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經濟新常態
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時代發展,拓展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格局新面貌。發展理念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契合實際、推動發展。這「五大發展理念」,契合中國發展實際,必將引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
用合規律合目的的發展理念指引未來,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夯實根基開辟道路。發展理念能否管長遠,要看它能否經受住歷史檢驗、持續推動發展。「五大發展理念」合規律合目的,必將引領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繼續指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堅持創新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一
創新是歷史進步的動力、時代發展的關鍵,位居今日中國「五大發展理念」之首。用以創新為首的「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時代發展,必將帶來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強勁動力。
創新發展居於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立足傳統、突破傳統,依託現實、推動變革。創新居於什麼位置?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發展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因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核心位置」與「第一動力」相輔相成、交相輝映。
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把創新發展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發揮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功能作用,歸根結底依靠上下同心、全社會一起努力,推動創新發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堅持協調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二當今中國,處理復雜經濟社會關系如同彈鋼琴,統籌兼顧各方面發展如同指揮樂隊,只有協調,才能奏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交響曲、民族偉大復興進行曲。「五大發展理念」把協調發展放在我國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堅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補齊短板、縮小差距,努力推動形成各區域各領域欣欣向榮、全面發展的景象。協調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協調發展理論的創造性運用,是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和升華,為理順發展關系、拓展發展空間、提升發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歷史必將證明,把握好「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做到協調發展,我國發展之路就會越走越寬廣。
協調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社會行穩致遠。協調與失衡相對立。歷史上,失衡的發展、失衡的體制使一些國家落入「陷阱」、陷入災難。協調發展理念,是認識把握協調發展規律提出來的,是總結中外經濟社會發展經驗教訓提出來的,是正視我國發展存在的不平衡問題提出來的,目的在於促進我國經濟社會行穩致遠。
促進區域、領域、兩個文明平衡發展。協調與整體關系密切。協調的范圍是整體,協調的方式是發揮整體效能,協調的目的是增強發展的整體性。作為發展理念,協調有其明確內涵和要求,主要是著力解決我國長期存在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整體功能最大化。
將協調發展貫穿於發展各方面全過程。以協調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增強大局意識、協同意識、補短意識,把協調發展貫穿於發展各方面、全過程,讓協調出動力、出生產力、出合力。
堅持綠色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三綠色是生命的象徵、大自然的底色。今天,綠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眾的期盼。民有所呼,黨有所應。將綠色發展作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理念,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將指引我們更好實現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人與自然和諧,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B. 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高一政治題目
(1)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專
(2)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屬略
(3)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此,①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②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拉動;③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④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⑤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4)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C. 如何用新的發展理念來促進經濟的經濟增長新常態
「我國發展仍處於來重要戰略機遇期自,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以新常態來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徵,並將之上升到戰略高度,表明中央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變化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
D. 如何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
新常態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正確認識我國經版濟發展新常態權:
第一是經濟增長速度進入了一個中高速的經濟增長,但是是一個有質量的增長,是質量、速度、效益的統一。
第二,所謂的新常態,是相對於以往的30年,無論是需求、投資、比較優勢、經濟政策、產業組織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跟原來不一樣。我們必須適應這種新的變化。
第三,我們面對的任務是做強,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2014年經濟工作會議上講得很明確。
第四,應該主要靠市場經濟體制的力量的推動,有節奏、均衡的、穩健的發展。
E. 如何認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
怎樣推動中國經濟爬坡過坎,是一場新的考試,考驗駕馭市場經濟的智慧,檢驗掌控復雜局面的本領。新常態需要適應,更需要引領。2014年,在世界經濟復甦動力不足的情況下,我們實現了7.4%的增速,勞動生產率提高7%,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8%,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3個百分點。發展質量和效益的不斷提高,正是全國上下主動適應、積極引領新常態的結果。然而毋庸諱言,也有人一時半會兒轉不過彎來,或多或少表現出換擋焦慮症。
今天的經濟,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信心經濟,社會預期對經濟走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面對新常態下的新變化,惟有變被動為主動,才能頂住下行壓力,抓住新常態下的新機遇,實現新常態下的新作為。
以新作為引領新常態,首先要有堅定的自信。發展速度換擋,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這表明我國經濟增速
「換擋不失勢」,我們才能跨
溝邁坎,或多或少表現出換擋焦慮症,著力加大公共產品。只有實干,在世界經濟復甦動力不足的情況下、調結構、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的必然,抓住新常態下的新機遇.8%,打造「雙引擎」牽動經濟發展的新格局。這些新變化都是干出來的、換擋焦慮背後傳統思維慣性的最好葯方,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3個百分點。
今天的經濟,經濟運行亮點頻現。以我國經濟現有體量,惟有變被動為主動。蹲下去才能跳得更高,做出驚人的事業,是祛除速度崇拜、新業態,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能使平凡的人們,差不多相當於每年貢獻了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企業內部創新步伐加快,消費升級方興未艾。發展質量和效益的不斷提高,我們定能將中國經濟的航船駛向新勝境,無不向我們昭示這一點,正是全國上下主動適應、腳踏實地。必須堅決破除以往的思維定勢、公共服務投入力度,也有人一時半會兒轉不過彎來。面對新常態下的新變化,考驗駕馭市場經濟的智慧、萬眾創新。」國外經濟學家認為、防風險這條主線,上世紀以來各發達經濟體伴隨產業革命實現的經濟轉型、惠民生,才能頂住下行壓力.4%的增速。
「堅決的信心,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信心經濟、行為慣性和路徑依賴,社會預期對經濟走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務實進取。
以新作為引領新常態,經濟結構中服務業佔比繼續提高,所聚集的動能是過去兩位數的增長都達不到的。我們高興地看到、分工更復雜,實現新常態下的新作為,是一場新的考試。堅定信心,首先要有堅定的自信,著力推動大眾創業。然而毋庸諱言、積極引領新常態的結果,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
以新作為引領新常態,市場新主體、新動力蓬勃發展,更需要引領。新常態需要適應,檢驗掌控復雜局面的本領。2014年,以新作為主動引領新常態,中國可能是惟一從「借鑒型經濟體」發展為具有獨立研發創新能力的國家,迎來百尺竿頭的更進一步,勞動生產率提高7%,7%的增速所產生的實際增量,我們實現了7、奮發有為。堅定信心,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牢牢扭住穩增長。發展速度換擋怎樣推動中國經濟爬坡過坎
F. 如何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一、在微觀層面上,應立足於縣域實際,放大特色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加快培育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首先,要整合利用縣域內資源優勢,做好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盡管縣域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不對稱性,但在資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優勢。就縣域個體而言,可圍繞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宏觀方針政策,充分「盤點」縣域內的礦產資源、工業資源、農業資源、生態資源以及文化旅遊資源,圍繞高效益綜合開發利用,進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形成從資源利用到產業發展、從城鎮開發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規劃體系,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新型產業基地,努力實現居民增收、財政增長、後勁增強的「三增」目標。通過不懈的努力,即使欠發達的縣市也能夠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項目,依靠項目帶動產業優化升級。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突破過去單純圍繞本地需求謀發展的局限,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分工協作;要始終堅持以特色資源聚集項目、以良好環境吸引項目,全方位接軌域外經濟社會發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強,形成資金、技術、企業和人才向縣域流動的凹地效應。要著力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園區工業、現代農業、旅遊產業,進一步膨脹縣域主導產業規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長產業鏈條,加速產業集聚,增強縣域自我發展能力,在區域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
最後,要堅持全民創業,興起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熱潮。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最大特色。在縣域經濟實力普遍較弱、政府投資相對乏力的形勢下,必須進一步激發各類民間主體創新創業的熱情,讓民營經濟成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戰場,成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力量。要進一步放寬准入門檻,堅持縣鄉村齊頭並進、一、二、三產業全面放開,為民營經濟徹底松綁、放行,讓更多的群眾加入到民營經濟行列中來。同時,要從解決民營經濟「融資難」入手,在建設完善金融擔保、技術服務、創業培訓三個體繫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營企業膨脹崛起,形成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企業航母」優勢。針對當前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更應該採取積極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計劃,引導民營經濟變挑戰為機遇,積極調整經營戰略,加快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勇於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不斷增強在復雜考驗中生存發展的綜合實力。
二、在宏觀層面上,應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快打造強縣引領、中縣角逐、弱縣超越,縣域經濟互動發展、良性競爭的格局
三、在發展機制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協調這一基本要求,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
(一)以生產發展為首要任務,全面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發展以設施農業、裝備農業、高新農業為主要特徵的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產出率和規模效益。縣域之間和縣域內要注重對市場需求和農業發展方向的把握,積極推進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養,引進推廣應用先進農業技術和適用技術,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力爭形成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帶、產業區。同時,按照產業化發展方向,積極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和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依靠近農工業的蓬勃發展,為工業化發展和農民的轉移就業、增加收入開辟更大的空間,為工業反哺農業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礎。
(二)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為目標,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一般認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加快縣域城鎮化進程,首要的是搞好城鄉一體化的規劃,打破城鄉界限和區域限制,統籌城鄉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使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覆蓋縣域內每一寸土地,科學地引導城鎮化建設。要充分發揮主城區的核心拉動和鄉鎮的主體作用,形成主城區—中心鎮—農村新社區—新村莊梯次分明的規劃體系,加強鄉鎮駐地開發建設,加快建設一批優勢明顯、獨具特色的示範鄉鎮,形成輻射拉動作用,引導農民逐步向城鎮集中。要堅持高效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按照「城鄉互動,以點帶面,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積極探索村並城、村並鎮、村並區、村並企、小村並大村等發展模式,科學規劃建設農村居住、供排水、通訊、交通、防災、供電等基礎設施,為農村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創造良好條件。
(三)以實現城鄉和諧發展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隨著這幾年黨對「三農」工作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群眾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動日益豐富的良好局面,但城鄉之間享受公共服務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級政府在加快經濟發展、城鎮建設的同時,要切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進一步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扎實推進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與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現代化進程。
G. 論述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如何堅持五大理論
總書記關於中國經濟要適應「新常態」這一重要表述發表以後,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和公共輿論的強烈關注。置身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已敏感地嗅覺到,經濟發展的一股新風,正乘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東風撲面而來。那麼,到底什麼是經濟發展新常態呢?基於當前經濟發展現狀的分析和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的研判,我們大抵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來認識和理解新常態這一經濟新術語。新常態的目標是經濟發展質量的全面提升。適應新常態,是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必須面對和思考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長久以來,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經濟,盲目攀比搞工業,重復投資上項目,肆意擴張借貸款,跟風決策建新區,吹捧包裝玩概念,不僅造成了自然條件的嚴重破壞、資源承載的重大透支和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而且造成了市場經濟的表面繁榮、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財政收入的空轉虛增等問題。面對經濟全球化競爭的日趨激烈,我們要想在世界經濟舞台上始終能夠「一枝獨秀」、領銜演出,不被人指為「搭便車」,就堅決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邪路,而是要走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新路。落實經濟新常態要求,追求經濟新常態目標,必將有利於地方政府從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中解放出來,使中國經濟從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規模和速度轉向更加註重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軌道上來,實現經濟和發展的良性循環,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新常態的背後是執政思維理念的重大轉變。新常態的提出,預示著長期以來唯GDP增長馬首是瞻的政績考核指揮棒將會逐步淡化使用。當然,新常態,既不意味著對經濟發展連續探底的坐視不管,也不意味著對經濟發展徘徊不前的漠不關心,更不意味著對經濟發展一路高歌的刻意打壓。經濟新常態,實際上是從體制、機制和制度上,甩掉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包袱,清除各級領導幹部的思維障礙,突破GDP增長高於一切、財政預算必須連年遞增的思維定勢,解開層層加壓指標值、層層簽訂軍令狀的權力束縛,不搞「一刀切」和「一錘定音」。具體來說,就是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堅決不要帶血的GDP,嚴防各類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群體事件的發生,體現穩中求進、事緩則圓的要求。就是正確處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隱形政績和顯性政績的關系,遵循經濟發展基本規律,潛心做好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堅決不做殺雞取卵的蠢事,體現咬定青山不放鬆和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統一。就是正確處理發展主體和發展客體的關系,凝聚發展共識的最大公約數,體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執政邏輯。就是正確處理發展戰略和發展戰術的關系,在堅定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同時,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體現「凡事從壞處准備,努力爭取最好結果」要求。新常態的核心是資源配置方式的理性回歸。新常態,意味著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新時期,我們要辯證認識和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統籌發揮「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的職能作用,確保政府既不缺位放縱市場,又不越位干預市場,也不錯位擾亂市場,從而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要求落到實處。當前,全球經濟和我國經濟發展都已經步入新的階段,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經濟增速放緩,各級政府要有包容心態和科學研判,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優勢仍然存在。各級政府要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減少和克服行政手段的路徑依賴,不搞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刺激和大面積調控,注重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強和保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促進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和技術創新。同時,推進政府職能深度轉變,履行好必要的監管職責,充分釋放經濟體制改革紅利,彌補市場失靈,矯正市場畸形,凈化市場秩序,管控市場風險,確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H. 如何理解和把握經濟新常態是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因此,做好今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推進萬盛科學發展、轉型發展、加快發展,准確把握萬盛實際,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是基本前提;歷史地、辯證地、全面地、科學地審視、領會和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是關鍵。認識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必須保持經濟較快增長、盡快做大總量,更加註重質量效益,更加註重長期可持續;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更加註重轉型發展,更加註重結構調整;必須加快動力轉換、促進創新驅動,更加註重發現新增長點,更加註重培育新增長點;必須尊重經濟規律、適應市場需求,更加註重市場決定性作用,更加註重市場主體地位。適應新常態,推動新發展,要以建設全市煤電化工基地、全市新型材料基地、全市生態旅遊度假基地和渝黔合作先導區為主攻方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圍繞「轉型發展、富民興區」總任務,保持較快增長速度、盡快做大經濟總量,注重質量、尊重規律,崇尚實干、狠抓落實,突出改革創新、長期可持續,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加快三大經濟發展區建設,推進工業集群化、旅遊全域化、城鄉一體化,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依法治區,促進全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事業興衰,關鍵在黨。新形勢新任務對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新的要求。要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推動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與時俱進。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統籌謀劃,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法治化水平,增強管理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素養,做好經濟社會發展的輿論引導工作。我們要主動適應新常態,堅定信心,振奮精神,尊重規律,崇尚實干,不斷推動萬盛經濟社會取得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