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深圳和廣州哪個更發達
1、首先不得不承認,深圳的發展十分偉大,但是要論發達的話,當然是廣州,廣州可謂是華南地區中心,沒有廣州,就不會有香港澳門,更不會有後來的深圳珠海,如果將廣東比作一個國家,那麼廣州絕對是首都。
2、從經濟上看,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廣州仍然高於深圳幾百億,繁榮程度要看過才知道,廣州各個地區都有極為繁榮之地,並無確切的市中心,廣交會等廣州強大的會展業亦使深圳望塵不及
3、從文化來看,廣州的教育方面,比如大學,明顯優於深圳,廣州舉辦過亞運會,有省博物館,廣圖(總建築面積是深圳圖書館的兩倍)之類的,再看古文化,從西漢南越王·明城牆·光孝寺,再到近代的十三行,聖心教堂,以及現代的海珠橋等文化,僅僅崛起幾十年的深圳實在比不上。
拓展資料
1、深圳,別稱鵬城,廣東省轄市,地處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岸,與香港一水之隔,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與香港相連,北部與東莞、惠州接壤。
2、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建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已發展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同時享有「設計之都」、「鋼琴之城」、「創客之城」等美譽
3、深圳市域邊界設有中國最多的出入境口岸。深圳也是重要的邊境口岸城市,皇崗口岸實施24小時通關。
4、2014年6月4日,深圳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獲批,成為我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每年在深圳舉辦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簡稱高交會),被譽為「中國科技第一展」。
⑵ 2005廣東經濟發展評估
廣東經濟悄然拉美化,繁榮卻不富裕?
官方機構對廣東經濟拉美化的提醒,再次使外向型發展模式陷入重重質疑。
由一家政府直屬機構在公開報告中承認經濟發展的"拉美化"趨勢,在一個喜歡"講面子"的國度里,這多少令人驚詫。近日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發布了《2004廣東省區域綜合競爭力評估分析報告》,報告提出,要警惕對"外源型經濟崇拜"與"內源型經濟歧視",要注意廣東經濟的拉美化傾向。
廣東省屬於享受中國改革開放優惠政策時間最久的"先富"分子,GDP排名在全國一直居首,2004年佔有中國經濟總量的1/9強。出口更是老大,去年外貿出口次席的江蘇省只相當於廣東的38%。尤其是轄境內的"珠三角"地區,一度是上世紀最後20年間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和楷模。其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被眾多渴望富裕的省份模仿。
但"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廣東模式,隨著近年來"長三角"經濟體的崛起和珠三角在競爭中落於下風,遭到了諸多質疑。此次發布的報告在某種程度上屬於對廣東發展模式的再次"拷問",不同的是更系統,質疑的層次更高。
在這份廣東競爭力的"體檢"報告中,一個主要的判斷就是:從2003年開始,廣東經濟增長因內需不足、外源型企業投資不足及全省凈出口增長受阻等原因,原來自主型經濟增長模式正在轉變為主要由政府力量推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區域經濟持續增長後勁不足的跡象已露端倪。廣東一方面是外源型經濟地區快速推動著GDP的增長,一方面內源型經濟卻難以分享GDP增長繁榮帶來的"紅利".特別是當一個時期廣東經濟發展不斷受到"出口創匯中心論"和"GDP中心論"等等影響時,不可避免強化了外源型經濟的發展方向。
[ 我們應該警惕「繁榮而不富裕」]
到2004年9月,我國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資5500億美元 .目前,我國每年利用外資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1/10左右。外資企業的出口與進口均佔全國總量的50%以上。
外商在中國國民經濟中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至於假設中國有個風吹草動,引發外商大規模撤離,將會對中國經濟形成毀滅性的打擊。中國經濟過高的對外依存度,早就引起坊間的關注和擔憂,認為這將危及中國的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同時,表面上繁花似錦的經濟形勢,如果去除掉外資的進出口,中國宏觀經濟三駕馬車中的對外貿易將毀於一旦,由此形成的傳遞效應還將連累中國固定資產中的大部分。
日前剛剛出版的《2005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認為,在看到吸收外資對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時,也應看到外資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報告認為以下幾個問題應當引起人們的高度關註:外資帶來了經濟繁榮,但是中國的GNI(國民總收入)並沒有取得與GDP同樣快速發展;跨國公司對國內企業技術進步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某些行業出現跨國公司利用優勢市場地位限制競爭的苗頭;招商引資的惡性競爭導致優惠政策泛濫。同日《北京青年報》更是援引發布該報告的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的警告,中國有可能出現「增產而不增收」、「繁榮而不富裕」的後果。
「拉美化是個偽問題,中國引進外資的拉美化基礎不存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拉美研究所江時學這樣對記者說。
江時學進一步解釋道,中國和拉美國家雖然都是引進外資相對較多的國家,但在外資的構成方面卻差異很大。這主要表現在:一,中國引進的外資中,外國直接投資(即FDI)所佔比重大而債務少,這與拉美國家截然相反;二,FDI有並購和綠地投資(green land investment)兩種形式,綠地投資即在一塊農田上建一個廠房然後買入機器設備建一個工廠。在中國的FDI中,綠地投資佔了95%而並購僅佔5%,在這方面,拉美國家也正好相反。
江時學由此得出結論,中國引進外資的拉美化基礎不存在。江時學認為,關注拉美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遇到機遇和挑戰,總結他們現代化進程中的經驗與教訓是件好事情,但不要把「拉美化」扯進去。官方提醒:廣東經濟悄然拉美化,繁榮卻不富裕?
⑶ 請問與廣東其他沿海城市相比,茂名的經濟怎麼樣
茂名與廣東其他沿海城市相比,經濟較為滯後,經濟以石油化工和特色農業為主。
⑷ 廣西和廣東距離那麼近,為何經濟發展差距那麼大
原因:
1:廣西古代歷史上經濟發展比廣東遲。
2:近代廣東又比廣西早,近代廣東就發展了近代工業,開放通商口岸,開通對
外貿易,廣西的沒有。
3:廣東地區屬沿海開放區,改革開放時就·設立經濟特區,還有香港澳門靠近,投資多,還有國家政策的優惠。
4:廣西的教育落後,教育是根本。所以導致整體素質跟不上人家。
⑸ 廣西和廣東距離那麼近,為何經濟發展差距那麼大
特別加快桂東南經濟交通建設,全面接受廣東「產業西移」!!!重中之重!!!
⑹ 廣東省各區域經濟發展存在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目前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情況較好。其中珠三角區域包括:包棚圓察括廣東省內的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東莞市、中山市、佛山市、江門市、惠腔察州市鏈茄、肇慶市九大行政區劃市。
另一方面,廣東省山區及東西兩翼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主要包括:韶關、河源、梅州、清遠、肇慶、雲浮、汕頭、汕尾、揭陽、潮州、陽江、湛江和茂名13市。
⑺ 廣東的經濟增長方式,資料文獻越多越好。
本文里有分析圖片,你要是滿意的話,你把你的郵箱給我,我發給你
廣東省經濟開放度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
摘 要:運用協整分析技術、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對廣東省經濟開放度與經濟增長的長期均衡和短期波動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經濟開放度各項指標與經濟增長均存在正向的協整關系,GDP增長是其外資依存度和實際關稅率提高的原因,而外貿依存度的提高促進了GDP的增長;經濟增長與粵港貿易依存度互為因果關系,相互之間存在較強的協整關系;同時,各項指標具有較大的波動幅度,短期波動對長期均衡的回調速度也較大。因此,大力提高引進外資的質量和水平,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推進區域經濟合作的全面發展,是廣東省外向型經濟實現持續穩定增長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經濟開放度,經濟增長,長期均衡,短期波動
改革開放以來,位於泛珠三角經濟圈的廣東省,憑借先行一步的政策優勢和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經濟總量(GDP)快速增長,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外向型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2006年廣東省經濟總量突破2.5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4.1%.全省經濟繼趕超香港地區和新加坡地區之後,有望在2008年趕上台灣地區。同時,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5272.24億美元,同比增長23.2%,約佔全國總量的30%,連續21年居全國首位;實際利用外資突破145.11億美元,同比增長17.4%,總量亦居全國首位。從直觀上看,經濟開放帶動了廣東省經濟的快速增長;但理論上,兩者的因果關系和數量關系究竟如何?是經濟開放帶來了經濟增長,還是經濟增長導致了經濟開放度的提高?它們之間是否存在一種長期均衡和短期波動關系等等?這些問題尚存在較大的爭議,相關研究成果也不多見。因此,從實證分析的角度探討這些問題,不僅有助於對廣東省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與貿易快速增長進行經驗總結,更是對新形勢下制定經濟增長和對外貿易發展戰略與策略的超前探索,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理論與方法的探討
經濟開放度綜合反映了一國(地區)市場對外開放的程度,對其度量有多種方法。較早的經濟開放度度量指標是對外貿易依存度,即用進出口貿易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值表示經濟開放度。這種方法直觀、容易測算,一直為研究者廣泛採用。但在研究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用對外貿易依存度來度量經濟開放度的局限性,因為一國(地區)經濟開放度程度要受到該國(地區)的經濟規模、市場規模、消費需求等影響,因此對外貿易依存度並不能完全反映經濟開放度的變動。1990年代開始,學術界對如何合理度量經濟開放度出現了不同看法。總的來說,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指標體系法。例如Dollars(1992)採用單一指標法,運用商品實際價格對貿易開放條件下價格的偏差程度來體現經濟(貿易)開放度;Sachs&Warner(1995)採用綜合指標法,選取平均關稅率、進口非關稅率、黑市交易費用等5類指標將國家(地區)分為開放或不開放兩種類型,以此考察一國(地區)的經濟開放度等。(2)模型構建法。例如Leamer(1988)使用包含9個要素的Hecksher--Ohlin模型,對53個國家的183種商品估計凈貿易流量和貿易強度,然後利用貿易強度的預測值和實際值之差作為貿易開放度指標;Lloyd&MacLaren(2002)利用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對常用的貿易依存度指標進行改進,得出一組衡量貿易開放度的指標,並計算了14個國家(地區)的開放度水平等。
從國內研究來看,不同學者度量經濟開放度指標的方法各異。李翀(1998)、胡智等(2005)從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國際投資三個角度測算了一國的對外開放程度;陳耀庭(2000)以外貿依存度作為經濟開放度主要度量指標,並比較了中國和世界主要國家的開放程度;黃繁華(2001)、蘭宜生(2002)、何楓等(2004)均認為經濟開放度指標應包含貿易和投資兩個范疇;李建軍(2003)採用國際收支自主性交易項目的借方余額和貸方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反映經濟對外開放程度;郭妍等(2004)選取外資依存度、外貿依存度、對美貿易依存度和實際關稅率等指標來測算我國的經濟開放度;孫煥民等(2004)採用Panel-data模型方法,對15個國家1993-2002年匯率波動與衡量經濟開放度層次的三個指標—國際貿易、直接投資、資本流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范良(2005)則以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經常賬戶和金融賬戶為基礎,分別從實體經濟層面的貿易開放度和金融層面的投資開放度來界定我國的經濟開放度指標;此外,還有學者從產業等角度探討了經濟開放度指標的其他度量方法。對於經濟開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學術界有較為一致的觀點,即經濟開放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但對於經濟開放對經濟增長的具體作用過程與內在機理關系,不同學派和學者的觀點卻大相徑庭。新古典增長理論認為,貿易開放促進經濟增長的渠道主要來源於貿易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促進資本形成以及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等;以Romer(1986)、Lucas(1988)等為代表的內生增長理論則認為,經濟(貿易)開放主要通過加快本國技術進步、提高要素生產率來促進經濟增長:Barro&Sala-I—Martin(1995)認為,開放國家有更強的吸收先進國家技術進步的能力;Grossman&Helpman(1991)運用Lucas的兩部門內生增長模型。發現貿易的開展促進了國內資源在物質生產部門和知識產品生產部門之間的要素優化配置,從而促進了經濟增長。還有學者從競爭的角度來研究貿易開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認為貿易開放使來自國外的競爭加強,世界市場的競爭提高了生產率,因而成為一國經濟增長的源泉之一。
綜合來看,盡管學術界在理論方面對經濟開放與經濟增長關系有較為一致的觀點,但在經驗研究方面仍存在許多差異,最明顯的是關於經濟開放度指標的度量,不同的度量方法、樣本空間和經濟開放指標會產生不同的結論。本文在對廣東省經濟開放度與經濟增長的長期均衡和短期波動的實證研究中,綜合運用指標體系法和模型構建法,選取外資依存度、外貿依存度、粵港貿易依存度和實際關稅率作為衡量經濟開放度的指標,其理由是:(1)改革開放以來,引進外資和對外貿易是廣東省外向型經濟發展的主要形式,可以用外資依存度和外貿依存度對其進行考察;(2)粵港貿易在廣東省對外貿易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85-2005年,粵港進出口額占廣東省進出口額的比重平均為33.81%,廣東省對香港出口額占其出口總額的比重平均為43.48%,因此可以將粵港貿易依存度作為考察廣東省對外貿易主要地區結構的指標;(3)結合近年來我國內地削減關稅、消除貿易壁壘、進一步促進經濟開放和貿易自由化的現實,選取實際關稅率作為反映廣東省經濟開放度的「反面指標」,以使整體指標體系符合現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
二、實證檢驗與分析
(一)平穩性檢驗 一個時間序列是否為平穩序列以及如果是不平穩的情況下它是幾階的單整(Integration)序列要通過計量檢驗來確定。目前,檢驗時間序列單位根的最常用方法是AugmentedDickey-Fuller(ADF)檢驗法。本文為了考察經濟開放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選取廣東省1985-2005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測算,分析歷年經濟增長(地區生產總值,GDP)和外資依存度(實際利用外資額與GDP的比值)、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與GDP的比值)、粵港貿易依存度(粵港進出口總額與GDP的比值)、實際關稅率(海關關稅收入與進口總額的比值)等反映經濟開放度的四項指標之間的協整關系。各經濟變數數據經過價格指數化處理後,為消除數據中存在的異方差,分別取其對數,記為LNGDP、LNINVEST、LNTRADE、LNHK和LNTAX。應用ADF檢驗方法對其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見表1。
經過檢驗可知,所有變數原時間序列都是非平穩的,說明存在單位根,不能拒絕零假設H0:p=1;而它們的二階差分序列的ADF檢驗值均小於相應的臨界值,表明至少可以在相應的置信水平下拒絕零假設H0:p=1,因此原序列二階差分序列不存在單位根,為平穩I(2)序列。
(二)協整檢驗 協整分析技術從分析時間序列的非平穩性人手,探求非平穩變數間長期穩定的比例關系。對於變數之間協整關系的檢驗,通常有兩種方法:一是Engle&Granger(1987)提出的基於協整回歸殘差的兩步檢驗法,二是Johansen&Juelius(1990)提出的基於VAR的協整系統檢驗。本文採用後者來檢驗變數之間的協整關系,通過建立基於最大特徵值的似然比統計量λ-max來判別變數LNGDP、LNINVEST、LNTRADE、LNHK和LNTAX之間的協整關系。前面已經檢驗了各變數序列均為I(2)序列,由此可進一步檢驗變數之間的協整關系。在運用Johansen協整分析方法檢驗之前。還要確定每個VAR模型的最優滯後期,本文對最優滯後期的選擇根據無約束的VAR模型的殘差分析(滯後2階)來確定,檢驗結果見表2和表3。從表2和表3可知,變數LNGDP、LNINVEST、LNTRADE、LNHK和LNTAX之間存在一定的協整關系,對應的長期協整方程(令其為VECM)為:
VECM=LNGDP-1.141871×LNINVEST-2.741934×LNTRADE-1.178975×LNHK-0.172201×LNTAX+5.764943
對VECM時間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發現它已經是平穩序列;做圖也可看出VECM的數值在0軸附近上下波動,證明各變數之間的確存在協整關系。從反映長期均衡關系的協整方程來看,外資依存度(INVEST)、外貿依存度(TRADE)、粵港貿易依存度(HK)、實際關稅率(TAX)與GDP之間均存在正向的協整關系,說明經濟開放與廣東省經濟增長存在正向的長期均衡關系。根據標准化協整系數可以判斷,外貿依存度與廣東省GDP間的協整關系最強,即外貿依存度每增加1%會帶來廣東省GDP增加約2.74%:其次是粵港貿易依存度,其每增加1%會帶來廣東省GDP增加約1.18%;外資依存度與GDP間的協整關系,同粵港貿易依存度相當,其每增加l%會帶來廣東省GDP增加約1.14%;實際關稅率與GDP間的協整關系則相對小得多。反映經濟開放度的四項指標與廣東省GDP之間的長期穩定的比例關系充分表明,經濟開放尤其是對外貿易對廣東省經濟增長具有正向、積極的拉動作用。
(三)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由協整檢驗結果可知。廣東省經濟增長與外資依存度、外貿依存度、粵港貿易依存度、實際關稅率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但這種均衡關系是否構成因果關系及因果關系的方向如何,尚需要進一步驗證。本文採用Granger(1969)提出的因果關系檢驗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如果變數x有助於預測變數y,即根據y的過去值對y進行自回歸時,如果再加上x的過去值,能顯著地增強回歸的解釋能力,則稱x是y的Granger原因(記為「x→y」);否則,稱為非Granger原因(記為「x≠y」)。在存在協整性的前提下,為了使推斷更有效,需要引入誤差修正項,則檢驗模型為:
檢驗零假設為:x是y的非Granger原因,即Ho=βl=β2=Lzβa=0,檢驗統計量為:
上述統計量在原假設成立的條件下服從自由度為(q,T-p-q-l)的F分布,其中RSSR是有限制回歸的殘差平方和,RSSn是無限制回歸的殘差平方和;p和q分別為y和x的滯後期數,T為樣本容量。利用上式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檢驗結果見表4。根據表4可知:(1)GDP是外資依存度提高的Granger原因(LNGDP→LNINVEST),一方面說明廣東省經濟增長吸引了大量外來資本,帶動了外資依存度的提高,而不是相反。也不存在互為因果的情況;另一方面說明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外資依存度在經濟增長中的直接導向性作用並不明顯;(2)外貿依存度的提高是GDP增長的Granger原因(LNTRADE→LNGDP),說明對外貿易是促進廣東省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3)GDP與粵港貿易依存度互為Granger因果關系(LNGDP←→LNHK),說明隨著廣東省經濟增長,粵港貿易依存度逐漸提高,同時粵港貿易(主要是廣東省對香港出口)的蓬勃發展在更大程度上促進了廣東省經濟增長率的提高;(4)GDP增長導致了實際關稅率的提高(LNGDP→LNTAX),但在協整檢驗中,GDP與實際關稅率的協整系數較小(-0.172201,見表3),說明這種作用相對微弱,因此,從實際效果來看,廣東省GDP增長與實際關稅率之間這種單一方向的長期均衡效應並不明顯。
(四)誤差修正模型 協整反映的是變數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當變數處於均衡狀態時,在系統內部不存在破壞均衡狀態的機制,當受到外部沖擊時,系統有可能回到均衡狀態。如果系統是長期穩定的,當其偏離均衡點,即隨機誤差εt≠0時,在一定時期,存在一種內在機制,使系統回復到均衡狀態。由於εt是不斷發生的沖擊,必然對yt的短期變化產生影響,它應該成為yt下一期取值的重要解釋變數,因此有必要在上述檢驗的基礎上建立包含誤差修正項在內的誤差修正模型(ECM),並以此來研究各變數之間的短期動態調整與長期特徵。誤差修正模型的一般表示形式為:
△Yt=a-bAYt-1+r1△Yt-1+r2△Yt-2+…+rp△Yt-p+εt
其中,Yt表示一個n維隨機向量,p為滯後階數,AYt-1表示長期均衡關系。誤差修正模型可以將原時間序列進行差分,有效減輕數據的非平穩性,並突出變數間長期均衡關系對短期的影響。將上述變數進行誤差修正分析,結果見表5。
由表5可知,廣東省GDP與外資依存度、外貿依存度、粵港貿易依存度及實際關稅率誤差修正模型的誤差修正項系數均為負值,符合反向修正原則。同時,誤差修正項系數的絕對值均較大,不僅反映出經濟開放度四項指標的波動幅度均較大,而且表明在短期內,這些指標可能偏離它與廣東省GDP的長期均衡水平,但它們的關系由短期偏離向長期均衡調整的速度均較快(尤以實際關稅率為最快)。
三、結論與建議
本文選取外資依存度、外貿依存度、粵港貿易依存度和實際關稅率作為衡量廣東省經濟開放度的指標,通過平穩性檢驗、協整檢驗、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與誤差修正模型等實證分析。考察這些指標(經濟開放度)與廣東省經濟增長之間的長期均衡和短期波動關系,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反映廣東省經濟開放度指標的外資依存度、外貿依存度、粵港貿易依存度、實際關稅率與GDP之間存在正向的協整關系,說明經濟開放與廣東省經濟增長存在正向的長期均衡關系。同時,外貿依存度與廣東省GDP間的協整關系最強,其次是粵港貿易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實際關稅率與GDP間的協整關系則相對小得多,說明經濟開放尤其是對外貿易在廣東省經濟增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廣東省GDP增長增強了外來資金投資的吸引力,並促使實際關稅率的提高。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以優惠政策和廉價的土地與勞動力,積極承接海外製造業的轉移,大量外來資金的持續投人,使外資依存度不斷上升。外來資金(主要是港商投資)加快了廣東省工業化進程,形成了外向帶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在實際關稅率方面,由於廣東省地處沿海,毗鄰港澳,最先實行改革開放,經濟開放(貿易自由化)程度較高,因此GDP與實際關稅率呈現相對較弱的正向協整關系,對其影響作用也相對較小。
(3)外貿依存度的提高促進了廣東省GDP的增長,並且兩者之間的協整關系是四種指標中表現最顯著的。廣東省位於中國的南大門,是連接國際和國內市場的重要橋梁,對外貿易在經濟增長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廣東省加強對傳統出口產業的技術改造,工業整體技術水平逐年上升。形成了電子信息、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新能源、生物技術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群。珠江三角洲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發展最快、出口總額最多的高新技術產業帶。可以這樣說,廣東省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與對外貿易的拓展是分不開的,對外貿易是廣東省經濟增長的動力和生命線。
(4)廣東省經濟增長與粵港貿易依存度呈現出雙向的良性互動因果關系,並且兩者之間具有較強的正向協整關系。這一結果不僅僅表明廣東省經濟增長是粵港貿易依存度提高的原因,更反映出粵港進出口貿易對廣東省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長期以來,粵港之間保持著密切的貿易聯系,近幾年均已年增400多億美元的幅度增長。2006年粵港進出口貿易總額(含轉口)突破3500億美元,廣東省7成進出口貿易通過香港進出口或轉口,廣東口岸進口香港CEPA項下「零關稅」產品的受惠貨值和優惠稅款均佔全國近7成。未來一段時期內,粵港經貿合作的進一步加強,將對兩地經濟增長產生深遠的影響。
(5)從誤差修正模型的結果來看,廣東省經濟開放度四項指標的誤差修正項系數的絕對值均較大,顯示出它們具有較大的波動幅度,而且短期波動對長期均衡趨勢偏離的程度也較高。這表明經濟開放對維持廣東省經濟增長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實際關稅率指標從非均衡向長期均衡狀態調整的速度(或力度)最大。基於以上分析,本文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經濟增長取得了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經濟開放程度的提高,特別是對外貿易(以粵港進出口貿易為主)的蓬勃發展。當前,在經濟全球化加速推進的國際背景下,區域經濟合作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區域內各成員貿易投資自由化進程加快;尤其是中國入世過渡期結束、CEPA深入實施、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加速形成和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加快發展,為廣東省更好地發揮區位優勢及綜合競爭優勢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國際引資競爭日趨激烈,貿易爭端和貿易保護逐漸增多,正在成為廣東省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因此,廣東省在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必須不斷提高促進經濟發展的能力。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努力提高引進外資的質量和對外投資能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要把吸引外資與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技術管理創新、區域協調發展、國企改組改造緊密結合起來。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二是著力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在保持對外貿易穩定較快增長的同時,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更好地發揮外貿對拉動經濟增長和促進自主發展的作用。三是大力提高泛珠三角的核心競爭力,推動區域內的全面合作。要以打造泛珠三角區域品牌為中心,充分利用CEPA來提高粵港澳經貿合作水平,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⑻ 廣東如果不是毗鄰香港,會發展成中國經濟的最強省嗎
歷史很難假設,但是我們把香港搬走,看看會怎樣。
1、從中國地圖看,中國北部、中部專、南部屬各需要一個核心城市,來作為商業中心、金融中心。
北方的是北京和天津;中部的是上海。無論有沒有香港,南部總是要選擇一個核心城市,沒有香港,自然也會選擇廣州之類。
2、以現在工業來說,水是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而且水運也是最便捷的。上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就是這樣來的。
所以,廣東靠著珠江,是非常適合發展的一個省。
3、廣東對面就是東盟,上海對面就是日韓,他們是針對不同的方向。周圍有鄰國,最利於進出口,也利於資本流通。
4、珠三角就算沒有香港, 也是中國南部的經濟中心,農業、工業、服務業都是首屈一指的。能不能成為最強,就不好說了。
另外,別把香港看的太神奇,2017年廣州、深圳的GDP,就雙雙超越了香港。香港也就是一個中國的普通城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