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邵陽未來經濟發展

邵陽未來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09 11:28:06

① 邵陽經濟開發區的發展方向

加速推進全市新型工業化進程。
在全市實施全方位、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大力招商引資,以工業園區為載體,積極引導外來投資企業來邵陽市投資興業,並不斷創新招商方式,抓住機遇,以「大招商、找大商」為目標,著眼於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國內上市公司等戰略投資者來邵投資辦實業,力爭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大項目進入工業園區。
加快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為招商引資提供良好的平台。
一是園區要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市裡在搞好「寶慶科技工業園」建設的同時,重點支持邵東縣、新邵縣、北塔區、武岡市、洞口縣五個省級開發園區的建設。二是加強對開發園區的領導,加大對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市裡每年從有限財政資金中拿出一部分資金重點扶植一個工業園區的建設,按照先規劃後建設,先設施後立業,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對招商引資新辦企業原則要求入園興業,鼓勵工業向園區集中,對今後入園區的企業要適當設定門檻,嚴禁高能耗、環境污染大的企業進入園區,以便於今後園區工業布局更趨合理。
投資環境的好壞是搞好招商引資的前提,為確保招商來的企業「引得進、留得住、能發展」。市委、市政府一方面要加大硬體設施的投入,加大城市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隨著邵陽市潭邵高速公路、洛湛鐵路的開通和邵懷、邵永、邵衡高速公路的動工興建,我市的交通狀況、區位優勢將有大的改善,為新一輪承接沿海開放地區產業轉移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另一方面大力優化軟環境建設,對重大項目從項目的立項、辦證、選址到開工建設進行全程跟蹤服務。各級政府定期召開銀信部門、各政府職能部門和已招商引資來辦企業的老闆座談會,增進相互了解,加強銀企合作。各職能部門更樹立親商、安商、扶商和尊重投資者,善待納稅人的正確態度,積極幫助外來投資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嚴禁對外來投資客商「索、拿、卡、要」或者變相收費。市商務局將協同市紀委、市監察局對破壞邵陽市投資環境的不法行為發現一起,及時配合查處。進一步推廣招商引資目標管理制度,營造良好的招商引資氛圍.
堅決貫徹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下發的各項關於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和考核獎勵辦法。嚴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年初下達的各項招商引資工作目標,建立局領導和各科室聯系掛點縣(市、區)的跟蹤服務制度,對投資市本級5000萬元以上、縣級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實行定期調度檢查,及時幫助企業解決招商項目運作當中碰到的困難和問題,提高項目的資金到位率,市商務局作為市政府主管招商引資的職能部門,將與時俱進,努力培養一支過硬的招商隊伍,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強對已經招商進來的企業後續服務工作,督促和指導全市招商引資項目資金及時到位,以提高招商項目的開工率和資金到位率

② 懷化與邵陽相比,你更看好哪座城市的發展

湖南作為一個中部地區的省份,最近幾年的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勢頭,城市的發展也表現出齊頭並進的架勢。懷化和邵陽由於地理位置比較相近,經濟發展程度也大同小異,於是常常被人拿來做對比。那麼懷化和邵陽兩個城市相比哪個潛力最大呢?下面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

③ 邵陽經濟開發區的發展現況

近幾年來,邵陽市的招商引資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大力支持和監督下,認真貫徹市委關於加快邵陽經濟發展和「興工強市」加速推進全市新型工業化進程的發展戰略。市商務局做為全市招商引資工作的政府主要工作部門,堅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積極而有效地開展各項招商引資工作,為邵陽的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改善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近四年來邵陽市共引進外來投資項目2150個,利用外來資金561億元。其中:2004年全市新批外資企業25家,實際到位資金4574萬美元;2005年新批外資企業26家,實際到位資金5490萬美元;2006年新批外資企業21家,實際到位資金6500萬美元,2007年新批外資企業23家,實際到位資金7223萬美元。在內聯引資方面,2004年全市引進內資項目396個,引資到位36.4億元;2005年全市引進內資項目408個,引資到位72.9億元;2006年全市引進內資項目565個,引資到位123.7億元,2007年全市引進內資項目438個,引資到位189.7億元。招商引資總額達到穩步增長的趨勢。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工作,把它作為加快「三化」進程的重要工作來抓,實施「一把手」工程,通過建立領導責任制和招商引資目標管理考核機制,充分調動全市各方面的工作積極性,2005年市委出台了《中共邵陽市委、邵陽市人民政府關於對引進外來資金興辦工業項目中介人實施獎勵的規定》邵市發[2005]21號,2006年市委又出台了《中共邵陽市委辦公室、邵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邵陽市招商引資十佳鄉鎮和十佳功臣評選辦法〉的通知》邵市辦字〔2006〕117號,在全市上下基本上形成了「領導帶頭,部門參與,企業為主,社會推動」的大開放格局。一是精心營造全民招商的氛圍。進一步加強領導,市裡面成立了主要領導掛帥的招商引資工作領導小組和外資管理委員會,所有市級領導幹部每人聯系一至兩個重點招商引資項目;進一步明確責任,每年各縣(市、區)及市直相關部門做為招商引資責任單位,每個責任單位都與市委、市政府簽訂了招商責任狀。二是建立了定期調度制度,市商務局根據政府工作的安排對全市招商引資工作實行一月一檢查,一季一通報,並不定期召開招商引資調度會議研究招商引資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三是積極搭建招商引資活動平台,拓寬招商引資的渠道,在廣泛開展以商招商、網上招商、小分隊招商同時。市商務局根據省商務廳和市政府安排相繼精心組識了「港洽周、邵洽周、東莞會、中博會、珠洽會、烏洽會、滬洽周」等大型的招商引資活動,並以招商大會為平台,政府引導,企業為主,有力地推動了全市招商引資工作的開展。四是狠抓了已簽約招商項目的項目開工率和資金到位率,建立了簽約項目的跟蹤落實責任制,對重大招商項目實行簽約後領導聯系制度,並對大型招商活動簽約的項目落實情況實行「一月一調度,一季一通報」從而大大提高了已簽約招商項目的履約率。到目前為止,通過今年邵陽市對外資企業聯合年檢,現正常經營的外資企業有50家,其中:合資企業29家;合作企業2家;獨資企業19家。其中:尚在籌建的10家,投產開業的40家,2007年邵陽市外資企業銷售總收入為7.1億元,納稅總額3580萬元(不包括外資企業的分支機構),在外資企業的從業人數為6073人,外資企業的資產總額為13.7億元。近幾年來邵陽市利用外資工作雖然有所發展,但與兄弟地市和沿海發達地區比較還存在著明顯不足,表現在對全市的經濟拉動作用不大,在全省利用外資總額中所佔的份額也很小。其中2005年利用外資佔全省份額為1.97%;2006年利用外資佔全省份額1.7%;2007年利用外資佔全省份額僅只有1.5%,今年到目前為止我市僅新批准外資企業8家,實際到位外資1150萬美元,只完成市下達計劃的12%,完成省下達計劃的19%,利用外資形勢非常嚴竣。在內聯引資方面,絕大部分引進的項目能較好的運行和發展。表現在:一是工業項目的引資明顯增加,如金六福2005年在邵陽北塔區投資的湘窖酒業,總投資3.6億元,現已經到位3.5億元,該項目從項目審批、土地開發、撤遷移民、項目建設都進展比較順利,現已經建成投產,並正在計劃第二期的開發准備;由湘豐特種紙業有限公司投資的高檔卷煙紙項目位於隆回工業園,總投資3億元,現已經到位1.3億元,土地平整和廠房建設已經完成,正在安裝機器設備;深圳創仁電子有限公司經過考察和洽談與新邵工業開發區今年簽訂了生產液晶顯示器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6億元,現到位資金2000萬元,正在項目建設當中。二是水電項目投資前景可觀,如湖南經濟建設投資公司投資的新邵筱溪電站,總投資14億元,現已經到位7.3億元,項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當中,第一台發電機組已運行發電;由廣州慧儀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的曬谷灘電站總投資也有4.25億元,現已經到位4億元,今年已經建成投產發電;現唯一通過項目立項批准,在邵陽資江流域中的神灘渡電站去年也重新招商成功。三是現代物流業異軍突起,由香港元一集團投資的洞口商貿城建設項目,總投資達5億元,現已經到位7600萬元,該項目建成後將極大的推動洞口縣乃至邵陽市物流業的發展,邵東商業文化廣場建設總投資1.1億元,現已經到位4000萬元;在雙清區投資的湖南豫湘工貿集團在成功收購市肉聯廠後,於2006年在雙清區的火車站鄉又征地322畝,計劃總投資2.5億元,建一個湘西南最大的物流中心。四是農產品加工業後勁十足,由廣州聯鵬貿易有限公司投資的邵東精華農產品公司投資1.28億元,現已到位5000萬元,主要是通過加工邵東的黃花再出口,提升農產品價值;由深圳一個體老闆投資的新邵楊家坳食品加工廠,總投資預計在1000萬元左右,所生產的農業加工產品已經有5個產品進入了沃爾瑪集團的貼牌生產,真正實行了公司加農戶經營模式。

④ 邵陽市哪個地方近幾年經濟發展最快

當然是火車南站啦,邵陽就火車南站有發展,發展而且挺快的,難道你沒去過嗎?那裡是邵陽最好的地方

⑤ 邵陽以後的經濟發展會怎樣

那肯定會好的啊,他是個畜生才這么說的啊,把我們邵陽當做什麼人啊,那人肯定會早死的

⑥ 湖南省邵陽縣經濟方面是不是很落後啊!

湖南經濟在中國排行一年不如一年,邵陽市人均GDP每年穩居湖南各市倒數第一,邵陽縣穩居湖南各縣倒數第一,當然周邊的縣都與其有得一拼,網上笑言都是國家倒數百強。

⑦ 邵陽經濟開發區的發展前景

邵陽經濟開發區經過10年的艱辛開發建設,由農村變新城,從寧靜到熱鬧,變化日新月異。西湖大橋竣工通車,江北防洪大堤投入使用,路網建設全面啟動,蔡鍔路、魏源路、北塔路、寶山路、中山路、資江北路、九江路等13條主次幹道建成或正在建設,新城路網框架基本形成,設施日趨完善。建成了四大市場、五大居住小區,市檢察院、市廣電局、市規劃局、市工商局、市國稅局、市人事局、市農發行10等數家市直機關遷入,市電信大花園等高檔住宅小區即將建成,開發面積達8平方公里,建成面積5平方公里,江北新城初具規模,居住人口達到5萬人。產業發展來勢喜人,引進規模工業項目29個,建成投產企業19家,正在建設項目6個,逐步形成了以湘窖酒業為龍頭,恭兵食品、李文食品為主導的食品加工業,以東信棉業、華力棉紡、鴻運紡織為主體的紡織業,以康爾佳為代表的中醫葯加工業,以信多利、金明建材、中南電源為標志的新材料產業,以志偉鋼材、百銳工具為重點的機械製造業等五大產業集群。2005年,全區實現工業增加值3.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4550萬元。
十一五期間,邵陽經濟開發區將以全新的理念,弘揚「團結拼搏、敢為人先」的開發區精神,大力實施「路網拓城、工業興區、招商活區、項目強區」的發展戰略,力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億元,引進工業30項目個,建成投產企業15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2億元、地方財政7000收入萬元,致力打造省市一流的現代工業園區。

⑧ 為什麼邵陽的經濟一直這么差,未來十年發展速度如何

上面的意思是邵陽不亂就好 至於經濟····看邵陽自身的了

⑨ 邵陽的經濟發展

邵陽城區自古為湘中及湘西南的傳統商埠。鴉片戰爭前,境內盛產的土紙等手工業品和玉蘭片、龍牙百合、苡米、茶葉等土特產品,多在此集散,糧食交易亦較活躍。鴉片戰爭後,洋貨漸次輸入。
宣統年間,富商左秉剛始建商務局,商業行幫堂會均成其基層組織。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於寶慶縣城,商界損失較大。
民國13年又洪災為患,沿河商鋪倒塌甚多,加之土鋼、土靛被洋鋼、洋靛取代,市場衰落,商業不振。
抗戰後期,因邵陽地處湘黔公路動脈,西南各省的土產輸出,洋貨輸入,及其迫切必需的輕紡產品,均以邵陽為轉口點,成為內外物資的重要轉運樞紐。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發動反人民內戰,不法商人囤積居奇,投機倒把,人們重貨輕幣,境內商業一蹶難振。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迅速建立工商管理機構,加強工商業及市場管理.打擊投機活動,組織人員調進大批糧食、棉紗、食鹽等基本生活資料,投入市場,遏制通貨膨脹,平抑物價。
1950年3月起,相繼成立邵陽專區貿易公司,專、市、縣供銷合作社等國營、集體商業機構,組織調撥商品,供應城鄉居民。並開展城鄉物資交流,發展集市貿易。
1953年後,國家先後實行糧食、油料、棉花、棉布等商品的統購統銷,政府組織私營商業在合並聯營的基礎上,實行聯購分銷,為國營經銷、代銷、代批。同時,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至1956年改造基本完成,形成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統一市場。
1957年,境內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 24億元,比1952年增加86%。
1958年「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期間,境內國營商業、供銷合作商業體制高度集中,統包統分,獨家經營,流通渠道單一,商業網點幾經縮減。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人民政府改革流通體制,商業獨家經營的局面逐漸打破,多種經濟成分、多種商業形式、多條流通渠道、少環節、多元化的商品流通格局逐漸形成。在發揮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商業主渠道作用的同時,積極扶持集體和個體私營商業,並允許批零兼營,深購遠銷。同時積極開放城鄉集市貿易,發展專業市場,商業網點成倍增長,個體私營商業異軍突起,市場建設方興未艾。
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8.5億元。
2013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31.87億元,比上年增長14.0%。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74.14億元,增長14.3%,其中城區130.2億元,增長14.5%,鄉村實現零售額57.73億元,增長11.9%。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379.87億元,增長14.3%,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51.99億元,增長11.9%。 境內以山丘區為主的多樣化地貌,農、林、牧、副、漁自然布局層次明顯,具有發展立體農業的良好條件。秦漢之際,中原農業技術即傳入境內。晉代始產茶葉,在今城步山區出現最早的人工營造的杉木林。唐宋時期,境內糧食生產發展到「稻粟再熟」,耕地面積不斷增加;清初,朝廷重農墾荒。民國建立後,由於封建土地關系的束縛,地處衡邵乾旱走廊災荒肆虐,加上戰火綿延的影響,境內農業耕作粗放,技術落後,產量低下,發展緩慢。
1949年,糧食總產量只有62. 83萬噸,農業總產值3.92億元;人均產糧203公斤,人均產值僅126元。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迅速組織境內農民在征糧支前、剿匪反霸、減租退押的基礎上,開展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實現「耕者有其田」的重大社會變革,生產力獲得解放,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
1952年,境內開始組織農民互助合作,開展以興修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1953年始種雙季稻。
1956年,95. 6%的農戶加入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已經「組織起來」的農民依靠集體的力量,戰勝長達100餘天的夏秋連旱,擴大秋冬種作物,開展多種經營,自力更生度過災年。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在抗禦自然災害,發展生產上顯示明顯的優越性。
1958年秋,境內所有高級社並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實行「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生活集體化」。這種「一大二公」的體制,嚴重脫離農村生產力的實際,加上當時盛行的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幹部特殊風和「共產風」,挫傷群眾的生產積極性。
60年代初,根據中共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糾正「人民公社化」時期「左」的錯誤,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境內農村經濟逐漸復甦。
60年代至70年代,境內糧食生產自單季稻改雙季稻後,又通過高桿改矮桿、常規稻改雜交稻等變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共邵陽地、市委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突破口,調整農村生產關系,逐步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村發生巨大變化。
1981年全面推行以大包干為主要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山林、水面、畜牧養殖、鄉鎮企業及水利管理、植保等承包責任制也相繼出台。
1983年,通過改革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進行以發展商品生產為中心的農村第二步改革,並在穩定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完善集體經濟的雙層經營,發展多樣化的專業性經濟聯合。
1990年,逐步實現由自給半自給性的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由傳統的、單一的糧豬型經濟向現代的、多層次的綜合經營型經濟轉化,立體農業開發初具規模。
2011年完成農林牧漁增加值達到217.6億元,增長3.7 %。糧食播種面積795.6萬畝,總產310.8萬噸,連續八年增產豐收。袁隆平院士的超級雜交水稻在隆回試驗,創造了畝產926.6公斤的記錄。桔橙、果蔬、煙葉、葯材和生豬、肉牛、山羊、水產等種植業和養殖業都有較大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4017家,其中規模企業312家,新增16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1510個。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產品達到248個。造林27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7.6%。
2013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4.12億元,比上年增長2.8%(可比價)。種植業完成產值204.44億元,增長2.3%,糧食產量達到311.97萬噸,比上年下降2.1%,油料總產量15.37萬噸,增長14.4%,煙葉產量1.49萬噸,增長12.0%,水果總產量75.11萬噸,增長8.8%。畜牧業完成產值128.06億元,增長2.9%,年內出欄生豬955.98萬頭,增長0.3%,肉類總產量78.42萬噸,增長2.7%,禽蛋產量1.81萬噸,增長3.2%,牛奶產量4.28萬噸,增長6.0%。林業完成產值15.63億元,增長6.6%。漁業完成產值10.67億元,增長5.7%,水產品總產量10.25萬噸,增長5.8%。 西漢時,境內即有冶煉銅、鐵,燒制陶器、磚瓦等產業。唐代,出現淘金、采銀的工場。南宋時期,造紙業、刻書業已有一定規模。清代,寶慶府城雕板刻書業較為興隆。民國初期,境內手工業繼續發展。民國14年(1925),寶慶縣城左氏管弦室雕刻的翻簧竹刻荷葉花瓶,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銀質獎章。
民國15年,劉重威倡議集股興辦的寶慶光明電燈有限公司建成投產,為境內第一家官商合辦的工業企業,標志著邵陽現代工業的萌芽。
新中國成立前夕,由於惡性通貨膨脹,洋貨充斥市場,個體手工業紛紛破產,私營工業也處於蕭條狀態。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權一建立,就著手恢復生產,先後將邵陽鄉村工業示範處和9個煤礦收歸國有,組建國營資江工礦公司,發展生產,並積極扶助與改造私營企業和個體手工業。
1957年,境內工業企業有645家,工業總產值達8114萬元。
1958 年開展「大躍進」運動,根據「以鋼鐵為中心,迅速發展工業」的精神,大辦鋼鐵,大辦工業。
1965年秋起,境內被國家定為「三線」建設地區,先後有17家大中型企業和兩個工業研究所定點邵陽。此期間,盡管有「文化大革命」運動的干擾和破壞,造成嚴重的損失。但是境內現代工業規模初步形成,工業生產在動亂中仍有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境內工業步入穩步發展時期,改革開放給工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此時期,一方面對原有工業企業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挖潛革新;一方面開展橫向經濟聯系,發展工業經濟。
1990年,實現由傳統農業為主的區域經濟向現代工業為主的城市經濟的轉變。
2011年工業增加值達到294.1億元,比2010年增長22%。
2013年,全部工業完成總產值1741.98億元,增長19.1%(現價),其中規模工業(年銷售收入過2000萬元)完成產值1469.72億元,增長19.7%。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414.67億元,增長12.4%,其中國有企業實現增加值14.07億元,增長3.5%,股份制企業286.77億元,增長14%,外商及港澳台企業15.17億元,增長11.0%;大中型企業141.14億元,增長8.7%;輕工業169.52億元,增長12.9%,重工業245.16億元,增長12.0%;非公有制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367.9億元,增長12.9%;省級重點園區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162.86億元,增長12.3%。

⑩ 邵陽經濟怎麼樣

邵陽位於湘中偏西南,總人口760餘萬,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為全省人口第一大市、土地面積第三大市。全市糧食種植面積425萬畝,居全省第2位;森林面積1700多萬畝,活立木蓄積量3520萬立方米,均居全省第二位;草山面積681萬畝,其中80多萬畝集中連片,位居全省第一位。邵陽是「三線」建設時期建成的老工業基地,工業門類較為齊全,初步形成以機械、食品、醫化、紡織、建材、造紙等產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農業除種糧、養殖等傳統產業外,乳業、竹松、果蔬、中葯材四大農業支柱產業,也具有一定的基礎和優勢。「兩帶兩圈」的區域經濟格局正在形成。在320、207國道邵陽段沿線,一批區位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城鎮開始崛起;東部以市區為核心,與周邊地區的經濟協作日趨緊密,與周邊城鎮的融城步伐不斷加快;西部以武岡市為區域經濟亞中心,正著力構建以優勢資源為依託的湘西地區產業開發經濟圈。近年來,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國內生產總值由2007年的480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561.6億元,年均遞增11.1%,去年排名全省第7位,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30:29:4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69.76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34.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32元。

邵陽現有土地面積3121.8萬畝,其中耕地面積493萬畝,年產糧食270萬噸、柑桔400萬擔、臍橙10萬擔、黃花14萬擔、辣椒37萬擔。水稻、柑桔、葯材是邵陽農業經濟的拳頭產品。雪峰蜜桔、無病毒臍橙、隆回三辣馳名海外,茶葉、玉蘭片、金銀花久負盛名。邵陽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臍橙生產基地之一,武岡臍橙被中聯部定為對外交往的重點禮品,邵陽還是全國最大的優質辣椒產地之一和全國第一個無籽西瓜良種育種基地,適合興建農場及農副產品生產加工企業。中葯材種植在邵陽迅速發展。以南國葯都廉橋葯材市場為依託,金銀花、厚朴、杜仲眾多中葯材生產基地遍布邵陽,一個以中葯材加工為主體的現代科技工業園正在緊張籌建之中。

邵陽是全省重點林區,全市林地1779萬畝,森林植物資源2800多種,主要林木樹種有杉木、馬尾松、楠竹等120多種,年木材外運量45萬立方米,主要葯用植物有杜仲、厚朴、金銀花、桔梗等1600種。適合興辦木材加工、紙業、造紙、中葯材種植加工企業。

邵陽市現有工業企業生產單位37602個,主要分布在36個行業中,現價工業總產值181.55億元,工業增加值63億元,銷售收入180億元,從業人數12萬。工業門類齊全,產品上千種,品種上萬個,有化工、機械、紡織、輕工、電子、醫葯、建材、冶金、煤炭、電力等行業。其中,化工、機械、紡織、輕工、建材為該市工業的支柱產業。主要產品有印刷機械、紡織機械、液壓基礎件、汽車零部件、苯系列化工產品,化學原材料,紙及絕緣紙板、粘膠化纖、棉紡織品、中成葯、化學葯品、錳系列產品、電池、白酒及飲料酒。七十、八十年代邵陽曾經是湖南的工業重點城市,在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力。

與邵陽未來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