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式:利用宗族(宗法制)管理;
特點:注重血緣關系。
原因:小農是封建國家賦役的主要承擔者。 (3分)
(2)政策:重農抑商。(2分) 目的:鞏固王朝統治。 (2分)
(3)現象:出現了擁有巨額資本的大商人。(2分)主要原因:廣州是閉關鎖國政策下對外交往的窗口;行商具有經營對外貿易的特權。(2分)
(4)財富主要用於購田置地;供應子女求取功名。 (2分)
影響:阻礙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分)
C. 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談一談貨幣政策內容調節經濟運行
可以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在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調動農民自身內投入積極性。
推動鄉村容振興,必須解決錢從哪裡來的問題,要以改革創新的思路,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在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調動農民自身投入積極性的基礎上,協同用好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資金「活水」。
眾多生產要素中,資金作為一種先導性資本,對各項資源的配置起重要作用。因此,需充分利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資金調控引導功能,使之通過功效互補、時效銜接發揮乘數效應,從而最大化地撬動社會資本,更好助力鄉村振興。

(3)一村一策經濟發展計劃擴展閱讀:
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內容:
1、要側重發揮其無償性等特點,著力於市場化機制中資源無法優化配置的領域,降低資源要素流入農村的成本,使生產要素進得來、留得住。
2、要構建錯位發展、適度競爭的多元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明確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不同金融主體在鄉村振興中的職責分工,提高投入「三農」建設的信貸比例與資金效率。
D. 一九九三《關於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確提出:文件規定全文是什麼
規定土地可以有序流轉
E. 十一五規劃的核心和重點是什麼
「十一五規劃」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一五計劃的起止時間為2006~2010年。2006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決議。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2006年3月14日表決通過了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決議,決定批准這個規劃綱要。
基本介紹 「十一五」規劃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中長期規劃。站在新的起點上,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務必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內需主導型發展戰略,更加突出地強調產業技術進步戰略、制度創新戰略和人力資源優先開發戰略,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充分有效發揮我國巨大的經濟增長潛力,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編輯本段面臨矛盾
社會環境
經過「十五」規劃頭四年的努力奮斗,我國經濟增長已經穩定地進入新一輪上升期,預計「十五」期間GDP年均增速將超過「九五」時期8.3%的水平,2005年人均GDP可能達到1400美元。新的物質基礎已經奠定。經濟結構變動空前活躍,發展空間急劇擴大。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新的體制條件逐步完善,發展活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新的奮斗目標更加明確,新的發展理念正在樹立,為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提供了科學指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有了良好開端。未來5-15年,我們面臨的挑戰仍然相當嚴峻,能否妥善應對,將決定國內發展的基本走勢。
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和環境壓力日益加劇。 這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面臨的最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並處於新一輪上升周期,經濟總量顯著擴大,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這些都帶來發展空間擴大的新機遇,也勢必加大對資源的需求和消耗強度。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導致經濟運行成本上升,已經越來越難以為繼。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壓力日趨嚴峻,本質上是經濟增長方式粗放、技術含量低和經濟效率差的問題。我國科技發展與經濟建設「兩張皮」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技術水平低制約著經濟效率的提高和增長潛力的發揮。
經濟體制
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的體制性根源日益凸顯。 我國經濟增長質量低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主要表現為:一是投資體制改革滯後,既不利於通過市場提高投資的經濟效益,又不利於政府彌補市場缺陷造成的社會代價。二是財政稅收體制不規范,不利於消除政府過多干預經濟的內在動因。三是金融體制不健全,金融參數失真,不利於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提高資本配置效率。四是環境和資源的使用成本過低,難以形成相應的替代、節約資源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容易導致不計成本、忽視效益的低水平擴張。五是土地資源配置缺乏規范、長效的管理制度,引發盲目投資和新的社會矛盾。六是政治領域的改革滯後於經濟領域的改革,導致增長速度攀比和數量擴張沖動。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的矛盾日益尖銳。 中國社會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劇烈變革時期,勢必產生新的社會摩擦和震盪,而我國社會領域的發展明顯滯後於經濟領域。突出反映在:一是公共衛生和教育資源配置嚴重不公平。二是現有公共財政和社會協調機制不適應社會流動性增強、社會分層加快的新挑戰。三是人口發展態勢仍然嚴峻,對社會轉型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巨大壓力。四是城鄉貧困群體有所擴大,貧困問題有所反彈。在社會劇烈變革時期,如果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得不到合理調整,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非政府組織不發達,社會輿情溝通渠道不暢通,社會領域各種常規性的協調機制不健全,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勢必干擾社會穩定與和諧發展。
協調發展
區域協調發展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 區域發展極大不平衡是我們必須長期面對的基本國情。在這樣一種基本國情下繼續發展市場經濟,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程度會不斷提高,各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繼續擴大將勢所難免。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要害並不在於經濟發展差距的擴大,而在於有沒有整合效果較好的區域政策,能不能為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提供充分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務。目前中央財政對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還不夠,區域政策在消弭市場缺陷方面的效果尚不理想,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自我發展能力和全民福利水平都亟待改善和提高。
外部環境
外部經濟環境的不確定因素和不穩定因素日益增加。 主要有:一是國際區域合作加強與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並存的格局將繼續發展,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高發期將持續相當長時間。二是我國對國際市場和資源的依賴程度日益加深,未來經濟發展將越來越受到世界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影響。三是入世過渡期結束後,我國經濟將面臨更大的國際競爭壓力和更多的「新貿易壁壘」(例如綠色標准、技術標准、勞工標准、企業社會責任標准等)。四是參與全球化將給我國帶來一系列新的經濟風險,而我國符合開放型經濟要求的宏觀調節手段和風險防範機制還不健全。五是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對全球經濟和區域經濟的干擾加大,台海局勢動盪和朝核問題等區域不穩定因素正在凸現,對我們順利推進現代化建設構成嚴峻挑戰。
編輯本段規劃綱要
綱要簡介
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2006年3月14日表決通過了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決議,決定批准這個規劃綱要。
綱要篇幅
綱要全文約55000字,共分為14篇:指導原則和發展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深化體制改革;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建立健全規劃實施機制。
編輯本段取得成就
會議情況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將於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將討論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2011年至2015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定下基調。 2010年是中國「十一五」發展規劃收官之年,「十一五」規劃主要目標落實情況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
提出宏觀經濟平穩運行,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官方數據顯示,中國2006-2009年GDP增速分別為11.6%,13%,9.6%,9.1%。2010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長11.1%。
資源利用效率
提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官方數據顯示,「十一五」前4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5.6%。今年上半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
居民可支配收入
2006-2009年,中國城鎮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11759元,13786元,15781元,17175元;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是3587元,4140元,4761元,5153元。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快於農村居民收入增長。
F. 中國未來經濟是什麼樣子的
自去年2014年5月總書記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新常態」的歷史性判斷。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
2014年12月10日,由人民日報社,國務院國資委共同指導召開的中國第十四屆經濟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以「新常態 可持續---創新是中國發展新引擎」為主題,由經濟學家厲以寧為主講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問題。本人受邀參加此次盛宴,以新常態的思維對未來30年經濟形式和走向做以下分析。
總結過去,思考未來。首先要了解過去經濟體系以及國家對經濟建設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指導。只有了解歷史才能清醒即將發展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大概歷經兩次經濟的轉型和發展,第一次為計劃經濟時代,第二次為市場經濟時代,道德經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那麼第三次經濟時代是什麼樣子呢,或者是什麼雛形呢?
那麼,我們來看一下計劃經濟時代是由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而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財團事先進行計劃。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政府的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計劃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有規劃、計劃地發展經濟。從而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不確定性等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復建設、企業惡性競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社會經濟危機等問題。
所謂市場經濟,簡而言之。明白了計劃經濟是政府和社團主導經濟外,就很容易明白市場經濟,當今時代諸多企業家,個體工商戶、商販的房子,票子,車子就來源於市場經濟為主導的果實。市場經濟是由市場為主導,政府為輔導,政治文化搭台經濟文化唱戲的一個大舞台。在當今時代,就服務意識而論,一些地方政府還沒有徹底的走向市場經濟為主導的服務意識。在信息時代的來臨,企業快速的發展和裂變,中國經濟從未有過的激盪和變化,大企業在裂變、傳統企業在衰變、小企業在聚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人人創客的時代來臨。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似乎每個創業者和守業者都在徘徊和迷茫中等待。
甚至有一些社區物業服務的部門也開始倡導各種創業的條幅,內容可謂是指導刺激人人創業,市場經濟體繫到了市場經濟的末尾時期。只有競爭才會有服務,只有競爭才會有創新。競爭促進服務進步,創新帶動產業升級。最終使每個人,每個組織找到自己更適合的位置進行優化和升級從而發揮更大的經濟利益。
對於今天的每個中國人來說,我們即將告別市場經濟體系踏上新一輪的「資本經濟」以互聯網+為新的思想、新的思維、新的模式、新的經濟規律開始了新一輪的創新和創造。我們今天每一個80、90後的中流砥柱將主導新的歷史舞台。在資本經濟時代,我們人人擁有各種不同的資本,進入組織體系內針對自己的優勢進行資本匹配,人力匹配,技術匹配,資源匹配。正因這些無數個資源的驅動力組成,才會帶動社會的前進,國家的繁榮和富強。這個力量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必將淘汰過去經濟體系,構建一個嶄新的資本商業體系和依法治國的商業文明。
究竟什麼是資本經濟時代?它的杠桿作用又什麼呢?
計劃經濟時代:求大於供;
市場經濟時代:供大於求;
資本經濟時代:優化供求關系、發展資源匹配、資本聯合存亡;
我們看一個案例:面膜時代橫行微信圈,為什麼橫行霸道呢?因為面膜解決了國家經濟體系下的四個創造經濟的弱勢群體,第一個群體為在家閑置的已婚寶媽人群為中年群體。第二個在校就讀的大學生群體。第三上班族的白領群體。第四是社會殘疾人及其他弱勢群體的經濟創造問題。
為什麼一片小小的面膜在一年內能創造幾個億甚至20個億的銷售額,不是面膜本身問題,而是一幫資源創造者看到了,並通過某種特殊需求的產品建立供應體系,解決了信息時代隱藏在社會經濟體制下的商機。故而創造了驚人的業績。尋美人品牌通過優化供求關系,進行資源匹配,創新產學研一體化的戰略合作思想,通過一款面膜三個月創造1個億的銷量正是用了「資本思維」引領資本經濟時代的新型企業。
我們再看一個鮮活的例子:小米手機其實是典型的「資本思維」成長起來的企業。首先,他會找到合作方、投資方,告訴他們我方將用全新的方式做手機,然後大家一起來做,在還沒有開工之前就拿到了投資,並且組建了一個分工型、協作化的團隊。然後它會先告訴消費者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手機:配置是多少、價格是多少。找到了自己的消費者,拿到了訂單,這時再去找工廠去做代加工,然後以手機為渠道,不斷做深、往外延展。小米用的就是輕資產、精定位、做縱深、高增長的資本思維方式。你會發現,小米背後形成了一條生態鏈,價值巨大,卻又不需要工廠和設備,僅用5年竟然可以成為中國第四大互聯網公司,價值450億美金!「資本思維」背後的杠桿作用的力量是巨大的!
但是,如果小米手機按照傳統的市場經濟思維去運作,那麼過程是這樣的:首先,我們需要一筆啟動資金,先用於手機市場的調研和產品研發,這個過程需要至少半年。然後我們得准備一大筆費用去購買設備、建設廠房,接下來開工生產。當產品生產出來之後再去找渠道商,你還得去砸錢做廣告,努力賣給消費者。這時如果資金不夠了就去銀行貸款,進行擴大生產。而傳統企業之所以難以為繼,症結就在這種運作思路上,最後資不抵債、或者利潤率趕不上銀行的貸款利息!
在以往的市場經濟時代,企業跟金融是「債權型」關系,而在資本經濟時代,企業跟金融機構是「股權型」關系。「債權型」關系的弊端日益暴露:金融機構把錢「借」給企業謀發展,比如銀行就是企業的拜把兄弟,但是這位拜把兄弟只願跟企業同富貴,不願跟企業共患難!當經濟處於上行期,銀行會錦上添花,主動、過度的放貸給企業。而一旦經濟進入下行期,銀行就立刻釜底抽薪,絕不會雪中送炭,這使下行的經濟雪上加霜,這也是中國銀行盈利模式和監管模式決定的。
資本時代經濟體系下的合作體系,是金融機構將錢「投」給企業,佔有企業股份。當企業經營困難的時候,股權能夠風雨同舟;企業高速成長的時候它會獲利退出,能起到調節經濟增速、使經濟可持續發展。這就是「股權型」關系的資本經濟時代。
因此,國家在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因為按照現在的變化速度,未來30年內,所有的商業邏輯都將摧毀重建,所有的傳統企業都將重頭再來!必須有一個歸零的過程!即:所有的傳統企業必須另起一盤,按照嶄新的商業邏輯重新開始,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再創業的過程,中國正在打造「創業型」經濟!那麼,國家為什麼會實行IPO注冊制?因為國家就在要求每一家嶄新的企業必須按照上市公司的標准去發展,只要你有好的想法和創意,只要敢於創新,就可以第一時間拿到資本市場進行大眾融資、發行股票!然後時刻對接投資方、投行等金融市場,利用資本增長方式去發展,這就是「資本思維」,而能夠參與到這種創業型項目的人,就是拿到了原始股權,這就是「股權投資」!這種創業者手中的股權,也是一種「配額」,是一種可以坐享其成的財富。怎麼使社會上產生大量的「股權」呢?國家將通過IPO注冊制,降低企業上市門檻,甚至每個公司都會無門檻式實行IPO注冊制。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初創型企業,幫助其實現直接融資,從而激發大眾創業的熱潮。
G. 環保形勢下如何大幹
想要大乾的話,一定要通過這個環保的環境評估,否則的話是不可以的。
H. 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是怎樣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將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制定了改革開放的方針。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要「正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提出了「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並提出了「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理論。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提出「個體、私營等各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要「積極推行股份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是: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健全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2006年10月8日~11日,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2008年10月9日~12日,其間舉行的黨的第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11月,在世界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並安排4萬億元資金強力啟動內需。 望採納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