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建國後生態經濟學的興起和發展歷程
我國的生態經濟學是1980年由中國已故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提出建立的.它的出現是生態時代的需要,其目標是實現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經濟學在我國作為一門新興邊緣學科.明確了自己的研究對象,建立了本身的學科理論體系,並廣泛用於指導國民經濟發展的實踐.對我國經濟改革和現代化建設起了很大促進作用[21。過去.由於沒有經濟與生態協調的思想做指導,嚴重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使經濟社會不能可持續發展.因此推動了生態經濟學的產生。生態經濟學的建立,為指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我國建立生態經濟學的目的是指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我國生態經濟學的建立反映了新的時代實現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是世界和我國生態與經濟的矛盾日益尖銳化的反映。生態經濟學的產生是新時期解決普遍存在的生態與經濟矛盾的需要。我國的生態經濟學是世界生態經濟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生態經濟學的產生表現出與世界走向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實踐和理論潮流的三個同步:即與世界3O年來的環境與發展運動同步[3]:與世界生態經濟學理論的形成同步…:與世界經濟生態化趨勢的出現同步
② 如何發展生態經濟 促進綠色發展 鄉鎮
首先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要有一部切實可行的可持續的生態項目規劃方案,方案要契合當地戰略發展方向。
其次,涉及到的生態項目要具有招商引資的特色點,這樣才能促進區域繁榮,帶動發展。
然後與政府達成合作協議,要有配置齊全的團隊對項目進行跟蹤跟進,確保項目落到實處。尤其是現在互聯網時代,更要在網路上宣傳生態縣及綠色村建設的情況。與網友形成互動,吸引關注,達成推廣的效果。
③ 中國共產黨不同階段的生態文明觀與當時國內經濟發展狀況和自然規律的認識有什麼關系
你好:
中國共產黨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這是中國共產黨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三個文明」之後的又一奮斗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途徑。同時,從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分析,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三個文明發展階段,世界各國都在反思工業文明對自然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帶來的負面作用,探討以新的文明形態取代工業文明,而生態文明順應這一發展潮流應運而生。因此,建設生態文明,不僅是中國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客觀要求。認真分析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的形成條件、形成過程,深入研究其內容特徵,總結生態文明實踐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研究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措施,就是為了更好的把握生態文明發展規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由於生態文明理論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哲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性研究課題,本論文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指導下,堅持實踐的觀點,綜合運用哲學、政治學、黨史學、社會學、經濟學、生態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圍繞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這一主題,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和論證。主要內容概述如下: 第一部分對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的形成條件進行了分析總結,認為馬克思主義有關生態文明的思想理論是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形成的哲學基礎,中國古代樸素的生態文明哲學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形成的歷史淵源,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是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形成的現實基礎,現代西方生態文明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的形成提供了科學借鑒。 第二部分對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的形成過程、內容特徵、現實意義等進行了歸納論述。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的形成是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基礎上,從節約資源、改善環境的思想,到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思想,再到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構建和諧社會思想、建設生態文明的思想,一步步豐富發展起來的。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的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生態政治。包括有利於生態文明發展的政治制度框架、和諧的國內外政治關系、健全的生態法律體系、順暢的體制機制、科學的管理方式等。二是生態經濟。包括科學的經濟發展目標、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方式、生態化的產業結構等。三是生態文化。包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文化、節約環境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健康文明的消費意識、指導生態文明發展的創新理論成果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前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它順應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潮流,是對世界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貢獻。 第三部分是對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的實踐探索進行分析總結。本文從生態意識、自然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模式、法律制度、行政管理、社會評價體系等方面,對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實踐的經驗教訓進行認真分析,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借鑒。 第四部分是對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深入探討。本文認為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進一步強化生態文明意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法律制度建設,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健全完善科學的社會核算和評價體系,等等。
④ 為什麼國家要發展生態經濟
因為生態經濟,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保護環境的同時還能發展經濟,一舉兩得,有前景,更適合長遠發展
⑤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走生態經濟發展
這是國家所倡導的生態經濟發展,如果不按這個生態經濟發展走的話,那樣會污染會很厲害。對地球也是不好的得國家也是不好的
⑥ 生態經濟發展要素、生態經濟發展基本模式有哪些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CJJ200712032.htm
⑦ 什麼是生態經濟問題,舉例說明
三峽水電站建起後,重慶萬州被水淹了,而重慶會發生很多地質問題回,生態也會受到答影響,而由此那些收到影響的區域的經濟發展如何?發展模式改變了?發展快了?……
我有個老師在做這方面的研究,報告應該出來了。但我了解的不多
⑧ 急求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關於全市生態環境情況的調查報告
生態環境建設調研組
一、全市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的成績
我市歷史上是個山清水秀、生態良好、風調雨順、資源豐富的地方。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政策等因素導致生態環境建設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使全市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大量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壞,森林蓄積量和覆蓋率逐年下降,到2007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0.1%,比1980年相比下降近6%。草原遭到破壞,人們盲目擴大耕地面積,大量草原被開墾。從1986年到現在年平均開墾草原2000公頃以上,目前平原鄉鎮草原基本已經全部退化(具體數字目前正在普查中)。早年的訥謨爾河兩岸草塘因圍墾造地,使其喪失了應有的生態功能。其結果導致了水土流失嚴重、水源涵養能力下降、生態多樣性遭到破壞、物種不斷減少、自然災害時有發生。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壞不但惡化了環境,而且嚴重影響了人們生產生活,制約了全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對此,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做大做強礦泉生態和旅遊休閑特色產業經濟,著力打造「生態、休閑、養生、宜居」城市,走出了一條特色化的生態發展之路。
(一)生態保護成果顯著。
大力實施森林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程。2002年以來共完成各類造林面積14.7065.365萬畝。其中:「三北」防護林造林0.41萬畝,退耕地造林1萬畝,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萬畝,封山育(造)林面積5.5715萬畝,重點公益林培育林間空地造林面積1.46萬畝,重點公益林培育疏林補植面積0.9萬畝。
不斷加大草原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力度。2002年以來實際完成退耕還草1900畝、草原治理900畝。加強草原管理,堅決制止和打擊毀草開荒案件,累計查處毀草開荒案件120餘起,解決草原糾紛36起,累計種植牧草780畝,青貯玉米1000畝。
全面推進國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加強地質環境治理,2008年8月投資200萬元完成了團結鄉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嚴格基本農田保護,保護區面積12.5萬公頃,佔全市耕地面積的84.37%。完成省重點小流域治理面積達1.8萬公頃,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達24.39%。2006年完成團結礦泉稻土地整理一期工程250公頃,訥謨爾河流域土地整理項目585.77公頃,全市退化土地治理率達到14.6%。2002年10月闢建山口省級自然保護區一處,總面積為994.899平方公里。
積極開展城鄉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一是圍繞建設「礦泉旅遊文化名城」發展戰略目標,不斷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城市環境質量。2005年至2008年四年累計投資3897.98萬元,共完成市政工程64項。其中硬化道路15條,總面積62497平方米;栽植行道樹1325株,綠化防護林5200餘株;改造自來水干線4條2210米,排水管線12條8058延長米;新增和改造人行道13段,面積84194平方米,瀝青罩面道路5條88326平方米;新增和改造路燈394桿;翻新公廁32座,新建水沖式公廁2座,維修公廁44座;新建3處休閑健身廣場,總面積為31838平方米;完成道口硬化、盆栽花卉等項目。2005-2008年,新開工建設項目45項,40.07萬平方米。其中,住宅24.15萬平方米,占整個建設面積的60.27%。自2005年開始實施集中供熱工程,用3年時間完成了5台20噸鍋爐的熱源廠、5萬延長米的供熱管網和9個換熱站的建設。截止目前,市區集中供熱面積已達100萬平方米,樓房供熱普及率97%。污水處理廠工程項目2006年10月被國家環保總局、發改委、建設部以環發{2006}149號列為國家「十一.五」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規劃,至2007年完成了可研、初設、環評、一期等相關批復手續。2008年全面啟動了污水處理廠建廠工作,廠區佔地19500平方米,工藝採用德國cwsbr先進工藝,出水將達到國家規定的一級a標准,日處理能力1萬噸。目前規劃、用地、征地補償、建設項目主體確立等相關手續齊備,進廠道路、輸電線路已經完成施工,施工圖紙委託省規劃設計院設計,設計已基本完成,工程已於今年10月13日正式開工建設,計劃於2009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屆時我市城市生活污水將得到有效處理並達標排放。二是圍繞以增產增收,提高農業生產力為突破口,積極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改善村民生活質量。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全面提高農業抗災能力,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2003年以來,累計完成總工程量29.8萬立方米,完成投資729.05萬元。先後建成灌澇區配套建築物50座,維修渠首攔河壩1座,維修病險水庫5座,改擴建塘壩3座,新打人畜人水井34眼,新購噴灌設備12套,完成渠道防滲500m, 本文章共2頁,當前在第2頁 上一頁 [1] [2] 維修各級灌溉渠道15000m,新增旱田節水灌溉面積2379畝,改善灌溉面積1萬畝,挖排水干、支、斗溝37條、截流溝1條共計39.5公里,清淤河道900米,新增澇區治理面積8790畝,改善農田排澇面積6000畝,新建護岸工程3處。認真落實全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精神,完成了龍鎮發展村生活污水處理示範工程項目和雙泉鄉龍豐村畜禽養殖糞便
無害化處理工程項目的申報工作。改善農村能源結構,積極推廣農村沼氣清潔能源的使用。現已建成全市 「一池三改(沼氣池、改廁、改圈、改廚)」國債農村沼氣項目515戶,重點建設范圍涉及到全市6個鄉6個村,實現了集養殖業、特、綠色農業,農戶照明、取暖、做飯為一體的綜合開發利用。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
(二)生態經濟不斷發展。
以發展特色、綠色農業產業為重點,實現由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向現代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堅持特色綠色農業發展方向,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標准化作業水平,合理調整種植業結構,建設科技示範園區17處、15萬畝,引導農民重點發展「雙高」大豆、優質麥、礦泉稻、雜豆、柞蠶、礦泉魚等優勢作物,建立「雙高」大豆、優質專用小麥、馬鈴薯、礦泉稻四大糧食生產基地。「雙高」大豆發展到6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10萬畝,馬鈴薯發展到13萬畝,礦泉稻達到6萬畝,水稻大棚達到11個,雜豆10萬畝、柞蠶600把、礦泉魚2500畝,綠特色食品種植面積85萬畝,農作物品種優質率達到95%。同時開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申報工作,礦泉稻獲得綠色標志,山口湖漁通過了省有機食品檢測中心的檢測,成為中國有機食品。
以培育優良、優質畜禽養殖產業為重點,實現由以農業生產為主導向畜牧業生產「半壁江山」的轉變。以新農村建設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繼續堅持以「兩牛一羊」和特種養殖為重點,調整畜牧產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壯大龍頭企業和基地飼養規模。加快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標准化和產業化發展步伐。截至今年9月份存欄奶牛、肉牛、肉羊、生豬、家禽分別為7238頭、35225頭、151940隻、34544頭、60.11萬只,同比增長25.8%、33.9%、9.2%、17%、60.4%。打造龍頭企業及基地建設,已建立朝陽蒙陽冷凍廠、龍鎮旺仔冷凍廠等6個肉羊屠宰廠,8個榨乳站點,和平鎮大鵝屠宰廠1個。初步形成了5個養殖基地,建成了4個奶牛養殖專業村、3個養殖小區,截至今年6月份發展各類養殖專業戶1229個,全市畜牧產業化發展格局雛形顯現,逐步向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畜牧發展模式轉變。
以特有的自然資源景觀和突出的人文社會環境為重點,實現生態旅遊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異軍突起。圍繞「礦泉旅遊興市」發展戰略,依託特有的旅遊資源優勢,有效整合旅遊資源,使旅遊產業成為我市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境內除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大連池風景區外,山口湖風景區是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的理想之地,也是國家aaa級旅遊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沾河國家森林公園是我國最大的森林濕地,「神州第一漂」聞名遐邇,現已被列為國家級濕地保護項目。旅遊配套產業長足發展,現有三星級飯店1個,二星級飯店2個,總投資達6億元的五大連池宏福溫都水鄉國際旅遊中心正在建設,屆時將使旅遊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07年實現旅遊業收入10562萬元,佔gdp比重的3.9%。
(三)生態市建設扎實推進。
2003年啟動生態市建設以來,先後召開政府常務會議5次,市長辦公會議11次,認真研究解決生態市建設與環境保護重點工作。
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了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負總責制度,先後三次調整了我市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成員。由市編委批准成立了生態市建設辦公室,設在環保局並由專人負責。建立了聯絡員隊伍,健全了28個部門46個聯絡員個人檔案。
科學合理規劃。2003年參照《黑龍江省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編制完成了《五大連池市生態市建設規劃(草案)》,同年10月該規劃通過了市人大常委會審議並批准實施,2004年對該規劃進行了二次修編,同年4月份修編後的《規劃》順利地通過了省專家組的評審,使我市的生態市建設規劃日趨完善、更加科學縝密。成為我市今後一個時期生態市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年度重點工作有效推進。2006、2007兩年,由我市「政府搭台、企業唱戲」,圓滿完成「中國環境友好型社會成果展覽會」一、二屆的我市參展任務,一方面有效地推介了參展企業的產品,另一方面宣傳了我市特有的自然資源和城市風貌。深入開展生態示範試點創建活動,農村環境「臟、亂、差」的問題逐漸消除。2005年11月我市被正式命名為省級生態示範區。2007年10月雙泉鄉被正式命名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今年龍鎮、龍鎮發展村、雙泉鄉龍豐村三個試點已完成申報工作,年底有望獲得省環保廳的驗收與命名。
二、全市生態環境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市的生態環境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態環境逐漸得到恢復,生態對經濟持續發展和改善人居環境的促進作用開始顯現,但總體看還處於起步階段,尚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一)全民生態保護意識淡薄。
一部分人為了眼前的利益,違法破壞生態植被開荒、興建魚池等現象仍然存在。化肥過度使用,有機肥施用量逐年減少,造成土壤養分單一,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長受限。農葯殘留危害,致使土壤葯害嚴重。
(二)生態治理資金投入明顯不足。
目前國家的地方生態建設與治理項目資金,主要是投向典型生態示範試點地區,多數採取以獎代補形式進行資金補助,其他地區享受資金支持補助甚少。由於受資金困擾,一些大型農業水利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城市垃圾處理項目、農村能源建設和綠色產品生產開發進展比較緩慢,有的不能開展。
(三)生態環境保護相關部門聯合執法工作機制尚未形成。
個別部門行政許可把關不嚴,不遵守環保前置審批條件,擅自對資源開發項目和城鄉建設項目審批,同時又沒有履行對其他部門的通告義務,一旦發生環境權益糾紛,相互推諉,刻意減輕承擔的責任,社會影響與群眾反映強烈。部門間聯合執法相互配合不到位,執法不嚴、工作不力、效果不佳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全市生態環境建設下步工作思路與措施的建議
總體思路: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市委六屆六次全委(擴大)會議和市七屆四次人代會精神,牢固樹立生態優先、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保護青山綠水就是發展的理念,繼續加大生態市建設力度,加強城鄉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抓好全市污染減排工作,確保完成目標考核任務;建立多渠道投資體系,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強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生態環境監管,積極打造「生態、休閑、養生、宜居」城市,實現經濟與社會、人口與自然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協調發展。
(一)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實現生態市建設有效推進。
按照《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和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使我市農村真正步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抓住國家著力建設大小興安嶺功能區有利契機,繼續推進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完善政策、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開展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實施草原建設和保護工程,保持草原現有水平,推進退牧還草,發展灌溉草場,恢復草原生態植被,逐步解決草原畜禽超載放牧的問題。加強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合理推進山口電廠開閘放流,實現下游水生生物資源增殖養護和農業灌溉用水永續利用,使水源下游水生生物物種及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恢復和保護。圍繞礦泉水、蘇打水項目系列合理開發利用,嚴把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關,進一步強化對雙泉水源地和農村水源地的監督管理。推進訥謨爾河流域團結、建設區域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加大土壤侵蝕、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山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批建進程,積極開展訥謨爾河流域省級自然保護區闢建工作,打造訥謨爾河流域生態長廊。加大山口庫區濕地及其動植物多樣性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力度,保護珍稀物種和物種資源,防範外來動植物疫病和有害物種入侵。開展國家級生態示範區試點的晉級工作,積極謀劃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依託比較優勢資源,開創我市特色生態礦泉旅遊經濟之路。重點發展高層建築,節約城市用地,塑造現代化城市形象。加快園林式公園、沿街花草植被建設步伐。合理規劃,建設訥謨爾河橋北生態休閑城,吸引外來人口落戶我市,促進消費增長,努力創建「生態、休閑、養生、宜居」 的綠色之都、魅力之城。
(二)大力推進污染減排,實現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
加強重點工業企業、生活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鑫源熱力公司要新上先進脫硫設備,減少二氧化硫排放,實現總量削減。多方籌集資金爭取城市垃圾處理場項目建設,繼續加大棚戶區改造工作力度,實現並入城區集中供熱管線。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繼續加大生態農業,特別是礦泉系列農作物的開發,積極開展綠色、有機、無公害食品的認證管理工作,引導和鼓勵相關企業開發認證綠色食品,不斷打造企業和產品品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壯大工業經濟,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審核制度與管理。加大生態旅遊產業景區、景點及基礎配套設施開發建設,以「太平——和平——建設」、「新發——雙泉——龍鎮」兩條主線,闢建生態農業觀光園,打造生態農業綠色走廊,吸引觀光遊客到我市休閑旅遊,提高對外知名度。加快林業特產經濟發展,實現自然資源的有效開發,提高山產品深加工的附加值。促進畜牧業規模化,實現農民「環境權益、經濟增長」雙贏。
(三)暢通資金投入渠道,實現生態環境建設投入多元化。
要積極爭取國家和上級扶持,抓住國家和省加大對生態治理專項補助資金投入的契機,做好上下對接,加強生態和環保項目的篩選、申報及立項工作,多渠道籌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制定地方優惠政策,廣泛吸納民間資本和域外投資參與生態環境建設。
(四)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生態環境建設科學化。
在造林綠化上,要按照適地適樹原則,以林種、樹種結構調整為主線,以低產林改造為突破口,全面提高造林質量,積極推廣應用造林新技術,提高造林成活率;在農村能源建設上,要注重推廣「四位一體(沼氣池、畜禽舍、廁所、日光溫室)」生態模式;積極推廣秸稈氣化、風能發電等新能源技術;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上,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切實加快綠色食品開發、環境污染防治與保護步伐,努力提高生態環境建設總體水平。
(五)切實強化監督檢查,實現生態環境建設考核目標化。
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建設各部門協調工作機制,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採取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推進。加強重點工程監管,對新建和改擴建項目嚴格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程序,對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或項目堅決不批。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包鄉(鎮)、村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把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成績的好壞作為評價幹部的一項重要指標。繼續堅持鄉鎮黨政領導幹部環保目標和生態目標量化考核機制。
⑨ 峽山生態經濟發展區的區域概況
2007年濰坊市委市政府析昌邑、安丘、高密(劃轉峽山區代管34個行政村,為:前鋪、後鋪、前內嶺、後嶺、中嶺、西嶺容、鄭公、柿子園、住王莊等)及諸城等縣市成立峽山生態經濟發展區,現屬縣級編制,歸濰坊市直管,為山東省省直屬單位。
峽山水庫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