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結束後,美國為什麼對日本進行經濟扶植,是馬歇爾計劃的一部分嗎
美國本來想扶持中國的蔣介石
結果內戰蔣失敗了,美國只好找到日本來扶持
主要用來對付蘇聯
在亞洲建立勢力
B. 馬歇爾計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馬歇爾計劃,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版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權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計劃於1947年7月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
相關影響:當該計劃臨近結束時,西歐國家中除了德國(後文將提到馬歇爾計劃理論上包括了整個德國,而並非僅是聯邦德國)以外的絕大多數參與國的國民經濟都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在接下來的20餘年時間里,整個西歐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可以說這與馬歇爾計劃不無關系。同時馬歇爾計劃長期以來也被認為是促成歐洲一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該計劃消除,或者說減弱了歷史上長期存在於西歐各國之間的關稅及貿易壁壘,同時使西歐各國的經濟聯系日趨緊密並最終走向一體化。該計劃同時也使西歐各國在經濟管理上系統地學習和適應了美國的經驗。
C. 中國一帶一路與美國馬歇爾計劃是不是一樣的有什麼同樣之處!
中國一帶一路與美國馬歇爾計劃不一樣。「一帶一路」與歷史上的馬歇爾計劃存在本質區別,把「一帶一路」類比於馬歇爾計劃,稱之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或「新馬歇爾計劃」,不僅不科學、有違事實,而且會對「一帶一路」的價值認同及實施效果帶來消極影響。
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的本意是,通過援助歐洲恢復經濟,使歐洲成為抗衡蘇聯的重要力量。這一計劃對冷戰的激化和兩極格局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一帶一路」有助於亞洲及其他地區相關國家通過合作促進共同安全,有效管控分歧和爭端,走上和平發展之路。
(3)馬歇爾計劃經濟影響美國擴展閱讀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一帶一路"經濟區開放後,承包工程項目突破3000個。2015年,中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相關的49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同比增長18.2% 。
2015年,中國承接「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服務外包合同金額178.3億美元,執行金額121.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2.6%和23.45%。2016年6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881列,其中回程502列,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170億美元。2019年3月23日,中意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
D. 馬歇爾計劃使美國得到的經濟利益主要是
答案C
A項比較有迷惑性,馬歇爾計劃目的在於扶持和控制西歐國家,對抗社會主義蘇聯,是戰回後美國發動的答對蘇聯「冷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馬歇爾計劃下,美國向西歐各國提供大量的經濟援助,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恢復,但是歐洲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使他們不願意受美國的控制,所以,並沒有實現控制西歐國家的經濟命脈。所以對美國來說,馬歇爾計劃實施後,實際上得到的經濟利益主要是擴大了在歐洲的銷售市場。
E. 二戰後,美國對歐洲的援助計劃及其影響是什麼
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Program),是二戰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該計劃於1947年7月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若考慮通貨膨脹因素,那麼這筆援助相當於2006年的1300億美元。
當該計劃臨近結束時,西歐國家中除了德國(後文將提到馬歇爾計劃理論上包括了整個德國,而並非僅是聯邦德國)以外的絕大多數參與國的國民經濟都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同時馬歇爾計劃長期以來也被認為是促成歐洲一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該計劃消除,或者說減弱了歷史上長期存在於西歐各國之間的關稅及貿易壁壘,同時使西歐各國的經濟聯系日趨緊密並最終走向一體化。該計劃同時也使西歐各國在經濟管理上系統地學習和適應了美國的經驗。
馬歇爾計劃的政治影響亦不亞於其經濟影響。該計劃的實施使西歐從戰後初期的財政拮據及由物資緊缺而引發的限量配給的局面中擺脫出來,減少了人們對於政府的不滿,穩定了政治局勢。
馬歇爾計劃被認為有力地促進了歐洲的一體化進程,馬歇爾計劃在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戰後美國和西歐的領導人普遍認為歐洲一體化可以長久地確保歐洲的和平與繁榮。
(5)馬歇爾計劃經濟影響美國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資料;
網路—第二次世界大戰
F. 馬歇爾計劃對當時的蘇美關系有什麼影響
「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後,歐洲對外米糧食和其他大部分米自美國主要產品的需要較諸專它目前所能屬償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須獲得實質上的額外援助,否則,便得面對具有非常嚴重性的經濟、社會與政治的危機。」為了避免「危機」,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
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16·新課標)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援助歐洲復興計劃,並督促歐洲國家方面先擬定一項聯合性質的計劃,要求該計劃急事不能得到所有歐洲國家的同意,也應徵得一部分國家的同意,馬歇爾計劃體現出來的美國對歐洲政策有利於煤鋼聯營的建立。
該計劃於1948年4月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1.5億美元,其中90%是贈予,10%為貸款。
G. 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馬歇爾計劃的官方名稱叫「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顧名思義就是對二戰中遭到重創的歐洲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幫助其進行戰後重建,另外自然也有阻止蘇聯在歐洲擴張勢力的目的,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馬歇爾計劃提出的時候曾邀請蘇聯一起參與計劃,美國承諾給予蘇聯巨額援助,但條件是蘇聯納入到歐洲一體化經濟體系中,這無疑跟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相違背,實際上美國只是擺出一個姿態,根本沒有真正想將蘇聯納入計劃的意思,反而是依靠馬歇爾計劃將蘇聯的勢力擠出歐洲。
馬歇爾計劃從1947年開始實施,到1952年如約結束,短短四年多的時間里讓參與計劃的歐洲各國(除了德國以外……)經濟都恢復到戰前的水平,大大促進了歐洲經濟復興。而政治上的影響則更甚,馬歇爾計劃鞏固了歐洲各國資本主義政黨的執政,削弱了各國共產主義政黨的力量,同時顯著推進了歐洲一體化進程,也鞏固了西歐各國同美國的盟友關系。這些自然也都是計劃實施之前就考慮到的戰略意義。
其實蘇聯在東歐各國也有類似的計劃,稱為經濟互助委員會(СЭВ),只不過沒有美國人那麼「慷慨」,更多的只是從各衛星國「掠奪」工業原料罷了,所以影響遠不及馬歇爾計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