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宋代商品經濟發達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南宋時期對南方的開發,促成江南地區成為經濟文化中心。 主要是因為 宋朝是中國古代唯一長期不實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開創以來,即治坑礦、組織茶鹽開發。因而大量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投入商業手工業中,民間經濟受到刺激,突飛猛進。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與繁榮。在宋朝立國之初,宋太祖趙框胤就號召人們"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宋太宗也曾下詔"令兩制議政豐之術以聞",令官員們研究理財求富之道。宋神宗則認為"尤先理財",發過"政事之先,理財為急"的詔令。這些政策導向使商業大潮興旺,商貿高速發展,錢庄業迅猛發展,促使宋朝在世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最早的紙幣和銀行。銀行可以貸款、異地付款。北宋時期就大量開採金、銀、銅、鐵、煤等礦藏,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製造工廠和加工工廠。如造船廠、火器廠、造紙廠、印刷工廠、織布廠、各地的官窯等。廠里的工人按期領工資。南宋時的軍器所工匠竟達七八千人。造會子局,有徒工一千二百餘人。綾錦院織工達到四百餘人。除公辦的工廠外,一些私辦的工廠也相繼大量的出現與繁榮。因為經濟的空前繁榮,宋錢幣鑄造量非常大,如宋神宗時全國年鑄幣506萬貫。(唐朝最盛的開元盛世年鑄幣32萬貫)。 而且宋代的貨幣形式與種類太過豐富。銅錢、銀錠是宋朝的本位貨幣。宋朝銅幣和鐵幣並用,有些宋幣含有合金成分。此外還有些銀質錢幣。宋代的錢幣無論是種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造詣最多最好的錢幣。宋幣上銘刻的文字書法優美多為名家及皇帝手筆,篆隸真行草俱全,還古篆體、瘦金體。種種精美的貨幣使人愛不釋手,宋錢幣的藝術總類藝術性工藝最高。宋錢是當時周邊各國最喜歡最堅挺的貨幣。宋錢成為南海諸國的鎮國庫之寶。雖然遼國、金國等國也仿製宋幣造錢,但在金國流通最多最廣的是宋錢。直到現在出土存世的宋錢還是最多的。在今天東到日本、西至歐洲、非洲的廣大地區都有出土。足見宋的繁榮與強盛。為免攜帶大批銅錢來往之煩勞,在公元998年(咸平元年)前後在四川地區民間出現最早的紙幣"交子"。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但這種紙幣只相當於擔保的代幣券。宋朝政府先後印刷發行的紙幣種類有交子、錢引、關子、會子等幾種類型形式。公元1023年(天聖元年)宋政府開設了世界上第一個負責紙幣發行的官方機構"益州交子務",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央人民銀行。公元1024年宋政府開始印刷發行"交子",此種"交子"銅板彩印,上面印有鳥獸、花紋、圖案或故事等,異常精美。此種票據有如公債,分界發行。交子最初是以兩年為一界,發行新交子的同時廢止並回收舊交子,自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起,雖仍然是每兩年發行一界,但是每界交子的流通期增加到四年。交子的面值為自一貫文至十貫文的固定面值,以鐵錢為本,備有發行准備金,已經基本具備了近代本位貨幣的特徵要素。其施用愈來愈廣泛。票據的使用為商業繁榮提供了便利條件。北宋崇寧四年,在江北、華北地區發行了稱為"錢引"的新式樣的紙幣,但是只印了一界就因為流通不暢不能順利使用而停印。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四川交子改稱錢引,交子務也改稱錢引務,開始大量印刷紙鈔發行,由於數量發行過大,引起了錢引的嚴重貶值。公元1110年(大觀三年)限制發行量為天聖時的125萬貫左右,對流通地區也限在鐵錢行用的四川、陝西、河東地區,後又採取了受兌、停用舊錢引,增加准備金等多種方法,使錢引的價值得到恢復。南宋時期宋政府在杭州設立"行在會子務"專門管理印製"會子"。先後印造了一千文、兩千文、三千文及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六種面值的會子。會子以三年為"界",到期作廢,逐舊造新換舊。從公元1171年到公元1240年,共發行了十八界會子。後來政府規定第十七、十八界會子可以永久流通。這是真正意義上由政府發行的紙制的純粹錢幣。紙幣逐漸代替了銅錢做為主要交換媒介。商業的高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宋王朝還調整了歷代立法中重刑輕民的傳統做法,義利並重相當重視經濟立法。法規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專門設置了專賣法,如鹽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立法最為活躍的時期,其立法活動頻繁,法規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法規的制訂、實施各方面都具有前所未有的想像力。宋的經濟法令,注意到了國家與經濟活動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順應商品經濟的規律。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豐厚的社會財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稅於民又能保證政府收入。這就緩和了社會矛盾,進入治理國家的良性循環。宋朝的經濟,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公元1077年,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宋朝已經走出農業文明了,宋時中國的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商業社會那邁進了。宋朝的手工業中還出現了銅板印刷的廣告。比西方資本主義印刷的廣告要早三百多年。大學者蘇東坡曾給一做油食老婦人做過一首廣告詩,使之生意大振。沈括的貨幣流通速度論達到了現代貨幣理論水平。此外宋朝已出現類似現代報紙的"小報"了。世界的中國的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誕生於大宋強盛的商業浪潮中。
㈡ 從古代中國的商品經濟發展的歷程中,你能得到那些啟示
第一,要使中國近代社會經濟得到順利發展,必須以國家的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為前提。近代中國歷史表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掠奪,對中國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使近代中國經濟的發展,處於十分緩慢的狀況。沒有一個政治上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新中國,就不可能使中國經濟得到正常、健康的發展。
第二,民國經濟的歷史表明,在華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封建地主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是阻礙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在民國時期的中國,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控制了中國財政經濟命脈,他們利用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瘋狂地掠奪中國的資源,並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行壓制、打擊。封建地主經濟佔有農村絕大部分土地,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造成農民生活困苦,農村經濟萎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壟斷著中國主要經濟部門,對私人資本主義經濟進行排斥、打擊,阻礙了中國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三,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民國時期曾得到發展,這表明代表著新的生產方式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民國社會經濟史的重要內容,是貫穿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線索。但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封建勢力的包圍打擊下,難以得到正常、自由的發展,最後走向衰落。歷史表明,要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是非常困難的,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第四,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建立符合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前途是社會主義。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掠奪和封建勢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壓迫,阻礙了中國近代經濟的順利發展,因此,在中國人民進行爭取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革命斗爭中,必須建立新的社會經濟形態來代替舊的社會經濟形態。由於中國社會經濟的落後性,不可能馬上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必須根據中國的國情,建立一種符合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並以發展生產力為主,為以後過渡到社會主義開辟道路的新的經濟形式,這種新的經濟形式就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只有這種由多種經濟成分構成的特殊形式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才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需要。而在新民主主義經濟中,由於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居於領導和支配地位,這就保證了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前途必將是社會主義。
㈢ 商品經濟的發展簡史
在原始社會,人們生活在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氏族組織里,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共同佔有,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到原始社會末期逐漸出現了剩餘品,於是就有了氏族(或部落)之間對剩餘品的偶然交換。當發生了畜牧業和農業的分工時,商品交換逐漸擴大;後來發生了手工業和農業的分工,從而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貨幣,出現了商品經濟;商品生產的產生使商品交換經常化,進而產生了貨幣。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商品經濟是在自然經濟的縫隙中生長的;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才完全取代自然經濟,成為普遍的經濟形式。
世界上現存第一本經濟學著作是古希臘色諾芬(Xenophon,約前430-約前355或354)的《經濟論》,英語單詞 「Economy」、「Economics」即源於此。該書採用蘇格拉底與別人對話的形式,討論如何管理奴隸主家庭農場,堪稱「古代微觀經濟學」。他還著有《雅典的收入》,論述如何增加雅典國家收入,堪稱「古代宏觀經濟學」。此外,柏拉圖(Platon,前427-前347)所著《理想國》,從社會分工的角度論述奴隸經濟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鞏固和完善奴隸經濟制度,強調農業的基礎地位,主張限制商業、高利貸和私有財產。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所著《政治論》主要論述奴隸經濟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鞏固奴隸經濟制度,《倫理學》分析商品等價交換現象,認為貨幣使不同的商品等價。
歐洲封建社會始於公元476年,終於1640年,其間戰亂、災荒和瘟疫連綿不斷,經濟、文化黯然失色,人稱黑暗的「中世紀」(Middle ages)。義大利神學家阿奎那(Thomas Aquienas,1225或1226-1274)著有《神學大全》,根據上帝意志論證封建農奴制度的合理性,認為上帝創造萬物有高低之分,「下等人」應當受「上等人」統治。同時,提出公平價格理論、貨幣理論、商業理論和利息論,為商品經濟的發展作了折衷和辯護,有一定歷史進步意義。 1492年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約1451-1506)「發現」美洲大陸之後,國際貿易成為當時西歐主要經濟增長點,催生了「重商主義」(Mercantilism),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萌芽。認為:只有金銀才是財富,主張促進商業發展,開展國際貿易,實行貿易管制。第一次正面肯定商業和商品經濟,堪稱「革命性」突破。早期重商主義主張「貨幣差額論」,即只出口不進口,主要代表作是1581年於英國匿名發表的《對中國同胞某些控訴的評述》。晚期重商主義主張「貿易差額論」,即少進口多出口,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孟克列欽(Antoine de Montchrétien,1575-1622,又譯「蒙克萊田」,1615年發表《獻給國王和王後的政治經濟學》,首次使用「政治經濟學」一詞)、柯爾培爾(Jean Baptiste Colbert,1619-1683)以及英國的托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又譯托馬斯·曼,1621年發表《論英國與東印度公司的貿易》)。
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主要產生和發展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前期,即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取得完全勝利的時期。具體說來,這一時期大致上就是17-19世紀中期期間。該時期內,西方國家的經濟在資產階級革命的配合下,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克服重商主義經濟理論和觀念的缺陷的客觀條件已經具備。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所代表的經濟思想和學說與重商主義的理論學說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其主要特點是主張實行經濟自由主義。這意味著個人可以在擺脫封建經濟制度殘余和重商主義那樣的國家干預情況下,實行自由經營;政府應當在保證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對經濟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讓市場機制自動地調節經濟,配置資源。
英國經濟學家配第基於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的實際,提出了不同於重商主義的觀點:(1)財富是物質產品,勞動是財富的源泉;(2)市場自動調節比人為地調節更能符合社會整體利益,即「看不見的手原理」(Principle of invisible hand),據此主張自由放任政策。 法國的「重農學派」(Physiocrats)主要代表人物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1758年發表《經濟表》,反對重商主義,主張自由貿易。但由於法國小農經濟比重較大,工業發展相對落後,因此認為只有農業才是社會財富的源泉,貨幣只是流通手段;工業只是對農產品進行加工,是農業的附屬物;對外貿易只是一種等價交換,都不能增加社會財富。1830年代以後,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分化為兩支,即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1842-1924,1890年出版《經濟學原理》)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school),馬克思主義者一般稱之為「庸俗經濟學」(Vulgar economics)。 「新古典經濟學」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辯護」,認為:市場完美有效,能夠自動實現資源最佳配置,奠定了現代微觀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框架,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廠商理論、分配理論等。
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後,西方經濟學開始出現了大的變化,即發生了「凱恩斯主義的革命」。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否定了新古典經濟學的主要思想傾向,開創了一個新的經濟學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既恢復了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國家干預主義的經濟思潮,使之在經濟生活中重新占據了主流地位,也同時存在著原先曾經占據過主流地位但在凱恩斯主義出現後暫時退居次要地位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潮。 中國人很早就懂得經商。原始時代,人們共同對抗自然,生產力有限,未能形成分工。不斷改進的勞動工具提高了人們的生產力,生產物過盛衍生了原始的交換。這些交換先是偶然性,漸漸變得經常而刻意。中國人很早就學會經商,據《易經》所載,神農氏曾在日中設市以「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這可算是原始的市集。在遠古時期,商部落就以善於交換出名,周武王滅商後,商朝的遺民為了維持生計,傳說他們的祖先曾駕著牛車遊走部落之間,進行交易。日子一長,便形成一個固定的職業。周人就稱他們為「商人」,稱他們的職業為「商業」,由此引申,出售的生產物便叫「商品」。
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春秋時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鄭國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貢和范蠡;戰國時期著名的商人有魏國的白圭、呂不韋。戰國時期各國鑄造流通的銅幣種類增多,貨幣的數量大,種類多,反映了商業較過去發達。商品交換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繁榮。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由於農業經濟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特別是隋朝時開鑿的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促進了商品流通范圍的擴大。唐代還出現了櫃坊和飛錢。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中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沿岸出現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飛錢類似於後世的匯票。櫃坊和飛錢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它們的出現又促進了商業的便利與發展。
宋元商業的繁榮,商業要繁榮,政府就必須放鬆對市場的嚴格控制。兩宋時期商業的繁榮,就是建立在從唐代後期起,市坊嚴格分開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時間基礎上的。兩宋時期的商業繁榮是全方位的,不僅商品的種類繁多,而且國內貿易、邊境貿易和對外貿易都很繁華。商業的繁榮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元代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促進了商業的繼續繁榮。兩宋商業空前繁榮,商業環境相對寬松,概括而言:首先,北宋建立以後社會經濟得以正常發展,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政府逐漸放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從唐代後期起,市坊嚴格分開的制度逐漸被打破,到宋代,店鋪已可隨處開設,買賣時間也一改日中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經營。第三,宋代市場上雖然仍然使用金屬貨幣,但在北宋時,四川益州的富商開始發行紙幣「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發行使用便利了商業活動的進行,促進了商業的繁榮。第四,兩宋時水陸交通便利,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暢通,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元代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重新疏浚了大運河,疏浚後的大運河從杭州直達大都;開辟了海運,海運從長江口的劉家港出發,經黃海、渤海抵達直沽(天津);元政府還在各地遍設驛站,橫跨歐亞的陸上絲綢之路也重新繁榮起來,這些都促使元代商業繼續繁榮。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華的國際商業大都會。從東歐、中亞,從非洲海岸,從日本、朝鮮,從南洋各地,都有商隊來到大都。城內各種集市三十多處,居民不下十萬戶。
明清時期。政府對商人徵收沉重的商稅,並施行種種壓制政策,相比於宋元,有明顯的退步。這需要補充一定的資料,加以說明。明清時期,政府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對民營商業征稅不僅稅率高,稅目繁多而且關卡林立。明清政府還繼承了專賣專營的傳統,限制了民營商業的經營范圍,從而阻礙了工商業發展。
明清城鎮商業依然呈現繁榮景象。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體現了小農經濟與市場的聯系日益密切,農產品商品化得到了發展;城鎮經濟空前地繁榮和發展,許多大城市和農村市場都很繁華。只有這樣才能使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迅速。其次,隨著商業的繁榮,商人的情況發生了新變化,明清時期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商品經濟是春秋戰國時期產生的。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促進了社會分工和擴大和交換的發展,形成了一支專門從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工商業階層。他們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立足於社會歷史舞台。他們所從事的生產和經營,構成了新型社會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㈣ 元朝,唐朝,明朝商品經濟發展的原因與表現
元朝:1,民族的大融合,國家的統一,為經濟恢復和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寧的環境。
2,元朝一改前朝歷來的「重農抑商」政策,提倡商業的發展,帶動社會經濟恢復。
3,對外交流的結果。
唐朝:
開始徵收茶稅,農業上水稻種植的推廣,新型農業器具的發明應用,絲綢技術的進步,對外貿易繁榮,城市中的東市西市的劃分等。
明朝:
1、商品經濟萌芽產生並發展.不顧僅限於南方發達地區.
2、經濟總量大幅度提升.
3、白銀大量湧入中國.
㈤ 中國商品經濟產生時間
1984年。
1984年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明確指出:
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全民所有制經濟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是可以適當分開的,全民企業在服從國家計劃和管理的前提下;
應在生產和經營上享有廣泛的自主權,使企業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決定》從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一科學論斷出發,對社會主義的計劃體制、價格體制、政企職責分開、建立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了適合中國生產力發展的改革方案。
198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指出: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大力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生產社會化、現代化的不可少的基本條件。這些關於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大發展。
中國人很早就懂得經商。
原始時代,人們共同對抗自然,生產力有限,未能形成分工。不斷改進的勞動工具提高了人們的生產力,生產物過盛衍生了原始的交換。這些交換先是偶然性,漸漸變得經常而刻意。
商部落就以善於交換出名,周武王滅商後,商朝的遺民為了維持生計,傳說他們的祖先曾駕著牛車遊走部落之間,進行交易。
日子一長,便形成一個固定的職業。周人就稱他們為「商人」,稱他們的職業為「商業」,由此引申,出售的生產物便叫「商品」。
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春秋時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鄭國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貢和范蠡;戰國時期著名的商人有魏國的白圭、呂不韋。
戰國時期各國鑄造流通的銅幣種類增多,貨幣的數量大,種類多,反映了商業較過去發達。商品交換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繁榮。
㈥ 商品經濟發展迅速和區域分工明顯的區別
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的兩種基本經濟形態。主要版區別如下:
自然經濟是權為了直接滿足生產者自己或本經濟單位需要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商品經濟是直接以市場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態,它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
自然經濟與較低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生產規模狹小,社會分工水平低下,生產者之間很少發生經濟聯系,因而其發展比較緩慢。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分工不斷深化,生產者生產的目的就是為了直接的市場交換,不同的商品生產者在市場上通過商品交換聯系在一起。商品經濟的出現既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同時它也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商品經濟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重要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社會分工;另外一個條件或稱決定性的一個條件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ol>
㈦ 為什麼說 商品經濟既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有是生產力發展不夠充分的產物
用政治理論解釋:在原始社會初期,生產力水平極低,人們根本就沒有剩餘產品,更不懂得版交換,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剩餘產品,人們逐漸開始懂得交換,所以出現商品,所謂商品,就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生產關系也隨之改變其自身的性質和形式,私有制出現,簡單商品經濟(資本主義以前的商品經濟)隨之出現、發展,隨著私有制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發達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出現,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此時,商品經濟成為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但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更充分地發展,在很遠很遠的將來,人們所需的物質資料必將會極大的豐富,到那時,勞動產品將不需要用於交換,所以商品(商品即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將不會再存在了,所以說,商品經濟即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又是生產力發展不充分的產物。
㈧ 商品學形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市場經濟與商品經濟的聯系,集中體現在市場機制和市場體系等范疇上。
就市場機制而言,商品經濟是通過價格、供求、工資、利率、競爭等市場機制來運行的,而市場經濟的涵義就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兩者有著共同的機制。
就市場體系來說,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的范圍必然擴大,不僅有商品、物資市場,而且有資金、技術、勞務、土地等生產要素市場,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市場體系。市場體系的形成,既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表現,二者有著共同的內在要求。
市場機制、市場體系范疇屬於經濟運行的機制和手段,而市場經濟屬於經濟運行的體制和模式。但這些范疇都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內涵,並且在總體上體現著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因此,是否按社會通行規則搞市場經濟,檢驗著這種商品經濟的真假性及其發達程度。
然而,商品經濟不等於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發達商品經濟的表現形式和現代形態。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一、原始商品經濟和簡單商品經濟,雖然也是一種商品經濟形態,然而卻不是市場經濟。只有建立了統一市場和市場體系的商品經濟才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市場化的商品經濟。
二、以小生產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不是市場經濟,只有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商品經濟,才能成為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社會化的商品經濟。
三、在發達的商品交換中,經濟關系貨幣化,金融市場、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經濟運行,才能形成市場經濟。可以說,市場經濟是貨幣化的商品經濟。
四、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投資政策、價格政策、對於市場經濟有著很大的導向作用。
五、一個國家的商品經濟不能搞封鎖壟斷,閉關自守,而應全面開放,參與國際交換和競爭,把自己融匯於世界經濟之中。只有在開放條件下,才能與世界經濟接軌,把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對接起來,形成現代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開放化的商品經濟。
六、商品學的形成與內容,要反映經濟發展的進程、業態和樣式。
㈨ 貨幣不是商品經濟內在發展的產物;是商品價值形式發展的結果
(B)
否
貨幣是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發展的產物;貨幣是商品價值形式發展的結果。
文字游戲玩個鳥。
㈩ 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抄歷了:
原始社會→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發展→剩餘產品增加→私有制出現→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出現→商品經濟出現
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商品之間的交換主要由市場調配時,這種社會化,由市場進行資源調配的商品經濟就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
(10)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擴展閱讀: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和消費資料的全部或大部分都要通過市場交換來獲得,商品生產者以追求價值為目的,並通過市場交換來實現。
商品生產者為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並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必然競相改進技術或採取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追求經濟利益的內在動力和市場競爭的外在壓力,不斷激發著商品生產者的開拓進取和創新精神。
商品生產者為了獲得更多的價值實現和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必然不斷增加投入、改進技術和改善經營管理,從而使生產規模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