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後的主要表現是

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後的主要表現是

發布時間:2020-12-09 13:10:12

『壹』 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表現在:

1、由於世界經濟廣泛而緊密的聯系,發展中國家經濟產生波動的可能性增加。

2、經濟全球化將對發展中國家產業和國內市場發展帶來不同程度的沖擊。

3、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金融一體化面臨最大風險,可能誘發一國的金融危機。

4、經濟全球化通過資源在全球范圍的合理配置使效率提高,生產大幅度增加,從而創造出更多財富。

在目前的國際經濟秩序下,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和利益集團集中,導致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這些負面影響正在不同程度上危及處在不同發展水平國家的發展進程,並導致業已存在的南北差距鴻溝繼續擴大,進而影響全球的穩定發展。

(1)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後的主要表現是擴展閱讀:

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解決方法

1.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努力推動國際經濟秩序的改革與調整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都與當前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相關聯。經濟全球比已使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相互滲透、相互依託,聯系越來越緊密。

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它的各種負面影響,改善國際經濟環境,發展中國家經濟就難於順利發展,甚至可能陷入危機,而發達國家也不可能獲得更廣闊的市場,保持經濟的良性增長。

通過不斷地努力來建立一個在權利與義務平衡基礎上的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已成為推動全球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

要推動全球經濟健康地發展,發達國家應以負責任的態度幫助發展中國家克服面臨的困難,採取切實有效的行動向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為一些最貧窮的國家減免債務,並扭轉對窮國援助下降的趨勢,而不能只是片面要求發展中國家進行改革。

發展中國家在參與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過程中,應在多邊協作領域就金融、貿易和債務問題不斷加強協調與合作。

2.切實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不斷提升本國的綜合實力。

(一)新的國際分工對傳統的發展模式提出了挑戰。

現今,已不能僅僅從一些相對不變的有形因素,比如勞動力供應量、土地、其他自然資源狀況來衡量一國的優勢。而應從新的視角來認識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

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使得那些依靠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生產產品的發展中國家正面臨經濟落後和收入下降的處境,相反,那些成功地縮小了與發達國家在知識、技術方面差距的國家,則從技術進步中獲益,使本國經濟以較快的速度增長。

因此,在新的國際分工條件下,加快技術進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已成為順利融人世界經濟的重要環節。但這同時也表明,欠發達國家,如何在以巨大努力加速實現本國工業化的同時,跟上世界科技發展的步伐,有效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面對這樣雙重的壓力,重新審視過去的發展戰略,進行必要的調整就顯得十分重要。


(二)知識經濟的到來意味著勞動者素質的差別對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重視人力資本投資,積極開發人力資源,是保證持續發展和減少貧困,也是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基本手段。

目前,全球化的進程雖然沒有促使整體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但高層次管理人員和高技能勞動力的流動大大增強。這一趨勢使發展中國家面臨嚴重的智力外流。這種「自由流動」使發達國家受益,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像非洲這樣的落後地區受損。

3、採取謹慎態度,逐步開放金融市場,規避金融危機的沖擊

在使本國經濟融人世界經濟時,金融業的對外開放是不可避免的。一國金融市場的穩定與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要受制於國際經濟環境。

外部因素對一國金融市場的沖擊雖然難於防止,然而只要在國內建立起健全的金融體系,實施良好的宏觀經濟政策和金融政策,強化金融監管,對於防範和有效地控制在開放金融市場過程中發生的金融風險,是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的。

因而,在尚未建立起較強的經濟基礎和足夠有效的監控手段之前不宜過早開放資本市場。

『貳』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面臨哪些問題

發展中國家經濟成抄就:
第一,創造了比獨立前更高的經濟發展速度,甚至創造了比發達國家更高的經濟發展速度。
第二,畸形的經濟結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變。
第三,民族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
第四,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增大。
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面臨問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進一步深化,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許多發展中國家不僅沒有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得好處,反而遭受了貧困、社會動盪和經濟金融危機等等。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經濟差距形成原因:
一是由資本主義的殖民統治造成的。主要原因是發達國家生產力基礎好、資本雄厚、技術先進,而發展中國家正好相反,而發達國家實行技術壟斷和封鎖。
二是發達國家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二戰後,大英帝國被美國拋在後頭,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進入80年代後,日本經濟保持高速增長,一度有超越美國的跡象。90年代爆發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開始疲軟,而美國經濟在近七、八年一直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發達國家發展的不平衡,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科技。
三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這主要是取決於是否實行開放型經濟、積極利用外資完進技術和及時調整產業結構。

『叄』 發展中國家發展過程中面臨哪些主要的政治與經濟問題

一、第三世界的崛起與發展及其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與作用
(一)第三世界的形成與發展

所謂第三世界是指那些在歷史上受過殖民統治和剝削,獨立後經濟落後,在國際經濟、政治中處於不平等、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在地域上大多數位於南半球的亞非拉國家。這些國家也被稱為民族獨立國家、發展中國家、南方國家。第三世界是在戰後民族獨立運動蓬勃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走向聯合的產物。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三個階段:①戰後到50年代中期,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主要在亞洲和北非幾個國家。②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民族解放運動的主要戰場在非洲。③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民族解放運動進一步發展,不僅最後消除了一批頑固的老殖民據點,而且一些國家從爭取維護民族獨立轉向發展民族經濟。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的誕生、77國集團的形成是第三世界形成與發展的三個重要里程碑。

1、萬隆會議

指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包括亞非29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亞非會議。這是亞非國家歷史上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自主討論亞非事務的國際會議,是戰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是亞非國家新覺醒的第一個里程碑。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總理在大會發言中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異」原則,博得各國代表的歡迎和贊揚,為會議的最後成功奠定了基礎。會議確定了指導各國和平共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會議所倡導的團結合作、反帝反殖、維護獨立、捍衛和平的「萬隆精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意義:①第三世界崛起的第一個里程碑和重要標志,從此亞非國家開始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登上了國際舞台。②極大地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瓦解的進程。③增進了亞非各國的相互了解和尊重、相互同情和支持,促進了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④它所確定處理國際關系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包含在十項原則中),現已成為國際社會處理國家關系的普遍原則。

2、不結盟運動

不結盟運動是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印度總理尼赫魯、印尼總統蘇加諾、迦納總統恩克魯瑪發起的。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的貝爾格萊德舉行了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會議發表了《宣言》,宣告了以獨立自主、不結盟、非集團為基本原則和宗旨的「不結盟運動」的誕生。「不結盟運動」從最初的25個國家發展到了當前的110個國家,成為全球的國際政治運動,從政治上為第三世界多種類型國家的聯合奠定了組織基礎。

作用:①不結盟運動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里程碑,成為第三世界國家在國際舞台上最主要的政治代表。②它堅持了反帝、反殖、反霸以及反對種族主義的斗爭方向,維護了民族獨立國家的獨立和主權,捍衛了世界和平和國際安全,促進了人類進步和發展事業。

3、77國集團

77國集團是發展中國家在為改變國際經濟舊秩序、加強經濟合作、反對發達國家的控制、剝削和掠奪的斗爭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個國際集團。1964年在日內瓦召開的聯合國第一屆貿易和發展會議上,77個國家和地區聯合起來,發表了《77國聯合宣言》,自稱為「77國集團」(又稱「發展中國家會議」)。1979年成員已增加到120個,仍然沿用77國集團這個名稱。它反映了發展中國家為維護切身利益而走向聯合斗爭的共同願望和歷史趨勢。它的宗旨是參加全球國際經濟會議之前,成員之間協調立場,商討共同的對策,表達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共同願望。它是第三世界形成與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

作用:①在爭取建立國際新秩序的斗爭中發揮了先導作用。②為推動南南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作出了積極貢獻。③推動了南北對話,緩和並改善了南北關系。

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增強,正在成為國際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

1√(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與作用

從第三世界的崛起到今天,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國際地位大大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大,成為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地位和作用表現在:

(1)第三世界的崛起,不僅根本改變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政治格局,而且也大大地促進和推動了戰後國際政治格局從兩極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2)第三世界是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3)大批第三世界國家加入聯合國,深刻地改變著聯合國的面貌,使聯合國這一最大的國際組織不再是某一個或幾個國家隨心所欲地操縱的機器,在一定程度反映第三世界國家的意志和聲音。

(4)第三世界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它的發展正在逐步改變著世界經濟的面貌,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成為改革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基本力量。

另外,解決關系人類命運的全球性問題,諸如生態平衡、環境污染、人口增長失控、糧食、能源、難民、禁毒等問題,也離不開佔世界人口4/5的發展中國家的合作。

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與政治
2√(一)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就及面臨問題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在國內是在殖民主義者留下的低級的產業結構、二元制的經濟結構、弱小的民族資本和嚴重的對外依賴的畸形經濟形態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國際上是在已經形成的有利於發達國家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的世界經濟環境中求得發展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首要任務是發展民族經濟和爭取經濟獨立。總的來看,前30年經濟發展較快,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陷入停滯,90年代以後,又出現新的發展勢頭,紛紛進行戰略的調整及經濟改革,內容包括:①根據本國國情制定與調整經濟發展戰略;②改革經濟管理體制;③實行開放政策;④調整經濟結構,這些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經濟總體上發展較快,主要表現在:①畸形的經濟結構有所改變;②民族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③經濟自主性和經濟實力有所增強;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經驗有:①必須把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相結合;②必須把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與科技創新相結合;③必須把追求經濟發展速度和可持續發展相統一;④必須把政治經濟變革和政治社會穩定相統一。

由於各國原來的經濟發展水平,國內政局穩定,發展戰略和改革調整水平,科技、教育、文化程度以及其它地理條件,人口狀況等因素,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很不平衡。目前,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高低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為高收入的中東和其他地區的石油出口國;第二類為中上等收入的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如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亞洲的韓國、新加坡等;第三類為中下等收入的國家和地區,占發展中國家的大多數;第四類是最不發達的低收入國家。

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成就,特別是70年代以來,石油生產輸出國開展的石油鬥爭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出現,使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明顯的增強。當然,由於種種原因,發展中國家同時也存在一些阻礙經濟發展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有債務危機、糧食危機、人口問題以及政局不穩、地區沖突、局部戰爭等。

(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發展的成就及面臨問題

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制度與政治體制各不相同,比較復雜,有以下幾種類型:(1)議會共和制。(2)總統制。(3)君主制。(4)軍事專制統治。(5)政教合一制。(6)黨政合一制。

發展中國家也建立了多種多樣的政黨制度:有一黨制、兩黨制、多黨制以及無黨制。

戰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發展取得了一些成就:①擺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時期被壓迫、被奴役的地位,成為國際舞台上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②不斷探索與本國國情相適應的發展模式和道路;③政治參與的民主化程度不斷提高,極權體制逐步向民主體制發展;④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實行了有利於民族團結的政策。但由於其外部和內部的各種原因,其政治發展存在著嚴峻的問題,諸如政局不穩,軍事政變頻繁,民族問題嚴重,宗教沖突不斷,恐怖活動有所增加等等。

三、發展中國家的對外關系
3√(一)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

發展中國家對外關系和對外政策存在著種種差異和不同特點,但是作為一個整體,其對外關系、對外政策的基本原則、基本立場是一致的,即推行「和平、中立與不結盟」的對外政策,有時也稱「獨立自主政策」。其基本內容是:維護和鞏固民族獨立、國家主權;積極反殖、反霸、反對種族主義,承認大小國家一律平等,不參加任何大國軍事集團,主張和平解決一切國際爭端,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依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立國際新秩序,採取對各國都有利的方式解決全球的經濟、社會、人口和環境問題,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而努力。發展中國家對外政策的重點是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4√(二)南北關系

1、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關系,即南北關系

南北關系淵源於帝國主義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殖民統治。南北關系既充滿著對立和斗爭,又存在著依存與合作關系,發展中國家只有經過斗爭,才能獲得與發達國家的合作。因此南北關系是在矛盾與合作中發展的。

南北矛盾是指廣大發展中國家與少數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冷戰時期,南北之間雖然開展了對話,並達成了一些協議(如洛美協定),但由於發達國家為了保護自己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堅持維護舊的經濟格局,使南北矛盾遲遲得不到解決,且日趨尖銳,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2、冷戰後南北關系出現了不同以往的變化。

表現在:(1)南北關系中的政治問題日益突出。冷戰時期,東西關系威脅著世界和平,和平問題成為世界政治的頭等大事,南北關系中的政治問題處於次要地位。冷戰後,發達國家將意識形態和安全、軍控的重點由前蘇聯和東歐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從而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政治領域的矛盾突出出來。(2)南北經濟矛盾依然存在,但出現了與冷戰時期不同的特點。南方國家關於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斗爭已經從經濟領域擴展到國際經濟政治領域。債務問題已成為南北關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北方國家和一些國際金融機構紛紛採取措施以緩解債務危機。國際資金流向出現了從南方國家向北方國家迴流的變化,使南方國家更加缺少各種資金,並承受著來自北方債權國的沉重壓力。南北貿易摩擦增加,環保問題成為南北關系中的一個突出的新問題。(3)南北對話與合作關系加強。北方國家從自身的利益出發,開始重視加強南北合作。(4)區域內或集團內的南北關系有所發展。解決南北矛盾的根本出路在於改變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3、南北矛盾加劇的主要原因和表現

主要原因:①南北政治經濟關系不平等,特別是南北經濟差距拉大;②在發展中國家比較困難的情況下,西方發達國家加緊推行強權政治和經濟霸權。主要表現:①在政治上,強制第三世界國家實行西方所謂的「民主」、「人權」、「多黨制」等,結果引起社會動亂與沖突;②在經濟上,肆無忌憚地轉嫁經濟危機,實行損人利己的經濟政策,使發展中國家經濟陷入更大困難。

4、解決南北關系的根本途徑

南北問題是發展問題,既是經濟問題,又是政治問題。解決南北關系的途徑在於:

(1)最主要的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2)加強南南合作,提高南方的經濟實力以推動南北對話,促進國際新秩序的建立。

(3)推動南北對話,改善南北關系。

5√(三)南南合作

1、南南合作的含義

發展中國家的相互關系即南南關系。南南關系中有矛盾和沖突的一面,但合作關系是主流。南南合作起始於政治領域,發展於經濟領域,深化於兩者的有機結合。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南方國家更加重視彼此之間的合作,並尋找多種合作形式。

2、南南合作的形式

20世紀80年代,南北對話陷入僵局,南方國家更加重視彼此之間的合作,並尋找多種合作形式。主要形式有:

(1)區域性經濟合作。成員國之間減免關稅,實行商品自由流通,對外統一關稅和共同市場。例如,中美洲共同市場、加勒比共同市場等。

(2)貿易合作。77國集團在建立發展中國家全球貿易優惠制,建立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組織,建立發展中國家多國銷售企業等三方面進行了大量工作。

(3)貨幣金融合作。由銀行向成員國提供貸款和援助。

(4)技術合作。相互轉讓技術、出售專利、進行技術咨詢和培訓、交換科技情報等。

20世紀90年代,南南合作呈現出新的特點,主要有:第一,地區集團化趨勢加速發展。如東南亞國家聯盟從6國擴大到10國,並加強了經濟、政治、安全、文化合作。非洲一體化開始起步,拉美的南方共同市場於1995年正式啟動,等等。第二,合作內容的多樣化和合作夥伴的多元化。第三,不結盟運動和七十七國集團調整了戰略,繼續在國際舞台上發揮作用。當前,影響南南合作的主要因素有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領土與邊界糾紛、地區霸權主義、經濟矛盾以及由這些問題引起的沖突和戰爭。南南關系中有矛盾和沖突的一面,但合作關系是主流。

3、南南合作的意義

(1)它是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在國際經濟舊秩序存在的條件下,發展中國家只有加強相互之間的合作,走集體自力更生的道路,才能真正發展起來。

(2)經濟上的密切合作,促進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這對於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將產生重要影響。

(3)它對於壯大第三世界的力量,提高它在南北對話中的地位,建立國際新秩序有重大意義。

『肆』 發展中國家在政治經濟發展中遭遇的困難

簡單的說,就是經濟結構單一,人才資金匱乏,處於國際政治和國際經濟的弱勢地位

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困境

對發達國家的依附地位
為鞏固政治獨立,二戰後相繼獨立的亞非拉國家,都把發展民族經濟,爭取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放在首位。然而,由於西方發達國家頑固地維持舊的國際經濟關系,並利用其掌握的技術和經濟優勢,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和控制,從而使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時至今日仍居於從屬地位。這種依附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生產領域,殖民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國際分工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打破。西方發達國家壟斷了工業製成品的生產,發展中國家仍然是原宗主國的原料供應地。直到80年代初期,以生產原料和初級產品為主的發展中國家仍然很多,其中30多個國家的初級產品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90%以上。這就使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工業製成品和消費品等方面嚴重依賴西方發達國家。而且,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作為西方發達國家壟斷資本推行經濟霸權主義主要工具的跨國公司,在不斷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的同時,把部分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使它們成為發達國家的附屬「加工廠」和「裝配廠」。過去單一型的傳統分工,轉變為一種多層次的國際分工體系,其中西方發達國家在這一體系中處於最高層,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處於底層。
在技術領域,西方跨國公司通過對技術研究和銷售的壟斷,造成發展中國家在技術上對西方國家的依附地位。西方國家在技術轉讓中,不僅嚴格限制向發展中國家當地公司轉讓先進技術或關鍵技術,或者設置種種不合理不平等的商業慣例條款,限制發展中國家的技術發展,而且還常常索取高額的技術轉讓費用。據統計,在世界已注冊的約500萬項專利權中,發展中國家只佔1%。美、歐、日等發達國家控制世界技術轉讓的80%,其中美國約佔50—65%。發達國家利用科技中的壟斷地位,每年向發展中國家索取300—500億美元的購買專利權費用。
在貿易領域,西方壟斷資本極力操縱國際市場,一方面對發展中國家規定種種歧視性的貿易壁壘。目前,各種名目繁多的非關稅壁壘措施已達1000多件。另一方面抬高工業品的價格,壓低原料和初級產品的價格,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嚴重的不等價剝削。1980年至1989年,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價格下跌33%,僅1989年就損失1065億美元。由於多數發展中國家目前仍然以出口初級產品為主,出口對象又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這就使它們在貿易上處於對西方國家的依附地位。
國際金融領域,發展中國家不僅在貨幣制度上依附於西方發達國家,在資本主義國際貨幣制度中完全處於無權地位,而且,西方發達國家還通過政府貸款,國際多邊機構貸款和國際商業銀行等形式,使發展中國家在金融上處於對發達國家的依附地位。此外,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跨國銀行還在發展中國家廣設分支機構,力圖操縱當地的社會經濟生活。
這種依賴性不可避免地加大了西方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量,使發展中國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貿易逆差、損失慘重。據聯合國有關資料,在雙方的貿易中,以1980年發展中國家單位出口價值(以美元計價)為基數,1988年下降為83,而1988年發展中國家出口貿易額為6791億美元。僅此一項,發展中國家的損失就達1150多億美元。從進口看,以1980年為基數,1988年發展中國家的進口單位價值指數卻上升為106.2,而當年發展中國家的進口額為6391億美元。也就是說,由於進口價格的上漲,發展中國家為此要多付出370多億美元。兩項合計,發展中國家損失了1520億美元。
外債加重,資金倒流。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材料,7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的外債急劇增長。積欠的中長期外債由1972年的992億美元,增至1988年的10425億美元,再加上短期外債1972億美元,總計12397億美元,比1972年增長了11.5倍。由於70年代以來的國際金融市場利率居高不下,使發展中國家為此支付的利息負擔更加沉重。1972年的利息支付還不足25億美元,1988年就增至833億美元,增加了32倍多。並且從1983年起,發展中國家出現向西方發達國家嚴重的「資本外逃」。從1983年至1987年中等收入國家倒流資金930億美元,而1988年1年更高達500億美元。僅拉美國家1973至1985年間就累計達1510億美元,占同期外債增加額的40%以上。出現了「從貧者身上抽血」的反常現象。
外資利潤增加。如美國公司1980至1985年在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的年平均利潤率在20%左右。這些利潤,一部分用於當地的再投資,一部分匯回本國。80年代以來,匯回本國的那部分利潤早已超過這些國家新輸出的資本額。
這種國際經濟舊秩序中的依附地位所帶來的後果,嚴重地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積累規模和速度,從而使它們發展民族經濟的努力遭到嚴重挫拆,以至到90年代仍將面臨著許多方面的問題和挑戰,如區域、集團化的影響;資金流入減少,資金短缺問題難以解決;外債問題嚴重;科技差距繼續拉大;人才短缺與外流;產業結構落後;貿易條件繼續惡化;人口增長大大高於發達國家;生態環境繼續遭到嚴重破壞;南北經濟差距拉大等。
針對發展中國家的依附地位,60、70年代以來、西方發展經濟學激進派提出了中心——外圍理淪。這種理論認為:(1)資本主義已發展成為中心(發達國家)——外圍(發展中國家)的世界體系,外圍國家對中心國傢具有依附性,它們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始終處於從屬地位;(2)聯接中心——外圍的經濟機制是不平等交換及其價值轉移。中心國家通過不平等交換攫取了外國國家的大量「剩餘」來促進本身的發展,而外國國家卻由於「剩餘」的流失而造成貧困,所以,發達與不發達都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兩者互為因果;(3)外圍國家的發展只能是不發達的發展,因為它提供原料和廉價勞動力來滿足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需要,它們在經濟結構上不可能象獨立資本主義國家那樣實行工業化。它們越發展,對中心國家的依附性就越深;(4)只有積極地反抗把它們(指外圍國家)與全世界資本主義制度連結在一起的鏈索,它們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這種理論的核心是以不平等交換產生價值轉移來論證不發達的根源以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關系。這種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不平等交換論,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和掠奪,有助於揭示發展中國家不發達的原因和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不合理不公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三世界國家的情緒,同時,有助於推動發展中國家爭取建立國際新秩序的斗爭。
但是,這種理論看不到發展中國家戰後歷史地位的變化和發展的內部動力,過分誇大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外部因素的消極作用,忽視了生產領域,只是集中在交換領域,把不發達歸咎於不平等交換。這種理論未能對全世界的資本積累進行動態的、辨證的分析。把目前南北經濟關系的基本態勢看作是「外圍」完全依附於「中心」而不存在相互依存;這種理論在應用方面也比較薄弱,比較簡單化。很少提出關於經濟發展的一整套設想,而往往陷於一種簡單的邏輯之中:要麼切斷與發達國家的經濟聯系,閉關自守;要麼只能處於依附地位。實際上,中心——外圍理論是主張切斷與發達國家的聯系的。這都是不切實際的。因此,這種理論缺陷的實質,就是抹殺了殖民地經濟和獲得獨立後的民族經濟之間的區別,抹殺了官僚資本主義和民族資本主義的區別,對目前南北經濟關系的基本態勢及其性質作了錯誤的估計。
發展中國家要徹底擺脫對西方發達國家的依附地位,必須打破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改變世界經濟中生產、消費和貿易的格局,改變不平等不合理的國際分工,改善貿易條件,實現價格指數化;發達國家要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官方援助,增加技術轉讓,要保證發展中國家對自己自然資源享有充分的、永久的主權,能對其資源的開發實行有效地控制;能根據主權原則限制和監督跨國公司的活動;要對現有的國際經濟機構的體制和規章進行必要的調整,以改變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無權地位,使發展中國家能平等地參與國際經濟事務的決策過程。為此,必須繼續南北對話,加強南南合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發展中國家沉重的債務負擔
二戰後,特別是6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第三世界國家走上了利用外資發展國民經濟的道路,一度促進了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諸如巴西的「經濟奇跡」和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等。然而,自1982年墨西哥宣布停止支付到期的外債本息為先導,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又相繼出現了償債困難的問題,尤以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為首的拉美國家最為嚴重。盡管第三世界國家本身、債權國政府、國際金融組織、國際商業銀行採取了一系列挽救措施,但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外債危機一直未得到根除。進入90年代後,債務問題仍是第三世界國家的一項沉重負擔。
造成發展中國家債務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歷史的背景,又有現實的根源;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又有內部原因的促成。
從歷史上看,它是殖民主義所導致的直接惡果。長期的掠奪和剝削,造成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的畸型,經濟發展落後,使南北方的經濟差距越拉越大。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結構及其經濟運行,使得西方發達國家在國際生產、世界貿易和貨幣金融領域中都居於壟斷地位。這使得發展中國家盡管取得了民族獨立,但仍未擺脫受剝削受掠奪的地位。
從外部環境看,70年代以來國際環境對發展中國家極為不利:(一)遭到1973、1979年兩次石油提價的沖擊。由於油價上漲,需要進口石油的發展中國家的進口費用猛增,債務負擔急劇加重。1973年非產油發展中國家經濟帳戶赤字只有110億美元,1974年這一赤字升到376億美元,1975年達460億美元。僅油價上漲引起的超額支出在1973年到1982年間就增加了2600億美元,如果把支付石油進口的借款利息也計入的話,則達3350億美元;(二)世界經濟衰退,導致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條件日益惡化。西方發達國家為轉嫁1979至1982年的大危機,在加強對外傾銷的同時,採取了不同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世界銀行認為,如果西方貿易保護主義導致拉美出口收入減少10%,那麼該地區為此付出的代價將相當於它全部債務的年實際利息。同時,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產品價格,特別是低收入國家主要出口的原料、初級產品價格大幅下跌,造成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收入增長減慢,償債能力下降,1985年,初級產品價格已降到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水平。自1932年以來,拉美出口商品貿易比價累計下降20%,1986年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出口收入平均每年減少數十億美元。1986年,16個重債國的外貿順差總額至少減少了一半以上,從290億美元降至130億美元;(三)國際金融市場利率的上升。發展中國家的借款主要是國際商業銀行提供的。1979年以後,為克服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實行了緊縮貨幣政策,致使金融市場利率提高。如美國的利率從1976年的6.8%提高到1981年的18.9%,導致了債務國的債務負擔加重。僅1982年巴西因實際利率提高就多付債務利息79億美元。還由於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的主體是美元債務,高利率形成的美元匯率大幅上升,大大增加了發展中國家的債務負擔。據統計,從國際范圍看,利率每上開一個百分點,債務國一年就要多付40—50億美元的利率;(四)正在形成的歐洲統一大市場、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圈,這些集團化經濟日益表現出的排他性,不斷升級的國際貿易戰使發展中國家難以對付。同時,集團內部資金對流也減少了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使巨大的債務難以償還。
從內部因素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滯脹及經濟政策、措施失當也是引起債務危機的重要原因:(一)發展中國家經濟普遍處於滯脹狀態。據拉美經濟委員會的統計,1982至1987年,整個地區平均經濟增長率僅為1.5%。而通貨膨脹卻日益嚴重。1982年拉美通脹率47.5%,到1988年已高達223%;(二)對外債缺乏統一的管理和控制。當70年代西方銀行界大量傾銷「石油美元」等過剩資本時,相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以為「良機」已到,錯誤地借入了超出自身償還能力的大量貸款,尤其是大量的國際私人商業貸款。如拉美各國70年代的外債一般只有幾十億美元,到80年代末,均已增至上千億。與此同時,債務國又沒有根據償債額、投資額、利息支付率以及它們各自的長短限期、外匯儲備情況等有關因素,對外債進行綜合考慮,制定出適合國情的、科學的外債償還戰略,從而常常顧此失彼,形成借新債還舊債,借新債還舊息的局面;(三)外債資金使用不當,引進項目經濟效益差,創匯率低。用外債支持的項目往往是規模龐大而又不切實際的長期建設項目,有的借款項目根本沒有形成任何生產能力。如巴西70年代上馬的三座核電站耗資35億美元,至今未能發電。從而使債務國中長期外債總額的平均償還期小於這些資金用於項目的收回期。另外有一部分外債被用於奢侈品的消費,如智利在1970至1978年期間,電視機的進口增加了7942%,化妝品和香水的進口增加了6500%。還有的國家外債管理人員貪污腐化,將外債資金挪作私人不動產或外國證券投資。這樣,外債沒有給國家整體帶來生產能力的增長,在世界經濟形勢突變之時,難以應付而無法如期償還債務;(四)發展中國家大量的資金外流。主要原因是對本國經濟和貨幣失去信心。對債務國來說,債務積累越多,債務危機就愈嚴重,本國資本外流就越多。本國外流資本越多,國內資金就越匱乏,因此就越需要借入外債。如此形成惡性借環。據世界銀行報告,到1983年底,阿根廷,墨西哥和委內瑞拉三國外流資金的累計總額分別相當於外債總額的61%、44%和77%。據估計,在過去的幾年中,拉美國家的外流資金仍相當於對外債務的一半。
基於以上分析,從本質上看,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是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長期推行經濟殖民主義政策所造成的。自1982年至今,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已歷時10年。其外債形勢有如下特點:(1)債務總額急劇膨脹,償債能力持續下降。1982年,債務總額是8390億美元,1989年猛增到1290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高達6.7%。1990年又突破1341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1992將增加到13880億美元,將比上年增長約4%。與此同時,一些國家相繼出現清償危機。自1986年以來,秘魯、巴西、象牙海岸、尚比亞、玻利維亞、哥斯大黎加、多米尼加、尼加拉瓜等先後宣布停止支付到期的外債利息;(2)債務危機涉及的范圍廣泛,資源出口型國家負擔更為沉重。1970年債務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國家僅14個,到1985年增加到63個,年債務額在100億美元以上的國家在1970年時根本沒有,1985年有16個,1987年達27個。到1989年底,負債超過1000億美元以上的國家僅撒哈拉以南非洲就達31個。債務問題幾乎涉及所有的發展中國家。(3)債務結構顯著變化,貸款條件日益惡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債務和債權的重點分別由官方債務和債權轉向私人債務和債權;二是短期債務增加。由於債務國經濟形勢惡化和政局不穩,債權國銀行對發放長期貸款越來越謹慎,條件日益苛刻,造成長期貸款減少,短期貸款增加。(4)國際債務格局呈現債務國與債權國分布集中的特徵。作為債務國一方,拉美和非洲是「重災區」。拉美國家所欠外債佔1989年發展中國家外債總額的34%,達4340億美元,非洲國家同年外債總額也高達2500億美元,約占外債總額的20%。自1982年以來,發展中國家外債的半數以上集中在17個債務負擔最為沉重的國家,它們的債務總額仍在增長,當年應償還的債務本息占出口收入的比率1988年仍為41.6%。它們的債務總額一直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半數以上。這兩項指標都超過目前國際公認的25%的警戒線。在17個重債國中,其中拉美就佔了12個。名列17個重債國之首的巴西1987年底負債額達1213億美元。債權國一方集中程度也相等高。據世界銀行統計,1985年在17個主要債務國的外債總額中,美國商業銀行的債權比重為24.5%。在對中南美10個債務國發放貸款的商業銀行中,美國的商業銀行佔40%,日本佔16%,英國佔15%。因此,就發達國家而言,捲入債務問題的是主要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這種債務與債權的高度集中,增加了國際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只要一兩個債務國拒付或無法支付,則美國的銀行體系首先受到打擊,然後整個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將經受動盪,可能導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持續數年的第三世界債務危機,不僅影響了發展中國家自身的經濟發展,而且還嚴重影響世界經濟,乃至政治和社會的發展。
沉重的債務負擔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惡化情況十分嚴重,成為經濟發展的嚴重桎梏。(1)債務負擔嚴重地阻礙了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的發展。70年代,發展中國家借外債是為了發展生產,而80年代,本來可以用於發展生產的借款,不得不更多地用於還本付息。從1982年起,竟出現奇特的資金倒流現象,發展中國家不但不能從發達國家那裡獲得資金,自己的資金反而倒流向發達國家。1982至1987年間拉美地區資金流失額高達1456億美元。1988年拉美地區還本付息額為260億美元,而所得新貸款僅60億美元,倒流了3倍多。這種情況導致了許多債務國國內資金貧乏、生產癱瘓、金融市場動盪、貨幣大幅度貶值、通貨膨脹加劇、失業人數增加,政治動盪等一系列災難頻繁發生,造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的明顯下降。(2)債務危機嚴重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發展對外貿易,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對本國落後的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技術改造,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清償外債的一個主要來源。但是,由於債務負擔越來越重,許多債務國不得不把原准備進口生產設備和技術的外匯用來償付債務本息,加上生產投資的壓縮,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生產能力和創匯能力不斷下降。同時,主要出口創匯的初級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又太低,所以,使得發展中國家出口貿易陷入困境;(3)債務危機嚴重地影響了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調整。80年代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為改變落後的經濟結構,都確立了本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如引進一些先進的技術設備,發展一些新產業新項目等。但因大部分資金都用於償債,使得有些計劃被迫取消或無限期延緩。所以,債務危機不僅大大降低了發展中國家當前的經濟增長,而且還嚴重地影響著它們未來的經濟騰飛;(4)債務危機加深了發展中國家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依賴,削弱了自主性。沉重的債務使一些發展中國家依靠自己的力量無力走出危機,沒有發達國家的貸款,既不能償還舊債的本息,也無法發展生產,甚至不能維持生存。這不僅使發展中國家抗衡發達國家轉嫁危機能力削弱,而且,極易使發展中國家重新落入發達國家的控制與剝削之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利用控制的國際貨市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乘一些發展中國家經濟困難急需資金之時,以「意向書」的形式向受援國提出種種先決條件,左右受援國的經濟政策。正如阿根廷經濟學家阿爾多·費雷爾所指出:「外債對主權和我們人民的自決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面對嚴重的債務危機,自8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中國家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調整經濟結構及發展戰略,如降低發展速度,減少借債;擴大出口和壓縮進口,以外貿出口提高償債能力;實行緊縮性的財政及外債外匯管制制度;等。上述措施使債務國家在80年代後期的財政赤字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償債能力有所提高。但是,這些措施也產生了嚴重的負作用,導致了生產性投資衰退、對外貿易的畸形發展和國內主活水平的下降等。
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對西方發達國家也產生了嚴重影響,它不僅威脅著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穩定,而且影響了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使西方國家喪失了很大部分的商品市場。因此,為防止發展中國家債務危機沖擊國際金融市場和維護在第三世界的經濟和戰略利益,西方發達國家和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先後採取和實施了一系列所謂「救援發展中國家債務危機」的政策。相繼拋出了「宮澤計劃」、「密特朗計劃」、「貝克計劃」,但皆以失敗而告終。1989年3月,美國財政部長布雷迪公布了「布雷迪計劃」,其中心內容是:鼓勵商業銀行取消債務國部分債務;要求國際金融機構繼續向債務國提供新貸款,以促進債務國經濟發展;提高還債能力。同以往方案相比,「布雷迪計劃」把解決外債的重點放在債務本息的減免上,而不是放在借新債還舊債的方式上。這一計劃改變了美國過去堅持逼債的僵硬立場,意味著美國的債務政策出現了一個重大轉折,嚴峻的現實迫使美國政府開始承認減免債務是解決債務問題必由之路。盡管這一計劃有可能導致民間銀行削減貸款,而且究竟能在何種程度上實現尚屬疑問,但比過去向前走了一步,給緩解債務危機提供了一個突破口。但也應該看到,美國的經濟殖民主義的本質並沒有改變。
目前,減兔發展中國家債務的措施,主要是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1)債務資本化。外國債權銀行將自己帳面債務形式折價出售,債券購買者買下債權後,通過當地銀行貼現轉換成債務國的貨幣再進行投資。對於債權者的有利之處是:找到了按票面價值運用其貸款的辦法。對債務者的有利之處是:順利清償了部分債務,減少了債務負擔。據統計,1988年上半年發展中國家資本化了的債務就達88億美元。但是,債務資本化有兩個不可忽視的負效應:一是加劇了債務國的通貨膨脹;二是加強了外國投資者對債務國經濟的控制。(2)現金回購,一國按一定折扣以現金購回它的債務。其中最著名的是玻利維亞的債務回購計劃。玻利維亞於1988年3月按89%的平均折扣率(即按面值的11%)購回它的商業銀行債務的40%(合3.35億美元),1989年初又作出人類似安排。目前,由於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嚴重不足,這種方式不可能廣泛適用。(3)減少債務償還額。無條件地取消發展中國家所欠的債務基金,並降低利率。這種做法目前已越來越多地被債權國所採用。
作為第三世界國家本身,要擺脫外債的沉重負擔,必須抓住有利時機,採取具體措施來扭轉被動局面,應力圖做到:(1)繼續調整改革國內經濟結構,大力推行出口促進戰略,通過擴大出口來克服債務危機,進而把出口的盈餘用於經濟發展;謀求外資來源多樣化,保持經濟發展與償債能力呈正比關系;從制度和政策上努力創造條件提高外資使用效率,促進國內儲蓄的提高;(2)發展南南合作。發展中國家聯合起來,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領域增強與發達國家的談判力量,改善國際貿易條件,改善借債與還債的條件;(3)開展南北對話,積極推進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在這一過程中,組建發展中國家自己的跨國公司,組建自己的區域性金融機構,通過南南合作促進債務問題的解決。
進入90年代,發展中國家的債務有所緩解如1991年拉國家的外債比上年減少2.1%。但也應該看到,長期形成的全球性債務問題要在短期內得到徹底解決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債務問題仍將是發展中國家的沉重負擔。然而只要發展中國家協調一致,從國內和國際兩方面同時努力,擺脫債務困境仍是充滿希望的。

(選自王助民等編:《近現代西方殖民主義史》(1915—1990),中國檔案出版社1995年版。)

『伍』 簡單介紹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現狀

發展中國家
與發達國家相對的經濟上比較落後的國家。又稱不發達國家。通常指第三世界國家,包括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區的130多個國家,佔世界陸地面積和總人口的70%以上。發展中國家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有廣大的市場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有許多戰略要地,無論從經濟、貿易上,還是從軍事上,都佔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過去一般都是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半殖民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過渡,世界進入帝國主義時代。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向外擴張、侵略,把世界10億以上人口的大部分地區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為帝國主義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資本輸出場所。經過長期的反帝反殖斗爭,這些國家取得了獨立,有些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但由於長期受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大多數國家雖然在政治上獲得了民族獨立,但在經濟上還沒有完全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與剝削。舊的經濟結構並沒有徹底摧毀,一些經濟命脈仍然不同程度地控制在國際壟斷資本手裡。發展中國家雖然根本改變了自身的附庸地位,但仍面臨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威脅。因此,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反對強權政治,變革國際舊秩序成為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共同任務。發展中國家有著相似的歷史命運,面臨共同的任務和願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治上取得獨立的發展中國家,大多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並實現了不同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直接合作,加強了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聯系與合作。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區新獨立發展中國家為主體的第三世界國家,作為一支新生力量參與國際事務,開展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反對強權政治、變革國際舊秩序的聯合運動。運動的主要內容有:①不結盟運動。反對參加大國軍事集團和與大國結盟。不允許在本國建立大國軍事基地,要求尊重各國主權,共同參與解決國際政治經濟的重大問題。②發展運動。主要任務是變革以控制和掠奪為核心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其行動主要體現為南北對話和加強南南合作,重點是南南合作,以南南合作推進南北對話的發展。③反獨裁、爭民主的運動。70~80年代達到高潮。隨著發展中國家民族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因素的增強,各國人民普遍要求建立民主制度,實行普選,加強法制。

『陸』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政治特徵是什麼

90年代以後,出現新的發展勢頭。表現為:第一,創造了比獨立前更高的經濟發展速度,甚至創造了比發達國家更高的經濟發展速度。第二,畸形的經濟結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變。第三,民族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第四,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增大。(2)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的總體經濟實力增強。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所佔的比重明顯上升。在此期間,西方發達國家相繼陷入經濟衰退,而發展中國家仍持續快速發展。這表明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賴程度開始減弱,它們對世界經濟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力
由於原來的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國內政局穩定程度的不同,發展戰略和改革調整水平的不同,科技、教育、文化重視程度的不同,以及其他地理條件、人口狀況等因素的不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
目前這些國家仍然面臨著嚴峻問題:第一,債務危機,資金倒流。第二,糧食危機,依賴糧食進口。農業基礎設施惡化,人均糧食產量不斷下降。第三,人口的增長超過物質資料生產的增長,社會不堪重負。第四,政局不穩、戰亂頻繁,更加重了已有的困難,使居民流離失所。
第三世界的崛起,不僅根本改變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政治格局,而且極大地促進了戰後國際政治格局從兩極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第三世界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戰後第三世界國家共同面臨著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任務。大批第三世界國家加入聯合國,使這一國際組織的地位與作用發生很大的變化。 第三世界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上升,它的發展改變著世界經濟的面貌。
另外,在解決關系人類命運的全球性問題,諸如生態平衡、環境污染、人口增長失控、糧食、能源、難民、禁毒等方面,也離不開第三世界國家的合作。今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問題越來越突出,也越來越需要第三世界國家參與解決。
戰後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取得重要進步: 第一,擺脫了殖民統治,爭得民族獨立,建立主權國家。 第二,探索適合該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第三,政治民主化程度不斷提高。 第四,大多數國家實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穩定了國內政治局勢,保持良好的政治環境。但仍存在許多嚴重問題有待解決:原殖民國家的影響;舊的傳統勢力;一些國家存在各種民族、宗教、教派的矛盾沖突。

『柒』 我國發展中國家經濟競爭加劇主要體現在哪一方面

C 十五大報告指出,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起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對關繫到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

『捌』 發展中國家的類型及表現形式

發展中國家的類型

為數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由於其經濟發展水平不一,產業結構各異,收入水平不同而形成類型的差別。發展中國家按照經濟結構和資源可分為:農礦原料生產國、石油輸出國、出口加工國、綜合發展國。

農礦原料生產國,占發展中國家大多數,屬單一原料出口型經濟。大多數原料出口國嚴重依賴於農礦原料的生產和出口,嚴重依賴於發達國家市場,農礦原料生產在國民經濟中占相當大的比重。非洲的象牙海岸素以生產和出口咖啡、可可聞名於世,整個國民經濟依賴於可可、咖啡等經濟作物的生產和出口。1989年經濟結構的構成,農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工業佔24%,服務業佔39%。非洲的扎伊爾以生產和出口銅、黃金、鑽石和其他有色金屬馳名於世,它的經濟結構構成,1989年農業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為30%,工業佔32%,服務業佔30%。一般說,原料生產國農業、產礦業在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佔30%以上,在出口中佔70%以上。近年來,原料生產國的生產和出口呈多樣化趨勢。

石油輸出國。它們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大量生產和開採石油,石油出口占出口總額的50%以上。當前大量生產石油的發展中國家約有20多個,其中有13個參加了「石油輸出國組織」。1976年,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石油產量佔世界石油產量的51.3%,出口量佔世界的84.4%。進入80年代以來,這一比重有所下降。1980年石油產量比重佔到45%,出口量降至75%。石油輸出國經濟的特點是單一的石油出口型經濟。自從1973年開展石油鬥爭以來,石油輸出國收回了石油資源控制權和石油價格制定權,經濟自主權大大增強。80年代以後,石油輸出國大力改變嚴重依賴石油生產和出口的片面性的經濟結構,積極發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業,逐步形成以石油開采為主,石油化工為主導的工業生產體系。

出口加工國和地區。自60年代以來,在發展中國家中異軍突起的就是所謂出口加工國,即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它們進口原材料、零部件、半製成品、設備,加工和組裝成工業製成品,再出口。韓國、台灣、新加坡、香港等亞洲「四小龍」屬於這種類型。當時約有10個這種類型的國家和地區。出口加工國和地區鼓勵出口,以出口來帶動整個經濟增長,從而促進經濟高速增長。

經濟綜合發展國家。如印度、巴西等經濟大國,它們擁有資金、人力、資源和市場等優越條件。印度有9億人口,佔世界第二位,資源豐富,有比較高的工業發展水平,科技水平也較高,科技人員人數僅次於美、俄,居第三位。這些國家依靠自己的優勢,既發展農業,又發展工業,既發展內需工業,又發展外向型企業,經濟得到全面發展。但是由於人口眾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並不高,印度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有300多美元。

按收入水平分類,可分為低收入國(199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610美元以下)、中等收入國(199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610~7620美元之間)、高收入的石油輸出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7620美元以上)。

低收入國1990年約有51個,其中包括最不發達國家。1981年聯合國規定的最不發達國家的標準是:(1)按1976~1978年期間平均價格計算的人均國民收入低於250美元;(2)國內生產總值中製造業比重在10%以下;(3)全國人口中識字率在20%以下。1981年在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上確定這類國家有31個。1991年聯合國貿發會議宣布,最不發達國家已增加到47個。最不發達國家人口總數將近5億,占發展中國家人口的1/5。1991年的47個最不發達國家中,亞洲9個,非洲32個,拉美1個,大洋洲5個。1980~1990年間,這些國家年均經濟增長率2.5%,1990年出口額佔世界出口總額的0.3%。

中等收入國共有94個國家。在中等收人的國家和地區中,有一批迅速地、成功地進行工業化,並在製成品輸出中所佔比例迅速增長的國家和地區,如拉美的巴西、墨西哥、東亞的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1978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把這些國家和地區稱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它們的共同特徵是:(1)經濟增長迅速。1960~1970年間,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年均經濟增長率分別為8.9%、9.9%、13.7%、9.4%,1970~1980年間年均增長率為9.7%、8.2%、7.0%、6.4%。(2)工農業產值比例變化顯著,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產業結構有了很大變化。(3)在出口總額中製成品比重增加。新加坡、香港在85%~96%之間,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在50%以上。「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是發展中國家中經濟發展比較發達的地區,尤其是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更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高速增長的地區。

除最不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之外,還有屬於中等發展水平的發展中國家,它們是發展中國家的多數。它們當中多數國家還是以初級產品出口為主,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有不少國家逐步轉向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導。

『玖』 當代發展中國家經濟特徵是什麼

發展中國家的二元經濟特徵,即一方面存在城市的現代工業,另一方面農村是落後的以手工勞動為主的農業,尚未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

二元經濟模型是由劉易斯提出的,後經費景漢、拉尼斯和喬根森等人加以修改和發展,二元經濟模型被認為是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普遍理論。
劉易斯指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是由兩個部門組成的,一個是傳統的人口過剩的勞動部門,以勞動邊際生產率等於零為特點,即剩餘勞動力從農業部門遷移到工業部門時,其農業產量不會減少。另一個是高勞動生產率的現代工業部門,工業部門在擴大勞動投入時,可以從農業部門得到無限量供給,即勞動的供給是具有完全彈性,這就使得工業部門不必提高工資水平。根據劉易斯的理論,工業部門的工資水平比農業部門平均收入高30%就可以吸引農村剩餘勞動力。

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形成了二元經濟結構,即一方面存在傳統的農業部門,一方面存在現代的工業部門。二元經濟結構還表現在勞動就業與原始手工並存;閉塞的農村與日益膨脹的城市的並存;還表現在發展中國家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二元經濟結構既包括工業與農業的對立,也包括城市與農村的對立。

二元經濟的趨勢:經濟上的二元性是發展中國家從傳統社會向現代化過渡的必然現象。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出現了「二元化」的趨勢,即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與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分享給你的朋友吧:i貼吧 新浪微博騰訊微博QQ空間人人網豆瓣MSN
對我有幫助
3推薦到 分享給你的朋友吧:i貼吧 新浪微博騰訊微博QQ空間人人網豆瓣MSN

閱讀全文

與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後的主要表現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