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韓國歷史概況
韓國歷史可分為古代史、統一新羅與渤海、高麗、朝鮮、日本佔領和韓國獨立運動、大韓民國的成立、近現代史七個歷史階段。
一、古代史
韓國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據說,韓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第一個王國。歷史學家將這段早期歷史稱為「古朝鮮」時代。古代韓國最初以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為特徵,各小城邦又逐漸合並成政治結構復雜的部落聯盟,並最終形成了王國。
二、統一新羅與渤海
6世紀中葉,新羅王國征服了臨近的伽倻王國並與中國唐朝結成軍事同盟,征服了高句麗和百濟王國。當中國唐朝後來暴露出要將高句麗和百濟納入其帝國版圖時,新羅便以武力相抗。公元676年,新羅將中國人逐出韓半島。其後,居住在滿洲中南部地區的前高句麗人於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國。
渤海王國於公元926年被契丹人滅亡,其統治階級中的很多人(大部分為高句麗人)遷移到南方,加入了新成立的高麗王國。新羅在公元668年統一了韓半島,並在8世紀中葉進入繁榮強大的鼎盛時期。公元935年,新羅國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麗王朝投降。
三、高麗
盡管韓半島經常遭受外來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羅統一後一直由一個單一的政府治理,並保持了政治獨立,以及文化和民族傳統。無論是高麗王朝(918-1392 年),還是朝鮮王朝(1392-1910 年),他們都鞏固了政權,發展了文化,驅逐了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
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王建是新羅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將軍。他選擇自己的家鄉松岳(即現今北韓的開城)作為都城,並宣稱要收復高句麗在中國東北的失地。他將他的王國定名為高麗,韓國現在的名稱「 Korea 」就是由此而來。
四、朝鮮
1392年,李成桂將軍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朝鮮。朝鮮早期的統治者支持儒家學說作為王國的指導哲學,以抵銷在高麗時代占統治地位的佛教影響。
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王國,准備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在海上,韓國歷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物李舜臣將軍(1545-1598),指揮「龜船」與日本人作戰,並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這種「龜船」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鐵甲戰船。
五、日本佔領和韓國獨立運動
19世紀,韓國依然是一個「閉關自守之國」,堅決反對西方關於建立外交與貿易關系的要求。此後,一些具有帝國主義野心的亞洲和歐洲國家競相對韓半島施加影響。日本在戰勝了中國和俄國後,於1910年強行吞並韓國,並開始對其實行殖民統治。
1919年3月1日,韓國人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抗議活動,數千人犧牲。盡管「三 • 一獨立運動」失敗了,但卻加強了韓民族的團結,激發了愛國主義精神。這次運動促成了在中國上海成立韓國臨時政府,並在滿洲開展了有組織的反抗日本殖民主義者的武裝斗爭。韓國人民至今仍每年紀念「三 • 一獨立運動」,並將其確定為全國性的假日。
六、大韓民國的成立
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通過一項決議,要求韓國在聯合國一個委員會的監督下舉行大選。然而,蘇聯卻拒不執行聯合國決議,並且不準許聯合國這個委員會進入韓國北方。於是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一個新決議,要求在這個委員會能夠到達的地方進行選舉。
韓國首次總統選舉於1948年5月10日在三八線以南地區舉行。這條線終於將韓半島分成了南方與北方。1948年,李承晚當選為大韓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與此同時,三八線以北建立了金日成領導下的共產黨政權。
七、近現代史
1950年6月25日,朝鮮進攻韓國,朝鮮戰爭爆發。在蘇聯等共產主義國家缺席下,當時由美國等主導的聯合國決議發動聯合國軍支援韓國。聯合國軍支援的韓國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抗美援朝支持的朝鮮最終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火協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沿三十八度線非軍事區分界而治。
朝韓分治後,韓國經歷民主與獨裁統治的反復交替:第一共和國處於李承晚的獨裁統治之下,直至1960年統治崩潰流亡夏威夷,民主的第二共和國建立並以尹潽善為總統,卻在不久後被朴正熙軍隊推翻。之後從第三到第五共和國,韓國都處於朴正熙及全斗煥軍政府的威權統治之下。
1987年之後,第六共和國開始逐漸建立起一個自由民主的政府。
(1)韓國經濟發展軌跡擴展閱讀:
箕子朝鮮(約前1122 ~前194 ) 。在中國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王的叔父箕子(商朝人華夏族)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建立「箕氏侯國」,史稱「箕子朝鮮」。
武王伐紂成功後,曾經去尋找箕子,後來在武王勸說下,箕子同意歸附周王室。諸侯分封時,箕子被封為諸侯,其封國位於朝鮮半島北部,向西與燕國接壤,此後的八百年裡,箕子朝鮮一直以周朝的諸侯國存在。
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野史《三國遺事》造謠說,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半島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形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被認為是韓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現代韓國人否認箕子朝鮮的存在。但是無論如何,箕子朝鮮是中國歷史范疇,既非韓國人的祖先,也不是韓國的歷史政權。
Ⅱ 韓國為什麼是中國最大的客源國從地理位置,經濟,歷史,文化分析
一方面是復地理因素(近,制所以成本低),文化因素(,同屬儒家文化圈,求同是為了尋異),而且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80年代韓國都不是中國的第十大客源市場,91年以後情況發生變化,01年以後走躍居第一。個人認為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還是經濟因素:88年漢城奧運會極大推動韓國經濟發展,入世後兩國經貿往來密切。
Ⅲ 20世紀60年代日本和韓國都有一段經濟快速發展的歷史但是只是持續了20多年,他們韓國就敢稱為漢江奇跡
棒子嘛,他們認為孔子是韓國人,長白山是韓國的,西遊記是韓國遺產,全世界都是韓國的。他們取得了一點小小的成就,就認為了不起了,這又有什麼稀奇的。我們中國人一向很謙虛,不與棒子為伍的。哥們,淡定吧。
Ⅳ 歷史上韓國的經濟曾不足朝鮮一半,它是如何逆襲成為發達國家的
韓國是一個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半島國家,由於韓國和北面的朝鮮處於一種完全隔絕的狀態。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韓國是一個很標準的島國,不能夠通過陸地的方式進行連接,與外界的溝通只能夠通過航空或者說水面。
不過創造了“漢江奇跡”,一度高歌猛進的韓國並沒有停滯下來,而是選擇繼續進步,它開始與時俱進的向新型產業(第三產業)轉型。當時的韓國看準了中國內地娛樂市場極度空缺,便開始推動娛樂業的發展——韓國通過娛樂這種低成本高回收的方式創造了一部分在中國內地極度火爆的明星,而以這些明星為核心形成連帶作用,誕生出了一條新的產業鏈。
從一窮二白到發達國家,巧妙的利用了國家有限的資源,還有國際關系,成功的將自己的一副爛牌打成一手好牌,韓國如今也成為了很多國家借鑒發展的楷模。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韓國如今仍舊受制於資源限制,生活條件並不豐富。我們拿它們的飲食來說,韓國人只在一些主食上面能實現自給,水果還有肉類很難達到自我需求,因此韓國的水蔬菜還有肉類主要靠進口。但由於不能夠通過陸地運輸,使用航空運輸太貴,海上運輸又太慢。所以對於韓國人來說,吃新鮮肉和新鮮蔬菜就是一種很奢侈的產品,因此我們經常看到一些韓國人來中國旅遊的時候,會選擇報復性的拚命吃肉。
Ⅳ 韓國的經濟發展歷程
50年代朝鮮戰爭,滿抄目蒼夷。
60年代朴正熙襲獨裁,經濟起步,主要以低端製造業和勞動密集產業。財閥們初具規模。
70年代搞工業化,完成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石油、化工、鋼鐵等,大企業開始大舉進軍半導體。
80年代,經濟騰飛年代。擺脫產業鏈最低端,開始搞品牌,電子、汽車等等。漢城奧運會進一步提高了韓國的影響力,成為經濟騰飛的催化劑。
90年代初,經濟持續騰飛,社會發展,擺脫發展中國家。90年代末期經歷經濟危機。全國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擺脫經濟不景氣泥潭,表現出與東南亞不同的頑強生命力。
新千年,韓國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經濟增速放緩,經濟進入低增長期,經濟方面滯漲,但社會發展很快。環境、民主、教育、科技等沒有停止發展。
08年後,全球經濟不景氣,韓企表現奪目,有效避免國內經濟大衰退。
未來50年,韓國經濟增長空間不大,韓國的未來在中國,還有半島統一的希望。
Ⅵ 了解一下現代韓國發展史
韓國經濟過去35年來矚目非常。雖然光復(1945年)時韓國可以利用日本人留下的基礎設施及社會資本,但有了朝鮮戰爭等原因,不少設施受到了深深的損害。戰爭結束後,朴正熙(박정희)政權實現了韓日邦交正常化(1965年),受到了總額五億美元的大量經濟援助。朴政權利用該經濟援助金,重新建設了基本設施,為以後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外,越南戰爭(1960年-1975年)時韓國政府全面支持美國,最多派了5萬人兵力。美國政府向韓國士兵支付的傭金及戰爭特需(special procurement of war)的經濟效果有十億美元,它不但恢復了韓國國民的消費水準,也擴大了產業的生產規模。1963年,韓國的人均GNP只有100美元,但到2005年,已經超過16,000美元,增長高達160倍。韓國是現時世界經濟第十大的政治體系。若以國民生產總值(GDP)、貿易額及出口綜合計算,韓國的是全世界第13大經濟體系。截至2005年,韓國的資訊科技產業多年來一直執業界的牛耳。除了他們的高速互聯網服務世界知名以外,內存、液晶顯示器及等離子顯示屏等平面顯示裝置、行動電話都在世界的市場中具領導地位。此外,韓國的造船業亦是全球第一、輪胎業全球第三、合成纖維生產及紡織業全球第四、汽車生產全球第五、鋼鐵生產全球第六。不過這些成果,其實都是靠50多年來的努力才得到的。
Ⅶ 韓國經濟崛起的歷史是怎樣的
1、冷戰背景下美國的刻意扶持。
2、獨裁政府強大的控制和執行力。
3、成本優勢下製造業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