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外部影響是如何導致市場失靈經濟學
外部性理論主要是現代西方經濟學針對環境污染問題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指廠商污染了環境,等於佔用了一定的環境資源,但廠商卻並不為此支付任何費用。後來這個概念推廣了,一般指,廠商生產經營活動給外部環境帶來了某種影響,但廠商卻並不為此承擔任何經濟責任,既不能從中獲益,也不能需要為此支付費用。 不但廠商生產經營外部性,消費者行為也有外部性。如有人從事一些公益活動,對大家都有好處,但並不能因此從市場上獲得經濟報酬;反過來,有人做一些有違公德的事,如亂扔垃圾等,市場上也沒有人能向他收取相應的排污費。 概括起來,外部性有兩個關鍵,一是外在於經濟行為人(個人或廠商),即一項經濟行為對外部環境造成了影響;其中有好的影響,也有不好的影響;二是外在於市場機制,市場機制對於這些經濟行為失去了調節作用。 作為經濟學來講,目前研究的焦點問題主要是廠商的負的外在性,即類似環境污染這樣對外部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而廠商卻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為此,經濟學家提出了產品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的概念。私人成本是指廠商負擔的產品成本,大體上等同於產品的經濟成本,社會成本則是產品私人成本再加上外在成本的總和,是全社會負擔的產品成本。外在成本是指廠商以外的社會負擔的產品成本。 顯然,外在性的存在,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導致了市場失靈。為此,西方經濟學家提出了種種對策措施: 一是征稅,即向污染環境的企業收取類似排污費性質的稅收。這種方法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庇古提出,又名「庇古稅」。 二是津貼,即由政府向有污染行為的企業提供津貼,幫助企業完善相關環保設施,減少污染,以至消除污染。不過,這種方法遭到了大多數經濟學家的反對,因為這種做法等於由社會承擔了企業污染的成本。 四,規定產權與協商。這是根據科斯定理,只要明確產權,並且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計,在這兩條前提下,一旦有污染行為,則受害者就會與污染企業協商談判或提起訴訟,來解決問題。這個方案因不需要政府主動干預,基本上是通過市場途徑解決問題,迎合了上個世紀80年代全球性的自由化思潮,因而曾一度大受追捧。但現在看來,事實上也很做到,也不過是書獃子式的空想罷了。首先,產權很難完全明確,如一條河流的產權應該歸誰?清潔的空氣的產權又該歸誰?諸如此類,無法回答;其次,交易成本絕非可以忽略不計,一次次的協商談判,以至訴訟,常常需要巨額的成本費用。 五、政府直接管制。目前,一般的觀點,認為大多數外在性行為,還要靠政府主動的強制干預。 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外在性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社會主義社會實行計劃經濟,全心全意為人民造諫,是不會存在外在性現象的。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外在性問題在我國已經成為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政府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也需要國民觀念上普遍重視起來,還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支撐,需要科學技術的進步。應該說消除外在性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短期內很難一下子解決。
Ⅱ 什麼叫外部經濟與外部不經濟
外部經濟通常是指有益外部性商品的生產。外部不經濟通常是指有害外部性的商品。
外部性又稱為溢出效應、外部影響、外差效應或外部效應、外部經濟,指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動和決策使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受損或受益的情況。這種外部效應有時產生有利影響(教育和安全提高社會生產力),有時會產生不利影響(污染和犯罪降低社會生產力)。
按照外部效應產生的影響不同,把外部效應分為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
1、外部經濟通常是指有益外部性商品的生產。 這類商品的生產會對社會和環境產生的正效應(如教育和安全)。
2、外部不經濟通常是指有害外部性的商品。這類商品的生產會對社會和環境產生的負效應(如污染和犯罪)。
假設私有產權清楚確立,交易費用低至某一水平以及國家政府給予一定程度上的補貼或政府幹涉,外部性將不會存在。
外部經濟由馬歇爾(A Marshall)最早提出。是指當整個產業的產量(因企業數量的增加)擴大時(企業外部的因素),該產業各個企業的平均生產成本下降,因而有時也稱為外部規模經濟(External Economy of Scale)或范圍經濟(Economy of Scope)。
還有一種情況,是當一個國家某個產業的累積產量擴大時,該產業各企業的平均成本下降,通常被稱為動態的外部經濟(Dynamic External Economy),該產業隨累積產量增加而呈下降趨勢的平均成本曲線,通常被稱為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
馬歇爾認為外部經濟包括三種類型:市場規模擴大提高中間投入品的規模效益;勞動力市場供應;信息交換和技術擴散。前兩者稱為金錢的外部性(pecuniary externalities),後者被稱為技術外部性(也稱「純」外部經濟)他並不與收益遞增的市場結構有關。
Ⅲ 外部經濟為什麼會使市場失靈
市場復經濟活動是以互惠的交制易為基礎,因此市場中人們的利益關系實質上是同金錢有聯系的利益關系。例如,甲為乙提供了物品或服務,甲就有權向乙索取補償。當人們從事這種需要支付或獲取金錢的經濟活動時,還可能對其他人產生一些其他的影響,這些影響對於他人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然而,無論有益還是有害,都不屬於交易關系。這些處於交易關系之外的對他人的影響被為外部影響,也被稱為經濟活動的外在性。例如,建在河邊的工廠排出的廢水污染了河流對他人造成損害。工廠排廢水是為了生產產品賺錢,工廠同購買它的產品的顧客之間的關系是金錢交換關系,但工廠由此造成的對他人的損害卻可能無需向他人支付任何賠償費。這種影響就是工廠生產的外部影響。當這種影響對他人有害時,就稱之為外部不經濟。
市場失靈是指市場無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勞務的情況。
市場失靈的原因之一就是外部不經濟。
Ⅳ 經濟學)什麼是外部影響
外部影響指一個經濟活動的主體對他所處的經濟環境的影響。外部性的影響會造成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之間,或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之間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場失靈。
外部性的影響方向和作用結果具有兩面性,可以分為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那些能為社會和其他個人帶來收益或能使社會和個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稱為外部經濟,它是對個人或社會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夠引起社會和其他個人成本增加或導致收益減少的外部性稱為外部不經濟,它是對個人或社會不利的。
Ⅳ 論述矯正外部經濟影響的政策
矯正外部經濟影響的政策由於外部性造成資源配置缺乏效率的原因是由於私人部門用於
決策的成本與社會實際付出的成本之間出現偏差,因此矯正外部性影響的指導思想是:外部經濟影響內
在化,為決策者提供衡量其決策的外部性的動機。主要措施有稅收,補貼,企業合並以及明確產權。
稅收和補貼迫使廠商考慮外部成本或外部利益的手段之一,是政府採取稅收和補貼政策,即向
施加外部不經濟的廠商徵收恰好等於外部邊際成本的稅收,而給予提供外部經濟的廠商等於外部邊際來
收益的補貼,以便使得廠商的私人邊際成本與社會邊際成本相等,誘使廠商提供最優的產量。
但是這種方法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准確地以貨幣形式衡量外部性的成本收益,如污染環境所
造成的社會成本到底說有多大,所以有時政府只是近似地估計這些成本。
企業合並將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經濟單位合並是解決外部性的第二種手段,如果外部
性的影響是小范圍的,如一家小餐館對一家洗衣店造成了污染,則由政府出面,則適合的價格把洗衣機
賣給這家餐館,通過合並,外部成本內部化。
明確產權流行於西方的產權理論提出了解決外部性的影響的市場化思路。
科思定理的內容:只要產權定是明確的,則在交易成本為零的條件下,無論最初的產權賦於誰,
最終效果都是有效率的。
例:張三、李四同住一宿舍,張三喜歡安靜,而李四喜歡聽音樂,雖然,李四的行為對張三造
成了外部不經濟,方案一:假定了張三忍受,或者李四不聽音樂,他們都無法忍受,假設損失是100 元。
方案二:李四購買耳機,價格為10元,根據科斯定理,假如學校規定張三有權享受安靜,他可以向學校
有關部門的報告,要求李四不幹擾他,這時,李四為了能繼續聽音樂,只好花10元購買耳機。
進一步,最初權利的規定對最終結果並不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學校規定,李四有權聽音樂,那
么張三在不堪忍受噪音的情況下,要麼忍受,要麼與李四談判,如果張三是理性的,他會選擇花費10元
錢給李四買一個耳機。
科思定理在解決外部經濟影響問題上的政策含義是:政府無須對外部經濟影響進行直接的調節,
只要明確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當事人雙方的產權,市場談判可以解決問題。
其局限性是科思定理的隱含條件限制了科思定理在實踐中的應用,首先,談判必須是公並且無
成本的(交易成本=0)其次,外部性影響有關當事人只能是少數幾個人。
Ⅵ 什麼叫外部經濟與外部不經濟
外部經濟又叫外在經濟是指由於消費或者其他人和廠商的產出所引起一個人或廠商無法索取的收益。是指當整個產業的產量(因企業數量的增加)擴大時(企業外部的因素),該產業各個企業的平均生產成本下降,因而有時也稱為外部規模經濟。
外部不經濟是指某些企業或個人因其它企業和個人的經濟活動而受到不利影響,又不能從造成這些影響的企業和個人那裡得到補償的經濟現象,如江河上游造紙廠排放污水,造成下游農作物欠收、農業減產的情況。
(6)外部經濟影響擴展閱讀
防範外部經濟風險是個系統工程。政府要提高應對外部經濟風險的能力,打好政策組合拳,確保2020年取得防風險三大攻堅戰的勝利。
抓住「穩預期」這個牛鼻子。預期紊亂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是災難性的。去年中央政治局會議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提出「六穩」的目標——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其中,穩預期是牛鼻子,具有決定性意義。
預期穩則金融穩,金融穩則人心穩,人心穩則為我國經濟領域的改革開放贏得寶貴時間。建議「一行兩會」根據國際慣例和中國國情,在市場出現非理性預期的情況下,對國際市場重大事件去偽存真,給以正確的解釋和引導。
Ⅶ 外部經濟對國際貿易模式有什麼影響
外部經濟(Externaleconomy)是指由於消費或者其他人和廠商的產出所引起一個人或廠商無法索取專的收益。是指當整個產業的產量(屬因企業數量的增加)擴大時(企業外部的因素),該產業各個企業的平均生產成本下降,因而有時也稱為外部規模經濟(ExternalEconomyofScale)或范圍經濟(EconomyofScope)。
外部經濟會導致貿易的模式有一般模式逐步向服務貿易邁進。
Ⅷ 什麼叫外部影響(外部性)【關於經濟學的簡答題】
「外部性」或「外部影響」定義:在市場經濟中,當某市場主體的一項經濟活動給其他社會成員帶來好的或壞的影響,而又不能使市場主體自身得到相應的補償或給予其他社會成員賠償的時候,就會產生「外部性」或「外部影響」。
外部性通常有兩種情況:
①正外部性或外部經濟:當某一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使其他市場主體或社會成員受益,而他自己卻又不能由此得到補償,那麼這種行為所導致的外部結果就是「正外部性」,亦稱「外部經濟」。例如,某個公司支付巨額費用對自己的雇員進行了長期的技術培訓後,受訓的雇員卻「跳槽」到其他單位而又不付給公司任何費用或只付給較低的費用。在此情況下,公司雇員的行為顯然會使為培訓雇員而支付了巨額費用的公司遭受經濟損失,但卻給其他公司或社會帶來好處。這表明,為培訓雇員支付了巨額費用的公司所獲得的私人收益一定會小於公司外部的社會收益,而由公司承擔的私人成本則會高於公司外部的社會成本,此即為正外部性,亦稱外部經濟。
②負外部性或外部不經濟:當某一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使其他市場主體或社會成員的利益受損,而又並不為此進行相應的賠償,那麼這種活動所導致的外部影響就是「負外部性」,亦稱「外部不經濟」。例如,某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由於排放大量的煙塵和污水,從而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而又不為此付出任何代價或只付出很小的代價,這時,企業所獲得的私人收益就會高於社會收益,而私人成本則會低於社會成本,於是就會產生負外部性或外部不經濟。
不僅廠商的生產活動會產生外部經濟或外部不經濟,消費者的消費活動也會產生正的外部影響或負的外部影響。前者被稱為生產的外部性,後者被稱為消費的外部性。
(3)外部性對資源配置的影響
外部性的存在會對資源配置產生什麼影響呢?
①正外部性或外部經濟,通常會使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水平低於社會所需要的最優水平。
②外部不經濟,通常會使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水平高於社會所需要的水平,並給其他經濟主體乃至整個社會帶來巨大損失。
無論是外部經濟還是外部不經濟的存在,都表明資源沒有實現最優配置,帕累托標准未能實現。外部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與產權不清晰有關,而對產權的明確界定,市場機制通常是無能為力的。顯然,市場機制在外部性面前失去了或部分失去了自己的作用,市場失靈就是難免的。
Ⅸ 經濟學中正的外部影響是什麼
外部性的影響方向和作用結果具有兩面性,可以分為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
那些能為社會版和其他權個人帶來收益或能使社會和個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稱為外部經濟,它是對個人或社會有力的外部性;
(那些能夠引起社會和其他個人成本增加或導致收益減少的外部性稱為外部不經濟,它是對個人或社會不利的。)
福利經濟學認為,除非社會上的外部經濟效果與外部不經濟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則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後狀態不可能達到,從而也不能達到個人和誰會得最大福利。外部性理論可以根據外部性的影響方向與影響的程度不同制定相應的經濟手段,以消除外部性對成本和收益差別的影響,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糾正的辦法:(1)使用稅收和津貼;(2)使用企業合並的方法;(3)規定財產權。
——經濟和考研——團隊,滿意請採納,不滿意請追問,謝謝~~
Ⅹ 什麼是負外部經濟影響
市場有時候是失靈的,因為很多東西有外部性,什麼叫做外部性呢,我不說定義,舉個例子吧,比如一個造紙廠,它生產了紙品,然後產品在市場上達到供求平衡,但是實際上造紙廠產生了很大的污染,這部分對於環境的污染並沒有恰當的反應到市場的供求之中,那麼造紙廠這種污染環境就叫做負外部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