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美國經濟形成了什麼新的發展模式

美國經濟形成了什麼新的發展模式

發布時間:2020-12-07 18:05:32

❶ 美國在東亞經濟,特別是中國和日本經濟發展中發揮什麼作用

【內容提要】經濟模式是世界經齊學所研究的重要課題,公司治理模式又是當今學術界的熱點問題。經濟模式是以經濟發展為核心,基於一定的環境條件和文化傳統而形成的經濟運行的相對定式。本文對經濟模式進行了界定,論述了當今世界上最主要的三種經濟模式的不同特點,並從政府和企業兩個方面對這三大模式進行比較研究。這對建立中國式市場經濟運行模式具有重要的啟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企業行為理性化。【關鍵詞】經濟模式/三大模式特點/企業理性化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某一經濟運行主體如果在一定時間,並在國際經濟領域能夠取得突出的經濟成就,占據顯赫的競爭地位,其發展方法就必然引起人們的重視,措致處於競爭弱勢各個不同的主體,予以研究甚至學習模仿。如戰後,日本、德國的迅猛發展,導致人們對於日本、德國模式的重視。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因為學習日本模式並取得成功,並統稱為東亞模式。歐洲的一些國家因為崇尚德國模式而紛紛要求加入歐洲經濟聯合矩陣。20世紀90年代,美國取得「新經濟」創記錄的繁榮,美國模式再度受到人們的青睞。隨著美國高科技企業進入調整,股票市值大幅度縮水,又出現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造假事件的沖擊,一些人開始懷疑,甚至指責美國模式的弊端。由此引發了學術界關於經濟發展模式優劣之爭。經濟模式作為世界經濟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需要予以重視並加強研究。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確立適宜的發展道路和運行方式。有必要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利用後發優勢,有選擇地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模式中成功的運作方式。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效的,新的發展模式。一、經濟模式概念辨析及層面確定孔夫子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為使我們的研究具有科學性和實效性,我們需要「正名」,即對於文章所探討的概念的本質特點、范圍和層面,進行明確的闡述和規范。1.概念辨析為了清楚地認識和科學地把握經濟模式的本質特徵,我們把與經濟模式概念相近的幾個概念加以分析。(1)經濟制度:又稱「社會經濟結構」,是人類社會發展一定階段上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總和,即一定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例如,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總和。(2)經濟體制:在特定的地理區域內進行決策並執行有關生產、收入和消費決策的一組機制和制度,任何經濟體制都是由決策結構、經營結構和動力結構組成的。[6](3)經濟模型:對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各樣關系進行抽象的、簡化的表達。表達方式可以是一張圖、一個統計表或數學方程式。因為所採用的基本上是數學方法,所以常稱為「經濟數學模型」。(4)經濟模式:各種經濟成份的構成形式和調節經濟運行機制的一定式樣,是撇開經濟活動中的次要因素和細節,對現實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框架和原則所作的抽象;也可以是對國民經濟基本運行規則、增長類型以及主要經濟政策在理論上的一種設計和構造。前者屬於實證研究范疇的經濟模式,後者是規范研究范疇的經濟模式。根據以上定義可以看出,經濟制度決定一國的性質,是社會經濟深層次的東西,與政治關系較為緊密,具有穩定性。因此,西方經濟學家往往把經濟制度看作象太陽系、河流系統、生物系統、機器系統等等一樣的自然物質系統。[1]經濟體制屬於操作層次,是在一定社會制度下,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以及組織、管理、調節國民經濟的體系、方式、方法的總稱。經濟體制受基本經濟制度的決定和制約,是基本經濟制度的具體體現,因不同國情及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而異。經濟模型是用數學方法對經濟現象的解釋。經濟模式是建立在經濟制度基礎之上的,介於經濟體制與經濟模型之間的一種經濟發展定式,經濟模式是一種客觀存在,是對現行經濟進行抽象而得到的比較特色的東西。經濟模式的本質特徵是形成於一定時空之中的,不斷發展變化的,形成鮮明特點的經濟發展方式,常常稱之為經濟發展模式。如國外許多文獻中,經濟發展模式甚至被視為經濟發展道路的同義詞,如developmentmodel,developmentpattern,developmentpath或formofdevelopment,反映一國發展的軌跡。因此,經濟發展模式就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和一定條件下,以經濟增長為前提和基礎的經濟發展基本特點,反映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的經濟發展狀況。經濟發展模式的中心內容就是分析人均gdp的發展趨勢和gnp內部的各種組成部分的發展趨勢之間的關系,及其收入分配關系;經濟發展模式也注重探索市場運作方式和手段;研究政府與企業及市場的關系。2.分類方法根據不同的標准,經濟模式有不同的分類。按經濟制度進行劃分: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和社會主義經濟模式;按地理位置進行劃分:斯堪的納維亞模式和亞洲模式;按制度差別進行劃分:銀行體制和信用體制、個人主義和共產主義、勞動市場調節的聯合方式和非聯合方式等;按經濟發展水平劃分:發達國家市場經濟模式、發展中國家(地區)市場經濟模式和轉軌國家的市場經濟模式。法國人阿爾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主要分為兩種:美國模式和萊茵模式(包括法國、荷蘭甚至日本在內);根據「新制度學派」的觀點,資本主義的模式劃分為:市場導向資本主義、政府導向資本主義和談判或協商資本主義。還有劃分為國家需求管理型、福利國家型、社會市場型、強調公共管理的指示性計劃型和國家發展導向型等等。我們在本文所採用的分類方法,就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三分法。這樣分類研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有利於認識和把握各種模式的特點,形成既定模式的歷史文化原因,針對國際市場狀況而取得的特定功效。3.層面確定模式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范疇,根據作者選擇角度的差別,根據研究對象的狀況,經濟模式往往具有不同層面的具體意義。在經濟學領域,可以指具體企業以及產品,如ge模式、戴爾模式等;也有的指產業或部門以及地區的發展模式,如信息網路模式,矽谷模式等等;還有的指國家、地區或者合作體模式,如美國模式、東亞模式、萊茵模式等等;還有更廣泛地從經濟制度層面來論述模式的,如資本主義模式等等。關於經濟發展模式,我們認為:首先是對於經濟運行實踐中,取得顯著經濟績效的主體的成功運作方式的總結。市場經濟發展歷史表明,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總是在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中,取得了突出的競爭力後,其模式才引起重視和模仿,也正是為了有效地提升國際競爭力,我們才重視研究、總結各個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次,既然是模式,勢必要著眼經濟發展中已經成型的一些特點和方法,表現為一定的發展定式,具有相對穩定性。但是,經濟發展模式最本質特點則是其動態性特點,它是對經濟發展有效方式的總結,並且要對現行的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具有示範和推動作用,如果不從發展的動態角度予以研究,模式趨於剛性,或者僵化,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再次,經濟發展模式主要的是一個經濟學范疇,它是對於經濟過程某一主體成功運作方式的總結,但是該主體的構成,背後是人的設計和推導,任何一個經濟模式都深深地打上文化的印記,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經濟表現,只有把它放在特定的歷史文化的背景中分析,才能夠透視該模式的本質特點和深層結構。最後,經濟發展模式是一個比較的范疇,無論是處於同樣的經濟制度下,還是立足不同的制度背景,通過比較,才能更加顯示出該模式的本質特徵。當前,我們把經濟發展模式都置於開放的全球經濟的狀態下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其在全球市場經濟運行過程的成功方法,以便於我們在市場運行和國際競爭中,擇優借鑒。我們在本文所使用的經濟模式,主要是以國家宏觀層面為主體內容,也包含著國家關系方面的區域合作體。從這個角度出發,德國模式,也可稱為萊茵模式,擴展出來,也可以指以德國發展模式為核心的歐盟模式。二、三大經濟模式的比較當今的多極世界中有美國、日本、歐洲三大經濟為中心,它們的經濟模式有較強的代表性。其中歐洲的發展已經有以德國經濟為師的趨勢,德國模式已經明顯地成為新歐洲的典範。本文將德國模式作為歐洲的代表。1.三大模式的不同特點美國模式是商品經濟發展模式的總結。有利於投資、高效和生產力與經濟的發展,它起源於英國,在美國達到頂峰。英國著名經濟學家戴維·柯茨認為:[4]這種模式中「積累的決策權主要在私人公司,它們可以自由地最大限度地追求短期利潤目標,通過金融市場獲得資本;勞動者只能享有有限的和法律明文規定的勞動所得和社會權利;人們對社會政治和道德的總體認識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美國模式的主要優點有:彈性很強的勞動力和產品市場,低稅,激烈的競爭和股東資本主義——股東對管理者施加壓力,要求使他們利潤最大化。缺點:收入差距懸殊,低福利救濟,「公共物品」——例如初籌、中等教育——質量差,公共服務與其社會財富不成比例,低投資率和很低的儲蓄率。這種模式又被稱為「盎格魯-薩克遜」資本主義或「自由資本主義」模式。日本模式是20世紀60-70年代形成的,取得了震憾歐美的「世界奇跡」。日本模式的主要特點:第一,核心是「追趕」歐美,成為重工業化的先進工業國。第二,關鍵是「後發效益」。第三,加強政府幹預。第四,引進技術。第五,出口主導、「貿易立國」。第六,實行統制金融。戴維·柯茨認為:日本模式在「積累決策方面依靠私人公司,但決策最終採用與否,還必須要同公共機構進行緊密磋商之後才能決定下來,並且政府部門和銀行在決策過程中起著間接的影響作用;傾向於削弱勞工的政治和社會權力,但對勞資關系的形式留有餘地,主張通過公司的福利措施將勞工和私人公司的關系融洽起來;主流文化在內容上似乎是保守主義與國家主義」;日本政府具有遠見的指導,日本企業與政府密切合作,日本銀行與公司交叉持股,日本的股民力量相對較弱。日本模式曾經是「追趕型現代化」取得成功的經濟模式,優點有:終身僱傭制促進了忠誠和高熟練度;公共服務(尤其是教育)質量高;銀行與其他工商業企業關系密切;公司交叉持股使管理者受到保護,免遭失去耐心的股東影響,從而使之得以對投資採取長期觀點。缺點:受到保護、沒有完全暴露在市場力量之下的公司受到的促使其高效率地利用資本的壓力很小。這種模式又被稱為政府導向資本主義、「亞洲資本主義」或「開發政府」。德國是所有發達國家中公開宜稱實行「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的國家,主要特徵是銀行和公司間關系密切,銀行以股東和放款人的雙重身份對公司實行監督。德國模式追求的是三個目標:創造高利潤、利益分配平衡和較高的收入水平。戴維·柯茨認為:在這種模式下,「國家對資本的積累的直接干預程度可能比較小,但政治體制嚴格地確立了一整套勞工權利和福利措施,使得有組織的勞工擁有了一個頗有影響的市場和直接參與勞資談判的能力;主流文化是社會民主和基督教民主」[4]。德國模式的優點是:出色的教育和培訓;慷慨的福利國家和工資差距較小,培養了社會的和諧;公司和銀行的密切關系助長了高投資。缺點:勞務市場和產品市場的限制較多,權利過大的工會、高稅率、過分慷慨的失業救濟和對勞動力市場及產品市場的廣泛限制等導致了失業率居高不下。這種模式又被稱為談判或協商資本主義「歐洲福利資本主義」,甚至是「萊茵模式」。2.三大經濟模式比較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經濟學探討的永恆課題之一,三大經濟模式對政府作為一個經濟因素有不同的態度。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是市場供給和市場需求的主體,其發展水平可以作為一國經濟發展的衡量標准,因而在經濟模式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所以應從政府和企業兩個方面對這三大模式進行比較。第一,三大經濟模式中的政府因素:美國模式強調個人成功和短期金融利益,其市場模式就是自由開放;日本模式和德國模式強調集體成功與長期利益,其模式就是政府幹預。美國模式中,美國政府對市場干預手段是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進行間接調控。政府在決定資本和勞動相互作用方式上僅起到極其有限的作用:政府的任務是創造優良的貨幣,防止壟斷扭曲要素市場、產品市場和危及自由開放的貿易,從而保證和便於市場充分發揮其功能;此外,政府的經濟行為還包括提供公共產品(比如防務和社會基礎設施);政府(尤其在聯邦水平上)對消費品製造業的政策帶有濃重的自由主義思想,長期以來一直而且將繼續是在有限的范圍內,以塑造市場為中心。德國模式實質是國家調節下的市場經濟模式,政府採取直接干預(對價格形成控制、各項政策規定和參與企業投資等)和間接干預兩種手段調節市場運行中的偏差。作為後工業化國家(這里指19世紀英國和美國之後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德國政府充當經濟現代化的實施者:德國政府在「推行各階級合作主義模式的勞工法則中起了重要作用,實行了積極的勞動力市場和福利政策;德國政府以一系列關鍵方式直接影響了當地的產業積累率」。但德國政府在經濟中公共部門的介入和指導沒有日本那麼廣泛。戰後日本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國家計劃和指導所發揮的開發性作用。關於日本模式中的「開發政府」理論是指日本是一個建立在國家官僚和私人企業、產業界緊密細致合作關系之上的,是「國家指導的高速增長體系」。日本通產省及其作用是日本模式的鮮明特色和創舉,政府通過產業政策和經濟計劃指導經濟活動。特別是對企業決策進行強有力的干預和誘導,依靠財政、金融、稅收等經濟杠桿對經濟活動進行宏觀間接有效的調控,並一直管到微觀,落實到企業。總之,戰後各國政府幹預經濟的活動不僅是種類和效果不同,實際上就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隨著時間流逝也有所不同:現在各國所實行的政策重點之間的差別與五六十年代已有了很大的不同,都在不斷地總結和學習其他模式的有效方式,調整和改革經濟發展模式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第二,三大經濟模式中的企業因素。美國模式中企業格局是:核心500家大公司,周圍是一大批中型企業,邊緣是數以萬計的小企業。私營工商企業是市場活動的主體。企業制度的典型是公司制。大公司依靠龐大多變的證券市場生存;由於股東對公司管理層施壓,要求利潤最大化,因而也有人稱之為「股東資本主義」;強調個人作用,贊揚企業家的主動和創新精神;認為企業中股東出錢,企業家和經理出腦力,工人出勞力,三者平等結合,其中股東在企業管理方面有較大發言權,執行業務的經理績效最為關鍵,以追求利潤為目標。經營管理人員年薪視利潤的多少而定。企業籌措資金的法,不外是靠自身積累,向銀行貸款,向社會發行股票、債券集資等三種方式。美國企業籌措資金,比較側重於發行股票、債券方式。美國模式中金融市場發育比較成熟,大多數居民手中都握有公司的股票債券,表現出較強的風險意識,追求獲得豐厚的分紅收益。美國證券公司種類很多,股票價格的升降,反映企業經營的好壞,推動企業必須講究經濟效益。日本模式中日本企業形成以大企業(母企業)為頂點,中堅企業(一般為子企業)為骨幹,廣大中小企業為基礎的「垂直型」企業群體結構。公司和銀行集團關系緊密,通過復雜的互相持股網聯系在一起;由於銀行和其它工商企業關系密切,公司管理者受到保護,從而使之能夠不受股東影響進行長線投資;日本模式側重企業的利益,它的主要目標是最大限度地佔有市場份額和獲得盡量多的利潤;日本企業強調集體作用,集體決策,一般先由下而上提出經營管理中的問題,然後請有關人員參加討論,再由領導層集體做出決策,不強調個人的作用;提倡大家庭情感,勞資協調矛盾,工會不起作用,不允許獨立活動,也無全國性統一工會組織。在日本企業股東只提供資本,董事會作用不大,實際管理公司者為經理階層,因此有人稱日本為法人資本主義。日本企業籌集資金,主要依靠儲蓄和銀行,據有關資料統計,戰後日本企業資金籌措大約有60%以上是商業銀行提供,25%產生於利潤留存及資產折舊,只有10%-12%來自於股票和債券的發行。企業不急於追求短期利潤而著眼於長期佔有市場份額。日本公司之間競爭激烈,同時它們之間也很重視合作關系,尤其在國際市場上是「競爭加合作」關系。日本企業集團內部結構嚴密,大致包括綜合商社—銀行—生產廠家三部分,也就是說集信息、銷售、資金周轉和生產開發為一體。德國模式中企業組織的法律形式主要有三類:個人業主制企業、合夥制企業和公司制企業。公司的股權結構主要以法人持股為主。公司實行共同決策制度,吸收工人參與經營管理。德國與日本同樣重視儲蓄,企業普遍實行監事會制度,其職權是:選舉董事會成員、決定企業方針、投資方向,審查預決算、討論工資制度;銀行在吸收居民存款和對企業放款中起關鍵作用,而對股票、債券市場、社會集資方面比較薄弱。德國銀行對企業大力支持。作為中央銀行的德意志聯邦銀行的獨立性很強、執行嚴格的貨幣政策和監督商業銀行的業務。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製造部門經歷了空前的失業水平和低效益狀態,在90年代的後5年gdp增長維持在每年2%的水平;日本企業在遭遇1990年東京股市崩潰後增勢也不好,事實證明「日本企業系統」模式沒有很強的適用性。同樣,美國企業管理模式也是同本國內完善的市場機制和完備的市場體系分不開的。詳情

❷ 在世界近代化、現代化的進程中,曾產生過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請回答下列問題: (1)請以美國為例,說明發

(1)從羅斯福新政開始,美國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二戰後,這種政策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採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復甦和發展。
(2)蘇聯的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學認識,只是小修小補,導致改革失敗;戈爾巴喬夫改革放棄了社會主義原則和黨的領導,導致蘇聯解體和社會性質的劇變,嚴重破壞了經濟建設的發展。中國實行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帶來了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繁榮。
(3)應該實行「自由放任」與國家干預相結合(市場與計劃相結合)的經濟政策;經濟發展模式必須因時而變(與時俱進);任何一種經濟發展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適用對象和背景;改革應該摸索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計劃與市場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❸ 美國經濟起博器中國改革新模式講的是什麼

講的是關於傳銷的東西。

《美國經濟起博器中國改革新模式》這個視頻是不明組織東拼西湊個人製作的,沒有台標,不是來自於權威報道,,裡面的內容完全是胡編亂造。該視頻畫面是一個大雜燴,剪切自紀錄片《美國:我們的故事》、《公司的力量》、《故宮》等大型紀錄片。

(3)美國經濟形成了什麼新的發展模式擴展閱讀

客觀地說,如果對中國過去30年時間,使一個判斷,它確實處在發展的過程中自己獨特的模式之一。這個模型是從公路走西方工業化國家的老將不同,也不同於二戰,韓國等之後日本採取的路徑不同。

當然,相比起來,「中國模式」與日本或韓國的模式,比同西方模式更加相似,但它們不能等同。此外,「中國模式」是從蘇聯和東歐的冷戰結束前的發展模式不同。

❹ 請問盎格魯—撒克遜經濟發展模式是怎樣的模式啊

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模式又稱「新美國模式」,是指80年代裡根和撒切爾夫人發動新保守主義革命後發展起來的經濟模式;「萊茵模式」是指萊茵河流經的國家,即瑞士、德國、荷蘭等西歐國家,也包括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所奉行的經濟模式。歐元區的國家屬於這個模式的范疇。

英國的撒切爾夫人信奉貨幣主義理論,她在1979年上台後開始大刀闊斧的放鬆管制改革。她將國有企業私有化,打擊工會力量,對內推行自由市場,對外採取自由貿易,並實行資本的自由流動。這些措施重振了英國經濟,使其GDP增長率從70年代的1.9%提高至80年代的2.6%。經濟增長延續到了90年代和21世紀的頭十年。

里根1980年入主白宮時,他也抱有和撒切爾夫人同樣的理念。他弱化了工會力量,解除市場管制,信奉自由貿易。並在電信業放鬆管制、引入競爭,引發了有益的改革和創新。事實上,沒有管制的放鬆,就沒有互聯網的產生。

「新美國模式」和「萊茵模式」的差別,可以從宏觀經濟、中觀經濟和微觀經濟三個方面分析。從宏觀經濟看,美國賦稅水平低,歐洲賦稅水平高(兩者的稅收收入大約各佔GNP的30%和40%);從中觀經濟看,兩種模式對企業的投資方式不同,美國企業主要是金融市場融資(約佔80%),歐洲企業主要是通過銀行貸款(約佔60%—65%);從微觀經濟看,企業的領導方式不同,美國是股東領導企業,歐洲則是合作管理制。「新美國模式」體現了新保守主義所倡導放棄管制、削弱國家作用的所謂「國家最小化,市場最大化」原則,「萊茵模式」則是社會民主主義思潮的產物,德國奉行的社會市場經濟是「萊茵模式」的典型。

❺ 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請問下半句「美國經濟從此進入了一種壟斷組織與國家政權相結

在羅斯福新政之前,資本競爭的後果是資本家在某一行業一家獨大,一手遮天,沒有競爭對手,造成惡性循環,貧富差距過大,羅新政就是用國家立法的方法打破這種壟斷。壟斷組織就是在某一行業占據主導地位的組織

❻ 美國和前蘇聯經濟立法的模式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各是什麼

你說的是不是美蘇冷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蘇聯、中國和英國等國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結成世界反法西斯聯盟。二戰結束不久,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冷戰政策。赫魯曉夫上台以後,提出同美國平起平坐、實現美蘇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戰略。隨著蘇聯經濟、軍事實力進一步增強,從50年代後期起,美蘇爭霸的格局逐漸形成。美蘇爭霸分為三個階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蘇爭霸的第一階段。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既有緩和又有爭奪。

在緩和方面:1955年,蘇聯主動與西方國家合作,簽訂了對奧和約,解決了二次大戰的一大遺留問題。同年,蘇聯同聯邦德國建立外交關系。1959年赫魯曉夫訪問美國,美蘇首腦戴維營會議是蘇聯推行美蘇合作外交戰略的重大行動,美國實際上承認蘇聯是超級大國這一事實。

在緊張方面:1961年蘇聯修築「柏林牆」,封鎖了東西柏林邊界,使美蘇關系更加緊張。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表明蘇聯開始走上同美國進行全球爭奪的道路,同時也表明當時的戰略優勢仍然在美國方面。

這一時期,蘇聯還對中國推行霸權主義,企圖控制中國,使得中蘇關系惡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蘇爭霸的第二階段。其特點是蘇聯處於攻勢,美國轉攻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蘇聯的經濟實力同美國的差距大為縮短,1975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上升,相當於美國的80%。蘇聯在軍備方面趕上了美國,蘇聯的戰略導彈至1975年已達2402枚,超過美國40%,1979年蘇聯在戰略核力量上的開支幾乎為美國的3倍。蘇聯大力增強常規軍事力量。1978年,美軍210萬人,蘇軍440萬人,美軍擁有坦克10500輛,蘇軍擁有坦克50000輛。這一時期蘇聯推行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積極進攻戰略。美蘇爭霸的重點在歐洲,美蘇在歐洲都集結了重兵,處於兩軍對峙的僵持狀態。蘇聯一方面對歐洲以「緩和」戰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緊在歐洲以外的地區擴張。1979年入侵阿富汗,標志著蘇聯霸權主義政策發展到了頂點。

這一時期的美國,由於受經濟危機的沖擊,經濟增長趨於緩慢,侵越戰爭受到嚴重挫折,軍事力量被蘇聯趕上,美國在美蘇爭霸中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1969年後的尼克松主義,調整全球軍事部署,收縮亞洲兵力,1973年從越南撤軍,1979年同中國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蘇爭霸的第三階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國總統以後,開始對蘇聯採取強硬態度,遏制蘇聯在全球的擴張勢力。在核戰略和核軍備方面,美國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通過以高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軍備競賽,從而拖垮經濟力量相對落後的蘇聯。在爭奪第三世界方面,美國立足於在軍事上打小規模的局部戰爭,打擊親蘇政權。

蘇聯由於國內經濟發展緩慢,在與美國的爭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執政後,開始放棄爭奪軍事優勢的作法,轉為裁減軍備,從對外擴張轉向全面收縮。1991年12月底,蘇聯解體,美蘇冷戰爭霸的局面結束。

(一)美蘇從冷戰到爭霸

1.1917年11月7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美國直到1933年才承認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元旦,美、蘇、中、英等26個國家共同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共同作戰,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這說明,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能夠結成聯盟。但是,戰爭結束後,美蘇聯盟破裂,轉變為冷戰和爭霸。

2.二戰結束以後,美國成為世界經濟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推行全球擴張政策。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既是美國在全世界擴張勢力的宣言書,也是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發動全面冷戰的宣言書,又是冷戰全面開始的標志。美蘇冷戰,使美蘇由盟友變成了敵人。美蘇冷戰,在意識形態上尖銳對立;在經濟上互相封鎖;在軍事上,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1955年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使美蘇在冷戰中形成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對峙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3.50年代中期,美蘇兩國和國際關系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上台以後,開始對蘇聯的內外政策進行調整。1956年召開了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把「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的三和路線作為蘇聯對外政策的基本策略,以緩和美蘇緊張關系,尋求美蘇共處合作,平起平坐,共同來主宰世界事務。美蘇經濟軍事實力差距縮小,社會主義陣營的發展和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都使美蘇關系發生了有利於蘇聯的變化,有利於蘇聯推行霸權主義。但是,美國仍然是世界頭號經濟、軍事和科技強國,美國推行稱霸世界的戰略使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愈演愈烈。50年代後期,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格局逐漸形成。

4.美蘇冷戰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產階級陣營的對抗;美蘇爭霸是爭奪世界霸權的沖突,它超過了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美蘇冷戰是除戰爭以外的敵對和對抗行動;美蘇爭霸則是既有和平方式的對抗,也有局部戰爭,如美軍侵略越南和蘇軍入侵阿富汗的戰爭。美蘇冷戰和爭霸在形式上有相同之處。在實質和結果上是一致的。

(二)美蘇爭霸的特點和實質

美蘇爭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歷史的原因,更有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經濟競爭、軍備競賽、控制盟國和戰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

1.在意識形態領域和社會制度方面,蘇聯要把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把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制度推廣到全世界。美國要把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把美國式的資本主義制度推行到全世界。美蘇雙方都宣稱要最終消滅對方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實現本國堅持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這是典型的冷戰思維方式,完全違背人類社會形態多樣型存在與共同發展的規律。

2.經濟實力的競爭。戰後,美國由戰時經濟轉向和平經濟,對歐洲實行馬歇爾計劃,復興歐洲經濟,並企圖控制西歐。戰後從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推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促使經濟進入一個相對穩定和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是,資本主義固有的基本矛盾並沒有解決,到70年代後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相繼陷入「滯脹」狀態,美國由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變成最大的債務國。1948年,美國工業生產總值占資本主義的54.6%,到1970年只佔37.8%。但是,美國仍然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

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家和人民的財產約有30%被破壞,損失慘重。從1946年起,蘇聯開始實行第四個五年計劃,在短短的時間內取得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巨大成就。但是,蘇聯也存在不少問題,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日益顯著,阻礙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現代社會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經濟實力的競爭起決定作用,蘇聯在綜合經濟實力與總體科技能力方面落後於美國,這是蘇聯在美蘇爭霸中失敗的根本原因。

3.軍備競賽方面,戰後,美國擁有世界上武器裝備最先進的強大軍隊,並且壟斷原子彈。到70年代,蘇聯在常規軍備和核軍備,特別是戰略核武器的數量方面趕上並超過美國,這使蘇聯在與美國的爭霸中轉入戰略攻勢,迫使美國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

美蘇爭霸的重點是歐洲,雙方在歐洲都集結了重兵,處於兩軍對壘的僵持狀態。但是,美蘇雙方都沒有在歐洲發動戰爭。美蘇還在全球爭奪戰略要地和海洋霸權,控制盟國,打擊對方的盟國。美蘇企圖控制世界各國,但是,第三世界的崛起,打破了美蘇爭霸的局面。各國人民是世界的主人,美蘇爭霸既損害了本國人民的利益,又違背了世界和平與進步的潮流。

80年代初,美國為了遏制蘇聯全球性進攻的勢頭,既打擊親蘇勢力,更提出「戰略防禦計劃」,實際上是實施戰略進攻,以「星球大戰」提高美國的核威懾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蘇聯的戰略攻勢。

從70年代中期起,蘇聯的國民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下降和陷於停滯。1987年,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落後於日本,與美國的差距實際上拉開了。蘇聯強大的軍事力量缺乏雄厚的經濟實力,被迫放棄對美國的戰略進攻,轉向全面收縮,放鬆了對東歐等地區的控制,並最終退出。蘇聯在軍備競賽中最終敗於美國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科技實力落後於美國。

4.美蘇爭霸,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各方面都發生沖突。美蘇爭霸的實質,是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同美國要稱霸世界。美蘇爭奪世界霸權,推行強權政治。美蘇冷戰爭霸,違背社會發展趨勢,反其道而行之,必然被歷史發展的潮流所拋棄。

(三)中國與美蘇冷戰爭霸的關系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蘇聯和歐亞各人民民主國家先後與新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並在各方面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地跨歐亞的社會主義陣營形成。當時,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個陣營對峙,形勢嚴峻,進行著針鋒相對的斗爭。美國不甘心在中國的失敗,拒不承認新中國,在政治上孤立中國,在經濟上封鎖中國,在軍事上威脅中國。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採取了向蘇聯「一邊倒」』的方針。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確立了中蘇之間的同盟關系。50年代初期中蘇友好關系的基礎是兩國在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方面存在共同點,同時,兩國在國際上有共同的對手美國。

50年代中期以來,蘇聯逐漸推行霸權主義政策,企圖把中國納入與美國爭霸的軌道,控制中國的內政外交。如1958年蘇聯要求在中國建立長波電台和聯合艦隊;1960年,蘇聯片面撤走在華的全部專家,撕毀了243個合同書,廢除科技合作項目257個,給中國經濟建設造成巨大損失。同年,蘇聯在新疆挑起邊境沖突事件,中蘇關系惡化。1969年,蘇軍挑起珍寶島武裝沖突。蘇聯在中國邊境增兵百萬,威脅中國的安全。中國開始把蘇聯稱為「社會帝國主義」國家,並且把蘇聯做為頭號敵人,與蘇聯霸權主義進行斗爭。

這一時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同中國處於敵對狀態。中國在國際關繫上經受了嚴峻的考驗。

70年代初,美國在同蘇聯的爭霸中轉入戰略防禦。為了扭轉同蘇聯爭霸的不利局面,美國提出了「尼克松主義」,轉而同中國改善關系。中國為了抵抗蘇聯的壓力,也需改善同美國的關系。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發表《上海公報》,兩國關系開始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

80年代,蘇聯在美蘇爭霸中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進行全面收縮。在這種情況下,中蘇關系開始緩和。1989年5月,戈爾巴喬夫訪華,中蘇關系實現正常化。

中、蘇、美三國關系隨著美蘇爭霸局勢的變化而變化,中、美、蘇關系惡化時,給三國都帶來了損害。中國與美國和蘇聯的關系,從美蘇方面來說,都是在戰略進攻時要控制或顛覆中國政權,而在戰略防禦時又打「中國牌」。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進行反對霸權主義的斗爭,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越來越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

(四)美蘇爭霸的歷史思考

美蘇冷戰爭霸四十多年,對戰後國際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多方面的歷史教訓值得我們思考。

1.人類社會必須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戰後,美國推行稱霸全球的政策;蘇聯推行霸權主義和實行大國沙文主義。美蘇爭霸是世界不得安寧的根源,美蘇爭霸的歷史教訓沉痛;世界人民必須永遠堅持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2.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必然是損人又害己。美蘇爭霸,進行軍備競賽,投入巨額軍費開支。1970年,蘇聯軍費的絕對額首次趕上美國。1977年,蘇朕軍費的絕對額為1300億美元,同年美國是113O億美元。美蘇巨額軍費開支,不利於內經濟的發展。1980年,美國國債高達2600億美元;蘇聯經濟形勢的惡化是其解體的主要原因之一。

3.美蘇爭霸,使人類處於核大戰的威脅之下。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幾乎導致了美蘇核大戰。美蘇兩國的核武器能把人類毀滅數十次。但是,另一方面,美蘇冷戰爭霸,兩極格局對峙近半個世紀,並沒有爆發世界大戰和核大戰,這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科技顯示出的巨大威力,特別是在當代高科技條件下如果發生核大戰,不可能有勝利者,只有交戰的雙方甚至整個人類的毀滅。這使美蘇雙方都不敢輕意發動世界大戰和核大戰,只能實行核威懾。世界人民,包括美蘇兩國人民都熱愛和平,反對戰爭,也使美蘇不可能發動世界大戰和核大戰。

4.美蘇爭霸,都企圖把自己國家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及其價值觀念強加到別國社會之上,並要推廣到全世界。這是以錯誤的思維方式和方法來處理國家國際間的關系。我們必須認識並承認世界社會的多樣性,統一性,尊重各國人民根據國情來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

90年代初,美蘇爭霸的局面結束,世界格局出現了多極化趨勢。正在形成的多極化世界格局,是開放型的世界戰略格局,較之美蘇爭霸的格局,是歷史的進步,它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❼ 美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什麼

現代市場經濟

❽ 美國羅斯福新政開辟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新模式」。這種「新模式」就是 [ ] A.國家

從實質上看,羅斯福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調整,推動了生產力的恢專復,體現了屬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但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從現實影響上看,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緩和了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從深遠影響看,開創了美國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二戰後的歐美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通過羅斯福新政,美國的壟斷資本主義迅速地、大規模地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已成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家了。

❾ 促進冷戰後美國新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促進冷戰後美國新復經濟發展的主要因制素有新技術革命、經濟全球化、自由市場經濟模式。
冷戰後,美國經濟進入「新經濟」、「新模式」、「新範例」時代。促進這一時期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一是新技術革命,或者說知識經濟。這一時期,由於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美國的部分產品中,知識和技術增長已經占生產率增長要素的80%左右;二是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各國尤其重要貿易大國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而貿易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三是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在該模式下,企業至上的政府觀念、對金融市場和股東價值的腔調等優點凸顯,釋放了企業活力。加之國內提倡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雖然這種消費模式有一定爭議,但毫無疑問其釋放了更大的內需,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❿ 美國經濟與中國經濟區別

1、經來濟體制不同

中國經濟在所有制結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份和集體成份,而且公有制形式可以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都可以大膽利用。

美國的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

2、本質不同

美國經濟是國家的經濟支撐民眾,中國的經濟是人民經濟支撐國家從本質上有著截然相反的差別。

3、發展程度不同

中國當前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佔全球的經濟份額不斷擴大,與美國的GDP規模差距不斷縮窄,但仍未改變「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的基本現狀。

與美國經濟形成了什麼新的發展模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