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不平衡

經濟發展不平衡

發布時間:2020-12-07 23:23:07

Ⅰ 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目前,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已達到小康回水平,但是也出現了答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和貧富分化現象。各區域發展的差距不斷擴大,經濟發展出現明顯的不平衡,給國家整體經濟的增長帶來一定的影響。導致此種現象的原因是多重的,查找根源,制定行之有效的對策,縮小區域發展的差距,對於保持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Ⅱ 什麼是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

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性是世界經濟帶有普遍性的規律,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這種不平衡性進一步加劇.(1)發達國家之間的不平衡.它反映在西方各國國內經濟的增長速度和國際經濟地位上.20世紀80年代以前,西歐、日本快於美國,美、日、歐經濟實力的差距大大縮小,美國在經濟上的壟斷地位被打破.90年代以來,美國的經濟競爭力有所提高,與歐洲、日本相比,顯得充滿活力.美國經濟第一個走出90年代初的低谷.這主要得益於冷戰結束後,美國的科技力量經過調整,大量充實到民用工業.因此在高科技領域里的競爭,美國走在世界前列.前一段追趕勢頭迅猛的日本、德國則稍遜一籌.美國的經濟實力仍居世界首位.(2)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發展不平衡.這主要反映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差距和經濟結構的現代化程度上.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增長速度上快於發達國家,但由於人口壓力很大,人均增長受到很大限制.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起點較高,由於壟斷高科技,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擴大的趨勢.另外,在經濟結構及其發展階段上,發達國家的經濟進入「後工業社會」,而發展中國家很多目前還徘徊在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過渡階段.許多發展中國家單一的經濟結構沒有根本改變,以出口幾種產品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技術水平落後,資金短缺,外債嚴重,人口增長迅速,國內收入分配極不均衡.還有,在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上的差距更大,文化教育事業落後.若不解決這些問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只會愈來愈大,成為破壞國際政治穩定、阻礙世界經濟繁榮的重大問題.(3)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發展不平衡.發展中國家的社會歷史和國情不同,奉行的經濟發展政策差別很大,因此,在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取得經濟成功的同時,許多低收入國家的經濟仍然停滯不前,發展中國家之間出現貧富差距拉大的現象.在發展中國家中,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是二戰後世界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少數國家與地區在一些基本指標上已接近發達國家.這種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將激化各國之間的矛盾,相互競爭更為激烈,並影響到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變化.

Ⅲ 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

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體現在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內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容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課本里通常說國際舊秩序的存在是導致發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本人不相信這一套)。
一、發達國家之間的不平衡,造成這樣的原因包括: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的差別、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差距、市場供需能力差異、人口數量的差異、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異、自然資源的差異、地理環境的差異等都是制約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的不平衡,主要原因是,除了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不平衡的因素外,還包括發展中國家消費市場被發達國家侵佔,自然資源被發達國家掠奪、經濟上受到發達國家侵佔、政治上受到發達國家的干預等,更重要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上和政治上並沒有真正的獨立,發展中國家內政不穩定、國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科學技術水平相對落後等也是造成發展不平衡的原因。
三、發展中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發展的不平衡,主要原因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的模式,市場的供需能力,自然資源的差異、地理環境的差異、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異等都是造成發展不平衡的原因。

Ⅳ 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和原因是什麼

主要表現:
1.地區經濟發抄展水平。如經濟設施等。
2.地區經濟結構。如第三產業的比重。
3.人民生活水平。如消費。
4.人均收入。
主要原因:
1.自然資源分布不均衡以及開發建設程度的不同導致經濟發展不均衡
2.工業基礎,技術條件的差異導致發展不平衡
3.生態建設以及市場化運作程度等導致經濟發展不平衡
4.經濟發展政策導致發展不均衡
5.人才流動導致經濟發展不均衡
6.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的不均衡影響

Ⅳ 帶來什麼影響 經濟發展不均衡如何改變

一、 中國經濟發展現狀 基本情況是:東富,西窮,南富,北窮。東南沿海最富,西北最窮。 基本情況是:東富,西窮,南富,北窮。東南沿海最富,西北最窮。 二、 影響 1、區部經濟差距大 、 (1)沿海與內地經濟發展的差距 新中國成立至 1978 年的 30 年間,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平衡發展戰略, 各種投資政策和財政支付轉移明顯地向邊遠和落後地區傾斜,然而效果不 佳,付出的代價非常大.自 1978 年實行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政府在區域經濟 發展戰略上來了一個大轉變,從平衡發展戰略轉向不平衡發展戰略,優先發 展沿海地區,發展和開放的政策明顯向沿海地區傾斜,使得沿海地區得以迅 速發展起來,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
二、對環境與資源的影響 、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面臨的 資源壓力在不斷增大。在能源和其他資源約束加強的同時,水資源不足的 約束更具挑戰性。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在全國 600 多個城市中,有 400 多個城市缺水,其中 110 個城市嚴重缺水。特別是在我國北方地區,水資 源不足的矛盾突出,而且在可預見的較長時間內難以緩解。 與此同時,我國的環境和生態問題也十分突出。
近些年來, 我國一直為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 中國經濟迅猛發展, 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現在我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世界經 濟中占據著很重的位置。但是我國經濟發展依然面臨著很多的問題,尤其是經濟 發展不平衡問題,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平衡給我們帶來的影響不可忽視,這有可能 成為制約我國經濟進一步健康持續發展的瓶頸。 我國必須重視並加以解決這些負 面影響,以達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

Ⅵ 經濟發展發展不平衡等問題要如何解決

據報道,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內段,中國經濟容發展的穩中求進,體現在了大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穩中求進是2017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取得的一系列發展成就,對於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8年經濟工作的全面部署奠定了重要的發展基礎。

希望經濟可以實現均衡發展!

Ⅶ 為什麼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

中國經濟不平衡發展的原因:

1、要素配置失衡和政策慣性導致城鄉發展不平衡

城鄉發展不平衡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客觀原因主要指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要素配置失衡。首先,在自然因素方面,城鎮和農村都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和影響,但農村受到的影響要多於城鎮,自然條件對農村的諸多生產、生活要素(地、氣候、糧食、森林等)都有直接或決定性的影響。

而城鎮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程度要少一點,具有夭然整合自然優勢、規避劣勢、為我所用的優越條件。農村的產業基礎是以農業為主,農業發展的基礎仍然是自然條件,而城鎮的產業基礎是第二、第三產業,其受技術、資金、管理和服務能力的影響更大,某些行業已經突破了自然因素的限制。

其次,在歷史方面,我國一些農村地區在歷史上一直是發展薄弱的地區,與城鎮有著顯著的發展差距,即使富庶的江南地區城鎮發展水平和質量均優於其農村地區。城鎮作為囯家政治、經濟、文化統治中心,具有天然的發展要素吸納力和聚合力。

最後從現實來看,改革開放後,盡管我囯農村地區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農村、農業、農民靠天吃飯的小農經濟形態基本面仍然未能根本改變,農村吸引要素資源差、農業的經濟效益較低、農民收入水平低的狀態未能根本扭轉。而城鎮的產業發展快速、產業體系健全、要素聚合和吸納能力不斷増強、其發展水平和速度不斷提高。

政策慣性是城鄉不平衡發展的主觀原因。它是政府政策無法及時收斂和轉向的表現,是已有政策的繼續延伸。我國長期實行農村支持城鎮、農業支持工業的政策使得城鄉不平衡發展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即使實施了城鎮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政策,但受政策慣性及其他因素影響,地方政府把發展的重心還是放在城鎮,城鎮的資金、人才、技術、管理等要素投入還是遠高於農村地區,優勢工業和現代服務業仍以城鎮為中心進行布局,農村地區投入雖高於政策轉向之前,但仍然呈現要素供給短缺狀態。

2、地域優劣勢差異和政策引導效應差異導致區域發展不平衡

無論是我囯東部、中部、西部的大區域發展不平衡,還是以省域、市域、縣域間的區際、區內發展不平衡都是地域城優劣勢差異和政策力度差異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我國各區域存在較大的地域優劣勢差異,東部地區具有天然的市場優勢、區位優勢、人才優勢、科技優勢等眾多優勢,而劣勢通過優勢的帶動和彌補呈現減弱的趨勢。中部次之,而西部的發展優勢更少,劣勢更多。除具備自然資源優勢、生態優勢外,其市場、產業、區位、人才、科技、堿市發展總體上處於劣勢地位均與東、中部地區存在較大差異。

省域、市城、縣域問區際、區內發展不平衡也是地域優劣勢差異的結果。東部省、市、縣與中、西部省、市、縣相比,東部地域綜合優勢明顯,以縣域為例,2017年全國百強縣前10強東部地區占據9席,中部地區1席,西部地區無一縣市入圍。

同一省域、市域、縣域區內地域優劣勢差異也十分明顯,以山東省為例,2015年青島市、煙台市、濟南市GDP總量均在6000億以上,位居前3甲,而萊蕪還未突破1000億,僅有755億元。究其原因,青島市、煙台市、濟南市具有天然的區位、市場、人才、科技等優勢。

僅以企業為例,海爾集團公司、海信集團有限公司、青建集團股份公司、中車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利群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華錦集團、青島世紀瑞豐集團有限公司等全囯知名企業就位於青島,這不僅為青島市創造了可觀的財政收入,而且讓青島具備了產業集群發展的優勢。這是萊蕪市暫時無法具備和超越的。

其次,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政府引導效應差異。西部大開放戰略實施之前,我國區域發展政策力度重心在東部地區,中西部支持東部發展是其區域發展政策核心。伴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部崛起戰略和東北振興戰略的實施,囯家政策逐步往中、西部以及東北地區傾斜,政策力度重心也發生了轉移。

中、西部地區各級政府岀台各種優惠政策和創造各種條件,引導東部地區各類發展要素進入中、西部尋找發展機遇。然而中、西部社會生產、生活的要素資源仍然流向東部地區,使得中、西部省區、市、縣的發展缺乏要素支撐,陷入了發展要素缺失與失衡的困境。

3、結構不合理和要素配置不合理導致產業發展不平衡

產業發展不平衡的核心問題是結構及其要素配置問題,即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以及農業內部、工業內部、服務業內部結構及要素配置不合理,是產業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首先,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以及農業內部、工業內部、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合理。

一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偏大、工業能力不強、服務業比重依然較低,還未形成「321」的產業結構,尤其作為現代化標志的第三產業發展水平、質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低。製造業面臨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問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仍需構建。

二是農業內部、工業內部、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合理。農業內部不平衡體現在傳統農業重,新型農業輕。全國農業還是以傳統農業為主,高附加值的現代農業仍然弱小。農業科技貢獻率在56.7%左右,低於發達國家水平70%的水平。

工業內部不平衡表現在傳統工業重,新興工業輕。傳統工業增加值在工業增加值中仍佔主體地位,新興工業佔比近年來雖有一定上升,但絕對值仍然偏低,全國大部分工業產能都集中在傳統門類。而傳統工業門類的產能又集中在煤炭、電力、鋼鐵等過剩領域。

服務業內部不平衡體現在勞動密集型服務業佔比過高、技術服務業佔比過低。我囯正處在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向技術密集型服務業的過渡時期,然而勞動密集型服務比重減少的同時,技術密集型服務業並沒有實現較快增長。技術密集型服務業對產業結構向高端進階的保障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其次,要素配置不合理也是產業結構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一是要素配置在產業間不合理。我國把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資源主要配置在第二產業及社會高盈利行業,而對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的投入不足,尤其是對農業的要素配置一直處於低窪狀態,農業發展資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發展人才配置、農業現代信息化建設等要素配置不足,致使農業發展的壓力都集中在農民以及縣鄉兩級的政府身上。

二是要素配置在產業內部也不合理。農業內部要素資源集中於林牧漁業等經濟價值較高的新興業態和新興群體,而傳統種植業要素投入下降,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難度加大。工業內部要素資源集中在重工業領域及建築業,新興工業產業要素資源投入雖增長較快,但行業及地方差異較大。

服務業要素資源向壟斷行業、新興行業、盈利高的行業集中,傳統行業由於其市場竟爭加劇、勞動力成本上升、替代性高的影響,獲得要素資源投入能力在下降。

4、市場體系不完善和利潤差異導致行業發展不平衡

壟斷行業與一般竟爭性行業、傳統行業與新興行業發展的不平衡,究其本質原因是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不完善和行業利潤差異造成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不完善,主要是指以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還存在諸多問題。

以囯有企業為主體的壟斷行業,依靠其壟斷地位獲得超額壟斷利潤,而且使壟斷收益部門化,這使得囯有企業的產權主體——人民不能和壟斷部門人員樣共享壟斷成果。而且大量的要素資源集中配置在壟斷行業,擠佔了一般競爭性行業要素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空間,使得一般性竟爭行業的投資、收益下降。

傳統行業和新興產業由於行業利潤的差異,要素資源也逐漸流向新興行業,致使傳統行業競爭壓力増加,業務量萎縮,面臨招工難、產品價值實現難、融資難等多重難。新興行業、電子商務業給實體店帶來的沖擊有目共睹。

如今電子商務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正全方位沖擊實際門店。2017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823億元,同比增長10.0%,增速比上年全年回落0.4%;全囯網上零售額14045億元,同比增長32.1%,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6%,較2016年的12.6%同比提高3.4%。

從2012年到2015年,全國有138家百貨店關閉262家超市關閉6209家體育品牌店市場關閉。雖說電子商務不是傳統實體店受到沖擊的主要原因,但新興行業對傳統行業的擠壓已經顯現。

(7)經濟發展不平衡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表現:

1、城鄉發展不平衡

這是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最突岀的表現。不僅我囯城鎮發展的質量、速度、規模以及支撐城鎮發展的諸多要素都與農村不平衡,而且城鎮居民的收入、消費、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以及其他社會公共服務質量均遠高於農村居民。造成了我國城鎮及城鎮居民的獲得感高於農村和農村居民。

首先,城鄉發展不平衡表現在城鄉居民收入不平衡。以2016年為例,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72。這充分說明我囯城鄉居民收入總體差距仍然較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雖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縮小趨勢,但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總收入中比重越來越大的住房補貼、福利、紅利、兼職收入,以及難以用貨幣計量的文化教育、衛生醫療、城市交通等社會福利與公共服務等隱性收入,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還是較大。

其次,城鄉發展不平衡也表現在產業發展上。當前我國的優勢產業大多都集中在城鎮,而農業、工業、服務業在農村發展質量低、速度慢,農業發展緩慢、科技水平不高,工業佔比小而且以地域性的資源性、能源性的初級產品開發為主,處於產業價值鏈低端,環境污染嚴重,第三產業一直發展滯後供給短缺或質量較低的狀態未能得到根本扭轉。

最後,城鄉發展不平衡表現在公共服務不平衡。公務服務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不平衡。城鎮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交通網路設施、各類市場、學校、醫院、養老機構等服務設施齊全,而農村地區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供給短缺。

城鎮政府有較強的公共服務財政能力、技術能力、人才服務能力、社會保障能力。而鄉鎮政府、農村村委會公共服務能力不強,保障能力差。

2、區域發展不平衡

空間地域區際、區內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經濟不平衡發展的又一表現。首先,空間地域區際不平衡表現東、中、西部和省區間發展不平衡。東部經濟發展總量大於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在市場、產業、人才、科技、制度等方面均優於中西部地區。雖近幾年,以西藏、重慶、江西和貴州等中西部省區市持續發力,GDP增速分別為11.5%、10.7%和10.5%,繼續以兩位數領跑,然而GDP總量仍在全國15位之後。

省區間發展不平衡是東、中、西部發展不平衡的具體化。2016年廣東省、江蘇省、山東省仍保持中國經濟總量前三的強勢地位,而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經濟總量排名全國墊底。

其次,空間區內發展不平衡表現同一區域內各部分發展不協調或失衡的現象。這不僅包括東部內、中部內、西部內各組成省份之間不平衡,而且還表現在省域內、市區內、縣域內各個組成部分之同的不平衡。

以省域內不平衡為例,2016年東部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佛山市GDP總量占據前三,均在8000億上。而河源市、汕尾市、雲浮市GDP總量還未突破千億大關。

中部湖南省長沙市、岳陽市、常德市經濟總量在3000億以上,而湘西州、張家界市CDP總量還未突破600億。西部貴州省貴陽市、遵義市、畢節市GDP總量排名前三,均在1600億以上,而黔西南州、銅仁市、安順市還未突破千億大關。

3、產業發展不平衡

產業發展不平衡是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發屐不協調或者失衡的現象。表現為農業、工業、服務業之同以及農業內部、工業內部、第三產業內部發展不平衡。首先,全囯產業結枃仍呈現出農業偏大、工業發展緩慢、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的不平衡矛盾,還未形成「321」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壓力和困難較大。

農業發展不充分,機械化發展和應用緩慢;農業組織化程度還不高、農產品品牌建設滯後;工業結構單一、科技含量不高、工業產品仍以初加工為主,電子信息產業、新型建材業、裝備製造業等新興產業發育不全。以現代物流、研發設計、信息服務、商務服務、文化創意、服務外包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規模不大。

其次,農業內部、工業內部、第三產業內部發展也不平衡。在農業內部,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的產值與地位不平衡。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下降,但仍佔主導地位。農、林、牧、漁業產值比重逐漸上升,但仍然偏低,其中林業產值甚至呈下降趨勢。經濟作物的產值還只佔30%左右。

而工業內部,輕工業與重工業之同、基礎工業與高科技工業之間均不平衡,我國工業仍以輕工業為主,出口工業產品仍以服裝、玩具、手錶、鞋帽等日用品為主,不僅附加值低,國際市場上竟爭力也不強。而以精密電子儀器、機床、石油化工、汽車等重工業產品質量和科技水平不高,不能成為「拳頭」產品,難以形成出口優勢。

以冶金、石油、煤炭、電力、化學、材料、機械工業的基本生產資料部門水平薄弱,不僅產能過剩、產品質量低,而且面臨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雙重」困難。以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由於基礎工業薄弱、人才不足、系統性的創新和關鍵技術難以突破,一時還難以佔領工業部門的制高點。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發展也不平衡,以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為代表的傳統部門和以互聯網、金融、房地產為代表的新興部門在產值比重、就業比重、投資比重呈現不平衡加深的趨勢,傳統服務業部門產值比重和就業吸納能力、投資比重降低,產品價值實現難度加大,而新興產業產值比重和投資比重增大,但就業吸納能力波動較大、穩定性較差。

4、行業發展不平衡

壟斷行業與一般竟爭性行業、傳統行業與新興行業之間以及壟斷行業內部、傳統行業內部、新興行業內部發展不協調是行業發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現。首先,壟斷行業與一般竟爭性行業發展不平衡是我國行業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以國有商業銀行、石油、移動通訊、電力、煙草、航空運輸為代表的壟斷行業利用其壟斷地位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自1996年以來,中囯壟斷行業與非壟斷行業之間收入差距拉大趨勢明顯,平均年均擴張速度達到43%。銀行業、航空運輸、石油、天然氣開采、煙草的行業工資極值是農林牧漁業、餐飲業、紡織業的6倍左右。

其次,傳統行業與新興行業之間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傳統行業是勞動力密集型的、以製造加工為主的行業,以棉紡織、製鞋、制衣、光學、機械製造業等為代表。當前,傳統行業處於產業轉型升級與戰略性調整的過渡時期,面臨人才流失、設施設備老化、企業負擔重、市場竟爭加劇等多重風險,不僅發展緩慢,而且舉步維艱。

而新興產業是隨著新的科研成果和新興技術的發明應用,而出現的新部門和行業。以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間等新興部門為主。具有科技含量髙、信息化程度高、發展精細化的特徵,是技術革命的典型代表。

新興行業發展迅速、處於產業價值鏈的高端,具有巨大可觀的市場效益。對傳統行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擠佔了傳統行業及其勞動者的市場、就業空間,加劇了傳統行業和新興行業的矛盾,形成了傳統行業與新興產業的不平衡狀態。

最後,壟斷行業內部、傳統行業內部、新興行業內部也存在不平衡的發展,是行業內各企業發展之間的不協調或失衡現象。以壟斷行業——銀行業為例,2016年末,中國工商銀行資產總額241372.65億元,實現凈利潤2791.06億元。

同年,我國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81.7萬億元,實現凈利潤16490億元,中國工商銀行是中國銀行100強第1名。其利潤占銀行業總利潤的16.9%。中國建設銀行、中囯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緊隨其後,利潤占銀行業總利潤的比重分別為13.8%、11.2%、11.2%,這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其利潤總額已佔據銀行業利潤的半壁江山。

Ⅷ 中國經濟發展怎麼「不平衡,不充分」

政冶制復度、民主程度。

隨著中國經濟制的發展,人們要求的是更高水平的社會的全面發展,此時,集權體制這個落後經濟基礎的產物就不可避免的成為了社會進步的障礙。首先在經濟領域,中國政治與經濟雙重集中的體製造成了嚴重的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經濟發展在消除了絕對貧困的同時卻加深了相對貧困,造成了生產相對過剩,經濟難以持續發展。貧富懸殊還造成了「低收入,低價格,低質量」的三低惡性循環,社會製造了大量的價廉質劣的產品,造成人力物力環境資源的巨大浪費。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的雙重集中形成了公司化的政府和部門化的公司,前者以各種稅費的方式直接佔有社會財富,後者以壟斷性經營的方式間接地佔有社會財富,在權力保護下,它們總是趨向於超額攫取社會財富,社會在這兩種力量的壓榨下產生了「勤勞而不富裕」的疲憊感,抑制了社會通過勞動創造財富的活力。不僅如此,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的集中使集權體制的力量更為強大,更容易扭曲市場機制,對市場公平的破壞更加厲害。當通過對權力的投機就可以獲得巨大的財富時,通過創新創造財富也就變得無關緊要了,而通過各種惡劣手段迅速撈取財富也就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不平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