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心

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心

發布時間:2020-12-07 18:28:35

A. 全面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聯系的觀點。

普遍聯系作為一般哲學范疇,通常是指事物或現象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要素之間相互連結、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等相互關系。

在無限的宇宙中,聯系不是個別事物之間暫時的、特殊的關系,而是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所共有的客觀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發生著聯系;世界是萬事萬物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任何事物都是統一的聯系之網上的一個部分、成分或環節,都體現著普遍的聯系。

(1)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心擴展閱讀: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中央政治局分析認為,綜合判斷,雖然國際經濟形勢依然錯綜復雜、充滿變數。

但我國發展仍然具備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仍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有些還相當尖銳。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深入分析問題背後的原因,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緊緊抓住並切實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B. 什麼城市在相當程度上仍然是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

城市在相當程度上仍然對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起到了經濟屬環的作用,他帶動了一方經濟的發展

C. 面對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我們應該抓住的中心工作是什麼為什麼這么說

發展經濟。我們因為經歷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經濟嚴重倒退,所以首要問題是經內濟要發展。其次容,社會發展中的問題是由於經濟發展帶來的,就應該在經濟發展中去解決,不能因噎廢食。最後,經濟發展符合國情和時代潮流,如果是以解決社會中矛盾為中心工作,則會又導致階級斗爭的發生,導致又一場浩劫。

D. 我想問大家,在市政府里的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是幹嘛的具體是做什麼的裡面的人是公務員嗎待遇如何關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具體的崗位是負責做什麼的,是否有編制,待遇是什麼樣子!您還是要直接給相關崗位打電話喔!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E.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及其特點是什麼

即指國家關於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的、總體的、長期的部署和謀劃。包括戰略目標、戰略步驟、戰略重點等等。其主要特點:一是根本性,即它所決定的是經濟發生子中的根本性而非次要性或細小的問題。二是全局性,即它所要解決的是全局性而不是個別性和局部性的問題。三是長期性,即它所要實現的是長期而不是短期內的任務。

F. 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

發展經濟,不斷增加物質財富,是整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歷史上有各種各樣的發展理論,盡管具體內容千差萬別,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缺銷是強調經濟發展。離開了這一點,就不可能成為一種科學的發展理論。胡錦濤同志指出:「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離開了發展這個主題就沒有意義了。發展首先要抓好經濟發展。」所以,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決不意味著經濟發展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是通過抑制經濟發展來平衡別的發展。無論現在還是將來,經濟發展始終是發展的中心內容,是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基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不能放鬆。
但也必須看到,經濟發展不是發展的全部內容,發展還包含社會發展。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社會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經濟發展代替不了社會發展,物質文明水平的提高不等於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的自然提高。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社會組織形式、就業結構、社會結構的變革加快,城鄉、區域和社會群伏雀游體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社會組織和管理面臨許多新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一些社會矛盾長期得不到解決,就可能導致社會沖突加劇、社會動盪不安。如果產生這樣的結果,現代化建設就可能走入誤區,而且反過來會制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甚至毀滅經濟發展的成果。
因此,在推進經濟發展時,必須關注財富怎樣分配,利益怎樣協調,矛盾怎樣化解。要讓社會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讓人們普遍分享發展的成果,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這就要求我們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全面進步,切實解決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不協調問題,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歲頃民主法制、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提高現代文明程度。既要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又要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以積極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理順收入分配關系、加快社會事業建設為著力點,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和協調並進。

G. 「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中心」,很多鄉鎮有這一職位,它屬於人事局嗎

不是。
「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中心」屬於行政事業服務類,它集中社會各類服務於一體,面向公眾全面公開的一個行政單位。類似縣級中的行政服務中心。其職位屬於公務員。

H. 發展和改革局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心屬於什麼單位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成立於1952年的國家計劃委員會。
2003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決定將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簡稱發展和改革委),不再保留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3] 。
2008年3月,國務院機構進行改革。設立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國家能源委員會。組建國家能源局,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管理。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能源行業管理有關職責及機構,與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責、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的核電管理職責進行整合,劃入該局。國家能源委員會辦公室的工作由國家能源局承擔。不再保留國家能源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工業行業管理有關職責,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核電管理以外的職責,信息產業部和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的職責,整合劃入工業和信息化部。組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國家煙草專賣局改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信息產業部、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4] 。
2016年2月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署結合返鄉創業試點發展農村電商戰略合作協議。未來三年雙方將共同支持300餘試點縣(市、區)結合返鄉創業試點發展農村電商。試點採取三年滾動的實施方式,2016-2018年每年支持約100個試點地區促進返鄉創業就業。[5]
2018年3月,根據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組織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職責整合,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職責整合,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農業投資項目管理職責整合,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重大項目稽察的職責劃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執法職責整合,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葯品和醫療服務價格管理職責整合,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醫療保障局;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組織實施國家戰略物資收儲、輪換和管理,管理國家糧食、棉花和食糖儲備等職責整合,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管理。[6] [7]

I. 經濟和社會發展概況

一、經濟和社會發展概況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阿勒泰地區在面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和區內經濟發展新形勢下,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點突出穩增長、調結構、強基礎、惠民生,保障了經濟社會穩步發展。地區綜合實力有了提高,民生建設成效顯著,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增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2011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162.94億元,擾察比上年增長12.00%(可比價),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50億元,增長4.00%;第二產業增加值76.61億元,增長15.70%;第三產業增加值53.83億元,增長12.40%。一、二、三產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19.95∶ 47.02∶ 33.03,其中第二產業所佔比重比2010年增加了3.5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所佔比重比2010年下降了1.6個百分點,表明地區工業經濟、特別是礦業經濟對地區生產總值的提升作用在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6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0.88%。

2011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比2010年上漲5.49%,其中居民食品價格上漲12.17%,為拉動居民消譽李困費價格指數上升的主要因素。商品零售價格上漲6.06%。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5.62%。阿勒泰地區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12.21%,其中輕工業上漲9.59%,重工業10.24%。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上漲6.49%。

阿勒泰地區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牧民標准化定居步伐明顯加快。截至2011年底,累計實現牧民標准化定居1.224萬戶,定居5.3萬人,分別占牧民總戶數、總人口數的35%和36%。可見,牧民標准化定居工作任務仍很重。

全地區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57.61億元,比上年增長18.90%,完成礦業增加值52.07億元,增長17.25%,佔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的90.39%。表明礦業經濟在阿勒泰地區工業經濟發展中,仍保持一枝獨秀的態勢。

主要礦產品及深加工產品產量,原煤10.92萬噸,近6年來,首次突破10萬噸,比2010年增長147.80%。鐵礦石原礦量1415.06萬噸,同比增長19.90%。銅精粉21.81萬噸,同比增長 14.05%。高冰鎳 1.14萬噸,增長 55.09%。黃金 918.10千克,下降0.30%。

地區全口徑財政收入37.45億元,同比增長37.28%。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1.70億元,增長27.4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7.84億元,同比增長21.64%,其中二產完成投資60.08億元,占總投資的47.00%。說明二產投資佔了總投資的比例的近一半。人均可支配收入1.41萬元,比上年增長11.10%;農牧民純收入5726元,比上年增加11.44%。

地區對外貿易在出口貿易的強力推動下呈現增長態勢。全年地區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8.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20%。其中:進口總額329萬美元,下降44.1%;出口總額8.6億美元,增長25.80%。

全年地區共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近40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2.0%,實現旅遊收入29.82億元,增長26.89%。

二、基礎設施建設概況

近年來,阿勒泰地區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取得了較好成效。

(一)鐵路

就新疆而言,蘭新鐵路第二雙線是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重點項目,項目於2009年7月獲國家發改委批准,全長1776千米,同年11月4日奠基開工,預計5年後,一條新的鐵路大動脈將橫亘於我國西北甘肅、青海、新疆3省區。屆時,它將與現有蘭新鐵路一道拓寬三省區資源外運通道,破解運力緊張難題,並使我國向西開放進一步提速。

2009年10月奎北鐵路建成通車,福海—富蘊鐵路也於2013年年底開工建設。奎北鐵路建成慶念通車標志著阿勒泰地區結束了無火車的歷史,福海—吉木乃鐵路建設目前正在設計論證中。鐵路建設為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活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保障。

(二)公路

地區主要道路有:干線公路17條,包括國道(216、217線)2條,省道10條、專用線5條,縣道37條,鄉道677條,村道283條,地方專用交通道6條,公路總里程8384千米。阿勒泰地區行署所在地阿勒泰市是國道216、217線起始點,距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市西線701千米,東線670千米,與烏魯木齊市航線距離450千米。

根據新疆公路網發展規劃,新疆將用15年時間建設「三橫二縱二環八通道」干線公路網(簡稱3228工程),其中涉及到阿勒泰地區的主要有四條:北屯—福海—克拉瑪依—奎屯—沙灘—阿拉爾—和田段,由國道217線部分線路和新疆沙漠公路組成;阿勒泰北屯 富蘊—大黃山—烏魯木齊與庫爾勒—若羌兩段,由國道216和國道218部分線路組成;北屯—烏圖布拉克—和布克賽爾—鐵廠溝—托里—阿拉山口 博樂段;北屯—福海—阜康段。

阿勒泰地區規劃建設道路。國道217線阿勒泰—布爾津段、哈巴河—阿黑吐別克公路、哈巴河—白哈巴公路、蒙庫—富蘊縣等工程全面開工。北屯—阿勒泰高速公路已列入國家高速公路建設規劃。

(三)航空

阿勒泰機場可起降波音737型飛機,交通較為方便。阿勒泰機場擴建工程,計劃延長跑道400米,新建聯絡道一條,總投資1億元。建成後可確保波音737-700以上大型客機滿載起降,2009年已啟動方案研究。

喀納斯支線機場建成通航。喀納斯機場2007年開始啟用,距著名旅遊勝地喀納斯風景區68千米,與烏魯木齊空中距離482千米,是新疆繼那拉提機場之後新辟的第二個旅遊支線機場。2013年喀納斯機場可實現旅客吞吐量約22萬人次。

近年來,隨著富蘊縣礦產資源的大規模開發,推動富蘊機場遷建,盡快使烏魯木齊—富蘊縣航線復航,對加快富蘊縣礦產和旅遊資源開發、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鞏固邊防和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富蘊民用機場場址擬定於科普闊拉阿根場址,位於226省道與216國道岔路口西南側約3.5千米處,距離富蘊縣城中心直線距離約21千米。機場為國內民用支線機場,項目概算投資超過4億元。目前,該項目已取得總參謀部意見及預可研階段需支持性的全部文件,國家發改委基礎產業司、規劃司、投資司已完成項目的會簽工作,並於2011年11月16日順利通過國家發改委主任辦公會審查。

2011年全地區共完成貨物運輸量1324.99萬噸,比上年增長16.27%,完成貨物周轉量約22.44億噸千米,增長16.88%,運送旅客1447萬人次,增長9.36%,客運周轉量近11億人千米,增長9.6%。年末地區民用汽車保有量達3.28萬輛,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約2.25萬輛。

(四)電力

阿勒泰地區電網是自治區一個相對獨立的電網,僅實現與全疆110千伏的弱聯。2006年底,全地區總裝機容量14.5萬千瓦,其中:水電裝機容量12.6萬千瓦,火電裝機容量1.8萬千瓦(其中北屯火電廠1.2萬千瓦,吉木乃火電廠6000千瓦),火水電比例為1∶8。風電裝機0.105萬千瓦,最大發電量57508萬千瓦時,可承受的最大負荷12萬千瓦。

地區電網由四個相對獨立的電網構成,分別是阿勒泰地區電力公司電網、布爾津縣電力公司電網、可可托海礦區企業自備電網和兵團農十師電網。阿勒泰地區電力公司電網,可供調度的上網總裝機容量為10.07萬千瓦,售電量佔到全地區的52.52%,可承受最大負荷8.5萬千瓦,最大發電量25500萬千瓦時;布爾津縣電力公司電網可供調度的裝機容量1.85萬千瓦,可承受最大負荷1.4萬千瓦,最大發電量6000萬千瓦時;可可托海礦區企業自備電網,可供調度的水電廠裝機1.9萬千瓦,可承受的最大負荷1.6萬千瓦,最大發電量9858萬千瓦時;兵團農十師電網,裝機0.67萬千瓦,可承受的最大負荷5000萬千瓦,最大發電量3350萬千瓦時。全地區實現110千伏線路聯網,線路總長663千米,東至富蘊、青河縣,西至吉木乃、哈巴河縣,南面與塔城地區的和豐縣聯網。

(五)口岸建設

在阿勒泰地區,國家已批准開放4個一類口岸,即對蒙古的塔克什肯口岸(青河縣)和紅山嘴口岸(阿勒泰市),對哈薩克的吉木乃口岸(吉木乃縣)和阿黑吐別克口岸(哈巴河縣)。隨著阿勒泰地區口岸建設的不斷完善,將對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對礦產、旅遊等資源產業的發展的推動作用尤其顯著。

1.吉木乃口岸

位於吉木乃縣境內,與哈薩克國東哈州毗鄰,為雙邊常年開放口岸。

口岸的功能定位:是國家對哈國開放的一類通關口岸,是新疆乃至中國對中亞、歐洲貿易、倉儲物流、國際旅遊和以進出口落地貨物加工業為主導產業的綜合型邊境陸路口岸。規劃到2015年,口岸年均過貨量80萬噸,出入境人員達50萬人次,進出口貿易總額25億美元。規劃至2025年,口岸過貨量150萬噸,出入境人員超過100萬人次。

吉木乃口岸距哈方邁哈布奇蓋口岸0.5千米,距齋桑縣60千米,距東哈州首府烏斯卡緬市500千米,距哈國首都阿斯塔納1300千米。吉木乃口岸是我國距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及哈俄兩國東部鐵路最近的口岸,比阿拉山口口岸至哈俄兩國東部鐵路近約500千米,是第二條歐亞大陸橋北線的重要支點。目前,吉木乃口岸已發展成為新疆對哈薩克陸路第3大口岸。吉木乃口岸為阿勒泰地區利用哈薩克齋桑湖區油氣資源提供了條件。

2.塔克什肯口岸

在青河縣境內,與蒙古科布多省毗鄰,為雙邊常年開放口岸。塔克什肯口岸距蒙方雅仁特口岸25千米,距布爾干縣城45千米,距科布多省會科布多市265千米,距蒙古首都烏蘭巴托1733千米。

口岸的功能定位:是國家對蒙古開放的一類口岸,是中國對蒙古及俄羅斯發展雙邊貿易的重要窗口,是以通關服務、邊境貿易、出口加工為主導的綜合型邊境陸路口岸。目前,塔克什肯口岸已發展成為新疆對蒙古的第一大口岸。

塔克什肯口岸工業加工區以盡快建成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為目標,規劃面積10平方千米,劃分為礦產品進口加工、畜產品進口加工、農副產品進出口加工、建材出口加工、輕工產品組裝等6個功能區,重點打造進口蒙古煤炭、銅等能源、礦產和畜產品資源深加工和產品出口加工基地。目前投資7000萬元的凱禹通國際物流園和投資3500萬元的鑫源商貿物流批發市場已完工,省道320線已完成改造升級。

3.紅山嘴口岸

位於福海縣境內,與蒙古巴彥烏列蓋省毗鄰,為雙邊季節性開放口岸。紅山嘴口岸距蒙方大洋口岸12千米,距巴彥烏列蓋省省會烏列蓋市180千米。是面向第三國開放、與俄羅斯實現陸路通商和旅遊的重點口岸。

口岸功能定位:是國家對蒙古開放的一類季節性雙邊通關口岸,是新疆乃至中國對蒙古、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地區)開展大宗貨物貿易交流、環阿爾泰山旅遊業的一條重要通道。是以發展邊境貿易、存儲物流、國際旅遊的重要綜合型邊境陸路口岸。

4.阿黑吐別克口岸

位於哈巴河縣境內,與哈薩克東哈州毗鄰。1992年阿黑吐別克口岸開放,允許中哈兩國人員、交通工具和貨物通行,1998年實現臨時過貨。

口岸功能定位: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對哈薩克開放的國家一類口岸。

5.規劃建設的喀納斯口岸

規劃選址在布爾津縣境內。2009年10月,《中俄總理第十四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提出,要積極推進中俄天然氣領域合作,決定東西兩線天然氣管道同步啟動,並於2014年至2015年供氣。兩國政府做出的重大決策,為開通對俄的喀納斯口岸,開辟我國引進俄羅斯能源、礦產和木材等資源的北向戰略通道奠定了基礎。

J. 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態勢如何

黨的十七大報告全面分析了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同時強調,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立足點,也是理解十七大報告精神的一把鑰匙。


我國21世紀初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從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轉到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首先是用20年時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如果說,幾年前這種階段性變化表現還不是十分清晰,那麼,經過幾年來的發展,現在人們已經普遍地感受到,我國確實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顯示出來的階段性特徵,可以概括為8個方面:

(一)從經濟發展看。在改革開放推動下,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和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以來,經濟保持平穩快速增長,國家財政收入顯著增加,整個中國大地一派蓬勃發展景象。同時要看到,我國生產力總體水平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長付出了過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不僅經濟總量需要繼續增長,更艱巨的任務是提高科技水平和經濟增長質量。

(二)從經濟體制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根據黨的十六大精神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各個領域的改革在繼續推進。同時要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如何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深化改革,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體制保障,仍然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三)從人民生活看。人民生活總體上已經達到小康水平,反貧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進展。城鄉恩格爾系數的持續降低標志著消費結構的升級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增加,衣、食、住、行、用水平繼續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使貧困人口免除了飢寒之苦。同時要看到,目前所達到的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數往往掩蓋著不同社會階層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異。農村除列入低保的2000多萬貧困人口外,還有幾千萬人處於低水平溫飽狀態,列入城市低保范圍的貧困人口也有2000多萬人。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衛生各方面還有不少困難。保證全體人民過上共同富裕的生活,不僅取決於經濟增長,也取決於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經濟和社會政策。

(四)從發展的協調性看。由於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化,農業稅、牧業稅、特產稅全部取消,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強,農村發展保持良好勢頭。由於相繼實施西部大開發、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和支持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地區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抑制。同時要看到,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特徵仍很明顯,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發展基礎、區位優勢和自然稟賦不同決定了地區差距將會長期存在,發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矛盾。

(五)從民主政治建設看。隨著整個改革進程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政治體制總體上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同時要看到,我國政治體制還有不少亟待完善和發展的環節,這些不完善的方面是和擴大人民民主的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的,需要通過繼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以解決。

(六)從文化建設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下,文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同時要看到,文化建設總體水平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適應,和我國的國際地位還不適應,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樣的歷史任務是貫穿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全過程的。

(七)從社會建設和管理看。在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推動下,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各級各類教育迅速發展,就業問題得到比較好的解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保障體系開始建立,社會事業取得顯著成就。同時要看到,社會發展仍然滯後於經濟發展,民生方面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面臨許多新課題。

(八)從對外開放看。我國已經從封閉半封閉型經濟轉變為開放型經濟,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同時要看到,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在經濟上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將長期存在,同國際社會聯系日益緊密,風險也隨之增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形成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對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述情況說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確實進入了新的階段。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十多億人民的生活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從21世紀開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國發展的諸多階段性特徵,都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的特徵。在新的形勢下推進發展和改革,必須深刻認識和准確把握這些階段性特徵。

上述情況也說明,從大的發展階段看,我國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這個大的發展戰略中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從根本上說,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深刻認識這一點,對於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從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階段上對中國國情所做的全局性、總體性判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從中國實際出發,首先是從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

所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簡要地說,就是社會主義的不發達階段。我國是在生產力非常落後的條件下進入社會主義的,必然要經歷相當長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發達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從20世紀中葉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至少100年時間,都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在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家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但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不發達的狀態,仍然帶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明顯特徵。主要表現在:

第一,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尚未完成,總體判斷,還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在經濟上包括雙重的任務:既要推進常規的工業化,又要迎頭趕上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潮流。現在,我國產業結構落後,增長方式粗放,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和整個農村經濟還是初步的,在工業生產、流通和其他社會經濟生活的諸多方面仍然有大量的落後設備在使用著。科學技術水平、國民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第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很不平衡。雖然國家在促進協調發展方面採取了許多政策措施,但是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根本扭轉。從抑制差距擴大到逐步縮小差距,還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發展不平衡的矛盾還會長期存在。

第三,城鄉二元經濟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城鎮化進程加快,2006年城鎮化率達到43.9%。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2020年可望達到60%左右,屆時將會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仍然明顯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目前世界城市化率已經超過50%,發達國家一般都在80%以上。據預測,2030年世界城市化率將超過60%。

第四,我國經濟總量雖然已經升至世界第四,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2000美元,仍居世界後列,屬於下中等收入國家。總量大表明國家有比較大的經濟實力,人均少表明還是一個比較窮的國家。生產力的落後狀況,從根本上決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福利的限度。

生產力的落後狀況,也從根本上決定了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偉大的創舉,但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實踐還是很初步的,還需要繼續在探索中前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僅需要繼續消除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而且愈往前發展愈要注意解決市場經濟體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問題。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是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建立之後,仍然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和加強制度建設,逐步找到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以及適應經濟基礎變化要求的上層建築的具體形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總結歷史經驗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黨的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問題,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強調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問題,並且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著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黨的十七大之所以重申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之所以在闡述重大問題時再三強調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這是因為,認清當前我國社會所處的歷史階段,是正確提出和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關鍵,是推進改革和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回顧歷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嚴重失誤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於提出的一些任務和政策,包括一些制度安排和發展目標,脫離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改革開放以來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糾正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對不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求的制度和體制進行了帶有根本性的改革,對發展目標和步驟進行了戰略性的調整;同時堅決抵制了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錯誤主張,保證了改革的正確方向。在新的發展階段,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必須對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有統一認識和准確把握。

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全面理解和正確處理「一個中心」和「兩個基本點」的關系。既然我國社會主義之所以叫做初級階段,最根本的原因是生產力不發達,因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社會主要矛盾,那麼,就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也是現代化建設最重要的政治保證。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以,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任何時候都決不能動搖。」30年來的實踐反復證明了這種「統一」的極端重要性,如果不注重這種「統一」,只強調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另外的方面,就會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需要繼續奮斗十幾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繼續奮斗幾十年,任重而道遠。至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則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我們已經取得的成績是偉大的,但前頭的路更長。在發展和改革取得歷史性進展的條件下,在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今天,叫好之聲不絕於耳,但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到前途的漫長和任務的艱巨,居安思危,克服盲目樂觀情緒,戒驕戒躁,扎扎實實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這也是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深刻用意。



人類社會是一種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關於社會發展的階段性劃分,是馬克思主義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之一。恩格斯說得好:「我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對包含著一連串互相銜接的階段的發展過程的闡明。」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處於基礎性的位置。

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發展進程中必然還要經歷若干具體的發展階段,不同時期會顯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徵。這種動態的發展過程,是由量變積累引起部分的質變,在新的基礎上再由新的量變積累引起新的部分質變的過程,這也就是社會主義從不發達走向發達、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不清醒認識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就不可能從全局上和總體上把握中國實際,就會看不清大的方向;看不到發展的具體的階段性變化,就有可能使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全局性和總體性判斷流於空泛,大的發展方略也難以貫徹落實。只有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大的發展階段,又認真分析不同時期具體的階段性特徵,才能正確判斷我國社會發展的主流和方向,並據以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和政策。關於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部署,關於用20年時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決策,都是創造性地進行社會發展階段性劃分的典範。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並且採取了一系列相應的方針政策,這些都是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適應我國發展的階段性變化所作出的正確決策。黨的十七大報告全面分析了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進一步豐富了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認識,豐富了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從而也就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根據這種正確認識所制定的方略,必將引導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走向新的勝利

閱讀全文

與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