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因素有哪些
區域戰略與區域政策因素;
人口、資源與環境因素;
發展基礎與產業結構水平因素;
區域市場化程度與制度創新能力因素;
信息化水平與科技創新能力。
②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有什麼現實意義
1. 從歷史的角度看,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是社會工業化,城市化這個歷史進程的必然要求。大家知道,工業化、城市化,在近代以來,已經在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被驗證並加以推崇,已經成為一個現代過國家發展不可逆轉的過程。縱觀世界歷史發展,無論是近代的美國還是法國,亦或日本、英國,都通過工業化實現了民族的騰飛與發展。中國的暫時落後恰恰從反面說明沒有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工業化發展以及伴隨其發展的城市化發展,就沒有農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動,也就沒有社會的快速發展進而導致落後。而工業化的發展必然帶來勞動力的集中,造成農村人口向城鎮區域集中,人群的集中就必然帶來市場活動、商業活動已服務業的發展,再次創造就業機會。這種聚集於發展是環環相扣的過程,也是工業化與城市化一體發展的直接表現。所以農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與工業化發展是與城市化發展緊密相連。
2. 從現實中看,解決大量農村剩餘勞動人口的出路問題是社會和諧發展所必須的。城鎮化不是把農村建造成為城鎮,我國許多邊遠地區的農村,很不適合人口居住,除了「封山育林」之外,很難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城鎮化,只有把農村人口吸納到城鎮,提升城鎮的人氣指數,擴大城鎮建設規模,健全城鎮的社會功能,進而克服傳統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弊端,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
3. 妥善處理好農村大量人口向城市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動是解決三農問題,保持社會穩定發展的根本途徑之一。這是一個十分淺顯的道理:城市不可能獨立於農村獨自享受現代文明,就像一個人不可能抓住自己的頭發離開地面一樣。誠然,城市裡有富餘勞動力存在,失業人口存在,但與此同時城裡也有很多工作崗位,城裡人不願意干或干不好,農村勞動力來,卻能找到相應的崗位;從另一方面看,城市人口增加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人多了,衣食住行需求增加,相應的服務崗位需求也增加了。此外,隨著各大城市的的發展,以及農業剩餘勞動力的推力與城市吸力的共同作用,必將進一步促進一些大中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業的發展,促進人口向城市中的二、三產業集聚,促進城市化發展。如此相輔相成,共同發展,雙贏的好事,我們何樂而不為之呢?
4. 從政治經濟學理論上看,農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動是社會生產力均衡發展的客觀要求。生產力是支撐社會發展最活躍的因素,而人,是最寶貴的生產力,這是政治經濟學最基本的原理。農村大量剩餘勞動生產力的棄之不用,那無異就是犯罪。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就業機會,而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正好是此發展間隙的有益補充,這樣一方面滿足了城市化過程中對大量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均衡發展。
5. 從城市長遠發展的角度看,也需要妥善解決好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問題,否則城市的城市化發展就成為無米之炊,無源之水。誠然,我方也注意到,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之初,的確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但從國家近年來實施宏觀調整措施上來看,這些負面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上面我方談到了我方的主要觀點,其後將由我方二辯,三辯,四辯對我方觀點進行進一步的拓展與闡述。總之,大量的農村人口湧入城市,不是洪水猛獸,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無論從解決三農問題,保持社會安定,無論是從政治經濟學理論還是從城市的長遠發展的角度看,農村人口大量正常有序的向城市流動都是有利的,誠然在個別方面造成過一點負面影響,但從現實的情況看,這些負面的影響均在宏觀調控范圍內予以了妥善的解決或正在解決。因此,我方認為,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對城市的影響,總體上來說是利大於弊。這樣淺顯的觀點其實三十而立即該明白,而不必等到三十以後才明白。
這個問題我們學校辯論過 我也參加了 我是反方
從政治經濟學理論上看,人是生產關系的組成之一,生產關系要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城市需求的是要有技能的生產者,而並非農村大量剩餘勞動生產力的湧入,這種盲目大量湧入的客觀現象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降溫。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就業機會,正在向知識化,技術化,科學管理化而轉形,而手工作坊似的密集型勞作即將不復存在,請問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到那個間隙去補充?
5、從城市長遠發展的角度看,要妥善解決好農村大量涌如城市的問題,需要正確的引導,如果預先不正確看待農村大量湧入城市的問題,而將來去做亡羊補牢的事情,勢必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1:在城市運作上,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城市的的容納空間是一個常數,而且是有限的。在城市容納能力沒有提高之前,突然蜂擁而來這么多農村人口,勢必會給城市的政府部門帶來了巨大的負擔,使城市變得擁擠,讓城市難以消化。城市道路、住房、供電、供水、供氣、供暖、交通、污水處理、學校、公共設施等一系列基礎設施,都要面臨巨大的壓力,增加城市發展的經濟成本。
2:在城市的環境方面,農村人口並沒有表現足夠的關愛。在某種程度上,大量的農村人口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如吃完早點的塑料袋,對環境極大破壞的'白色垃圾'聚乙烯快餐飯盒,吃剩的速食麵湯……
3:在就業人員的素質方面上,農村人口大多文化素質較低。城市是一個區域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的中心,須要生存,須要發展,因此就需要更多的技術、資金、各種人才。然而,農村人口的特點使得他們難以適合城市高速發展的要求,反而使城市需要花費更多的財力物力和精力處理教育培訓問題,加重城市向前發展的包袱。
4:外地民工大量湧入,外來民工的增多,在增加經濟壓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治安隱患,導致犯罪率不斷增高。據黑龍江省雞東縣檢察院對外來民工刑事犯罪的調查統計,2002年,該院共受理公安機關移送起訴農民工刑事犯罪案件為21件37人,占受案總數的16.6%;2003年,受理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農民工刑事犯罪案件為31件53人,占受案總數的22.7%;僅一年時間外來民工犯罪率上升了6%;另據寧波市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統計,僅今年上半年,浙江寧波市452名未成年人被判弄,同比上升62%,呈犯罪年齡低齡化、犯罪行為成人化、獨罪目的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以上調查分析均顯示,主要因為外來務工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疏於管教,文化素質較低,法律意識差,法制觀念淡薄等帶來的原因。
5:在國際經濟競爭的影響方面,農民工似乎給市場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從而支撐了城市的的經濟發展。但是在透過表象之後就會發現,農民工從事的職業都是低層次的、低技術含量的工種,並沒有在關鍵的崗位發揮關鍵的作用。因而,除了給企業帶了了廉價的勞動力之外,並未在技術上、企業管理上帶來實質性的進步。而現代企業和城市之間的競爭,更多的是高層次、高技術含量、高技術人才的競爭,這是競爭的核心。遺憾的是,農村人口並未能在這些方面提供更高層次的幫助。
③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新態勢分析:如何選擇城市發展戰略
決定區域經濟格局的基本因素 我國地域面積雖然廣闊,但可耕地面積並不足,人均資源佔有量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越來越難以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 經過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和改革開放以來兩個階段的持續努力,我國經濟進入了所謂「向成熟推進」的發展階段。如果國際上和平與發展的總趨勢不發生逆轉,國內改革開放的政策繼續保持,這一發展階段至少會持續到本世紀的中葉。在這個時期,從總量經濟看,我國的農業產值將下降到GDP的10%左右,農村人口將下降到全部人口的1/3左右;出口依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製造業產值不會明顯低於服務業的產值並繼續扮演經濟增長的「領頭羊」;越來越多的新增就業機會將出現在各種新興第三產業(或廣義的服務業)中;從產業類型看,伴隨著現代產業的蓬勃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逐步向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勞動力成本會逐漸提高。 在這樣一個經濟轉換背景下,研究我國區域經濟格局必須有新的視角。今後50年內,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城市化率不斷提高,將有一半左右的農村人口陸續變為城市居民,我國東部地區將出現幾百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若干個容納上億人口的密集都市帶(圈),每一個都市帶(圈)都會有自己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和金融中心,但它們的市場邊界都是開放的,不僅帶動周邊地區發展,而且與世界各國保持廣泛的貿易往來。為此,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住宅建設要消耗大量的鋼材、木材、玻璃和水泥,能源、原材料的消耗量將達到創記錄水平,中國的需求將決定世界能源、原材料市場的價格。 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地區的區位優勢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特別是加入WTO以後,東部地區經濟越來越深地捲入了「國際大循環」,而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距也在拉大。這帶來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農村勞動力過剩的問題逐漸顯露,大量中西部農村青年,源源不斷地流入東部地區,即使這些地區外向型經濟的低成本優勢得以長期保持,也延緩了出口加工業向內陸地區的梯度轉移。結果,過去我們的產業非均衡(重工業優先)經濟發展模式就轉變成了區域非均衡經濟發展模式。這也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 從經濟地理角度看,目前我國西北部很多地區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不適合人類密集居住,經濟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東南部不同區域間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背景、現代發展機遇也存在很大的差別。在市場經濟體制和外向型發展戰略不變的前提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格局在今後相當長時期會存在而且有可能進一步擴大,不會因為中央財政地區性轉移支付政策等發生實質改變。 在東部沿海地區,目前已經出現了一些跨行政區的、具有很多「增長極」的城市帶(圈),珠江三角洲地區「龍頭」是香港,周邊有深圳、廣州、佛山、南海、東莞等「增長極」;長江三角洲地區「龍頭」是上海,周邊有寧波、杭州、蘇州、無錫、常州等「增長極」。這些地區在外向型經濟帶動下,出現了一批以市場為紐帶、上下游一體化、技術聯系緊密的城市產業群體,吸收了大量的國內外資金,以及各種水平的外來勞動力,產品銷售網路和原材料、勞動力供應鏈,一直延伸到中西部地區和海外,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由於經濟地理、歷史和現實因素的限制,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也出現了一些具有「增長極」性質的城市如福建的廈門、山東的青島、遼寧的大連等;也出現了一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企業,例如海爾、長虹等,但它們的帶動作用一般僅限於省內。一些原材料大省如黑龍江和山西,資源優勢並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像計劃經濟時期的三線建設明星城市,如東北的哈爾濱、長春、沈陽,以及西安、成都、武漢、重慶等,由於中央直屬企業多,歷史遺留問題重,產業結構調整難度大,與沿海城市的差距還很大。如何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科學研究我國區域經濟布局問題,既要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也要在充分考慮經濟地理、歷史和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基礎上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做好科學規劃,確定發展戰略。 首先,應當確立區域人口流動戰略。目前,在一些地方政府領導人心中,地區發展差距不僅體現在標志性的市容風貌上,而且也體現為經濟總量上的差別。東部一個縣級市的GDP總量,就相當於西部一個省(自治區)。從總量角度考慮縮小地區差距問題,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就必須大大超過東部地區;對各地區的居民來說,地區發展不平衡則主要體現在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上;從人均角度考慮問題,則縮小地區差距問題可以逐步增大西部地區的GDP總量,適當減少西部地區的人口,鼓勵西部地區人口流動,但國家應當承擔起西部地區農村的普及義務教育責任,掃除外來務工人員在城市定居的障礙,為少數民族青年保持傳統的文化、習俗創造必要的條件。為了西部資源的開發,也需要高素質人口的逆向流動,但要控制其規模小於流出的人口。 其次,制定正確的城市化發展戰略。現代工業文明一個顯著特點是生產的集約化,這一點決定了城市化的方向。只有大城市才能產生現代產業發展所必須的集聚效應,帶動整個產業鏈以至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所以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規律,幫助各個地區的「增長極」成長為大城市,並用快速交通線將大中小城市連接起來,形成聯系緊密、分工明確的產業鏈和城市帶。值得關注的是,在城市化佔用耕地過程中,一定要給予農民合理的補償,使他們得以順利地融入城市生活。 第三,中央政府在區域經濟布局合理化上要發揮更大作用。無論從跨行政區的利益協調角度,還是從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角度,中央政府都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不能簡單地認為區域經濟發展是地方政府的事情。我國人口增長先於工業化,使得中國在現代化初級階段,就面臨西方後工業社會才遇到的種種問題。為了緩解中國人口與資源之間的矛盾,除了更多地採取國際大循環的方式來利用國外資源外,更重要的是合理利用本國現有的資源,考慮到我國自然地理特徵和整體發展的需要,必須採取地區非均衡的發展戰略,鼓勵生態脆弱地區的人口向東部地區流動,根據江河流域特點進行國土規劃和整治。所有這些,都需要中央政府明確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④ 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展背景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時期 ,為了改變舊中國工業分布極端不均衡的現狀,工業建設大規模向內地推進,包括「三線建設」等。
改革開放之後,小平同志提出「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即首先發展沿海地區,在沿海發展起來之後,沿海再支援內地。向沿海地帶非均衡發展的區域戰略,充分發揮了沿海地區的比較優勢,取得了面向世界、先行發展的巨大成功,我國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率持續保持在全國的領先水平,使國民經濟整體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1999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正式把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列為2000 年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家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家對不發達地區的援助進一步集中到西部地區,國家區域政策的目標調整到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上來。「十五」計劃中將「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地區協調發展」專門列為一章,強調國家要推進西部大開發,「國家實行重點支持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增加對西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和建設資金投入。並在對外開放、稅收、土地、資源、人才等方面採取優惠政策」。2002 年秋天在北京召開了十六大,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支持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這是中央首次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方略。十六大做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的戰略部署,這是中央從協調區域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著眼做出的一個戰略決策。此後,2004年中央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中部地區發展戰略,使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趨於完善。
進入「十一五」時期以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中國陸續出台了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崛起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等區域發展戰略。但中國地域范圍廣大、地理差別明顯,為了使這些戰略能夠更好地落到實處,產生更大的成效,近兩三年來,中國政府先後批復涉及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天津濱海新區、福建省海峽西岸經濟區、包括陝西、甘肅兩省部分地區的關中-天水經濟區、中國圖們江區域、黃河三角洲等、橫琴新區、安徽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中原經濟區等10多部區域規劃和文件來規范區域經濟的發展 。
⑤ 區域發展戰略
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區域發展呈現多樣化的發展態勢。為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通過不斷探索,黨中央研究形成了新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區域發展呈現新動向和新趨勢,區域發展戰略內涵更加豐富(圖7–1)。綜合起來,我國區域發展戰略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從頂層確定了我國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部署。為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央於1999年做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決策,2003年做出了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決策,2006年做出了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決策,形成了國家關於區域發展的戰略體系。「十一五」規劃綱要將其概括為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簡稱「四大板塊」戰略),即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黨的十八大確定: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1]。
二是主體功能區戰略明確了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格局。2006年,國家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首次提出了「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2010年,國務院印發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2011~2014年,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布了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我國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由「兩橫三縱」的城市化格局、「七區二十三帶」的農業發展格局和「兩屏三帶」的生態安全格局等三類格局組成。
三是跨國、跨區域經濟帶深化了四大板塊戰略對內對外互聯互通的內涵。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環渤海與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進入新的階段。2014年下半年國務院發布了《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和《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區域發展新棋局雛形顯現。這一新棋局,既有擴大開放的內涵,如「一帶一路」向東連接東北亞、東南亞、澳洲,向西連接中亞、中東、歐洲;也有區域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如長江經濟帶打通了沿長江東部沿海、中部與西部欠發達地區,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東部沿海、中部地區和西部內陸地區連接在一起,珠江—西江經濟帶打通了外接東盟國家、內聯西南中南的通道。
四是重要經濟區是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引領全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在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的指引下,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區域發展規劃。以2005年6月21日國務院批准上海浦東新區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開始,截至2014年9月12日印發《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家先後出台了近40項區域發展規劃或總體方案(表7–1)。通過區域發展規劃,一批重要經濟區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成為推動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推動全國經濟持續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級的經濟高地(圖7–2)。重要經濟區是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成敗的關鍵,關繫到我國經濟發展的未來。
圖7-1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示意圖
表7-1 近年來國家出台的主要區域發展規劃
續表
圖7-2 全國重要經濟區分布圖
⑥ 現階段我國提出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是什麼
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戰略。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區域 發展不平衡的國家。不僅東、中、西三大地帶之間,而且同一地帶的不同省市區之間,甚至同一省區的不同地域之間,都存在較大的發展差距。縮小差距是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關鍵環節,也是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黨中央陸續制定的各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基本出發點。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強調繼續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同時,明確提出了「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的新思路。這種新思路對於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有著關鍵性的作用,是對我國縮小地區差距戰略的重大創新與完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新中國成立以來,處理不同區域的發展關系一直是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主線。「十一五」規劃正式把「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確定為我國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重申了這一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非均衡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但這種調整並不是向計劃經濟時期實行的均衡發展戰略的回歸,而是體現了充分發揮各地區的發展優勢和潛力,促進區域間共同發展和統籌互動的非均衡協調發展的思路。國土開發格局戰略 區域協調發展所講的協調,不僅僅指要形成區域差距縮小和區域協調互動的發展格局,而且也要求各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必須與自身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因此,根據各地區的自身條件和特點,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國土開發格局,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建設的核心目標,就是扭轉長期以來我國國土整治工作不力、區域開發秩序混亂、區域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峻的現象。黨的十七大報告確認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所提出的形成主體功能區的基本思路,明確提出要「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這一區域開發戰略思路是對我國區域開發模式的重大調整。區域一體化戰略 這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范疇。一個國家內部的區域一體化主要是指開展跨行政區劃的經濟協作、經濟聯合以及經濟帶和經濟圈建設等。在傳統市場經濟體制下,各級地方政府都追求本地區相對均衡和自成體系的發展,致使條塊分割嚴重、區際產業聯系薄弱。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區域分工正在不斷深化。但不容諱言的是,地區封鎖和地方保護在一些領域還比較嚴重,區域分工仍處於不合理、不經濟狀態。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為我國推進區域一體化指明了方向。特殊地區和貧困地區扶持戰略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視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等特殊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對民族地區一直給予特殊照顧。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家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也將不斷提高。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著手解決貧困地區的問題。經過不懈努力,許多貧困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根本改善。資源枯竭地區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新型貧困地區,經濟轉型異常困難,也需要國家給予大力扶持。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加大對各類特殊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確定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中國特色城鎮化戰略 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與城鎮空間分布格局,對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確定了「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城鎮體系建設總方針。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和「十一五」規劃調整了我國以往控制大城市規模的城鎮化戰略,提出了堅持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新思路。十七大報告確認了上述城鎮化戰略思想,提出「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這種城鎮化戰略思想准確地把握了我國城鎮化建設存在的問題,科學地提出了我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政策保障措施一個合理、有效的戰略體系不僅需要有明確、科學的戰略目標,而且必須有一系列的實施手段,即政策支撐體系。在當前各級地方政府財力差別巨大的情況下,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是要以財政體制改革為前提的。主體功能區建設包括以下主要內容:為了長遠利益和國家整體利益,限制或禁止生態嚴重脆弱區、生態價值較高地區、具有特殊生態與人文價值地區等的開發活動;經濟發展潛力較大並且綜合承載力較高的地區,要盡快發展成為吸納人口遷移和經濟建設的重點地帶;開發密度高且綜合承載力開始減弱的地區,則應該在適度控制規模擴張的基礎上走優化發展道路。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地區所付出的犧牲必須得到必要的補償。為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確定為當前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的一個基本方針。此外,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提出的「重大項目布局要充分考慮支持中西部發展」,也是全面落實中國特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體系的重要政策保障措施。總之,中國特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體系,是黨中央、國務院按照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精神解決區域發展問題的集中體現。它緊緊把握住了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始終貫穿著區域發展這一主題;緊緊把握住了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凸顯了以人為本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緊緊把握住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堅持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區域發展思路。
⑦ 2014年,我國把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帶作為推動發展的戰略支撐。上半年批復設立了4個國家級新區,至此,
共有10個。1992年10月上海浦東新區成立、1994年3月天津濱海新區成立、回2010年6月重慶兩江新區成立、2011年6月浙江舟山群島新答區成立、2012年8月甘肅蘭州新區成立、2012年9月廣東南沙新區成立、2014年1月陝西西咸新區成立、貴州貴安新區成立。2014年6月青島西海岸新區成立、2014年6月大連金普新區成立。
⑧ 結合建國以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實際,談談對平衡發展戰略和不平衡發展戰略兩種空間發展戰略模式的理解
從建國初到改革開放這一時間我國實行計劃經濟,走的就是平衡發展戰略(應該叫內均衡發展),我容國的重大項目建設是考慮到地區差異的,特別是三線建設,可觀促進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這一事件像上海等地區實際上是被壓制發展的。
改革開放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重點發展沿海地區,實行非均衡發展戰略,實現了各種資源的有力配置,成功促進了東部地區的發展,帶動了國民經濟。
90年代後期,區域差距拉大,社會矛盾逐漸突出出來,我國又開始向均衡發展傾斜,如西部大開發、振興東部老工業基地等等。
從總體上說,就是效率與公平在不同時段的取捨。一開始是大家都窮,後來一部分富起來,整體實力增強後再讓落後地區好一些。
⑨ 試述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特
經濟發展戰略論文:發展區域經濟重要性及意義 【摘要】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鑒於此在國家整體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具體實踐,使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與時共進的特徵。【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1 引言。1958年美國發展經濟學艾伯特·赫希曼在《經濟發展戰略》一書中率先提出「發展戰略」這一概念,重點討論發展中國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潛力、資源與環境,謀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自20 世紀60 年代開始,聯合國先後制定了60 年代、70年代、80 年代三個10 年的「國際發展戰略」,它使得「發展戰略」一詞逐漸越出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的范圍,也廣泛運用於發達國家。2 國外研究現狀。2.1 理論貢獻。(1) 區域平衡增長論。(2) 區域不平衡增長論。區域不平衡增長論認為增長過程在實質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論有佩魯(Perour) 的增長極發展理論、繆爾達爾(Gunnar Myrdal) 的循環累積因果理論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 的依附理論。(3) 區域階段發展論。倒U 型理論(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1965年,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 把庫茲涅茲的收入分配倒U 型假說應用到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提出區域經濟差異的倒U 型理論。他通過分析24 個國家的國際橫截面數據和10 個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認為國內不同發展階段區域不平等的變化趨勢,地區間收入差異的長期變動趨勢大致呈倒U 型。(4) 鍾型發展理論( Bell Shaped Theory)1980年。 美國著名區域經濟學家阿朗索(W. Alonso) 提出了「鍾型發展理論」,引入了描述經濟發展過程的變化次序模式—鍾型模式。在發展初期,國家的增長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區與貧困地區。即使在某一區域內,用各人口組所佔財富比例來衡量,社會不平等現象也很突出。2.2 國外典型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戰略選擇案例。(1) 美國區域開發的「均衡」戰略。美國在開發不發達地區時,採取的是均衡戰略,其有七個主要措施:一是對不發達地區實現優惠稅制;二是由政府出面組建經濟開發區,幫助落後地區加快發展經濟;三是以交通運輸為重點,扶持經濟落後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利用財政金融手段,鼓勵並引導私人企業向落後地區投資;五是優化產業布局,拉動經濟增長;六是有意識提高勞動力索質,注重引導人力資源流向;七是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2) 前蘇聯區域開發的「傾斜」戰略。與美國不同的是,前蘇聯在區域開發上採取的是「傾斜」戰略,主要是通過建立一些科研中心來輻射周圍地區,為周圍地區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技術、人才支持,以此來促進相應地區的經濟發展。(3) 巴西區域開發的「發展極」戰略。巴西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採取的措施是在落後地區建立「發展極」並以此形成發展網路,帶動整個落後地區的經濟開發。巴西「發展極」的建立是通過設立專門的開發機構來指導、組織並實施的。(4) 日本區域開發的特殊戰略。60 年代,日本政府為縮小經濟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之間的差距,緩解經濟布局的不合理現象,先後制定了四次全面綜合開發計劃,採取了「據點開」、建設「定居圈」和「技術集成城市」等措施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3 國內研究現狀。中國從20世紀70 年代開始了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劉國光(1984年) 在其主編的《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問題研究》中提到,經濟發展戰略是指在較長時期內,根據對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條件的估量,從關系經濟發展全局的各個方面出發,考慮和制定經濟發展所要達到的目標、所要解決的重點、所經過的階段以及為實現上述要求所採取的力量部署和重大的政策措施;楊萬鍾(1999 年) 在《經濟地理學導論》中提出區域發展戰略是在經濟區劃的基礎上對未來區域經濟發展藍圖的總體勾畫,是進行區域規劃和產業布局的重要前提。方創琳(2002 年) 在《區域發展戰略論》中提出,區域發展戰略就是根據區域發展條件、進一步發展要求和發展目標所做的高層次全局性的宏觀謀劃;單於廣(2003 年) 認為我國當前宜採取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他認為區域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指由於我國各地區發展同一產業或者同一產業投人產出效果不盡相同,在國家所掌握的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保證國民經濟較快增長,國家必須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採取重點開發的方式,並在資源分配和財政投入對重點開發地區的重點產業進行傾斜,以此求得中西部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的共同富裕。4 結語。李奇澤、敖明山(2008 年) 在分析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演化過程三個重要的階段,均衡發展階段、非均衡發展階段、非均衡協調發展階段後,作者指出區域統籌發展戰略將是我國今後區域經濟發展將選擇的發展戰略,他認為具有很強的統籌協調力是區域統籌發展戰略的關鍵點,區域統籌發展戰略有強大的資源整合力,具有生態支撐力是區域統籌發展戰略的亮點,具有生態支撐力是區域統籌發展戰略的亮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理論和模式也應保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和完善,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新的、適應需求的區域發展戰略將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