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發展必然導致環境污染嗎
不是的。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零和博弈論」這種普遍認識,是存在邏輯錯誤的,兩者之間是一種「可能性」的問題,而不是一種「必然性」的問題。
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並不矛盾,發展經濟要算環境保護的大賬。因此,無論是發展鄉村工業還是開發鄉村自然資源,應該樹立科學的發展理念,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與發展機制。
應用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把綠水青山這個最大的自然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吸引更多的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形成完善的綠色產業鏈,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1)經濟發展能不能避免環境擴展閱讀: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
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並不矛盾,發展經濟要算環境保護的大賬。因此,無論是發展鄉村工業還是開發鄉村自然資源,應該樹立科學的發展理念,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與發展機制,應用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把綠水青山這個最大的自然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2. 經濟發展怎樣避免自然環境惡化
第一重要的問題就是度的衡量。正所謂取之有度,過猶不及。 經濟發展需要向自然環境中索取資源,到底索取多少為好呢,這就是度的問題。要根據實際需求來索取,不能過度開采,過度開發。 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石油成員國組織的成立。要根據市場需要來提供供給。第二,要符合自然環境的恢復周期。 自然環境一旦被大面積破壞,再度恢復需要的周期是比較漫長的。所以如果想避免自然環境的惡化,要符合自然環境的恢復周期。 比如的黑龍江的林木資源輸出,不能只盯著一片上,一片嶺去開采。 一旦砍成了荒山,再想覆蓋植被就非常困難。所以,需要間隔性的開采,季節性的開采。海上資源的禁止捕漁期就是典型的好辦法。第三,要進行核算,避免浪費大量的資源卻取得微小的經濟發展。
3. 經濟發展可以避免環境惡化的例子
當然有,發展環保工業,例如形成產業鏈,零廢物排放,每種廢棄物都是放錯位的資源,有效地加以利用,不僅可以帶來經濟效益,還可以帶來環境效益。當然,這需要技術和資金,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這些就可以避免環境惡化。例如發達國家本土的工業區,都是環境優美的。德國的萊茵河沿岸是德國的重要工業區,但是環境非常好,水流清澈,就是因為發達的環保技術。
我國的經濟發展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才會讓人們認為工業都是污染環境的,其實工業同樣可以不影響環境。只是成本高,很少企業會願意,這時候政府應該給予政策限制和支持,發展環保經濟。其實我國已經在注重這些了,希望明天會更好吧。
4. 辯論賽一辯陳詞 正方:經濟發展可以避免環境惡化
開篇理論:
謝謝主席,各位評委,觀眾,對方辯友下午(上午/晚上)好。內我方堅持認為:經濟發展容可以避免環境惡化。我將從以下幾點來論證我方的觀點。
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發展經濟可以為保護環境提供基礎。發展經濟,可以為避免環境惡化以及保護環境提供更好的條件。
第二,經濟發展帶動科技發展,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方認為,經濟發展帶動科技發展,為我們避免環境惡化,保護環境帶來更強大的科技保障,使我們更好的避免環境惡化,達到事半功倍。
。。。
(我暫時只想到一點。。。我果然還是比較擅長攻辯。。。親,加油哦,祝你們辯論賽成功!!)
5. 經濟發展中可以避免環境污染嗎
經濟發展中不可能避免環境污染。
能做到的是怎麼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怎麼樣做好對環境污染的治理而已。
6. 經濟發展不能避開環境污染的日語作文
現實中GDP的計算就是這樣的,所以才有GDP並不能全面反應一國經濟發展水平一說版,原因之一是只計權算產出而忽略環境污染問題。對此,產生了一種新的衡量指標,綠色GDP。綠色GDP=GDP-(對過去污染的治理+對現在經濟結構的調整+對未來污染的預防)。在GDP中,綠色GDP所佔比例越高,則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經濟發展良好
追問:
請問我們國家現在大多數地方政府是採用的綠色GDP還是單純的數量型GDP?因為中國的具體自然環境不同,如果在資源型城市考核綠色GDP和旅遊型城市考核綠色GDP相比,明顯會存在不妥,請問這方面政府有無具體建議或意見呢?高手,謝謝了。
7. 辯題:經濟發展可以避免環境的惡化(正)經濟發展不可以避免環境的惡化(反)拜託各位了 3Q
經濟發展不可以避免環境的惡化(反) 如果遍地都是盜匪,再奢談什麼經濟學派或者任何經濟理論都是惘然,根本不可能在社會環境惡化的情況下談經濟發展----因為良好的社會環境是成功經濟發展的充分而且必要的條件,這就是俗話所說「功夫在詩外」的道理。在目前社會大環境逐日惡化的大前提之下,只談經濟問題只能是緣木求魚。同樣的邏輯,單純在法學范疇里奢談建立法治化社會也是枉然。」「但很不幸的是學術界現有兩種怪現象。第一種怪現象是相當一批學者忽略了社會問題的嚴重性,而在一些枝節話題上喋喋不休。」「第二種怪現象是很多學者根本有意忽略了社會環境惡化的現實情況,這種掩耳盜鈴的背後原因在於缺乏社會良知。」「大家思考一下,到底什麼是小康社會?那絕對不是人均GDP多少美元就能說明問題,而應該是老百姓能住房,能看病,能上學,以及能夠退休養老。」可是現實情況是什麼樣呢?「房改之後老百姓住不起房了,醫改之後看不起病了,教改之後小孩上不起學了,國企改革之後竟然被迫下崗,不但吃不起飯,甚至無法退休了」「最嚴重的問題是整個社會的道德倫理和是非原則被完全破壞殆盡。」人民在被一小撮喪失良心的學者和媒體愚弄。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經濟的發展速度是突飛猛進,與此同時,自然環境卻在惡化。很多人總是會這樣認為,只要經濟發展了,有了經濟基礎了,對於自然環境的惡化是可以用經濟來避免的,可以用經濟來彌補的。事實上這樣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我們不可否認經濟的發展可以帶來一定的好處,也不可否認經濟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經濟的發展對環境的保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自然環境的惡化不是僅僅靠經濟的發展就可以避免的。要遏止環境的惡化僅僅靠經濟發展是遠遠不夠的,首先它需要的就是人類不在對它進行破壞,還需要大家的保護行動。 經濟發展不能避免自然環境惡化經濟發展指的是社會物質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經濟的發展必然要建立在對資源的開發、環境的改造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而這些人為因素的介入都會引起自然環境原有平衡的失調。今天也許經濟發展帶動的科技、社會的進步可以緩解自然環境的惡化,但是只要經濟在發展,他就無法避免自然環境的惡化。由於人類對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保護的本質出發點不同,加之人類本身的盲目性與無知性,導致了其不可調和的矛盾。人類經歷了5000多年的農業發展史,但是大規模的農業開墾也帶來了生態退化。人類又經歷了200多年的工業發展史,但是工業革命在推動人類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發達工業國家的經濟優勢,又有哪一個不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 經濟發展可以避免環境的惡化(正) 我認為經濟發展是可以避免環境惡化的。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現實中,都可以證明這個論點是正確的。 先從理論上來看,早在一九七二年,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就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何為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既有聯系,又不等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以此可以看出,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濟建設一定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用先進的高科技來避免對經濟的破壞,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可以在不久的將來實現的。 再者,我們來看看世界上環境最優美的地區和國家,不是貧窮落後的非洲,也不是中國,而是北歐的挪威、芬蘭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按照經濟發展無法避免環境惡化的觀點來看,這些已經經歷了工業飛速發展的國家應該是滿目蒼痍才對。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個如童話般完美的國度。 總之,我認為經濟發展是可以避免環境惡化的,歷史已經給了我們證明,我們也在將來證明這是對的!
求採納
8. 辯題:經濟發展可以避免環境的惡化(正) 經濟發展不可以避免環境的惡化(反)
經濟發展不可以避免環境的惡化(反)
如果遍地都是盜匪,再奢談什麼經濟學派或者任何經濟理論都是惘然,根本不可能在社會環境惡化的情況下談經濟發展----因為良好的社會環境是成功經濟發展的充分而且必要的條件,這就是俗話所說「功夫在詩外」的道理。在目前社會大環境逐日惡化的大前提之下,只談經濟問題只能是緣木求魚。同樣的邏輯,單純在法學范疇里奢談建立法治化社會也是枉然。」「但很不幸的是學術界現有兩種怪現象。第一種怪現象是相當一批學者忽略了社會問題的嚴重性,而在一些枝節話題上喋喋不休。」「第二種怪現象是很多學者根本有意忽略了社會環境惡化的現實情況,這種掩耳盜鈴的背後原因在於缺乏社會良知。」「大家思考一下,到底什麼是小康社會?那絕對不是人均GDP多少美元就能說明問題,而應該是老百姓能住房,能看病,能上學,以及能夠退休養老。」可是現實情況是什麼樣呢?「房改之後老百姓住不起房了,醫改之後看不起病了,教改之後小孩上不起學了,國企改革之後竟然被迫下崗,不但吃不起飯,甚至無法退休了」「最嚴重的問題是整個社會的道德倫理和是非原則被完全破壞殆盡。」人民在被一小撮喪失良心的學者和媒體愚弄。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經濟的發展速度是突飛猛進,與此同時,自然環境卻在惡化。很多人總是會這樣認為,只要經濟發展了,有了經濟基礎了,對於自然環境的惡化是可以用經濟來避免的,可以用經濟來彌補的。事實上這樣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我們不可否認經濟的發展可以帶來一定的好處,也不可否認經濟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經濟的發展對環境的保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自然環境的惡化不是僅僅靠經濟的發展就可以避免的。要遏止環境的惡化僅僅靠經濟發展是遠遠不夠的,首先它需要的就是人類不在對它進行破壞,還需要大家的保護行動。
經濟發展不能避免自然環境惡化經濟發展指的是社會物質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經濟的發展必然要建立在對資源的開發、環境的改造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而這些人為因素的介入都會引起自然環境原有平衡的失調。今天也許經濟發展帶動的科技、社會的進步可以緩解自然環境的惡化,但是只要經濟在發展,他就無法避免自然環境的惡化。由於人類對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保護的本質出發點不同,加之人類本身的盲目性與無知性,導致了其不可調和的矛盾。人類經歷了5000多年的農業發展史,但是大規模的農業開墾也帶來了生態退化。人類又經歷了200多年的工業發展史,但是工業革命在推動人類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發達工業國家的經濟優勢,又有哪一個不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
經濟發展可以避免環境的惡化(正)
我認為經濟發展是可以避免環境惡化的。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現實中,都可以證明這個論點是正確的。
先從理論上來看,早在一九七二年,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就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何為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既有聯系,又不等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以此可以看出,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濟建設一定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用先進的高科技來避免對經濟的破壞,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可以在不久的將來實現的。
再者,我們來看看世界上環境最優美的地區和國家,不是貧窮落後的非洲,也不是中國,而是北歐的挪威、芬蘭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按照經濟發展無法避免環境惡化的觀點來看,這些已經經歷了工業飛速發展的國家應該是滿目蒼痍才對。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個如童話般完美的國度。
總之,我認為經濟發展是可以避免環境惡化的,歷史已經給了我們證明,我們也在將來證明這是對的!
9. 辯論賽經濟發展不能避免自然環境惡化 我是一辯 幫幫忙
這個是需要和你的隊友們一起討論的,一個辯論隊應該是一個默契的團體,你們的范內圍和定義必須要集體討論容好了,再開始一辯辯詞。
可以從這些方面出發,分點論述:一,縱觀各國歷史,經濟發展的背後都有環境惡化的出現;
二,如今經濟的發展必然是科技的發展,而科技的發展屬於工業化,工業化的進步會對環境造成影響。
三,環保與發展統籌兼顧的號召,並沒有起到實際作用,經濟發展還是帶來了環境的惡化。
其他的你們自己查一查資料~~~
10. 如何看待經濟發展與環境破壞
著名城市問題專家、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朱鐵臻斷言,「在21世紀里,一座不適宜現代人生存的城市必將被淘汰,一座壓抑人、限制人的創造性和發展的城市必將衰落。」他指出,「城市要選擇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雙贏戰略。」
1 保護環境不會阻礙發展
目前,工業化、城市化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全國實現小康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國城市化和城市發展也面臨著重大難題——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雙重挑戰。
朱鐵臻教授指出,發展與環境二者密不可分,從工業革命開始,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就形成了一個尖銳的矛盾。由於發展模式的選擇不當,造成發展經濟的同時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進而制約了經濟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環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通常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左右,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增長方式,高效利用能源、資源,保護修復和改善生態環境,是城市亟待解決的迫切任務。朱鐵臻認為,一個現代城市,能否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於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能否協調,是否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和人文環境。城市環境又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它是城市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人類的文明與進步需要城市的發展,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又需要良好的環境,這兩者是對立的,又應當是相互統一的。因而,城市必須選擇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雙贏的發展戰略。
專家指出,保護環境不會阻礙發展,我們還可以發現一些經濟的增長點,可以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促進環境的發展。
2 科技是可持續的積極力量
「對於積極的、可持續的發展來說,科技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國5000年歷史當中,中國的科技發明史也在世界上非常突出,所以中國應該有能力准備好,有智慧在城市化進程當中做好轉變。」幾位國際環境專家在闡述應對環境問題時,都用大量的事實印證和強調了科技的積極力量。
比如,在美國洛杉磯的中心區聖塔莫尼卡:已將一半的車輛改為使用天然氣,同時也使用其他的環保能源;建起了第一個太陽能驅動的摩天輪;現在正與南加州其他5個城市合作,一起推進通過電解水獲得氫氣燃料的可再生能源項目,一些新建改建的公共與私人住房用上了天然氣、氫氣而成為綠色建築;私人住房使用太陽能,可以降低2/3的能源消耗,並降低了污染的排放;操場的下面等地方安裝了雨水收集循環系統,收集雨水沖洗廁所,而如果建設了所有這些設施的話,整個城市就不會花費40億美元治理雨水的污染。在北京,3000輛公共汽車已經使用天然氣減少環境的污染。最近,科技的一種進步就是在水過濾過程當中使用薄膜技術,這能夠使水的循環更加高效和經濟。
可以說,科技是構建可持續的人居環境的積極力量。
3 完善人居,公共服務是重頭戲
構建城市人居環境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朱鐵臻對這個問題做了以下解答。
城市人居環境的建設,第一,要以滿足城市居民的需要為尺度,最大程度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
第二,要以安全性為人居環境的突出要素。現代的城市要把安全置於重要的地位,如防洪、防震、防火、防交通事故、防突發事故,等等,都是理想的人居環境不可缺少的。都市人在享受現代化發展帶來的文明之時,又要謹慎地防禦自然的報復和人為破壞所帶來的惡果。最近美國新奧爾良的颶風就是自然的報復,前不久英國的地鐵爆炸就屬於人為的破壞,這都是需要重視的安全問題。
第三,要以文化為基石,構築城市人居環境。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城市的本質就是文化,文化也是人類的生活方式,城市的人居環境一個不可忽視的要求就是文化性。
第四,以方便的公共服務來完善人居環境。城市人居環境的重要條件是公共服務,其中包括便利的商業網點、健全的醫療保健機構和實施穩定的供電、供水和排水系統,良好的電信服務,高質量的物業管理,較為齊全的學校教育設施以及充裕的公共設施,例如停車場、文化亭設施等。
4 科學規劃是改善人居的龍頭
對於如何構建城市人居環境,不少專家都把做好規劃放在了重要位置。
朱鐵臻認為,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是城市發展的永恆追求,而良好的城市人居環境則是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改善城市人居環境首要的問題是科學規劃,特別是要做好城市的總體規劃,規劃的核心是搞好城市的總體布局,將城市中的各種物質要素合理地進行空間分布和組合,作為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依據。城市布局發展趨勢是:由分散走向集中;再由集中走向分散。現代城市都呈現出分散化、郊區化的趨勢。新城建設多是脫離舊城進行的,大城市新增部分主要由分布在主城周圍的衛星城來容納;城市中心功能多樣化,由單中心變為多中心,空間結構由向心結構轉向離心結構。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楊慎指出,現在城市的高樓太高,樓房密度太大,人口的密度太大,會對我們城市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城市要建低密度建築,適當地留有空間,留有發展餘地是最大的節約。一些當前看來是合理的東西最後會證明我們是錯誤的。他還強調,在居住區裡面一定要注意不要蓋高層建築,要以人為本。建了高層建築以後,遮陽、遮風、遮視線,對廣大的居民來講是對他們居住權利的侵害,我們不應該建太多的高層,應該防止互相遮擋的現象。建高層,雖然說是節約了中國的土地,但是過多地建高層,以後會給中國帶來很大的負擔。
國家環保總局自然生態保護司副司長王德輝說,他參加過很多城市總體規劃的論證,看過很多的文件,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確實在城市建設、人居建設中起著很重要的指導作用,但與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還不太適應。他說,我們在審查城市總體規劃當中發現,以前大部分的城市和社區發展總體規劃缺乏以生態系統的方式做指導,沒有把整個城市和周邊地區作為一個大的生態系統加以規劃和建設。王德輝指出,在科學的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用優化生態系統做指導,及時修訂社區居住建設的規劃是非常重要的。
5 改善人居須落在社區建設上
城市社區是城市的小社會,是城市大社會的基礎,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空間和載體。正如朱鐵臻所指出的,「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必須落實在社區生態文明建設上。」
他進一步指出,生態文明社區包括綠色空間系統、水資源系統、廢棄物自理系統、清潔能源系統、道路交通系統、文化活動系統以及社區服務系統。社區建設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轉型期間需要完成的一項重大任務,能有效地促進城市人的全面發展,增強城市群體之間的交流與協作。沒有文明的社區,也就談不上良好的城市人居環境。
朱鐵臻強調,社區建設、環境建設,要避免太多的無謂奢侈和浪費,要更多地關注與人的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細節,如近人處的建築細節、無障礙設計、體貼人的公共設施、小尺度的綠色和公共空間、精緻而舒適的步行環境等。並且要強化對社區弱者(老年人、殘疾人、失業者等)的支持,體現平等公正的城市生活。我們在深圳桃源居社區看到,他們就注意把居住、就業、文化、商業、娛樂、公共服務等方面綜合在一起,在社區體制創新、建設生態文明社區上走在了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