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大眾媒介對經濟的影響

大眾媒介對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09 02:11:07

『壹』 大眾傳媒在人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作用

大眾傳播媒介的簡稱。
新聞傳播工具 (news media) :傳遞新聞信息的載體;報紙、通訊社、廣播、電視、新聞紀錄影片和新聞性期刊的總稱。西方稱為新聞媒介(News media)或大眾傳播媒介(Mass media)。
人類新聞傳播活動經歷了 4種方式:原始傳播方式、手抄傳播方式、印刷傳播方式、電子傳播方式。在書寫工具問世以前,信息的傳遞是通過語言手勢圖記、煙火等方式進行,受到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當新聞傳播工具出現後,新聞傳播才成為有廣泛社會影響的活動新聞傳播工具是人類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交往的產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傳播方式不斷變化,傳播速度越來越快,范圍越來越廣,效果也越來越大。
最早出現的新聞傳播工具是報紙,它在漫長的傳播史中一直是新聞傳播工具的主要形態。對新聞傳播工具淵源的研究,中外新聞學者有 3種說法:①新聞採集活動始於中國商代、周代,《詩經》、《春秋》是最早的古代報紙。這種觀點最早見於日本的新聞學著作。②中國的邸報 (見敦煌進奏院狀) 和古羅馬帝國的「每日紀聞」是最早的古代報紙。中國新聞學者的著作對此有詳細記載。③中世紀歐洲出現的「新聞信件」是最早傳播新聞的工具。上述 3種說法的差別表現在對新聞傳播工具持有不同的見解。許多中外新聞學者認為:《詩經》中記載的作品,多數是長期流傳而後有人採集並經過藝術加工的文藝作品;《春秋》中盡管有不少記敘文,但也經過後人加工,都不具有新聞的特性。中國的邸報和古羅馬帝國的「每日紀聞」刊登的帝王旨諭、百官奏摺、官吏升降、軍政要報等等,是人們關心的新的事實,具有新聞性,因而是最早的古代報紙,是新聞傳播工具的始祖。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特別是金屬活字的應用,為近代報紙的產生創造了技術條件。17世紀是近代報紙的開創時期。19世紀初,隨著近代報紙發展的需要,法國人C.-L. 哈瓦斯於 1835 年首創為報紙提供新聞的通訊社。20世紀初期,無線電廣播作為新聞傳播工具的新形態出現。1920年美國匹茲堡西屋電器公司的商業廣播電台開始播出新聞。1936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 1 座電視台,播送電視節目。
各種形態的新聞傳播工具,都有其優勢和不足。廣播、電視利用現代化的電子技術傳播新聞,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傳播迅速,范圍廣泛,問世幾十年來,其發展速度和規模,超過了報紙。但是,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報紙並沒有被淘汰,因為報紙是文字的記載,讀者可以慢讀細看,有思考的餘地,又可以長期保存,便於查找。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使各種新聞傳播工具的優勢融合起來。新聞傳遞和報紙生產技術的電腦化,簡化了編輯、排版、印刷、發行的程序,縮短了空間距離,節省了時間。經濟發達的國家利用先進的技術和材料,將信息中心和分散在各家各戶的電腦終端連接起來組成新聞傳播網路,可以直接傳送報紙版面。讀者不必通過郵遞就能看到輸入信息中心的報紙,並且把認為需要保存的版面用連接在終端器上的印字機印在紙上。
____________摘自《網路》

『貳』 大眾傳媒如何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這些現象必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影響。
一、大眾傳媒娛樂化的表現
大眾傳媒娛樂化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內容上來看,硬新聞減少,軟新聞流行。媒體總是把公眾的注意力從重要的事務上引開,使那些無關緊要的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帶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聞、暴力事件、體育新聞、花邊新聞等軟性內容成為新聞的重點。對人們的切身利益有著重大影響的硬新聞卻在逐漸地減少,有關公眾利益的勞動權利、生態環保、高新科技、行業危機等方面的問題很少得到重視。即便有相關的報道,也會被淹沒在諸如性、丑聞和暴力犯罪這類煽情故事之中。為追求轟動效應,吸引受眾眼球,傳媒對娛樂圈的明星不厭其煩地大肆渲染,娛樂明星們一時間成為人們街頭巷尾談論的重要話題。二是從形式上來看,媒體竭力從嚴肅的政治、經濟新聞中挖掘出娛樂價值,新聞取材上惹人眼球,報道角度上刻意獵奇,寫作手法上肆意渲染,即所謂的「硬性新聞軟著陸」。由於報道角度上的獵奇,一些殘暴的兇殺大案、沉痛的人間悲劇、重大的社會問題,也會悄然演變為帶有低俗化、娛樂化傾向的新聞炒作。
二、大眾傳媒娛樂化的原因分析
從中外新聞事業發展歷程來看,大眾傳媒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至一戰期間的黃色新聞。黃色新聞是在煽情主義新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它注重犯罪、丑聞、流言蜚語、離婚、性等問題,是報業追逐利潤不擇手段競爭的產物。它起源於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和赫斯特的競爭,由於這種做法迎合了受眾的某種需要,所以給當時普利策的《世界報》和赫斯特的《紐約新聞報》帶來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1]
在國內,娛樂化已經成為傳媒的一種時尚。它是對國際傳媒的借鑒,也是傳媒走向市場的結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傳媒作為市場的主體之一不再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它也要參與市場競爭,實行優勝劣汰,傳媒要面向市場、考慮市場需要,通過一切手段爭取最大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多的傳媒已經嘗到新聞娛樂化的甜頭,紛紛將新聞娛樂化作為爭奪受眾和市場的法寶,甚至有的媒體還將娛樂化作為拯救媒體的良葯。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聞娛樂化就成為眾多傳媒不謀而合的選擇。
從傳播學角度來看,新聞娛樂化充分考慮了受眾的心理需求,它是受眾中心論的產物。我國傳媒有著悠久的政論傳統,新聞傳媒也已經習慣於傳者為中心的傳播機制。傳媒監視環境、協調社會、繼承遺產等功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而娛樂功能卻長期受到壓制。不可否認的是,在傳媒的諸多功能中,娛樂也應該是題中之意。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傳媒開始走向市場、走向競爭,傳媒開始從高高的政治講壇上走下來,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走到普通的老百姓中去,傳者中心的傳播機制逐漸被受者中心的傳播機制代替。在這一過程中,傳媒發揮了大眾傳播的娛樂功能。新聞在內容上傾向於軟新聞或盡量使嚴肅新聞軟化;在表達方式上盡量從受眾接受心理出發,加強接近性,增加趣味性;在表現形式上強調故事性、人情味,強化新聞的戲劇懸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聞故事化、新聞文學化的道路。
三、娛樂化傾向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
1、削弱大學生的辨別力和批判精神。按照李普曼的輿論學觀點,現代社會越來越巨大化和復雜化,人們由於實際活動范圍、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對與他們有關的整個外部環境和眾多的事物都保持經驗性接觸,對超出自己親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們只能通過大眾媒介去了解。大眾媒介並不是「鏡子」式地再現現實環境,而是對象徵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和重新結構化,營造了所謂的「擬態環境」。盡管客觀的現實環境往往與「擬態環境」相差甚遠,但人們還是將「擬態環境」誤作客觀現實加以認識。這樣,「擬態環境」不僅制約人的認知和行為,而且通過制約人的認知和行為來對客觀的現實環境產生影響。如果大眾媒介的新聞報道和其它節目里充斥著娛樂,那麼就會給大學生營造一個「其樂融融」的擬態環境,使他們逐漸對社會現實產生麻木的心理,進而喪失對現實環境的思考和批判,削弱他們的辨別力和批判精神。[2]
2、降低大學生的審美情趣。按照媒介規范理論的觀點,娛樂化會導致媒介放棄社會責任。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對於娛樂化的追求必然導致庸俗化的傾向,媒介在維護正義、勸人為善的名義下,利用受眾獵奇的心理,大肆將一些社會丑惡現象公之於眾,只是在結尾處象徵性地加上評論,還美其名曰以此為鑒,以防後效。在這一過程中,以防後效的目的沒有達到,受眾的獵奇心理倒是得到了滿足,媒介的利潤也大幅飈升。其實,大眾傳媒是一個必須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具有特殊屬性的產業。媒體絕不是「媚體」,媒體的責任絕不是遷就、迎合低級趣味,媒體所追求的接近性、可讀性絕不是與惡意炒作、庸俗媚俗劃等號。
3、鼓吹新潮時尚而拋棄節儉實惠。按照傳播學中「議程設置功能」理論的觀點,大眾傳媒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當中;傳媒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也就越高;傳媒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現在,大學生的安全感降低,與大眾傳媒的報道充斥著暴力、兇殺、腐敗和陰暗不無關系。「追星族」津津樂道影視明星的細枝末節卻對國家大事不聞不問,這與大眾傳媒的報道過多地關註明星緋聞而不是國計民生直接相關。大學生追求新潮時尚而拋棄節儉實惠,與大眾傳媒鼓吹西方個性自由和消費主義關系甚大。[3]
4、使大學生的社會觀呈現出世俗性。按照傳統新聞理論的觀點,傳媒娛樂化使新聞步入歧途,遠離正軌。傳媒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與人類生存關系密切的信息,使人們獲取與生存關系密切的各類信息,雖然並不排斥傳媒的娛樂功能,但這些畢竟不是主要功能。如果過分地強調傳媒的娛樂功能,必然會影響到其它功能的發揮,其結果無疑是當代大學生關注的焦點不再是政治,他們在政治傾向和選擇上更少理想主義色彩。這意味著他們不可能成為政治的簡單動員對象和積極的參與者,他們的社會觀呈現出更多的世俗性和現實化的色彩。
在傳媒娛樂化的背後必然有其道理可究,不可否認的是,在某種程度上娛樂化的做法確實從經濟效益上給傳媒帶來不少的甜頭。但從長遠來看,傳媒庸俗化、媚俗化的不良傾向最終使媒介的權威下降,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

『叄』 評價經濟壟斷行為對大眾傳媒的影響

文化帝國主義有兩個主要的目標:一個是經濟的,另一個是政治的。經濟上是要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場,政治上則是要通過改造大眾意識來建立霸權。娛樂商品的出口是資本積累最重要的來源之一,也是替代製造業出口在世界范圍內獲利的手段。在政治上,文化帝國主義在於將人們從其文化之根和團結傳統中離間出來,並代之以新聞媒介製造出來的,隨著一場場宣傳攻勢變幻的「需求」。在政治上的效果則是把人們從其傳統的階級和社會的圈子中分化出來,並使得人和人之間產生隔閡。

文化帝國主義強調分裂工人階級:鼓勵有固定職位的工人與臨時工分離,臨時工與失業人員分離,失業人員彼此在「地下經濟」的層面上分離。文化帝國主義還鼓勵工人將自己歸屬於一個階層,這些階層是以生活方式、種族和性別這樣一些微不足道的差別來劃分以區別於比自己身份更低的人,而不考慮那些將他們和騎在他們頭上的人分開的巨大的不平等。

文化帝國主義的主要目標是對青年進行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剝削。帝國主義的娛樂和廣告以那些最容易受美國商業宣傳的青年為獵獲物。其訊號是簡單而直接的:現代性[MODERNITY]是和消費美國宣傳媒介產品聯系在一起的。青年人代表了美國文化出口主要市場。他們最容易接受消費主義和個人中心主義宣傳。大眾傳媒以盜用左派的語言和將不滿情形引向奢侈性消費來操縱青少年的反叛行為。

美國文化帝國主義之所以將注意力集中在青年身上,不僅因為他們是一個市場,而且有政治上的原因。這就為了消除這樣的一種政治威脅:即個人的反叛有可能變成反抗經濟和文化形式的控制的政治革命。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進步運動遇到了一種反論:當第三世界的大多數人民承受不斷惡化的生活水平,不斷增長的社會和個人的不安全感和不斷減少的公共設施(另一方面是少數富人空前的富足),對這種情況的主觀反映卻只是零散的反抗,持續但只是局部的行動,或者即使是大規模的卻又是短暫的抗議,一句話,在不斷增長的不平等和社會、經濟現狀與微弱革命性的或寂靜的主觀反映之間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差距。第三世界正在成熟的「客觀條件」還沒有足以轉變國家和社會的主觀力量來伴隨。顯然,在社會經濟倒退和社會政治轉變方面之間並無「自發」的關系。(美國文化帝國主義式的)文化干涉(在最廣泛的意義上面而言包括意識形態、意識、社會行動)是將客觀條件轉變為有意識的政治干涉的關鍵環節。似乎有些荒謬的是,帝國主義的政策制定者們看來比他們的對手更懂得政治實踐的文化層面的重要性。

文化控制和全球化剝削

不能僅僅把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理解為一個進行控制和剝削的經濟和軍事系統,美國文化帝國主義的文化控制是任何一個能延續的全球性剝削系統的不可分割的方面。

就第三世界而言,文化帝國主義可以這樣定義:西方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文化生活的系統的滲透和控制。已達到重塑被壓迫人民的價值觀、行為准則、制度和身份,使之服從帝國主義階級的利益。文化帝國主義既可以「傳統」的形式,又可以現代形式出現。過去幾個世紀中,教會、教育系統和公共當局在神或神權原則的名義下對原住民不斷灌輸順從和效忠思想。當這些傳統的文化帝國主義手段仍然有效之際,新的現代化的,基於現代體制的工具對帝國主義控制而言日益重要起來。如今,大眾媒介、曝光宣傳、廣告、世俗的表演家和知識分子起著主要作用。在今日的世界,好萊塢、有線新聞電視台和迪斯尼樂園要比梵蒂岡、聖經和政治人物的公眾演講要有影響的多。

文化滲透與政治、軍事控制和經濟剝削緊密相連。美國用來支持中美洲種族滅絕政府以保證自己經濟利益的軍事干涉,往往是伴隨有強烈的文化滲透。美國贊助基督教會侵入印第安人村莊,在印第安農民受害者中灌輸歸順思想。贊助國際會議是為了讓臣服了的知識分子們討論「民主與市場」。逃避現實的電視節目播發「另一個世界」的幻想。文化滲透是鎮壓起義者的戰爭機器的非軍事手段的外延。

文化殖民主義的新特徵

現代文化殖民主義在以下幾個意義上有別於以前的實踐:

(一)它要捕獲大眾,而不是僅僅轉換頭面人物。

(二)大眾媒介,尤其是電視,侵入各個家庭。它不僅從「裡面」和「下面」起作用,而且從「外面」和「上面」起作用。

(三)現代文化殖民主義具有全球規模,它的沖擊無所不在。以世界一家的欺騙來為神話帝國主義勢力的象徵、目的和利益服務。

(四)大眾媒介作為今日文化帝國主義的工具而言只是在形式的意義上屬「民間」組織。失去與政府之間的正式關系恰好給民間媒介披上合法的外衣以便將帝國主義的利益作為「新聞」和「娛樂」來宣傳。

(五)在現代帝國主義時代,政治利益是通過非帝國主義的主體來表達的。「新聞報道」集中於中美洲的僱傭農民士兵和在海灣戰爭中面帶微笑的來自勞動階級的美國黑人的個人傳記。

由於在不受法律制約的資本的控制下實現和平和繁榮的諾言與日益增長的貧困和暴力的現實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大眾傳媒已經將其節目中從不同觀點的討論的可能性進一步縮減。與此全面配對的是,將現存資本主義的殘酷性與自由市場的迷夢般的許諾完全分離。

為了搞垮有組織的反抗,文化殖民主義想要消滅民主認同,或將其實質性的社會經濟內容掏空。為了破壞社區團結,文化帝國主義把對「現代性」的崇拜吹捧成是跟外來信條一致的。在「個性」的名義下,社會准則被攻擊,人們的個性在媒介的信息控制下被重新塑造。正當帝國主義的武器肢解一個民間社會,其銀行掠奪該國經濟之時,帝國主義的媒介向個人提供了那些逃避現實的認同。

文化帝國主義一方面以毀滅性和罪惡的手段來醜化其革命的對手,另一方面又鼓勵對親西方政權的大規模暴行的集體性「記憶缺失」。西方傳媒從來不告訴其聽眾反共親美當局在瓜地馬拉屠殺了十萬印第安人,在薩爾瓦多屠殺了七萬五千勞動人民,在尼加拉瓜殺了五萬人。大眾傳媒掩蓋由於引進市場經濟,在東歐和前蘇聯,造成巨大災難的事實,這些災難使幾億人遭受貧困。

大眾傳媒:宣傳和資本積累

隨著美國通訊網路向全世界的擴展,大眾傳媒成為美國資本的主要財富和權利的來源之一。 越來越大的一個百分比的北美最富有的人從大眾媒介獲取財富。在最富有的四百個美國人中,從大眾媒介賺錢的人從1982年的百分之九上升為1989年的百分之十八。如今,幾乎五分之一的美國首富從大眾媒介進財。在美國,文化資本主義已經替代製造業成為財富和影響力的來源。

大眾媒體已經成為美國全球政治和經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且成了一個巨額利潤的主要來源。隨著第三世界國家的剝削程度,不平等和貧窮的增長,西方控制的大眾傳媒開動機器將持批評態度的民眾轉化為消極的一夥。西方媒介的名人們和大眾娛樂已經成為轉移潛在政治動亂的主要因素。在里根的總統任期內,特別突出傳媒通過有名氣但在政治上反動的娛樂界人士來操縱大眾的中心地位。這種現象已經擴展至拉丁美洲和亞洲。

在拉丁美洲,電視機數量的增長和收入的下降和人民斗爭的減弱有直接的關系。在那裡,從1980年到1990年間,電視機台數增加了百分之四十,而平均實際收入下降了百分之四十。同時,有一大批新自由派政治候選人主要依靠電視形象當選總統。

大眾傳媒對窮人日益增大的滲透,美國公司在兜售文化商品中的投資和受益的增長,以及用給窮人提供眼福的個人消費和探險的訊息向廣大聽眾進行飽和性宣傳,這些既定義了文化殖民主義的現實挑戰。

美國傳媒的信息在雙重意義上疏遠第三世界人民。他們製造出「跨國」和「跨階級」的聯合的神話。通過電視,被媒介采訪的成功者與住在西語區的窮困的旁觀者之間建立起了虛假的親密和幻想中的聯系。這些聯系提供了一條討論私人問題的單獨解決辦法的渠道。信息是清晰的:受害者的貧困是咎由自取的。成功靠的是個人奮斗。主要的電視衛星網,那些美國和歐洲的大眾傳媒的批發點,避免對新文化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根源和後果做任何批評。而這個新文化帝國主義已經暫時誤導和麻痹了數百上千萬窮苦的拉美人民。

帝國主義與語言政治

美國文化帝國主義已經發展了一個雙重戰略來反擊左派和建立霸權。一方面,它設法污染左派的語言;另一方面它又致力於降低公眾對西方勢力的罪惡的警惕性。

在八十年代,西方大眾傳媒有系統地接過左派的基本主張,把其原有的內容掏空,然後裝入反動信息。例如:大眾傳媒把要復辟資本主義和增加不平等的政客描繪成「改革家」或「革命者」,而把反對他們的人貼上「保守派」的標簽。文化帝國主義致力於以逆轉政治語匯意思的手法,來製造意識形態的混亂和政治上的迷津。許多進步人士被這種意識形態操縱搞的暈頭轉向。其結果是,他們極容易受那些「右派」和「左派」這些術語沒有任何意義,階級也失掉了重要性,意識形態不再有意義等等的意識形態專家的欺騙。通過敗壞左派語匯和歪曲左和右的含義,文化帝國主義企圖暗地裡破壞反帝運動的政治號召力和政治實際。

美國文化帝國主義的第二種戰略是讓人民民眾麻痹。以使西方國家的大規模屠殺成為日常的和可以接受的行為。在伊拉克的大規模轟炸被表現成電子游戲。通過對反人類罪行的大事化小,民眾喪失了傳統的信念:即讓人民受難是不對的。又通過強調對戰爭新技術的現代化程度,大眾傳媒對現存的精銳力量-西方的技術戰爭大加吹捧。今天的文化帝國主義包含這樣一些「新聞」報道:它們將大規模的殺人武器說成是有人性似的,而把第三世界的受害者描述成是必須正視的「侵略者」和「恐怖主義分子」。

世界性的文化帝國主義用政治訛言來維生。在東歐,大肆掠奪土地、企業和財富投機者和黑社會分子被描述成「改革家」。走私分子被美化成「有創意的企業家」。在西方,任意解僱工人的權力的集中和勞動者越來越沒有保障的情況被稱之為「勞工靈活性」。在第三世界,將國有企業出賣給跨國壟斷公司被稱之為「打破壟斷」。「恢復原狀」其實是要倒退到十九世紀時勞工的社會福利被剝奪殆盡的狀況的委婉說法而已。「重新組合」就是要倒退到專業生產原材料或將收入從生產轉移到投機。「去除限制和各種規定」實質上是一種讓國家福利性的國度的經濟納入國際銀行業這樣的多國勢力巨頭的軌道的權利轉移。在拉美地區,「結構性調整」意味著將資源轉讓投資者和降低勞工的工資。左翼的一些概念如改革、土改、結構的改變原意是要進行收入的重新分配。這些概念被剽竊並被轉用為將財富,收入和權力集中到西方寡頭們那裡去的象徵。當然,所有帝國主義的文化機構全都放大和擴展這種奧維爾式的蒙騙。現代文化帝國主義挖去了解放語匯的基礎,並將其轉化成反動的信條。

文化恐怖主義:自由主義的暴政

正如西方國家恐怖主義力圖破壞社會運動 ,革命政府 和肢解文明社會 ,經濟上的恐怖主義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私營銀行財團的所作所為是要毀滅地方工業,侵蝕全民所有制和殘害工薪家庭。文化恐怖主義則是抓住易受傷害第三世界人民的心理弱點和深深的焦慮,尤其是他們那種自己「落後」了,「傳統」和受壓迫的感覺,展示「機動性」和「自由表達」的新形象,來毀掉家庭和社區的紐帶,同時又加固了和大公司的力量和商業市場緊密關聯的任意的權威的新鎖鏈。對傳統約束和義務的攻擊是資本主義市場和國家將自己變為絕對權力至高無上的中心的一個手段而已。

美國為首的文化帝國主義在「表現自我」的名義下,對那些害怕被標上「傳統」印記的第三世界人民施虐,以不分階級的「現代性」的假形象來誘惑和操縱他們。文化帝國主義對所有現存的阻擋那唯一神聖的現代神-市場的關系提出質疑。第三世界人民在娛樂中,或被迫使,或高高興興地「現代」起來,從而委身於資本主義市場的需求。放棄舒適的、傳統的、寬松的服裝,代之以病態的、不合身的、緊綳綳的牛仔褲或奇裝異服。

美國為首的文化帝國主義最好是通過那些殖民化了的中間人和文化同謀起作用。典型的文化帝國主義同謀就是那些野心勃勃往上爬的第三世界的專業人員們。他們總是極力模仿其主子的一招一式。這些同謀對西方百般奉承而對自己的國家的人民則總是傲慢無理,具有典型的媚上欺下,(媚富欺貧)的品性。他們以銀行和多國財團為後盾,他們通過國家和地方的大眾媒體掌握了巨大的權力。模仿西方,他們堅定地遵從不平等競爭的規則,在自由貿易的名義下,開放他們的國家和人民去遭受殘酷剝削。最突出的文化內奸,有那些學院派知識分子,他們以客觀社會科學的行話來否定階級統治和帝國主義階級戰爭。他們把市場崇拜為一切是非的絕對主宰。在「區域合作」的幌子下走狗知識分子攻擊勞動階級和限制資本運動的國家和國家機構,並將其支持者孤立起來並貶低他們。今天,縱觀整個第三世界,西方資助的第三世界的知識分子已全盤接受了階級合作的意識形態,帝國主義被「互相依靠」的概念所偷換。並且,無節制的世界市場被表現為發展的唯一途徑。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今天,「市場」對第三世界而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不利,美國、歐洲和日本則是更加空前積極地剝削第三世界。學院派知識分子對真實世界的疏遠乃是西方文化帝國主義優勢的一個副產品。對於那些拒絕贊美市場並因此被排斥在第三世界官方學術會議圈外的知識分子而言,對他們的挑戰就是走回自己依附的階級中去,投入反帝斗爭。
北美化和國際文化的之神話

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騙局之一是觀念、市場、和運動的「國際化」概念。眼下時髦的事是引用「全球化」和「國際化」這樣的術語來為對任何或所有形式的團結、社區、或社會價值的攻擊正名。以「國際主義」為借口,歐洲和美國已成為用來使日常生活非政治化和瑣碎化的最有效的文化形式的主要輸出者。個人活動性和「自我中心生活」的強調(有美國大眾媒介工業大量生產和分布)現在已經成為統治第三世界的主要工具。

新自由主義的持續性繁榮並不是因為它能解決問題,而是因為它是為有錢有勢的人的利益服務並能在那些擠滿第三世界國家街道的貧窮的小業主們中的部分人中引起共鳴。第三世界國家文化的北美化之所以發生,並得到這些國家統治者的祝福和支持是由於它能幫助鞏固這些統治者的權力。新文化形式-私人凌駕公家之上,個人凌駕於社會之上,感官刺激和暴力凌駕於日常奮斗和社會現實之上,這一切都有助於灌輸破壞集體行動的自我中心價值觀。

頌揚「暫時性」的媒介文化反映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無根基--它僱傭和解僱及不顧社區需要地移動資本的權力。「搬遷自由」的神化正是在資本迅變的需求下人們無力去建立和鞏固社區的根基之反映。北美文化贊美短促的,無人格的關系為「自由」,事實上,這些情況正好反映出一大群個人對壟斷資本的權利的無定規的麻木的從屬。北美化牽涉到一場以現代為名,向團結的傳統發動的拍賣性攻擊。以個人中心主義為名向階級忠誠發動攻擊,以及通過大眾媒體對個人品性的專注來動搖民主的根基。

新的文化專制紮根於無所不在的、不斷重復的、有關市場的同質化了的消費文化,以及無根基的選舉系統的奇談怪論。新媒介專制正是站在觸角遍及上至國際銀行作決定的會議室,下至安第斯山脈小村莊的等級國家和經濟機構這一邊。北美文化能成功地滲透第三世界之秘密在於它的由經濟和軍事主導產生的,以製造幻想來讓人們逃避窮困現實的能力。新文化帝國主義最基本的要素是重商主義-性-保守主義的融合。其中每一樣都被展示為私人需要,個人自我實現的理想化的表達。對某些沉浸在無望的工作,為生存而掙扎於骯臟和墮落之中的第三世界的人們,北美媒介製作的幻想就像福音傳教士一樣,描述「好一點的故事」,一個將來好一點的希望,或至少得到一些觀望別人享受好生活的替代性歡樂。

文化帝國主義的沖擊

如果我們想要知道為什麼盡管革命的條件已經成熟卻沒有革命的變革,我們必須重新考慮由國家暴力、政治恐怖以及由帝國主義國家宣傳的,被受壓迫人民接受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價值的深深的滲透所造成的深刻的心理沖擊。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的國家暴力造成了長期的、大范圍的心理損壞-害怕激進的首創,不相信集體行動,在現存的權力面前即使痛恨卻又無能為力的感覺。恐怖使人們內向於私人的小圈子。

結果,作為一種形式的經濟恐怖主義的新自由政策導致了工廠倒閉,取消對勞工的法律保護,臨時性工作的增長以及低工資的個體企業的成倍增加。這些政策進一步地分化了勞動階層和城市的社區。在分化,不信任和私有化的前提下,帝國主義的文化信息找到了沃土來剝奪易受其傷害的人們的警惕性,以鼓勵和加深人和人之間的隔閡,自我中心的追求和對很少的資源的個人競爭。

文化帝國主義及它所鼓吹的價值觀在防止被剝奪人民對他們日益惡化的處境進行集體抗爭中起著重要作用。在第三世界廣泛傳播的信條、形象和意識形態是集體行動的基礎的主要障礙。帝國主義的重大勝利不僅是在物質利益方面,而且在於它直接地通過大眾媒體,間接地通過俘獲被壓迫民族知識分子和政治階級(或他們的投降)來征服被壓迫者的意識的內部空間。要使群眾性的革命運動的重新產生成為可能,就必須對不僅是剝削條件,而且是對主宰受害者的文化進行公開的戰爭作為開端。

文化帝國主義的有限性

與文化殖民主義相抗衡的是現實原理:對西方多國銀行所造成的窮困的親身經歷,以及由美國武裝起來的警察和軍隊的壓迫,這些日常現實是逃避現實的媒介永遠無法改變的。第三世界人民的下意識中,總是存在著(由大眾傳媒培植的)個人逃避的惡魔和集體行動反抗是唯一切合實際的反抗的直覺知識之間的斗爭。在社會運動高漲之際,團結的德行可以取勝,而在挫折和低潮時,個人貪婪的惡魔就會大行其道。

文化帝國主義迷惑人民的能力有絕對的限度。在該限度以外,群眾性的反抗就會來臨。電視上的「豐盛的餐桌」與現實生活中空空如也的廚房形成對照,媒介宣傳的人物多情的越軌行為與滿屋子爬著、哭著的飢餓的孩子相抵觸。在街頭沖突中,可口可樂成了燃燒瓶。致富的許諾成為永遠被拒之於致富大門之外的人的侮辱。長久的貧困化和廣泛蔓延的衰敗腐蝕掉了美國文化帝國主義控制下大眾傳媒的幻想的光彩和魅力。

文化帝國主義的假許諾成為挖苦性玩笑的材料而被貶黜至另一個時間和地點。

文化帝國主義的號召力受到持久團結關系的限制-無論是地方性的還是區域性的關系-這些地區有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准則。在那些階級的、種族的、性別的和民族的關系持久和集體行動有很強的實踐的地方,文化帝國主義控制的大眾傳媒的影響就有限或被拒之門外。

只有先前存在的文化和傳統能繼續存在,他們能形成一個組合向內和向下而非向外和向上看的社會和文化實踐的「閉路」。

在許多社區,存在著一個對與市場霸權聯系的「現代派」的發展-個人中心的論調的清楚的拒絕。在團結的民族和職業社區里可以找到持久團結和反帝運動的歷史根源。如在礦山小鎮,漁業和深林村莊,大城市的工業中心等。哪裡工作、社區和階級與集體文化傳統相符合,文化帝國主義就會在哪裡潰退。

文化帝國主義的有效性不僅僅是依靠其進行操縱的技術手段,而且取決於國家對百姓們施暴和分化以剝奪其對平等社會的希望和集體信仰的能力。

文化解放不僅需要給與個人和階級以力量,而且取決於能否發展一支能抗衡作為文化征服先導的國家恐怖主義勢力的社會政治力量,而社會力量被統治階級視為對國家的威脅。正如文化斗爭要紮根於為創造社會轉變的自覺性所需的自治、社區、和團結的價值觀,政治和軍事力量是維持階級文化基礎和民族特徵所必需的。

最重要的是,左派必須重新塑造對一個新社會的信仰和景象,該社會是建立在不僅是精神的,而且是物質價值觀上的:美的價值而不僅僅是工作的價值。團結與寬宏大量和尊嚴相連。在那裡,生產方式從屬於加強和深化永遠的人和人之間的聯系和友誼。

社會主義必須承認對不受干涉和隱私的渴望,也承認對社會和集體的嚮往。總之,新的景象一定要激勵人民,因為它與他們的願望產生共鳴:不僅僅不再受支配,而且有創造有意義的人生的自由。這種人生滋育於重情意的、非工具化的超越日常工作的關系,即使在它鼓舞人民繼續斗爭之時。文化帝國主義的繁榮主要基於新奇、短暫的關系和對人的擺布,而從不提供建立在個人誠實、性別平等和社會團結基礎上的真正的,親密聯系的景象。

『肆』 對大眾傳播媒介的經濟控制有多種手段,其中的關鍵是控制

對大眾傳播媒介的經濟控制有多種手段,其中的關鍵是控制( A.媒介的廣告 C.媒介的資金 B.媒介的所有權 D.媒介的經營權 )

答案是b

『伍』 大眾傳媒為什麼會被經濟政治的力量左右

大眾傳媒是當地政府為了統治而進行的宣傳工具,既然是宣傳工具,就是為人民服務的版,不要傳播一些不利於人權民團結的事情,並且有些事情需要政府把關才能對外發布,也是為了更好保護當地的居民不受到任何侵害,保持大家讓大家生活在一個擁有正能量的社會群體當中。

『陸』 大眾傳媒與經濟法的關系

大眾傳媒產業的發展承載了重要的社會功能,對其予以規制符合經濟法的價值理念.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的傳媒業在產業化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經濟法應在其產權的清晰界定上為其提供製度支撐,完善傳媒機構的市場准入與退出機制,轉變政府職能,平衡市場調節與政府調節的關系.
一、大眾傳媒在金融監管中的積極作用

伴隨著金融市場的日益發展,對金融市場進行專門報道的大眾傳媒也日漸增多。它們與金融市場共生共榮、相互影響,已經構成金融市場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1、大眾傳媒傳遞的金融信息以及發表的金融市場評論,是金融監管部門進行決策時的重要參考

目前,大眾傳媒已成為各國金融監管部門必備的信息來源和重要參考。其影響力不僅表現在其所提供信息的及時、全面等方面,而且表現在其所擁有的強大的信息分析隊伍,以及社會知名人士、專家學者和金融投資者對現行金融監管政策所發表的詮釋、評論和政策建議。金融監管部門可以透過大眾傳媒,及時、廣泛地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反應,從而提高金融監管決策的准確性。

2、大眾媒體以不同方式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直接進行輿論監督,有助於發揮其對金融監管部門的輔助監管作用和強化市場機制的約束作用

由於金融市場上金融機構為數眾多,投資者甚眾,因此,僅僅依靠政府金融監管部門有限的人力物力顯然是不夠的,需要藉助社會力量,藉助市場的力量。其中,大眾傳媒作為各類行為主體披露和傳遞信息的主要載體,能夠影響和反映廣大投資者和金融機構以及金融市場的方方面面,因此,提高金融市場的透明度,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既能夠輔助金融監管部門實施有效監管,又能夠強化市場機制的約束作用,從而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3、大眾傳媒可以對金融監管部門及其官員進行監督,促使金融監管部門及其官員依法行使監管權力,防範腐敗的產生

金融監管部門擁有對金融市場的發展進行規范、制訂政策和實施監管的權力,於是就產生了「誰來對監管者進行監管」的問題。國外有研究表明,增加對中央銀行行長的曝光力度,使其「明星化」,對於端正中央銀行行長的行為效果甚佳。此外,在許多發達國家,法律上都允許大眾傳媒對公職人員的行為宣布發行股票時給我3萬法郎,我能把可以想像的最糟的企業的所有股票賣出去。」一些記者便為了金錢,不顧職業道德進行欺詐性報道。

在我國,過去發生的多起重大非法集資事件,大都或多或少有賴於個別新聞記者的「鼎力協助」。而近年來在我國股市上,也時常有少數新聞記者,與股市「莊家」 沆瀣一氣,進行串謀,攜手「造勢」,給廣大股民「下套」。

三、改善管理、加強自律,更好地發揮大眾傳媒在金融監管中的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大眾傳媒不僅可以對金融監管起到巨大的積極作用,同時如果缺乏規范,也有可能產生一定的消極負面影響。就我國現狀而言,改善對金融市場上大眾傳媒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大眾傳媒的自律機制,更好地發揮其在金融監管中的積極作用,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1、改善對金融傳媒的監督管理

嚴格禁止大眾傳媒從業人員從事金融內幕交易,防止因個人利益誤導社會輿論

金融市場本身的一大特點就是信息的嚴重不對稱性,這在發展中國家尤顯突出。而大眾傳媒從業人員由於工作性質等原因,對於重要的金融信息往往比廣大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知道的要多,經常能夠做到先知先覺,且擁有大量的不能見諸報端的「內幕消息」,因此,如果他們在股票市場上進行投資,炒賣股票,其獲利或避險的機會也就會比其他投資者大得多;如缺乏應有的道德操守和制約機制,有些人甚至可以利用手中的傳媒工具,參與「坐莊」、「下套」,欺騙股民百姓,妨礙甚至對抗金融監管,以一己私利左右社會整體利益。

經過長期發展和慘痛教訓,目前在發達國家,一些著名的財經類媒體對此都制訂有嚴格規定。例如,美國道瓊斯公司及相關媒體,在自己的行為准則和員工手冊中,就對公司員工買賣股票進行了明確而詳細的規定:「嚴禁利用道瓊斯的財產、即將發布的新聞、消息、廣告作為投資決定的依據;嚴格禁止任何職員在知道即將發布的材料後,直接或間接根據這一材料買賣證券。這一限制的有效期,至該文章或廣告在道瓊斯出版物或新聞服務中出現的第三天為止」。

又如,日本最大的財經類報紙《日本經濟新聞》,多年來一直在不斷強化有關的社內規定,對其報社職員從事金融交易活動進行種種限制,嚴格禁止其公司職員進行內幕交易。此外,新加坡在其《證券法》的第五部分「證券股權登記」一章中對「財經記者」亦有專門的明確規定。

從理論講,在金融證券類媒體(尤其是證監會指定的信息披露媒體)從事宣傳報道工作的記者和編輯人員亦屬於「證券從業人員」的范疇,原則上講也不應允許其投機炒賣股票和其他金融產品,更不準其進行內幕交易。因此,有關大眾傳媒或傳媒業協會應學習國外經驗,盡快對金融證券類傳媒的從業人員持股炒股和其他金融交易行為做出限制性規定,明確處罰措施,並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貫徹執行。

3、在改善管理、強化自律的基礎之上,大力發揮大眾傳媒在金融監管中的積極作用

在改善對金融財經類大眾傳媒的管理和自律的基礎上,有必要採取一系列積極措施,更好地發揮大眾傳媒在金融監管方面的正面作用,使之能夠真正代表廣大投資者和協助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實施有效監管。

首先,應允許金融財經類大眾傳媒積極參與國家金融政策的決策過程,包括收集相關信息、徵求各界意見、參與政策咨詢以及實施效果的反饋與監督等。在進行重大金融決策時,應當充分聽取金融財經類大眾傳媒從業者的意見和建議,因為他們對金融市場的情況最了解,對投資者的心理需求最理解,對政策實施效果也最為清楚。發揮金融傳媒的作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其次,應注意發揮金融財經類大眾傳媒的「雙刃劍」作用,既讓其積極協助金融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秩序進行監督,又使其能夠對金融監管者進行有效監督,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最後,發揮金融財經類大眾傳媒的溝通作用,使之成為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之間、政府金融監管部門與投資者之間的橋梁和信息中介,使金融市場相關信息能夠更加及時、更加准確地傳遞和傳播,為進一步提高我國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和維護金融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作出其應有的重要貢獻。

『柒』 1、經濟力量對大眾傳播事業的控製表現在對媒介______的控制上。 (填空)

內容控制 所有的媒體如果受到廣告或其他利益集團的控制就必須為他內們的衣食父母提供服務而使其容內容失去了其原有的公正、客觀 就政治力量而言 如果媒體屈服於政治集團的控制就會成為政府的傳聲筒 為政府服務 失去傳媒作為「公器」的職能 個人見解 供參考

『捌』 傳媒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和改變。

傳媒的影響

1、首先,在人們平日的生活中,人們會面對各種各樣的大眾傳播媒介,成為人們的娛樂消遣對象,人們正因此而改變著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使得人們減少了選擇各種文化的機會。大眾傳媒不知不覺地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改變了人們的時間安排,干擾了人們對其他文化的選擇。

2、其次,大眾傳媒由於傳遞單一的文化元素,削弱了人們的思考能力。大眾傳媒的即時消費性致使它不可以深度闡釋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它把原先的理念和觀點模糊掉。

3、大眾傳媒作為新時代的一種文化形態,對人性的重新結構產生重要的影響,使得個體得到充分發展,從而可以促進流行文化的合理發展。因此,把握大眾傳媒對流行文化影響的整體脈絡,不僅有利於文化的共榮,更有利於人類文明的進步。

(8)大眾媒介對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傳媒發展現狀

中國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傳媒業開始與世界接軌,一些國家的大型媒體試圖通過各種渠道入駐我國局部地區,許多跨國傳媒集團迅速形成。

在傳媒子行業之間的激烈競爭之下,集團化融合使各傳媒產品重新包裝,相互轉化,融合發展,這不僅可以使整個傳媒業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也促使傳媒市場趨於集中,衍生出許多大型跨媒體傳媒集團。在我國傳媒業實行集團化改革過程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在集團化過程中,打通各傳媒行業的交叉點,基於大數據平台的聚合,結構布局的調整加快了傳媒資源整合的步伐,趁勢發掘優勢資源和潛在資源,並形成強強聯手的資源優化配置,尋找到了新的價值拓展維度,為傳媒業開拓了新的發展前景。

『玖』 在大眾傳播中有哪些控制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受控監督控制。媒介組織控制)急用,謝謝啊!

馬萊茨克大眾傳播場模式由德國學者馬萊茨克於1963年提出,在其《大眾傳播心理學》一書中對各因素有詳盡討論。

馬萊茨克大眾傳播場模式應用了「場論」的研究思想。「場」本是現代物理學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從環境與物體的關繫上去把握物體的特徵及環境的特性。場論是勒溫在研究群體動力學提出,已經發展成為社會科學的一種研究方法,強調環境內復雜的因素和變數相互之間的影響。大眾傳播場就是大眾傳播過程中諸種社會關系的群集和總和,他認為無論是傳播者還是接受者的行為,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磁場」中進行的,而在與社會的互動中顯示其傳播的性質和作用。

馬萊茨克進一步列舉了影響傳播者行為的有關具體因素:

1、來自社會環境的約束。社會道德規范、社會文化規范和法律起著控制和制約傳播者的作用。

2、來自受傳者的約束。群眾的輿論反映出對傳播者的態度。

3、來自媒介組織的約束。各種大眾媒介組織的宗旨、所有制形式和政策不同,而所有這些,對傳播者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環境因素。

4、來自工作群體的約束。大眾傳播者總是在一個群體工作,他的自由在某種程度上受到工作群體的規范和價值觀的限制。

5、來自傳播者的個性結構和自我形象的約束。傳播者都有自己的人格意識和個性結構,要考慮自己的行為准則在公眾中的形象。這些都是制約傳播者如何進行選擇和製作信息的社會因素。

在這個模式中,馬萊茨克認為,接收者心目中的媒介形象導致接收者對媒介內容的期望,因而可以認為這種形象將影響到接收者對內容的選擇、感受和反應的方式。媒介的知名度和可信性是這一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希望對你有幫助

『拾』 為什麼說經濟發展為大眾傳媒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沒錢的話,就沒有消費,那傳媒就失去作用
希望能幫到你,如果你的問題解決了,麻煩點一下採納,謝

閱讀全文

與大眾媒介對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