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繁榮的經濟發展

繁榮的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08 18:24:05

① 隋朝經濟繁榮表現在哪些方面

農業
領均田令
隋朝推行均田制,整頓戶籍。實行了「大索貌閱法」要求官吏經常檢查人口,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使編戶大增。和實行「輸籍定樣」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確定戶口數,編制「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稅。
改革貨幣
隋朝統一幣制,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世稱「隋五銖」。「隋五銖」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
「車書混一,甲兵方息。」度量衡在隋文帝時重新統一。「隋氏混一南北,凡齊、周之故老,梁、陳之舊臣,咸薈粹一朝,成文章之總匯。」除此之外,楊堅還曾頒布「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戰亡之家,給復一年」等仁政措施。
設置糧倉
隋朝在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唐朝初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死了33年,可那時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1969年在洛陽發現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內探出259個糧窖。其中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穀子50萬斤。由此可見的隋朝的富裕與強盛。
手工業
隋代是中國瓷器生產技術的重要
隋代獸紋鑄字銅鏡
發展階段。其突出的表現是,在河南安陽、陝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
商貿
長安和洛陽,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中心,也是國際上的重要城市。長安有都會、利人兩市;洛陽有豐都、大同和通遠三市。通遠市臨通濟渠,周圍六里,二十門分路入市,商旅雲集,停泊在渠內的舟船,數以萬計。豐都市周圍八里,通十二門,其中有一百二十行,三千餘肆。「重樓延

② 列舉宋代經濟繁榮的表現。

1、農業方面

宋代時期,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並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梯田、沙田、淤田等新型田地均在宋朝出現,這些都大幅度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積;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農業發展迅速,北方農作物粟粟、麥、黍等來到南方,棉花、茶葉種植盛行,種桑養蠶和麻的地區也在增加。南宋時期,太湖地區稻米產量居全國之首,以太平府為代表,有」蘇湖熟,天下足「之稱。

2、手工業方面

宋朝時期礦藏豐富,絲、麻、毛紡織業發達,造紙材料豐富,印刷業發達,宋代的刻書以紙墨精良、版式疏朗、字體圓潤、傳世稀少等聞名於後世。並且宋代的造船業發達,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

3、商業方面

宋朝商業繁盛,成都地區出現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並且宋代勞動力充足,工業迅猛發展,工商稅收入占宋朝稅賦總收入的70%,成為宋朝稅賦收入的主體。

4、宋朝官窯、民窯遍布全國

時有河北曲陽定窯、河南汝州汝窯、禹州的鈞窯、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哥弟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建窯等七大名 瓷窯,和分布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所產宋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如日本、高麗、南洋、印度、中西亞等地區。北宋的瓷器,不論在產量還是製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

5、造船業位居世界首位

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兩艘萬料(約600噸)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個隔水倉,一兩個隔水倉漏水,船也不會沉。隔水倉技術,經馬可·波羅介紹,傳入歐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廠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陝西等地區。虔州、吉州、溫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太宗時期,全國每年造船達到三千三百餘艘。

③ 一個省的經濟發展的(繁榮)程度可以體現在

去老百姓的家中看一看就知道了。

④ 唐代前期社會經濟發展和繁榮的表現

在農業方面,共修建了40多處大型水利工程。
農耕技術也有很大發展,南方水稻廣泛採取育秧移植栽培,產量大大增加。
茶葉生產在江南農業中佔有重要地位,茶飲之風在全國范圍內盛行。
蔬菜有許多新品種。

⑤ 商品經濟的繁榮帶動了什麼的發展

明清時期,抄沿襲宋制,「設官將襲防遏者謂之鎮」。鎮上一般駐有行政官吏,如巡檢司、稅課局、鹽課司等。一些鎮仍是以其在軍事上的重要性和地主官僚的聚居而著稱。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鎮也進入了大發展的階段。除宋、元時舊有的鎮外,在江南、東南沿海、運河沿岸出現了一批新型的鎮。這些鎮既有直接設置的,也有從市上升而來的。

⑥ 辨析題經濟決定文化,因此,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文化的繁榮

經濟決定文化。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是經濟的反映版,經濟發展有權利於文化繁榮。這一觀點具有合理性。
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 相對獨立性,不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亦步亦趨的發展繁榮。這一觀點具有片面性。
在經濟發展,有利於文化發展的同時,要有目的有意識的加強社會先進文化建設,才會帶來文化的繁榮。

⑦ 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繁榮的表現

第一,區域經濟的發展。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的發展是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特點。中國地域遼闊,南北東西自然條件差異很大,發展背景各不相同。明清時期各區域的發展軌跡與特點也有較大的差異,從而形成幾個頗具特色的經濟區。

1.高效農業與絲、棉紡織業並重的江南經濟。以太湖平原為中心的江南,自唐宋以來一直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明清時期江南的發展主要是合理利用現有農業資源,進一步提高生產的集約化程度。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經營方式是江南經濟的特色之一;農副產品加工業,特別是絲、棉紡織業的發達是江南經濟的又一特色;市場發育起步較早,以農副產品加工、集散為主的市鎮密布;城鎮人口和非農業人口比例較高,其都市化程度遠遠走在全國前列。

2.以外貿為導向迅速崛起的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開發大體始於宋代,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到清代中葉已躍居全國先進之列。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市場機制的初步形成,經商人口急劇增長,一個以外貿為導向,以轉口貿易為中心的經濟格局正在逐漸形成。

3.華北平原區。華北平原的冀魯豫三省地處黃河下游,是中國歷史上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12-14世紀的數百年間,這一地區屢經戰亂兵燹,經濟發展受到破壞,經濟地位逆轉。進入明代,政府的移民屯墾等項政策使華北平原經濟重新崛起,清代又有進一步的發展。明清時期華北平原經濟發展主要表現為種植結構的調整、農副產品加工業的興起和農村集市網的形成。

4.長江中上游地區——全國最大的商品糧輸出區。長江中上游地區以江西開發最早,從元末起江西開始向湖廣移民。兩湖地區的開發正是隨著江西移民的大量湧入開始的,明代中葉形成第一次高潮,清代前期為第二次高潮,並進一步推進到四川盆地。「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大規模的移民與開發過程相伴隨;到清代前期已形成「江浙糧米歷來仰給湖廣,湖廣又仰給於四川」的糧食供求格局。長江中上游地區作為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輸出區的確立,不僅提高了其自身的地位,對於江南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清代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時期,清王朝建立之後對邊疆地區進行了大力開發和治理。其中,經濟效益較著者當屬東北平原和台灣。經過近二百年的移民開發,到清代中葉東北和台灣的農業經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成為新的糧食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業、商業等也有了初步發展,從而為以後更大規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

第二,商品流通的發展。從明代到清代,全國商品流通的范圍和規模均有大幅度的增長,流通格局也有很大的變化。商品流通的發展是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發展中又一顯著特點。主要表現在:

1.流通范圍的擴大。明代長時期禁海,長江航運也不甚發達,南北貿易以運河為主幹,東西貿易主要局限於長江中下游。清代隨著海禁的開放,華北平原、長江中上游諸省的經濟發展,以及東北與台灣等新區的開發,沿海、沿江貿易都有大規模的發展。據《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一書估計,清代前期我國內河航運里程已達5萬公里以上,沿海航線1萬公里,基本已達到近代的規模。[2](P271)另一方面,隨著清代國家版圖的擴大和邊貿的發展,新疆、蒙古與內地的貿易也有大規模的發展,山西商人開辟的從蒙古草原直抵俄羅斯的北疆陸路貿易線亦達萬里之遙。

……
……

⑧ 形容經濟繁榮和經濟衰退的四字成語,各需要十個及以上。謝謝

經濟繁榮:繁榮昌盛、日新月異、蒸蒸日上、興旺發達、欣欣向榮、五穀豐登、前程萬里、開天闢地、歡欣鼓舞、皆大歡喜、發憤圖強、安居樂業、光輝燦爛
經濟衰退:門可羅雀、寥寥無幾、屈指可數、荒無人煙、慘淡經營、區區之眾、人跡罕至、三三兩兩、寥若晨星、鳳毛麟角、地廣人稀
1、繁榮昌盛
【解釋】:繁:興旺發達;指國家或者某個朝代以及其他事物興旺發達,欣欣向榮。
【出自】:毛澤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為什麼不能在勝利以後建設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呢?」

2、安居樂業
【解釋】:指人民生活安定美滿的樣子,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出自】:春秋·老子《老子》:「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至老死不相往來。」
【翻譯】:使人民對他們的吃食感到香甜,對他們的穿戴感到漂亮,對他們的住宅感到安適,對他們的習俗感到滿意。鄰近的國家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的聲音互相聽得見,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來。
3、寥寥無幾
【解釋】:寥寥:形容數量少。非常稀少,沒有幾個。
【出自】:魯迅《書信集·致山本初枝》:書很漂亮,倘我對歌懂得多一些,恐怕就更有趣了。這樣的軍醫先生,現在日本也寥寥無幾罷。
4、渺無人蹤
【解釋】:很少看見人的蹤影,形容空曠寂靜。
【出自】:近代 王汶石《大木匠》:「田間是靜悄悄的,大路上也是靜悄悄的渺無人蹤。」
5、不牧之地
【解釋】:不能牧養牛馬的地。指荒地。
【出自】:漢·桓寬《鹽鐵論·論功》:「不牧之地,不羈之民。」
【翻譯】:不放牧的地方,不受約束的人。

⑨ 香港經濟繁榮靠的是什麼

香港經濟繁榮靠的是什麼?

香港經濟繁榮概括起來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指得是香港的經濟發展基本上與內地同步。新中國成立後相當長一段時期,香港成為新中國與西方國家貿易的唯一橋梁。在為內地發揮作用的同時,香港自身經濟也發展起來。在二戰後,處於轉型期的西方經濟,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香港人抓住了這個機遇,發展了自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即抓住了天時。地利,是指香港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幾乎是坐享其成。香港除了面向東南亞,背靠祖國大陸,經濟腹地遼闊的地利優勢外,時差位置也非常有利,使它處於一個金融、貿易、航運和信息服務經濟中心。

三十年來,香港經濟繁榮,GNP直線上升,還有一個原因是大陸改革開放,經濟繁榮,對外貿易增長很快。加之香港重視人力資源開發,行政管理和法制建設不斷改進和完善,並走上了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軌道。現在是亞洲的一朵「花」,也是世界罕見的一朵「花」。但是,香港這朵鮮艷的「花」,是靠根、莖、葉和泥土――大陸供給它養份而分不開的。香港加強與內地的經濟合作,是經濟強勁復甦的又一個重要原因。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在維護和促進香港的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沒。特別是近十年:大陸經濟發展順利,香港就更加繁榮;大陸經濟緊縮,香港經濟就衰退。「一國兩制」,貫穿於國際因素、內地因素和香港內部因素的積極的信心因素,才有來自海內外的積極投資,也才有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繁榮。

在新年到來之際,希望香港同胞增進對祖國的了解和認識。盡管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可阻擋,前途一片光明。讓我們緊緊抓住科學發展這一主題,進一步樹立信心,發揮內地和香港的優勢,使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更大的成績。最後,祝香港同胞的明天更加美好!

閱讀全文

與繁榮的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