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最偉大貢獻之一,就是前無古人地揭示了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不少論著把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分為兩段,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分為一段,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分為一段,認為前者是手段,後者是目的,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手段和目的的統一。但是,僅僅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一種手段是遠遠不夠的,還未能完全揭示它們是社會主義本質的根本性原因。鄧小平之所以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納入社會主義的本質之中,首先是因為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優越得多的地方就在於它能極大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這也是社會主義產生和存在的客觀依據。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 們,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無論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它們的產生都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前提的,但這些社會的生產關系最終又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而被淘汰。社會主義比其他社會形態優越的地方,就在於它能打破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桎梏,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鄧小平總結多年來離開生產力抽象地談論社會主義,把許多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東西當作「社會主義原則」加以固守,把許多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東西當作「資本主義復辟」加以反對的歷史教訓時指出:「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鄧小平說:「根據 們自己的經驗,講社會主義,首先就是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力之所在,不僅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而且社會主義發展的各個階段,仍然應該通過改革,自覺地調整、革除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解放生產力,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道路,並不斷創造出新生產力,這是社會主義永葆青春與活力的源泉。能自覺地不斷地為生產力發展開辟道路,正是社會主義與一切剝削社會最根本的區別。 社會主義本質論內容除了包括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外,還包括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要實現的最終價值目標。社會主義比其他一切社會優越得多的地方還在於它是一個公正、公平的社會。一切剝削社會之所以是不合理的社會,是不公平、不公正的社會,就是因為這些社會存在著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制度,存在著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而社會主義社會正是把被壓迫階級解放出來,變成真正的國家主人,實現經濟平等、政治平等,最終使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標
Ⅱ 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如何理解當前我國推行的經濟政策
(1)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改內善人民生活,實現共同富裕容,.(2)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就是要堅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堅持發展現代農業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進一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堅持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加快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在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方面邁出重要步伐。
Ⅲ 我國經濟發展的目的是什麼
1、調整經濟結構。這是今後相當長時間經濟發展的主線。要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使中國經濟發展上一個新的水平,而不僅是GDP總量的低水平的擴張。產業結構調整是當前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
中國技術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需要注意處理兩個關系:一是發展新興產業和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關系,一是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
2、加快城市化進程。農村經濟發展有遠期的問題。90年代以來有兩個基本情況:一是糧食產量年均增長速度明顯高於人口增長速度,二是城鄉居民人均口糧消費下降。這帶來了過去所沒有過的相當多農產品銷售困難的現象。
不少農產品高於國際市場價格,很難再用提高農產品價格的辦法增加農民收入。中國農業單產並不低,種糧不賺錢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達不到規模經營,單純務農很難使農民富裕起來。
3、西部大開發。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普遍規律,中國在幾千年歷史上,地區發展就是不平衡的。不論東部還是西部,省、自治區內部各市、縣之間,差距呈擴大的趨勢,這是各個地方經濟發展要解決的問題。區域經濟政策要強調兩個大局。允許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是一個大局,這個政策要堅持。
4、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世界性大課題。在新的發展階段,應該把可持續發展放到突出的位置。主要是人口、環境。
人口問題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特殊問題。人口問題過去是兩句話: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應該加一句話:注意老齡化問題。中國60歲以上人口佔10%。西方國家在人口基數小、經濟發達的條件下,經過長期的發展出現了老齡化,尚且遇到很多問題。
中國在經濟不發達、人口基數很大的條件下,在很短的時期內進入老齡社會,困難更大。老齡化會帶來「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問題,需要預謀對應之策,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環境保護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
5、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只是「初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說,有了一個雛形,一個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處還很多,仍然需要強調體制創新,通過深化改革為經濟發展提供體制保障。
加入WTO標志著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就是建立與國際市場經濟規則接軌的、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體制創新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6、發展開放型經濟。中國所處的國際經濟環境和對外經濟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是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對外開放的擴大。經濟全球化是一種趨勢,交織著各個國家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和激烈的競爭,必然經過許多曲折和反復。其後果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
7、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妥善處理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關系,在積累和消費的關繫上,要兼顧國計和民生;在社會政策上,要注重調節社會分配和解決就業問題。中國面臨著沉重的就業壓力。
積極擴大就業是需要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政策。中國市場商品短缺的狀況已經結束,是供過於求,沒有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國內市場不可能開拓,經濟就不可能持續增長。
(3)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擴展閱讀
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提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概念。本次調研,在聽取四省份負責人匯報後,李克強講話中首次詳細闡述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五大路徑:
1、 要在擴大開放中擴大內需,立足內需,面向世界,深耕亞太;
2、 要注重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3、 要立足於拉動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
4、 要使環境資源可支撐;
5、 靠開放促改革,靠制度創新釋放紅利。
Ⅳ 我國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與落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決這一基本矛盾,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
Ⅳ 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是( )。 A.提高物質生活水平 B.提高精神生活水平 C.
選c
Ⅵ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的是
實現共同富裕
(望採納)
Ⅶ 我國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共同富裕,使人民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Ⅷ 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選擇題)
C,國家的綜合實力包括了國家的軍事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