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未來中國經濟與能源工業發展前景
經過20多年持續高速的經濟發展,中國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社會財富,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18.2萬億人民幣,為未來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經過「十五」期間的宏觀調控政策實施,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城鎮化加快、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未來經濟的持續增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據國務院頒布的《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預測中國「十一五」期間,國民經濟將以年均7.5%的速度繼續保持增長,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將達26.1萬億元人民幣,人均達到1.9萬元,接近工業化完成階段的水平,能源消費可能會降低[111]。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測,2010~2020年,中國國民經濟將以年均6.5%的速度保持增長[112],據此推算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49萬億元人民幣,人均達到3.5萬元左右。根據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提出的比較權威的國家經濟發展一般規律,即任何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發展都會規律性地經過三個階段:初級產品生產階段、工業化階段及發達經濟階段,其中工業化階段又因其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構的不同,分為工業化前期、工業化中期和工業化後期階段。人均GDP 280~560 美圓為工業化前期階段,人均GDP 560~1120美圓為工業化中期階段,人均GDP 1120~2100 美圓為工業化後期階段,人均GDP大於2100美圓為發達經濟階段。任何一個發展階段向更高一個發展階段的躍進都是通過產業結構轉化來推動的。進入發達經濟社會,第三產業將得到極大發展,能源消費強度將會降低,石油消費增長速度將會下降。
未來中國將加快發展能源基礎建設,能源供給將會增加。通過能源替代,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石油的比例可能會降低。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局制定的規劃,到2020年中國將以能源產能翻一番支持GDP增長翻兩番。計劃到2020年新建11億噸煤的生產能力,新增1.5億千瓦水電發電能力。根據中國核電的「遠景規劃」,到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將從目前的850萬千瓦增加到3600千瓦,從目前的佔全國電力裝機總容量的2.3%提升到4%。預計到2020年中國天然氣的產量將達到1200億方,消費量達到2000億方。替代能源的增加將降低石油消費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石油消費的增長速度也會降低。
隨著國家節油政策落實和節油技術的進步,石油消費強度也會下降。中國正式頒布了《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標准[113],這是一個強制性國家標准。該標准對輕型乘用車,包括轎車、9座以下小型客車和多功能運動型車(越野車)提出燃油效率的要求,即要求這些車輛的百公里油耗水平在標準的測試條件下,必須達到一定的限值水平。不同的車輛,根據其重量的大小,採用不同的限值標准。據分析,如果該標准能夠得到完全的實施,能夠進一步推動汽車節能技術,在未來10年間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預計到2030年,將累計節約燃油8億噸左右,2030年當年節約燃油將達到7000萬噸,相當於目前中國進口燃油的總量,或者減少7000萬輛轎車的燃油消耗。
綜合以上分析和預測,預計中國目前的石油消費增長趨勢將延續到2010年左右,其後中國的石油消費增長速度將有明顯下降。
❷ 什麼是能源與經濟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國大多數省市自治區走的仍是粗放經營的傳統發展模式,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大量地浪費著能源,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我國經濟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依據如下。
1.基本國情
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人均耕地相當於世界水平的42%,人均淡水資源量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7%。我國是少林國家,人均森林面積和人均蓄積量分別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0%和12.5%。礦產資源種類不全,有的雖儲量不少,但品位低,開采難度大。我國大多數礦產資源人均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資源短缺的同時,資源破壞和浪費又非常突出。
2.經濟發展正處於快速階段
我國工業化還沒有完成,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即加快發展重化工業階段。汽車、鋼鐵、機械等製造業和房地產、煤炭、電力等前向和後向產業的高速發展,是中國進入重化工業時期的重要標志。重化工業的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十分強烈,不僅造成資源大量消耗,而且容易導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3.我國發展時逢經濟全球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被越來越深地捲入到了國際經濟體系之中,特別是加入WTO後,大量外資進入國內,進出口數量日益增加。這一方面會增加我國資源、生態的消耗,加大發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將促使我國利用其他國家的資源優勢,擴展資源、生態消耗的調節空間,為解決我國的資源、環境問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環境問題構成21世紀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十分重要的國際背景。
因此,對於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先天脆弱,但經濟發展處於高速成長期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❸ (五)大力發展清潔能源,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2013年,我國出現了大范圍的霧霾,尚有潛在的環境污染問題沒有凸現,日益嚴峻的環境已迫使我國各行各業必須確確實實落實清潔生產方式,必須加速發展清潔能源經濟和循環經濟。不僅要生產清潔能源,更要採用清潔能源產品;不僅要生產能效高的節能產品,更要使用節能產品;工業原料的供應,不僅是採挖礦石,而是要更多的回收再用和循環利用。政府要促進清潔能源經濟發展,經濟扶持或補貼要落在恰當的環節上,如:清潔能源基礎科學研究,清潔能源技術的研發,清潔能源產品的消費群體,盡快打開清潔能源產品國內市場,讓消費者更多利用太陽能和風能,在日照條件好的西藏和雲南等地發展分布式太陽能屋頂工程,在風力比較大的新疆和黑龍江等地區發展風力發電,抓住今天的光,抓住今天的風,盡最大可能替代化石能源,此舉既有利於促進我國再生能源產業,更利於地區長遠發展和穩定。全面提高住宅建築和公共建築的節能效率,北方需取暖建築物的內牆應有保溫層,南方建築物的外牆應有隔熱層,加強珍珠岩、蛭石和硅灰石的勘查和開發,生產合格的建築保溫隔熱材料。利用地下采礦留下的巨大采空區,安全處理堆放煤灰塵等工業粉塵。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把我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發電機大量出口,將清潔能源賣出去,將大量超細煙塵和其它有害氣體留在國內。全速發展清潔能源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才能把中國經濟推入持續發展的軌道上。
❹ 什麼是能源革命經濟轉型大家談
在中國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上限的情況下,必須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用新能源與互聯網有機結合形成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來推動從化石燃料支持的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這應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根本方向。 首先,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製造業第一大國。但是中國不僅面臨著發達國家「再造」製造業的巨大影響,還面臨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日益增大的挑戰。2009年,墨西哥超過韓國和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平板電視生產國,墨西哥還是雙開門冰箱的第一大生產國。中國製造業在面對諸多挑戰的背景下,急需向以新能源和互聯網為基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升級過渡。同時,也要加大扶持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主體——中小微企業的發展,這需要政府加大減免中小微企業的稅負,減少審批許可權,使資金流向實體經濟。 其次,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農業逐步發展成石化農業。石化農業的核心是大規模的毀林墾田和機械化連片種植,是化肥、農葯的過度過量使用。從全球范圍看,人類在農業生產取得巨大發展的同時,對地球生態環境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過度使用化學農葯,化肥等造成了全球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及糧食危機。由於長期實行主要依賴投資和增加物質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中國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更加突出。為此,應通過能源互聯網推動生物技術的發展,進而推進農業的低碳化、生態化發展,減少農業污染物的累積。 最後,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下,金融業也要進行變革。虛擬資本應當考量生態環境的發展,協助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吸引越來越多的金融市場參與者投入應對生態環境危機和發展低碳經濟的領域中來。通過金融市場發現價格的功能,調整不同經濟主體利益,支持新能源技術發展,鼓勵、引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化解生態環境危機的風險,通過市場設計,以最低成本降低整個經濟體系的生態環境成本,有效分配和使用國家環境資源,落實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目標。
❺ 能源與經濟發展
人類社會消耗的90%的能源來自於礦產資源。
工業化程度高低,生活水準的高低都直接與能源消耗成正消長關系(圖6.1)。工農業生產中的機械化程度和電氣化程度對生產力水平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農業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能量轉換系統,通過太陽能把H2O與CO2轉化為碳水化合物,貯存在食物和其他農產品中,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就是由能源推動的機械來代替人畜勞作,生產出更多的農產品。1920年美國農業人口3200萬,1960年減少了一半,到70年代中期再減一半,為780萬,而這一階段,能耗增加了2.2倍,穀物單位面積產量增加了5倍,但所用工時則由原來的57h減至17h。消耗在農業機械的汽油約1682×104m3/a,柴油1318×104m3/a,液化氣50×104m3/a。平均生產1t穀物用油0.04m3。美國每人每年用於食物有關的能源為59×109J。據1991年統計,全球石化燃料的25%被用於與食物有關的生產和加工過程。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和農業機械化程度還不高,也有20%左右的能源被用於此。
能源對於人類技術進步起到了火車頭的作用,人類歷史上3次能源技術應用的轉變:蒸汽、電力、原子能都引起了生產技術的重大變革。
人們物質與文化生活所消耗的一切物品均體現了能源的最終消耗(圖6.2、表6.1)。
國民經濟的增長與能源之間關系密切,一般來說,能源增長與國民生產總值(GDP)的增長速度成正相關。能源消耗彈性系數,即能源消耗和國民生產總值兩者年平均增長速度之間的比值,基本上能反映這種關系(表6.2)。1962~1972年,日本能耗增長最快達11.7%,其GDP增長也最快,達10.3%,而能耗增長較慢(2.2%)的美國其GDP年均增長僅2.8%。但隨著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應用,能源結構的改變和能源管理的改善,GDP增長速度在能耗增長較低的情況下,也可能飛速發展。
能源供應對工業布局有重要影響,單位產值耗能大的工業,如煉鋁1t,耗6.68t標准煤,其能耗占成本的1/3,故多建於靠近能源基地的地方。但科技進步改變了礦石原料和能耗在成本中所佔比例之後,工業的地理布局也將在價值規律的支配下得到調整。
圖6.1美國從1850~2000年能耗變化曲線圖(據C.Starr,科學,1971,第9期,39頁)
註:在過去的世紀中能耗由樹木、石油、天然氣來提供,而未來世紀中能耗將依靠核能和煤
圖6.2人均能耗與生活水平的關系(據王慶一,1988)
表6.11996年主要礦產品人均消耗量對比單位:kg
①鋼為產量;②煤為油當量。
(據朱訓.1999.世紀之交的中國礦業.中國礦業協會通訊,總第39期)
表6.2主要工業發達國家能源彈性系數的變化
資料來源:(1)日本《能源》雜志,1982年第12期,1983年第2期;(2)世界銀行《1989年世界發展報告》。
能源的開發,能源基地的建立,能帶動一個地區相關的產業發展,如煉油、石油化工、鋼鐵、建材、電力、有色、機械、交通、通訊等工業騰飛。中國的大慶、大同、撫順、德國的魯爾、美國的阿巴拉契亞、英國的中部地區、原蘇聯的庫茲巴斯等就是以能源為主業的復合型工業基地。
主要能源結構的改變會影響產業結構的調整。70年代中期,全球石油價格的上漲引發了世界能源危機,對西方能源缺乏的工業國家造成了極大沖擊。以日本為例,其能耗高的重、化工業利潤急劇下降甚至轉為虧損,鋼鐵、造船、化工、紡織、造紙等明顯衰退,日本採取了用節省能源和其他工業原材料的知識密集型產業來代替原高耗能的產業,推動了電子機械工業的迅速發展,產品結構也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和低原材料消耗方向發展,從1973~1980年,就少進口原油1.77×108t。其國民生產總值每增長1%,所用能耗的增長由1973年以前的1.1%減到0.46%,每億美元產值能耗由1970年的9.1×104t標准煤降至1985年的4.4×104t。
可見,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產業結構的變化不僅影響著能源的利用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產業部門能源消費結構(表6.3、6.4)。
中國正處在工業迅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階段,能耗增長速度和單位產值能耗都相當高,這已引起了經濟界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未來社會經濟發展與地質能源關系密切。按世界能源會議分類:固體燃料、液體燃料、氣體燃料、核能、地熱能等幾種能源屬於地質資源。
煤是最重要的固體燃料,全球已探明2×1012t油當量的煤儲量,約占已探明非再生能源的90%,可供全人類使用230a,其中原蘇聯、美國、中國的煤儲量佔全世界已探明儲量的57.3%,其次是澳、法、印、南非、波等國合佔31.7%。
表6.31983年世界幾個主要國家工業能耗構成
(中國科學院能源研究所,1986)
表6.4中國1997年能源生產總量及消耗總量構成(%)
①以萬噸標准煤為單位。(據朱訓,1999)
20世紀初,94.5%的能源來自於煤,至今仍佔30%。中國是煤炭使用大戶,75%能源依賴於煤。中國成煤期多,儲量大,分布廣,煤種齊,開發易。煤炭及其相關產業,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能源,還推動了產煤區地方經濟的發展。
石油天然氣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有國民經濟的「血液」之稱。特別是20世紀的40~50年代,由於中東大型油氣資源區的發現引發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動力革命,石油消費劇增,年消費增長達7.4%,60年代中期以來,油氣消費占能源總消費的62%~65%(表6.5、6.6)。利於油氣的沉積盆地1027個,有27%的盆地已勘探。據估計,世界石油最終可采儲量2460×108~3040×108t,天然氣為310×1012m3(表6.7)。據IEA資料,1998年世界石油平均需求量為74.3×106桶/日,1999年增至75.7×106桶/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工業國家1998年石油需求量為46.7×106桶/日,1999年可達47.3×106桶/日。我國已成為世界重要的油氣資源保有與生產國。為了滿足需求劇增的能源,各國正向深部、向海洋、向荒漠進軍,以保證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能源供給。
核能很可能是化石能源之後供人類使用的又一種動力,1981年世界擁有核電的國家23個,核電站266個;1989年核電已佔世界總發電量的17%,20世紀末全世界將有核電站515座,裝機容量4.78×108kW。1985年,世界核電已達3.12×108t油當量,預計2000年將達6.37×108t,2020年則可能達到11.13×108t油當量,有價值的鈾礦床以北美、非洲和澳大利亞為豐富(表6.8)。中國也已發現200多個鈾礦床,並已具備發展核電的基本條件,1994年底裝機容量210×104kW,發電14×109kW·h,2010年中國將有另外四座8套機組運行,裝機總容量將提高到2000×104kW。
表6.5世界商品能源生產和消耗構成
資源來源:(1)聯合國《世界能源供應》,1950~1976年,1985年;(2)聯合國《1988年能源統計年鑒》,1990年;(3)《世界能源導報》,1991年12月15日第2版;(4)《世界能源導報》,1992年10月30日第2版。
其他地質能源如地熱能、油頁岩、煤層氣、油砂等也都逐漸得到利用,成為能源緊缺的重要補充。
能源消耗仍在增長,石油仍是世界能源的主要支柱,隨著新技術革命其他能源的開發利用已日漸擴大。2020年世界一次能源的消耗將比1995年增長50%~75%,年增長率1.2%~1.6%,今後一段時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能源消耗形勢仍將有較大差別,發達國家仍將利用其資金雄厚的優勢,發展能源技術,開發新能源,研製新設備,應用新工藝,調整能源結構,投資方向轉向低能耗、高產值部門,能源彈性系數將維持下降趨勢,至2020年,可能下降一半。而發展中國家的基礎性產業所佔比例高,工業發展速度快,人口增長快。能源消費的需求的增長是不可避免的。到2010年,發達國家能源消耗年增長率為3.4%,而發展中國家僅1.3%;前者在世界能源消費比例中將由19.7%上升到25.8%,後者將從48.1%降至39.4%。
表6.6世界一些主要工業發達國家進入「石油時代」的標志年份
(據世界能源導報,1992)
表6.7世界常規原油原始可采資源的估算
(根據C.D.Master等,1983)
各國根據本國情況制訂了不同的能源發展戰略。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能源進口國,把能源安全可靠供應、節能和環保放在同等位置上來考慮,減少石油進口量,加強核電生產,加快煤與天然氣開發,增加新能源的利用;獨聯體國家有豐富的能源資源,自給有餘,現採取石油、天然氣、煤並重的戰略;日本是能源貧乏的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抑制能源需求,加速核電和再生能源的發展,降低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西歐推進積極尋找新能源的戰略,提高核能、天然氣的利用,推進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能利用的研究,發展中國家多數以可再生能源作為其發展重點,佔全球人口3/4的發展中國家能耗預計2020年僅佔40%,其能源結構中生物質能佔35%,其次是煤和石油分別佔28%和23%,這些國家由於經濟發展程度低,工業建設和人民生活耗能大,能源供應不足,電力緊張,生物質能消耗大,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化石燃料的低效使用,污染物排放正在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表6.8世界鈾儲量分布情況
註:本表不包括中國、原蘇聯及東歐國家的鈾儲量。(據金景福等,1991)
表6.91991年中國在世界能源生產中的地位
資料來源:①1991年資料;其餘為美國《Oil Gas》,1991年底,1992年3月《Statistics Monthly Report of UN》,1992年6,7月。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產國,第五大石油生產國,發電量居世界第四(表6.9)。其能源發展戰略是優化重點和多樣化發展,發揮煤炭的主導作用,制訂合理規劃,加速煤炭開發,滿足社會需求,穩定能源供應,提高水能和核能開發和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力度,合理、高效、清潔、節省地利用能源,特別是煤和油氣是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嚴重問題,與其他國家類似,權衡能源開發利用中可能產生的各種利弊,應用最新科技成果,盡最大可能興利除弊,提高單位能耗的經濟效益。
❻ 能源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也是專人類現代文明屬的支柱之一。它的開發和利用狀況是衡量一個時代、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重要標志,直接關繫到人們生活水平的高低。
❼ 全球經濟增長與能源需求是什麼
經濟發展與提高生活質量是全世界人的期望,持續提供可靠的、可支付得起的能源就變得十分迫切。了解能源的整體概況並透徹理解相關的工業流程也是必備的基礎知識。歷史發展表明,全世界所使用的能源類型與總量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對未來能源需求進行令人信服的預測就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全球人口增長的速度將大大快於經濟發展的速度,而且也將使人們提高生活品質的願望滯後於現實。
全球經濟與能源發展示意圖
全球GDP在1980年到2008年間以每年近3.0%的速度增加,預計到2030年將依然以此速度增加,這會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
從1980年全球經濟開始增長以來,全世界的能源利用效率也提高了。這種效率提高的情況表現為能源強度的明顯下降——能源強度用全球GDP除以全球能源需求量來表示。比如在1980年,全球1000美元的經濟產出所消耗的能源量為2.5桶油當量。25年後,相同的經濟產出所需的能源強度顯著下降,每年的下降速度大約為1.0%資料來源:《世界經濟報告》,2006;《IFR》,2007;《SRWE》,2008。。
能量,是一個宏大的命題!大到整個宇宙都在關注著「能量」!
「能量是動力與時間的乘積常常被定義為工作中產出的能力。」
❽ 在多大程度上認為國家發展經濟時,必然消耗大量能源
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優質能源的出現和先進能源技術的使用。在當今世界版,能源的權發展,能源和環境,是全世界、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
「能源」這一術語,過去人們談論得很少,正是兩次石油危機使它成了人們議論的熱點。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國際能源安全已上升到了國家的高度,各國都制定了以能源供應安全為核心的能源政策。
❾ 發展清潔能源生產的經濟意義
發展來清潔能源有利自於可持續發展,有利於能源多樣化,有利於改善環境等。
清潔能源的准確定義應是:對能源清潔、高效、系統化應用的技術體系。含義有三點:第一清潔能源不是對能源的簡單分類,而是指能源利用的技術體系;第二清潔能源不但強調清潔性同時也強調 經濟性;第三清潔能源的清潔性指的是符合一定的排放標准。
能源就是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轉化的物質(礦物質能源,核物理能源,大氣環流能源,地理性能源)。能源是人類活動的物質基礎。在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優質能源的出現和先進能源技術的使用。在當今世界,能源的發展,能源和環境,是全世界、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
❿ 俄羅斯如何改變依靠能源經濟的局面,使經濟獲得更好的發展
首先要進行復雜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一方面要破除原蘇聯經濟偏向重工業,犧牲農業版輕工業發展權的不合理經濟結構等各種弊端,另一方面要重建市場經濟秩序,尊重法律和契約精神。
其次要在政治經濟領域打破寡頭壟斷,貪腐橫行的不良局面。
最後要發揮俄羅斯本身的資源優勢,比如延長資源能源的產業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比如俄羅斯糧食、獨特的旅遊資源,獨特的商品等,打破單一經濟結構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