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判斷:邊際成本和邊際產量兩者的變動方向是相反的,這是因為規模經濟的作用。
不對,規模經濟只會影響邊際成本,不會影響邊際產量。其實邊際成本和邊際產量變動反向本質是供給曲線的體現!
Ⅱ 規模經濟是不是就是指長期平均成本的遞減階段
規模經濟主要原理是固定成本不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增加,這樣單位產品中所包含的固版定成本就權會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降低,從而降低單位產品總成本。對資產密集型企業,固定成本在產品成本中比重很大,規模經濟效果特別明顯。
Ⅲ 可以簡單說一下什麼是規模經濟嗎和規模經濟的作用。邊際成本為什麼會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增加
D.收益遞減解析:當實際產量未達到一定限度時,邊際成本隨產量的擴大而遞減版權;當產量超過一定限度時,邊際成本隨產量的擴大而遞增。因為,當產量超過一定限度時,總固定成本就會遞增。由此可見影響邊際成本的重要因素就是產量超過一定限度(生產能力)後的不斷擴大所導致的總固定費用的階段性增加。也就是產量超過生產能力後,繼續生產的邊際報酬(回報)遞減。
Ⅳ 在規模經濟增長條件下,壟斷競爭的產量和成本關系
壟斷經濟只會存在於短期,他的產量還是取決於市場需求量,壟斷企業在短期經濟的特色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也就是他的定價比成本高很多。長此以往會有競爭者進來,買家擁有價格選擇權,賣家增加變成完美競爭
Ⅳ 簡述企業處於規模經濟的三個階段中如何組織生產產量
規模經濟這個詞最早的定義源於經濟學,指生產企業通過擴大生產規模而引起經濟效益增加的現象。後來,因為該理論具有廣泛的應用性而逐漸被引用到商業運作中來,成為一種經營智慧和理念。
一個企業規模經濟不經濟,主要看這個企業每增加一項產能要素,產出是否有更高倍率的增加,或者每增加一個單位產出,增加的成本消耗是否低於這一單位產出所帶來的利益。
例如:一個生產蛋糕的作坊,原始階段該作坊僱傭一個工人的成本是10元。而作坊僱傭一個工人時可以生產10個麵包,每個麵包2元,收益是20元。我們通過以下四個階段來找到規模經濟。(現實中人力成本比較固定,但因人力增加而產生的效率增加則逐漸遞減)
階段一:當增加1個工人時,成本變為20元,作坊共可以產18個麵包,收益36元,階段一與原始階段的收益差額是16元;
階段二:當增加2個工人時,成本變為30元,作坊共可以產25個麵包,收益50元,階段二與階段一的收益差額是14元;
階段三:當增加3個工人時,成本變為40元,作坊共可以產30個麵包,收益60元,階段三與階段二的收益差額是10元;
階段四:當增加4個工人時,成本變為50元,作坊共可以產34個麵包,收益68元,階段四與階段三的收益差額是8元。
從這家蛋糕小作坊發展的幾個階段分析,作坊成長的邊際成本是10元(每增加一名工人成本增加10元)。在一、二、三、四階段作坊的邊際收益(每增加一個工人的收益增加)分別為16元、14元、10元、8元。我們可以看出,在一、二、三階段作坊的邊際收益都是大於邊際成本,所以在這三個階段企業越是擴張,所獲得的利益也就越多,而在第三階段達到利益最大,則第三階段就是最佳規模經濟狀態。而當到第四階段時,邊際收益(8元)小於邊際成本(10元),此時增加一個工人不但不會為企業帶來利潤,反而會產生虧損(8-10=-2,虧損2元)。第四階段就進入規模不經濟階段。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驚奇地發現,規模經濟並不是規模越大越好。
然而,之所以公司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會失去規模經濟的優勢,原因就在於,過度臃腫的企業和繁復的組織內部會增加過多的溝通成本,同時企業聚焦力和戰略調整的靈活度也會相應喪失。
企業如何保持在規模經濟狀態呢?答案是可以提早計劃將公司設置成介面型企業。這樣可以將公司的內部規模控制在保持規模經濟的狀態,當公司需要增加某種業務時直接通過介面進行外包。同時這種結構只提供了一條溝通的線路,相對於企業再創業務部門而產生的溝通成本小得多。這點就有些像電腦硬體升級一樣,顯卡不夠,就直接在相應介面接一張顯卡就可以了。
本文來自知乎,供參考。
Ⅵ 一道微觀題 規模經濟所研究的問題是:( )
選A,
規模經濟的定義規模經濟(economics of scale)又稱「規模利益」(scale merit),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產能力的擴大,回使長期平答均成本下降的趨勢,即長期費用曲線呈下降趨勢。規模指的是生產的批量,具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生產設備條件不變,即生產能力不變情況下的生產批量變化,另一種是生產設備條件即生產能力變化時的生產批量變化。
B是規模報酬
Ⅶ 37.邊際成本遞增是以下哪個原因的結果( ) A.規模經濟 B.規模不經濟 C.收益遞增 D.收益遞減
D.收益遞減
解析:
當實際產量未達到一定限度時,邊際回成本隨產量的擴大而答遞減;當產量超過一定限度時,邊際成本隨產量的擴大而遞增。因為,當產量超過一定限度時,總固定成本就會遞增。由此可見影響邊際成本的重要因素就是產量超過一定限度(生產能力)後的不斷擴大所導致的總固定費用的階段性增加。
也就是產量超過生產能力後,繼續生產的邊際報酬(回報)遞減。
Ⅷ 長期平均成本上升的根本原因是規模報酬遞減是對是錯
規模報酬(returns
to
scale)變化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內部各種生產要素內按相同比例變化時所帶來的產容量變化。
企業的規模報酬變化可以分規模報酬遞增、規模報酬不變和規模報酬遞減三種情況。
例如,假設一座月產量化肥10萬噸的工廠所使用的資本為10個單位,勞動為5個單位.現在將企業的生產規模擴大一倍,即使用20個單位的資本,10個單位的勞動,由於這種生產規模的變化所帶來的收益變化可能有如下三種情形:
(1)產量增加的比例大於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即產量為20噸以上,這種情形叫做規模收益遞增.
(2)產量增加的比例小於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即產量為小於20噸,這種情形稱為規模收益遞減.
(3)產量增加的比例等於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即產量為20噸,這種情形稱為規模收益不變.
規模報酬存在著遞增,不變和遞減三個階段,規模報酬變化的原因是由於規模經濟或規模不經濟.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是指由於產出水平的擴大,或者說生產規模的擴大而引起的產品平均成本的降低.
用這個就夠了,希望能幫助你,
Ⅸ 不完全競爭市場的四個特點
除完全競爭市場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帶有一定壟斷因素的市場都被稱為不完全競爭市場。它們是完全壟斷市場、寡頭壟斷市場和壟斷競爭市場。其中,完全壟斷市場的壟斷程度最高,寡頭壟斷市場居中,壟斷競爭市場最低
完全壟斷,又稱壟斷或獨占,是指整個行業中只有唯一的一個廠商的市場類型。
完全壟斷市場的形成,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規模經濟的需要。有些產品的生產需要大量固定設備投資,規模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大規模生產可使成本大大降低。在這種場合,效率高的工廠規模相對於市場需求來說非常之大,以致只需要一家廠商即可滿足需要,兩家工廠很難獲得利潤。許多公用事業,如交通、供水、發電、電話等,通常由一家廠商獨家經營。由於規模經濟的需要而形成的壟斷,稱為自然壟斷。其次,專利與專營權的控制。對於廠商的專項發明創造,政府有專門的法律加以保護,禁止其他廠商擅自使用其專利技術,在這種情況下會形成獨家生產和經營的壟斷。
由於完全壟斷市場上,廠商是價格的制定者,廠商每出售 一單位商品所獲得的收益等於商品的價格,即平均收益等於商品的價格,平均收益曲線與需求曲線重疊。廠商的平均收益隨著產品銷售量的增加而減少。
完全壟斷市場上,不僅廠商的平均收益隨著商品的銷售量的增加而減少,而且邊際收益也是隨著商品銷售量的增加而遞減的。但由於在平均收益遞減的條件下,邊際收益總是小於平均收益,因而邊際收益曲線總是位於平均收益曲線的下方。廠商的總收益則是先增加後減少。
3.廠商的短期均衡
完全壟斷廠商為了獲得最大的利潤,也必須遵循MR=MC的原則。在短期內,壟斷廠商無法改變不變要素投入量,壟斷廠商是在既定的生產規模下通過對產量和價格的同時調整,來實現MR=SMC的利潤最大化原則的。短期中完全壟斷廠商可能獲得超額利潤,可能只獲得正常利潤,還可能存在虧損。
壟斷競爭市場主要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市場上廠商數量非常多,以至於每個廠商都認為自己的行為的影響很小,不會引起競爭對手的注意和反應,因而自己也不會受到競爭對手的任何報復措施的影響。第二,各廠商生產有差別的同種產品,這些產品彼此之間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一方面,由於市場上的每種產品之間存在著差別,或者說,由於每種帶有自身特點的產品都是唯一的,因此,每個廠商對自己的產品的價格都具有一定的壟斷力量,從而使得市場中帶有壟斷的因素。一般說來,產品的差別越大,廠商的壟斷程度也就越高。另一方面,由於有差別的產品相互之間又是很相似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