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日本二戰後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日本二戰後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發布時間:2020-12-07 18:50:12

㈠ 二戰後日本經濟為什麼發展得如此迅速

日本作為東亞的一個島國,是一個自然資源極為貧乏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日本戰前積累的財富幾乎喪失殆盡,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經濟的崩潰導致社會的動盪和混亂。然而經過10年的恢復和發展,到1955年日本人均國民收入已超過了戰前水平,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創造了經濟奇跡。
戰後日本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客觀上看,主要是因為當時國際、國內都出現了有利於日本經濟發展的因素。
1. 二戰後,日本政府進行了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為經濟恢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是日本歷史上一次政治、經濟、社會的大改革。
2. 日本經濟的恢復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隨著「冷戰」的加劇,以及中國革命的勝利,美國出於實現其全球戰略的需要,開始轉變政策,幫助日本恢復經濟。美國在政治上、軍事上的保護,使日本節省了巨額財政開支。
3.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在日本大量采購軍火和給養,使日本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同時,朝鮮戰爭促使西方各國擴軍備戰升級,掀起了一股采購物資熱,這又為日本商品進入世界市場敞開了大門。
4.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和發展也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從主觀上看,這一時期日本經濟的飛速發展是與日本政府制定的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所採取的一系列成功的經濟政策分不開的。
1. 日本政府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制定出合乎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其中,1960年池田內閣提出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使日本經濟進入有計劃的高速發展階段。
2. 日本政府加強投資,重視教育。這一時期,日本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大力加強中等、高等教育。為加快教育事業的發展,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科研。
3. 日本以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為中心,進行大規模的設備投資和設備更新,引進大量先進技術,並積極發展電子、石化和人造纖維等新型工業,為國民經濟全面現代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4. 日本提出「貿易立國」「出口第一」的口號。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給日本帶來了巨額利潤,這些利潤一部分被投資到生產領域,繼續促進日本經濟的增長,另一部分則以外匯儲備的形式積存下來,增強了日本的經濟實力。
5. 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戰後日本歷屆政府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經濟建設方面,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加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計劃性,還大力發展國有企業,彌補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某些缺陷,促進了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

㈡ 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1,合適的外部環境(美國扶持),當時的貿易保護主義尚未出現.
2,優秀的教育傳統使其擁有龐版大而優秀的人權才隊伍進行研發和製造
3,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策略非常正確,各個公司財團利用舊日本遺留的戰爭掠奪來的財富投入製造業發展和相關科技研發.和政府緊密合作精確而高效.
4,政府在外交,軍事方面採取了正確的策略,外交上宣稱永不發動戰爭韜光養晦,軍事上全面依賴美國保護(省下來的資金用於教育和科技研發)
順便說一下,日本的韜光養晦比中國做的高明的多,中國的韜光養晦讓別人一眼就看出來,而日本則老到的多,直到現在決大多數西方人還認為日本人愛好和平.

㈢ 二戰後,日韓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日本工業分布的特點

戰後的日本經濟通常可分為:1945-1955的戰後復興時期,接著是高速發展時期,然後是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穩定發展時期。
戰後日本經濟通過佔領軍實施的經濟民主化,為自己奠定了嶄新的騰飛基礎。這個經濟民主化指的是「財閥解體」、「農地改革」、「勞動改革」。
另一方面,在產業方面。1947年起採用了幾種物力、財力、人力投入到煤炭、鋼材生產上去的「傾斜生產方式」,1948年起日本經濟雖然伴有通貨膨脹,但終於走上了經濟復興的軌道。在這被稱為「穩定中的恐慌時期」,廣大人民被迫儲蓄,大量資金流入大企業。正是這樣,扶助了此後大企業的發展,卻導致了中小企業的倒閉,失業率增加,社會日趨不安。就在這個時候,1950年6月爆發了朝鮮戰爭,日本的生產活動因戰爭特需飛躍增長,並且很快在1951年度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恢復到戰前水平。
1951年9月簽訂了媾和條約,佔領軍時期就此告終。隨之朝鮮戰爭也宣告結束,產業界一時陷入了動亂頻頻發生的逆反性不景氣局面。但是,這僅僅是過度到經濟高速發展的小小間歇而已。
從1955年開始之後的10年間,日本經濟實際平均增長率為8%,幾乎在長達1/4個世紀內,日本經濟以世界最高的增長率持續發展。1955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尚居第7位,而12年後的1967年卻躍居至第2位,過去的「中等發達國家」日本,如今已經被稱為「經濟大國」。
關於高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大約可以列舉出以下幾種:
1、戰後的民主化改革。
2、企業的積極投資。
3、豐富的優質勞動力。
4、高儲蓄率。
5、積極的技術引進。
6、高質量的教育水平。
7、較輕的軍費開支。
8、勞資關系、社會及政治上的穩定等。
誠然,除去了上述原因以外,也不能忽視人們立志「趕超發達國家」的雄心壯志。
日本工業分布的最突出特點是臨海性。工業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尤其是所謂「三灣一海」地區,即東京灣、伊勢灣和大阪灣以及瀨戶內海沿岸地區。東起東京灣東側的鹿島,向西經千葉、東京、橫濱—駿河灣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戶—瀨戶內海沿岸,最後直達北九州,長達1,000公里,包括京濱、中京、阪神、瀨戶內、北九州等五大工業地帶及其毗連地帶,呈東西向的條帶狀地區,通常稱之為「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該地帶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4%,但卻擁有日本全國人口和工廠數的 60%,工人總數的67%以上,工業產值的75%,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設備能力的95%,以及重化學工業產值的90%以上。特別是戰後新建的大量消費原料的資源型工業,全部分布在這一帶,成為臨海型工業區的典型代表。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不僅是日本、也是世界最發達的工業區之一。
日本工業高度集中在這一帶狀地區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日本發展工業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輸入,產品又大部分依靠輸出,面向國外市場是戰後日本工業布局的基本出發點。在太平洋沿岸一側的許多專業碼頭上,往往通過自動流水傳遞線,將進口的原料和燃料直接運入生產車間,就地加工;同時,所產的產品也徑直通過出口專業碼頭由海船運銷世界各地。因此,就這個意義上講,巨型船舶和港口就成了日本工業原料、燃料的來源地和產品的銷售地。這樣,既節約用地,又縮短生產周期,可獲得巨大經濟效益。戰後資源來源地域構成的變化,即由戰前和戰時主要面向日本海一側(如中國、朝鮮等),改變為戰後主要面向太平洋一側(如東南亞、大洋洲、歐洲、北美洲、非洲、拉美等),則更是工業愈加集中於太平洋沿岸的直接原因。第二,充分發揮島國位置條件的優越性。日本海岸線綿長,沿海又多優良港灣,尤其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闊,風平浪靜,潮差不大,適宜修築巨港和深水碼頭,便於大型或超級貨輪停泊。目前,太平洋沿岸的各港灣地區不僅為原料進口和產品出口提供了便利條件,而且船舶結構的日益大型化又造成海上運輸費用的低廉。第三,日本沿海地帶雖已十分密集,用地緊張,但是近些年來這里由於填海造陸,已使地價較為便宜,利於投資設廠。第四,沿海各大工業地帶是日本工業、城市和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因而也是國內工業品最大的消費地,使生產地接近消費地的經濟原則得以實現。第五,日本在實施重點發展重、化學工業方針的進程中,在沿海地區大量投資修築公共設施和增設交通線路,從而為布局新廠提供了各種方便條件。日本工業分布的高度集中,從整體看是很不平衡的,過於集中的布局是不合理的;但就一個企業內部來說,則布局緊湊,用地少,也便於和其它企業聯系,在技術上是合理的,經濟效益較高。 但是,日本工業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原有工業地帶已擁擠不堪,處於飽和狀態,目前已提出重新布局工業的問題。工業布局開始向其它地方分散,其總趨勢是:(1)向原有工業地帶的四周及其外圍的內陸部分延伸,特別是那些技術密集型工業更是如此;(2)向消費地擴展;(3)趨向勞動力資源充足的地區;(4)在工業落後的地區建立地方性的工業據點。此外,日本還大力在海外投資建廠,就地加工原料,然後將半成品運回日本

㈣ 二戰後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麼

①日本進行了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廢除了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②美國對日本的扶植。③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全力進行經濟建設。④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調整國內產業結構,促進出口。例如,60年代末,日本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之一,並大量出口。當時,日本生產的纖維和黑白電視機出口美國,超過美國該產品進口數的1/10,從而引起美日貿易摩擦。課文中的插圖《60年代末日本的電視機工廠》反映了60年代末日本大量生產電視機的情況,⑤積極發展教育,培養人才。1950年,日本的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率就已經達到99%;1970年,高中學生考進大學的已達23.6%。教育的發展,為經濟現代化提供了高素質的人才。⑥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期間,美軍的大批軍事及後勤物資訂貨,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使日本經濟迅速活躍起來。

80年代以後,日本加大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力度,推動經濟穩步發展。

據統計,1960年~1970年間,日本的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1.3%。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1986年,日本的黃金儲備達到421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1987年,日本的外匯儲備超過聯邦德國,居世界首位,1988年,日本的人均收入達1.9萬美元,超過同期美國的1.8萬美元。1988年,根據權威的美國《商業周報》統計,世界排名前30名的大公司中,日本佔了22家。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日本開始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2.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記者招待會上說:「日本跟著美國腳步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同時,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開了所謂的「多邊自主外交」。1972年9月,日本和中國恢復邦交。1982年上台的中曾根康弘首相在多次場合公開聲明,日本還要謀求做一個政治大國,在國際事務中有更多的發言權,並積極爭取得到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席位。7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軍費逐年增加,成為美國重要的戰略夥伴。

說明:日本軍事實力的膨脹,引起亞洲人民的高度警惕。

歸納小結:①戰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政府得以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進行經濟建設。②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③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④美國的援助和扶植。

二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吸取歷史教訓,推行社會福利政策,緩和社會矛盾,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然而,矛盾沖突依然存在。

㈤ 日本二戰後經濟發展特點,並說明發生這一特點出現的原因。

特點:1、戰後的民主化改革。
2、企業的積極投資。
3、豐富的優質勞動力。
4、高儲蓄率。
5、積極的技術引進。
6、高質量的教育水平。
7、較輕的軍費開支。
8、勞資關系、社會及政治上的穩定等。

原因:
國內方面 第一、實行有力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方針,制訂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
第二、重視科技。發展教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第三、日本企業實行嚴格而靈活的科學管理制度。
第四、日本長期實行低消費、高積累的政策。
第五、長期保持政局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國際方面
第一、美國對日本進行獨占和政治改造。
第二、出於「冷戰」的需要,美對日政策由「限制削弱」轉向「扶日反共」。
第三、日本巨額戰爭賠款被取消。
第四、亞洲的兩場局部戰爭為日本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
第五、美國的「核保護傘」戰略。

㈥ 二戰後西歐國家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西歐迅速發展的原因,歸根結底是美國為了對抗蘇聯而給西歐大量注入資金的「馬歇爾計劃」。否則西歐不可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回復經濟。

日本戰後被美國嚴格控制經濟,沒來幾乎絕望,但是隨著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打響,日本作為美國亞洲前哨的作用日益突出,產生了美國「重新武裝日本」的想法,所以美國對日本大量注入資金,日本的騰飛是從兩次戰爭開始的。

其它發展的原因可能是美日歐之間的大規模的自由貿易所產生的,相比只下,蘇聯和中國則處在內部斗爭和內耗的階段,所以經濟發展緩慢。同時,資本主義在當時確實對經濟復甦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

㈦ 根據材料一,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1993年,正如雨果預言的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的知識,請你談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階段的特徵。
(1)戰後持續繁榮—危機和調整—穩定發展。

(2)1993年,正如雨果預言的「融合在一個高一級的整體里」的局面已經形成,這個組織的名稱是什麼?它的成立有什麼作用?
(2)歐洲聯盟;歐盟的成立使成員國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

(3)圖三反映了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什麼特點?主要原因是什麼?(兩點即可)
(3)日本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美國的扶植;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

(4)美國、西歐和日本的經濟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麼啟示?(一點即可)
(4)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恰當的經濟政策;更離不開科技和教育的發展;同時要注意加強國際經濟合作。

閱讀全文

與日本二戰後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