額財政赤字和信用的擴張,加速通貨膨脹的飛躍發展,滯脹成為困擾美國經濟、政治的最嚴重的問題。1973年10月,在能源危機的沖擊下,美國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在危機發生一年之後的1974年12月,美國汽車工業下降幅度高達32%,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比危機前的最高點下跌近一半,1975年,美國的失業率高達9.2%.此外,美元的貶值和此次危機的產生也不無關系。1971年,為防止美國黃金儲備的嚴重枯竭,尼克松政府宣布暫停按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規定的以每盎司黃金換35美元的價格向美國兌換黃金;當年12月,美元正式貶值7.8%;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機再度爆發,2月2日美元再度貶值10%.至此,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宣告瓦解,經濟危機呼之欲出。
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門事件下台後,福特政府主張用高利率控制通貨膨脹,反對增加聯邦政府開支,曾多次運用總統否決權反對減稅。1975年第一季度,美國通貨膨脹率達到12%,國民生產總值下降達10%以上,失業率達到8.3%,經濟形勢惡化,直到1976年才緩慢回升。
八、1980-1982年:戰後第七次經濟危機(世界第三次經濟危機)
美國經濟從1977年1月到1980年1月為高漲階段,但37個月時間里工業生產僅增長15.4%,摺合年均約4.8%,比以往各次高漲都低。
舊賬未清,新賬又至。1979年下半年起,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石油價格猛漲,嚴重打擊美國經濟,加劇美國外貿逆差,加深滯脹趨勢。美國經濟三年內幾經起伏,工業生產指數呈現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線。企業倒閉數急劇增加,相當於1933年的水平。失業率高達10.8%,刷新上一次的記錄。危機期間,物價普遍大幅度上漲,1980年美國通貨膨脹率高達13.4%.對外貿易逆差也創下364億美元的新記錄,出口值從1981年第二季度到1983年第二季度下降19.8%.直到1981年,里根成為美國總統後,運用減稅、減規、減開支和節制通貨流量等"里根經濟學",才使得美國經濟逐漸走出"滯脹",出現巨大的回升。
九、1990-1991年:戰後第八次經濟危機
里根政府留給1989年上台的布希的是沉重的負擔——高赤字和高國債。1990年10月至1991年3月,美國陷入戰後第八次經濟危機。布希以多次降低利率和發動海灣戰爭刺激經濟,但也難以擺脫衰退。
此次危機持續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危機過後,美國經濟卻保持長期蕭條,復甦緩慢乏力。以"重振美國經濟"的政綱當選總統的柯林頓上台後,即針對里根-布希政府遺留的兩大難題——巨大的財政赤字和沉重的聯邦債務,提出增稅節支、削減財政赤字的具體辦法,即對富人增稅、對中產階級減稅、精簡機構、削減政府開支,進行福利制度改革等等。直到1994年,美國經濟開始回升較快,持續增長約4%,通貨膨脹被控制在3%以下。
十、2007年至今:美國次貸危機
2007年3月爆發的次貸危機,一直呈現蔓延並深化的趨勢。樓市暴跌沉重打擊了美國和全球的金融市場。在愈演愈烈的次貸風波中,眾多對沖基金淪陷,許多歐美知名大投行相繼中箭落馬,金融機構股票狂跌,資金鏈瀕於斷裂,資本泡沫隨之席捲而來,逐漸發展為一場系統性金融危機風暴,也是美國金融市場20年來最嚴重的一場危機,其規模之大、影響之遠僅次於30年代大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