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當今經濟發展對社會產生的作用
要實現我市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就必須切實把科學發展觀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而以科學的發展觀推動新一輪發展,就必須堅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相協調,也就是要克服單純以經濟增長衡量發展水平的觀念,做到經濟與社會,城市與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經濟增長是發展的核心內涵。人類的發展,首要的是物質的增長、技術的進步和與此相關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經濟增長代表著我們奮斗目標的一個重要指向。而社會發展的實踐表明,社會進步是通過協調發展來實現的,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結果,是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的結果。可以說,只有做到協調發展,全面、可持續發展才有可能。如果我們不能全面、准確地把握發展的內涵,把全面發展等同於經濟發展,把「發展是硬道理」簡單地理解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是硬道理,就會導致重經濟發展、輕社會發展的偏向,在經濟增長中產生的一些社會矛盾就可能不僅得不到解決,反而會愈演愈烈,最終制約經濟增長,全面、可持續發展也就會落空。
堅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相協調,就要求我們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牢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一方面要增加促進經濟增長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增加促進事業發展的投入,不但要關注經濟指標,也要關注人文指標,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眼於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積極順應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
堅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相協調,就要認真研究解決影響和諧社會建設的突出問題,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一要積極擴大就業,在堅持發展中解決就業問題,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和再就業援助制度,切實解決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二要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繼續做好「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的銜接工作,不斷完善城鎮社保體系,推進農村社保體系建設。三要解決好睏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解難題、解疾苦。四要全力維護社會穩定,扎實做好信訪工作,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密切黨群干群關系;要做好民族宗教工作,進一步加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要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社會治安大局穩定,努力構建和諧平安許昌。
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相協調的發展,是良性的、有質量的、可持續的發展。只要全市上下樹立起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協調發展的意識,我市的全面發展就會有理論的依託,更會有實踐的收獲!
Ⅱ 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重大作用,具體表現在哪幾個方
(1)財政政策是國家干預和調節經濟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兩方面。 (2)國家運用財政收入政策時所採取的措施主要有: 第一,調節收入和財產分配的稅收措施。個人所得稅實行累進制,高收入者納稅多,它可以起到縮小社會成員收入差距的作用。 第二,對壟斷企業實現稅收優惠措施。這一措施可以增加壟斷資本積累,刺激經濟增長。 第三,調整經濟結構的稅收優惠措施。這些措施可以扶持需要大力發展的部門和地區經濟,抑制某些部門生產的增長。 第四,刺激或抑制經濟增長的總量調節措施。通過減稅可以刺激積累增長、投資增長和消費增長;通過增稅,可以抑制投資和消費。 (3)用財政支出政策調節經濟主要採取的措施有: 第一,增減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這項措施可以影響社會總需求的增減,從而調節市場。 第二,增減社會福利開支。這項措施可以增減社會購買力。 第三,增減政府直接投資、對私人投資的津貼補助、各種價格補貼、各項事業費用開支等。這項措施可以引起投資和消費的增加或減少。 (4)財政政策的緊縮與擴張。 當經濟過熱(經濟過於膨脹)時,政府採用緊縮性財政政策。 第一,從財政收入政策上,往往採取增稅等手段,抑制投資,減少個人收入從而減少個人消費,抑制需求膨脹。 第二,從財政支出政策上,減少財政支出,抑制社會需求,從而把過熱的經濟降下來。 經濟不景氣(經濟疲軟)時,政府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 第一,從財政收入政策上,往往採取減免稅等手段,刺激投資,增加個人收入從而刺激個人消費,擴張整個需求。 第二,從財政支出政策上,增加財政支出,直接擴大社會需求,從而刺激經濟復甦。
Ⅲ 經濟發展的應用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要求從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型增長,又要求從通常的增長轉變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科學技術是企業搶占價值鏈高端環節、打造企業核心能力、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手段。一流企業做標准,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就從一個方面反映出技術對企業的重要性。英特爾於1971年推出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改變了整個世界,並憑借自身在微處理器方面的技術優勢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商。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不僅取決於科技的先進性,還取決於企業的另一個車輪——管理。科技與管理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相伴而生又相輔相成,發揮著各自的功能。科技的功能主要表現在突破和創新,對企業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管理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完善和發揮,對企業發展具有保障性作用。突破性科技創新對於企業來說猶如上了一個樓層,能使企業發生明顯的本質性進步;管理創新對於企業來說猶如上樓梯,能使企業發生持續性變化,積累到一定程度也可使企業發生明顯的本質性進步。科技與管理雖然發揮著不同的功能,但是卻相輔相成,誰也離不開誰。科技的提升離不開管理保障,管理的提升也離不開科技含量。凡是重大的科技成果都必須有管理做保障,「兩彈一星」是科技創新的結晶,也是嚴密組織的結果;凡是重大創新的管理也必然依賴於科技手段,精益生產方式需要現代製造技術、信息技術作支撐。從歷屆國家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的技術創新內容來看,所有成功的技術創新必然有管理做保障。長慶油田的低品位油氣田開發成功,需要包括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在內的全方位創新,長安汽車的研發需要先進的研發流程管理和精細化設計管理作支撐,等等。
Ⅳ 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一、某些危害並不是經濟發展造成的。 近來社會出現很多熱點非典、禽流感、豬流感、毒牛奶等,但這些社會危害有多少是由於經濟發展造成的呢?如果經濟和這些危害並沒有直接關聯。 二、經濟發展為我們處理社會危害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 如果經濟沒有發展,我們手頭物品有限,貨幣也不多,那麼一旦出現大規模危機,我們肯能就只有在床上等死一條路了。 三、事實證明經濟發展使得人們生活得到的好處大於壞處 經濟發展使得人類的人均壽命增加 經濟發展使得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 經濟發展使得人們的精神生活更豐富多彩 我們要正視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並且有盡力避免這些問題,至少也要用發展的成果處理這些問題造成的後果,我們要比較經濟發展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和壞處哪個更多,不能飲鴆止渴,也不能因噎廢食。
Ⅳ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區別是什麼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區別:
1、定義不同:
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總產出與前期相比所實現的增長。
經濟發展是隨著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城市化進程的逐步推進、廣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國民收入分配狀況的逐步改善。
2、規模不同:
經濟發展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發展主要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即:生存、自尊和自由。生存是人類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健康和保護,倘若這些最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無法維持生存。而要滿足這些需要,那就必須提高收入、消滅貧困、增加就業,與此同時也要減少收入上的不平等。這些就構成了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3、影響因素不同:
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結構的優化、生活水平法人改善和經濟量的提高。
經濟增長的因素是勞動投入數量、資本投入數量、勞動生產率、資本的效率。
Ⅵ 經濟發展快的好處
樓下的答案是以前上政治課那種背的不能再爛的答案 現在 我已經不吃這一套了 准確來說 那種標准答案缺乏解釋性 我重新組織邏輯 我時常思考 經濟本質是什麼 什麼是經濟好 之前重新有了頓悟 經濟是為老百姓需求所服務的 任何將經濟 貨幣和老百姓生活社會生產力割裂開的論斷 都是脫離現實意義的 說到經濟首先就能想到錢 假設老百姓大多數都有錢了 那麼人的慾望 和需求就會保證他們去消費 這樣錢會流入市場 製造者 服務者的手裡 製造者 服務者有了錢 可以保證公司 工廠不倒閉 繼續為老百姓們服務 同時 還可以擴大規模 以及對其他領域的投資 那麼就會再僱傭勞動力 提高了就業率 沒有工作的人才有飯吃 這樣 社會生產力提高 科技條件相對不變的情況下 參與社會發展的工人多了 工廠多了 產業類別多了 如果資源分配合理 老百姓沒被壓榨 那麼經濟一直增長 當然 總得有極限的 保持住就行 那麼 此時 整個社會 產業繁榮 百姓需求充分滿足就會幸福 這就產生了良性循環 因為生產力繁榮 那麼為研究新事物新科技提供了基礎 因為老百姓不用再垂死掙扎 就有時間搞點別的 說不定 會再次推動新科技 新產業的出現 而 國家有了錢 可以對科技投入多一點 最終對軍事裝備產生影響 國家便能昌盛 國家就能對未來的危險有強抵抗力 在國際上說話也會更有分量 只要地球資源不枯竭 一直保持住 沒有外星人侵略 那麼 國家便會永遠繁榮 國民會世世代代過著比較幸福的日子 至少可以活得有尊嚴 即便面臨戰爭 也有力挽狂瀾的餘地 補充 個人覺得經濟不能一直增長 極限是必須的 脫離老百姓實際需求的增長那是通貨膨脹了 而且 經濟不是數字游戲 一定要考慮資源分配方式的合理性 如果充分合理 並且確實能解決全國每個老百姓的最大需求 那麼多餘的增長其實沒有必要的 那就是生產力過盛了 當然 這是理性化了 如果真的那樣 我想整個社會體制 資源分配系統已經高度健全了 有生之年等不到了 最後 希望人類不要一味追求發展 多考慮現實意義 而不是糊里糊塗的玩一系列的文字數字游戲 當然 有些人沒有 但很多人都有 我知道環境所迫 這就是人類個體面對體制環境的無奈之處 實際上我們都是在消耗地球資源 她才是唯一的犧牲者 願未來一切都好 附 之前有個人把我禁言了,當我解禁的時候理由讓我很無語,讓我回去重新回去看看經濟學講義,我不是不知道上面說的,我只是根據生活重新有了自己的感悟,這里是理想化的情況下,為了兼顧全世界每個人的幸福,如果要拉上對未來風險的抗拒,那毫無疑越發展越好,無論有沒有通脹,賺到的錢能夠支配的資源越多越好,但是其它地區的人可能就少賺了,所以正好寫在了這里。希望某些有權利的人不要看人不爽,意見不合就封禁,這樣真的很狹隘。我也沒覺得一定對啊;也沒反動思想啊,說好的言論自由呢?補充,這個快字的理解是怎樣的?我覺得是金錢快速在各行各業各人的手裡流通,因為金錢只是調動資和勞動力源的手段,快速流通說明什麼?說明了社會經濟秩序很完善,產業結構很合理,錢能流經大多數人手裡,這樣參與到社會生產的老百姓都能有錢去消費獲得他們的需要,保障了民生,而上面我的不能一直增長的我覺得是體量有限,所以不能超額生產和開發否則會破壞平衡,但是金錢的流通越快速越好。如果產業鏈破壞了,或者被大資本家壟斷了絕大多數財富,且這些資本家不積極投資,或者投資跟不上社會發展,結果是什麼?社會市場流通的貨幣急劇減少,那其他人就玩不了了,貨幣只是道具,充當一般等價物,道具都被少部分人收走了,那其他人還玩個球?可能有人說,那國家可以多印鈔啊?不把貨幣流通的通道給重新打開進行循環,不把那個抽水機給打掉或者調整好抽水流量,印再多的錢也遲早會被重新吸走,治標不治本,只能緩解燃眉之急,而且,這樣做,如果有一天市場被調整好,前前後後加起來的錢一下子湧入市場那就貨幣就貶值了,老百姓的工資那麼多年了也不增長多少,貨幣一貶值還得了,更窮了。這就是我對快字相關問題的理解。我沒有學過相關的理論,也只有高中了解基本的概念,其他的都只是我自己根據生活實踐和歷史推論的結果,所以,看看就好,如有錯誤,還望指出。
Ⅶ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以什麼作為標准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標准。
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可以從其規模(存量)和速度(增量)兩個方面來進行測量。所謂「經濟規模測量」是指對一個國家在特定時間范圍里能夠生產出來的財富總量,包括從基本的生活用品到復雜的生產資料,再到各種文化和精神產品等財富的總量。
在對經濟規模的 測量中最常用的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它綜合性地代表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財富(物品和服務)的總和。此外,對經濟規模的測 量又分為對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的測量。
絕對規模只是測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期內的GDP總量,而不論這一規模的GDP是多少勞動力創造出來的。而相對規模指標則要關心一個國家的人口(或勞動力數量)與其GDP總量之間的關系。在相對規模指標中,最常用的是「人均GDP」指標。在經濟發展速度方面,最常用的指標是「GDP年增長率」。
(7)經濟發展用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水平意義是衡量經濟發展狀態、潛力的標志。包括:
1、GDP/GNP總值、人均值和變化率:
是衡量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指標。據聯合國和經濟學的資料,當人均GDP/GNP值超過3000美元/年時,經濟發展趨向穩定上升,即可持續發展。
2、科技在GNP/GNP中的貢獻率:
是判別是否屬於高投入、低產出的落後經濟或生產發展方式。凡是科技貢獻率越高的,經濟越可持續發展,是生產現代化水平的指標。
Ⅷ 需求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投資、需求、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需求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具體體現:一是消費需求作為最終需求,對經濟增長起著直接和最終的決定作用。需求決定生產規模,只有消費才是社會再生產的終點和新的起點。二是實證研究表明,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大超過需求和出口需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三是消費需求不僅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也是緩解經濟劇烈波動的穩定力量。
Ⅸ 中國經濟發展的必要性
過去的3 0年裡,一些亞洲國家經歷了其他任何地方前所未有的高經濟增長率。然而,這些經濟增長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亞洲喪失了一半森林覆蓋和不計其數動植物物種,1 / 3的農業用地已經退化,魚類資源減少了一半。
如今,亞洲區域嚴重污染城市的數量最大,河流和湖泊屬世界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列。確實,環境退化已成為普遍現象,包括東亞次區域的經濟迅速增長、中亞經濟轉型國家其原有的中央計劃經濟體制不可否認地忽視了環境,以及南亞地區貧困仍然是決定性的地方性問題。在柬埔寨,森林破壞導致灌溉系統的改變,致使水稻減產,無數居民受到飢餓威脅;馬來西亞的S r a w a k a森林,砍伐與嚴重的水土流失相伴相隨。嚴重的是,森林退化在這些地區,已不只是威脅到生產力的發展,而已經上升為政治問題了。
亞洲環境退化的根源在什麼地方呢?追根尋源,根子就是在於政策的失誤。急切地追求高經濟增長率,導致了環境的惡化,以至於一些地區形成惡性循環。
我國是亞洲的一員,我國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不但浪費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也惡化了我們的生存環境。目前,我們面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大、總量大,遠遠超過環境自身凈化能力。水的有機污染和大氣二氧化硫及顆粒物污染等老問題還沒有解決,新問題又已經出現,比如危險廢物、微量有機污染物、土壤污染、外來物種入侵等……現在,我們的生態環境退化趨勢尚未得到遏制;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地退化、江河斷流、水生態系統失衡等生態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本有效控制。
恩格斯對人類盲目的實踐活動早就有過精彩深入的分析:「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
可惜的是,現代人對經濟增長需要,以及對商品價值的盲目追求,淹沒了理性分析。人類對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蓋了保護資源所帶來的長期利益。在將環境和生產力錯誤地割裂開來的情況下,人們往往選擇發展生產力而不是環境,因為他們能最生動、最直接看到的僅僅是眼前利益。但是,時間一長,人類總是會付出代價的。而事實上,環境和生產是不可分割的、互惠共生的,為了自身的經濟安全,保護森林與環境才是人類對自己最負責任的做法。
亞洲經濟快速發展的代價,已經給了我們教訓,這也在警醒我們。如何實現以人為本,協調發展,達到可持續發展,在發展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這需要一個科學的發展觀念。只有真正落實了科學發展觀,我們才能做到既發展了生產、又使得生活得到富裕、又保持維護了生態環境的良好,不至於毀了環境,讓子孫後代罵,從而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亞洲的經濟教訓告訴我們,發展經濟不能只盯住G D P,不能只陶醉於眼前的利益;必須有一個長遠的戰略,必須要看的遠一些,必須要用科學的發展觀來構建經濟體系。從這方面看,我國作為一個資源緊缺的國家,落實「科學發展觀」更是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