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農耕與中國文化的關系
中國是一個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農耕經濟的持續性是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顯著特別之一,農耕經濟的持續性造就了中國文化的持續性.傳統農業的持續發展保證了中華文明的綿延不斷,使其具有極大的承受力,癒合力和凝聚力.中國文化正是這樣伴隨著農耕經濟的長期延續而源遠流長,並且歷經動亂與分裂的洗禮而不斷得到充實升華,這種文化傳統是任何外來勢力所無法割斷的.然而,中國文化的早期定型,也往往使人們產生一種瞻後式的思維方式,這種文化思維模式,一方面為中國文化的長期延續和增進向心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著文化的守舊性格.這樣,到了封建社會後期,中國傳統文化便顯得暮氣沉沉,缺乏積極進取的沖動. 中國農耕經濟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其多元成分結構,這一特點造就了中國文化歉收並蓄的包容性格.中國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各地的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社會政治文化諸方面的發展水平也多有差異,因此,古代中國又形成了不同區域文化的格局,如齊魯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三晉文化/秦文化等.這種不同區域文化的格局也導致了中國文化的多元結構,然而隨著中國農耕經濟的周邊發展,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格,又促使這些區域文化相輔相成,漸趨合一.中國文化不僅善於包容百家學說和不同地區的文化精華而日臻博大,而且還長期吸取周邊少數民族的優秀文明,使之將相輝映,增添異彩.即使是對外域的文化,中華民族最終亦能敞開其博大的胸懷,揚棄吸收.這種文化開放的心態,正是中國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格的表現. 農耕經濟的多元成分結構,促進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得到充分的發育,造就了燦爛輝煌的中國古代文化,但是,中國農耕經濟的即早熟而又不成熟,又造成了中國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中國農耕經濟和中國文化的早熟性,與中國社會的多元結構相互配合,加強了傳統社會的堅韌性.隨著中國封建社會從前期過渡到後期,中國文化日益顯露出凝重的保守性格.近現代以來,中國人前赴後繼,卧薪嘗膽,開放改革,煥發自強自新之道,才使中國文化重新獲得了生命活力.
❷ 中國傳統的農耕經濟文化思想得到總結和提升的是在哪個朝代
政治上最抄強大的王朝:唐朝襲(原因:三權分立,有效的防止了君主專權,並且被周邊國家所引用,成為現在西方國家三權分立的雛形.)
經濟上最強大的王朝:宋朝(原因:就憑一點,宋朝的公務員工資是歷朝歷代中最高的,福利最好,所以貪官也是歷朝歷代中最少的,這得靠經濟作為支柱,而且外貿也是最繁榮的.)
文化上最強盛的王朝:唐朝(原因:開放的文化氛圍,吸引各種外來文化,是中國文化鼎盛時期「漢賦、唐詩,宋詞,原曲,明清小說」之稱)
外交上最強硬的王朝:唐朝(原因:主要是前期,李世民被擁戴為「天可汗」,這就相當於幾百年後的成吉思汗一樣)
❸ 農耕經濟的多元結構對中國文化包容性的形成有何影響
啦啦啦,這也是我們的考題哎~
中國傳統的農耕經濟是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版然小農經濟,同時中華大地的廣闊權領域造就了顯著的地區差異,在這兩方面的綜合作用下,造就了中國傳統的農耕經濟持續性、多元結構和早熟性、封閉性、中庸性、忍耐性、盲目性、互補性、脆弱性和頑強性的特點。
農耕經濟的多元成份結構造就了中國文化兼收並蓄的包容性格,而農耕文化的早期定型是造成中國文化的守舊性的重要原因。
中國傳統自然經濟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影響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農耕經濟的持續性是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顯著特點,農耕經濟的持續性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延續力,傳統農業的持續發展保證了中華文明的綿延不斷,使其具有極大的承受力、癒合力和凝聚力;
二是農耕經濟的多元結構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中國文化不僅包容百家學說和不同地區的文化,而且長期吸納周邊少數民族的優秀文明;
三是農耕經濟的早熟促進中國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❹ 中國古代農耕經濟對中國傳統文化特點是都有哪幾種特性
農耕經濟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徵形成的影響
一
文化一詞,在中國典籍中最初見於西漢,劉向《說苑·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晉人束皙《補之詩》:「文化內輯,武功外悠。」南齊王融《曲水詩序》:「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懷遠。」皆承其義,「文」「武」對舉,文化即取「文治與教化」義。文化原義,在中國先秦時代混同於「文明」、「文學」。《說文解字》:「文,錯畫也。」有三層意義:一是由語言文字象徵符號引申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二是由倫理導出彩畫、裝飾、人為修養義;三是美善德行之義。而「化」則是配合「文」而取「化成」之義。
對文化的理解,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者專指文、史、哲,廣義者則包括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論其結構,又主要表現在器物、制度、行為、精神四個層面。文化從來都是與社會的經濟緊密聯系的,它由經濟決定,又對經濟有巨大的反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類型特徵、價值取向等受到中國的地理環境、經濟基礎等歷史因素的影響。本文要討論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所依託的經濟基礎——農耕經濟對其特徵的形成所產生的影響。
二
中華大地處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疆域遼闊,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和,大河大陸型的自然地理生態環境孕育了華夏民族以農耕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生產形態。農業在中國的發展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和相當遼闊的地域。中國農業發生很早,考古資料證明,在距今四五千年前黃河中下游地域已有相當發達的原始農業,三代時期,農耕業已成為中原華夏民族社會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秦漢以後,大一統的中華帝國更把「重農固本」奉為治國的不易之道。漢晉以後,中國農耕區域向長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區轉移,中國南方優良的自然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使農耕經濟進一步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的農業經濟幾千年一直穩定發展沒有中斷過。穩定的農業生產,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中華的農耕文明早就在河流相交的三角地帶黃河中游流域和長江中下游流域形成。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基礎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
三
農耕經濟貫穿於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始終直到近代,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特徵的形成與農耕經濟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1.務實精神
長期的農耕生產,形成了中華民族質朴的品格和務實精神。中國文化的重實際而黜玄想的務實精神與農耕經濟中「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生活經驗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中國民眾在農業勞作中領悟到:利不幸至,力不虛擲,說空話無補於事,實心做事必有所獲。這種農人的務實作風也感染了士人。「大人不華,君子務實」是中國賢哲們一向倡導的精神。章太炎在《駁建立孔教議》中說:「國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務在工商耕稼,志盡於有生,語絕於無險。」作為農耕民族的國人從小農業的簡單再生產過程中形成的思維定勢和運思方法是注意切實領會,中華民族被西方人稱為「最善於處理實際事務的」民族。
2.愛好和平,追求和諧
農耕經濟的生產方式主要是勞動力與土地的結合,農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土地這個固定的基礎上,穩定安居是農耕社會發展的前提。這種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中國民眾安天樂土的生活情趣。農民希望固守在土地上,起居有定,耕作有時。他們追求安寧和穩定,以「耕讀傳家」自豪,以窮兵黷武為戒。《論語》雲:「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墨子》曰:「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農耕民族反對敵對和沖突。同時,因農業生產常常受天時和地理的影響,因此,古人崇拜自然、崇拜天地,十分重視宇宙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主張天人協調、天人合一。這些都表現出農業社會的民眾愛和平、求和諧的理想。
3.持續性與延續力
生活在東亞大陸上的華夏人及以後的漢人,棲息於由大河灌溉的遼闊而肥沃的原野間,自結束流動性的漁獵生活,很早就從事定居農業。定居農業的優越性誘使他們對於土地產生一種特別執著的感情。他們這樣贊美大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對土地的深深眷戀,使漢民族養成一種「故土重遷」的習慣,所謂「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除少數行商走販和從事「宦遊」的士子外,大多數漢人,尤其是農民,終身固著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如果沒有極端嚴重的災荒和戰亂,一般是不願脫離故土的。由於人員少有遷徙,商品生產和流通規模有限,從氏族社會遺留下來的,由血緣家族組合而成的農村鄉社,便世世代代得以保存。這種可變性少的農耕經濟,求延續、重穩定的特徵,影響產生的中國文化就具有較強的持續性和延續力。《易傳》所謂「可久可大」,《老子》所謂「天長地久」,董仲舒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都是求「久」觀念的典型表述。中國傳統文化的持續性與延續力是十分明顯的,從先秦諸子到漢代經學到唐代義疏到宋明理學,有著一條傳統的橫線延續。
4.多樣性和巨大的包容性
由於中國疆域遼闊,有著各種不同的自然地理區域,因此,在農耕文明日益發展的時候,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在不斷繁衍生存,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長期對壘,促進兩者之間經濟文化互補和民族的融合。一方面北方民族的勇猛善戰、粗獷強勁,富於流動性,善於吸取從遠方帶來的異域文化,成為中原穩健儒雅的農耕文化的補強劑;另一方面農耕民族的先進生產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術,促進游牧民族社會形態的變化。這一切形成了古代中國不同區域文化格局,如秦晉文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楚宋文化,使中國文化具有了多樣化特點。
農耕文明的源遠流長,使中國農耕經濟的發展從縱的方面講始終保留著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的經濟成分,從橫的方面講農耕經濟並不僅僅是以農業生產為界限,而是包含著手工業、商業等多方面的經濟成分。從歷史發展看,中國經濟在三代時是原始協作式農業自然經濟,秦漢至明清則為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經濟,至近代始出現農業與工商業並存的經濟形態。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的多元化結構,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兼收並蓄的包容性特點。《易傳·系辭下》提出「天下百慮而一致,同歸而殊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秦漢時期的儒道融合,這些不同派別、不同類型之間思想文化的交相滲透,兼容並包,多樣統一,表現了中國文化「有容乃大」的宏偉氣魄。
5.循環論所顯示的凝重性
中國農業文化成熟較早,農業生產周期和植物從種子到種子周而復始衍化以及四時、四季循環的現象,啟示了中國文化中循環論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長期制約著中國人的思想方法。《易傳》中有:「寒往暑來,暑往則寒來。」政治生活中朝代的盛衰更迭,治亂分合的往復交替,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以及人世間的種種變幻離合,更強化了人們的循環觀念。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的觀念,便是循環論的表現。在循環論思維方式的制約下,農業社會中的人們滿足於維持簡單再生產,缺乏擴大社會再生產的能力,社會運行緩慢遲滯。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人們容易滋生永恆意識,認為時間是悠久的、靜定的,因而往往表現出習故蹈常的慣性,好常惡變,使中國文化顯露出凝重的保守性格。保守的意識形態,導致社會普遍安於現狀,缺乏遠見和開拓精神。
6.以中庸之道為高級哲理
中國傳統文化重和諧與統一,崇尚中庸。「看中和諧,堅持中道,是浸透中華民族文化肌體每一個毛孔的精神。」[3](p.351)中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中庸》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著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之道承認對立面的對立、統一,強調用緩和、和諧、適度的方法來解決矛盾。在中國古代,中庸之道可以說是一種調節社會矛盾使之達到中和狀態的高級哲理。它是一種生存智慧,它把無過無不及的庸常之道作為天下的定理、正道,它要求人們凡事要適中、適度,不偏不倚,保持均衡。這種人生智慧,源自農耕經濟的土壤。
7.集權政治與民本思想依存沖突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與集權政治是相反相成的,這是由中國以農耕經濟為主的特色形成的。中國農業社會比較分散,為抵禦外敵,維持社會安定,就需要君主集權政體,建立統一的、權威巨大的帝國。在中國古代,多數學派的思想家都有程度不同的尊君思想。與集權主義相伴而生的就是民本主義。一個集權政體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料,都要由以農民為主體的民眾生產出來。民眾安居樂業,農業宗法社會才能正常運轉,社稷家國才得以保全。一個以農業為生存根基的中國,必然產生尚農、重農的社會共識,統治者要求得社會的安定,首先必須懂得農耕的重要和農人的艱辛,體民恤民。老子的「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孔子的「節用愛人,使民以時」、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以及「仁政」、「王道」學說,都是中國傳統政治中民本思想的反映。集權政治和民本思想兩者是在相互依存、相互沖突的關系中存在的。
參考文獻:
[1]馮天俞.中國文化史斷想[M].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2]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
參考資料: http://www.jstvu.e.cn/jiaoyan/xuebao/2003-5/pages/nonggeng.htm
❺ 古代中國農耕經濟發展特徵
答:農耕經濟的特點:持續性、多元結構、早熟。 它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的影響: 第一:版農耕經濟的權持續性造就了中國文化的持續性。傳統農業的持續發展保證了中華文明的綿延不斷,使其具有極大的承受力、癒合力和凝聚力。中國文化正是這樣伴隨著農耕經濟的長期延續而源遠流長,並且經歷動亂與分裂的洗禮而不斷得到充實升華,這種文化傳統是任何外來勢力所無法割斷的。 第二,農耕經濟的多元成分結構造就了中國文化兼收並蓄的包容性格。第三,農耕經濟的多元成分結構,促進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得到充分的發育,造就了燦爛輝煌的中國古代文化。但是,中國農耕經濟的即早熟而又不成熟,又造成了中國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❻ 農耕文明與優美文明對中華民族的影響
1. 中華文化產生的自然基礎----江河的恩賜 中華文化的發祥地大部分分布在江河流域的河谷地帶或沖積平原上,從東北的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遼河流域到中原的渭河、黃河流域、南方的江漢、江淮流域和珠江三角洲都留下了中華民族祖先的足跡。尤其是橫貫東亞大陸的長江、黃河兩大水系更以其源遠流長的坦盪襟懷播下了眾多的文明火種。因此,盡管我們已不再局限於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的一元發生論,但我們可以毫不遲疑地說,我們中華民族是江河的兒女,遼闊肥沃的土地、溫暖濕潤的氣候養育了中華民族。因此古老的華夏文明的興起離不開江河的恩賜。 但是,中國大陸西南邊境的喜馬拉雅山脈和崇山峻嶺、西北邊境浩瀚無垠的漫漫沙漠、東北亞冰封雪蓋的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使這塊古老文明的發祥地在地理上遠離世界其他的文明中心,長期處在難以與外界交流的隔離機制中。這固然促使中華文化能夠沿著自己的方向獨立發展,創造與眾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並能保持自成一體的延續性,但同時也給它帶來了自我封閉的保守意識和自詡世界中心、盲目自尊的大國心態,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中華文化的不斷進步。 2. 西方文化產生的自然基礎----海洋的磨礪 如果說中華文化之樹是根植於一片為江河所滋潤的大陸,那麼西方文化之舟則誕生於地中海藍色的波濤之中。 西方文化最初的舞台是亞歐大陸西側的歐洲,它三面環海,同廣大的亞洲相比,它恰是亞歐大陸向西伸出的一個半島。西方文化的發祥地則是地中海海域的古希臘、古羅馬,和中華大地相比,這里土地狹窄、土地貧瘠、氣候夏旱冬濕,不利於糧食作物的生長,難以形成完全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因此,人們不得不轉向大海去討生活,過著亦農亦漁亦商的海陸「兩棲式的生活」(黑格爾語)。地中海連接亞、歐、非三大洲,是個陸間海,較之安穩平實的中國大陸,大海畢竟充滿了神秘的動盪和詭譎的變幻,它給人帶來的除了財富,還有隱伏的禍患。也許正是這些潛伏的危險激發了人們抗爭與征服的勇氣,成為文明創造的動力。這些地中海的子孫不像游牧民族那樣漂泊不定,也不像江河流域的居民那樣安土重遷,他們更多的是憑著扁舟在大海上凌波往來,尋找著海洋所賦予的特殊的自由和機遇,通過海上貿易換取所需的生活資料,這種亦農亦漁亦商的經濟模式造就了與眾不同的海洋文明。 如果說中華文化是陸地文化的話,那麼西方文化則是海洋文化。黑格爾說:「大海給了我們茫茫無定、浩瀚無際和縹緲無限的觀念,人類在大海的無限里感到自己的無限的時候,他們就被激起了勇氣,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請人類從事征服、從事掠奪,但同時也鼓勵人們追求利潤,從事商業。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類束縛在土壤里,把他捲入到無窮的依賴性里邊,但大海卻挾著人類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為的有限的圈子。」 正是地中海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產生了古希臘獨特的城邦制社會結構,多方向、多民族共生的富於變化的文化聚合,也陶冶了西方民族崇尚自由和個性獨立的基本性格。 (未完待續) 2. 各自的經濟生活形態 不同的生存環境必然會帶來各自異趣的生產形式和與之相應的經濟模型,在此基礎上,又會產生出各自民族最初的生活方式與社會結構,所有這些既構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態,又是各種文化傳統風格各異的深層結構以及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礎。 2.1 中華大地上的農耕文化 前節已經敘述了中華文化的興起離不開江河的恩賜,遼闊肥沃的土地、溫暖濕潤的氣候養育了中華民族。因此,從遠古時代起農業便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形式。在華夏先民的心目中,農業乃是關繫到國家存亡的命脈。由於大陸民族的生存對農業的依賴,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明顯重農輕商。歷代封建王朝重農抑商的治國政策抑制了大規模的私營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致使中國的經濟長期停留在以農業和依附於農業的家庭手工業結合為一的男耕女織模式。因此,這難以形成在經濟上獨立於鄉村的工商業中心城市,從而無以打破以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為主導的生產方式,整個國家的經濟運行模式也基本上是內向型的。 2.2 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工商業文化 前節已經敘述了地中海沿岸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造就了古克里特、古希臘、古羅馬等國亦農亦漁亦商的經濟模式,商業和航海成為這些國家的經濟支柱。經濟的向外開拓必然帶來文化的開放,不斷通過海上的貿易和殖民向外開拓和發展,使地中海沿岸大部分地區建立了商業據點和移民城邦,甚至發展到整個黑海沿岸,隨之而來的是對東非、阿拉伯、中亞和印度的商業貿易的大發展,並開始與遙遠的中國有了商業交往。這時,工業和商業的主要控制全都集中到國家手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經濟興旺繁榮,大都會式的城市成倍增長。後來,這種工商業經濟模式擴散到歐洲大陸中西部的廣大地區和不列顛群島,從而為近代西方工商業文化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毫無疑問,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正是得力於與文藝復興相伴隨的歐洲工商業和航海業的復興。從14世紀義大利商業革命的興起到15世紀由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為先驅的海外探險,把西方人的商業貿易與海外殖民活動擴展為世界性的事業。隨之而來的是新型工商業組織的建立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從而為18世紀的工業化進程創造了條件,而這些都可以說是西方世界的海洋地理環境和古代希臘羅馬的工商業文化所孕育的果實。 1. 各自的社會組織形態 中西民族不同的經濟類型和生產活動方式自然會產生判然有別的社會組織形態,並形成各自相應的政治結構和文化秩序。 在自然經濟結構中,家庭作為最基本的生產單位的地位便長期保持下來,並成為社會結構和國家體制中的一個重要元素,故很多人將中華文化歸結為家族本位的文化。此外,農耕經濟中比不可缺少的水利灌溉系統的興建、使用和其他大型公共工程的建設都離不開大規模的集體勞動,這需要藉助於一個強有力的政府統一調度和控制方能順利實施,這就為東方式的權威主義和專制制度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相反,在歐洲由於很早便出現了相對集中的商品生產和經營,從而打破了家庭作為獨立生產單元的傳統體制,加上大量移民城邦的建立,使以地緣為基礎的人群結合方式逐漸取代了純粹的血緣紐帶。從而創立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城邦制度以及相應的民主政治建構,走上了與中國社會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3.1 以血緣家族為紐帶的中國傳統社會 對於任何一個社會,家庭都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細胞。不過,家庭及其延伸家族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卻是任何一種別的文化都無可比擬的。家對於中國人不僅意味著異性的結合,也不單是人們為繁育兒女而組成的共同體,而是集血緣承繼、婚姻結合、生產經營、財政消費、社會教化甚至禮法管制等諸多功能為一體的社會單元。 這種離開了家庭親族,個人便無著落的現象,顯然與中國在農耕經濟模式基礎上形成的宗法制社會結構密不可分。在這種體制下,連接人的社會關系的基本紐帶便是血緣與婚姻,其中又以父系承傳的血親系統為核心形成了時代相續盤根錯節的家族集團。個人在家族乃至社會中享有的地位,通常情況下即以其在此關系網路中的位置而確定。 不僅如此,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安土重遷、老死不出鄉的民族心態,使中國的大多數家族往往在同一地區時代繁衍,聚族而居,形成了血緣與地緣關系相互扭結重疊的特殊社會結構。有學者稱,中國人的家族「是個微型的邦國」。可以說家族乃是中國人社會生活的主要舞台,也是歷代統治者建立統治秩序的重要基礎,中國的國家組織結構和政治制度正是以這種家族宗法原則為核心建立起來的。表現如下: 第一、「家天下」的宗主統治。 「朕即國家」,並通過層層疊疊的分封制,形成了以血緣紐帶和嚴格的封建領屬關系相維系的貴族等級社會和相應的土地所有的等級結構。以此為依據,又建立起以「禮」為核心的等級規范和體制。在這種森嚴的等級規范的統攝下,以父權夫權為中心的家長制大家庭和君權之上的宗法封建制度完美地結合為一體,成為近世學者所說的「邑制國家」。 此外,在中國自古以來的禮儀傳統中,歷代統治者始終將宗廟制度和相應的祭祀活動放在首位,並以此序昭穆、別親疏,這恰是因為它是天下系於一家一姓的象徵。 第二、事君如事父的忠孝原則。 在血緣關系之上的宗族集團中,道德是建立宗族內部秩序的主要工具,其中「孝道」更是維系家庭中長幼尊卑名分和體現個人對家庭人身隸屬關系的基本原則,因而它在以倫理關系為中心的中國社會建構中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孝」的基本內容就是「父為子綱」,就是子女對父命「無違」,即從敬畏父母的權威到放棄自己的獨立人格,唯父母之命是從。這種道德信念延伸到社會組織中,便帶來了政治上的權威主義,形成了事君如事父,移中作孝的君臣、君民關系。忠孝相溝通,「父為子綱」衍生出「君為臣綱」,孝道轉化為治道,於是,個人對國家和社會應承擔的責任在中國變成了對家長權威無條件遵從的倫理義務。高居於萬民之上的君主由此獲得了維護自己統治權的堂而皇之的理論依據和教化控制子民的法寶,儼然以宗法家長的身份來統治人民,難怪歷代中國皇帝常有「以孝治天下」的標榜。與忠孝原則相隨而來的必然是專制主義,重社稷,輕科學,政治統帥一切的官本位體制,和以人治為中心、政治倫理化的傳統。 第三、大一統的專制政體 在中國式的家庭制度中,父親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與之同理,在中國式的國家政治體制中,國君、皇上則以萬民之父的身份君臨天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集行政、立法、司法、軍事、監察、考試、教化等一切權力於一身。 中國傳統的政治體制的特徵:(1)皇帝大權獨攬,實行徹頭徹尾的獨裁統治;(2)人治而非法治為中心的政治結構。官僚集團沒有固定的體制,而是不斷被皇帝隨心所欲地加以改變,特點是權力中心始終向黃帝側近的機構和伺臣轉移。(3)以嚴密的行政組織限制黎民百姓的個人自由。 3.2 以地緣政治為基礎的古希臘城市國家
❼ 從歷史發展上看,中國農耕經濟具有哪六個方面
答:抄農耕經濟的特點:持續性、多元結構、早熟。
它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的影響:
第一:農耕經濟的持續性造就了中國文化的持續性。傳統農業的持續發展保證了中華文明的綿延不斷,使其具有極大的承受力、癒合力和凝聚力。中國文化正是這樣伴隨著農耕經濟的長期延續而源遠流長,並且經歷動亂與分裂的洗禮而不斷得到充實升華,這種文化傳統是任何外來勢力所無法割斷的。
第二,農耕經濟的多元成分結構造就了中國文化兼收並蓄的包容性格。
第三,農耕經濟的多元成分結構,促進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得到充分的發育,造就了燦爛輝煌的中國古代文化。但是,中國農耕經濟的即早熟而又不成熟,又造成了中國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❽ 小耕農自然經濟的形成及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
一、農耕經濟的形成。農耕經濟是相對於游牧經濟的一種經濟形態,出現於原始社會氏族公社時期。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並不僅僅以農業生產為界限,而是包含著手工業、商業等多方面的經濟成分。從歷史發展看,在三代時,中國農耕經濟是原始協作式自然經濟,秦漢至明清則為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至近代形成農業與工商業並存的經濟形態。
二、小農經濟和自耕農經濟。 小農經濟有自耕農經濟和佃農經濟兩部分組成,其中自耕農經濟占據主體地位。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農具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確立,自耕農出現,小農經濟開始形成。小農經濟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即所謂的「男耕女織」。生產滿足自己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產品,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里,這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始終占據主導地位。
小農經濟(自耕農經濟)是農耕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的區別在於:一是出現的時期不同,農耕經濟出現於原始社會氏族公社時期;小農經濟則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二是內涵不同,小農經濟是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農業;古代農耕經濟包含了除游牧業之外的所有經濟形式。三是影響不同,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水利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生產組織的小型化,中國農耕經濟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體系;小農經濟的狹小生產規模和簡單的性別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後,小農經濟已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
農耕文化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距今1萬年前後,人類從漁獵經濟過渡到生產經濟,開始了新的時代。農業和家畜飼養的出現,擴大了食物來源,人們開始定居,並從事一些手工業生產。中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
❾ 中國古代傳統農耕自然經濟是如何影響中國文化的
自古男耕女織,就是社會文明不斷發展的基礎,在中國的遠古時代,人們便學會了種植作物來維持生計,這是農業社會發展的雛形,也是那時人類智慧的結晶,很多人認為,農耕時代是人類發明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傳統的耕作方式推動了中國自然經濟的發展,並且在此基礎上還衍生了很多類似於種植棉花、開發刺綉等文化,這些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都是植根於原始的農耕時代,並且不斷創新而成的。
男耕女織的時代,為整個自然經濟打下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刺綉工藝被不斷開拓,成為了自然經濟下的文化,而棉花也被人們廣泛種植,並形成了機械化批量生產種植,人們也在不斷創新生產採摘技術,通過采棉機等機器來進行採摘。
❿ 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基本特點及其對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1、中國傳統自然經濟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影響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耕經濟版的持續性造權就了中國文化的延續力,傳統農業的持續發展保證了中華文明的綿延不斷,使其具有極大的承受力、癒合力和凝聚力;二是農耕經濟的多元結構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中國文化不僅包容百家學說和不同地區的文化,而且長期吸納周邊少數民族的優秀文明;三是農耕經濟的早熟促進中國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簡記:延續力
涪嘗帝妒郜德佃泉頂滬包容力
凝重性)
2、農耕經濟的持續性是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顯著特點,這種持續性造就了中華文明的綿延不斷和中華文明的極大的承受力、癒合力和凝聚力。
3、中國文化的早期定型是造成中國文化的守舊性的重要原因。
4、農耕經濟的多元成份結構造就了中國文化兼收並蓄的包容性格。
5、中國農耕經濟的既早熟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國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