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東漢時經濟發展得很快為什麼呢

東漢時經濟發展得很快為什麼呢

發布時間:2020-12-09 11:44:28

⑴ 東漢後期開始,江南社會經濟逐步發展,這在歷史上稱為什麼

東漢後期就是非常動亂的一個時期,漢獻帝四處漂泊,北方戰亂頻繁,因此世家大族紛紛南遷,因為南方相對安定,南方經濟從此飛速發展

⑵ 東漢統治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史稱什麼

解答:光武中興
簡介: 光武中興或稱建武盛世,指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出現的回治世。光武帝以「答柔道」治天下,採取一系列措施,恢復、發展社會生產,緩和西漢末年以來的社會危機。由於他實行的種種措施,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史稱「光武中興」。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⑶ 東漢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是不是明帝、章帝與和帝統治時期(即公元57年至公元105年)

明章之治是指是東漢繼光武中興之後,漢明帝、漢章帝統治時期出現的"大治"景象,此間把東漢推向了鼎盛,同時明章二帝時期的一些作法,對整個東漢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

明章二帝繼承並發揚了光武帝的中興大業,繼續執行寬松治國和與民休息的開明政策,在政治上以刑理治國,推行德政,法令分明,整肅吏治、嚴懲不法官吏,對外戚勛臣嚴加防範,並堅持後妃外戚不準參政的政策。[2]社會經濟上則減輕賦稅,鼓勵農桑,興修水利,[3]賑濟鰥寡孤獨和貧民前後凡九次,修治汴渠完成,消除西漢平帝以來河汴決壞。[4]公元69年派水利專家王景治理黃河,從此使黃河900多年未發生重大改道。[3]經營西域,再斷匈奴右臂,復置西域都護和戊己校尉。[4]

明章二帝大興學校,以儒術治國,並從西域引進佛教,以致風俗醇厚,天下太平。尤其是允許人民有說話的自由,也有不說話的自由;有從政做官的自由,也有不臣、不仕的自由。獨立人格和高尚氣節,其影響所及,東漢二百年間特立獨行、重節義輕生死之士,不絕於書,直到漢末「黨錮之禍」中,富有獨立人格和殉道精神的知識分子數以千計。[5]

明章二帝共統治三十一年(57—88 ),兩代帝王承繼了光武帝的施政方針,勵精圖治,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期。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成為漢朝歷史上黃金時期之一, 故史稱「明章之治」

⑷ 簡述東漢地主庄園經濟的發展歷程

田莊式的生產經營
東漢時期,豪強地主都佔有大量土地,通常又採取田莊式的生產經營方式。在當時的田莊中,有農、林、牧、漁各業,還從事某些手工業的生產,或進行一定的商業和高利貸活動,具有極強的自給自足性質。例如劉秀母舅樊宏在湖陽經營的田莊,其中有數裡面積的樊陂,田地達三百餘頃。在這個田莊中,廬舍樓閣成片,「竹木成林,六畜放牧」,「檀棘桑麻,閉門成市」。可見其規模很大,具有多種經營的特點。另外,樊宏還「好貨殖」,從事商業和高利貸活動。(《後漢書·樊宏傳》)在四川發現的畫像磚上,也可以看到地主田莊的同樣情景。

崔實所寫的《四民月令》,對地主田莊的經營情況反映得很詳盡。所謂:田莊里種植著小麥、大麥、春麥、粟、黍、粳稻、大豆、小豆等糧食作物,胡麻、牡麻、藍靛等經濟作物,瓜果等蔬菜;自己製作各種醬、酒、醋及飴糖等食物;又種植葯用植物,以配葯品。在這種大田莊里,還種植各種林木以及果樹,飼養馬牛等耕畜和家畜。在手工生產方面,自己養蠶,紡織各種麻布和絲織物,製作衣、鞋,製造農具和兵器等。此外,田莊中也有糧食及農副產品的買賣。可見,在地主田莊里,各類生活資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給自足。

[編輯]剝削勞動者
東漢時,豪強地主大都利用宗族血緣關系作為剝削勞動者的手段,使地主和農奴的關系罩上了一層溫情的面紗。當時,豪強地主常常聚族而居,特別是在西漢末年戰亂中,他們往往糾集宗族,建築塢堡以自守。東漢以後,隨著封建隸屬關系的強化,豪強地主的貧困宗族,大多成為田莊里的勞動者。在庄園里,勞動者主要有宗族、賓客、徒附和奴隸,他們對豪強地主有極強的依附性。其中庄園主的貧困宗族、賓客地位略高,徒附是典型的農奴,奴隸則最為卑賤。

豪強田莊里的勞動者所受的剝削都很沉重,地租剝削大概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除實物地租外,他們還得無償地為田莊主服勞役。不但如此,豪強地主還把他們編制起來,組成私人武裝,平時看家護院、巡警守衛,戰時則跟隨主人打仗。這種豪強地主的私兵,史稱「部曲」。由於剝削的沉重,宗族、賓客、徒附的生活都極其痛苦,「生有終身之勤,死有暴骨之憂。歲小不登,流離溝壑,嫁妻賣子。」(崔實《政論》) 為了消弭農民的反抗,豪強地主也有意識地利用宗親關系,分化農民。據《四民月令》記載,每年春耕前後,庄園主就「賑贍窮乏,務施九族,自親者始」。秋收前後,又「存問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對同宗貧困而死者,則糾合宗人,合族收葬。冬月臘日,還要「請召宗族、婚姻、賓旅、講好和禮」,「休農息役」。於是,在封建庄園內部往往形成相對緩和的關系。所以,在東漢時期,封建田莊還能較好地組織生產。正因為如此,每當遇到戰亂之際,常常出現豪強地主率領大群宗族賓客、徒附義從,或擇地避亂,或築塢自守,甚至合族開上戰場,舉宗進行叛亂的現象。在農民起義的年代裡,豪強地主的庄園武裝也成為鎮壓農民軍的力量。
自耕農及封建國有制
編輯]自耕農
東漢時期,封建政府雖在形式上實行嗆篋薄賦的政策,但事實上農民受到多方面的盤剝。地主、官吏欺凌人民,轉嫁負擔,花樣百出。如漢明帝時,政府下令推廣區種法以增加產量。結果,有些地方通過多報農民耕地,把租稅負擔強加在農民頭上。又如東漢初,禁止農民從事商業活動以妨礙農時,地方官吏及豪強地主遂據此對農民進行種種限制,規定有田者不得捕魚,以便他們營私牟利。此外還在各種借口下任意征發,轉輸遠戍等等,更使農民喘不過氣來。總之,農民的賦稅徭役負擔非常沉重,加上豪強地主的欺壓,使農民生活極其艱難,常常落得「飢餓流離」的結局。

封建國家所有制
封建國家所有制經濟是東漢時代另一種重要的經濟形式。封建國家不僅掌握著大量土地及山林川澤,並且還直接經營許多生產事業。特別是手工業方面的經營,更多地集中在封建國家手裡。

在東漢的政府機構中,大司農、少府、將作大匠、太僕所掌管的生產事業最多,也最重要。大司農除了經管國家賦稅收入外,還主管屯田等事務。東漢時期的屯田,以軍屯為主,在沿邊地區,還有募民屯田及放免刑徒屯田。大司農所屬的平準署和導官署,還分別進行各種絲麻紡織品的染色加工及糧食加工。東漢時,鹽鐵生產由郡國經營管理。少府實際上是皇帝的大管家,它除了管理山林川澤的各種稅收外,也直接組織皇室需要的生活用品和各類奢侈品的生產。少府在各地著名的手工業中心,都設有工官組織生產,其規模都相當龐大。將作大匠直接主持宮室、都邑、園苑、陵墓等土木工程的營造。太僕則主造各種兵器器械,並管理各處牧苑。

在東漢國家經營的生產事業中,還較多地使用奴隸。同時,還有大量罰作苦役的罪犯、服徭役的農民和少數傭工人。大規模的土木工程,則更多依靠征發徭役來完成。

⑸ 東漢時期自耕農經濟發展成為一種什麼經濟

小農經濟
特點是個體經營,自給自足,請網路詞條查看詳細

⑹ 東漢的經濟

生產工具 東漢時,出現了短轅一牛挽犁,它操作靈活,便於在小塊農田上耕作。這種短轅一牛挽犁的出現,是跟犁鏵的改進結合在一起的。東漢時,已經大量使用全鐵制犁鏵,它比以往的V形犁,刃端角度已逐漸縮小,不但起土省力,而且可以深耕。此外,新型的全鐵制的耕作工具也逐漸增多。在四川樂山崖墓石刻畫像中見到的曲柄鋤,是便於鏟除雜草的中耕工具;四川綿陽發現的鐵制鉤鐮,全長35厘米,是專用於收割的小型農具,操作起來很方便。
據記載,漢獻帝末年,雍州刺史張既曾令隴西、天水、南安三郡富人造屋宅水碓。可見水碓在當時已經普遍採用了。水碓是用水力帶動石碓的舂米工具,它比以前用柱臼或腳踏石碓舂米,不但省力,而且效率要高得多。考古發掘還不斷有陶風車、陶磨盤模型出土,都說明農產品加工工具有了顯著進步。 靈渠水利 在各地發現的東漢墓葬里,經常可以看到水田和池塘組合的模型,有從池塘通向水田的自流水渠,有的還在出口處安置閘門。漢靈帝時,宦官畢嵐總結勞動人民的實踐經驗,創作翻車和渴烏,使灌溉水平大大提高。
東漢時期,不僅修復和擴建了許多已堙廢的陂塘,而且又新修了一批水利灌溉工程。如汝南地區的鴻隙陂,西漢時堙廢。東漢初,鄧晨任汝南太守,加以修復,可以灌溉幾千頃良田。後來又不斷加以擴建。漢和帝時,太守何敞又在那裡修治渠道,開墾良田三萬多頃。又如下邳徐縣北的蒲陽陂、廬江的芍陂、會稽的鏡湖等,都是當時著名的灌溉工程。

東漢前期,各地還開鑿了許多灌溉渠道,三輔、河內、山陽、河東、上黨、太原、趙、魏及河西、江南地區,也都「穿渠灌溉」,有的地區還開辟了很多稻田。黃河的治理,更是當時一項巨大的水利工程。公元1世紀初,黃河在今河南、河北交界地區決堤,河道南移,改從千乘(山東高宛以北)入海。河水泛濫成災,淹沒了幾十個縣。漢明帝時,在著名水利專家王景、王吳的主持下,用「堰流法」修了浚儀渠,並從滎陽至千乘海口千餘里間修渠築堤,從而使河、汴分流。黃河受兩堤約束,水勢足以沖刷沙土,通流入海。經過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終於戰勝了黃河水患。此後八百年間,黃河沒有改道,水災也減少了。 牛耕技術 牛耕技術受到了普遍的重視。當時,一些地方官吏注意推廣牛耕技術,鐵犁牛耕技術已從中原向北方高原和江南一帶推廣。陝西綏德縣東漢畫像石上的牛耕圖,和米脂縣東漢牛耕圖,證明陝北高原的牛耕技術和中原地區已沒有什麼不同。任延做九真太守,在當地推廣牛耕,田畝年年增闢。在西漢後期發明的精耕細作的區種法,到東漢時期得到了迅速推廣。
在崔實的《四民月令》中,記述了地主田莊內精耕細作經營農業的一些情況。這種田莊的農業經營,十分注意時令節氣,重視殺草施肥,根據不同土壤的性質,種植不同的作物,採用不同的種植密度。並能及時翻土曬田,雙季輪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冶鐵技術 由於東漢鐵制農具的普及,鋼鐵的需要量大大增加,從而推動了冶鐵技術的改進。東漢時期河南南陽為全國最大的冶鐵中心,其中南陽官員、發明家杜詩發明了水排(鼓風爐),利用水力轉動機械,使鼓風皮囊張縮,不斷給高爐加氧。水排的極大提高了冶鐵質量和效率,是東漢冶鐵技術的重大創新,也是世界冶鐵史和機械史上的偉大發明,約早於歐洲一千多年。在鐵器鑄造方面,東漢時已熟練地掌握了層疊鑄造這一先進技術。在河南溫縣發現的一座烘范窯,出土了五百多套鑄造車馬器零件的疊鑄泥范。把若干個泥范疊合起來,裝配成套,一次就能鑄造幾個或幾十個鑄件。同時,疊鑄技術有重大改進,由原來的雙孔澆鑄,改為單孔澆鑄。疊鑄技術的改進,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效率,節省了原料。考古發掘資料證明,東漢時鐵制用具已普遍應用到生活的各方面。鐵釘、鐵鍋、鐵刀、鐵剪、鐵燈等的大量出土,就是有力的證據。
鐵制兵器開始逐步取代青銅兵器是在西漢中期以後,當時出現了一種新的冶煉鋼鐵技術——「百煉鋼」。 所謂「百煉鋼」,就是將塊煉鐵反復加熱折疊鍛打,使鋼的組織緻密、成份均勻,雜質減少,從而提高鋼的質量。用這種技術製造的刀劍——「環首刀」,刀柄端帶有金屬圓環以利操控,刃直刀長,剛硬鋒利,質量上完全無可挑剔,輕易的壓倒了青銅劍,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殺傷力最強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類歷史上具有非凡意義的一種兵器。
環首刀和百煉鋼技術的孕育階段是在西漢,而成熟和普及則是在東漢,徹底取代長劍是在東漢末年。東漢時期由於冶鐵技術和效率的進步,對鋼刀的煉制鍛打次數已可有西漢的10多次提高至30次乃至50次。1974年7月,在山東臨沂蒼山地區出土一把東漢的環首刀,刀身上還刻有隸書銘文十八字:「永初六年(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孫」。「卅湅」就是三十煉,也就是這把刀曾經使用「百煉鋼」技術將鋼材折迭鍛打達三十次之多,而在這把刀的刃部還發現有經過「淬火」以提高表面硬度。而正是在這種先進武器和漢帝國強大國力的支持下,東漢軍隊徹底消滅北匈奴,南匈奴內附被完全漢化。最終這部分西遷的北匈奴後裔輾轉來到歐洲,被稱作匈人,將暮年的西羅馬帝國攪得天翻地覆。
東漢時期,在冶鐵手工業中已經使用煤(石炭)做燃料。在河南鞏縣的冶鐵遺址中曾發現混雜了泥土、草莖製成的煤餅,說明煤已被用來煉鐵。巴蜀地區還利用天然煤氣煮鹽。 紡織業 在紡織業方面,東漢初年已能用織花機織成色彩繽紛、花紋復雜的織錦。當時,蜀錦已馳名全國,襄邑(河南睢縣)和齊(山東臨淄)的絲織業特別發達。考古材料還證明,在邊疆地區,絲織業也有很大的發展。新疆不少地方漢墓出土的紅色杯紋羅,織造勻細,花紋規整,反映絲織工藝水平相當高。在同一地區出土了組織細密的織花毛織品,顏色鮮麗,顯示出當時西北高度發展的毛紡織工藝技術。 漆器業 其它如漆器業、陶瓷業等手工業部門,在東漢時也都有進一步的發展。當時的漆器以蜀郡、廣漢出產最為有名,兩地工官主造的漆器,都是精美絕倫的手工藝品。當時,瓷器燒制的火候更高,器物的吸水性更弱。從出土的器物看,它已十分接近後來的青瓷。 田莊式的生產經營 東漢時期,豪強地主都佔有大量土地,通常又採取田莊式的生產經營方式。在當時的田莊中,有農、林、牧、漁各業,還從事某些手工業的生產,或進行一定的商業和高利貸活動,具有極強的自給自足性質。例如劉秀母舅樊宏在湖陽經營的田莊,其中有數裡面積的樊陂,田地達三百餘頃。在這個田莊中,廬舍樓閣成片,「竹木成林,六畜放牧」,「檀棘桑麻,閉門成市」。 可見其規模很大,具有多種經營的特點。另外,樊宏還「好貨殖」,從事商業和高利貸活動。在四川發現的畫像磚上,也可以看到地主田莊的同樣情景。
崔實所寫的《四民月令》,對地主田莊的經營情況反映得很詳盡。所謂:田莊里種植著小麥、大麥、春麥、粟、黍、粳稻、大豆、小豆等糧食作物,胡麻、牡麻、藍靛等經濟作物,瓜果等蔬菜;自己製作各種醬、酒、醋及飴糖等食物;又種植葯用植物,以配葯品。在這種大田莊里,還種植各種林木以及果樹,飼養馬牛等耕畜和家畜。在手工生產方面,自己養蠶,紡織各種麻布和絲織物,製作衣、鞋,製造農具和兵器等。此外,田莊中也有糧食及農副產品的買賣。可見,在地主田莊里,各類生活資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給自足。 經濟先進區域 鐵工具的普遍推廣和牛耕技術的提高,增強了人們向自然界斗爭的能力,特別是它使江南河網沼澤地區的大規模開發成為可能。加上當時各種社會原因,東漢時期的經濟區域開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東漢以前,中國經濟的先進區域主要在淮河以北,特別是包括關中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當時的人口分布,也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到了東漢後期,這種情況開始有了較大的變化。黃河流域的某些地區人口減少,出現了衰落的跡象。而南方出現了新的經濟發展地區,人口在急劇上升。
隨著人口的增加,南方不少地區的開發速度加快。如太湖和錢塘江流域,西漢時統由會稽郡管轄,東漢時分為吳、會稽二郡,這正是經濟發展的直接結果。其他如鄱陽湖、洞庭湖周圍地區及成都平原一帶,都在不斷發展,成為新的經濟發達區域。不過,東漢時期,大部分人口仍然集中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因之,黃河流域仍是當時的經濟、政治中心。 由於農田水利工程的興建,農耕工具的改進,農業耕作技術的提高以及精耕細作方法的推廣,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東漢時期的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如西漢時,長安附近的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一帶,地處關中地區,人口特別稠密,共有240多萬。到東漢時,關中戰亂頻仍,殘破不堪,人口銳減至50餘萬。兗州也由780多萬減至400萬左右。相反,南方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揚州人口從320多萬增到430多萬;荊州人口從350多萬增到620多萬;益州人口也從470多萬增到720多萬。
東漢官方戶口統計的峰值在永壽三年(1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口56476856 ,現代學者考慮到當時被豪強地主霸佔或蔭庇的大批徒附、宗族、賓客、部曲、奴僕等人群以及遷居漢地的匈奴、羌族、氐族及百越等民族大多未納入戶口統計 ,故認為東漢人口峰值達6500萬 。 東漢官方戶口統計表公元年份 戶數 口數 墾田數(單位頃) 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 4279634 21007820 -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 5860573 34125021 -漢章帝章和二年(88年) 7456784 43356367 -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 9237112 53256229 7320170 漢安帝延光四年(125年) 9647838 48690789 6942892 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年)1078000053869588-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969863049150220-漢順帝建康元年(144年) 9946919 49730550 6896271 漢沖帝永嘉元年(145年) 9937680 49524183 6957676 漢質帝本初元年(146年) 9348227 47566772 6930123 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 10677960 56476856 -資料來源:《後漢書·郡國志五》 及劉昭注 ;《晉書·地理志》 。

⑺ 為什麼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還撐了一個半世紀,而東漢黃巾起義後很快就分裂了

在古代王朝更替中,一直都離不開農民起義,部將叛亂,外族入侵等反朝廷事件。唐朝發生了安史之亂,東漢則有黃巾起義。那麼為什麼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還撐了一個半世紀,而東漢黃巾起義後很快就分裂了?下面就來看看二者的區別。

首先看唐朝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發生在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通常被認定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記住,僅僅是轉折點,在此之後,大唐還維持了150年。那麼唐王朝究竟是靠著什麼存活了這么長的時間呢?

⑻ 東漢末年南方經濟發展4點原因

1,北方戰亂頻繁,南方較少
2,大量人口南遷,帶去先進技術,增加了那裡的勞動力
3,自然條件變化,江南地區農業發展快,超過了北方
4,民族融合的不斷加強

⑼ 東漢末年,江南經濟發展狀況

東漢末年,人口南遷的高峰期
江南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比如手工業
農業種雙季稻等
我想歷史書上應該有寫的

⑽ 三國時期,魏蜀吳向外擴張不是能得到更多土地嗎,為什麼要內斗呢

提起來三國時期人們印象中就是三分天下魏蜀吳各占其一,三方勢力佔領的地盤在地圖上來看的話應該是差不多大小的。但是我們知道蜀國和吳國是聯合共抗曹魏的,也就是說魏國的實力竟然能夠抵抗得住蜀吳雙方聯合起來的進攻並且還經常進行反擊,即使最終做到三國一統的晉朝基本也是曹魏留下的家底,這是為什麼呢?

閱讀全文

與東漢時經濟發展得很快為什麼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