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在思想文化有何反應
思想對外開放。不僅對經濟發展有直接影響,對文化交流也有影響!沒記錯的話!你妹的政治老師講過文化傳播途徑之一就有商品貿易!回答文科題!嘴甜一點!效果會好一點
㈡ 印局出現與我國明清時期之際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土地兼並有什麼因果關系
印局的出現,與我國明清時期之際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土地兼並具有因果關系。客觀大環境催生了印局。在明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流通量大大增加。當時,我國民間的一些鄉村集市,開始向城鎮化方向發展,而原來的一些小鎮,逐漸形成規模龐大的產銷中心。
如吳江的震澤、盛澤兩鎮,江西的景德鎮等,都以某一商品的集散地,以大宗物產集中運銷而聞名天下。
在新城鎮興起的同時,一些原本作為政治中心存在的城市,如北京、漢口等地都先後成為輻射范圍廣闊的經濟中心,進一步推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與城鎮的繁榮相伴隨的是農村土地兼並的加劇。事實上,土地兼並往往在一個朝代的後期表現突出,它是封建經濟發展的結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階級力量增強的表現。
明代中期以後,從皇室到官紳地主兼並土地越來越嚴重,他們依靠政治權勢大量地侵佔官地和私田。皇帝在畿輔地區設立了許多皇莊。宗室諸王、勛戚、太監也通過「乞請」和接受「投獻」等方式,擁有越府跨縣的大片土地,成了全國昀大的土地佔有者。
由於農村土地兼並,使得部分失去土地的農民湧向城鎮,依賴出賣勞動力或走販設攤謀生。但作為城市底層的市民,他們的本錢都難以籌措,於是小額信貸便成為城市底層人民生存之需。
當時的情況是,已有的金融信用機構典當業,卻無法滿足進城農民的借貸需求,因為他們無法提供典當業所要求的抵押物品。在這種情況下,一種專門向城市底層市民提供小額信用放款的金融機構便應運而生,這就是印局。
㈢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最突出的表現在
1、地區性的商業中心的形成和出現。各地市場聯系密切,地域分工趨勢顯見。
2、城鄉商業繁榮內,普通容集市的廣泛分布。
3、各地商幫活躍。明清時期,不僅從商人數增多,而且出現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業集團即商幫。
4、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在慢慢減弱。
最突出的應該是1
㈣ 歸納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新現象
1、地區性的商業中心的形成和出現。各地市場聯系密切,地域分工趨勢顯見。內
2、城鄉容商業繁榮,普通集市的廣泛分布。
3、各地商幫活躍。明清時期,不僅從商人數增多,而且出現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業集團即商幫。
4、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在慢慢減弱
㈤ 概括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
1、地區性的商業中心的形成和出現。各地市場聯系密切,地域分工趨勢顯見回。
2、城鄉商業繁答榮,普通集市的廣泛分布。
3、各地商幫活躍。明清時期,不僅從商人數增多,而且出現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業集團即商幫。
4、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在慢慢減弱。
㈥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新狀況
江下游經濟區的市場網路型商品經濟及其特點
長江下游經濟區特別是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發展的盛況學術界研究成果頗豐,這里不作重復。透視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發展過程,可以發現,長江下游經濟區的商品經濟具有以下特點:
1.這種商品經濟產生於傳統自然經濟結構的內部,是下游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促成下游地區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型主要原因,一是由於明中葉以來農業生產力的回升、手工業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二是由於人口的增殖,人浮於地,使大多數的小農家庭面臨著生存壓力,同時也在農村中出現了過剩的勞動力。三是由於江南地區自唐宋以來一直是國家的重賦區,到了明清時期,在農業資源和技術資源充分利用的情況下,重稅浮糧已成為江南人民的一大負擔,為了交納"比限日嚴"的國家賦稅,小農們不得不用有限的土地從事多種經營,或者把家內自給之外的剩餘紡織品推向市場,最終在市場經濟利潤的刺激下,人們開始以經濟作物排擠糧食作物,出現了"每村莊知務本種稻者,不過十分之二、三,圖利種棉者,則有十分之七、八"的現象(註:皇清奏議卷61,奏請海疆禾棉兼種疏。),同時心靈手巧的農村婦女們也"通宵不寢",盡可能織出更多的剩餘紡織品。
2.這種商品經濟以下游經濟區強大的農村基層社會需求為基礎。長江下游經濟區內部"自生"的商品經濟在它孕育、產生的過程中,耕織結合的傳統經濟結構經歷了多層次的分化瓦解,這不僅表現在農產品商品化和手工業產品商品化趨向的擴大,而且表現在商業性農業內部出現了地域分工、集約經營;手工業商品生產內部出現了行業分工、專業分工,幾乎社會的每個角落都有小商品生產者在進行著種類有別的小商品生產,小商品生產原料的獲得,生產工具的添置和生產的各個環節幾乎都和市場發生關系,城鄉之間、手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之間,手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內部的交換進一步擴大。廣泛存在於長江下游經濟區內的這種小商品生產者的分化和交換,在農村基層社會形成了強大的生產和消費需求,下游經濟區的市場網路型商品經濟正是建築在這種強大而廣泛的有效需求之上。在這里,小商品生產者生產和消費需求的滿足、商品交換中心的興起和發展,不再單純地表現為大都市的集中化發展,而是以小城鎮和以農村為依託的集市的興起為主要特徵。明清時期,下游江南地區這樣的市鎮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它們的種類也各異,有的是當地的手工業中心,如嘉興的濮院鎮、王江涇鎮;吳江的盛澤鎮、黃家溪市;湖州的雙林鎮、南潯鎮等,都以某種手工業品的生產而聞名。有的是原料集散地或商業中心,如湖州的烏青鎮、菱湖鎮,太倉鶴王市,海鹽的沈盪鎮等,"五穀、絲布、竹木、油坊、貿店、大賈往往雲集"(註: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傅衣凌: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市鎮數量之巨,以及市鎮種類的多樣性充分體現了基層社會需求的廣泛性和多樣性。
3.在這種商品經濟中,各種層次的市場相互交織,形成了密集的商品市場網。明清時期,在市鎮和農村集市廣泛發展的基礎上,長江下游經濟區原有的城市也在擴大規模和增強經濟功能,這些大、中城市在更高的層次和更大的范圍內滿足人們的需求。這樣,從中心都會到農村基層社會已經形成了一個由農村市場、小城鎮市場、中小城市市場和大都市市場等一系列多級層次的市場連結成的市場網路,這些市場在不同層次上發揮著交換流通功能,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從而使整個區域的社會經濟連成一體,整體走上商品經濟的發展道路。
總之,長江下游經濟區的商品經濟是區域內部"自生"的,它以農村基層社會廣泛的生產和消費需求為基礎,並且形成了市場網路,因而這種商品經濟比較穩固,能夠持久,不會因較小的外力作用而大起大落。
二、長江上游經濟區的"特產型"商品經濟及其特點
明清時期,在長江上游經濟區這個封閉的地理單元里,同樣也存在著因區內自然經濟內部結構的變動而產生的商品經濟,特別是清中葉後,四川等地的商業性農業和手工業都有了較快的發展,經濟作物的種植在農村中較為普遍,家庭手工業也出現了"機聲軋軋常徹夜不休"的火熱場面;商品交換也有所發展,據四川有關方誌的記載,四川省明代共有集市場數1000多個,到了清乾隆年間已有3000個(註:高王凌:中國傳統經濟的發展序列,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經濟史》專題1994年第6期。)。但總的來說, 上游經濟區小農經濟商品化的規模和程度遠不如下游經濟區。在有限的商品經濟總量中,源於上游經濟區區域內部需求的商品經濟所佔的比重很小。上游經濟區商品經濟的主要方面體現為因外部市場需求刺激而發展起來的"特產型"商品經濟。它的特點是:
1.從進入市場的主要商品來看,大多數為本省特有的產品或優勢產品。長江上游經濟區是我國主要的農業區,糧食作物是本區的一大優勢之一,糖、麻、桐、茶、葯材等經濟作物更是本區特有的優勢。明清時期,隨著長江下游及其他地區城鎮的繁榮,非農業人口的增多以及全國商品市場的形成,上游地區的糧食成為全國市場的急需品,各類特有的經濟作物及其加工品也成為外部市場的搶手貨。上游川省人民便順應這種需求,將糧食和山貨轉化為商品。重慶是四川糧食的集散地,凡外省到四川買米之商販,皆"接踵而至",然後,"外販、又運下江,絡繹不絕"。據記載,乾隆十八年四川運往江蘇、浙江的糧食達40萬石,乾隆二十三年運往山東的糧食亦達40萬石(註:李龍潛:明清經濟史。)。一些縣志也有大量的本地物產運往外地的記載。如綦江縣所產之山絲、枳桔、桐油、竹紙、葯材、靛藍,歲銷本省及楚、黔等地,"易外屬之錢,不可以數計也"(註:同治綦江縣志卷2。); 南川縣"邑產除稻、椒、麥、黍及尋常日用,足供一邑取攜外",葯材、茶、筍、漆、蠟、煤、鐵、硝、磺、桐等"較他處為良者,不一而足,邑人力農之餘藉資貿易,負販絡繹於途,歲獲其利"(註:光緒南川縣志卷2。)。
2.商品生產結構受外部市場需求的調節。在外部市場需求吸引下,上游經濟區總是選擇具有區域優勢的物品投入市場。明清以來日益強大的外部市場需求促使上游地區擴大原有優勢物產的種植和生產規模,或者因地制宜,拓展新的生產優勢,從而改變商品生產結構。乾隆以來直到清末,四川省在稻米等糧食作物優勢之外,經濟作物得到了顯著的發展,出現了一系列具有一定規模的商品種植(生產)優勢。一些地域產生了棉、桑、蔗、菸、茶、果等專業種植區,如,潼川、順慶等府形成了養蠶區域,"蜀中牆下種桑,宅內養蠶以為常業"(註:皇朝經世文編卷40。);成都平原的一些府縣多種煙草,新津"邑人業煙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種之殆遍"(註:道光新津縣志卷29。)。以本地特產為原料的手工業形成一定規模,如隆昌、榮昌一帶"比戶皆績"所產夏布"富商大賈購販京華,遠逮各省"(註:光緒榮昌縣志卷16。)。道光以後四川省開始大量種植鴉片,鴉片的種植和貿易成為近代四川商業性農業的主要方面,盡管這是一種罪惡的畸形狀況,但單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這種現象也正體現了外部市場對上游地區商品生產結構的調節作用。
3.商品的流通對商人和商路依賴性大。長江上游經濟區地形的復雜,地理環境的封閉性,使該區的商品流通受到很大限制。該區的商品外運以水路為主,長途販運往往以一些河流為依託,與一些城市相連,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販運路線。如成都府16州縣的鹽、白蠟等物品靠岷江運出;重慶、合州等城市則靠嘉陵江、渠江、涪江的河道輸出茶、桐油等,這些物產依靠木船由支流集中在長江幹流而下,運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全國各地市場。四川盆地也有幾條通往外地的陸上運輸線,分別是北大路、西藏路、雲南路、兩湖路,但是這些山路運輸條件非常艱苦,只能靠挑夫和馱畜組成的商隊,翻越盆地邊緣的山道(註:彭澤益主編:中國社會經濟變遷。)。封建政府為謀取暴利,往往加重長江水運路線的商稅,迫使許多商品的運輸由便利的水運轉向艱難的陸運,這種流通渠道的畸形現象從反面說明了上游地區"特產型"商品經濟對商路的依賴。
同時,由於這種商品經濟主要面向外地市場,商品的流通主要經過長途販運,商品生產者不能直接完成交換的全過程,而是經過一些商人或商幫的采辦。在長期的商品流通過程中,一些重要商品的采辦也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模式,相對固定的商幫或商人。如:四川的生漆,清以前采辦者主要為西幫,到清代廣東幫及川幫均有采辦;川東秀山的桐油,清初由陝幫商人購運,以後湖北、江西兩幫商人來得較多;四川的黑木耳,乾隆時由漢口幫采辦(註:王笛:跨出封閉的世界--長江上游區域社會研究,中華書局1993年版。)。這種采辦方式說明上游地區"特產型"商品經濟對商人也有一定的依賴性。
㈦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狀況
1、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⑵明清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
總特點:封建經濟繼續向前發展,但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封建社會走向衰落。
具體特點:
①農業生產商品化趨勢加強,並形成農業專業生產區域。(農業生產結構發生變化)
②手工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③商業空前繁榮;
④對外貿易實行閉關政策。
2、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
⑴農業發展
①高產農作物新品種引入——玉米和甘薯
②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棉花
③農業生產商品化——生產區域化(棉花、煙草、花卉)
⑵手工業進步
①工具革新——「紗綢機」
②技術提高——雙色套印技術
③日益細密——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
④規模擴大——佛山冶鐵業
⑤新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⑶商業繁榮
①國內市場擴大 ②商品種類增多
③封建城市興旺(南京、北京、江浙) ④貨幣發達(白銀)
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的萌芽。
發展狀況:萌芽狀態 發展緩慢——雖有壯大 卻無突破。
①明中後期:在江南一些地區的一些生產部門,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②清代:手工工場的規模擴大,分工細密;具有資本主義萌芽的部門和地區增多。
㈧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繁榮的原因
①國內市場擴大了,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投放市場。
②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回較快。
③北京答和南京成為全國市商貿城市,全國還出現較大的商貿城市幾十座。
④商品經濟延伸到農村,特別是江浙地區,工商業市鎮如雨後春筍,蓬勃興起。
㈨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新現象
㈩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狀況
我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從戰國時期產生,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地主階級的一層建築,是地主階級用來統治、鎮壓廣大勞動人民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制度。自產生以來,歷朝都實行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到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產生
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開始產生,國家也隨之出現。在奴隸社會,國家形式是以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政體。王是最大的奴隸主,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王同各級奴隸主依靠國家行政機構、軍隊、刑罰、監獄等對廣大奴隸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
周武王滅商以後,我國歷史進入封建領主制社會。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以宗法制度為基礎的分土封侯制。周王是最高統治者,既是中央機構的首領,又是諸侯的共主。周王以下實行分封制,形成一種壓在廣大勞動人民頭上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寶塔式的統治,並且世卿世祿。平王東遷以後,王室衰微,諸侯坐大,出現了春秋五霸迭興。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封建領主制經濟解體,封建地主制經濟萌芽,戰國時期各國先後進行了變法,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上取消了世卿世祿和分土封侯制,逐步建立起了以職官制度為特點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央,國君起初稱侯,戰國中期以後,相繼稱王。車君之下,由相和將分掌政治和軍事。相之下,有御史、執法、司徒、司空、廷尉、少府等官職,分掌兵刑錢谷等。地方則逐步實行郡縣制,郡守、縣令(長)均由國君任免。縣下有鄉、里等基層組織。這是一套正在形成中的以地主豪紳為基礎的新的封建政治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標志著封建社會的發展階段,即封建地主制社會的開始。秦始皇以原有的制度為基礎,建立起了以地主土地私有制為基礎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一制度有以下幾個特點:
(1)皇帝制。確定最高統治者的名號為皇帝,嬴政自稱始皇帝,總攬國家大權。
(2)三公九卿制。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稱為「三公」,分別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監察百官和管理軍事。「三公」之下還設有「九卿」,分別掌管各部門的政務。
(3)郡縣制。郡設守、尉、監御史,郡下設縣,縣以下是鄉、里,基層治安機構叫「亭」。郡縣主要官員均由皇帝任免,必須絕對服從和執行皇帝的命令。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
秦朝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體系,強化了地主階級的國家機器。這種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地主階級用來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工具。但它也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個新發展,在當時及以後相當長時期內,對保衛、鞏固統一,對促進封建經濟、文化發展,都起過一定作用,對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以後的各個朝代,基本上都是沿襲了這套制度。清末維新志士譚嗣同慨然寫道:中國兩千年來之政,秦政也。何謂秦政?就是君主專制統治。這種政治,是由君主個人全權佔有和控制整個國家機器,其統轄范圍內的任何人物對君主都是絕對隸屬和臣服的關系。
(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漢高祖劉邦建漢之初,中央機構繼承秦制,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則實行「郡國並行制」,即一方面設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為五,建立諸侯國。諸侯國後來逐漸成為割據五方的地方勢力。文帝、景帝時,為消除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採納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把齊國分成六個小王國,把淮南國分為三個小王國,以削弱其力量;景帝採納晁錯「削藩」的建議,削減了幾個諸侯王的封區,導致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七國之亂」平定後,景帝下令取消了諸侯王的治民權,又減縮諸侯王的統治機構,降低王國官職的等級,使之成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級地方行政單位,基本上解決了劉邦實行諸侯王制度的弊病,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漢武帝時,又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主要有:
(1)改革中樞體制。A.建立中朝。為削減丞相權力,由皇帝身邊的較低級的親信官吏和侍從人員組成「中朝」,形成一個宮內決策機構,也稱為「內朝」。依靠內朝,削弱相權。B.設置刺史與司隸校尉。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把全國劃為13個州,各州設刺史一人,定期巡視所部郡國,監察各郡官吏和地方豪強的行為,保證中央政令的貫徹。在首都所在地設司隸校尉,糾察京師百官。C.《推恩令》與《附益法》。將諸侯國越分越小,不許諸侯王招結賓客,削減諸侯國的力量。D.加強法制。增補《漢律》,重用「酷吏」。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
(2)建立侍從軍和禁衛軍。西漢前期實行徵兵制,中央沒有長期駐守的軍隊。漢開帝著手組建職業兵為侍從軍和禁衛軍。侍從軍主要有三支,就是期門、羽林和羽林孤兒。禁衛軍共有八支,每支有士卒約七百人,由八個校尉率領,因稱「八校尉」。
(3)改革財政。漢武帝對財政進行大規模的改革,以增加財政收入。改革有四個方面的措施:A.改革幣制。禁止私人鑄錢,由國家統一鑄造五銖錢。B.鹽鐵專賣。收鹽、鐵、酒歸官營。C.均輸、平準。均輸法就是國家在各地統一征購、運輸貸物,以謀取利益的政策。平準法就是由國家平抑物價的政策。D.算緡、告緡。算緡就是徵收財產稅。還下令「告緡」,鼓勵告發隱瞞財產不報者。
(4)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統治。還在長安興辦太學,培養人才,以選拔官吏。
這樣,西漢的中央集權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鞏固。
劉秀建立東漢後,以「中興」漢家相標榜,恢復和發展了西漢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劉秀加強中央集權是西漢武加強中央集權的繼續和發展。
(1)退功臣,進文吏。劉秀給跟隨他打天下的功臣以尊崇的地位,卻解除了他們的實權。選用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國家的人為官吏。
(2)雖置三公,事歸台閣。削弱司徒、司空、太尉三公的權力,加強尚書台的權力。
(3)加強監察制度。恢復和加強御史台、司隸校尉、州刺史三套監察機構。
(4)集軍權於中央。削弱地方軍權,加強中央的軍權。中央的軍隊有四支,在首都有兩支,就是南軍和北軍;在地方上有兩支,即黎陽營和雍營。
漢光武帝劉秀(前6年-57年)
由於士族門閥勢力的膨脹,出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分裂局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中央集權制的失敗。但在各割據區內,統治者也都實行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完善
隋的統一,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統一。隋文帝即位後著手改革,維新朝政。
(1)三省六部制。在中央機構方面,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內史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草擬政令、審核政令和執行政令;六部是吏部、民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別管理官吏考核任免、戶籍財政、禮儀科舉、軍政、刑法、工程營造等事務。六部長官都叫尚書,歸尚書省管轄。
(2)州縣制。地方的行政機構,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兩級。還加強對地方官的考核,規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由中央任免。
(3)改革府兵制。將軍戶編為民戶,戶籍改屬州縣管理,和一般民戶一樣按均田令分得土地,從事生產。從此,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起來,由原來的兵民分離制度成為兵農全一,寓兵於農的制度。
(4)創立了科舉制。隋文帝廢除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地方州、縣學每年推選優秀生到朝廷進行考試,根據成績錄用。隋煬帝時,設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的產生。科舉即分科取士,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影響:防止豪強地主把持政治大權,為庶族地主參政開辟了途徑,擴大了地主階級政權的政治基礎。
(5)編制《開皇律》。
唐朝沿用隋制而有所改進,使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進一步完善。
(1)中央與地方官制。在中央,主要機構為三省、六部、一台、五監、九寺。地方上仍實行州縣兩級制。唐太宗時,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把全國分為十個監察區,稱為道,唐玄宗時分為十五個道 。
(2)府兵制。唐朝的府兵制是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制度。府兵的基本單位叫折沖府(又稱軍府),軍府分別隸屬於十二衛和六率。十二衛直接聽命於皇帝,六率隸屬於太子。軍府所領的府兵叫衛士。衛士平時從事農業生產,農閑時操練,不納租調,不服徭役,但要輪流到京城宿衛,或到邊境戍守。遇到戰爭要自備衣糧器械,應召出征。領兵將領都是臨時委派,戰爭結束,「兵散於府,將歸於朝」。作用:有利於防止將帥專兵跋扈,40%的折沖府集中在關中一帶,使朝廷擁有雄厚的軍事力量,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
(3)科舉制。創始於隋的科舉制,至唐朝進一步發展完善,成為選拔官吏的主要方法。唐朝的科舉分常舉和制舉。常舉每年舉行考試,科目主要是明經、進士、明法、明書等。常舉的應考者有兩個來源,一為生徒,即由各級和類學校保送者;二為鄉貢,即經過州縣考試選拔的自學者。應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經和進士兩科。明經科主要考試儒家經義,比較容易;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和政論,難度很大,而且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徑,因之最受重視。常舉初由吏部主持,後改為禮部主持,常舉考中以後,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必須再經吏部考試(釋褐試)合格,方能授官。制舉是為了搜羅非常人才而臨時設置的考試,不常舉行。所設科目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等一百多種。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應考,錄取者優予官職或提升。科舉制有利於庶族地主參政,進一步擴大了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
(4)法律。唐代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四種。《唐律疏義》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
安史之亂後,地方割據勢力日益發展,出現了五代十國的紛爭局面。到後周時開始出現走向統一的趨勢。周世宗柴榮進行了改革和南征北伐,為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
(四)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
北宋的統一與秦漢、隋唐的統一不同,因為當時還有遼、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權與之並存。為了阻止其它政權的侵擾,防止藩鎮割據局面的再度出現,北宋在權、兵、錢、法等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1)政治制度:在中央,由宰相掌管政事,正職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副職叫「參加政事」。另設樞密院掌管軍事,設三司掌管財政,這樣相權縮小了,標志皇權進一步提高。 在地方,推行用文官代替武將擔任地方行政長官的制度;縣官原由地方任命,改由朝廷委派;州官之下,另設通判,名為副職,實為互相牽制。
(2)軍事制度: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解除了禁軍將領石守信等人的兵權。把地方精兵編入禁軍,地方只留些戰鬥力低弱的廂軍。禁軍由中央直接控制,屯駐京師,輪流戍守邊地。又創禁軍「更戍法」,使兵將互不熟悉,將不專兵,便於朝廷控制。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
(3)財政與法律:北宋把地方的財政權劃規朝廷設置的轉運使管轄。在各路設提點刑獄掌司法,凡死刑必須報中央復審核准,司法權收歸中央。
影響:加強了皇權,消除了分裂割據的隱患。但對武將防範過嚴,官僚不斷增多和軍隊缺乏訓練,又釀成了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
北宋中期,王安石以「富國強兵」為宗旨進行了變法,主要內容有「理財」和「整軍」兩大類。但新法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變法運動最後歸於失敗。
元朝結束了五代以來的政權分立局面,實現了全國大統一。但元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維護其大一統局面,也採取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中央制度。中央設中書省掌行政、樞密院掌兵權、御史台掌監察。中書省和樞密院的長官後來都由皇太子兼領。另外還設宣政院掌管佛教及吐蕃事務,設通政院掌管驛站,將作院掌管式匠等。
(2)行省制度。元朝地方政府,主要設有行中書省,簡稱行省。今河北、山東、山西等地稱為「腹里」,直屬於中書省管。此外,則設有十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江西、湖廣。各行省的組織均仿中書省,設丞相(但例不常設)、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參知政事等,處理一省的政務,舉凡民政、軍政無不統領。
元朝的行省制,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上得到了保證,對後世影響很大。元朝以後,行省的名稱一直沿用了下來。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極端化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使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獲得高度發展。
(1)行政方面,在中央,明太祖借口胡惟庸案,撤銷中書省和丞相,把相權分給六部,還設殿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在地方,明太祖為加強對地方控制,廢行省,設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和軍政。三司長官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影響:丞相的廢除意味著皇權的進一步加強。從體制上保證了君主的絕對權威;明成祖時,形成內閣制度,中央和地方的政權完全由皇帝控制。
(2)軍事方面,在中央,明太祖設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共管兵權,相互牽制。明太祖又創立了衛所制度,各衛、所分屬於各省的都指揮使,統由中央五軍都督府管轄。影響:使兵部、都督府和衛所總兵將官都不能專軍權,軍權集中在皇帝手裡。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
(3)監察方面,明太祖改御史台為都察院,作為中央監察機關。都察院與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刑部合稱「三法司」。「三法司」不能決斷的案件,由皇帝裁決。為了監視官吏和鎮壓人民反抗,明太祖設立錦衣衛,明成祖時設立「東廠」,明朝中期又設立「西廠」,錦衣衛、東廠、西廠都是特務機構,合稱「廠衛」,明朝還有一種叫「廷杖」的刑罰,即皇帝在殿廷杖責官員。影響:使國家司法權集中在皇帝手裡,廠衛機構的設立是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表現。
(4)學校和科舉,明代學校用以培育人才,秒舉用以登進人才。學校在中央稱為國子監,又名國學、太學。在地方上的為府、州、縣學。在科舉考試方面,考試分為兩級,低一級的是鄉試,高一級的是會試和殿試。考試的內容是儒學的四書、五經,應考者不許發揮獨立見解,文體為「八股文」。影響:八股取士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加強了封建君主專制。
(5)《大明律》和《大誥》。修訂法律,嚴刑峻法。
清朝沿襲明朝政治制度又有所改革,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1)中央制度。清初仍以內閣作為政府的中央機構,但權力愈來愈小。內閣之外又設有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軍國大事。康熙時設南書房分內閣之權。雍正時推行奏摺制度,內閣之權更為削弱。雍正七年成立軍機處,此後,一切機密大政均歸軍機處辦理,成為執政的最高權力機關。但軍機處無定員,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軍機大臣的職務也沒的制度上的規定,只是奉旨辦事,更有利於皇帝集權。中央機構有六部分管政事,刑部和都察院、大理寺全稱「三法司」,審理重大案件。另設理藩院管理少數民族事務。設內務府管理皇家事務,以大臣統領,排除了宦官對皇權的干擾。
清聖祖玄燁(1662-1722在位)
(2)地方制度。在地方上分省、道、府、縣四級。省的最高官員為總督和巡撫,合稱督撫大致兩三省設一總督,每省設一巡撫。督撫以下各省設承宣布政使管民政、財政,設提刑按察使管司法刑獄。省下為道,道下為府,府下為縣。
(3)邊疆制度。在東北地區,盛京為陪都,設戶、禮、兵、刑、工五部,另設奉天府,掌盛京地方之事。在盛京、吉林、黑龍江各設將軍一人掌軍政。在外蒙古地區,實行扎薩克制,即盟旗制度。在青海、新疆、西藏,設辦事大臣。
(4)兵制。清朝的軍隊主要有八旗兵和綠營兵。八旗兵是清入關前原有的部隊,定都北京兵,把八旗兵分成京營和駐防兩大部分,各有十餘萬人。京營保護皇帝和拱衛京師,駐防坐鎮地方。綠營兵是清兵入關後改編和新招的漢人部隊。配合八旗兵駐扎北京和各省,約有六十萬人。二者交叉分布,在全國構成軍事控制網,既便於防禦和鎮壓人民的反抗,又便於八旗兵監督和控制綠營兵。
(5)思想統治。清朝統治者大興文字獄,推行文化專制主義,加強思想統治。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自建立之始,就在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中不斷地發展變化。一方面,地主階級為了加強對農民階級的剝削和壓迫,要不斷地強化國家機器,改變它的統治手法,歷代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首先在於此。另一方面,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也促使其強化國家機器。
從全國來說是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歷代都是加強中央的權力,削弱地方的權力。體現在:(1)財政上,「利出一孔」,歸於中央。即財源由中央壟斷。為達到對全國財權的控制,歷代封建王朝採取多種措施,一方面將農民固著在土地上,以保證農業稅收的來源。如西漢編戶制度:東漢及一些朝代核實全國田畝,隋唐在中央設戶部,管理財政等事宜。另一方面加強對鹽、鐵、銅、錢幣等重要資財的管理。如漢武帝時的鹽鐵專賣。(2)剝奪地方事權,官吏自帝出。(3)司法上,法由帝頒,律由國掌。(4)軍事上,「強干弱枝」,中央宏觀調配全國軍隊,皇帝總攬兵權(5)意識形態領域,推行文化專制主義。
從中央來說是皇帝與大臣的矛盾,加強皇帝的權力,削弱丞相的權力。秦漢的三公制度,是以丞相為首,百官隸屬於皇帝,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西漢武帝時設置中朝,東漢劉秀時「雖置三公,事歸台閣」;隋唐的三省體制,則把相權一分為三,體現皇權的加強;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永樂朝創設內閣,至清朝又設軍機處,這一變化反映皇權已達頂峰。從宰相制度的變化之中,我們看到:皇帝通過對相權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種大權集中到自己手中,從而有效地實行君主專制。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從本質上來說是地主階級用來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工具。但在客觀上對維護祖國的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也起了一定作用。
元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制度漸趨衰落。早期的民主啟蒙思想也在潛滋暗長。明後期,思想家李贄,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他揭露道學的虛偽。他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李贄是我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的色彩。對封建君主專制進行激烈批判的要數明末清初的黃宗羲,他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最終推翻封建專制主義的是辛亥革命。
【寫的有點雜『『不足之處請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