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西藏經濟發展

西藏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07 20:53:10

1. 西藏的經濟發展遠不如新疆好,原因是什麼

地形地勢,青藏高原往往是高寒缺氧的代名詞,高寒多變的氣候是一些人難以適應的;路路交通、空中交通西藏地區也就是這幾年才發展起來的,交通的不便制約著發展速度;目前西藏南下出國的條件還不具備;相鄰的印度、巴基斯坦常年戰亂,主要還是依託喀喇昆侖公路為主,西藏邊境口岸的進出貨物輛和新疆阿拉山口、霍爾果斯沒法比的;其他因素,西藏發展的重點是靠山吃山的生態旅遊和高原生態農業,獨特的地理環境也不允許大興土木,發展傳統工業。

2. 西藏的經濟社會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1.促進社會公平,效率的提高
2.財政的作用
3.稅收
科學發展觀
小康經濟建設
....

3. 西藏經濟發展之我見800字作文

青海省簡介
青海省政區圖青海古稱西海、鮮水海、卑禾羌海,自十六國時期稱青海。藏語稱錯溫波,蒙古語稱庫庫諾爾,均意為青色的湖。古為西戎地,漢為西羌地。1928年設青海省,省會西寧,位於我國西北地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面積72.23萬平方公里,東西長1200多公里,南北寬800多公里,轄6州、1地、1市、51個縣級行政單位,與甘肅、四川、西藏、新疆接壤。青海東部素有「天河鎖鑰」、「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沖」和「玉塞咽喉」等稱謂,可見地理位置之重要。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萬人,有漢、藏、回、撒拉、蒙古、哈薩克等民族。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西高東低,西北高中間低,地形復雜多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原大陸性氣候,日照時間長,空氣稀薄,大部分地區海拔在3000—5000米之間,為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河的發源地。

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傳佛教(喇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傳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

青海屬大陸性高原氣候,溫差大、日照長、降水少。農業以小麥、青稞、蠶豆、馬鈴薯、油菜為主。日月山以西為牧業區,屬高原牧區,牧區內草原廣袤,牧草豐美,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牧區之一。

該省還是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有野生動物250多種,其中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野駱駝、野氂牛、野驢、藏羚、盤羊、白唇鹿、雪豹、黑頸鶴、蘇門羚、黑鸛等10種,有氂牛500多萬頭。

境內山脈高聳,地形多樣,河流縱橫,湖泊棋布。巍巍昆侖山橫貫中部,唐古拉山峙立於南,祁連山矗立於北,茫茫草原起伏綿延,柴達木盆地浩瀚無垠。長江、黃河之源頭在青海,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鹹水湖也在青海。

三江源地區位於我國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地理位置為北緯31°39'~36°12'東經89°45'~102°23',行政區域涉及包括玉樹、果洛、海南、黃南四個藏族自治州的16個縣和格爾木市的唐古拉鄉,總面積為30.25萬K㎡,約占青海省總面積的43%

遠看是高山,近看似平川——遊客如此勾勒青藏地貌,那是從飛機上鳥瞰所得印象。飛機飛近橫亘於甘肅與青海間的祁連山時,看到這千尺絕壁的高山會感到驚訝;飛機越過界山後的起伏山地,卻見大片的青海湖,以及遼闊的柴達木盆地(面積大約二十七萬平方公里),使人難於置信這是高原上的平川。再往南飛,昆侖山脈、巴顏喀拉山脈、唐古拉山脈自西逶迤,看似高出地面不過五百至一千公尺之間的緩坡,起伏於高原之上。山腳谷地是一片草原景色,要不是高達雪線(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的雪峰,像大海上的白頭浪花漫卷在高原之上,也許會把那片草原當作沿海平原上的低矮丘陵地。

高原上的山嶺雖然不見高聳千仞,卻是雪線以上的冰川雪峰,冰雪融化成的雪水,長年滲進草甸下漫流,聚成沼澤,匯成溪流,再匯百川而成黃河、長江。黃河水像搖籃似的撫育中華民族;長江水則滋潤中原大地。


青海資源十分豐富,許多礦藏儲量在全國居於首位。已發現礦產120餘種,探明儲量的有110種,鉀、鈉、鎂、鋰、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儲量居全國第一位,其中許多礦產是屬於國內外急需的資源。聞名遐邇的柴達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礦,素有「聚寶盆」之美譽。其中鹽湖有30多個,已探明總儲量700億噸,單是察爾汗湖的鹽就可以從地球到月亮架起一座6米厚,12米寬的鹽橋。水能資源是青海能源最大優勢,蘊藏量達2165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為1800萬千瓦,年發電量770億度。青海天然草原遼闊,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可利用草場面積5億畝,發展畜牧業物質基礎雄厚。全省有經濟動物400多種,野生植物1000餘種,具有貯藏量大、種類多、用途廣、高原特色顯著的特點。大部分可開發利用,葯用價值極高。旅遊資源也相當豐富,有「百鳥的王國」的青海湖鳥島,「高原的西雙版納」孟達自然保護區,藏傳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爾寺,伊斯蘭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東關大寺,阿尼瑪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遊的好去處。「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國最大的人工水庫龍羊峽、都蘭國際狩獵場、坎布拉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青海省先後設立了以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為重點的格爾木經濟開發區,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的西寧橋頭經濟開發區和民和民族經濟改革試驗區,並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

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青稞、蠶豆、豌豆等,經濟作物以油菜籽為主,畜產品主要有牛羊肉、羊毛、羊絨、牛毛絨、駝毛絨、牛奶等,工業主要產品有電力、原油、原鹽、原煤、鋼及鋼材、鋁錠、電解鎂、純硅、石棉、鉀肥、金屬切割機床、水泥、石棉製品、紗、乳製品、布、呢絨、毛線、毛毯、皮革等。

青海交通非常便利,航空、鐵路、公路四通八達,前瞻二十一世紀,西部大開發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強音,青海經濟也將駛入加快發展的軌道。進軍鼓響,號角頻催,青海各族人民正躊躇滿志,描繪一個更加光輝燦

4. 怎樣才能發展西藏地區的經濟

1、開通公路。在不久的將來,面向南亞次大陸的陸地運輸,將成為西藏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青藏鐵路的通車,川藏鐵路的開工建設,拉薩到日喀則鐵路的竣工通車,西藏與印度、尼泊爾等國家的陸地通道即將打通。面對南亞次大陸國家的陸上出口,目前看來並沒有多大意義,但是,要具有發展的眼光。
2、利用高原條件。並不是只有西藏才有高原,但是只有西藏才有最全最廣闊的高原。高原地形本身就是一項寶貴的財富,開發這個財富將給西藏帶來極大的機遇和發展。

西藏的海拔,從幾百米的墨脫縣,到8844米,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海拔跨度最大、高原氣候環境最全的地區。西藏能源蘊藏量十分巨大,水電蘊藏量全國排第二,僅次於四川,光伏能源蘊藏量驚人。
3、培養本地化的民營經濟實體
2008年「314」期間,整個拉薩到處一片狼藉,唯獨一個地方絲毫不受影響,區區數天秩序恢復以後,又是一片欣欣向榮,這個地方就是太陽島。
西藏在高新技術特別是受海拔影響的高新技術的本地化研究方面,大有可為。

涉及到材料技術、醫學技術、生物技術、工程技術方面,西藏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這些領域的高原適應性研究方面,西藏完全可以說舍我其誰。
西藏的能源,不但蘊藏量巨大,而且全部是清潔能源。你運輸煤炭到西藏發展火電根本就不劃算,就地發展水電、地熱、光伏等清潔能源反而更劃算一些。
面向國內特別是東南沿海輸出電力,對西藏來說並不劃算,一來距離遙遠損耗大,二來輸電線路維護難度巨大。向南亞次大陸出口電力換取資源、市場,是一個很不錯的買賣。

5. 西藏哪個城市最發達

拉薩是西藏最發達的城市。

農牧業:2012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71億元,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9%。其中:農業產值7.52億元,增長2.5%;林業產值0.39億元,增長18.5%;牧業產值9.4億元,增長5.0%;漁業產值0.01萬元,下降31.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39億元,下降4.0%。

種植面積: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85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06萬公頃。糧食種植面積2.61萬公頃,與上年持平。其中:青稞種植面積16508.03公頃,比上年增加56.88公頃;小麥種植面積8996.85公頃,比上年增加4.01公頃;油菜種植面積3939.77公頃,比上年增加121.34公頃;蔬菜種植面積4626.75公頃,比上年增加596.5公頃。

畜禽及水產品產量:年末牲畜存欄總頭數135.42萬頭(只、匹),其中,大牲畜存欄70.06萬頭,豬出欄3.08萬頭;肉類產量3.14萬噸,與上年持平;禽蛋產量583.61噸,增長105.2%;奶產量3.28萬噸,增長3.0%;水產品產量155.24噸,與上年持平。

第二產業

拉薩在紡織、皮革、塑料、火柴和織毯等產業中,傳統的方法和機械化的工藝並存。民族手工業生產有了很大進展,西藏拉薩地毯廠生產的地毯有很好的銷路。

2012年全部工業增加值32.3億元,比上年增長19.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6.98億元,增長19.5%,其中,市屬企業增加值14.26億元,增長14.6%。2012年末,全市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5家,同比增長15.4%;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6.1%,比上年下降2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7%,非國有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5%。

第三產業

2012年末,全市共有限額以上企業50家,同比增長13.6%;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56億元,比上年增長18.5%。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零售額38.19億元,比上年增長8.6%,在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所佔比重為30.7%。2012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33.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4.7%。其中:出口額32.61億美元,增長188.0%,其中本地產品3700萬美元,占總出口的1.1%;進口額0.69億美元,同比下降60.9%。

2012年全市接待海內外遊客650.8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6.5%。其中:國內遊客64.48萬人次,增長28.2%;入境遊客6.0萬人次,下降48.3%。全年旅遊總收入65.48億元,增長28.1%;旅遊外匯收入2457.96萬美元,降低41.9%。

2005年被「歐中國際旅遊論壇」評為「歐洲遊客最喜愛的旅遊城市」。

2006年又入選全國30個避暑之都,排名第12位。

2011年12月,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

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12年9月19日,幸福感排名前十的省會城市(十大幸福之城)拉薩排名第一;休閑時間排名前十的省會城市(十大休閑之城)拉薩位列第五。

2012年12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公共服務藍皮書》稱,一項覆蓋全國38個城市25000多份問卷調查顯示,拉薩市市民安全感最高,是中國最具安全感城市。

中國社科院公布的2012年《公共服務藍皮書》評價,拉薩市醫療衛生、公共交通、城市環境、公共安全、就業與社會保障等五項要素高居榜首,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在全國38個城市中位列第一。

拉薩市已連續6年被中央電視台《經濟生活大調查》評為「中國幸福城市」,位列居民幸福感前三名。

2015年11月1日,拉薩獲評2015「中國十大活力休閑城市」稱號。

6. 怎麼查西藏各個縣的經濟發展情況

2005年上半年,拉薩各縣(區)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為實現全年各項預期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1至6月,拉薩市各項經濟指標完成良好,實現生產總值29.03 億元,同比增長16.6%。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42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56億元,增長19.2%;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0.05億元,增長17.3%。
「三農」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農村經濟穩步增長。上半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4.2億元,同比增長8.99%;農作物播種面積54.98萬畝,牲畜存欄179.73萬頭只,新增各類牲畜31.67萬頭只;鄉鎮企業實現產值3億元,多種經營總收入達到2.3億元。
工業生產效益提高。1至6月,市屬鄉及鄉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14億元,同比增長5.4%。其中:國有工業完成產值2848.4萬元,集體工業完成5213.9萬元,市直19家國有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3億元,創近年來同期最好水平。
第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上半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17億元,同比增長8.64%。全市旅遊企業共接待遊客31.29萬人次,實現旅遊營業收入37976萬元。進出口貿易總額484萬美元。
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3億元(含中直、區直單位),同比增長41.43%。市屬基本建設投資規模達15.36億元,已完成投資7.4億元。
財稅和金融運行平穩。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6851萬元,為年初預算的63.59%,較上年同期增長15.7%。財政支出48860萬元,為年初預算的44.88%。從上半年預算執行情況看,全市財政收支正常。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70.44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12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668元,農牧區勞務輸出5.7萬人次,收入8919萬元。

7. 求文檔: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支持西藏經濟社會發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項目意見的通知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加快西藏發展維護西藏穩定若干優惠政策的通知 國辦函[2006]91號
發布時間:2013-05-27 09:50

【文號】國辦函[2006]91號

【發文日期】2006.8.7

【稅種】綜合性稅收政策

【發文單位】國務院

【有效性】全文有效

【正文】

中央歷來高度重視西藏工作。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先後召開了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制定了一系列特殊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對加快西藏發展、穩定西藏局勢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目前西藏正處於發展與穩定的最好時期。但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原因,西藏仍屬於我國欠發達地區,長期面臨著尖銳復雜的反分裂斗爭,要鞏固和發展己有的大好形勢,實施好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為西藏確立的跨越式發展戰略,加快推進西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仍需要中央繼續予以特殊扶持和幫助。《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西藏發展穩定工作的意見》 (中發[ 2005] 12 號)明確指出:「繼續執行和完善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同時根據西藏發展的需要,在財稅金融、投資融資、工資、產業建設、對外開放、社會保障、農牧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人才資源開發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或研究出台新的扶持政策。」根據上述精神,現制定加快西藏發展維護西藏穩定的若干優惠政策。一、農牧民、農牧區和農牧業(一)圍繞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牧民收入這項首要任務,以加強農牧業基礎設施、農牧區公益設施與農牧區社會化服務體系、農牧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和發展特色農牧業為重點,加大中央投資和援藏資金對西藏」三農」的投入力度。(二)繼續把西藏作為特殊集中連片貧困區域,逐步加大扶貧力度。對西藏農業綜合開發予以積極扶持,投資增長比例高於中央財政農業綜合開發預算增幅。將西藏退牧還草和牧區建設工程列入全國重點實施范圍,提高項目資金投入比重。積極實施飲水安全工程,到2010年基本解決人畜飲水和飲水安全問題。(三)逐步加大對西藏興邊富民行動的扶持力度。對西藏邊境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予以重點傾斜。加大對西藏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建設投入,重點改善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四)國家對牧民定居給予支持,到」十一五」末,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基本解決西藏牧民定居問題。加快西藏農村通水、通電、通路、通訊、通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到「十一五」末,基本解決農牧民用電問題,力爭80%以上的縣通瀝青路,鄉鎮和80%的建制村通公路。(五)對西藏農牧民購買化肥、農用柴油、農機、獸用疫苗等農用生產資料實行補貼。加大扶持力度,鼓勵牲畜出欄。支持西藏建立健全農牧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 二、基礎設施(六)構建西藏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一五」期間,確保青藏鐵路及配套工程按期完成,建設青藏鐵路延伸線;重點整治改建青藏、川藏、滇藏、新藏、中尼等干線公路,基本建成瀝青路;加快重要經濟干線、口岸、國防和邊防公路建設。加快西藏區內機場建設,特別是阿里機場的建設。加快區內輸油管道和格爾木至拉薩輸氣管道的規劃研究和建設。 (七)建設完善西藏綜台能源體系。」十一五」期間,繼續發揮中央投資在西藏電力建設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快雪卡、老虎嘴、藏木等骨幹電源點的勘測、設計、論證和建設,擴大電網覆蓋范圍.完善供電網路設施,保障電網安全穩定和經濟運行,加快農網建設和改造,確保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對電力的需求。盡快開展雅魯藏布江和藏東南「三江」流域等水電資源開發規劃和前期工作,論證「 西電東送」接續能源基??利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搞好西藏重點江河流域綜合開發,加快骨幹水利工程及配套設施建設,提高灌溉能力,增加保灌面積。加強西藏主要江河綜合治理,鞏固和提高防洪能力。加大對西藏小水電工程建設的支持力度。 (九)加大西藏郵政、電信設施建設力度。建立健全西藏鄉村郵政體系.「十一五」期間,基本實現鄉鄉通郵,並逐步拓展行政村通郵工作。對於西藏開展鄉村通郵普遍服務所發生的虧損,在郵政企業自身努力降低服務成本的前提下,由國家給予適當補貼。在電信普遍服務基金建立前,繼續通過「村村通電話」工程推進西藏電信普遍服務;基金建立後,根據實際情況,在補償政策和資金使用方面對西藏給予傾斜,到」十一五」末基本實現村村通電話。加大對西藏信息化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設覆蓋西藏區域內的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網路和應急管理信息網路。 (十)加快西藏城鎮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提升服務功能。逐步解決西藏居民的燃料和取暖問題。 三、基層基礎建設 ( 十一)繼續對西藏地(市)、縣機關周轉房和危房改造工程以及鄉村黨組織活動場所建設給予支持。 (十二)幫助西藏建立和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提高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十三)鑒於西藏幅員遼闊、公共服務半徑大,適當增加西藏的行政事業編制和公安現役部隊編制,重點向基層傾斜。對西藏確需增加的機構編制事項,及時研究,單獨辦理。(十四)加大對西藏政法基礎設施和裝備的投入。加強西藏政法部門建設.建立健全縣和重點鄉鎮政法機構,增設公安派出所。四、人才和教育(十五)加大對西藏人才工作的支持力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要,將緊缺專業高層次人才納入援藏范圍。幫助西藏逐步建立自治區、地(市)兩級人才市場。(十六)繼續加大對西藏義務教育和掃盲教育的支持力度,以農牧區為重點,加強西藏初中和小學學校(含教學點)特點是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全面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對西藏農牧區中小學生,繼續實行「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的政策,適當提高標准。強化「雙語」(藏語、漢語)師資培訓,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十七)積極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和遠程教育。對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貧困農牧民家庭子女實行助學金制度。加強高中教育,提高高中入學率。鞏固完善高等教育。繼續辦好內地西藏班(校),擴大招生規模,優化招生結構。繼續採用「單獨招考、定向培養」的方法,為西藏培養急需人才。進一步加強內地省市和高校對口支持西藏教育工作。(十八)加強基層幹部隊伍建設,建立農牧區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繼續幫助西藏大規模培訓幹部,加強西藏黨校、行政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和地(市)級黨校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建設,辦好中央黨校、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及內地重點高等學校設立的西藏幹部培訓班。五、科學、衛生、文化和社會保障(十九)加大對西藏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科普宣傳方面的支持力度。對具有發展前景的特色產業的研究開發給予重點扶持。支持西藏建立農牧產品、藏葯及藏葯材等本地特色產品質量標准體系和食品葯品安全監督檢驗檢測體系。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和科技信息網路建設,加快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二十)加大投入,強化藏醫葯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和葯物研究,加強藏醫葯文獻整理和適宜技術推廣。加強藏醫醫療機構建設和藏醫葯專業人才的培養,改善藏醫醫院服務條件,完善藏醫醫院綜合服務功能。(二十一)加大對西藏文物保護工作的投入力度。繼續加大對「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及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 、「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文化建設方面的投入力度。(二十二)繼續對西藏農牧民實行免費醫療,適當提高國家補助標准。幫助西藏建立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和優生優育服務體系。以縣、鄉為重點,加大對公共衛生設施建設和人員培訓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覆蓋全西藏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二十三)繼續幫助西藏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做實基本養老保險個人帳戶。幫助西藏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特困群眾生活救助制度,有條件的地區逐步探索??建設。加強流浪未成年人保護設施、兒童福利院、農村敬老院、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六、對外開放和市場環境(二十四)健全涉外管理措施,完善軍事設施保護措施,加快開放區域報批審批,進一步擴大西藏對外開放范圍。(二十五)國家管理的進出口商品計劃或配額.根據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繼續予以傾斜和照顧。繼續支持西藏內外貿事業發展,結合外貿發展基金收支情況,統籌安排西藏外貿發展資金。積極支持西藏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利用國外優惠貸款。加大西藏口岸建設力度,加快建設連接南亞地區的陸路大通道。(二十六)幫助西藏建立和完善農牧區產品交易市場體系、重要商品(邊銷茶、葯品、石油等)與救災物資儲備設施及應急體系。七、財政稅收( 二十七)中央對西藏繼續實行「收入全留、補助遞增、專項扶持」的財政補貼政策。即除關稅干口進口消費稅、增值稅外,在西藏徵收的其他各項稅收全部留給西藏;中央財政適當增加對西藏的定額補助基數,並逐步遞增;繼續執行全國統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少數民族地區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的規定。中央政府出台的重大調價措施在西藏形成的漲價影響,繼續由中央財政給予適當補助。利用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加大對西藏具有民族特色、地區特色項目的支持力度。(二十八)對西藏繼續實行「稅制一致,適當變通」的稅收政策。除關稅和進口消費稅、增值稅外,目前,中央在西藏徵收的其他各項稅收的具體管理辦法,仍由自治區人民政府擬訂,報國務院批准後實行。今後開征新的稅種,按全國統一的稅制執行,如需要變通,報國務院批准。西藏在內地所辦企業,其所得稅仍回西藏繳納。「十一五」期間,繼續保留西藏自用物資關稅返還政策,並對返稅商品范圍進行微調。具體政策由財政部商有關部門負責落實。八、金融(二十九)繼續對西藏實行貨幣、信貸指導性計劃。由人民銀行拉薩中心支持統一編制全自治區年度貨幣、信貸計劃草案,報人民銀行總行批准後執行,同時抄報有關國有金融機構備案,人民銀行拉薩中心支行負責組織實施。繼續執行現行的再貸款政策和現金管理政策。實行寬松的外匯管理政策。繼續實行有區別的加罰息政策。試行有管制的貸款利率浮動政策。(三十)在西藏執行有區別的優惠貸款利率政策。各類金融機構在西藏的分支機構貸款利率(不含外匯貸款),統一執行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優惠貸款利率。將西藏游牧民定居、地方病病區群眾搬遷納入扶貧貼息貸款范圍。各類金融機構因在西藏執行優惠貸款利率形成的利差損失,由中央財政給予利差補貼。(三十一)對中國農業銀行西藏分行繼續進行特殊費用補貼。(三十二)中國人民財產保險服務有限公司西藏分公司在西藏繼續執行低於全國統一費率政策,因此造成的損失,由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報財政部核定後予以補貼。(三十三)鼓勵設立國家政策性銀行和各類人壽保險公司的西藏分支機構,積極引導銀行和保險公司將西藏的業務納入全國統一規劃,積極開發適合當地群眾的金融產品。九、投資(三十四)中央對西藏實行投資傾斜政策。「十一五」期間,圍繞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加強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加強國防交通和邊防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特色產業、改善基層工作生活條件等方面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有力保障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三十五)考慮西藏自我積累能力差,在西藏安排的農林水利、社會事業、政權建設等投資項目,一般不要求西藏安排配套資金。在做好建設項目論證、決策工作的基礎上,考慮西藏實行,加快下達投資計劃和資金預算。(三十六)採取直接投資、投資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以特色旅遊業、優勢礦產業等特色優勢產業為重點,加大對西藏特色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創新電力、採掘業等投資模式,鼓勵大型企業和其他社會資金到西藏投資,為這些行業的發展創造條件。(三十七)根據規劃部署,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和國家地質勘查資金適當向西藏傾斜,提高西藏地質工作程度,加強優勢礦產資源調查與勘查。繼續搞好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和地質災害防治。(三十八)加大對西藏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將西藏納入國家生態環境重點治理區域,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防沙治沙、荒山荒地造林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加強自然保護區管護,構建西藏高原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對西藏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維護重要生態功能和預防污染等方面的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給予重點指導。十、幹部職工生活待遇(三十九)繼續執行中央第三次和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的「要使西藏機關、事業單位平均工資水平達到全國平均工資水平2.5倍」工資政策。進一步完善西藏特殊津貼實施辦法。對在西藏工作的幹部職工,從優處理析算後工齡涉及的有關待遇政策問題。(四十)充分考慮西藏高寒缺氧的特殊情況,進一步完善西藏幹部保健制度和冬季取暖制度。幫助西藏在內地建立千部療養基礎。在保持進藏幹部隊伍穩定的前提下,定期組織進藏縣以上幹部交流和科以下幹部內調,並妥善安置 。

8. 西藏經濟變化的狀況及其原因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西藏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始終把西藏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作為西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予以重視和支持。半個多世紀以來,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西藏的經濟社會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與此同時,西藏的環境保護工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西藏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白皮書客觀公正、系統全面地反映了西藏的生態環境狀況和中國政府為保持和改善西藏的生態環境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我們表示堅決擁護和全力支持。白皮書的發布,將對達賴集團和國際反華勢力借用所謂西藏環境問題攻擊我國政府的陰謀給予有力的回擊,同時也是對我區五十多年來的環境保護工作所取得成績的充分肯定。

西藏自治區是青藏高原的主體,地勢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動植物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這里不僅是中國、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江河源」和「生態源」,還是中國乃至東半球氣候的「啟動器」,和「調節區」,全球生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成立以後,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伴隨著人民民主政權各方面工作的開展納入議事日程。1975年,成立了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2000年,組建了政府直屬的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局,環境保護專業隊伍從1975年的2人發展到現在的230多人,環保機構從無到有,逐步得到加強和完善。目前,全區已建立各級環境保護機構74個,環保部門監督管理和參與經濟社會綜合決策的能力明顯增強,環境保護服務於經濟社會建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五十多年來,始終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方針,堅持「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並把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藏戰略作為西藏現代化建設中的兩大戰略加以貫徹和落實。在中央政府的重視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西藏各族人民經過努力奮斗,不僅使西藏的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在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如今的西藏,不僅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而且山川秀美、河流清澈,動物多樣、植物繁茂,成為名副其實的「香格里拉」。

為了保護西藏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自治區人民政府先後批准了《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建設規劃》、《西藏自治區沙漠化土地防治規劃》、《西藏自治區水土保持規劃》、《西藏自治區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和《西藏自治區「一江兩河」地區綜合開發生態環境規劃》等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下發了《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的意見》;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草)、雅魯藏布江中游治沙等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程;建立了雅魯藏布江源頭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加強了拉魯濕地、納木錯等重點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截止2002年底,全區共建立 自治區級以上自然保護區18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保護區面積達40.08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區國土面積的33.4%,佔全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30.8%。在已建的自然保護區中,有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8848.13m)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33810km2;世界上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一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9.8萬km2;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峽谷一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9168km2;城市濕地生態系統一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6.2km2。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嚴格限制經濟開發等人為活動的影響,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多數保護區的生態環境趨於穩定,並逐漸向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較好地保護了珍稀瀕危物種的繁殖地、棲息地以及重要的生態系統,候鳥遷移的重要濕地以及具有重要科研價值的自然景觀、地質遺跡和生物遺跡等。西藏擁有的125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9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在已建的自然保護區中均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為了保護西藏的藍天碧水,正如白皮書所指出的一樣,西藏自治區政府對工業發展始終堅持發展與保護並重的原則,在發展工業的同時,努力作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絕不為了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和填補空白而盲目上馬項目,做到了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西藏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較低,由此而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並不突出,但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並沒有因此而放鬆對環境污染的防治。截止目前,共投入6000多萬元用於環境污染防治,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水平還很低的情況下,按照國家關於關停污染嚴重的「15小」和「新5小」,企業的決定,1998年至2002年,全區共關問水泥生產線8條,土法煉油廠1家、小鋼鐵廠2家、小造紙廠3家、棚砂加工廠4家,充分表明了自治區人民政府對治理污染和改善環境的信心和決心。

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西藏自治區始終堅持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切實加強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和管理,對一切新建、改建、擴建項目,一律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後才能立項,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西藏的羅布莎、香卡山絡鐵礦產資源開發項目,都把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作為資源開採的重點工作加以落實。羊卓雍湖水電站,從項目的確定、設計到施工建設,均充分考慮了生態環境保護。該電站自運行以來,沒有因發電而造成湖水水位的下降,影響羊卓雍湖的自然生態環境。在國家投資12億元的「一江兩河」中部流域綜合開發項目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一直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十多年來的人工造林、人工種草、改良草場、沙漠化整治等生物、工程措施,使西藏「一江兩河」地區的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主要表現在林地面積增加,區域氣候環境改善。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在項目立項、設計和施工階段始終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加以考慮和落實,並確定了「建成一條生態環境保護型鐵路」的目標。為了有效保護國家瀕危I級保護動物一藏辮羊和沿途的珍稀野生動物,青藏鐵路全線布設了25處不同類型的野生動物通道,在橋涵和隧道的設計中充分考慮了野生動物穿越鐵路的需要,在許多地段還專門架設了旱橋,作為野生動物遷徙過往的通道,以最大程度地保證鐵路沿線野生動物的正常活動。為了保護沿線的生態環境,青藏鐵路全線用於環保工程的投資將達12億元,創下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最高記錄。在2001年6月29日青藏鐵路的開工典禮上,朱鎔基總理強調「一定要十分愛護青海、西藏的生態環境,十分愛護青海、 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護我們祖國的每一寸綠地」。有理由相信,經過努力,青藏鐵路將作為一條符合環保要求的高原鐵路,真正造福於西藏各族人民。

長期以來,在國家環境保護政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指引下,經過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十分艱苦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下,較好地保護了西藏的生態環境,西藏大部分森林、江河、湖泊、草場、濕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動植物等都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西藏的水、氣環境質量狀況一直保持著比較良好的狀態。據監測, 2002年,拉薩市的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優的天數為144天,良為214天,輕微污染為5天,輕度污染為2天,優良率達到了98%。迄今為止,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我們深深地感到,西藏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既不能用停止發展來維系,又不能用破壞生態環境來換取經濟發展的短期效應,只有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和生態與經濟規律,堅持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並舉,在發展中重保護,在保護中求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才能確保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必須是積極、主動、動態的,而不能是被動、保守、封閉的,不能以保持脆弱的原始自然狀態為由,拒絕一切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交流互動,阻礙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將以白皮書的發布為契機,認清形勢,抓住機遇,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通過扎實有效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工作,努力實現西藏山川秀美的宏偉目標。

9. 西藏經濟發展有何優勢與劣勢

西藏經濟發展的條件與優劣勢分析

西藏偏居祖國一隅,閉塞的交通與獨特的高原環境,強烈地影響著區內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經濟發展。

1、地勢高亢,寒冷,缺氧,人煙稀少。

西藏高原被喜馬拉雅山、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唐古拉山與橫斷山四面環繞,岡底斯山與念青唐古拉山橫穿其間,海拔5500米以上地面佔19.7%,4500~5500米的佔58.0%,3000~4500米的佔16.8%,小於3000米的佔5.5%。高原氣溫很低,年均溫低於0℃,海拔3658米的拉薩大氣含氧量只相當於北京的60%左右。人口增長很慢,勞力少與低溫缺氧明顯地影響了工農業與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2、偏居西南邊疆,高山峽谷重阻,交通困難。

西藏遠離內地,高山,峽谷重重,交通閉塞。境內無鐵路,也基本上沒有水運,公路運輸與牛、羊馱運是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3、自然資源的種類與類型多,地理分布相對集中。

藏北與藏南高原的光能、風能資源豐富,年日照多在2900~3390多小時,太陽輻射量達191~192千卡/平方厘米,每年大風日一般達50~150天。江河湖泊水面大,水量多,河川遠量居全國第二位,水能蘊藏量佔全國三分之一,並且70%集中分布在東南部,湖泊集中分布在高原地帶。森林資源99%集中在東南部,草原78%分布在藏北與藏南高原,耕地面積較少,90%集中分布在南部與東部河谷地帶。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67種,儲量較大的稀有貴重金屬礦產主要分布在羌壙高原。

4、水土資源的地區結合一般較差,影響其開發程度與利用效益。

礦產資源家底不清,已發現的稀有有色金屬礦與非金屬礦產資源遠景儲量較大,而煤、鐵與石油儲量較小。

5、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種類多,數量大,質量好,是一大優勢。

西藏野生鳥獸有500多種,有青藏高原特有的黑頸鶴、藏寒雞、藏馬雞,經濟價值較大的有沙錐、斑頭雁、赤麻鴨、綠頭鴨、綠翅鴨等。獸類資源中,藏羚,藏野驢和野氂牛系青藏高原特有的三種大型珍貴的資源動物;野生植物資源5000多種,其中經濟價值較大的或久已利用的有1000多種,包括葯材、纖維、糖類、油料、香料、鞣料等各種類型。其中,葯用植物類中比較著名的中葯材有大黃、黨參、秦艽、貝母、丹參、蟲草、胡黃連、天麻,它們多集中在藏東三江中上游地區的山原地帶。

10. 如何利用西藏優勢,發展當地經濟

特色優勢產業助推西藏經濟發展...高原綠色農牧業、礦產、旅遊、藏醫葯和民族手工業品,這些高原特色產業已成為當前西藏經濟發展的亮點.記者日前從西藏自治區政府了解到,西藏經濟已連續7年保持增速12%以上,其重要原因就在於西藏經濟決策部門在近年來的經濟結構調整中,堅持規模特色並重和優勢產業、優勢區域優先發展的原則,加強引導扶持特色優勢產業建設扎實推進。

據了解,西藏自治區近5年來共整合資金10.8億元,扶持發展了173個特色農牧業項目,加快了農牧業的產業化經營進程,農牧民的商品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迅速增強。在礦產資源開發方面,西藏地質找礦取得重大突破,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成效明顯。目前,玉龍銅礦一期工程開工建設,扎布耶鹽湖鋰資源開發二期工程正式啟動,「5100」礦泉水市場前景看好,優勢礦產業發展有了一個較高的起點。

在政府不斷推動下,西藏旅遊業正在成為西藏經濟的一個主導產業。2007年到西藏旅遊總人數達到了402萬人次,比2002年增長3.6倍;旅遊收入48億元,已佔西藏生產總值的14%。此外,西藏建築建材業、藏醫葯業、綠色食品業、民族手工業發展勢頭良好。通過實施優勢產業品牌戰略,目前,西藏已有中國馳名商標3件,全區著名商標35件;中國名牌產品、國家免檢產品、西藏名牌產品分別達到2個、7個和12個。

西藏自治區主席向巴平措說,今年西藏將更科學地制定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健全完善政策措施,不斷提高管理服務水平,為特色產業發展營造更加有利的環境。以特色農畜產品規模化經營、文化旅遊經濟集約發展為重點,用好用活特色產業發展資金,集中力量培育3至5家優勢特色產業企業。

閱讀全文

與西藏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