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結構指標怎麼解釋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解讀》一書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項指標的分析和專判斷,客觀和科學地屬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解讀》的突出特點是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專業化與大眾化的結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知識面廣,可讀性強。對於眾多領導幹部,乃至於廣大公眾來講,通過對這些指標的解讀,非常有助於掌握我國的發展形勢、認清基本國情和了解發展趨勢。作者從宏觀層面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經濟結構、科技創新、資源環境、民生改善、GDP增速、高新產業增長、服務業發展、主要污染物排放、就業規模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公共服務提供等各項指標數據的分析,反映了科學發展的成果。
『貳』 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有什麼區別
簡單來說,就比如一個家裡有兩兄弟,哥哥賺的錢多,弟弟賺的錢少,可是整個家確實算有錢的!弟弟確實沒錢的!國民經濟就是弟弟,那社會就是家了.
『叄』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發展主線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第五章發展主線
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供給能力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必須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加大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市場化改革力度,調整各類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完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和機制,最大限度激發微觀活力,優化要素配置,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必須以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為目標,實施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支柱,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夯實實體經濟根基,推動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改善。
『肆』 我國把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改為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是在哪一年
從1985年第七個五年規劃開始,改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入了社會發展內部分。
一般來容說長期叫做規劃,中長期和年度叫做計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是指國家對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的主要活動、科學技術、教育事業和社會發展所作的規劃和安排。是指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分為長期計劃(十至二十年)、中期計劃(一般為五年)、年度計劃。中國從1953年起至2017年共制訂和執行了十三個五年計劃。
『伍』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怎麼理解是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發展還是就是國民經濟(沒有發展兩字)
幹活掙錢,然後買東西用,這是常規。總起來看社會發展:就如同干什麼活、乾的活省不省力、價值高不高。實話說:掙錢就是經濟發展,關鍵是看錢是怎麼掙來的。是投機鑽營搞關系網撈的呢還是創造價值的應得??這是看發展或毀滅的著眼點。靠創造價值的應得之人占的比例高了,社會就會真發展;關系網活躍了、錢不走台前的勞動價值,而只在後台轉了,出血流汗者就會躲著「後台」這個吸血管跑,「社會發展」也就只是一種吆喝了。所以,後台的經濟操縱,一旦和實干者的實報脫節或反置,就只有「經濟」兩字的空轉了,「發展」就成了填埋勞動者的陷阱。在今天,勞動者不輕易付出低價值回報的勞動原因,就是透明了:錢圍著什麼轉所致。另外, 這個可以設想。假設,到處是印鈔機,而田間、工廠中卻沒有一個幹活的人,社會會咋樣?反過來,錢只有勞動者才會得到,不出力流汗者得不到錢,社會又會咋樣?誰都能想像出其社會面貌的。
『陸』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這里的「和」字是表示並列的關系嗎是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兩部分嗎
對,二者是並列關系,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柒』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有哪些
已沒有計劃之說,現在叫規劃了。計劃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現在統一叫規劃。
現在國家正在起草十三五規劃,總體規劃下有區域規劃、專項規劃,下面還有很多子規劃,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武漢城市圈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汽車產業發展規劃,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教育發展規劃,交通發展規劃等等
『捌』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發展理念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第四章發展理念
實現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必須貫穿於「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各環節。
『玖』 什麼是指能夠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1、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況且我國是人口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才有精力發展其他產業,才能保證社會的穩定。社會不穩定何談第二、三產業的發展,何談現代化建設。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只有擁有了充足的糧食才能不受制於人,才能在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中謀求自己的繁榮和強大。2、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農業是工業特別是輕工業原料的主要來源;為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是國家建設資金積累的重要來源;是出口物資的重要來源。3、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農業發展順利,增長速度快,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就快;反之,農業生產出現倒退,就會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的損壞。我國必須大力發展農業,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只有農業發展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才能可能使的人力、物力、才力轉移到第二、三產業,尤其是轉移到第三產業,以推動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所以我們大力發展農業,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不但不會制約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反而會促進它們的進一步發展。將來農業發展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會降低,那隻是相對數的降低,絕對數不但不會降低,還會提高。農業對中國的重要性、它的重要地位在任何時候都是不會被淡化的。
『拾』 什麼叫「社會經濟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
「經濟」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果,
社會是指處於特定區域和時期,構成社會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環境、人口和文化。
社會經濟發展,是指除經濟外,還包括文教衛生、社會福利、養老院、社會保障等
等方面的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所指范圍比較小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