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試論外商投資對我國社會經濟有哪些影響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外商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涉及的行業和領域也越來越廣泛。從而對我國經濟建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但由於政策和投資環境的影響,FDI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也存在不利影響。本文在分析其利弊的基礎上給出了一些政策建議。外商直接投資(FDI).是指一國的投資者將資本用於它國的生產或經營。並掌握一定經營控制權的投資行為FDI作為一種外部資源.對促進東道國經濟增長效應的大小取決於該國產業的內部結構。我國對外開放以來.FDI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作出了積極貢獻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問題。所以研究FDI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影響。並引導外資的合理投向進而促進我國經濟穩定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FI)I在我國的發展歷程與現狀FDI在我國發展分為幾個階段.它們分別是:起步階段(19791986年)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的數額不大.但呈現平穩上升趨勢。這主要是由於我國引進外資的重點是對外借款.即外商間接投資,這期間我國外商直接投資項目累計為7819個.年均項目數為977.38個: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為191.59億美元,年均規模為8.24億美元。穩步發展階段(1987~1991年)隨著環境的迅速改善,外商對華直接投資進入了穩步發展時期按1981~1991年FDI流人量排名.中國已超過巴西名列發展中國家受資國第三位這一時期.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和實際金額都繼續保持遞增的態勢。持續快速發展階段(1992~1996年)自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以來,外商對華開始了大規模、系統化直接投資的階段1992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為192.2億美元.而且外商直接投資首次取代對外借款成為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的首要來源1993年外商直接投資實際金額突破25億美元.1994年突破3億美元.1995年突破35億美元.1996年已達417.25億美元。調整階段(1997年至21年)這一階段.我國引進外資工作面臨著極為嚴峻的挑戰,外商對華直接投資流人量銳減.主要原因之一是受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歐美資本都轉向了預期投資收益相對更高、更保險的發達國家及亞洲以外的區域「人世」後的新階段(21年至今)22年我國共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527.4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吸收FDI最多的國家。目前,世界5強企業有4多家已在華直接投資。1979年一27年1月.全國共批准外商投資企業597797個.合同外資14349.92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697.72億美元。外資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增強.已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二、FI)I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積極作用目前.我國正在進入一個產業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新階段。九十年代以後,隨著短缺型經濟結束.市場競爭加強,深層次的產業結構調整要求產業升級外商直接投資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向合理化、高度化方向演進我國對外開放的實踐表明.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作為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發展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轉貼於看準網三、FI)I在影響我國產業結構升級中產生的問題(一)擴大了產業結構偏差。目前,外商對我國的直接投資集中於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部門.對第三產業的投資比重偏低,對第一產業的投資規模很小.加劇了我國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在第二產業內部.一方面外資主要投資於規模小、見效快風險小的輕工業和一般加工組裝企業.對重工業的投入相對薄弱.導致我國輕重工業發展不協調.不利於對產業結構升級空間的拓展:另一方面,外資工業高度集中於製造業。而在製造業中又主要集中在加工工業.加快了我國工業結構高加工度化的進程。在第三產業結構中,外資過多地流向商業、房地產、金融保險業等利潤較高的產業,而流向通訊、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部門和科教文衛部門較少.對這些部門的產出比重變化還沒有起明顯作用(二)形成壟斷,降低市場效率。隨著我國引進外商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國內市場結構變化速度加快.外商投資企業的壟斷現象開始在部分行業中顯示出來。隨著國內體制改革不斷推進,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環境正在形成之中。外商在華獨資經營的環境明顯改善.不再依賴中方投資者與其合作以求適應傳統計劃經濟的許多特點。(三)對我國的民族工業帶來壓力和阻力以市場控制為目的的FDI.對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會構成抑制的一面.表現在外商控股控市.對我國民族工業構成威脅。我國企業尤其是大量國有企業因機制障礙越來越難以適應競爭加劇的市場環境.從而受到外資的排擠。最終退出市場。四、改善FI)I加快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政策建議對FDI的引進和利用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有著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著一定風險。所以在充分發揮外商直接投資積極促進作用的同時.必須採取必要措施消除其不利影響.使其結構的變動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相一致。
B. 外資湧入我國,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何影響
從總體來看,外資的大量湧入對我國經濟既有積極作用,也有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
1.積極影響
1.1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財政收入增加。
1.2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
1.3推動了我國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
1.4提升我國產業的技術水平。
1.5增加就業總量。
1.6推動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消極影響
2.1形成對某些行業和市場的壟斷,造成大量民族品牌流失。
2.2削弱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2.3通過不正當經營或轉移定價,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2.4加劇資源短缺,惡化生態環境。
2.5加劇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2.6產業同構現象比較嚴重。
C. 什麼是利用外資利用外資對我國國民經濟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
利用外資發展經濟。
間接利用外資是利用外資三種形式的另一種重要形式,主要有借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外國政府貸款、國際商業貸款等。
(1)借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目前向我國提供多邊貸款的國際金融組織主要有世界銀行(IBRD),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組織(IFAD)和亞洲開發銀行(ADB)及提供信貸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天津市1995年貸款1.12億美元。
(2)外國政府貸款。是指外國政府向發展中國家提供長期優惠貸款,其贈與成份一般在35%以上。目前我國已與日本、比利時、丹麥、法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德國、奧地利、瑞士、盧森堡、荷蘭、挪威、瑞典、芬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科威特、韓國等建立雙邊政府貸款關系。我國使用日本政府貸款佔2/3,其他國家政府貸款佔1/3。天津市1995年貸款0.66億美元。
(3)國際商業貸款。是我國對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以借貸方式籌集的各種資金的總稱。包括國外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貸款、出口信貸、發行境外債券、國際金融租賃。
我國正逐步調整經濟增長結構,對外資利用的戰略主要就是減少以市場換技術的做法爭取自主創新。
利是很多的:在中國這個資本飢渴的國度,利用外資可以暫時解決發展急需的資金。
當然弊端也不少了:
1、外資需要高的收益,我們不得不付出;
2、外資可能需要分享我們的收益,如資源、勞動力、知識等等
3、還有社會、環境、主權等方面的問題。
不過,從根本上看,利用外資的利是大於弊端的。可以節省我們發展的階段,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
D. 外資經濟的對我國經濟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吸收和利用外資的規模巨大。特別是1993年後,連續9年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吸收外資的國家,2002年以來我國吸收外資更是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外資的大量流入,為我國帶來了國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我國長期存在的「技術缺口」和「管理缺口」,促進了我國技術水平和經濟水平的提高。
從總體看,外資對我國經濟既有積極作用,也有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 1.形成對某些行業和市場的壟斷 造成大量民族品牌流失。一是外商在我國幼稚產業搶先建立大企業。二是外商在我國某些盈利率高、市場前景廣闊的支柱產業和戰略產業實行壟斷。外商憑借其品牌產品的質量和服務優勢,加之我國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與我國內資企業進行激烈競爭,將我國一些民族品牌產品淘汰出局,或是通過合資收購中方的名牌商標,導致中方的名牌產品在市場上銷聲匿跡。 2.削弱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在與跨國公司的競爭中,我國企業明顯處於劣勢。我國企業研發投入不足,企業R&D費用只佔銷售收入的0.39%,即使是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經費也只佔銷售收入的0.6%。我國許多企業還陷入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怪圈。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通過實施本地化戰略,低價競銷,打垮內資企業;遏制合資企業開發新產品或新技術,與內資企業爭奪人才,導致內資企業和國內相關單位自主研發力量受到削弱。 3.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通過不正當經營或轉移定價,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外商在與國有企業進行合資或對國有企業進行並購的過程中,往往低估國有資產,特別是漏估國有企業的品牌、商譽等無形資產,從而使國有資產蒙受損失。而且許多外資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偷、漏、逃、騙稅問題。特別是不少外商投資企業通過在跨國公司內部轉移價格方式偷逃稅款,給我國每年造成大量稅收損失。 4.加劇資源短缺,惡化生態環境 在我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中,有一部分是屬於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企業,這給我國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帶來的負面影響較大。外商在華設立這些高物耗、高能耗和高污染企業,實際上是將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某些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產業轉移到我國,不僅加劇我國資源短缺狀況,惡化我國的生態和社會環境,而且也嚴重危害企業職工和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不利於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加劇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具有明顯的非均衡特徵。截止2004年,我國東部地區累計批準的外商直接投資項目總和、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和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分別為全國的82.43%、86.78%和86.25%;中部地區分別為11.04%、 7.69%和9.16%;西部地區分別為6.53%、5.53%和4.59%。這種非均衡格局的出現,加劇了我國東西部地區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而且也促使西部、中部地區的一些人才和資金向東部地區「倒流」。 6.產業同構現象比較嚴重 許多地方政府在引資中出現重復引資問題。以長三角為例,據統計資料顯示,在長三角區域內15個城市的「十五」計劃中,12個城市把電子通信業列為支柱產業,11個城市把汽車零配件製造業列為支柱產業,8個城市把石化工業列為支柱產業。區域內各城市之間存在著「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體系,重復建設、「產業趨同」現象比較嚴重。這樣的產業結構嚴重製約了長三角區域經濟的發展,使其難以發揮整體競爭優勢。
E. 我國利用外資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
在外資並購中,外商利用國內企業市場意識和品牌意識不強的弱點,低價收購國內企業的股權、品牌或專有技術,吞食我國的民族品牌。投資初期與這些中方品牌結合起來推出自己的國際品牌形象,最終以自己的品牌取代國產品牌的地位。
使我國自主技術開發能力下降,在我國從事研發活動的跨國公司多數從事適應性研發活動,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研究機構主要是進行新產品的本地化研究,新技術、關鍵技術仍掌握在外方人員手中,創新能力仍在跨國公司母國。缺乏品牌和技術創新後的國內企業,只能高度依賴於跨國公司,企業獨立發展的空間狹小,發展後勁嚴重不足。
影響我國企業規模擴張與國際化 目前我國正處在高速增長時期中的一個重要調整階段,由於國內市場對外資大規模開放,使許多正在迅速成長之中的優勢企業面臨實力更強大的跨國公司的競爭,其中相當一部分企業很可能會將外方收購作為求生存、發展的途徑,對國內企業產生擠出效應。
此外,外資並購國企後,有可能打斷國內運行已久的供應鏈,而轉向跨國公司母國或跨國公司在國內的配套生產企業。
外資並購引發失業問題 ,跨國公司以利潤最大化為宗旨的進行投資,往往挑選國內相對優秀的企業作為其收購對象,其維持就業的積極作用極其有限。外資並購企業後往往要裁減員工,造成失業率上升甚至社會不穩定。在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完善的情況下,落聘職工的安置和分流問題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
F. 1、外商投資對我國社會經濟有哪些主要影響 2、論述產品質量的重要意義。 3、簡述我國社會審計的特點
外資來引入有利於擴大源就業,提升產品競爭力,改善產業結構,促進有序競爭,提高技術含量
外商投資對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在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的今天,中國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面對新的形勢,我們只有站在新的更高的高度來認識利用外資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繼續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才能真正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G. .我國是目前世界上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大國,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哪些正面影響,有哪些潛在損害
外資引入有利於擴大就業,提升產品競爭力,改善產業結構,促進有序競爭版,提高技術含量等。但我們權要注意,外國投資主要目的還是要在中國這個世界工廠里賺取更大的利潤,比如蘋果手機比如耐克運動鞋,我們都知道,利潤率非常高,我們得到他們的核心技術了嗎,我們就是一個借腹生子的子宮,沒用的時候被無情的拋棄。所以科技創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國際品牌這些才是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不要迷戀外資帶來的gdp,都是些虛空的數字,可以解短期內的憂,提高增長速度,擴大就業等;但從長期來看,不是什麼好事。
H. 外商投資對我國有哪些影響
1.利用外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微觀效應
吸收和利用外資有利於彌補國內的建設資金的短缺,促進投資增長。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繼續高速增長,與之相伴的是投資率的逐年提高。在投資不斷擴大的過程中,外商投資成為各地籌借和實現投資擴大的一條重要途徑。在興辦的三資企業中,外商以機器設備作為投資的占總投資的70%,即有70%左右的資金投入了固定資產建設。我國在經濟建設中的資金來源,外商直接投資已成為一支重要力量。
為鼓勵外商在我國投資,我國政府對外資企業給了很多政策上的傾斜和優惠,尤其是在稅收上的優惠。因此,引進外資初期,政府從這些企業中得到的稅收並不多。但當這些企業成長起來以後,政府的涉外企業稅就會顯著增加。這正如把蛋糕做大了以後,比例小一些,分到的總量也是可觀的。
我國在引進外資時更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向外企學習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加快我國實現現代化的步伐。目前在我國的外資企業大多採用實用性很強的技術,能充分利用我國剩餘勞動力,發揮比較優勢。外資企業還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並對員工進行培訓和中外方人員現場合作等等,這種軟技術的交流有利於加快生產技術的發展。
2.利用外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宏觀效應
利用外資對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總的來說是積極的:促進了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們的就業壓力。但對我們的貨幣政策和外匯政策帶來一些沖擊,這些不利影響只要應付得當可以盡量避免和減輕。
隨著我國吸引外資的規模迅速擴大,外資企業吸收了我國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壓力。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隨著創造就業的投資成本提高,地價和商品價格上升,外資的技術構成逐步升高,資本密集型企業的增多造成了資本對勞動的替代,外資在創造就業崗位上作用有所削弱。
一般來說,外資流入形成投資需求也會增加國內的貨幣供應量。引進外資因而會加劇國內需求膨脹,加劇國內能源、交通、原材料供應緊張狀況,推動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外商投資已成為我國固定資產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商投資中有相當的一部分是以貨幣形式流入的,中央銀行買進外匯形成了巨額的外匯占款,增加了基礎貨幣的投放,因此外資流入可能會加大國內通貨膨脹壓力。
I. 外資經濟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有何作用
帶動不發達產業的技術投入,讓其行業理順發展方式,發展方向,和培養配套技術及相關行業的認識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