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如何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

如何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

發布時間:2020-12-08 23:30:54

Ⅰ 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一)優化產業結構是新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路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國際看,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產業競爭異常激烈。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試圖在新的技術平台上提升製造業和發展新興產業,繼續以核心技術和專業服務牢牢掌控全球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對我國提升產業層次、發展先進製造業形成巨大壓力;新興市場國家也在加快產業升級,一些發展中國家利用其低成本優勢,加緊與我國在傳統國際市場展開競爭,我們面臨著發達國家搶占戰略制高點和發展中國家搶占傳統市場的雙重壓力。從國內看,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傳統發展模式面臨諸多調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發展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勞動力、土地、燃料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持續上升,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日趨強化,對優化產業結構形成了倒逼機制。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不到位,不僅影響短期穩增長促轉型目標的實現,還將嚴重製約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

(二)優化產業結構是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要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提高產業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改變產品附加值低、產能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狀況,提升產業整體素質。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產業發展模式向綠色低碳、清潔安全轉變。統籌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打造新優勢,增強我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

(三)優化產業結構是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要著力點

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努力實現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把優化產業結構作為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動力,創新品種、提升質量、創建品牌、改善服務,努力向消費者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引領創造新的消費需求,擴大消費市場。把優化產業結構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把優化產業結構作為促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依託,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和農業現代化。

Ⅱ 如何理解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一)2010年,本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

中國的現代化,又到了一個攸關未來的路口。

「在經歷了近百年的外族羞辱、入侵、戰爭以及難以名狀的事件後,中國人正准備擁抱久盼的夢想,那就是國家的現代化」。當世界以慨嘆的目光,打量這個追趕者60餘年砥礪奮發的身影,「1949—2049」這一中國現代化的時間表,也進入了攻堅克難的「後半程」。靠什麼保證現代化的持續性?靠什麼續寫「前半程」的輝煌與光榮?中國必須做出抉擇。

「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黨的十七大,新的遠見開始凝聚。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一場國際金融危機使傳統發展方式「軟肋」盡顯。2009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新的任務迫在眉睫。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2010年初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發表重要講話,新的認識飛躍升華。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個時代的命題、發展的課題、現實的難題,在過去一年以前所未有的峻切,期待我們的破解之道。這一年,我們不僅有發展速度的V型反轉,更有發展方式的切實突破。國際輿論敏感地指出,「這個以接近10%的速度飛翔了30年的國家,在關注GDP增速的同時,開始更加關注GDP的構成和質量。」

多一些歷史眼光的人還發現,如同當年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步伐,無比艱難卻無比堅定;今天,這個發展中大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步履,同樣艱難也同樣堅決。

若干年後人們會看到,來自經濟領域的這場深刻變革,是決定中國現代化命運的又一次重要抉擇。

(二)這一抉擇,始於科學發展的時代要求,源於不變不行的現實憂患。

「金融危機引發的『傳染病』使眾多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倒下,中國也面臨『失去免疫力』的危險。假如沒有大規模政府投資拉動,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低點可能會降至1%左右。」

為什麼會這樣?

與發達國家金融體系陷入泥沼,危機從金融領域蔓延到實體經濟領域不同,中國的金融業健康穩定,對實體經濟的「造血」功能毫發未損,為什麼我們也在這場冠名「金融」的危機中受到嚴重沖擊?

問題出在經濟發展方式上。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國際市場,外貿依存度從改革開放之初的9.7%上升到目前的60%,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如此之高的外貿依存度,帶來與國際市場「同此涼熱」的高風險度。一旦危機席捲全球、外部需求急劇下滑,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就必然因為出口的自由落體式滑落而失去平衡。

長期以來,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術、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更多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依靠資源能源的大量投入來賺取國際產業鏈低端的微薄利潤。「世界工廠」的光環,掩不住90%的出口商品是貼牌產品的尷尬。在巨浪滔天的金融海嘯里,這些沒有自己「頭腦」和「心臟」的貼牌企業更容易「沉沒」。

重國際市場、輕國內需求,重低成本優勢、輕自主創新能力,重物質投入、輕資源環境,重財富增長、輕社會福利水平提高,這就是我們長期形成的傳統發展方式。這樣的發展方式不夠注重結構的優化、效益的增加、過程的可持續和成果的共享,難以實現質與量的統一、快與好的統一、物與人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這樣的發展方式與國際金融危機「雙碰頭」,自然會產生強烈的共振效應。「雖然金融風暴沒有正面沖擊中國,但『發展方式病』的存在,還是使這個龐然大物趔趄了一下」。

「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客觀上為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難得機遇」,黨中央果敢科學的判斷,堅定了人們以變革促轉型、從危機看生機的決心。穿越漫天怒吼的金融風暴,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時代命題,開始醞釀初現形態的「質變」,預示著中國現代化歷程上的重要轉折。

(三)自18世紀下半葉,蒸汽機吐著白氣推開現代化大門以來,人類文明發生了深刻的嬗變。在現代化進程的大舞台上,新老大國次第亮相,演繹了各具特色的發展篇章,這當中有一條堪稱規律的結論:一個國家要保持充滿活力、持續向上的發展態勢,關鍵是讓經濟發展方式始終與時俱進,找到符合時代潮流、契合自身發展階段的現代化路徑。

近300年的世界現代化史,就是一部發展方式的更新史。正是依靠工業革命,轉向工業立國,才使英國這個孤懸一隅的小島,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成為跨越兩個世紀世界發展的領頭羊。正是重視科技發明、信奉「專利制度就是將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才使美國這個原本照搬歐洲技術的學生,成為一個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國家,抓住機遇躍居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並以不斷創新的方式增強綜合國力、鞏固超級大國的地位。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拉美經濟高速起飛,但由於未能在收入分配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方面及時轉型,其人均收入長期阻隔在6000美元的「玻璃穹幕」中,掉進了「拉美陷阱」。同一時期,日本和韓國的工業化高速推進,卻忽視了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型,企業發展仍以政府為主導,致使一個個「超大企業」缺乏創新活力,技術多停留在模仿層面,陷入了「日韓困境」。

沒有一勞永逸的現代化,也就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方式。在發展方式這個問題上,不變則罔,不進則退,這條兩百多年來錘煉的歷史經驗,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推進現代化的國家理念。

國際金融危機波瀾未平,一場爭奪未來發展制高點的「競賽」就已悄然涌動:美國將研發投入提高到GDP的3%,創下歷史最高水平;英國著眼發展低碳經濟、數字經濟,「構建英國未來」;歐盟宣布投資1050億歐元發展綠色經濟;俄羅斯提出開發納米和核能技術……人們清楚地知道,這樣的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是世界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的前奏,它們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後危機時代」的國家力量對比,重構全球的經濟政治版圖。

此時此刻,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僅符合世界經濟發展方式變革的一般規律,更關繫到我們在未來發展中能否擁有新的引擎,在未來競爭中能否獲得新的優勢,在現代化路途上能否取得新的成就。

(四) 新中國成立前的200年,中國是世界現代化進程的落伍者。現代化之於中國,有夢卻無路。是新中國的誕生,使中國人的夢想有了清晰的「時間表」:用100年時間基本實現現代化。

60年過去了。從中國人用的火柴、煤油都姓「洋」,到不少人離開「中國製造」就將失去舒適的生活,中國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化中期階段的歷史跨越。歐美發達國家用了將近300年,才使10億左右人口進入工業社會;中國僅用了60年,就將13億人帶入工業社會,演繹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傳奇。

今天,進入現代化的「下半場」,構成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模式的諸多要素條件、內外環境、增長動力與機制都發生了重要變化。如果保持原有發展方式不轉變,未來40年我們將走上一條怎樣的道路?

這是一條外向發展難以持續的「風險之路」。「危險往往在危機結束之後」,國際金融危機漸行漸遠,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卻有待時日,全球經濟可能進入相對低速增長期;發達國家居民儲蓄率將有所上升、消費率繼續下降,國際市場需求短期內甚至會相對收縮。那種過度依賴外向型經濟、「大進大出」的傳統發展方式,不僅會加大風險,而且在未來難以持續。只有將經濟發展更多建立在擴大內需的基礎上,才能在國際風雲變幻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這是一條資源環境難以支撐的「負重之路」。中國的人均資源能源擁有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耗量卻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這種「暴飲暴食」型的發展方式,不僅我們自己的國情不允許,全球的資源容量也難以承載。另一方面,我們正以歷史上最脆弱的生態環境,負擔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如果沿襲原有的發展方式,「碳排放」將成為無法飄散的憂慮,不僅會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也不利於中國對環保這一人類共同責任的主動擔當。

這是一條國際競爭力難以提升的「低端之路」。國際產業分工有條「U」型曲線,一端是高利潤的研發、設計、標准制定等,另一端是高利潤的品牌、銷售和服務,中間是低利潤的加工生產。如果不能形成以技術進步為基礎的新競爭優勢,中國將長期停留在「U」型曲線的中間段,徘徊在國際產業鏈的中低端。隨著土地、能源、人工等要素成本的上升,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我們所依賴的低成本「比較優勢」也將不復存在。

這是一條人的福利難以增長的「物本之路」。按照經濟學的「激勵相容」理論,最好的制度安排是使人們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正好與社會實現價值最大化的目標相吻合。當今時代,百姓熱切盼望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解決收入分配問題;盼望公平化、綠色化、國民福利最大化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單純物質增長為核心內容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讓人民從發展中分享紅利、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求,是繼續發展的重要動力。

中科院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認為,中國在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上,將遇到資源環境壓力、發展不均衡等挑戰,如果按照發達國家現代化的現有「歷史經驗」走下去,中國在本世紀末晉級發達國家的概率僅為4%。

環顧全球,曾經成功啟動現代化進程的國家不少,但真正能夠推動現代化進程持續不斷進行下去並最終獲得成功的國家並不多。不少國家在邁入現代化進程後,最初的發展勢頭相當不錯,但後來卻出現停滯,甚至發生逆轉,關鍵原因就是沒有及時對發展方式作出調整。

飛速發展30多年之後,中國走到了這樣的關口。黨中央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正是基於對歷史經驗和現實挑戰的深刻洞察——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適應全球需求結構重大變化、增強我國經濟抵禦國際市場風險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國際競爭中搶占制高點、爭創新優勢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國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是適應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五)命運不關乎機會,而關乎對機會的把握和選擇。20世紀以來,中國曾有兩次決定現代化命運的重要轉型。

60年前新中國的成立,完成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徹底掃清了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制度障礙,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社會制度轉型,這是決定中國現代化命運的第一次重大抉擇。

30年前,我們以「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殺出一條血路」的決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恢弘巨幕,開始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使我們這個曾占據人類文明中心地位的古老民族,在落後世界現代化進程一個多世紀後,趕上了現代化的最新浪潮。經濟體制轉軌,這是決定中國現代化命運的第二次重大抉擇。

今天,從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特點出發,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我們又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時代命題,並以國家整體發展方式的轉型,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歷史性變革。發展方式轉變,這是決定中國現代化命運的又一次重大抉擇。

社會制度轉型,經濟體制轉軌,發展方式轉變。三次變革,處於不同歷史時期,源於不同歷史環境,反映了我們黨引領中國發展進步能力的不斷提高、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如果說第一次「政治制度」抉擇,打下了中國現代化的制度基礎,創造了新中國60年國強民富的輝煌成就;第二次「經濟體制」抉擇,激活了中國現代化的動力源泉,帶來了改革開放30年的飛速發展;那麼這次「發展方式」抉擇,將確定中國現代化的正確路徑,奠定未來中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格局。

發展經濟學理論認為,經濟發展方式並非僅僅涉及經濟增長,它同時涉及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消費行為、文化、人與人的關系等各個方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看起來是經濟領域的一場變革,實質上「關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在我們黨總體戰略布局中,「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推進自主創新,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加快推進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8個「加快」關涉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深刻體現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全局性戰略意義。

(六)機遇稍縱即逝。

轉變發展方式是現代化進入一定階段後各國普遍面臨的挑戰。成功應對這個挑戰,就能保持現代化的連續性,否則,發展代價會越來越大、空間會越來越小、道路會越來越艱難。

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黨中央就提出要從粗放經營為主逐步轉上集約經營為主的軌道。進入新世紀,黨中央進一步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思想,黨的十七大更明確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

同時我們應當看到,多年來推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雖有一定成效,但經濟發展總體上仍呈粗放狀態。「GDP崇拜」在一些地方仍驅之不散,重速度輕效益、重國際市場輕國內需求、重財富增長輕民生投入的現象還在一些領域存在。特別是當前,轉變的步伐更明顯落後於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形勢,與抓緊解決經濟運行中突出矛盾的要求不相適應,與有效應對國際經濟風險挑戰的要求不相適應,與實現科學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久推難轉」、「轉而不快」,充分反映了轉變的艱巨性。

在片面追求增長速度的體制機制下,那些經濟總量大、增長速度快的地區,自然會受到某種激勵,盡管這些地區發展效益、質量並不顯著,甚至環境污染嚴重;

在價格形成機制不能真正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代價的背景下,企業總是能夠輕易獲得廉價生產要素並賺取高額利潤,自然不會去想辦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在以發展速度和規模論成敗的幹部考核評價體系下,一些地方表面上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擺得再高,也有可能還是緊盯速度,「好」讓位於「快」。

沒有體制的突破,就難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每一個具體的轉變,都要面對深刻的利益調整,也可能會帶來新的矛盾問題,甚至暫時看不到明顯的成效。加快轉變,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關鍵在於扎扎實實地貫徹科學發展觀,出路在於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以改革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經歷化蛹成蝶的陣痛之後,我們將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舞台。

(七)人類歷史上堪稱歷史時代的時期,是那些具有貫通的主題、出現巨大歷史變化的時期。1949年以後的中國無疑是這樣的時期,這60年,新中國全面鋪陳了現代化這一時代主題,並以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改革創新,億萬中國人萬眾一心的激情演繹,將這個主題書寫成舉世矚目的國家傳奇。

2010年初,一家外國媒體刊登的一篇文章這樣評述:「置身中國,我現在比任何時候更加確信,當歷史學家回顧21世紀頭十年的時候,他們會認為最重要的事件不是經濟大衰退,而是中國的綠色大躍進」。托馬斯·弗里德曼,這個善於捕捉時代變化的觀察家,在中國現代化路程上看到了什麼?

每一次重大的危機,往往帶來調整的機遇;每一次抓住機遇的變革,都會醞造影響深遠的變局。

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我們一定能在深化改革中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歷史新跨越。

緊緊抓住機遇,承擔起歷史的使命,我們將在現代化的歷程中創造更加輝煌的中國時代。

Ⅲ 聯系實際論述黨的十八大強調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和具體途徑

1.要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就是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繼續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繼續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經濟發展,勇於打破壟斷,真正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市場格局。同時,要最大限度調動全社會參與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2. 要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動力,就是要切實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讓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力量,成為有效利用全球資源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動力。通過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3. 要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的新體系,就是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格局。同時,要以擴大內需為基點,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並舉」、深度融合、同步發展,並以現代產業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穩步推進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

4. 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優勢,就是既要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防範國際經濟風險,又要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和結構,立足以質取勝、實施內外聯動,求得互利共贏,在新的國際競爭條件下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謝謝,望採納!

Ⅳ 黨的十八大強調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和具體途徑是什麼

具體的途徑:1、建立公平的市場經濟競爭環境和法制環境,減少行政的干預;2、努力通過創新來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鼓勵和推行創新,推動中國創造的行程;

Ⅳ 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變為

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

Ⅵ 黨的十八大強調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和具體途徑是啥

首先何復為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制
1、也就是更多地以市場的方式去發展經濟,通過市場調節資源的利用;
2、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存量已經相當的大,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可以提高全球競爭力,對於生態環境的建設和避免陷入中等發展國家陷阱有重大意義;
具體的途徑:
1、建立公平的市場經濟競爭環境和法制環境,減少行政的干預;
2、努力通過創新來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鼓勵和推行創新,推動中國創造的行程;

Ⅶ 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黨的十八大報告所闡述的這一重大戰略任務,是基於深刻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國內外環境後提出的。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對內需要不斷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對外需要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其落實的關鍵在於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通過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提升發展的質量與效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國內外經濟環境新變化要求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發展方式的選擇是與發展環境密不可分的。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經濟政治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戰略機遇期的挑戰因素明顯增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壓力加大。
國際方面,近期世界經濟逐步復甦,但進程緩慢,國際市場持續震盪。受歐債危機、美國財政懸崖問題等的拖累,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短期內難以實現強勁反彈。在原有需求動力減弱的背景下,許多國家紛紛謀求通過經濟結構調整拉動增長,新一輪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態勢顯現,新興行業和技術創新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
國內方面,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與發展程度的加深,我國的傳統競爭優勢正在逐步減弱。在外需增速放緩的同時,國內的綜合成本卻持續上漲,勞動力價格不斷攀升,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增強,盈利空間急劇縮小。此外,創新能力不強,研發能力有限等問題也制約著中國產業發展的質量與效益,長期以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不可為繼。
「我們要堅定信心,打勝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把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按照十八大報告的要求,經濟轉型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努力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出口投資拉動型向內需導向型發展模式的轉變,實現勞動力、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從低端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從製造業向服務業,從低質低效行業向高質高效行業的轉移,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質量、效益與競爭力的全面提升。這也需要政府轉變管理經濟的模式,在發揮好宏觀管理和指導作用的同時,堅持市場的導向作用,尊重市場規律,開展以市場為基礎的生產要素與結構調整,積極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有效配置中的關鍵作用。
二、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實現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先決條件
三十年多前的改革開放政策為中國經濟的騰飛排除了思維模式的障礙,逐步拆除了體制上的桎梏,讓社會生產力從傳統的計劃經濟中解放出來,煥發出勃勃生機。現在,我們無論是在經濟結構、增長方式,還是在區域差異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此前的改革潛力已逐漸釋放,需要新的動力。面對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與條件的顯著變化,我們急需新一輪的改革,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快形成新的對內對外的經濟發展方式,為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與制度保障。
(一)營造平等競爭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創造良好的體制政策環境,以適應和增強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目前,市場還存在部分行業缺乏競爭,政府對經濟活動直接干預過多、過度監管與監管不到位並存等問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有待改善,企業的治理結構和合規經營還有待提高。我們應該通過有力的改革舉措,切實打破壟斷,增強競爭,尤其為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創造良好的市場條件和經營環境,通過優勝劣汰機制規范市場秩序,增強企業生存競爭能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公司,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和發展活力,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良性市場格局。
(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設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這要求我們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中,要牢牢把握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這一本質,積極建設和運用好金融系統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為經濟的整體發展提供支持與保障。「百業興則金融興,百業穩則金融穩。」這次金融危機充分說明了有些西方發達國家發生的虛擬經濟過度膨脹、脫離實體經濟的嚴重惡果。我們要以此為戒,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原則,結合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需求,積極推進金融體制改革,通過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體制問題、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深化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等有針對性的金融改革措施,有效疏導實體經濟發展瓶頸,促進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的金融市場還處於相對初級階段,資金的利用效率還不是很高。在做好金融監管,有效控制風險的同時,也要積極鼓勵和推進有益的金融創新,維護金融業的活力與競爭力,提升其配置資源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構建有效服務各類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多層次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
(三)實施創新驅動,加快產業升級,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創新將是中國經濟保持活力和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創造良好的政策體制環境,鼓勵與保護市場的創新能力,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技術創新體系、知識創新體系,健全相關法制環境,實現對知識產權的有力保護,把社會智慧和力量引導到創新發展上來。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抓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也是中國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迫切需要。我們要通過快速提高創新能力,轉變中國經濟過度依賴要素數量投入的狀況,不斷提高資本投入的技術含量和勞動力的素質水平,加快向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上游移動,保證中國在新一輪的國際產業競爭中處於優勢。
三、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這一提法體現了我國更加積極主動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更加重視開放的質量與效益,順應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凸顯了內外統籌的科學發展思路。結合當今世界經濟形勢看,此次提出的「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與以往的「擴大對外開放」相比,強調了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
當前,我們需要努力轉變對外經濟粗放型發展的模式,引導企業出口從傳統的競爭成本向競爭技術與品牌的轉變,擴大高附加值產品和自主品牌的出口比例,鼓勵企業提升科研與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中國製造」的質量和水平,逐步實現「中國創造」的跨越式發展,努力提高對外開放的經濟效益,提升中國產業的國際分工地位,實現對外經濟的高效益、高質量發展。
在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堅持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原則,理解和尊重合作方的利益訴求,積極尋找利益共同點,推動與經貿夥伴的相互開放和務實合作,不斷拓寬外部空間,為我國的自身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Ⅷ 根據(經濟生活)回答:如何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給個思路給你參考哈。
保持優良傳統,協調各方面出現的問題,在前進中不斷修正修正再修正。自己從小事做就是做有良心公民,不造假。再具體細化,對於我個人來說就是上班不遲到早退,做資料不造假。

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宏偉而艱巨的戰略目標,以我國目前經濟發展來看,未來最大的問題是要解決糧食問題,尤其是安全的糧食問題,這才是保障經濟發展的根本。

全民不造假是中國唯一出路,更是
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唯一道路。

抄了一段官方資料給你參考。
1)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2)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
(3)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
(4)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5)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6)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要趕上發達國家,就要保持必要的發展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長的質量,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
(8)我國正在實現工業化,又面臨信息化的浪潮,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9)就業是民生之本。積極擴大就業,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徑,是我國當前和今後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

Ⅸ 急需答案論述題:聯系實際論述黨的十八大強調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和具體途徑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

從世界各國推進現代化的歷史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進程中正反兩面的經驗教訓都證明,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方式,在發展方式這個問題上,不變則罔,不進則退。

目前,盡管國際金融危機陰影仍未散去,但孕育其間的世界各國爭奪未來發展制高點的競賽早已啟動,加快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步伐成為世界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的前奏,誰轉得快、轉得好,誰就能在未來全球經濟政治版圖中占牢一席之地。

現在看來,過去那種靠過度依賴外向型經濟、過度消耗資源環境、過度比拼低成本「比較優勢」、過度犧牲社會福利求得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只能依靠以更大的力度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形成新的發展方式。

要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就是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繼續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繼續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經濟發展,勇於打破壟斷,真正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市場格局。同時,要最大限度調動全社會參與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要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動力,就是要切實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讓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力量,成為有效利用全球資源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動力。通過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要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的新體系,就是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格局。同時,要以擴大內需為基點,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並舉」、深度融合、同步發展,並以現代產業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穩步推進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

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優勢,就是既要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防範國際經濟風險,又要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和結構,立足以質取勝、實施內外聯動,求得互利共贏,在新的國際競爭條件下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

Ⅹ 如何正確理解我國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和路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內度提高,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容.同時,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實現根本轉變,經濟增長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由於國內消費需求不足,大量生產能力依賴出口,使我國變成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的「加工廠」,由此帶來投資、工業、出口的快速增長.加上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工業和出口的快速增長主要依靠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的貼牌生產方式來實現,這就形成一種粗放增長的機制.面對國內消費需求不足、產業結構失衡、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等新的制約條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途徑,實現三個轉變才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以上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

閱讀全文

與如何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