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述材料反映近代以來我國經濟出現了怎樣的變化
鴉片戰爭前,中國復已經出制現資本主義萌芽;鴉片戰爭後,外國的工業品開始傾銷到中國市場,中國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
外商企業的刺激。外商在華投資建廠和洋務派興辦近代工業,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資近代工業,
洋務運動的誘導。洋務派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和民用工業企業,促進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 補充:
① 鴉片戰爭前,以家庭為單位,耕織結合、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一直占據統治地位;
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經濟發生了根本變化
②
在外國商品的沖擊下,小農經濟開始解體,大量手工業者、農民破產
③
由於列強對中國原料和農產品的掠奪,農產品大量出口,減少了中國農業經濟中的自給成分,促進了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
④
中國逐漸依附於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淪為列強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2. 明代晚期自然經濟解體商品經濟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對中國的影響,你對此的看法
從生產關系來說,這是對中國社會進步的推動,促進了中國社會經回濟進步和財富的積累。但答是由於中國封建勢力過於強大,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很快就被其扼殺了。造成了中國近現代的落後挨打,被西方列強凌傉的境地。中國社會從此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進程。
3. 1.戊戌變法運動最深遠的影響在於( )
1。因為題目問的是『深遠』的影響,而B答案是直接的影響。A答案的『促進思想啟蒙』才識最深遠的,思想上打通了,後面的事就好辦了。
2。B答案說得太籠統,中國早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前就喪失了足夠多的主權了,比如領土主權、關稅主權等。
C答案所說的『中國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鴉片戰爭後就形成了
關於自然經濟解體的幾個問題
"自然經濟"即"商品經濟"的對稱。它不是為了交換,而是為了滿足生產者或經濟單位(如氏族、封建庄園)本身需要而生產的經濟形式,即自給自足的經濟。它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達的產物,以生產規模狹小、各個經濟單位分散、生產技術因循守舊、閉關自守等為特點,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到封建社會末期逐漸被商品經濟所代替。
自然經濟解體的原因:毛澤東說:「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可見,資本主義入侵是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把中國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其次,國內市場的不斷擴大是自然經濟解體的前提條件。鴉片戰爭後,中國的商品經濟得到了史無前例的發展,商業流通空前活躍。國內市場的擴大,特別是手工業品和農產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斷誘使著農業生產目的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
自然經濟解體的主要表現:家庭手工業棉紡織業的破產及其與農業的分離。「男耕女織」,小農業與家庭手工業棉紡織業的結合是封建自然經濟的主要形式,也是封建制度的基礎。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依靠侵略特權的保護和機器工業品質優價廉的競爭優勢,輸華商品比戰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紡織品占總價值的70%。原"衣被天下"的東南沿海,一些專以紡織為業的鄉村因此受到很大沖擊。家庭手工棉紡織業的逐漸破產,造成耕與織的分離,這是幾千年封建自然經濟解體的重大標志。農產品商品化的發展。鴉片戰爭後,外國商人還從中國大量收購農、副、土、特產品。其中以絲、茶為大宗。中國絲、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國內絲、茶的生產發展。外商操縱著中國絲、茶的出口貿易,使中國的絲、茶生產服務於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需要,並日益商品化。這種農產品商品化的趨勢,誘使土地所有者改變農業生產的目的,不得不面對農產品市場,調整種植結構,以增加收入。生產目的的調整或改變,從根本上改變了自然經濟的性質,為自然經濟徹底解體敲響了喪鍾。
自然經濟解體的特點: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動力主要來自外國資本主義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的沖擊。自然經濟解體的速度,在國內發展不平衡。資本主義入侵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業比較發達的地區解體的速度快一些,邊遠地區和經濟落後地區解體的速度比較慢。由於中國自然經濟解體不是商品經濟成熟發展的結果,因此在自然經濟解體過程中一直沒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經濟體制。
對自然經濟解體的客觀評價:自然經濟的解體動搖了封建統治的基礎,對於中國社會的進步具有進步意義,它准備了發展資本主義所需要的商品市場、大量的僱傭勞動力、充足的貨幣財富積累,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確立的前提條件。正如毛澤東所指出:"外國資本主義對於中國的社會經濟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經濟的基礎,破壞了城市的手工業和農民的家庭手工業;另一方面,則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
4. 中國經濟有什麼變化和影響
初步判斷,中國經濟走勢三個月左右內見分曉
理由是:
一、股市5月走勢轉向明朗,按一般經驗,與此相應的房地產走勢將在其後半年也就是十月到十一月左右跟進。
二丶流動性陷井效應開始顯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6月份為農行上市而採取的托市行動效果不彰,二是其間央行悄然轉向寬松,市場未有明顯反應。說明市場已初步進入"拉不動""不聽使喚"階段。下一步,這種政府刺激效力下降的可喜現象將進一步向其它領域蔓延。最近某人又在四處露面引起屁民恐慌,在我看來此一時彼一時矣,其勢己去,豎子不足為懼。
三、匯改後的人民幣升值乃精心設計,歸跟結底就是嚇阻國內想換美元者,同時希望吸引Sb熱錢流入,以維持寬松,實則國內資金面臨見底矣。但這種升值局面將徹底被中國產能過剩而導致的破產潮揭穿
四、德法英轉向收縮,並立即導致歐元兌美金匯率上漲,這說明收縮是人心所向.下一步美元很可能在3個月左右時間內完成二次築底後,美國開始收縮,並推動美元開始真正的上升,期間逆市而動的人民幣將開始徹底的裸奔。
五、為期三個月的假惺惺房地產調控,在成交低迷、鋼鐵價格猛然下挫的情況下,開始悄然變調。現在政府就必須決定是否救市,不救,則本月即可聽到某些過剩產能破產的好消息,救,則由於去年部份貸款到期,以及前述流動性陷進,最多將死撐局面延長三個月,待美國收縮,破產潮正式開始。
與此相應,社會也將進入人心不安定狀態。在我看來,換美元的窗口期就在這幾個月。
5. 中國近代史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都有哪些
1,南京條約:1842年8月29日中英簽訂。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該約於年8月29日,由清朝政府欽差大臣耆英、伊裡布與英國代表璞鼎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艦皋華麗號上簽訂,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束。
2,瑗琿條約:1858年5月28日中俄簽訂。
璦琿條約是俄羅斯帝國東西伯利亞總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穆拉維約夫和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於1858年5月28日在璦琿簽定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黑龍江、烏蘇里江只准中、俄兩國船隻航行;當時清政府拒絕批准該條約。
3,天津條約:1858年6月中分別與俄、美、英、法簽訂。
天津條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強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別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兩國為了進一步擴大侵略特權而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1858年,英法艦隊在美、俄兩國支持下,襲擊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聯軍進犯天津。清政府派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簽訂《天津條約》。
4,北京條約:1860年10—11月中分別與英、法、俄簽訂。
北京條約是清朝政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在北京分別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委任欽差大臣奕䜣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
5,馬關條約:1895年4月7日中日簽訂。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6,辛丑條約:1901年9月7日中分別與英、美、 俄、日、德、意、法、奧(奧匈帝國)、西、荷、 比簽訂。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6. 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表現在哪些方面
表現:
①鴉片戰爭後,隨著外國商品的大量湧入,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回始解體。
②洋務答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方式,中國近代企業誕生。
③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原因:
①鴉片戰爭後,中國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中,外國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沖擊是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主要原因。
②中國絲、茶等農副土特產品大量出口,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瓦解著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
③在洋務運動中,中國出現的第一批近代企業,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④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封建經濟瓦解的過程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誕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中國出現。
7. 1840年後中國自然經濟發生了那些變化及其影響
經濟上,形成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局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特徵更加明顯。
1、中國被強行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鴉片戰爭前,自然經濟在中國佔主導地位,它主要滿足自我消費和基本的生活生存條件,抵制商品經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雖在明朝中後期就已產生,但受到自然經濟和封建制度的嚴重阻礙,發展極其緩慢。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其侵略特權,通過掠奪賠款和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控制操縱中國市場,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使中國的社會經濟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附庸。外國廉價的棉布、棉紗充斥中國東南沿海市場,使中國東南沿海家庭手工棉紡織業逐漸破產,造成耕與織開始分離;由於列強對原料的掠奪收購和農民購買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中國農副產品的商品化程度開始提高,但中國的出口貿易幾乎全部為外商所操縱,使中國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原料供應地;另一方面,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又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在市場、技術、勞動力等方面准備了條件。
2、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勢力入侵中國,直接剝削中國人民,中國經濟結構開始半殖民地化。
第一、總體特點:以商品輸出為主,其它如資本輸出、野蠻掠奪為輔;以攫取經濟特權開路。
第二、攫取經濟特權:開埠通商,關稅協商,控制中國海關,視察商務,內地游歷、經商、傳教,片面最惠國待遇,領事裁判權,公使進駐北京等等。
第三、侵略方式:鴉片貿易(走私、輸入「洋葯」);商品輸出(傾銷商品、掠奪原料);販賣華工;掠奪賠款;早期資本輸出(辦洋行、開銀行、經營輪船公司、設工廠);輸出技術,控制洋務。
3、中國開始出現近代企業,中國經濟的半封建性加強。
第一、外資企業:鴉片戰爭後出現,以後日益增多,直接掠奪中國資源和廉價勞動力。
第二、洋務企業:出現於19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90年代,洋務派在洋務運動中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機器設備舉辦,包括近代軍工企業和民用企業,引進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
第三、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以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現民營近代企業為標志。具有分布不合理(地區集中,與原材料產地脫節,行業不齊全、以輕工業為主);實力弱(規模小、資金少,技術力量薄弱);受本國封建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雙重壓迫;一開始就分為官僚買辦資本主義和中小資本主義兩部分等等特點。
4、形成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社會經濟結構,中國的社會經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了:自然經濟、外資企業、洋務企業、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合資企業。
8. 1840年後中國自然經濟發生了那些變化及其影響
在鴉復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制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進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影響;1,社會性質的變化.在政治上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主權;鴉片戰爭後,通過不平等條約,中國的領土,領空,領海,關稅,貿易的主權,開使遭到破壞.經濟上自給自足的經濟遭到破壞,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社會矛盾的變化.隨著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3;革命任務的變化.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人民的任務是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
9. 自然經濟逐漸解體的影響
這個在我國明清時期發生過,因為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10. 中國自然經濟的瓦解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一、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