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宋朝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1、賦役
宋代的農材賦役制度,大致延續唐末的兩稅法,但增加了丁稅,而差役則甚為繁重造成人民負擔,因此王安石變法時有免役法的推行。
2、農業
宋代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許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現,各種新的農具在宋朝出現,代替牛耕的踏犁,用於插秧的鞅馬。新工具的出現也讓農作物產量大幅成長。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農業發展迅速。
3、手工業
瓷器製造:宋朝官窯、民窯遍布全國。
紡織業:宋朝的絲、麻、毛紡織業都非常發達。而相關的印染業也因此發達起來。
造紙術:宋朝時期,主要的造紙材料包括絲、竹、藤、麻、麥稈等。重慶、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紙產地。渝川地區的布頭箋、冷金箋、麻紙、竹紙,安徽的凝霜、澄心紙、粟紙,浙江的藤紙等都聞名於世。
造船技術: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
4、金融商業
宋朝商業繁盛,通行的貨幣有銅錢、白銀。
5、會子危機
會子雖與銅錢可自由兌換,但由於會子不斷貶值,兩者匯率也急遽走低。寧宗宣布十一、十二、十三界會子同時流通後,出現了會子擠兌銅錢的現象。嘉定五年後危機才漸漸平息。從此之後,會子換界已無法正常進行。
6、海外貿易
由於西夏阻隔了西北的絲綢之路,加上經濟中心的南移,從宋朝開始,東南沿海的港口成為新的貿易中心。宋朝海外貿易分官府經營和私商經營兩種方式,其中民營外貿又佔大宗。
㈡ 宋代城市發展特點
宋代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社會經濟繁榮昌盛,使宋代時期的城市出現了許多新特點:第一,城市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經濟職能出現多樣化,有工商型城市、商業型城市和手工業型城市等三種類型。第二,農村商品經濟發達,「草市」逐步演化為商業性集鎮。宋代「草市」向集鎮的發展過程,大體上經歷草市大量涌現、草市向商業集鎮演變和商業集鎮向手工業專業鎮轉化三個階段。第三,海外貿易空前發達,港口城市大量出現,促進了雙邊貿易的發展,加速了貿易口岸城市的發展。
宋代是在經歷了大約200餘年的天災、戰亂之後的虛弱社會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政權。政治上是一個新興的政權,經濟上尚需百廢待興,文化上也有待恢復和重建。在有宋一代,盡管國力遠不及唐代,但就社會經濟發展而言還是有了顯著的進步。在農業方面,主要表現在生產技術的提高、耕地面積擴大和農業人口的增加上。在手工業方面,也較隋唐發達,主要表現在礦冶、陶器、造船、兵器、紡織、造紙、制鹽、製糖等手工業門類的不斷擴大,以及分工更加細密。正是由於宋朝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社會經濟的繁榮昌盛,宋朝時期的城市才在前代城市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並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致使宋朝時期成為我國城市發展的又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時期。本文擬從社會經濟的角度對宋朝時期城市發展的基本特點作一探討,不當之處,請專家學者指正。
一、城市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經濟職能出現了多樣化
在宋代,由於社會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的經濟職能有了進一步加強。在城市建設上,那種傳統的坊里制度逐漸被打破,出現了臨街設店的景象;而在商品流通上,產生並逐漸推廣了「交子」(紙幣),「交子」的出現與應用進一步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在賦稅制度上,也開始徵收商稅,據《宋史》卷85~90《地理志》記載,宋朝時期全國著名的經濟都會總數不下四、五十處,僅徵收商稅在10萬貫以上的就有42個城市。由此可見,這一時期許多以政治職能為主的城市已逐步演變為政治、經濟職能並重的城市,城市類型開始多樣化。從經濟角度看,宋朝時期的經濟性城市類型大體上可以分為工商型城市、商業型城市和手工業型城市等三種類型。
1、工商型城市
這種類型的城市通常出現在農業生產和商品生產都比較發達的地區,它們既可以利用周圍農村提供的原料發展手工業生產,又可以吸收周圍鄉村集市的商品和自身生產和商品來發展商業貿易。例如,成都在北宋時期,既是成都府治,又是歷代全國的紡織生產基地,是西南地區重要的工商業都會。當時,蜀錦乃為全國著名的絲織品,有「羅、紈、錦、綺等物甲天下」之稱。[1] 蜀錦的產量也相當可觀,僅北宋中央政府每年就從四川地區采購「上供綾錦鹿胎萬二千匹」。[2]在南宋時,國都臨安(今杭州)、婺州(今江西金華市)、平州(今蘇州市)、鎮江、常州、湖州等地已成為當時全國最主要的絲織業中心。尤其是平州,既是府治所在,又是全國紡織生產基地和商品交換中心,成為江南地區工商業都十分繁榮的都會。[3]
2、商業型城市
這種類型的城市通常出現在水陸交通都比較發達的地區,即交通樞紐地區,主要是由於貨物中轉和商業貿易比較發達而形成。隨著大運河的疏浚,在大運河沿岸,一些較大的政治中心城市如臨安、汴京(今開封)等一躍成為全國的重要商業城市,其規模之大,人口之眾,商業之繁華,在當時是其它城市望其項背的。據《汴都賦》記載:當時的汴京是「竭五都之鑲富,備九州之貨賄」。據周寶珠研究,在北宋元豐年間,東京(即汴京,今開封)的工商業者及其他服務行業共約有15000多戶。[4] 唐朝時期的坊、市制度已被打破,工商業者臨街開店,大小商號鱗次櫛比。主要商業區,終日車馬雜沓,交易繁忙。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開封城中汴河沿岸商業繁榮的真實寫照。這些商業區除白天營業外,還有夜市、曉市。另外,開封城中還有相國寺、鼓扇百索市、巷陌雜市、乞巧市等定期交易市場,其交易規模也很大。[5]長江沿岸交通發達地區也出現了許多商業性城市,如京口(今江蘇鎮江市)、蕪州、江州蘄口、鄂州、荊州等,其中鄂州尤盛,其商業影響范圍東及於海,西至於川,南抵珠江,北達淮水,「蓋川、廣、襄、淮、浙貿遷之會」[6],「市邑雄富,列市繁錯」。[7] 真州(今江蘇儀征市),在北宋時也已替代了隋唐時期的揚州的地位,成為兩淮、江浙諸路貨物的集散地。[8]
3、手工業型城市
這種類型的城市,與隋唐時期的手工業城市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它的起源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交通樞紐,它主要是依賴於手工業或礦業而形成發展起來的。這主要是宋朝時期在紡織、陶瓷、造紙、印刷、造船、兵器、冶金、制鹽等的生產規模、品種、數量和技術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進步,使手工業型城市排除了原有政治方面的因素而獨立發展起來。這一時期造紙技術已進入了相當成熟的時期,因而都城開封、浙江杭州、福建建陽、江西婺州、四川成都和眉山等都發展成為印刷業的中心,而吳江府的粉箋、溫州的蠲紙、台州黃岩玉版紙、杭州的藤紙、紹興府的竹紙、宣州的宣紙等,在當時也都是非常著名的紙製品。從紡織業來看,有蜀錦、定州的刻絲、婺州的花羅、東陽的花羅、潤州的花羅、青州與邵州的隔織、撫州連花紗、越州的壽陵和綿州的巴西紗子、亳州的輕紗、明州象山女兒布、平江府崑山葯班布等。從制瓷業來看,窯址遍及全國,非常發達。其中定州的白瓷、汝州的青瓷、耀州的青白瓷、景德鎮的影青瓷等都相當著名。[9] 由此可見,手工業型城市在宋代是相當發達的。
二、農村商品經濟發達,「草市」逐步演化為商業性集鎮
商業性集鎮繁榮,是宋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另一大特色。這種特色的標志就是「草市」的大量涌現,並逐漸演化成商業性集鎮。「草市」是由農村交換剩餘產品而形成的定期集市演變而來。正如《中國古代史》所評價的那樣:「在城市的周圍及廣大鄉村中形成了許多定期的貿易集市,北方稱集,南方稱墟,江淮地區稱草市,統稱之為坊場。這些坊場是連接城市和鄉村,鄉村和鄉村之間經濟聯系的紐帶,得以使農民自用自食之外的農副產品轉化為商品,與市場發生日益密切的關系。」[10]縱觀枕宋朝「草市」向集鎮的發展過程,大體上可以把其分為草市大量涌現、草市向商業集鎮演變和商業集鎮向手工業專業鎮轉化三個階段。
1、草市的大量涌現
草市始見於南北朝,隋唐時期已有了初步發展。[11]至唐末,在某些商業繁榮的城市開始出現夜市及附城草市,農村中定期的小市也越來越多。此類草市,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與交通狀況,各有不同的集期,如二日一集、三日一集、五日一集、六日一集、乃至十日一集等。[12] 到了北宋,由於城市建設徹底沖破了坊、市之間的界線,商店可以隨處開設,從而導致了城市內部集市的產生。與此同時,許多城市由於規模的擴大,限於城垣以內的范圍已不夠使用,商業區域不斷向外擴展,與農村中的草市相呼應,從而加快了草市的大量興起。[13]
2、草市向商業集鎮演變
隨著草市的進一步發展和大量興起,使一些大的農村集市成為附近地區的集散中心和城鄉交流的聯結點,從而演變為市鎮。在早期,我國的市和鎮之間是有著比較嚴格的界線的。據《吳江縣志》卷4《鎮市村》記載:「有商賈貿易者謂之市,設官防者謂之鎮」。可見,「市」僅具有經濟職能,「鎮」則是鎮守地方,具有軍事、行政的職能。但是,到了北宋時期,這些市鎮的性質開始發生了變化,純粹以貿易為特徵的鎮市大量涌現,「諸鎮監官,掌警邏盜竊及煙火之禁,兼征稅榷酤」。[14]於是,在縣和草市之間也就有了鎮的建置。鎮的出現又加快了商業性集鎮的發展。這樣,市和鎮之間的區分標准也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以商況較盛者為鎮,次者為市」[15] 。據樊樹志研究,北宋時代,黃河流域的市鎮發展佔有明顯的優勢,四京尤為突出,東京開封府有31鎮,西京河南府有22鎮,北京大名府有20鎮,南京應天府有13鎮。而同時代的江南地區相對較少,蘇州有4鎮,秀州有4鎮,杭州有12鎮,湖州有6鎮。南宋時代,隨著江南經濟的飛速發展,江南地區的市鎮異軍突起。臨安府增至28市鎮,嘉興府達15市鎮,蘇州達19市鎮。可見,經有宋一代,草市不僅發展成集鎮,而且數量增加也相當迅速。
3、商業集鎮向手工業專業城鎮轉化
在宋代,各地市鎮盡管商業貿易職能較強,但各行各業的生產活動,即手工業生產活動也非常活躍,也是市鎮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據《宋會要
㈢ 有人說,兩宋時期是一個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時代。請結合史實談談你的看法。
兩宋時期商業城鎮來數量增源加,大城市裡店鋪很多,突破了唐朝對「市」的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出現「通曉不絕」的夜市,東京居民達20萬戶,娛樂場所「瓦肆」的出現顯示了城鎮的繁華。《清明上河圖》表現出政治性城市向商業城市的轉化;
城鎮發展促使北宋商品經濟有較大的發展。紙幣即「交子」成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兩宋與周邊民族政權不斷進行商品交換,榷場貿易不斷擴大。海外貿易方面與眾多國家經常往來。南宋時發展更多快,廣州、泉州、明州成為主要港口,從國內外出土的瓷器、船塢遺跡中可見海外貿易空前發展,那時東達日本、朝鮮,西至非洲。
農村人口走向城鎮,城市人口增多;小商品經濟關系浸潤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海上貿易已經取代漢唐以來的陸上「絲綢之路」,商品經濟水平處於當時世界的前列。
㈣ 列表概括宋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
宋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
農業
(1)宋代人口數量突破了一億,勞動力大量增加。(2)農業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得到很大的改進,出現插秧時節使用的工具——秧馬;農田水利得到很大發展。(3)占城稻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水稻逐漸躍居糧食產量首位。
手工業
(1)煤的開采量居世界第一。(2)鐵、銅等金屬冶煉不論質量,還是數量,都達到當時世界最高水平。鐵產量大致相當於18世紀歐洲各國產量的總和。(3)陶瓷製造業也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瓷器製作精美,成為暢銷世界市場的產品。
商業(1)各地城市周圍和農村交通要道附近出現了大量集市,逐漸形成大大小小的城鎮,極大地促進了城市商業的繁榮。(2)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了「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時通行「會子」「關子」等紙幣。
海外貿易(1)宋朝政府積極鼓勵海外貿易,在一些重要港口開設專供外商居住的「蕃坊」,並設有「蕃市」「蕃學」。(2)還先後在廣州、杭州等地設置市舶機構管理海外貿易。(3)宋代海外貿易范圍很廣,東到朝鮮、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島、波斯灣,都航行著來往中國的商船。
㈤ 簡述宋代南方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發展表現,說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起止朝代
一、農業方面:
宋代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農業發展迅速。一些北方農作物粟、麥、黍、豆來到南方。棉花盛行種植於閩、廣地區。茶葉遍及今蘇、浙、皖、閩、贛、鄂、湘、川等地。
種桑養蠶和麻的地區也在增加。南宋時太湖地區稻米產量居全國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蘇州)為代表,有「蘇湖熟,天下足」(指蘇州和湖州)或「蘇常熟,天下足」(指蘇州和常州)之稱。
二、手工業:
1、南宋時期,廣東雷州半島地區和廣西南部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兩浙和川蜀地區絲織業最發達。宋朝政府還在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設立織錦院,也就是官辦的絲織作坊。而相關的印染業也因此發達起來。
2、宋朝官窯、民窯遍布全國。時有河北曲陽定窯、河南汝州汝窯、禹州的鈞窯、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哥弟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建窯等七大名 瓷窯,和分布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
所產宋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如日本、高麗、南洋、印度、中西亞等地區。北宋的瓷器,不論在產量還是製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
3、造船業位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三、商業:北宋時期在四川地區出現「交子」被視為是最早的紙幣。由於農業上的不抑兼並政策,使得整個社會的勞動力充足,工商業得到迅猛的發展,工商業稅佔了總稅收收入的70%。
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起始於唐朝的中期,事件是安史之亂,完成於南宋。
(5)兩宋時期商業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擴展閱讀
從北宋到南宋時期,經濟重心之所以繼續南移並能夠最終完成的原因是:
1、自然因素
宋代氣候條件變化,使南方更適宜農業發展。同時,由於北方經濟開發較早,水土流失嚴重,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破壞較為嚴重,環境惡化,影響了農業生產。
而南方經過三國時期以來的經濟開發,為經濟發展打下一定基礎,自然環境保持較好,從而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
2、政治因素
這表現為:
一是兩宋統治疆域大部分地區在南方,其中南宋時政治中心還移到南方,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繼續發展;
二是自唐末以來,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安定,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三是兩宋時期,中原人民反對北方少數民族貴族掠奪的斗爭阻止了北方少數民族貴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戰禍;四是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採取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3、經濟因素
北方仍然戰亂較多,而南方社會秩序相對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使南方自然資源繼續得以開發利用,社會經濟秩序發展,從而最終超過北方,全國經濟重心已移到了南方。
㈥ 宋元時期,我國古代商業的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高峰期,你認為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主要有哪些表現
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1、農業革命。一為宋代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據統計,宋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每畝平均2石(唐是1.5石),而在南方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兩浙地區,畝產量高達6—7石。二為土地開發的范圍擴大,土地利用率空前提高,宋人與山爭田,與水爭田,出現了梯田(開山為田)、圩田(把湖泊窪地開墾成田)、淤田(把沙灘地開墾成田)、架田(在水面上封土成田)等。
2、煤鐵革命。宋代,我國生鐵和煤的產量,在當時世界上都是最高的。一位美國學者在對北宋生鐵的產量做了計量研究後指出,到1078年,生鐵年產已達7.5-15萬噸之數,這一產量為1640年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產量的兩倍半至五倍,如此高的年產量僅靠伐木燒炭作為燃料是難以為繼的,中國人的智慧終於完成了用煤煉鐵這一工藝史上的巨大跨步,從而在11世紀實現了英國遲至1540—1640年早期工業化時期才實現的「煤與鐵的革命」。
3、城市革命。以宋代坊市制度的突破、城市商業經濟的發展為契機,中國古代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從此以後,封建政治中心城市的經濟機能不斷增強,城市化的進程大大加速,而這正是西方學者所認為的中國「宋代城市革命」。
4、金融革命。宋代,由於工商業的高度繁榮,促使國家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紙幣的產生和推行,標志著中國的貨幣從金屬鑄幣時期開始演進到信用貨幣時期。對此,有學者把宋代紙幣的產生稱為「金融革命」。
5、科技革命。宋代是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黃金時期,它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許多成就,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內都是領先的。震驚世界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就有三項發明(火葯、活字印刷和指南針)誕生於宋代。另一項發明造紙術雖然開始於漢代,但其普遍盛行和技術的大量提高則是在宋代。除此之外,宋代在許多方面也取得了成功,如火葯的發明推動了火箭、突火槍、火炮、地雷、火毬等兵器的革命;北宋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台,成為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鍾。
㈦ 宋朝的時候坊市界限被打破,商業經濟空前繁榮為什麼又會有"兩宋以後,民間手工業在曲折中繼續發展"這句話呢
宋尤其是南宋是開放國門的,所以商業經濟空前繁榮,但是這是建立南宋特殊國情上的,回整個北方淪喪答,在北方戰亂不休。在任何一個戰亂時代,商業是被統治者鼓勵的,甚至大力扶持。
在北宋時期 幾乎沒有多久是統一的。重商是當時各個統治者的國策,所以在那個時代商業空前繁榮。直到,大元一統中國,重商已經成為國家的累贅,糧食不夠吃,戰爭沒有了。以前自己沒有糧食可以去買甚至可以去搶別人的,但是現在別人家都是自己家了,怎麼搶。所以國策變成重農。
商業開始凋落,國家已經不需要商人去互通有無了。99年後大元的天下紛爭,戰亂重啟。。。。。。。。。。。。。。
㈧ 宋朝商業的繁榮表現
白銀和交子的出現,隨著北宋商品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量也明顯增加。
至南宋,紙幣的品種又有所增加,主要有東南會子、川引、淮交、湖會四種,且有不同的面額。除幣種有所增加外,發行數額也大大增多。這些都大大便利了商業活動。
宋代眾多的水陸交通干線、支線,將地區性中心城市與其它縣、鎮聯結起來,形成了全國性的商業網路,這也是宋代商業繁榮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徵。
(8)兩宋時期商業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擴展閱讀:
北宋時期還產生了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建立後,四川地區長期使用鐵錢,因鐵錢重,攜帶不方便,公元10世紀末葉,成都市場上遂出現所謂「交子鋪」,發行紙幣「交子」,代替鐵錢流通。
北宋發行過大量紙幣,包括交子、錢引一和小鈔,但到今天,真正的北宋紙幣一張也沒有留傳下來,其原因大概是紙質易爛。
唐朝時期,對外交往的孔道主要是西北陸路。到兩宋,因戰爭關系,西北陸路交通時斷時續,於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主要依賴東南海路交通。
宋朝首次開辟了「海上陶瓷之路」,宋代的「五大名瓷」譽滿全球。而其商船的噸位之大,數量之多,皆為世界之首。當時,大海船達300噸,而幾百年後的哥倫布航船才120噸。採用指南針導航的300噸海船,穿過印度洋遠達阿拉伯與非洲東岸。
進出口商品達300多種,成為當時最發達的海洋國家,不僅推動世界貿易,也把宋代的印刷、火葯、指南針這三大發明,傳入歐洲。
㈨ 列舉宋唐元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表現
唐代經濟:
初期,社會經濟以自然經濟為主,商品經濟處於復甦階段,水平很低。在這種情況下,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較好地適應了小額商品交易的需要。
海外貿易開始興盛,中國沿岸的交州、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揚州等城市,因與蕃舶互動頻繁,如雨後春筍般興盛起來,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為因應海上貿易的新形勢,唐代還特別設置「市舶司」,用來管理蕃舶的進出以及征稅事由。海外貿易的數量,自此不斷成長。
唐代的城市商品經濟處於成長的胚芽時期。長安、洛陽、蘇州、揚州、成都、廣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內的商業中心。唐朝國內交通在當時世界上是十分發達的。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道路遍布全國。水路交通則是以洛陽為中心的南北大運河為主。全國共有驛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其中陸驛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驛一百六十六所。
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紙業和造船業:民間普及飼養桑蠶,開辟用竹造紙,製造人力腳踏輪船。越州越窯燒制出的秘色瓷是唐朝後期南方陶瓷業的傑出代表。
4、宋代經濟:
城市商業繁榮。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北宋的都城汴梁城還出現了早市和夜市,呈現出了全面繁榮局面。到了南宋時期,當時的臨安城在商業繁榮呈上來講,與北宋的都城汴梁城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形成了三級市場網路體系。宋代的商業繁榮不但體現在城市,而且表現在農村市場。在農村市場上,小販、貨郎走街竄巷,活躍了農村市場,豐富了農民的生活,
貨幣領域里,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最後,兩宋時期的海外貿易十分發達。
「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
重點:早市和夜市、最早紙幣交子的流通,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
5、元代經濟:
農業方面 少數民族統治且不漢化 土地兼並的問題嚴重在此方面對經濟無促進作用 主要是商業 色目人在元朝地位僅次於蒙古 元朝的大都,不僅是全國的經濟中心,而且是當時國際上著名的大都市,吸引了東西方很多國家的商隊和使團。
因此受上述經濟利益吸引 揚州泉州溫州等外貿港口商業繁榮 再加之大運河的改修 元朝統治最遠遠達奧地利的影響 景德鎮制瓷中心的出現 使得中國物產產品遠銷海內外 大概就這樣了
6、明清時期經濟特點:
地區性的商業中心的形成和出現.各地市場聯系密切,地域分工趨勢顯見。
城鄉商業繁榮,普通集市的廣泛分布。
各地商幫活躍.明清時期,不僅從商人數增多,而且出現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業集團即商幫,生產走向專業,分工明確,生產效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