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發展信用經濟

發展信用經濟

發布時間:2020-12-07 15:01:40

Ⅰ 信用經濟的產生

20世紀 30年代西方各國放棄金本位制以來,開始發行不可兌換的信用貨幣回,信用貨幣也就在名義答上成為中央銀行的債務和持有人的債權,盡管這種債權是不能兌現的。隨著信用貨幣的發行和金融事業的深入發展,信用經濟已成為現代社會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

Ⅱ 淺談對「信用經濟」的理解

信用經濟是貨幣經濟的一種形式。在西方國家通常被籠統地稱為貨幣經濟信用是商品和金融回交易的一種交易方答式,在這種方式下,交易者通過債權債務的建立來實現商品交換或貨幣轉移。人類社會交易方式經歷了實物交換、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和靠信用完成交換三個發展階段,因此,信用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所產生的一種經濟現象。

Ⅲ 市場經濟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信用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與信用經濟的有機統一。「守法」與「誠信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屬的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就不能健康發展」。誠實信用是法制社會的道德規范,同時也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石。可以有效促進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所有經濟活動必須遵從法律法規,企業經營行為按照游戲規則處理,政府經濟部門把經濟管理活動納入法制化軌道。

Ⅳ 為什麼說「現代經濟可以稱為信用經濟」

在現代經濟社會,信用關系已成為一個無時不有、無外不在的基本要素。版不僅企業單位之間普遍權存在信用關系,而且家庭、個人生活也離不開信用。現代經濟可以稱為信用經濟。現代經濟離開了信用,整個經濟運行就會出現障礙。本章主要介紹信用的基本概念與范疇、信用的形式、信用工具、以及信用與整體經濟的關系。
信用是指經濟活動中以償還和付息為條件的借貸行為。社會經濟各部門都可能出現資金盈餘或短缺的情況,由於大多數家庭都會為未來之不測或未來大額消費而進行強制性儲蓄,所以家庭部門是最主要的資金盈餘部門,而政府部門是國家最經常的赤字部門,企業部門也是經常性的赤字部門,而金融部門作為社會信用的主要中介人,在實際經營過程中也可能出現資金短缺的情況。這樣,在私有制商品貨幣經濟中就產生了信用,以調節資金餘缺的問題。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信用也在向前發展,但總體上來說,信用形式的變化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變化。伴隨著簡單的商品經濟向社會化市場貨幣經濟發展,相適應地,信用形式也經歷了從實物信用向貨幣信用的發展過程和高利貸信用向借貸資本信用的發展過程。同時,信用對經濟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Ⅳ 如何理解信用經濟的概念

如何理解現代經濟是信用經濟?
現代經濟是信用經濟,這個問題可以從三方面來分析:
(1)現代經濟運作的特點。現代經濟是一種具有擴張性質的經濟,需要藉助於負債去擴大生產規模、更新設備,需要藉助於各種信用形式去籌措資金,改進工藝、推銷產品。其次,現代經濟中債權債務關系是最基本、最普遍的經濟關系。經濟活動中的每一個部門.每一個環節都滲透著債權債務關系。經濟越發展,債權債務關系越緊密,越成為經濟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另外,現代經濟中信用貨幣是最基本的貨幣形式。各種經濟活動形成各種各樣的貨幣收支,而這些貨幣收支最終都是銀行的資產和負債,都體現了銀行與其他經濟部門之間的信用關系。所以信用就成為一個無所不在的最普遍經濟關系。
(2)從信用關系中的各部門來分析。信用關系中的個人、企業、政府、金融機構、國際收支這些部門的任何經濟活動都離不開信用關系。表現在:個人通過在銀行儲蓄或取得消費貸款與銀行形成了信用關系,個人購買國債、企業債券與政府、企業形成了債權債務關系;企業在信用關系中既是貨幣資金的主要供給者,又是貨幣資金的主要需求者;政府通過舉債、放貸形成與居民、企業、金融機構或其他機構之間的信用關系;金融機構作為信用中介從社會各方面吸收和積聚資金,同時通過貸款等活動將其運用出去;國際收支的順差、逆差的調節也離不開信用。這說明信用關系已成為現代經濟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經濟關系。
(3)從信用對現代經濟的作用來分析。信用對現代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信用保證現代化大生產的順利進行,即信用活動從資金上為現代化大生產提供條件;在利潤率引導下,信用使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自由轉移,導致各部門利潤率趨向相同水平,從而自然調節各部門的發展比例;在信用制度基礎上產生的信用流通工具代替金屬貨幣流通,節約流通費用,加速資本周轉;信用為股份公司的建立和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信用聚集資本,擴大投資規模的作用通過股份公司的形式也得到了充分發揮。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不難看出,現代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

Ⅵ 如何看待我國民間信用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我國由於農村人口比重較大,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中,民間信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且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的迅速法發展的需要,民間金融的灰色面紗逐漸揭去,十七屆三中全會後,民間金融將有可能置於陽光之下,但必須加以規范。

民間信用的產生原因

一、民間財富增加是根本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強,個人財富或是企業集團的財富都大幅度的增長,同時由於現代企業制度下的企業自主經營,勞動者自由支配其收入,使我國閑散游動資金規模數額巨大,形成了民間信用金融的源泉。只要這個源泉的不斷增大,民間信用融資的規模就必然增大。

二、所有制多元化是民間信用繁盛的一個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原來計劃經濟時幾乎是單一的國營經濟逐漸轉為集體、個人、混合型、外資或中外合資等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存共長,而且在
法律
上是平等的。同時國有企業實行承包制,企業內部核算體制變小,部門自主權相對擴大,都增大了單位資金餘缺差異的擴大和餘缺調劑的機會,而這正是企業間能夠相互融資的基礎。

三、金融政策、金融機構等方面原因,助推了民間融資的擴大。

特別是近幾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快,錢多了耶不好辦。銀行利率過低(實際是負利率),再加上利息稅,一般人心裡並不願意存款,但家裡又不能存放大量的現金,所以就在達到滿足的條件下借給他人。而對於需要貸款的人來說,銀行、信用社的貸款條件、額度、審批手續、歸還時間、擔保抵押等都難以達到要求,因而轉向私人接待籌資。客觀上形成了有錢的並不想往銀行存款,用錢的也不願到銀行借款的矛盾。這些矛盾的解決就是親朋好友、哥們弟兄之間在利益均等的條件下的餘缺調劑,這種客觀現實促成了民間信用融資的快速發展。

民間信用的發展基礎

長期以來,民間借貸作為我國信用體系中的一種非正規信用形式,因一直沒有合法身份而不得不出於地下活動狀態。雖然理論界有關為民間借貸正名的呼聲不斷,但並未產生現實的政策性效果。直到央行提出應「給民間借貸合法定位」,才使人們看到了民間借貸合法化的曙光。事實上,無聊從我國信用體系自身法發展的規律看,還是從我國經濟發展對金融活動的要求看,民間借貸從地下走向地面、由「暗箱式」操作走向「陽光化」運作、由無合法身份走向合法經營,都是民間借貸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國存在著民間借貸生存、發展的經濟基礎。在現代信用體系中,任何一種信用形色的產生、發展都具有現實的經濟基礎。如同銀行信用的經濟基礎是社會化大生產一樣,民間借貸存在和發展的經濟基礎則是小生產的生產方式。因為,在小生產方式下,生產規模較小,企業需要的資金數量不大,這些小額資金需求往往被那些追求規模效益的正規金融機構所忽略,只能通過民間信用來滿足,這就為民間借貸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深厚土壤。

民間信用的主要形式

民間信用是指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個人之間非官方的一陣紅金融活動方式。其主要要形式有股份集資、自由借貸、商業信用、票據貼現、農村基金會(包括老人基金會)、民間合會等等。

這些信用形勢手續簡便、期限自由、利率相當。在信用經濟中靈活,對市場經濟起到金融的杠桿作用,在現代經濟和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推動了民間信用的健康發展。

民間信用的積極作用和不足

一、 積極作用

(一)彌補銀行信用的不足。

銀行信用猶豫受機構數量、風險控制、授信范圍及許可權、經營方式、信貸規模等多方面的限制,不能完全滿足市場經濟生活中多方面對信用的需要,客觀上要求其他信用形式予以補充。民間信用對解決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生產經營資金不足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二)打破了單一的融資方式。

貨幣資金不僅要比較價格高低,還要權衡收益大小,既要計算數量,又要評價質量。民間信用的存在和發展,打破了單一的銀行融資方式,拓展了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擴大了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民間信用擴大,形成多種競爭機制,對傳統的融資方式提出了挑戰,從而推動銀行、信用社改進服務方式,創新服務品種,改革管理模式。

(三)有利於緩解信貸資金的供需矛盾。

(四)有利於提高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有利於加速民間資金積累,從而推動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優化。

(五)有利於經濟結構的調整。

(六)有利於金融生態環境的形成。

二、民間信用的不足

(一)民間信用融資的盲目性和自發性,不利於資金規模的控制和投向,沒有考慮借款人生產的產品是否適銷,質量是否達到規定標准,容易導致生產經營者盲目擴大生產,不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

(二)民間信用中會案的倒台,債務的糾紛,個別人甚至還有金融投機詐騙行為,不但破壞了國家金融秩序,而且還容易引發社會問題。

(三)產生盲目發展效應、資金的分散效應、金融投機效應。

民間信用的政策建議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階段,既然民間信用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必然性,有其不能低估的積極作用,那麼,民間信用就是無法禁止的,所以禁不如放。放,又不可以是放任自流。正確的方針,只能在放的基礎上,積極的加以引導,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並且經過加強管理,盡可能的抑制其消極作用。具體做法設想如下:
(一)發展民間信用組織,使民間信用公開化。允許辦私人錢庄,私人錢庄可以是獨資的,也可以合資的。私人錢庄的存放款利率由市場調節,在正常情況下國家不加干預。辦私營錢庄必須經過工商登記,依法經營,照章納稅,國家保護私營錢庄的資產和合法經營不受侵犯。保護和發展民間信用對國家來說是有利的。事實上,政府對銀行主要有三點期望:一是銀行能拿出更多的資金支持經濟建設,二是向政府提供比較穩定的稅收;三是不發生金融動盪,不給政府添亂子。發展民間信用正好符合政府的這—願望。為此,筆者認為我國縣以下非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資金問題均應通過民間信用來解決。
(二)對分散零星的民間信用行為實行契約制。凡民間有償有息的借貸,都必須訂立契約文書並經過公證。在公證時,按放款額的一定比例課以一次性的印花稅,印花稅由放款方支出。凡借款契約經過公證並納稅者,國家就保護放款者的債權,否則便視為非法經營 (相當於無證經營的工商業),國家不保護放款者的債權,在查出時要課以罰款。分散零星的民間信用利息率完全由市場調節。
(三)國家銀行和信用社參與調節。國家銀行加強對金融市場的信息捕捉,密切掌握民間信用的動態,通過及時調整存貸款政策、培育金融市場和採取適當浮動利率的辦法,應吞則吞,應吐則吐,從宏觀上保證全社會的金融穩定。農村信用社應擴大吸收股金,增強信用社的經濟實力和群眾基礎,廣伸網點,改善服務方式,簡化手續,允許信用社採取較大幅度的浮動利息率,使信用社能夠真正成為金融市場的中堅。除農村外,在城市也可以發動居民和個體戶集資入股,大力發展城市信用合作組織,為股東和其他居民的經濟利益服務。
(四)抓緊民間信用立法,或者先行頒布政令,表明國家對民間信用的基本態度。通過立法或頒布政令,確立民間信用的合法性,保護正當的民間放款行為,取締黑市,打擊非法金融活動,鼓勵競爭,建立必要的民間信用管理機構和審計機構,引導民間信用走上正常運行的軌道。

通過對以上民間信用的認識和分析,我認為,簡單的對民間信用做出決斷是不客觀的,但從長遠看,讓民間信用自由發展是不可取的,必須加以管理和改造,要正確引導和規范民間信用發展。推動和深化民間信用金融體制改革,活躍民間融資渠道。建立個人信用祝福制度和個人信用擔保機制。注重研究民間信用安排,創新思路,以推動民間信用的發展和完善,促進市場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

Ⅶ 信用經濟的簡介

信用具有多層次、多側面的含義。經濟學意義上的信用即借貸活動,是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在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存在的條件下,債權人以有條件讓渡的形式貸出貨幣或賒銷商品,債務人則按約定的日期償還借款或償付貸款,並支付利息。
商業信用是信用發展史上最早的信用方式,人們通過所謂「賒賬」,即債權債務關系的建立和消除實現商品的交換,商業信用在生產和流通的連接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加速了商品的生產和流通。隨後信用超出了商品交易的范圍,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本身也加入了交易的過程,產生了以貨幣為借貸對象的信用活動,資本借貸市場即是貨幣信用發展的產物。
貨幣不僅為普通商品交易提供了一種准確的衡量手段,同時也使借貸活動得以簡化,並通過借貸活動將貨幣資本化。貨幣借貸在社會發展的多數時期都存在,但是只有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它才成為資本家擴大再生產的主要手段,成為資本形成和資本積累服務的關鍵力量。隨著社會生產規模的擴大,生產創造自身需求的均衡格局被打破,特別是經歷了經濟大蕭條之後,需求增長對整個社會產出的增長和經濟發展更加關鍵,生產投資越來越取決於人們對未來需求條件的預期,基於人們對經濟生活的預期性,產生了投資的意願。
資本借貸市場乃至整個金融體系的發展,為物質資本及相應的技術開發和研究的投資提供了資本來源,將投資意願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生產和進步,從而突出了信用對經濟的推動作用。隨著資本借貸在經濟發展中重要性的提高,信用已成為連接生產、交易、分配和消費諸環節的紐帶,市場與以貨幣為核心的信用關系更為密切。信用的擴張與收縮推動著經濟的擴張與收縮。
「信用經濟」一詞由德國舊歷史學派代表人物布魯諾?喜爾布蘭德(Bruno Hildbrand)提出,他以交易方式為標准,把社會經濟的發展劃分為三個時期,即物物交換為主的自然經濟時期、貨幣媒介交換的貨幣經濟時期和信用為媒介的信用經濟時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信用經濟是社會經濟的高級形式。馬克思不以交換方式為標准,而是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發,以資本主義信用為研究對象,將信用經濟看作貨幣經濟的一種形式,其信用的含義即為資本借貸。
根據馬克思的分析,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再生產過程的全部聯系以信用為基礎,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因此信用經濟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徵。

Ⅷ 為什麼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

應主要從復三個方面理解制。 1、這是由現代經濟的運作特點決定的。 首先,現代經濟從本質上看是一種具有擴張性質的經濟,這個經濟體需要藉助負債去擴大生產規模、更新設備、改進工藝、推銷產品。 其次,現代經濟中債權債務關系是最基本、最普遍的經濟關系。絕大多數企業和個人在有絕佳投資機會的情況下,不會因為缺少資金而坐等機會喪失;相反,有資金盈餘的企業和個人也不會因為沒有上好投資機會便認可資本損失。經濟地尋求投資與籌資渠道,是現代經濟的基本觀念。經濟越發展,債權債務關系就越緊密,就越成為經濟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 再次,在現代經濟中,信用貨幣是整個貨幣群體中最基本的形式。它通過資產與負債將銀行同各個經濟部門、行業、企業緊急聯系在一起,信用關系成了無所不在的經濟關系。 2、從信用關系中的各經濟部門來分析,任何經濟部門都離不開信用關系。不管是個人、企業、政府、金融機構,還是國外部門都概沒能外。說明信用關系成了社會生活中最基本和最普遍的關系。 3、從信用對現代經濟的作用來看,雖然有時會有副作用,但主要還是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些作用由於其不可替代性,使信用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閱讀全文

與發展信用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