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新常態下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必須堅持以什麼為中心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面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金融系統必須觀念上要適應,認識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對路,工作上要得力。在科學認識當前形勢,准確研判未來走勢的基礎上,牢牢把握明年經濟工作的核心要求,堅持穩中求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努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堅持穩中求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要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對此,我們要正確看待,既要保持一定發展速度,在發展中解決諸多難題,同時,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在這樣的發展理念下,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就必須要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突出創新驅動,著眼提質增效。既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動力,又要致力於傳統產業「挖潛開荒」,促進「老樹發新芽」。如此,中國經濟才能保持在合理區間,才能以結構的優化托舉發展躍上新台階。堅持穩中求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要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深化包括金融在內的重點領域改革。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當前,新一輪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金融系統要堅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堅持問題導向,圍繞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加快推出既有年度特點、又有利於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激發市場內在動力和活力。同時,面對對外開放出現的新特點,必須更加積極地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堅持穩中求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實現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需要一個穩定有效的政策環境。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並確定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依然延續「積極+穩健」的組合。「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松緊適度」這一要求,兼顧了當前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符合主動適應新常態的客觀實際。有力度的積極財政政策,意味著將繼續實施結構性減稅,意味著會保持適當的赤字規模。松緊適度的貨幣政策,意味著貨幣政策取向沒有發生變化,將繼續堅持「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基調,為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Ⅱ 新常態下的我國經濟的機遇和挑戰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讓中國的經濟改革面臨新的挑戰。概括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經濟增量依然可觀,但穩定經濟增長任務繁重。
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體量已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於1994年全年經濟總量,可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從經濟總量看,我國目前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從發展速度看,30多年來,中國經濟以世界少有的年均接近兩位數的增長速度高速發展,創造了經濟增長的「中國奇跡」。
經濟新常態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能夠有效保障國家財政實力不斷增強,而財力的增加能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和社會中的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沖擊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從我國的發展實際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是能夠實現的,也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多「大國紅利」。
但客觀講,經濟新常態下,經濟下行的挑戰亦十分明顯,需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施策,使經濟增長運行在合理區間。
二是經濟增長動力更為多元,但核心動力源正在培育中。
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從城鎮化角度看,我國正在經歷世界上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過程,城鎮化伴隨的大規模人口遷移,將推動消費持續增長,這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2013年我國的名義城鎮化率僅為53.73%,戶籍城鎮化率則低得多,僅為36%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工業化角度看,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沒有完成,除東部部分省市基本完成工業化外,中部、西部等省區工業化的發展還不是很充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
但也應當看到,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臨的創新挑戰和技術瓶頸依然存在,離依靠「技術紅利」創造經濟增長核心動力源還有較遠的距離。
三是發展前景更加穩定,但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還有很大空間。
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的統計公報顯示,這一比例攀升至48.2%,這是非常好的經濟結構優化跡象。在支撐我國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內需結構中投資佔比相對較高,但2010年消費率和投資率達到各佔50%之後,消費率出現較快增長趨勢,在經濟結構中佔比再次超過投資率,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逐步得到體現。
由於地理條件、發展基礎、歷史文化等因素,我國區域經濟結構中,東中西部發展差距較大,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區域結構亦在逐步得到優化,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多「發展紅利」。
但同時應看到,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還面臨著諸多挑戰,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顯得較為落後,需求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這些因素在制約著中國經濟質量的整體提高。
四是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但轉變政府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經濟新常態下,政府職能轉變的核心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新一屆政府將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當頭炮」,目的就是要從體制機制上給各類市場主體松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013年以來,國家先後取消和下放了共700餘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涉及到將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等一系列具體舉措。2014年前3個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2013年增長60%以上。
這些舉措既對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將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之一。同時我們也要承認,當前地方一些職能部門過度干預企業經營管理,吃拿卡要、「紅頂中介」、尋租腐敗等現象依然存在,建立法治政府,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也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挑戰之一。
Ⅲ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理念,方式,動力與過去有何不同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是中央全面總結發展經驗,科學分析當前形勢和未來走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全面系統深刻地闡述了經濟發展新常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一)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涵。我國經濟過去30多年的年均增長率接近10%,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中國奇跡」。當前,經濟發展的內在支撐條件和外部需求環境都已發生了深刻變化,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二)經濟新常態的九大特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三大需求、生產能力、生產要素、市場競爭、資源環境、經濟風險、宏觀調控等九個方面闡述了新舊常態下的階段性特徵。
消費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投資需求,傳統產業相對飽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出口需求,全球總需求不振,低成本出口競爭優勢在削弱,培養競爭新優勢,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生產能力,過去供給不足,現在產能過剩,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新特徵。
生產要素,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低成本勞動力數量優勢正在喪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
市場競爭,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
資源環境,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經濟風險,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宏觀調控,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三)積極適應經濟新常態。新常態既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也是新舊增長動力轉換接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釋放的過程。政府、企業和老百姓都要主動適應新常態,調整各自的認識和行動,爭取掌握發展主動權。
從政府來說,政府調控理念需要真正調整過來,以往那種粗放式單純追求GDP數量的唯GDP論已不再適用,現在要追求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如何讓老百姓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改善,這是政府要琢磨的地方。政府原來是拚命搞生產,搞投資,搞基礎設施建設,把招商引資作為重中之重,一句話,是以搞建設為主。將來,政府要以做好服務為主,為企業創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經營環境,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社會保障、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
從企業來說,企業以往靠規模效應掙錢,眼睛總盯著上新項目或是擴大產能,因為上規模就會降低成本,取得競爭優勢,但是新常態下必須靠轉型升級、靠創新。現在各行各業都面臨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產品賣不出去,誰的規模越大,誰的日子越難過。將來,單純靠上規模難以為繼,企業必須創新,誰走在創新的前面,誰就會重新掌握競爭優勢。可以說,能不能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轉型升級、打造競爭新優勢,是很多企業面臨的一場「生死之搏」。
從老百姓來說,原來有一批人靠炒股票、買國債、集郵、炒錢幣等發家致富,後來買房子、炒黃金,甚至一度靠炒大豆、生薑、大蒜等都大賺過。但是,以後怎麼理財賺錢?需要有專業的金融知識才能夠理財,才能夠掙錢。但這個理財不是要由老百姓自己從事,而是要有專業人才、有專門的金融服務機構給老百姓提供服務。國外大多情況下不是老百姓自己去炒股投資,而是金融機構、專業人士在投資,老百姓買的是基金等金融產品。
經濟增速換擋,是為了獲得更大更優的發展動力,發展得更好。政府、企業、老百姓在新階段、新常態下,都應跟著形勢變化才行。每次改革都是大機遇,別看過程中的這幾年很困難,重要的是要認識並抓住其中的機遇。同樣,新常態下,轉型過程中也會有很多誘人的機遇,就看誰能抓住。
Ⅳ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應該做出什麼調整
兩會聚焦:新常態下主動應對和引領經濟轉型發展
主動應對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無疑是2015年兩會的重大主題。透過政府工作報告和計劃報告,十大數字勾畫出新常態下中國在2015年的大致走向。
【數據一】GDP增長7%左右:彰顯穩增長調結構決心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5年GDP增長7%左右。這一數字較去年下調了0.5個百分點,也是2004以來最低的預期目標。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上行動力不足,調低增速目標,是中國政府客觀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做出的務實之舉,更彰顯了轉方式、調結構的堅定決心。」全國政協委員、社科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劉樹成表示。
7%左右的預期目標,符合中高速發展要求,與現階段我國增長潛力相一致,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同時,這一目標也有利於穩定就業,並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預期目標相銜接。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說,設定再高點的目標也有可能實現,但各方面會綳得比較緊。「制定適應新常態的目標,有利於穩定達標信心,更為結構調整留下足夠空間,引導全社會將深化改革、提質增效進行到底。」
增速目標的下調向企業傳遞了強烈信號。「在整個國家更重增長質量而非速度的背景下,企業要調整心態,不能寄希望於大規模刺激政策,而要通過技術創新等挖掘內部潛力。」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冷水江鋼鐵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代富表示。
【數據二】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為貨幣政策和價格改革留空間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5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比去年3.5%的目標略有下降。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稻葵表示,中國經濟是雙元的物價上漲結構,製造業產品價格在下降,但農產品、資源類產品價格呈現上升趨勢,盡管短內期能源價格比較低,但這個格局不能指望長期持續,農產品價格仍然有上漲壓力。
2014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物價水平總體穩定。當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低,國內重要商品供應充裕,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價格總水平有可能延續偏弱走勢。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白重恩表示,CPI增速較低,為貨幣政策適當放鬆提供了空間,也為價格改革預留了空間。
【數據三】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期增長15%:有效投資是關鍵
計劃報告提出,201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期增長15%,低於去年17.5%的目標,接近去年15.7%的實際增速。
李稻葵委員認為,適度調低投資增長目標是合理的。「因為今年國家不會搞大規模的投資拉動,而是促進投資帶動產能優化,民生領域的投資將成為拉動經濟的增長點之一。」
「有效投資的機會眾多,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最大差異。」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基礎設施建設欠賬還很多,城市軌道交通、地鐵和道路建設嚴重不足,地下管網明顯老化;與此同時,我國環境壓力大,節能減排和治理污染都需大量投資。」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多管齊下改革投融資體制,大幅縮減政府核准投資項目范圍,大幅放寬民間投資市場准入。
李稻葵表示,促進投資的關鍵在融資方式的改革,不能再單純靠銀行貸款和政府擔保,也不能靠借新還舊、債務滾動。「應該引導社會資金進入,投向長遠回報的、與地方政府財力匹配的基礎項目。」
【數據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期增長13%:讓消費潛力變成支撐動力
計劃報告提出,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期增長13%,略低於去年14.5%的預期。
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6.2394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2%,實際增長10.9%。白重恩認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需要加快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來支撐,提出高於去年實際增速的消費預期,表明今年在促進消費方面可能會有更多動作。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培育消費增長點,促進養老家政健康、信息、旅遊休閑、綠色、住房、教育文化體育等6大領域消費。
白重恩認為,今年這個預期目標完成起來難度不大,消費在不少方面具有較大潛力,比如養老服務有利於全社會消費擴大,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經濟崛起為消費帶來增長空間。
李稻葵認為,我國居民消費正在起步,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近年來有所上升,是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下一步應主要啟動中低端消費需求,隨著工資不斷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可進一步拉升消費。」
【數據五】廣義貨幣M2預期增長12%左右:有利於調結構防風險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廣義貨幣M2預期增長12%左右,而2014年這一目標是13%,實際增長12.2%。截至2014年12月底,廣義貨幣(M2)余額122.84萬億元。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表示,M2預期增長12%左右的目標是適度的、合理的。「市場上老有一個誤區,就是把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操作手段,當成貨幣政策取向的變化,貨幣政策取向沒有變,央行一直在執行中性的貨幣政策。」
今年1月份M2(廣義貨幣)增長10.8%,這是1986年12月以來的新低。去年11月和今年2月,央行兩度下調的存貸款基準利率,目的在於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支持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數據六】財政赤字1.62萬億元:讓積極的財政政策更積極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擬安排財政赤字1.62萬億元,比去年增加2700億元,赤字率從去年的2.1%提高到2.3%。
「赤字規模與赤字率的上升是今年嚴峻財政收支形勢下的必然表現。」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賈康說,這也是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的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的要求。
「赤字規模和赤字率都還明顯處於安全區之內,不會產生過大風險。」賈康說,所增加的財政投入將更注重用於「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支出安排中。
如何使「錢少」還能「多辦事」「辦好事」?賈康建議:「要在適當增加地方政府『陽光化』債務舉借規模的同時,大力促進發揮民間資本、社會資金作用的PPP機制創新。」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辜勝阻說,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將審查討論預算報告是否把錢花在「刀刃」上。
【數據七】能耗強度下降3.1%以上:完成「十二五」目標無懸念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能耗強度下降3.1%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繼續減少。
辜勝阻說,2015年節能減排目標與去年持平,這說明一方面順利完成「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已經沒有懸念,另一方面也考慮到當前GDP增長面臨下行壓力,有利於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平穩推進。
2014年我國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年度任務順利完成,但當前減排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辜勝阻說:「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強化節能減排硬約束,努力加強大氣、水、土壤等生態環境治理。」
白重恩建議,通過鼓勵新能源、綠色服務業等發展帶動節能減排目標完成,在實現環境有效改善的同時為宏觀經濟提供新的增長點。
【數據八】進出口增長6%左右:新的開放戰略增添動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外貿進出口增長6%左右,這一數字低於去年7.5%的預期目標,高於3.4%的實際增速。
「外貿預期增速下調與當前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相適應,也表明中國正在擺脫靠出口、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尋求更加持久穩固的增長動力。」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表示。
過去3年外貿進出口預期指標都沒有完成,說明國際金融危機後國際貿易形勢復雜嚴峻。今年以來我國外貿依然壓力較大,1月份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10.8%。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表示,2015年實現外貿平穩增長需要付出艱苦努力。
不過也不必過於悲觀。蔡繼明說,盡管國際市場需求疲軟、我國低成本優勢不斷削弱、大宗商品價格下滑,但中國正在施行的開放型經濟大戰略,將為外貿發展與轉型增添持久動力。「比如『一帶一路』戰略將成為中國與廣大新興國家貿易融合的大平台。」
【數據九】新增城鎮就業1000萬以上:經濟減速就業不「減碼」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與去年目標持平;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比去年提高0.1個百分點。
「面對經濟放緩的現實,新一屆政府全力穩定就業、促進就業的態度鮮明。」辜勝阻說,「隨著經濟總量增加、經濟結構優化,中國經濟不用維持過高速度就可以保證一定的就業增長。」
數據顯示,201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48.2%,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中國經濟正逐步從製造業主導向服務業為主轉型,整個經濟運行對就業的承載能力正在加強。
「近年來出台的一系列鼓勵創業創新措施將在2015年發揮更大的作用。」辜勝阻說,新設立的企業大多屬於小微企業和服務業,吸納就業人數多、成長性強,是中國經濟增長新的支撐力量。
【數據十】再減貧1000萬以上:補齊全面小康的短板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人以上。
現在距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只剩下不到6年時間,但我國仍有7000多萬人口需要脫貧。「今年國家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國家財力緊張,但政府對減貧任務絲毫沒有減碼,讓我們這些貧困地區的人感到很溫暖。」來自雲南的人大代表鐵飛燕表示。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有6億多人口脫貧。但受歷史、自然條件、社會等因素影響,貧困狀況依然十分嚴峻。14個連片特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六成,還有數千個村不通電,近10萬個村不通水泥瀝青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是貧困地區,必須補齊這塊短板。」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說,「目前我國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生態環境脆弱、生存條件艱苦的地區,扶貧工作進入『啃硬骨頭』階段。」
鐵飛燕表示,扶貧不是國家給點錢、發點米那麼簡單,關鍵是要創造條件讓貧窮地區的百姓自力更生謀發展。「當前對雲南來說,扶貧的關鍵在於改善交通。」
Ⅳ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新的形勢
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宏大發展機遇。
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
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
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
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
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
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
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
當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機遇,將各種戰略機遇轉化為真正的增長和發展,這不僅需要我們有效解決「新常態」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同時還需要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構建出適合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
Ⅵ 如何在新常態下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解決內需消除貧富差距,改革政治體制,完全市場化。
Ⅶ 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六大問題、挑戰:
第一個是投資問題。中國經濟發展無論如何繞不過投資。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主要取決於投資。但投資又帶來了產能過剩、增長水分等很多問題,所以出現了「投資-增長-過剩」的悖論,在新常態下需要進一步解決好這個悖論。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用改革的方式,對投資進行一些新的處理。
第二個挑戰是債務率上升和杠桿率飆升。這次全球經濟危機是因為發達經濟體杠桿率上升、債務上升導致的債務危機。在危機發生時,我國的杠桿率和負債率都不算高,但這幾年都飆升了。我國的實體經濟總負債杠桿率的佔比目前還不高,但是企業的負債非常高,實際上與國際比較都是這樣。
第三個挑戰是城鎮化問題。原來城鎮化是開發計劃,買地、賣地、招商,現在需要從城鄉一體化的角度重新看城鎮化,要從土地市場一體化的角度看城鎮化。城市化是為了提高效率,城鎮化的社會含義意味著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四個挑戰是房地產市場。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議從體制上削弱了房地產價格上漲的經濟社會基礎。另外,城鎮化戰略的轉型,終止了住房市場發展的傳統動力。未來城鎮化將不再主要體現為開發區化的城市規模擴張,所謂10-20年的剛性需求是否還存在,需要認真研究。我們可以看到,當城鄉土地一體化時,房價上不去了。再加上房地產市場供應量絕對大於需求量,居民的購房意願急劇下降。
第五個挑戰是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地方政府債務可能長期化,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總體可控,理由有三點: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佔GDP的比重仍控制在40%以內,處於國際通行的60%債務率控制標准范圍內,但是如果不加以處置,長此以往就會成為大問題;二是中國整體的資產負債表仍然健康,我們可在不對經濟健康造成較大損失和對經濟增長速度造成較大不利沖擊的條件下處理地方政府債務,單一制的政體,使得我們也有此能力;三是中國可供選擇的去杠桿空間仍然很大,包括政府資產的轉賣、債轉股,長、短期債務重組轉換,拉長負債久期,降低期限錯配風險等。以上使得地方政府債務總體可控,其實也是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的方案。
第六個挑戰是金融問題。量寬、價高是金融的主要問題。量寬是中國的流動性過剩,但利率很高,這是現在最主要的問題。這一問題經常發生並且長期持續,導致我國金融結構中存在種種障礙。理論上說,這一現象阻礙了貨幣向信用的轉移,貨幣向信用轉移過程中,每轉移一步就加一下價,最後到實體經濟手中便貴了。
Ⅷ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探析
新常態特徵: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總結: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Ⅸ 急求一篇關於如何抓住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經濟機遇。提振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謝謝。
針對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現狀,中央提出了「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並認為當前我國正處於從高速發展到中高速的增長速度轉換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重要經濟發展階段。正確地理解「新常態」和「三期疊加」的經濟狀態,對於我們建立正確的經濟發展觀念,做好經濟發展的各項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