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戰~二戰分別對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樓上的,人家問的是一戰二戰對經濟的影響,不是經濟危機對二戰的影響......
一戰後,全世界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德奧幾乎被肢解,美國想要世界霸權,法國想要歐陸霸權,英國想要殖民霸權,日本想要獨佔中國,而我們中國作為戰勝國卻毫無主權可言,但最後的結果是:美國是最大贏家,發展成了資本主義第一強國,世界的經濟重心開始向美國偏移,但歐洲仍然是當時世界的經濟中心。日本想要獨佔中國,結果最後成了列強瓜分中國,日本的利益沒有得到,這位日後太平洋戰爭的發動埋下了伏筆。同時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建立了。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危機席捲全球,美、英、法等國通過改革和新政度過了經濟危機,而德國、義大利、日本、西班牙等建立了法西斯政權,尤其是德日,階級仇民族恨,證明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不適用的,並最終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後,成立了雅爾塔體系,歐洲,亞洲,非洲都遭到了戰火的重創,美國損失相對較小,再加上美國在戰爭初期沒有直接參戰,靠向各國販賣軍火大發橫財,戰後又執行「馬歇爾計劃」,無私的援助歐亞諸國,使得美國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一經濟體,且國力遠在其他國家之上。不久之後,蘇聯解體,美國一家獨大,逐漸形成了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體系,並且出現了一超多強的多極化格局。現在的經濟體系就是全球化,一體化,這也是未來的發展潮流。
㈡ 根據材料概述一戰後美國經濟繁榮的原因及影響
一、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橫財,擴張了經濟實力。 戰爭初期,美國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利用交戰雙方對軍需物資的大量需求,充當雙方的兵工廠,迅速擴大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此外,美國還在戰爭期間對英法貸款,並乘歐洲交戰國在世界市場上競爭力減弱的良機,擴大工農業生產,進行商品輸出。戰爭結束時,美國已從戰前一個資本輸入國變為資本輸出國,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到1924年,美國掌握的黃金總額已達世界黃金儲存量的1/2,控制了國際金融市場,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國移到了美國。這就大大加強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地位,為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迅速發展生產提供了雄厚的資金,從而為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 二、技術革命是「繁榮」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忙於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1917年4月參戰後又忙於戰爭,所以無暇顧及陳舊生產設備的更新,生產技術比較落後。戰爭結束後,美國靠在戰爭中積累下來的雄厚資金,並隨著一些新技術的突破,出現了一個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以及採用新技術的熱潮。與此同時,美國還大力推行「工業生產合理化運動」。當時,運動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泰羅制和福特製。早在19世紀80至90年代,年輕的工程師弗雷德里克·W·泰羅就著手研究工廠的科學管理,並發展成為一種理論。在這個理論成熟後的20世紀20年代初期,工商企業中幾乎每一個部門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科學管理。所謂福特製,即採用裝配線作業或流水線作業技術。這種技術先是在福特汽車公司採用,由於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所以在20年代初期,被應用於許多工業部門。 美國壟斷資產階級還以加強工業部門的科學研究工作來推動經濟的發展。戰後,美國大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機構,1927年據208個公司的報告,它們用於科學研究的經費總數近1200萬美元。工業部門科學研究工作的加強,推動了新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刺激了經濟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憑借其在一戰中擴張起來的經濟實力和歐洲各國戰後經濟尚未恢復之機,以及西歐各國在財政上對美國的依賴,奪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場,實行資本和商品輸出。一戰後,美國以經濟勢力滲透取代了英國在加拿大的優勢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國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並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蓋口號,排擠歐洲國家的資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為美國壟斷資本的主要投資場所。美國對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則以幫助恢復戰爭破壞為名,到處運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這樣,美國的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不增長。 美國在奪取新的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注重擴大國內市場。在20年代,壟斷資產階級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門的擴大廣告宣傳和賒購的辦法來刺激汽車、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 當時,建築、汽車、電氣工業並稱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一戰」中,美國國內建築業近乎停頓。戰後,建築工業迅速發展,產值從1919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1928年的近175億美元。建築工業的發展不僅開辟了就業途徑,而且也促進了與其有關的其他工業的發展。在20年代,汽車工業成長為美國最大的製造業和最大的工業部門,而汽車工業的發展又推動了鋼鐵、石油、化工、公路建設等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電氣工業在20年代也發展很快,同樣促進了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
㈢ 一戰給美國帶來什麼
一戰來」給美國帶來了普遍繁源榮,美國金融業迎來了飛躍性的大發展。美國還借機收回了外國人所有的價值20億多美元的證券,從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美國政府借給協約國的戰債約100億美元,成了20個國家的債主。它還把世界黃金儲備的40%掌握到了手裡。世界經濟並因此形成了以美元為主導的普雷斯頓森林體系。
㈣ 關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首先,美國參戰原因:是因為一戰期間,美國供給協約國各種物資105億美元,貸款100億美元。俄國發生二月革命,俄與德單獨議和,退出戰爭,如果同盟國戰勝協約國,那麼美國100億美元貸款將一筆勾銷,利害攸關,所以不得不參戰。
宣戰:1917年2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齊默曼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於是美國以此為借口,在該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
目的: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提高自身聲望,取代英法在西方世界中的領導地位
在當時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力量已經呈現疲態且對比相當,紅色俄國的妥協使得同盟國方的劣勢消除,但雙方後備力量消耗殆盡,這一點從勝負雙方戰後從美國貸款重建可以確定,陣地戰的前提下任何一方想徹底擊敗另一方的可能性都已經不大,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作為一支新生力量,就成為拔蘿卜的那隻小老鼠,沒有它就拿不下德國從而打敗同盟國,但僅僅有它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只能從一定程度上說美國在一戰中起了重要作用,但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我個人認為是當時號稱歐陸軍事第一的法國,而成就美國一戰威名的兩個國家還應該算上德國,是德法的人員消耗使得美國的四個師得以在歐洲縱橫,就是說,如果美國在開始介入它只起到仆從國的作用,而如果它支持的是同盟國,則協約國很可能失敗,再次印證它不可能是決定的力量,不可能是充分力量,而是在適當的時機內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必要力量
戰後經濟影響:戰後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美國的國外投資從1913年的大約20億美元增加到1930年150億美元,其中30%投放在歐洲。到1919年協約國欠美國債務100億美元,其中英國向美國借了大約40億,法國向美國借了30億,全世界共有20多個國家欠了美國的債務。美國的黃金儲備大為增加,從1913年的7億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億,到1930年再增加到45億,世界黃金儲備量的40%已在美國手裡。英國的黃金儲備量從1913年的2億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億。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轉向紐約,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上升,英鎊地位開始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憑借其在一戰中擴張起來的經濟實力和歐洲各國戰後經濟尚未恢復之機,以及西歐各國在財政上對美國的依賴,奪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場,實行資本和商品輸出。一戰後,美國以經濟勢力滲透取代了英國在加拿大的優勢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國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並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蓋口號,排擠歐洲國家的資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為美國壟斷資本的主要投資場所。美國對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則以幫助恢復戰爭破壞為名,到處運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這樣,美國的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不增長。
美國在奪取新的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注重擴大國內市場。在20年代,壟斷資產階級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門的擴大廣告宣傳和賒購的辦法來刺激汽車、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
當時,建築、汽車、電氣工業並稱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一戰」中,美國國內建築業近乎停頓。戰後,建築工業迅速發展,產值從1919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1928年的近175億美元。建築工業的發展不僅開辟了就業途徑,而且也促進了與其有關的其他工業的發展。在20年代,汽車工業成長為美國最大的製造業和最大的工業部門,而汽車工業的發展又推動了鋼鐵、石油、化工、公路建設等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電氣工業在20年代也發展很快,同樣促進了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
總之,今天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是基於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可以說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實力經濟地位不會發展那麼迅猛快速,冷戰期間的蘇聯也有可能稱霸世界(這其實和中國抗日戰爭一樣,如果沒有抗日戰爭,那麼共產黨很可能被國民黨鏟除,是日本牽制了國民黨,而毛主席在後方猛力發展,才有解放戰爭的逆轉結局)
㈤ 兩次世界大戰 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一戰和二戰可以說來美國源都是最大的贏家,戰爭期間美國向各方賣軍火賣武器,大發戰爭財,戰爭快結束之時稍一出力就左右了勝利的天平。一二戰以後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蘇聯都被打殘了,美國成為了世界第一經濟軍事大國,地位至今無人可以撼動,穩坐全球老大寶座
㈥ 分別歸納美國參加一戰二戰多方面原因及對戰後美國經濟、國際地位產生的影響
美國在一戰中是中立還是參戰、何時參戰、以何種形式參戰,取決於能否保持其「利益線版」。即在戰時權利用戰爭形勢,以中立的地位牟取超額利潤,並趁機向世界擴張;在戰後能收回戰爭貸款,進而以仲裁員身份取得國際事務的支配權。美國參戰的直接原因是保持中立的利益線被突破,於是只能以參戰去獲取中立國不再能有的利益。美國在戰爭初期不參戰是為了同交戰雙方做生意,以大發戰爭財。而在戰爭後期由於各國財政枯竭,此時參戰搶奪戰利品遠比做生意更有利可圖,這是美國最後參戰的根本原因所在。美國參戰時機選擇在戰爭後期,這是由於交戰雙方都已筋疲力盡,美國無論加入哪一方,都有能力幫助夥伴取得勝利。這樣就佔了很大的便宜——可以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調停外交是一戰時期美國對歐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以調停促成妥協,將兩大集團互相對峙和牽制的格局繼續維持到戰後,自身則因勢乘便為稱霸世界鋪平道路。
在德國侵略初期,美國因為戰場遠離本土,所以未及早參戰,而是為盟國准備武器和物質,大發戰爭財。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損失嚴重,加之日本對其利益有所侵犯,歐洲盟國快被希特勒法西斯佔領,美才出來參戰,坐收漁利,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㈦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美國經濟有什麼具體影響
首先,美國參戰原因:是因為一戰期間,美國供給協約國各種物資105億美元,貸款100億美元。俄國發生二月革命,俄與德單獨議和,退出戰爭,如果同盟國戰勝協約國,那麼美國100億美元貸款將一筆勾銷,利害攸關,所以不得不參戰。
宣戰:1917年2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齊默曼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於是美國以此為借口,在該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
目的: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提高自身聲望,取代英法在西方世界中的領導地位
在當時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力量已經呈現疲態且對比相當,紅色俄國的妥協使得同盟國方的劣勢消除,但雙方後備力量消耗殆盡,這一點從勝負雙方戰後從美國貸款重建可以確定,陣地戰的前提下任何一方想徹底擊敗另一方的可能性都已經不大,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作為一支新生力量,就成為拔蘿卜的那隻小老鼠,沒有它就拿不下德國從而打敗同盟國,但僅僅有它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只能從一定程度上說美國在一戰中起了重要作用,但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我個人認為是當時號稱歐陸軍事第一的法國,而成就美國一戰威名的兩個國家還應該算上德國,是德法的人員消耗使得美國的四個師得以在歐洲縱橫,就是說,如果美國在開始介入它只起到仆從國的作用,而如果它支持的是同盟國,則協約國很可能失敗,再次印證它不可能是決定的力量,不可能是充分力量,而是在適當的時機內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必要力量
戰後經濟影響:戰後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美國的國外投資從1913年的大約20億美元增加到1930年150億美元,其中30%投放在歐洲。到1919年協約國欠美國債務100億美元,其中英國向美國借了大約40億,法國向美國借了30億,全世界共有20多個國家欠了美國的債務。美國的黃金儲備大為增加,從1913年的7億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億,到1930年再增加到45億,世界黃金儲備量的40%已在美國手裡。英國的黃金儲備量從1913年的2億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億。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轉向紐約,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上升,英鎊地位開始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憑借其在一戰中擴張起來的經濟實力和歐洲各國戰後經濟尚未恢復之機,以及西歐各國在財政上對美國的依賴,奪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場,實行資本和商品輸出。一戰後,美國以經濟勢力滲透取代了英國在加拿大的優勢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國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並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蓋口號,排擠歐洲國家的資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為美國壟斷資本的主要投資場所。美國對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則以幫助恢復戰爭破壞為名,到處運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這樣,美國的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不增長。
美國在奪取新的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注重擴大國內市場。在20年代,壟斷資產階級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門的擴大廣告宣傳和賒購的辦法來刺激汽車、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
當時,建築、汽車、電氣工業並稱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一戰」中,美國國內建築業近乎停頓。戰後,建築工業迅速發展,產值從1919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1928年的近175億美元。建築工業的發展不僅開辟了就業途徑,而且也促進了與其有關的其他工業的發展。在20年代,汽車工業成長為美國最大的製造業和最大的工業部門,而汽車工業的發展又推動了鋼鐵、石油、化工、公路建設等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電氣工業在20年代也發展很快,同樣促進了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
總之,今天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是基於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可以說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實力經濟地位不會發展那麼迅猛快速,冷戰期間的蘇聯也有可能稱霸世界(這其實和中國抗日戰爭一樣,如果沒有抗日戰爭,那麼共產黨很可能被國民黨鏟除,是日本牽制了國民黨,而毛主席在後方猛力發展,才有解放戰爭的逆轉結局)
㈧ 緊急!!!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美國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至20世紀20年代末的美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美國宣布中立,向交戰雙方提供軍火,不久又對協約國進行貸款。1916年,威爾遜當選連任。1917年,美國在德國潛艇擊沉美國船隻後,於4月6日對德宣戰。大戰期間由於國外移民中斷,黑人大量北移,並人伍出國作戰,開拓了視野。1918年11月,威爾遜簽署對德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美國的經濟繁榮。戰後,美國由欠60億美元的債務國而成為貸出100億美元的債權國,美國成為最富有的國家。1921年共和黨W.G.哈定執政,正值美國陷入全面經濟蕭條。他提出「工業正常化」和」搶救資本主義」政策;1923-1929年世界資本主義進人相對穩定時期。美國國內由於固定資本更新,建築業興起,汽車和鋼鐵工業等擴大以及商品和資本輸出激增,1923年美國工商業出現了新高漲。與此同時,美國第2次企業「合並浪潮」(即進一步托拉斯化),遍及銀行業、工業部門,特別是水、電、煤氣公用事業,甚至擴展到零售商業部門。共和黨人C,柯立芝執政時期是美國經濟繁榮時期。私人壟斷資本大為發展。但由於國內新興工業畸形發展與生產過剩,使國民經濟各部門比例嚴重失調,生產和消費脫節,農業長期陷於慢性危機,1929年10月美國首先爆發經濟危機,隨後資本主義各國陸續陷入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
㈨ 一戰和二戰分別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一戰時,協約國抄方面大舉想美國借債,英國由美國的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世界經濟並因此形成了以美元為主導的普雷斯頓森林體系。
二戰後,歐洲各國失去了與美國競爭的實力,再也無力對美國經濟地位構成挑戰,不得不依附於美國。於是,世界第一的經濟強國就真正確立了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