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世紀經濟發展影響

中世紀經濟發展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08 17:09:38

⑴ 歐洲中世紀晚期經濟發展的實質是什麼

「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即新事物代替舊事物。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

⑵ 簡述中世紀西歐城市興起的歷史意義

城市的興起,在中古的西歐有重要的影響。與鄉村不同,「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樂和需求和集中」,形成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使封建社會發展到「頂點。」

城市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極大地沖擊著農村的自然經濟。從13世紀起,西歐許多國家的勞役和實物地租逐漸被貨幣地租取代,英國的貨幣地租甚至佔了支配地位。

與此同時,封建主和農民之間的關系逐漸變成單純的貨幣關系,農奴制消失,有的甚至變成不僅擁有工具和動產甚至擁有土地所有權的自耕農。在商品貨幣關系的影響下,自由農民必然發生兩極分化:少數人富裕,多數人貧窮破產,使階級矛盾趨於激化。14世紀,義大利、英國和法國發生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就是明證。

城市興起的政治影響是巨大的。市民要求為工商業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反對封建割據,支持國家統一和王權強化。13、14世紀的英國和法國,先後形成議會君主制,實現王權的強化,後來又發展成中央集權的國家。

城市的興起和繁榮,也引起文化方面的巨大變動。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漸發展,唯名論哲學和羅馬法開始復興,並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興起創造了條件。

(2)中世紀經濟發展影響擴展閱讀:

西歐中世紀城市興起最早的地區有兩個:一是義大利北部的波河流域,一是北海沿岸的佛蘭德爾(法國南部城市)。在這里興起了米蘭、威尼斯、布魯日、根特等城。其次是萊茵河流域和法國北部的一些城市,其他地區相對較晚。在這些城市興起之前,西歐的土地已為教俗封建主所瓜分。

城市多興起在封建主的領地上,因而受到領主權的盤剝。城市必須向領主交納實物和貨幣,服勞役或軍役,還要繳納各種苛捐雜稅。

⑶ 說說中世紀天主教會對西歐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統治

14~16世紀,西歐開始由封建社會向近代的過渡,開始對天主教會的統治形成了巨大的沖擊。本部分主要介紹了16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文藝復興對宗教改革的推動。這一目是本節課的重點。

(1)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首先課本介紹了西歐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原因:生產力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海外貿易和殖民活動。課本還敘述了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時間:14~16世紀;地點: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城市以及西歐其他的一些城市。講解這一部分時,讓學生回憶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定義和相互關系,指出當新的經濟基礎產生後,作為舊上層建築的天主教會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如天主教會把從事商業貿易和發財致富說成是墮落行為,嚴重阻礙了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2)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及天主教受到的挑戰

中世紀時,天主教之所以勢力空前強大並占據支配地位,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封建割據嚴重,王權弱小。14、15世紀情況發生了變化,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各國統一的國內市場逐漸形成,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開始興起,他們不滿教會的盤剝,希望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結束分裂割據的局面,參與海外競爭。一些國家的君主也想擺脫天主教會的束縛,加強中央集權。到15、16世紀,西歐的英、法、西班牙等國先後形成為統一的民族國家,並且出現了以專制君主為核心的加強中央集權的趨勢。德國雖然分裂成許多諸侯國,但一些大的諸侯國也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權的方向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獨立於世俗政權之外的天主教會就成為中央集權發展道路上的嚴重障礙,把教會置於王權控制之下已成為時代的要求,天主教會對西歐的控制受到挑戰。

建議學習時,教師對西歐中央集權的制度的發展情況作一簡單的介紹,這樣不但有利於學習本節內容,而且對於更好地理解新航路開辟、英法資產階級革命、德意志統一不無益處。講解時可以和中國的專制主義制度進行一下對比。

(3)興起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促進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出現

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者通過文學、藝術及其他形式對天主教會的腐敗現象進行揭露和批判,宣傳個人的自由、平等和慾望,提倡競爭進取精神與科學求知的理念。著名的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在1503年發表了《基督的戰士手冊》,強調信仰發自內心,而不在於外在的禮儀。1509年他撰寫《愚人頌》,對教皇和上層教士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這些對天主教會的統治形成巨大沖擊。而在阿爾卑斯山以北,人文主義者研究了《聖經》的希臘文本,發掘出基督教的原始教義並傳播開來,結果人們發現當代天主教會對於基督教教義所作的解釋及天主教會的整套組織制度及儀式,與《福音書》中的記載大相悖謬,從而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依據。

⑷ 中世紀英國的發展史

英國中世紀歷史

英國包括大不列顛(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是歐洲共同體個成員國之一。它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是由不列顛群島中大部分島嶼組成的,其中第一大島是大不列顛,第二大島上有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蘇格蘭西部沿海有一個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島。蘇格蘭本土的東北沿海有奧克尼群島和薩得蘭群島。上述這些群島都與本土有行政上的關系,但愛爾蘭海上的馬恩島以及大不列顛與法國之間的海峽群島則基本上自治,不是聯合王國的組成部分。

英國的面積大約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從南部海岸到蘇格蘭的最北部差不多將近1000公里(約600英里),橫向最寬處差不多將近500公里(約300英里)。

"Britain"這個詞起源於希臘和拉丁詞,而最終可能追溯到凱爾特語。盡管用"史前時期"這一尺度來衡量時,凱爾特人也是稍後才來到不列顛群島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創造了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築遺址和圓形巨石陣這樣的著名歷史遺跡),但是有關英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畢竟還是從講述凱爾特人開始的。"凱爾特"這個詞語相當普遍地經常用來區分不列顛群島的早期居民和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侵者。

羅馬人的統治從公元43年起延續了300多年。在羅馬人於408年最後撤走之前,該島開始遭到來自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侵擾,經歷了一段日趨混亂的時期。"England"這個詞正是從"Angles"而來的。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侵擾逐步變成了定居,並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不列顛人在如今的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獨立生存下去。這些小王國中出現了力量較強稱霸全國的王國,先是在北方(諾森布里亞王國),然後在中部(麥西亞王國),最後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國)。但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海盜接著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盡管在10世紀時西撒克斯王朝曾擊敗過入侵的丹麥人並一度稱霸英格蘭的廣大區域。

1066年發生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此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結構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響,社會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威爾士雖然常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室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室。

愛爾蘭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許多王國,但愛爾蘭並沒有能免受北歐海盜的侵犯,到公元10世紀時竟成了北歐海盜的一統天下。
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急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

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役。'抵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烏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倫威爾鎮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黯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求穩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英】中世紀英國簡述
http://www.97renven.cn/forum/showthread.php?p=38818

(英)中世紀的模型化:與英國經濟發展有關的歷史與理論http://www.97renven.cn/forum/showthread.php?p=59633

在中世紀,庄園並非理想的經濟方式,其經濟形態十分封閉,人們生活水平程度只供維持生存,且是進步緩慢的生產單位。這些都和當時的無序狀態有關:日爾曼人推翻羅馬帝國後,卻沒有健全的制度來取代;而且蠻族各部落之間戰亂不斷,沒有一個完整、成熟的統治體制,所以當時國王為維持自我勢力,而採取了給予的獎賞之法:

第一, 搶到的財產嚴格按平分制給予個人。
第二, 實行的賞賜土地之法,人為的形成了某個人的大地產,而且賞賜並非在一級上就完成,可級級相賜,在羅馬人為地產上又形成了日爾曼人的地產;這些無償的賞賜,加上羅馬鄉村地產,形成了西歐土地基本納入的大地產。羅馬時期地產為私有,而此時的地產人為進行劃分,又包含著不同成分:其一是地產主的私有地,其二為讓人們耕種的土地。

這種制度變化構成了庄園的基礎,其與大地產的區別在於土地耕種權不被剝奪。

同時土地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庄園成為一個不僅僅是經濟行為的單位,而是集政治、法律、刑事(也包括經濟在內)於一體的行政管理單位,彼此之間互部干涉,這也形成了中世紀日後分化的基礎:庄園主即等於庄園國王,其主權、土地皆分封,而且分封者只對上一級分封者負責,導致了中世紀國王主權的分散狀況。

就庄園土地成分而言,大致上均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第一, 領主的私有地。
第二, 農民的份地。
第三, 供放牧的草地。
第四, 提供庄園木材的林地。

就庄園的建築而言,則大致分為三種:

第一, 是位於高處,豪華的庄園主住所,但並非一般人認為的城堡。
第二, 簡陋的農民茅舍。
第三, 公共設施,包括教堂,水磨房(庄園主所有)和手工業者的庫房。

庄園內有一切日常生活的設施,從根本上而言,庄園作為集體耕作,無人可以單獨擁有耕地和耕地所需的動物和工具。

庄園內的公共設施很多,包括庄園主的私地在內,作為隸農的勞役,且具有優先權。

庄園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給自足,表現在庄園可以容納人的數量為一定,可通過庄園規模的大小來判定人口數量。當然這還因為中世紀出生率低、存活率低,數量始終保持恆定。而且能夠保持自然平衡。

庄園也需要進行管理,但是庄園主並不理庄園事務,常常委派手下人進行管理。庄園主住宅由委派人居住,其目的是為知道隸農能夠獲得實際的收成因而與當地人關系緊張,具體工作則由村莊里的人完成。

最能夠體現庄園主權威的為「庄園法庭」,是庄園的統治機構,特點為:

第一, 非常設機構,根據地方問題多少和庄園主本身意願來決定開庭間隔。
第二, 規定開庭時,當地農民都要參加,也非所有人有發言權,由代表組成,陪審團
第三, 庄園法庭訴訟程序死板,均看是否能夠打動庄園主而非就事論事:法庭的判決,其結果不一定能夠被執行。

庄園法庭只涉及庄園的內部事務,是為處理「家務事」,但是確實對當時庄園的管理起了重大作用,包括庄園內各種事務都可以進行訴訟,由小事到大事務都有。通過這種制度,可以解決其內部問題和起調整作用。

當時庄園內種植的物種和土地本身的劃分有和大關系。

第一, 食物包括:小麥,是人吃的主要食物,但是生長期緩慢,產量偏低且對土地的要求很高;大麥,生長期短,而且產量高,但是很難讓人食用,除非是在飢荒期間,平日主要用於喂馬。
第二, 經濟作物有葡萄和橄欖,前者可以說是羅馬時期的遺留傳統,通常用於釀制葡萄酒;後者則是用於製造油類。
第三, 畜牧業的作物。在當時,牛和馬是必需品,牛的數量必須保證,而馬作為服軍役的必備品也是不可缺少的。而肉類則有家禽提供,主要是豬、羊、雞等,在天氣適宜的時候,也必須保證一定數量;但因為當時飼養條件落後,所以這些家禽都無法過冬,所以當時在秋日大量屠宰之時就成為了一個節日,因為這么做可以避免其死亡而且能夠保存很長時間,主要保存手法是腌制肉類。

當時,農民生活貧苦且負擔很中,其階層幾乎包括了各類勞動力。這一階層工作時間很長,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農民們不光種地,還有法定義務必須從事勞役:建橋,修路,即使交錢也不能免除。農民的居住條件也很差,家中沒有床,更無任何娛樂活動,生活是單調且一塵不變的。中世紀前期沒有世俗文化教育,農民不認識字也沒有書可看;在那個時期只有教士手內有羊皮書手抄卷。

中世紀農民的負擔之重,也是極為罕見:實物地租,勞役地租,使用公共設施費用,結婚時必須付的婚姻稅(尤其是庄園之外的人,更要交罰金),繼承稅以及庄園主的生活費。

通過以上情況不難知道,其實中世紀的庄園經濟生活十分脆弱,農民生活范圍狹窄,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出問題,那個時期的災荒、瘟疫更是平常之事。但大多數人也習慣於這種生活方式和地位。這種庄園制生活在中世紀維持了很長時間,直至中世紀後期才被打破
http://tw.netsh.com/bbs/855438/html/table_26589763.html

⑸ 西歐中世紀社會的特點是什麼

1、特點(屬性):一個文化衰落的時期。

歐洲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間被稱為中世紀,西羅馬滅亡至神聖羅馬帝國建立的中世紀前期被認為是歐洲最為黑暗的時期。由於蠻族的入侵和定居引起了羅馬帝國的崩潰,幾乎造成當時歐洲文化的完全毀滅。

西歐的封建制度便是在這一背景下,由日耳曼、羅馬和基督教三種因素互相融合,從羅馬滅亡後的廢墟上產生、發展起來的。騎士制度同樣也產生於中世紀的歐洲,是歐洲在封建化的過程中逐步產生、確立起來的封建附庸制度。中世紀中前期的歐洲國家是一種鬆懈的領土集合體。

2、西歐中世紀不同階段特點:

(1)早期:

從古典時代晚期開始,一直到中世紀早期,人口減少,反城鎮化,入侵和人民遷徙仍未停止。人們大規模遷徙。

(2)中期:

公元1000年後,隨著技術和農業創新,貿易蓬勃發展,中世紀暖期氣候變化使作物產量增加,歐洲人口大大增加。

(3)晚期:

中世紀晚期,飢荒,瘟疫和戰爭無處不在,歐洲人口被顯著的削弱; 1347年到1350年,黑死病殺死了大約三分之一的歐洲人。天主教會內部的爭議,分裂主義與州際沖突,內亂和農民起義四處橫行。隨著文化和科技的發展,歐洲社會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歐洲逐漸進入現代(歐洲三大傳統劃分下的現代,即Modern)。

(5)中世紀經濟發展影響擴展閱讀:

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興起與發展:

城市的興起是中世紀西歐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對歐洲文明有重大影響。

(1)城市的興起使歐洲出現了一個新的等級一一市民階級.而在此之前,西歐社會只有農奴和在農奴之上的貴族、教士.而且,這些市民的經濟力量、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還在穩步提高,這就意味著國家日後要更加重視和支持這些人的利益及其他們的對外冒險事業.此為社會變化。

(2)城市商品經濟的作用,促使舊的自然經濟的領地庄園制度瓦解和農奴依附地位的消失.門類齊全的庄園生產轉而成為滿足市場需要的專業化生產,新型的自由農民出現.以前人們的財富觀念只有土地,現今則包括貨幣和可用貨幣估價的商品.新的商品為土地貴族提供了新的消費,從而也就瓦解了土地貴族,他們不再搞勞役地租,而改用貨幣地租,使農奴變成了人身自由的佃農.此為經濟變化.

(3)城市與王權結盟,促使王權加強,國家出現了不與封土相聯系的官吏;同時市民階級參與政治,城市自治和城市議會,也促進了議會制度的出現.此為政治變化。

(4)隨著城市的出現,產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為教士所壟斷,這就為日後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備.這是文化變化。

⑹ 中世紀經濟發展水平如何

特點:
封建社會
第一,就土地制度來看,中國的封建社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歸地主私有,可以任意買賣。地主用政治權勢和經濟手段兼並土地,造成自耕農的破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與歐洲中世紀在政治、經濟、思想意識形態上具有不同特點的重要根源。土地兼並問題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無法治癒的頑症。
第二,就經濟發展水平看,中國進入封建社會以後,商業、手工業持續發展,直到明朝後期,其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世界上都處於領先地位。此後,中國卻無法沖破封建主義的樊籬。
第三,就社會政治結構來看,在中國的封建社會里,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政治體制不斷完善和強化。君主掌握強大的權力,能夠有效地抵禦異族的入侵,有利於社會穩定和國家的統一;同時也有力量駕馭地主階級的各個階層,強化對下層社會的控制,鎮壓農民階級和工商業者、城市平民的反抗斗爭。隨著封建制度的日趨沒落,這種政治體制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第四,就學術文化方面來看,中國封建社會的學術文化是光輝燦爛的,即使是在戰爭頻繁、社會動盪的年代裡,思想文化領域也有重要的成就。

資本主義社會
第一,國際關系階級化,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具有了全球性。新科技革命的興起極大地提高了物質生產力,通訊技術和交通運輸技術的革命性發展縮短了全球各地人們之間的距離,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空前密切,全球經濟日益明顯地表現出了一體化的趨勢。現在,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捲入了全球性的經濟體系之中。
第二,與自然界發生嚴重沖突,人類的生存受到威脅。受無限膨脹的物質慾望的驅使,資本家總是要不擇手段不惜代價地擴大生產,追逐利潤。當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時,人對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自然界似乎是一種無限大的存在,並不對資本家的行為構成限制。但是在新科技革命以後,生產力飛速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極大提高,自然界不再無限大,而是變得很小,它與資本家無限擴張的慾望產生嚴重沖突。
第三,人的極度異化。在資本主義社會,異化並不是新近才出現的現象,馬克思在世時便對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作過尖銳的批判。但是與過去相比,今天的異化現象已有極大的發展,達到空前的程度。在馬克思的時代,異化主要表現為工人的勞動產品以及勞動活動、人與人的關系對人的異己化。

社會主義社會
第一,社會生產力大大發展了,人們生活需要的內容大大豐富了,由此,商品生產的領域大大拓展了。人們不僅需要豐富的物質生活,而且需要豐富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不僅有各種各樣的生活需要,而且有越來越多的享受需要、發展需要。
第二,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勞動者隊伍大大擴充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之所以有勞動者和剝削者兩大階級的劃分,而且「邊界」分明,利益對立尖銳,其根源在於生產資料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他們可以憑借生產資料所有權或曰資本所有權不勞而獲,而大多數人卻一無所有,只能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為別人勞動。社會主義社會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就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極不合理的現象,使兩大階級的對立基本消失,使不勞而獲的剝削者逐步改造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與此同時,勞動者的隊伍逐步擴大,整個社會幾乎人人都是勞動者。

參考文獻:世界歷史、中西封建社會的特點比較、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

⑺ 在中世紀晚期 西歐經濟和社會發生了什麼變化 其變化的根源是什麼 這種變化對

目前「中世紀」這個詞對有些人來說也許還不太熟悉。歷史上,中世紀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它大概包括兩個方面的意義:
一是政治上的,一般是指歐洲的封建制時期,也就是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段時間。
在科學史上,中世紀這段歷史一般是指介於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結束和歐洲文藝復興之間的歐洲歷史,又主要指西歐和中北歐地區的這段歷史。它在時限上相當於政治歷史方面的時限,但要稍短一些。
提起歐洲歷史上的中世紀,它還有一個代名詞,那就是「黑暗時代」。為什麼說它是黑暗時代呢?從下面的比較中,即可以看出這種說法的確有它的道理。
在中國,從公元前11世紀商王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這期間社會基本上是逐漸發展的,沒有發生過歷史的停滯或倒退。
在這一時期,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前221)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相當繁榮而迅速的階段,這就相當於希臘的繁榮發展時期,它們是同階段的。
在這以後,中國社會進人封建制時代,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都依然漸進地發展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成為強盛的封建大帝國。
但歐洲科學的發展則是另一番景象。從羅馬帝國建立開始,科學文化就處於每況愈下的境地,到公元5世紀,由於捐稅日增,生產衰退,對外戰爭不斷爆發,終於導致476年羅馬帝國滅亡。
如果說,羅馬帝國時期,科學雖然衰退,但依然存在的話,那麼,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科學就死了。這話雖然有些過分,但有它一定的道理。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致使科學無立足之地呢?
歐洲封建社會的特點是基督教統治了整個社會生活和人們的思想,任何違背宗教教義的言行,都被視為異端邪說而遭到鎮壓。
早期的基督教斥責社會上一切不平等的現象,反對貧富不均,主張人人平等,財產公有。但有些觀點為統治者所不能允許,因此,早期的基督教是非法的。
但受苦的人為了尋求思想上的解脫和精神上的安慰,還是源源不斷地擁進了宗教的大門。後來,一些奴隸主和有錢有勢之人也皈依基督,這就使它逐漸變質。
有權勢的人加入教會後,逐步取得了基督教教會的領導權,他們設法剔除了教義中反映奴隸和被壓迫人民願望的內容,宣揚貧富、有權和無權都是上天安排的。
到了4世紀,經過改造的基督教已經成為一股十分強大的社會勢力。統治者們都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
4世紀末5世紀初,日耳曼人南下與羅馬起義的農奴結合起來,推翻了羅馬統治,建立了許多封建割據的小國。
封建統治者們認識到基督教的強大,必須用教會勢力為自己的封建統治服務。而教會也懂得要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勢力,必須要和封建統治者結合。
於是,統治者們和教會一拍即合,基督教又和封建勢力結合起來。封建統治者在堅持王權至上的前提下,承認宗教的神聖。
這時,教會神父可以把天堂、人間與地獄三位一體地集中到自己身上,成為上帝的代表而主宰人間的一切。整個歐洲籠罩著一片黑暗,科學無處藏身。
希臘時代人們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羅馬時代那種追求物質享受的傾向一去不返,剩下的只有對現存世界和人本身的原罪心理,即人生來就是有罪的。
人人都在期待著天國和末日審判的來臨,一切慾望都被禁錮,只有在基督面前的無盡懺侮和對教會指令的絕對順從。
一位主教曾說:「討論地球的性質和位置,決不能幫助我們實現對來世的希望。」因此,一切不符合教義的主張均被敵視。
在這種歷史條件下,科學與文化,思想與言論會遭到什麼樣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由於人們獨立地自由地思考被認為是不能容忍的,科學與文化成了多餘的東西。
公元415年,女科學家希帕西亞被基督教暴徒殘忍地殺害,她是羅馬時代最後一位數學家。公元529年,烏斯的涅皇帝封閉了雅典最後一所哲學學校。文化被毀滅,科學遭扼殺,人類淹沒在無知和荒蠻中。
這個時期的歐洲,像一池污水,疾病與災荒更迭而起,無數生命被奪走了。然而人們還是認為,疾病與死亡是由於對上帝不虔誠而受到的懲罰。
因此臨死的人沒有怨言,只求早日進人那嚮往已久的天堂,早日同上帝在一起,這才心安理得。
有一位偉人說過,歐洲的中世紀,哲學和科學成了神的婢女。這就是說:在當時,所有的思想、所有的知識都必須為基督教教義服務,不能越雷池半步;否則就是異端,就要受到上帝的懲罰。
這個時期,數學死了,基督不需要數學;天文學死了,天文學成了一種可笑的迷信,用它來占卜人的未來;醫學死了,醫學被符咒和巫術取代。
神學的天下
到了8世紀,教皇實際上取得了世俗政權的最高權力,基督教會成了歐洲最大的政治力量。在教會的摧殘之下,學術沒有了生機,科學只存在教義之中。
基督教早期的宗教哲學是教父學,也就是神學。教父學是對《聖經》加工而成的,他的基本觀點是:信仰上帝才是唯一正確的信仰,上帝具有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神格,是萬古長青的。
教父學嚴重禁錮著一切有價值的科學思想,宣揚人們的理性認識要服從信仰,而信仰完全來自上帝的啟示,因此,一切言行都要以《聖經》為准。
教父學從一開始就把科學研究和科學認識的道路全部堵塞了,教父學是愚味、自卑、順從、屈辱和荒唐的哲學。
教父學的代表人物是德爾圖良 (160~230)和奧古斯丁(354~430)。
德爾圖良生於北非的迦太基,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學成後先是用拉丁文撰寫神學著作,著有《辨感篇》、《論異端無權存在》,被後世稱為「拉丁教父的創始人」。
德爾圖良認為,上帝並不是用物質的東西造了世界,物質不過是上帝用
「無」創造出來的。上帝用一種「邏各斯」造出萬物和世界,於是,「邏各斯」轉成肉體出現。
他還極力宣揚蒙昧主義和信仰主義,貶低人的理性,反對自然科學。他說:只有對上帝的認識才是真理,而要認識上帝就要靠信仰,否則任何科學研究不僅是無用的,而且是對上帝的褻瀆。
教父學稍晚一些時候的代表是奧古斯丁,他把教父學進一步系統化了。
奧古斯丁生於北非的塔加斯特,他的母親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他從小就接受了母親的信仰。
奧古斯丁潛心研究基督教,並於396年擔任了非歐的希波主教,他著有
《仟侮錄》、《教義手冊》、《上帝之城》、《三位一體》等神學著作。
奧古斯丁的書籍被後來的基督教徒們奉為經典,他本人也成了教父學的最高成就者。他於430年去世,共幹了34年主教。
他認為,世界上永恆的完美的東西是上帝,上帝不存在時間之中,上帝創造世界之前沒有時間,從創世之日起才有了時間。
此外,他還論證和發展了德爾圖良的「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說法。他說:這三者不是三體是一體,不是三個神,而是一個神,這就是全知全能的上帝。
奧古斯丁還說:自從上帝造人時就造了兩座城,一座是上帝之城,另一座是人世之城,上帝之城是幸福的天國,而人世之城是罪人和魔鬼生活的地獄。
因此,人們要想死後到上帝之城過永恆的幸福生活,就要服從上帝的意志,人民要服從君主,奴隸要服從主人,任何反抗都會增加罪過。
奧古斯丁關於知識是這樣闡述的:「知識就是關於上帝的學問,無論天上地下還是人間,上帝主宰著一切,安排著一切。
「人們只要了解上帝就行了,用不著去研究自然,研究自然會使人陷人理智的傲慢,會褻瀆上帝。因此,沒有知識的虔誠教徒比有自然知識的人要好得多。」
奧古斯丁認為理性是有的,理性只是為了理解信仰,領悟天意,解釋信仰;信仰先於理性,高於理性,理性要為信仰服務。奧古斯丁從理論上把科學全部排除了。
教父學把信仰當科學,反對研究自然和自然規律,從而嚴重地阻礙了自然科學和人類整個認識的發展,使歐洲南部早已存在的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自然科學知識被拋棄,被蔑視,科學之光盪然無存。
經院哲學的產生
教父學經過發展,逐漸發展成為更有系統的經院哲學。經院哲學是教會和封建統治者的指導思想,是自然科學的精神枷鎖。
經院哲學的學術來源於《聖經》和教父學,它產生於9~10世紀,發展於11~12世紀,13世紀達到全盛時期。經院哲學全盛時期的代表人物是托馬斯·阿奎那。
經院哲學用《聖經》的教條去論述哲學命題,所研究和爭論的問題絕大部分是十分荒謬的。例如,上帝的花園中的玫瑰花,枝幹上是不是有刺?天使們是站著睡覺?還是躺著睡覺?亞當和夏娃被上帝造出來的時候,有幾歲?有多高?等等。
當然,這些荒謬的爭論,如果出現在現在,一定會被認為是神經出了毛病。可是在中世紀時期,它畢竟使人們的思想在教會愚昧的禁錮中,稍為活躍了一些。
經院哲學的內容十分龐雜,大量的引經據典,空洞無比,完全脫離了實際。因此,人們又把中世紀的經院哲學的教條文章叫「繁瑣哲學」,或「空洞哲學」。
在經院哲學的統治之下,自然科學只能在宗教信仰規定的范圍內活動。真理就是上帝。上帝就是真理,而真正的科學認識和科學研究被窒息了。
可以這樣說,在科學上,中世紀的基督教確實沒有留下什麼,只留下迫害自然科學家的可恥紀錄。
再說在經院哲學的內部,也同樣存在著對立面的斗爭,主要表現在唯名論與實在論的斗爭,這一斗爭持續了數百年。
唯名論是把一般概念只看成是個別事物的總的名稱而不是實體的一種見解。實在論也叫唯實論,是把反映個別事物共同屬性的一般概念看作是實在哲學見解。
他們之間的焦點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問題,實際上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的一種體現。
唯名論認為,個別是可以被感受的真實的東西,而一般則是表示個別事物的名稱,概念或符號,個別先於一般。
實在論者認為,一般先於個別而存在,是獨立於個別事物的客觀實在,個別是從一般中產牛的。
早期的唯名論的代表人物是羅瑟林(1050~1124)和比埃爾·阿伯拉爾
(1079~1142);實在論的代表人物是安瑟倫(1033~1129)。
羅瑟林是法國人,他從唯名論出發,反對宗教經典中聖父、聖子、聖靈
「三位一體」的說法。他說,一個人不可能又是父親,又是兒子,又是靈魂。它們是三個實體,不可能是一個神。
由於他的觀點觸犯了宗教的經典,被斥為異端,因而在1092年受到教會傳訊。他因受教會的迫害而逃往英國。
唯名論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法國人比埃爾·阿伯拉爾,他堅決斥責實在論。他認為概念和實物是分屬不同領域的,只有個別事物才是真實存在的。
他曾建立了一所學校,招收了許多學生,是一位深孚眾望的教師,著有
《是與否》、《基督教神學》等。
但是,因為他的觀點與正統的教會觀點不同,所以多次受到教會的迫害,被判處終身禁止發表言論,監禁於修道院中。
比埃爾在《是與否》中,對教會提出了158個問題,對上帝的存在與上帝是否全知全能都提出了懷疑。
他力圖在唯心主義的框架下,反對教會的權威,沖破教會的束縛。這對以後人民反封建和爭取思想解放的斗爭是有積極意義的,對科學的發展也是有利的。
而對科學處於不利的實在論,則是宗教神學的辯護人,它的第一個代表人物,也是最後一個教父和第一個經院哲學家,是正統派的代表安瑟倫。
他著有《獨白》、《斥愚人書》、《論道》等。他極力為基督教教義作論證,使奧占斯丁的觀點更系統嚴密化,因此,被宗教界譽為「中世紀的奧古斯丁」,「最高神學家」。
他發揮了奧古斯丁的信仰高於一切的觀點,認為基督教信條是不容懷疑的,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教義,首先是信仰,然後是理解。
他認為研究自然科學只能更加增加人們的罪惡。所以安瑟倫的實在論只是神學唯心論的變種,是壓制科學,壓制自由思想的一根棍子。
到了中世紀的後期,廣大人民對宗教越來越懷疑,探索自然和自然科學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科學和宗教的兩軍陣線也越來越明朗化了。
這一時期,自然科學雖然不敢公開宣稱脫離教會,但開始了悄悄地獨立研究,並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宗教為維護自己的統治,除了加緊對自由思想的鎮壓,再就是力圖使自己的理論趨於成熟,並且捧出了自己的神學權威,這就是托馬斯·阿奎那(1225~1274)。
阿奎那出身貴族,從小受到了較好的教育,14歲就上了大學,系統地學習了神學,後來當上了大主教,很受教皇的器重。
阿奎那的主要著作有《神學大全》、《反異教大全》等。他根據教會的情況和各方面斗爭的實際,對經院哲學進行了一些改良。1323年,被封為「聖徒」,1567年,又被教會命名為「天使博士」。
他認為,由神創造的人最的大幸福在於利用智慧來默念神,而不是製造異端。他提出了論證上帝存在的5條理由,即:
1.人意識到事物總是運動的,但運動需要一個推動者才能運動,最原初的推動者就是上帝;
2.世界上有一系列的因果關系,最原始的原因就是上帝;
3.世界上的事情總有一系列的必然性,最原初的必然性的存在只能是上帝;
4.世界上的真、善、美有層次的不同,有高低強弱之分,程度最高的絕對的真、善、美就是上帝;
5.世界的變化是有目的性的,目的的最終原因也只能是上帝。
阿奎那認為,上帝創造的世界分為許多層次和等級。這個等級系列的最高處是非物質的天使;天使以下是人類;人類之下是動物;動物之下是植物;最低級的是物質四元素水、火、上、氣。
阿奎那還說,人們在認識世界時要獲得超自然的知識,只能靠信仰和神的啟示。這種啟示性的真理就是神學。它高於自然的真理即哲學和科學,哲學和科學都要為信仰服務,都是神學的婢女。
阿奎那是最高的一位神學家和經院哲學的代表人物,他把基督教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是集經院哲學之大成者,阿奎那的體系,成了宗教神學反對科學進步的指導思想。
如果我們把這個時期的人們打個比方的話,那麼這時的人們如同八九歲的少年剛剛脫離極幼稚的童年,朦朧中還帶有幼年的童貞。
唯一有成就的人
就在人類處於這樣的發展時期,出現了一位眼界超過一般人的早熟人物,他就是羅吉爾·培根。
他不像別人那樣輕信與盲從,敢於從反面提出問題,追究事物的根源,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中世紀歐洲醒來的一絲曙光。
羅吉爾·培根的一生並不像阿奎那那樣,受到統治者的器重,還得到那麼多的榮譽,可以說,培根的一生是悲慘的。
他一生的悲劇,一半是內心的悲劇,一半是外在的悲劇;一半是由於當時學術環境中他的思想方法的必然局限性所致,一半是由於教會權威對他的迫害。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中世紀歐洲,羅吉爾·培根是在精神上,接近他以前的阿拉伯人或他以後的文藝復興時代的科學家的唯一的有成就的人物。
培根在1210年左右生於英國伊爾徹斯特附近的索墨塞特,家中似乎十分富有。他在牛津大學讀書,學習神學。他是林肯郡主教羅伯特·格羅塞特的學生。
19歲時,培根已經顯露出出色的才華。在牛津大學畢業後,他又到巴黎大學學習,獲得了神學博士學位。
1233年,他成為一名牧師。在巴黎時,培根醉心於研究阿拉伯學者的著作,一些異教徒學者的著作對他後來一生影響很大。
作為牧師的培根當然要替教會做事,但這卻不能遏制他對科學的興趣,後來他成為法國的修道士,但他無法放棄科學。
培根認為,有一種前人不知道的科學,這種科學比其他科學更完善、更有利,要證明其他科學非它個行,這種新科學就是「實驗科學」。
實驗科學比任何論證的科學更為科學,因為那些論證科學,無論邏輯上多麼合理和有力總不能提供確切性,只有實驗科學才能證明它們的結論正確與否。實驗科學可以辨明真偽揭露欺騙。
他諄諄地告誡世人:證明前人說法的唯一的方法只有觀察與實驗。在這里,他的理論又成為另一位更有名的培根理論的先聲。這人便是350年後的英國大臣弗蘭西斯·培根。
羅吉爾·培根提出的實驗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具有劃時代意義,這是近、現代自然科學的真正的起點,也是對經院哲學謬誤的沉重打擊。
實驗科學一旦與數學化、形式化的嚴密邏輯相結合,就成了科學發展的內在力量。所以,培根的「實驗科學」是現代科學的基石。
培根在光學方面做了許多實驗,但他的工作漸漸引起了別人的懷疑,教會便對進行嚴格的限制,不準他寫作和傳播思想,並讓他的修會對他嚴加看管。
但就在這時候,他平生的機會來了。他的朋友吉·德·富克,對於培根在巴黎的工作發生了興趣。
1265年,富克被舉為教皇,培根這時把自己的苦惱寫信給他。富克對培根的研究表示支持,並且不顧教長的禁令和教會的章程,下令讓培根把他的研究成果寫出來。
培根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他的思想全部調動起來,18個月內,就完成了三卷書《大著作》、《小著作》和《第三著作》。
《大著作》陳述他的基本見解,《小著作》是《大著作》的提要,《第三著作》是為防止前兩部著作丟失而寫的簡要綜合本。
培根的三卷書呈在教皇面前。這部書可以稱為包含當時各科學術的網路全書。不過培根並沒有把每個題目都詳盡地闡述,這還只是一個大綱,准備日後擴充。
這是部具有巨大價值的歷史性的科學著作,因為自阿基米德之後這還是第一次真正地闡述了科學研究的方法。
中世紀的科學成就
對歐洲中世紀宗教神學的殘酷統治懷有深深的憤慨的人們,往往把中世紀說成是漫漫長夜和科學的空白時期,為後人描述了一段科學上慘淡蒼白的歷史。
事實上,這樣的描述也不為過。然而人類總是要進步,無論多麼黑暗的時代,它能禁錮人的手足,卻無法阻止人們的實踐;它能砍下人的頭顱,卻無法取消人們的思考。
科學或者說科學的萌芽,即使埋葬在地下,它也要經過冬眠而逐漸發芽的。在中世紀教會的黑暗統治之下,科學依舊為後世的人們留下了一點痕跡。
當然,這些工作是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完成的,科學的殉道者,為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甚至付出了血的代價。但是正是他們的犧牲,才為近現代科學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下面就科學、技術、教育三個方面來看看中世紀的科學成果。
歐洲中世紀首先發展起來的技術是農業技術,農業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經濟基礎。封建領主的庄園農業,對歐洲農業生產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此期間,他們首先使用了鐵犁,後來又有了犁壁,有了比較好的挽具。他們還懂得二圃和三圃的休耕制和輪作制,這樣就可以恢復地力,提高產量。
十字軍東侵之後,歐洲人對東方農業生產技術有了較多的了解。水稻、甘蔗、棉花這樣的一些農作物被引進了歐洲。
在南歐,柑桔和其他一些亞熱帶水果也發展起來,畜牧業也日漸興盛,良種綿羊的數量因毛紡織業的需要而大增。
在冶煉和鑄造方面,他們從阿拉伯引進風箱,掌握了熔鐵和鑄鐵技術,並學會了中國的火葯、指南針、造紙和活字印刷等的製造和使用技術。
總之,歐洲中世紀雖然被宗教神學所統治,但歐洲人還是學會和掌握了當時世界上許多先進技術,從而逐步改變了長期的落後封閉狀態,發展了生產。
歐洲中世紀的許多科學成果,都是從阿拉伯引進的。特別是 11~13世紀,由於穆斯林虐待了基督教的朝聖者,引起了歐洲基督教徒的不滿和憤怒。
1095年,在教皇的號召下,發起了對西亞的戰爭,出征者每人衣服上縫上十字,因此稱為「十字軍東征」。雖然在近200年的8次的東征中,都以失敗而告終,但它卻動搖了歐洲社會基礎,引進了許多伊斯蘭的科學技術。
可以說,正是十字軍東征,伊斯蘭科學文化的引進,才給黑暗的歐洲點燃了火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文化的進步。
中世紀時西西里島有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叫斯科特(?~1235),他曾研究過醫學和氣象學,對自然哲學的興趣也很高。
他認為所有的科學都來自哲學,並勸告人們,要變得聰明,就必須學習哲學,還要勤奮工作,有良好的記憶力。
斯科特是一位有雙重身份的科學家,他一方面研究了許多古代的科學,另一方面又對相面術、巫術、占星術很感興趣。
在斯科特身上,人們可以看到受精神重壓的中世紀知識分子的特點,他們一方面要求站起來,獨立自主地探索自然的奧秘,以尋求更多的科學知識;另一方面又在宗教神學的迷霧籠罩之下難以自拔,在他們的科學著述中,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宗教神學的痕跡。
但必須指出的是,在那樣的高壓政策之下,在那樣的環境之中,科學家們能夠做到這一點,已是十分不易的了。
下面再來談談歐洲中世紀科技教育的發展情況。
在11~12世紀,經院哲學日趨混亂,一些老牌的修道院威信掃地,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世俗的各種類型的公立或私立學校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
這些學校的興起,標志著歐洲中世紀科技教育的發展。
11世紀後期,義大利的波朗尼亞的法律學校改變成為一所多科性的學校,成了中世紀時期的第一所大學。
隨後在歐洲各地相繼出現了許多大學。如巴黎大學創立於1160年;英國牛津大學創立於1167年;劍橋大學創立於1209年。
到了13世紀,北歐已有5所名牌大學,除巴黎大學、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以外,還有奧爾良大學、昂熱大學。
這一時期,法國有3所大學,義大利有11所大學,西班牙有3所大學。到中世紀末,歐洲已有近80所大學。
這些大學開設的課程,有的偏重於人文科學,有的偏重於自然科學,但系科的劃分,沒有近代那樣嚴格,主要有語法、修辭、邏輯、數學、幾何、天文、音樂、法律、醫學等,很少設有文學和史學課程。
中世紀早期的大學,沒有人學年齡的限制,沒有明確的年級分配,也沒有嚴格的入人學考試制度,更沒有獎學金和助學金。許多大學的權力直接掌握在學生手裡,他們甚至擁有武器和暴力。
這些教育機構,無論它的早期多麼粗糙和散漫,但畢竟是系統地培養人才和進行學術研究的地方,為後來的歐洲科學技術的起飛准備了條件。
這些大學成了市民階層的思想文化陣地,是他們進行學術討論的場所,常表現出對教會的反叛。
教會勢力對此當然不會甘心,他們採取各種手段迫害大學里的學者和教授,焚毀他們的著作,甚至於把他們投進監獄,一些大學也轉而為教會所控制。
但是,歷史是不可逆轉的,這些鎮壓和迫害並沒有阻擋住人們求真理、學知識的潮流。大學中傳授的任何真正的知識都成了射向封建教會的利箭。
世俗的大學就是這樣在與教會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各大學培養出來的許多知識分子也在實際上成了搖撼封建統治的重要力量。
歐洲科學文化的復興,大學在其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⑻ 中世紀歐洲產生了哪些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

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正處於一個轉型時期,原來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園制度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地紛開展墾殖運動,土地面積逐漸擴大。農村建立了租地農場,手工業上出現集中的手工工場。庄園逐漸衰落和瓦解。農奴繳納遷徒稅獲得離開庄園的權利。一些富裕的農民通過建立租地農場建立了新的的生產經營方式。
農業方面:
(1)領主通過轉讓聯姻繼承、買賣等方式,將土地集中在一起並進行出租。領主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參與生產管理。
(2)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轉租、購買等方式建立租地農場。
(3)他們利用新的生產方式經營,僱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並將產品推向市場。
影響: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總體而言變化的實質體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⑼ 中世紀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與數學發展的關系

建議你好好看下題目有沒有問題
中國是沒有中世紀的
你指代時間不清,無法回答

⑽ 中世紀英國的經濟發展概況

羅馬人自公元43年由皇帝克勞迪烏斯統治以來,經濟得到發展,但在5-7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統治初期得到大肆破壞
差不多在8-9世紀,不列顛經濟又開始得到發展,特別是偉大的國王阿爾弗烈德的統治下
但是英國中世紀經濟發展的高峰應該在1066諾曼征服之後,特別是12世紀以來,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十三世紀到十四世紀,英國的支柱產業羊毛業迅猛發展,與歐洲大陸,特別是法蘭西統治下的佛蘭德爾發生貿易交往,英國負責將羊毛原料輸往佛蘭德爾,由後者加工後,再輸往歐洲各地
15世紀以來英國的航海業也得到很大發展,15世紀後期,都鐸王朝建立後,義大利人卡博特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往北美探險,發現了紐芬蘭島,僅次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5年
而中世紀的倫敦城,經濟也是得到提高,倫敦城裡有幾百種行業,街道,住宅分布的錯落有致。倫敦是英國的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也和大陸,特別是漢撒同盟以及巴黎,義大利威尼斯發生聯系,是漢撒同盟的四大貿易交往站之一
其他城市,諸如愛丁堡,格拉斯哥,曼徹斯特也都不同程度的發展起來
最終形成了市民階層,他們是英國近代資產階級的前身
而中世紀英國經濟發展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和發展,最終導致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君主立憲制,英國進入近代時期

閱讀全文

與中世紀經濟發展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