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安史之亂經濟影響

安史之亂經濟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08 06:44:35

㈠ 安史之亂對社會的影響是什麼

但安史之亂(755~763)使「函、陝雕殘,東周(洛陽一帶)尤甚……五百里中,編戶千版余而已。居無尺椽權,人無煙灶,蕭條凄慘,獸游鬼哭」(《唐書•劉晏傳》)。這場戰亂後,唐朝一蹶不振,元氣大傷。興盛和上升的趨勢從總體上轉化為衰落。因為經過幾代人的發展之後,昔日均田製革新產生的自耕農和中小地主中的多數人已被按財產來說是不公平的稅賦、差役以及經營方面的差距而重新推到社會底層,以官僚和大地主為首的權貴階層不但逐步鞏固了經濟和政治上的地位,而且開始為維護他們的特權同朝廷相對抗。

㈡ 安史之亂對唐代經濟造成了什麼影響這種經濟格局最終在哪個朝代完成

安史之亂
,給唐代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特別是北方的中原地區,北方本來是
人口稠密
,經濟發達的地方,結果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經濟凋敝,至此,中國的
經濟中心
開始南移,最終在南宋完成南移

㈢ 安史之亂給政治上和經濟上分別帶來了什麼影響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之前,唐朝是非常繁榮的,正處於開元之治,是唐朝最繁榮的時期,但是因為安史之亂導致了唐朝變得衰亡,安史之亂之後,唐玄宗就退位了

㈣ 安史之亂的影響

一 背景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肅宗(756年-762年)時邊鎮守將安祿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亂,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開元後期,由於安定繁榮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漸喪失了以前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改元天寶後,他縱情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給宰相李林甫處理。李林甫對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卻利用職權,專橫獨斷。林甫死後,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繼任宰相,更是排斥異己,貪污受賄,使政治日益敗壞。加上當時土地兼並劇烈,貧富懸殊嚴重,政治、經濟、社會漸呈衰敗之象。
原來玄宗因對外開拓,在邊境駐以重兵,設立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為最高軍事長官。節度使領若干州,權力很大,初時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後往往入朝拜相。天寶以後,李林甫為了鞏固本身權位、堵塞邊帥入相的路徑,藉口文官不懂軍事,多用胡人擔任節度使。結果給胡人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的機會。
安祿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誠,生性狡詐;由於得到玄宗和楊貴妃的歡心,身兼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使。安祿山見唐室政治腐敗,武備廢弛,便於公元755年,以討楊國忠為名,自范陽率兵南下,很快就攻佔了洛陽,自稱大燕皇帝。第二年,唐軍在潼關潰敗,安祿山便長驅直入長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隨行的將士在憤怒中殺死了楊國忠,又逼使玄宗絞殺楊貴妃,才肯繼續起行,南下至四川。同時,太子李亨逃往靈武(在今寧夏境內),在郭子儀、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將領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

二 影響
(一)政治方面:
1.藩鎮割據 —— 安史余黨,討賊有功之將領等,唐室各授以鎮帥,各擁兵割地。唐室不能制,形成日後藩鎮割據之禍。
2.邊患嚴重 —— 安史叛時,朝廷抽調西北兵平亂,於是邊州無備。吐蕃乘虛而略取河西,隴右之地,威脅西京;又聯合南詔,詮窺西南。東北之契丹又乘虛進入塞內,至令唐室有後顧之憂,終至一蹶不振。
3.宦官擅政 —— 宦官乘安史之亂,得以掌握禁軍,左右朝政,又與大臣互相勾結,排斥異己,終釀成宦官之禍及朋黨之爭。
(二)經濟方面:
1.物資短缺 —— 安史之亂,地方殘破,物資短缺,造成物價飛漲現象,例如米價比開元時高漲三百多倍,斗米萬錢。且回紇恃助唐平亂有功,繳索歲帛二萬匹,由是中央經濟日漸枯竭。
2.增加稅收 —— 安史之亂,人民流散,戶籍散佚不少,使「租庸調制」遭受嚴重破壞,國庫歲入大減,因而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稅項,以資彌補,致影響民生。
(三)社會方面
1.北方人口銳減 —— 安史之亂,禍延今之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安徽各省叛軍所過,人民不死於兵禍,則流亡他地,數百里內無人煙,出現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的現象。
2.政治、經濟、
文化重心南移 —— 黃河流域,經九年戰爭,社會戰火摧殘,破壞不已,使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加速向南遷移。
總括而言,自安史之亂以後,唐代由盛轉衰,可說是中國 歷史上盛衰的分界線。 及至宋元明清等代,亦未能使國勢超越閞元之盛世,故安史對中國的破壞力很強,對中國的影響甚大。
希望能夠幫助你

㈤ 安史之亂如何帶動南北經濟以其影響

安史之亂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其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第一,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於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第二,安史之亂,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後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後來這種狀況遍及全國。安史亂起,唐王朝分崩離析,已經沒有力量鎮壓這次叛亂,只好求救於回紇以及由少數民族出身的大將。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唐遣鐵勒族將領仆固懷恩追擊,仆固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有意將安史舊部力量保存下來,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使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三鎮逐漸「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賦不入於朝遷」,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於一身,「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以後其他地區,如淄青(今山東淄川、益都一帶)李正已,宣武(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不服朝廷管理。這些方鎮或「自補官吏,不輸王賦」,或「貢獻不入於朝廷」,甚至驕橫稱王稱帝,與唐王朝分庭抗禮直到唐亡,這種現象沒有終止。
第三,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起義,形成唐中葉農民起義的高潮。安史之亂後,國家掌握的戶口大量減少。潼關和虎牢關之間,幾百里內,僅有「編戶千餘」,鄧州的方城縣,從天寶時的萬余戶,驟降至二百戶以下。政府卻把負擔強加在猶在戶籍上的農民,所謂「靡室靡農,皆籍其谷,無衣無褐,亦調其庸」。唐憲宗元和年間,江南八道一百四十萬戶農民,要負擔唐朝八十三萬軍隊的全部糧餉,所以「率以兩戶資一兵,其它水旱所損,征科妄斂,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鎮統治下的人民,也遭受著「暴刑暴賦」,如田承嗣在魏博鎮「重加稅率」,李質在汴州搞得地區「物力為之損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鎮的橫征暴斂,終於激起了農民的不斷武裝起義,代宗一朝,「群盜蜂軼,連陷縣邑」,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發生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的浙東袁晁起義,同年的浙西方清起義,以及同期的蘇常一帶的張度起義,舒州楊昭起義,永泰年間(公元765年)邠州起義等等。這些起義雖說很快就被鎮壓,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書本《安史之亂》第四,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鎮隨之全部喪失。此後,吐蕃進一步深入,唐政權連長安城也保不穩了。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㈥ 安史之亂有哪些影響。

安史之亂是中唐社會矛盾的產物。由於唐朝社會長期承平,不識戰斗,所以叛兵很快攻下洛陽和長安。然而叛軍每破一城,都大肆劫掠婦女、財貨,男子壯者荷擔,老弱則被殺死,漸失民心。「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在戰爭中,人民群眾特別是黃河中下遊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經濟受到很大破壞。「洛陽四面數百里州縣,皆為丘墟」,「汝、鄭等州,比屋盪盡,人悉以紙為衣」,出現了千里蕭條、人煙斷絕的慘景。社會階級矛盾加深了。同時,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現了40多個大小軍閥,形成了方鎮割據的局面。

㈦ 「安史之亂」有什麼影響

安史之亂對整個中國的影響

其一,社會混亂

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於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其二,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摧毀了統治基礎,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後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力減弱,安史余唐末藩鎮割據形勢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唐遣鐵勒族將領仆固懷恩追擊,仆固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有意將安史舊部力量保存下來,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使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三鎮逐漸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於一身。以後其他地區,如淄青(今山東淄川、益都一帶)李正已,宣武(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不服朝廷管理。這些方鎮有的自補官吏,不輸王賦,有的不入貢於朝廷,甚至驕橫稱王稱帝,與唐王朝分庭抗禮直到唐亡,這種現象沒有終止。

其五,經濟重心南移

安史之亂,促使中國歷史上北民南遷,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南北經濟趨於平衡。

其六,西域獨立

753年前後,正是唐朝經營西域的全盛時期,但是此後隨著國內政局的的劇烈變化,唐朝在西域的勢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755年(天寶十四載),唐朝國內爆發了有名的安史之亂,由唐朝蠻族將領安祿山、史思明率領的東北邊疆叛軍長驅南下,攻陷東、西兩京,唐玄宗愴惶逃出長安,南下四川盆地。玄宗的兒子肅宗在靈武繼位之後,調集西北邊軍勤王平叛,守衛西域的安西、北庭節度使屬下的邊兵也被大批調往內地。

756年(至德元載)有三支西域唐軍被調回內地,其中李嗣業、段秀實率精兵五千,安西行軍司馬李棲筠率兵七千,馬磷精兵三千,三支軍隊共一萬五千人返回鳳翔,參加了收復長安的戰爭,以後在此基礎上組成了戰鬥力很強的鎮西北庭行營。

㈧ 安史之亂對唐代北方和經濟影響!

唐安史之亂,北方生靈塗炭,南方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開始出現超越北方之勢。為避戰爭百姓大多南遷,隨之經濟南移,開始出現經濟勝於北方 正確的是從

㈨ 安史之亂的原因經過和影響。

安史之亂的發生原因有多個方面,它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矛盾等等。

安史之亂的經過,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

安祿山乘鐵輿,其屬下步騎精銳煙塵千里,鼓噪之聲震地。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幾代人沒有見過戰爭了,聽說范陽兵起,遠近都震驚。

河北都是安祿山統轄范圍內的,叛軍所經過的州縣,都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者開門迎接叛軍,或者棄城逃跑,或者被叛軍擒殺,叛軍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太原以及東受降城的人奏報安祿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認為是厭惡安祿山的人編造的假話,沒有相信。

安史之亂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其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第一,安史之亂給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破壞。北方的經濟衰落了,而江淮地區未直接受到安史兵禍。所以,從此之後,南方經濟的發展日益超過北方,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了。

第二,安史之亂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後,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的力量。

閱讀全文

與安史之亂經濟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