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叫經濟結構二元化
經濟抄結構二元化是指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工業和技術落後的傳統農業同時並存(傳統經濟與現代經濟並存)。即在農業發展還比較落後的情況下,超前進行了工業化,優先建立了現代工業部門。我國目前即處於二元經濟結構狀態,農村剩餘勞動力長期得不到有效轉移,二元經濟特徵非常明顯,遲遲不能轉化為一元規模的個體生產變為集中的、大規模的社會生產的過程。主要表現在生產資料在使用上的社會化、生產過程的社會化以及為滿足社會的需要而生產。生產社會化是現代化大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社會化的程度將越來越高。
特點:
1.比較先進的工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比其他部門高。
2.工業部門的高產出率使該部門的工資率明顯高於其他部門。
3.盡管工資率較高,但工業部門的資本報酬率相對較低。
4.工業部門的資本密集度高於其他部門,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工業部門有相近的生產設備。
5.城市中的高工資與大量失業並存。
B. 二元經濟結構的二元經濟結構的升級
在國外,最先完整提出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的學者是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劉易斯(w. A.Lewis)。他提出了用以解釋發展中國家經濟問題的著名的劉易斯理論模型,即二元經濟結構模型。他認為由於工、農業部門間存在著巨大的勞動生產率差異,因此二元經濟結構能否最終被完全破除關鍵取決於城市經濟的發展程度。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結構模型後來經過古斯塔夫·拉尼斯和費景汗等人的補充,形成了劉易斯一拉尼斯一費模型。該模型認為,加快農業發展和提高農業效率是促進工業進步和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關鍵。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實行平衡增長,按照投入和產出的基本原則把有限的可投資資金合理配置在兩個部門使之相協調,就能夠促進工業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並最終實現城鄉經濟的一體化。
美國經濟學家喬根森對劉易斯一拉尼斯一費景汗模式做了修改,提出了喬根森模型,強調了發展農業經濟的意義,突出了市場機制在促進二元經濟解體中的作用。隨後,美國發展經濟學家托達羅表達了跟喬根森相似的觀點,建立了托達羅人口流動模型,指出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是解決城市嚴重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認為只要農村經濟發展了,農民生活改善了,城鄉差距才會逐步縮小,二元經濟結構被極大地削弱了,城鄉經濟一體化的目標才能得以實現。他的這一模型後來被廣泛用於分析發展中國家的二元經濟問題。
無論是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結構模型、還是喬根森模型或者托達羅模型都一致認可在發展中國家內部存在著嚴重的二元經濟結構,並且認為導致二元經濟結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工、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效率差異。所不同的是劉易斯把破解二元經濟結構的重點放在了發展城市經濟上,認為只要城市經濟發展起來了就可以帶動農村經濟一起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而喬根森與托達羅則認為,在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發展農村經濟也非常重要,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的關鍵是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同時得到發展,而不僅僅是城市經濟的發展。
C. 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的增加完善
在劉易斯之後費景漢、拉尼斯(H.Fei & G.Ranis)於1964年修正了劉易斯模型中的假設,在考慮工農業兩個部門平衡增長的基礎上,完善了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的二元經濟發展思想。他們首先將剩餘農民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不增加農業總產出的人,邊際產出為零的那一部分人,另一部分是不增加農業總剩餘的人,雖然邊際產出不為零,但並不能滿足自己消費需求的那一部分人。他們認為,工農數量的轉換必須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的農民向工業部門轉移。這部分農民的轉移,不會對農業總產出水平發生影響,所以,只要工業部門的發展有增加勞動力的需求,就會吸引這部分農民向工業部門轉移。付給這部分農民的工資只要相當於他們在農業部門所得到的報酬就可以,促進工業積累和工業部門的進一步擴張。並且由於農民數量的減少,使其它農民的人均所得也有增加。當前一部分人轉移到工業部門之後,後一部分人由於工業部門的吸引也開始流向工業部門,這時,工農數量的轉換就進入第二階段。由於後一部分農民的邊際產出不為零,他們轉出農業部門後,不僅農業總產出水平會下降,而且其它未流出的農民人均所得也下降,當農民總產出下降到一定水平,必然引起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相對價格的上漲,從而迫使工業部門提高工資,增加成本。這樣就妨礙工業部門的積累和擴張,進而妨礙其對剩餘農民的吸納,因此,這一階段必須依靠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辦法,以補償那些並不完全「剩餘」的農民流出農業部門所造成的影響。否則,工農數量的轉換就難以順利實現,當工農數量的轉換度過費景漢和拉尼斯所謂的「糧食短缺點」後,工業部門繼續吸納剩餘農民。當農業部門中不再有剩餘農民(不增加總產出的和不增加總剩餘的)時,工農數量的轉換就進入第三階段,這時,社會勞動力在工農兩部門間的分配將由競爭性的工資水平決定,不僅農業部門要向工業部門繼續提供剩餘,而且工業也要反過來支持農業的發展。這就意味著傳統農業必然轉化為商業化農業。
D. 什麼是二元經濟
二元經濟,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是由兩個不同的經濟部門組成。一是傳統部門,二是現代部門。二元經濟的說法最初是由伯克提出,而今二元經濟為研究當今世界各國傳統與現代的不同經濟部門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學理論依據。
傳統部門是自給自足的農業及簡單的、零星的商業、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很低,邊際勞動生產率接近零甚至小於零;現代部門是技術較先進的工礦業、建築業等,容納就業勞動力較少,勞動生產率較高,工資水平較高。使用再生產性資本謀取利潤,具有典型的資本主義特徵。
(4)二元經濟結構對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從世界工業化進程來看,工業化有三種形式:
1、產業自然成長型工業化模式,如英美。在此種體系中所形成的二元經濟形態不穩定,隨著經濟自發進行,二元形態會自動消失,經濟很快恢復一體化。
2、殖民輸入式工業化模式。外國資本進入高生產率產業,推動了工業的發展,但是廣大農村還是處於貧窮落後狀態,如巴西。由於工業化沒有建立一個巨大的國內市場,農村貧民湧入城市,農業進一步的衰落,城鄉二元結構轉變為城市二元化。
3、政府高度介入的工業化模式。在此種模式中,農業與工業、城市與農村經濟發展都表現出兩個互不相關的過程,兩者之間市場機制實現的要素轉換值低。
E. 二元經濟結構對我國經濟影響
二元經濟結構: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是指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工業和技術落後回的傳統答農業同時並存的經濟結構(傳統經濟與現代經濟並存)。即在農業發展還比較落後的情況下,超前進行了工業化,優先建立了現代工業部門。我國目前即處於二元經濟結構狀態,農村剩餘勞動力長期得不到有效轉移,二元經濟特徵非常明顯,遲遲不能轉化為一元規模的個體生產變為集中的、大規模的社會生產的過程。主要表現在生產資料在使用上的社會化、生產過程的社會化以及為滿足社會的需要而生產。生產社會化是現代化大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社會化的程度將越來越高。
F. 為什麼說中國近代的二元經濟結構是發展極
G. 二元經濟結構對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自建國以來實行的城鄉二元結構,造成城鄉在戶籍、身份、待遇、權利、義務等方面的人為分割,使被定義為「戶口在農村的公民」的農民成為事實上的「二等公民」。一些部門和地方通過制定規范性文件更強化了農民的「二等公民」身份,強化了對農民的制度歧視,弱化了農民作為公民應有的權利。農民在戶口轉移、勞動就業、接受教育、稅費交納、社會保障,乃至選舉代表等諸多方面存在著與城市市民不同的權利和義務。我們經常看到農民子女的失學;我們經常聽到七八十歲的農民在耕田養活自己的同時還要交納各種農業稅費的反映;我們還繼續執行著4比1代表選舉分配原則,我們還不斷進行著清退「農民工」的工作,不管他(她)們在城市中已經工作了十多年、二十多年的事實,等等現象,促使人們認真進行思考: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給國民一律予以國民待遇,既是憲法平等權的基本要求,又是國際法的基本准則。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第1條宣稱要實現「人類……在權利上是平等的」規定,不僅規定對外國人實行相互平等待遇原則,即「國民待遇原則」,而且更完善和延伸了一國內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中國加入WTO後,我們在很多方面對外國人也給予「國民待遇」,難道我們還有理由不讓農民享受同等的「國民待遇」嗎?正如一位委員在提案所說:農民已經為國家工業化進程進行了50年的積累,佔GDP15%的農業要養活總勞動人員的50%已經很不容易了,不給農民國民地位,歧視農村的做法如何再讓農民發展起來?(丁瑜,2003)確實如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給農民全面的國民待遇不僅是實現憲法平等權的要求,是實現公民權利的需要,也是衡量全面小康的一項基本指標,我們決不能讓其缺失。
H. 什麼是「二元經濟結構」和「二元經濟系數」
1.二元經濟結構:一般認為,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指發展中國家傳統部門內(如農業)比容重過大、現代經濟部門發展不足以及城鄉差距十分明顯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既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這些國家相對貧困和落後的重要原因。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實現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的轉換2.二元經濟系數: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