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論述市場經濟的局限性和負面作用
誠實守信原則對於消解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作用之二事實上,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人們稍加註意就可以發現,任何人若要達到經濟上的成功,就得使自己的行為服從市場法則。所謂「用價廉物美的產品來擊敗競爭對手」、「以高效率的企業來淘汰低效率和無效率的企業」等等,不僅道出了市場經濟中成功者的秘訣,而且也暗示了這些經濟人行為也不一定與在社會現實中做一名利他主義者相矛盾。因為市場通行的是等價交換以及價值決定價格的原則。商品的等價交換既不是施捨,也不是乞討。它需要互相尊重與互惠互利。強買強賣,掠人財物都不是市場經濟的交易特徵。交易者作為市場主體必須具有起碼的善意,對對方的意志、權益有起碼的尊重。如果不是立即實現的交易,那就得訂立契約。契約的自我履行成為市場交易正常進行的保證。與此相應,以履約、守信為正當,而以違約、失信為不義,這成為起碼的保證經濟正常運轉的條件。當然,市場經濟也可能出現大量的商業欺詐行為,但價值規律最終將對欺詐產生抑制。一般說來,一旦實現完全競爭,有眾多的賣者存在,消費者可以自由地選擇時,價值規律的作用可以使價格接近價值。這好比一個地區只有一兩家商鋪出售某種商品時,他們可以哄抬價格,一旦有眾多的店鋪競爭時,哄抬價格者最終會被價值規律這只「無形的手」硬性推入正常軌道,否則他就會因賣不出自己的產品而導致虧本,嚴重的甚至可能破產。這正好說明,商業信用對消除市場經濟中的負面效應發生了積極作用。市場經濟制度迫使它的「弄潮兒」必須在經濟交往中恪守信用,做到遵規守約、互惠互利。否則,市場經濟就會失去合理性與有效性,市場運行就會因「信用缺乏症」而陷於混亂。雖然這種「自利」與「互惠」還談不上道德的高尚性,但確已迫使人們背離了純粹的個人主義,使人們成為了在行為上正常、合理的人。這就是說,恪守商業信用是「經濟人」的「成德基因」,在商業信用和正確輿論的引導下,市場交易行為可以使人達到「經濟人」與「道德人」的辯證統一,也就是「德」與「得」的統一。也許有人會問,既然經濟人具有「喪德」和「成德」兩種可能性,那為什麼市場經濟社會還要培育經濟人呢,豈不是在自找麻煩?提出這一問題,是由於對經濟人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內在關系認識不清。「經濟人」是市場經濟的產兒,又是市場經濟的經濟主體,市場經濟與經濟人是無法剝離的。可謂失其無以名市場經濟,失其也無異於從根本上消除「經濟人」無異於從根本上取消了市場經濟的運作。事實上,當代各國的經濟學家和倫理學家在對市場經濟存在的正當性、合理性作倫理辯護時,一直在探討的一個中心議題,就是如何確定市場經濟對個人行為(即「經濟人」行為)的道德要求,並探明實現這種要求的可能性及途徑。隨著市場經濟的發育、壯大而成熟的西方近代商業信用學說,在經過長期爭論之後,已經能夠達到一個基本相同的結論。這些支持市場經濟的經濟學家和倫理學家們所達到的共識,是贊同一種以普遍利己主義為特徵的個人主義。這種個人主義一方面把個人的幸福或個人的自由稅為基本的善,從道德上肯定了伴隨著商品生產而產生的個體的覺醒和個人權利意識的增長;另一方面又肯定了遵循誠實信用道德原則的必要性,並且將遵守普遍性的誠實信用道德原則視為實現個人幸福或自由必不可少的前提。這種普遍性的誠實信用道德原則以人性論為理論基礎,承認每個人都具有一種誠實信用的人類共性,即普遍人性,然後從個人對個人的相互誠實信用關系中,推導出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系,再從契約關系推證每個人遵守維系契約關系所需的普遍的法和道德的必要性,以此論證個人必須遵守普遍的道德規范。這個推論本身就包含著一種啟迪,即我們在看到了「經濟人」對於市場經濟的不可或缺性之後,必須進一步探討與梳理人們在「經濟活動」中所應循的誠實信用行為取向。這正是商業信用的主題。換言之,只有通過大力加強信用制度、信用體系建設,才能化解和消除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的負面效應。對商品交換與商業信用關系的探討一直持續到今天,美國當代哲學家麥克尼爾在《再評交換關系》一文中指出:商業交換關系——放棄一些東西,作為取得一些東西的代價,是所有人類行為中最常見的、無所不在的經濟行為。完全離開商品交換的社會行為是不存在的,每個人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離不開同他人的交往,整個人類要維持正常的生活更離不開這種相互關系。人類不可能永遠處於絕對的相互不協助的自私之中,作為社會成員的每個個體不可能擺脫交換,脫離與社會的聯系,也不可能脫離其他人而生活。人們通過這種聯系,不但使社會的生產力更發展、物質基礎更雄厚,而且使社會比以前更適應人的全面發展、更自由和更人道。(李新庚)
❷ 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中佔有主導地位和絕對優勢的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資本主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性特徵會得到充分體現;
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會更加突出,使國家之間的市場競爭和民族沖突會更加激烈和尖銳;少數大國一手操縱世界經濟事務,使平等互利原則和國際間的合作屢遭破壞;
局部地區的民族摩擦、經濟危機以及政治經濟的震盪也極易在全球范圍內傳播和擴展,增加了國際政治經濟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促進了各國經濟的較快發展。但同時,也使世界經濟的發展蘊藏著巨大的風險。
(2)經濟負面影響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各國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一國經濟運行的效率無論多高,總要受本國資源和市場的限制,只有全球資源和市場一體化,才能使一國經濟在目前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擺脫資源和市場的束縛。
經濟全球化,可以實現以最有利的條件來進行生產,以最有利的市場來進行銷售,達到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提高經濟效率,使商品更符合消費者的需要。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國際分工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區域統一,使國際分工更加深化,各國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事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效益。
❸ 近二十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環境持續惡化,社會人際關系冷漠,貧富差距懸殊,兩極分化,民族矛盾抬頭,社會機會不公,社會福利未體現制度優越性、恩,這些有意義嗎?適應這一切
❹ 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
主要有幾個方來面:一是環境污染自與資源浪費嚴重。二是貧富懸殊日趨加大,尤其是東西部地區發展不均衡。三是經濟發展與精神文明發展失衡嚴重。四是發展仍舊是粗放型發展,民族品牌被外資擠壓嚴重,最近的中興事件就是最好的說明。這是我的一點認識,供參考。
❺ 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對中國而言
——產業結構有所改善
——科學技術和教育水平有一定提高
——市場機制在經濟生活中作用增強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局面形成
.
——對外開放日益擴大
——由全面短缺走向相對過剩
生產力有所發展,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發展中存在眾多的困難與問題
總的看,在中國步入21世紀時,全國經濟已進入全面、快速工業化的階段;在取得巨大的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集中表現為明顯的、多側面的二元現象: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開始運行,但舊體制仍然在許多領域起作用,新舊體制雙軌運行並存,轉軌緩慢,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面臨巨大困灘;經濟高速增長與低效率、低質量並存,經濟仍然以粗放型增長為主,資源配置結構不合理,規模經濟效益差;在國內市場容量不斷擴大的情況下;相當部分的國產商品生產能力過剩,銷售困難與部分商品大量進口並存,國產名牌不斷消失,一些「民族工業」被外資打壓兼並,國家經濟安全受到威脅;出口高速增長與傳統的低附加值產品佔主導地位並存,高檔名牌產品和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不強,國內市場佔有率日益下降:東南沿海地區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奔向富裕與中西部多數地區經濟發展緩慢、收入水平相對低下並存,經濟發展的地區差距日益拉大;隨著經濟規模擴大、就業人數不斷增加與全社會的失業率上升並存,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動速度加快與困難加大並存,這將使得潛在的社會不穩定因素有增加的趨勢;少數人暴富與相當部分的城鄉貧困人口並存,社會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工農業產品積壓,產銷率不高與相當一部分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有效購買力不足並存;經濟規模迅速擴大與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並存,能源和水資源短缺和生態失衡、環境惡化日益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對科學技術和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與大量低素質的剩餘勞動力並存.
這些問題都是短期內難以克服的,必須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和精心的操作才能逐步解決.這表明,我國的未來發展前景是美好的,但面臨的困難也是很大的.
21世紀上半葉(2000~2050年)中國經濟長期預測
對2000~2050年中國經濟的發展進行預測是超長期預測.未來50年不確定的因素很多,我們只能在一定的假定條件下(如不發生世界大戰,國內基本保持社會安定等),採取定性分析和定量計算相結合的辦法進行預測.這里我們使用了系統動力學、投入產出、經濟計量三者相結合的模型,預測中國在2000~2050年間人口、經濟增長以及結構變化情況.
一、人口預測:總量不超過16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
二、經濟增長以及結構變化放緩,加大環境惡化
三、資源更加短缺
❻ 經濟發展的同時,給人類帶來了哪些負面影響
隨著經濟發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逐年上升,造成環境氣候的變化,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的威脅。同時,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關聯很大,可能給人類造成能源危機。
❼ 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http://www.google.cn/search?q=%CA%D0%B3%A1%BE%AD%BC%C3%B5%C4%B8%BA%C3%E6%D3%B0%CF%EC&client=pub-4192198620780482&forid=1&prog=aff&ie=GB2312&oe=GB2312&hl=zh-CN
❽ 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具體有哪些
問題是很多的。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講清楚的。
比較突出的一個是環境問題,三十年專來的經濟快速的發展屬,環境保護意識的淡薄,使我們的環境深受其害,三廢的污染到處可見,有些污染造成的破壞已經無法挽回,我們政府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另一個就是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問題,我們現在的經濟水平與我們的精神文明極為的不對稱,我們國民的整體素質相對來說比較低,不符合我們現在的經濟、政治地位的要求。
鄧小平的一句話:不管白貓黑貓,捉得老鼠就是好貓。使人民熱衷於在經濟上的追求,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問題,使得類似於這方面的問題有所缺失。
❾ 經濟全球化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應該採取哪些措施
為減輕人民幣升值的負面影響,可以採取如下對策:一、緩解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匯率升值的壓力來自於多個方面,而出口的快速增長、資本流入、外匯儲備迅速增加,都是重要影響因素。但是,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很高,從對外貿易入手,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較為不易。不過,在中國的對外貿易夥伴中,對美順差最大,來自於美國的壓力也最大,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調整對外貿易地理結構來減輕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針對資本流入所帶來的壓力,在繼續鼓勵外資流入的同時,我們的企業可以適度考慮以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進入他國市場。針對外匯儲備迅速增長所帶來的壓力,我們可以採取措施適當控制其增長速度。也可以考慮推行制度。通過這些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為漸進式調整人民幣匯率水平打下基礎。二、在全球化背景下權衡人民幣升值問題,適時調整匯率水平與匯率制度從國際經驗來看,既然經濟大國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面臨匯率升值的內部壓力與外部壓力是不可避免的,而人民幣升值是大勢所趨,在人民幣未來的升值過程中,避免出現類似「廣場協議」那樣的大幅度匯率調整極為重要。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要簽訂類似「廣場協議」式的國際性文件。為此,要讓匯率始終能夠反映經濟基本面。我們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對人民幣匯率適時做出適當的調整,使匯率水平既能真實反映中國的經濟狀況,又能避免未來人民幣快速升值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要認識到,成功地調整人民幣匯率政策,對於未來的宏觀經濟穩定、貿易品部門與非貿易品部門產業間的平衡發展以及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都具有深遠而積極的意義。而這一點,有待於政府採取果斷措施,消除升值預期。要綜合處理匯率升值影響物價水平所產生的問題對於人民幣未來走勢,基於巨大的升值壓力,我們必須對其可能對物價水平的影響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們要實事求是具體深入地分析他國匯率波動的歷史教訓才能真正有助於我們借鑒。匯率問題涉及面甚多在我國越來越多地參與各種國際交往的情況下匯率變動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從整個日元的升值中,就長期來看,日元的升值導致了日本物價的整體下跌,日本年代中期以來持續保持低水平,年代中期以來多年出現負增長。所以說看本幣升值對物價的影響不能只看眼前,而要著眼於長期,著眼於對未來物價的影響,對長遠的整體經濟的影響。那種認為人民幣升值可能抑制當前通貨膨脹趨勢的觀點,短期來看也許可行,長期來看,還可能進一步形成通貨緊縮趨勢,不利於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我們不能單從本幣的升值來看對物價和對整體經濟的影響,不能因為眼前出現的通貨膨脹趨勢而寄希望通過人民幣升值來抑制短期通脹壓力。在短期內,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畢竟,通過人民幣對外升值來抑制通脹的短期作用也是有限的,但匯率升值對宏觀經濟所造成的影響是整體的,且宏觀經濟政策對物價的影響也會抵消本幣升值對通脹的抑製作用。所以說,要認真研究綜合處理匯率升值通過影響物價,進而影響經濟系統的問題,為未來人民幣升值後減輕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做好准備四、其他減輕人民幣升值負面影響的對策針對人民幣升值對出口貿易的不利影響,我們可以適時調整我們的貿易戰略,減少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程度。作為出口企業來說,要努力增加出口產品的附加值,逐步改變原來低勞動力成本、低價格進入國際市場的做法。針對出現人民幣升值對物價水平下調的壓力,以及對總需求的負面影響,我們可以通過西部大開發的措施,擴大內需來解決。針對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儲備風險,我們要深入研究未來世界主要貨幣的變動趨勢,根據我們進口規模,適時調整中國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和總量規模。針對人民幣升值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我們可以大力發展多元化的金融市場,增加投資、融資渠道。 劉建江根據:《機遇與挑戰:中國直面世界金融一體化》(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1)整理。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化解人民幣升值風險內容提要:為了化解人民幣升值預期所引起的巨大風險,同時又避免國際游資撤離對我國經濟的沖擊,就必須改革匯率制度。可行的方案是:允許人民幣匯率在一定區間內波動,而國家賣出外匯的匯率仍鎖定在現有的匯率水平。在匯率制度改革後,其他相關的制度也應進行必要的調整。這一方案可以化解升值預期引起的風險、避免國際游資對我國經濟的重大沖擊、增強調控匯率的主動權、實現外匯風險的分散化,同時還可以避開人民幣值和外匯儲備損失問題。外匯管理體制必須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1.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要求外匯管理體制進行相應改革2. 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不利於國內經濟穩定3.固定匯率制不利於分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