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多事之秋,逼出經濟內循環,樓市只剩一條出路了嗎
種種信號表明,樓市除了「穩」,再沒有別的出路。
眼下,外部風雲變幻,中美摩擦愈演愈烈,從貿易到金融,從科技到外交,莫不面臨挑戰。特別是最近中美兩國互關大使館,關系空前緊張,並已折射到貿易領域。加上海外疫情繼續擴散,外部需求減少,我國經濟和樓市都深受影響。
種種信號表明,樓市除了「穩」,再沒有別的出路。一旦局部過熱,必然迎來打壓,這一點已經被多個城市驗證過了。
在全世界都被籠罩在疫情陰霾中的時候,中國經濟復甦還有一張王牌可以打,就是龐大的消費者市場。不過要發動內循環、促進內需,需要兩個前提:一是人們有錢花,二是敢花錢。
現在促進內需,首先要壓住房價過快上漲,否則大量資金炒樓會造成房價過快增長,造成物價跟隨上漲。大眾的閑錢少了,房子以外領域的消費能力自然會被抑制,實體經濟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正因如此,近期杭州、寧波、南京、深圳等城市紛紛出台樓市新政,加碼限購,提高購房門檻。可以說,下半年樓市的趨勢已經基本確定,總體穩定一定是主基調。
(1)內循環下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易居研究院7月22日發布的《百城庫存報告》顯示:截至上半年末,全國10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為4791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0%。
單從住宅庫存總量來看,一二線城市的庫存攀升節奏較快。100個城市中一、二線的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分別為2936、24541平方米,同比增速分別為5.8%和10.3%。
這是因為二季度以來,一線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供應放量速度加快。來自第一太平戴維斯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上海、北京新建商品住宅新增供應分別約為206.5萬平方、226.32萬平方米,環比大幅上漲317.9%、369%,供大於求。
② 在全世界疫情肆虐時,中國開始了發展經濟的內循環,你如何理解
疫情期間,由於國外的疫情比較嚴重,中國不能對外出口,或者是國外的觸控產品進不來,所以中國要在字體那發生好,經濟發展好,經濟做好內循環
③ 在全世界疫情肆虐時,中國開始了發展經濟的內循環,你如何理解
在這種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面前,一要尊重科學,二就是整體防控。 我們所取得的成就,一個是政府正確的決策,還有絕大多數老百姓的自覺和支持。
④ 如何理解內循環加雙循環 發展戰略對我們國家的重大意義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需要以國內經濟循環為主,以更好地滿足國內消費和發展作為落腳點之一。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轉變,經濟發展要更加關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萬美元,從美國、日本、德國等這些大國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一旦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必須要逐步從外向型的發展模式轉變為以內循環為主的發展模式。十多年前這一規律開始顯現,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已經從2006年的超過60%下降到2019年的31.8%,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配置要求大體一致。
過去,我們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參與國際經濟分工與合作,大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現在,我國城鎮化率超過60%,總體上進入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的新階段。靠原有發展模式無法實現新的目標,必須更好地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新的雙循環發展格局,讓發展成果更好地為全體人民所共享,真正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特別是消費升級換代的迫切需要。我們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正處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經濟增長的動力強勁,投資需求潛力巨大。加快形成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形成國內大循環是可行的。重要的是,我們的基本經濟制度將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作用。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有利於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有利於促進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不斷實現共同富裕。
實現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戰略目標,我們有著充分的主動權,政策工具也有很多,對這些優勢,我們應當有充分的判斷、認識和信心。應當說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補上消費市場的短板,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利於更好解決我國社會現階段面臨的主要矛盾。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對外部發展環境變化的應對
我國過去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全球化戰略,在改革開放4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為什麼能取得成功?原因在於,我國在生產要素方面存在著比較優勢,切入全球價值鏈後進行全球競爭,我們有巨大的競爭優勢。獲得成功的同時,我們也發現這樣的全球化是一種不可持續的戰略。過於依賴國外的市場,對國內市場開發利用不足,尤其是不能有效地用好逐步擴大的市場容量這一重要競爭優勢。近些年來,我們自身的比較優勢也在發生變化,隨著發展水平的提升,廉價的生產要素不再是競爭優勢,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勢在必行。
外部發展環境的變化,主要是美國對中國的判斷發生了變化,政策發生了變化。美國害怕中國趕上甚至超過自己,因此不遺餘力地打壓中國發展。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國際環境、國際局勢快速變化,美國決策者揚言與中國「脫鉤」,並開始加緊「去中國化」。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步入到一個新時期、新階段,由於經濟增長長期乏力,導致全球化的一些成本全面顯化,收益下降,進一步導致各種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孤立主義等現象出現。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把各國原本存在的差異和猜忌進一步暴露,加劇了分歧、對立和撕裂。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多年以來,范圍最廣也最嚴重的一次全球性危機,使全球供應鏈出現了本地化、區域化、分散化的趨勢。在此背景下,簡單地以原有全球化策略進行發展變得不符合實際。因此,在全球化重構的時代,我們在戰略和政策上必須進行調整。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並不是閉關鎖國、閉門造車,並不意味著我國經濟不再重視國際經濟循環,經濟開始「內卷化」。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現在國際上保護主義思潮上升,但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持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以開放、合作、共贏胸懷謀劃發展,堅定不移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可以說,立足國內經濟循環,辦好自己的事情,有利於更好地推動國際循環,形成雙循環互動。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體現了我們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的統一。獨立自主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優勢,也是我國社會長期發展積累的寶貴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繼續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的統一。
從國際環境的角度看,無論是「隔離」現象、「孤島」行為和「逆全球化」思潮,還是未來一段時期內各國試圖發展獨立產業體系的可能性,都需要對國內國際循環體系進行再部署、再調整。從國內環境的角度看,國內良性循環體系的建設,對於形成「中國製造+中國消費」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可行路徑
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根本指導原則。當前,應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快速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改變出口導向戰略形成的我國長期處於價值鏈中低端的國際分工地位。
國內經濟循環在不斷提升產業水平、技術水平的過程中,能夠快速發現所面臨的瓶頸問題,在這些瓶頸問題上進行全面突破。同時,未來具有很多不確定性,我們要考慮到國際循環可能會發生一些極端現象。為了減輕這種狀況的沖擊,我們必須補齊相關短板,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球競爭力。這就需要對國內經濟循環的短板進行更深入地梳理,提高國內經濟循環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
以國內經濟循環為主體,並不意味著不再重視國際經濟循環,而是強調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暢通國內經濟循環,使得國外產業更加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和產業鏈,更加依賴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從而在提高經濟循環能力的同時,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⑤ 全球經濟受到疫情影響下,中國走內循環的發展道路,個人和企業應該怎樣去理解和發展
國內走內循環的發展道路,那個人和企業就要挖掘自身的潛力,開發國內的市場。
⑥ 經濟內循環下30萬億的房貸成攔路虎,什麼是經濟內循環
隨著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持續蔓延,全球絕大部分國家的經濟都處於下滑態勢,而疫情也讓某些國家變得更加急躁,比如在疫情的壓力下美國為了緩解因疫情導致的經濟下滑進而造成的失業率上升以及感染人數頗多等矛盾,便進行了禍水東引,通過持續的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耀武揚威以及制材他國來轉移國內矛盾,其中就有對我國的高科技企業進行制裁的野蠻行徑,並通過不斷的印刷鈔票來開創巨大的牛市,而這只能緩解一時的危機,長此以往,無限制印鈔的後果畢竟會使得世界經濟又出現弊端,納斯達克和道瓊斯必定將會達到新的高度。
可能有人對30萬億成為內循環經濟的攔路虎不太明白打個比方,高達54%的住房貸款佔比,意味著100個人有54個人背負著房貸,而內循環經濟的主體又是圍繞著國民,畢竟是自產自銷,如果國民消費力購買力不強,那麼內循環經濟自然無法大規模推進,而既然有這么多人背負房貸,房貸的壓力自然使得他們不會隨意進行消費,如此一來怎麼推進內循環經濟的實施,所以說,30萬億房貸確實是內循環經濟的一大攔路虎。
⑦ 中國地域遼闊,經濟為什麼不能內循環,為什麼
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是現在我們往往會看到很多國外產品流入我國,我們有很多的產品也需要從國外進口,比如一些農產品,大豆,玉米等,還有一些肉禽,我們都需要從國外進口。
其實我國長久以來都屬於封建社會,閉關鎖國,自產自足,長久以來對於國外的人來說,我國就是一個是傳奇,即使沒有國外產品的流入,我國的經濟仍然會發展,人們的生活也會照常。
尤其是現在的經濟高速發展,我國的很多企業生產的產品也遠銷國外,中國製造早已遍布世界各地,如果說這是一張網,這張網織得越大,獲得的財富才會越多,才會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因此我國如果要發展,必須站在世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從而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國外的很多產品想流入我國,因為我國的人口多,這是一塊非常大的蛋糕,他們也希望我國可以對外開放,使經濟更好的流通起來。
⑧ 為什麼中央要重提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中國國情的客觀要求,是中國經濟發展本世紀中葉之前不可逾越的階段。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多,且素質較低,而資金、技術等要素相對稀缺,這是中國的基本國情。
農村剩餘勞動力對社會不僅不能產生效益,相反卻參與社會收益的分配,這是造成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民收入難以增加的根本原因。國際經驗表明,凡是人口眾多、土地和資本稀缺的國家和地區,其產業結構都要經歷由資源和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演進的過程。
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在工業化發展初期都是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起步和崛起的。我們應當借鑒周邊國家的成功經驗,立足於「勞動力成本低」這一基本國情和比較優勢,來吸收資本、引進技術、換取其他資源,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才能夠為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找到出路。
企業情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促進農村就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勞動密集型企業能夠吸納更多的勞動力。據測算,每一單位固定資本所吸納的勞動力數量,勞動密集型的輕紡部門是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部門的2.5倍,勞動密集型小企業是資本技術密集型大企業的10倍以上。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對解決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拉動農村有效需求,將會發揮重要作用。促進農村就業的重要途徑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擴大出口、增加創匯的重要舉措。
中國一個重要的比較優勢在於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仍然具有優勢。據農業部鄉鎮企業局統計,1996—2001年間,鄉鎮企業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額占同期鄉鎮企業出口總額的60%左右。在加入WTO的背景下,發展蔬菜、水果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產業仍是中國農業擴大出口、增加創匯的重要途徑。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關鍵。發展小城鎮,關鍵在於培育小城鎮經濟。
實踐證明,鄉鎮企業是小城鎮建設的重要經濟支柱,據統計,1996— 2001年,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全國鄉鎮工業增加值的貢獻率為55.5%。農村工業化立足於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等,已為建設小城鎮打下了經濟基礎。
⑨ 如何理解國家目前 提出的發展內循環經濟
說白了,西方蠻子文化不行了,經濟不行了,在不發展國內經濟循環我們也要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