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國民經濟要又快又好的發展
黨的 十七大報告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明確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
提出這項戰略任務是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需要。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就一定要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的有力支撐,一定要改變我國人均勞動生產率低、附加值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物耗能耗高、生態環境代價高的現狀。必須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進步,創造自主核心知識產權,創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提高製造產品的附加值、發展增值服務,鼓勵發展跨國經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必須在發展勞動密集產業的同時,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和以知識和創新為基礎的現代服務業,加快實現由世界工廠向創造強國的跨越,提高我國經濟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
提出這項戰略任務是應對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國競爭力的需要。當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不斷引發新的創新浪潮,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更新換代的周期越來越短,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根本出路。
B. 黨中央為什麼重視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深刻認識又好又快發展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 「快」是對經濟發展速度的強調,「好」是對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要求。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這表明我們更加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把質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這個詞序的變化,蘊涵了深刻的意義,是對科學發展觀本質要求認識的深化,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認識的深化,是對新階段經濟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經濟發展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一系列的自然、經濟、社會、國際條件。這些條件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約,不可能長期單兵突進。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但是,我國經濟發展也面臨著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增長方式仍然粗放,經濟增長付出的代價仍然過大,經濟發展越來越受到資源的限制、環境污染的制約,越來越受到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制約,越來越受到社會發展滯後的制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就是強調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解決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促進國民經濟長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我們正面臨著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又處於經濟快速增長階段,堅持又好又快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是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發揮各類生產要素潛力的有效途徑,是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實現綜合國力整體躍升的必由之路。 「又好又快」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盡管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水平還很低,完成現代化的任務依然艱巨。無論是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還是促進社會進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需要加快經濟發展,保持一個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但是我們要的速度應當是經濟效益比較好、人民群眾得到實惠的速度,是資源消耗比較少、環境得到保護的速度,是經濟波動比較小、增長得到持續的速度。「又好又快」就是既要求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防止大起大落,更要堅持好中求快,注重優化結構,努力提高質量和效益
C. 經濟發展快的好處
樓下的答案是以前上政治課那種背的不能再爛的答案 現在 我已經不吃這一套了 准確來說 那種標准答案缺乏解釋性 我重新組織邏輯 我時常思考 經濟本質是什麼 什麼是經濟好 之前重新有了頓悟 經濟是為老百姓需求所服務的 任何將經濟 貨幣和老百姓生活社會生產力割裂開的論斷 都是脫離現實意義的 說到經濟首先就能想到錢 假設老百姓大多數都有錢了 那麼人的慾望 和需求就會保證他們去消費 這樣錢會流入市場 製造者 服務者的手裡 製造者 服務者有了錢 可以保證公司 工廠不倒閉 繼續為老百姓們服務 同時 還可以擴大規模 以及對其他領域的投資 那麼就會再僱傭勞動力 提高了就業率 沒有工作的人才有飯吃 這樣 社會生產力提高 科技條件相對不變的情況下 參與社會發展的工人多了 工廠多了 產業類別多了 如果資源分配合理 老百姓沒被壓榨 那麼經濟一直增長 當然 總得有極限的 保持住就行 那麼 此時 整個社會 產業繁榮 百姓需求充分滿足就會幸福 這就產生了良性循環 因為生產力繁榮 那麼為研究新事物新科技提供了基礎 因為老百姓不用再垂死掙扎 就有時間搞點別的 說不定 會再次推動新科技 新產業的出現 而 國家有了錢 可以對科技投入多一點 最終對軍事裝備產生影響 國家便能昌盛 國家就能對未來的危險有強抵抗力 在國際上說話也會更有分量 只要地球資源不枯竭 一直保持住 沒有外星人侵略 那麼 國家便會永遠繁榮 國民會世世代代過著比較幸福的日子 至少可以活得有尊嚴 即便面臨戰爭 也有力挽狂瀾的餘地 補充 個人覺得經濟不能一直增長 極限是必須的 脫離老百姓實際需求的增長那是通貨膨脹了 而且 經濟不是數字游戲 一定要考慮資源分配方式的合理性 如果充分合理 並且確實能解決全國每個老百姓的最大需求 那麼多餘的增長其實沒有必要的 那就是生產力過盛了 當然 這是理性化了 如果真的那樣 我想整個社會體制 資源分配系統已經高度健全了 有生之年等不到了 最後 希望人類不要一味追求發展 多考慮現實意義 而不是糊里糊塗的玩一系列的文字數字游戲 當然 有些人沒有 但很多人都有 我知道環境所迫 這就是人類個體面對體制環境的無奈之處 實際上我們都是在消耗地球資源 她才是唯一的犧牲者 願未來一切都好 附 之前有個人把我禁言了,當我解禁的時候理由讓我很無語,讓我回去重新回去看看經濟學講義,我不是不知道上面說的,我只是根據生活重新有了自己的感悟,這里是理想化的情況下,為了兼顧全世界每個人的幸福,如果要拉上對未來風險的抗拒,那毫無疑越發展越好,無論有沒有通脹,賺到的錢能夠支配的資源越多越好,但是其它地區的人可能就少賺了,所以正好寫在了這里。希望某些有權利的人不要看人不爽,意見不合就封禁,這樣真的很狹隘。我也沒覺得一定對啊;也沒反動思想啊,說好的言論自由呢?補充,這個快字的理解是怎樣的?我覺得是金錢快速在各行各業各人的手裡流通,因為金錢只是調動資和勞動力源的手段,快速流通說明什麼?說明了社會經濟秩序很完善,產業結構很合理,錢能流經大多數人手裡,這樣參與到社會生產的老百姓都能有錢去消費獲得他們的需要,保障了民生,而上面我的不能一直增長的我覺得是體量有限,所以不能超額生產和開發否則會破壞平衡,但是金錢的流通越快速越好。如果產業鏈破壞了,或者被大資本家壟斷了絕大多數財富,且這些資本家不積極投資,或者投資跟不上社會發展,結果是什麼?社會市場流通的貨幣急劇減少,那其他人就玩不了了,貨幣只是道具,充當一般等價物,道具都被少部分人收走了,那其他人還玩個球?可能有人說,那國家可以多印鈔啊?不把貨幣流通的通道給重新打開進行循環,不把那個抽水機給打掉或者調整好抽水流量,印再多的錢也遲早會被重新吸走,治標不治本,只能緩解燃眉之急,而且,這樣做,如果有一天市場被調整好,前前後後加起來的錢一下子湧入市場那就貨幣就貶值了,老百姓的工資那麼多年了也不增長多少,貨幣一貶值還得了,更窮了。這就是我對快字相關問題的理解。我沒有學過相關的理論,也只有高中了解基本的概念,其他的都只是我自己根據生活實踐和歷史推論的結果,所以,看看就好,如有錯誤,還望指出。
D. 如何理解國民經濟的發展要"又好又快"
「好」與「快」,是對經濟發展一種通俗的說法,「好」講的是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快」講的是發展的速度。如何處理「好」與「快」的關系,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一直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的,這就決定了「快」始終是我們面對的一個突出任務。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我們黨較好地處理了「快」與「好」的關系,但後來由於受「左」的影響,也有過深刻教訓。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在實踐中正確處理「快」與「好」的關系,始終強調既要提高經濟發展的速度,又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保持了國民經濟持續穩定較快發展的態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一方面,「又好又快」准確地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要求。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用通俗簡明的語言概括地說,就是「又好又快」。「又好又快」,是「好」與「快」的統一,是好中求快,優中求進。「又好又快」,體現了發展主體和目的的統一,體現了發展的質量、效益和速度的統一,體現了經濟建設與人口增長、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統一,反映了統籌兼顧經濟社會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協調、均衡發展的要求,反映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要求。
另一方面,強調「又好又快」,在當前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時也存在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如經濟發展方式粗放,資源消耗過大,環境污染嚴重,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等。這些問題大都與一些領導幹部政績觀和發展觀出現偏差有關,往往「快」字當頭,把「快」放在第一位。倡導「又好又快」發展,有助於各級領導幹部切實樹立科學發展的理念。
因此,提出「又好又快」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深刻反映了科學發展的內在規律,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指導方針。
事實上,這種發展理念的變化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之上的。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使我們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有了現實的支撐。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幅提高,為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條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為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體制性條件;人民群眾收入水平的顯著提升,消費結構的升級,為又好又快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正是這些方面的成就和變化,使我們有條件在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上邁出更加穩健的步伐。
E. 我國經濟怎樣又好又快的發展
(1)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2)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4)堅持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
⑸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⑺既要注重公平又要提高效率 , 統籌城鄉發展,縮小貧富差距
⑻促進各企業轉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9)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F. 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什麼時候提出的
(2007年10月15日)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一、過去五年的工作內
二、改革開放的容偉大歷史進程
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
五、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六、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七、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八、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九、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十、推進「一國兩制」實踐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十一、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
十二、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G. 怎樣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2、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5、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
6、要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
7、要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
8、要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H. 如何看待國民經濟發展好與快的關系
又好又快發展要求在經濟發展中把質量和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在注重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求得發展的速度。「快」是對經濟發展速度的強調,「好」是對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要求。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中一直以「快」為主,「快」在「好」之前。依據「又快又好發展」要求,中國經濟從1990年至2005年平均增速9.7%,經濟總量從1990年的全球第11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4位。近3年來,增長又始終保持著兩位數的經濟速度。但也為多年來的「粗放型」快速增長方式付出了代價。能源的高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好」字上做文章已成為當務之急。胡錦濤2006年11月在中共中央召開的徵求對經濟工作意見建議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提出,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06年12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又好又快發展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從「又快又好發展」調整為 「又好又快發展」;把原來的「經濟增長方式」改提為「經濟發展方式」,由強調發展的速度到注重發展的效益和增長的質量,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理念的一大轉變。發展速度應當是經濟效益比較好、人民群眾得到實惠的速度;是資源消耗比較少、環境得到保護的速度;是經濟波動比較小、增長得以持續的速度。我們既要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防止大起大落;更要堅持好中求快,注重優化結構,努力提高質量和效益。又好又快發展,是今後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
I. 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從又快又好發展轉為又好又快發展,你如何理解
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並不是十二五期間提出來的。
胡錦濤總書記2006年11月在中共中央召開的徵求對經濟工作意見建議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提出,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06年12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又好又快發展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
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J. 如何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戴相龍指出,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在三個方面推進創新:一是積極推進經濟管理體制的創新。繼續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大力發展個私經濟,深入進行國有企業改革,提高引進外資的水平,進一步完善國有土地有償轉讓市場和產權市場等要素市場,繼續深化金融改革,大力發展直接融資。二是大力進行技術創新。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力爭在「十一五」末科技貢獻率達到70%以上,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以上,發展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的製造業。三是積極推進企業管理創新。要更好發揮企業的主導作用,大力培養職業經理人。
吳敬璉在題為《「十一五」規劃與增長方式轉變》的演講中指出,實現從粗放增長到集約增長的轉變是「十一五」的一條主線,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在於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他認為,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不但不能有效配置資源,還會造成能源緊張、破壞生態環境、加大就業難度,抑制服務業發展。要轉換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加快發展服務業,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並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轉換增長方式最關鍵的是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以保證市場制度的健康發展和有效運行。鴻翥吉馬在論壇上作了題為《充滿矛盾的中國創新管理》的演講。他認為,創新能力是企業競爭優勢的真正來源,是每個組織的核心能力,也是獲得成功的關鍵。但企業對利潤的過分重視會影響對創新問題的關注,這需要通過樹立創新核心戰略,建立獎勵體系和評估工具、進行創新實踐培訓等來實現。在企業的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兩方面里,只有管理創新能促進企業成長,而不僅僅是為企業贏取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