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財政支出規模對經濟的影響
1.2002年財政政策
第一,繼續發行長期建設國債,政策目的是保持必要的投資拉動力度。
第二,繼續利用國債對企業技術改造投資進行貼息,發揮一兩撥千斤的作用,帶動銀行貸款投入企業技改。
第三,根據情況繼續提高行政事業人員的工資和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 第四,繼續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第五,繼續堅持強化稅收的徵收管理。自1998年以來,強化稅收征管取得明顯成效。 第六,繼續穩定和完善稅制。基本穩定稅制,適時適當地微調稅制;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在條件成熟時推進出口退稅體制的改革。
2.2004年:積極財政政策功能面臨轉型
3.2005年財政政策
由擴張性的積極財政政策轉向穩健財政政策,也就是經濟學意義上的中性財政政策。這意味著實施7年的積極財政政策退居幕後。實行穩健財政政策,是為了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絕不等於財政政策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中不作為或無所作為。
4.2006年財政政策2006年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穩健財政政策,著力推進投資、消費和出口健康發展. 一是適當減少財政赤字和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 二是調整和優化政府投資結構。 三是整頓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 四是鞏固和發展出口退稅負擔機制改革成果
其實說白了,就是通過財政支出來調節整個社會的消費
那個公式不記得了,不然又能賣弄一下,呵呵
經濟總量=總消費-總支出之類的
總的來講,消費越多,當然經濟相對來說發展的越快
回答完畢
均個人意見,呵呵
⑵ 財政支出規模對經濟的影響
一般而抄言,擴大財政支出有襲利於刺激經濟。但是過大的財政赤字意味著政府要大量舉債,從而使得市場中的資本大量湧向公共部門,擠占市場私有投資,是不利於經濟長遠發展的,希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經濟學上有一個乘數效應的模型,認為如果政府財政支出的擴大和稅收增長能相等,就可以做到刺激經濟而不傷害經濟長遠發展。
⑶ 簡述轉移性財政支出的經濟影響
轉移性支出(來transfer expenditure)是指政府自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財政資金無償地,單方面轉移給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補助支出、捐贈支出和債務利息支出,它體現的是政府的非市場型再分配活動。在財政支出總額中,轉移性支出所佔的比重越大,財政活動對收入分配的直接影響就越大。一般而言,轉移支付的對象是經濟狀況比較差的居民,因此他們的邊際消費傾向相當大,通過轉移支付獲得的資金大多會用於消費。所以轉移支付會增加居民的消費水平,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加GDP,增加的量等於消費乘數與轉移支付數量之積。
⑷ 財政支出按是否具有補償性來劃的經濟有何意義
財政支出劃分為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這個劃分有助於我們分析政府支出版產生不同的權經濟影響。
政府的購買支出主要影響的是資源配置。一方面,政府購買的商品和勞務的種類不同,生產的公共商品也就不同,從而對資源配置的結構產生的影響不同;另一方面,由於政府購買支出直接成為一種有效需求,其支出大小必然影響經濟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況。
政府的轉移支出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收入分配上。由於它是政府的一種無償性支出,因此,轉移支出的規模和對象不同,所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也就不同。
⑸ 財政支出可以長期促進經濟增長嗎
1、首先回答什麼是財政,財政收入:①國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財政。由政府提出並經過法定程序審查批準的國家年度基本收支計劃,稱作國家預算。上一年度國家預算執行結果的會計報告,稱作國家決算。②財政收入的渠道主要有稅收收入、利潤收入、債務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③ 影響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基礎性的(根本因素),要使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就要努力發展經濟。分配政策對財政收入的有一定的制約,增加財政收入要處理好國家、企業、個人的關系,在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穩步增長的基礎上,使企業生產得到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①資源配置作用:促進資源合理配置
②經濟穩定作用:國家調控經濟,促進經濟的平穩運行: (1)當經濟增長滯緩,社會需求不足,則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通過增加經濟建設支出和減少稅收,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拉動經濟增長.(2)當經濟發展過熱,社會需求過旺,則政府採取緊縮性財政政策,通過減少財政支出和增加稅收,抑制總需求,降低通貨膨脹率。
③經濟發展作用:國家通過財政手段可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表現在:促進經濟結構合理優化、科技進步與人才培養。)
⑹ 財政支出進度加快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除了減稅降費,財政支出進度加快也有力支撐經濟平穩增長。「今年以來,各級財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有效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脫貧攻堅、生態環保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財政支出保持較高強度。」財政部綜合司負責人說。
此外,今年以來,中央財政及時批復下達中央預算,促進財政資金盡早發揮效益。據統計,截至6月18日,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已批復下達86494億元,占年初預算的91.4%。未下達的預算資金主要是據實結算項目以及應對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的支出。專家表示,當前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大力推進減稅降費,提高政策精準性有效性。「特別是用好增值稅留抵退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給實體經濟創新驅動引擎加『高標號汽油』。」張連起認為,要促進一系列稅收政策更加充分、通暢地落地,堅決消除「中梗阻」「腸梗阻」,讓實體經濟更加輕裝上陣。
⑺ 財政支出效益與一般經濟效益的區別
財政支出抄效益是指政府為滿足社會共同需要進行的財力分配與所取得的社會實際效益之間的比例關系,基本內涵是政府資源分配的比例性和政府資源運用的有效性。財政支出效益好是財政支出產生的成果較多,或者取得一定的成果所耗用的財政資金較少。
一般經濟效益,是通過商品和勞動的對外交換所取得的社會勞動節約,即以盡量少的勞動耗費取得盡量多的經營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勞動耗費取得更多的經營成果。經濟效益是資金佔用、成本支出與有用生產成果之間的比較。所謂經濟效益好,就是資金佔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提高經濟效益對於社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⑻ 影響我國財政支出規模和結構的主要因素
影響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主要因素
財政支出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是僵化的,它取決於一個國家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對財政支出結構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使財政支出結構的發展變化帶有一定的規律性。因此,政府不能夠任意的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從經濟發展階段來看,現階段影響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因素有:
(一)政府職能的轉化滯後與政府行為的不規范
財政支出的直接目的是滿足政府履行其職能。因此政府的職能究竟是否規范化,直接影響著財政支出結構的合理與否問題。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規范化的政府職能標準是滿足公共需要,彌補「市場失靈」。目前對我國政府來說,應該把市場能解決的事情交給市場,而政府應該把社會公共需求領域的事情做好。
(二)財政收支矛盾較為突出
財政支出可能達到的總規模,在一般情況下取決於財政收入規模。國民經濟增長狀況是決定財政收入規模的前提。目前,我國正處於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這無疑會影響財政收入規模的擴大,而財政支出壓力很大,如西部大開發、振興大東北、發展農業、教育、科技、環保以及解決失業人員的安置等問題都需要財政來妥善解決,這些使財政支出壓力更加加大。
(三)預算管理體制不夠完善
從近幾年的運行情況來看,我國預算管理體制改革是比較成功的,但由於經濟發展水平、現行管理體制、預演算法制化以及現行利益分配格局等因素的影響,我國預算管理體制改革尚存在許多不足點,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預算科目劃分不科學。政府預算科目的改革,不僅要全面、准確地反映政府所有收支活動,而且要強化收支分類的經濟分析功能,提高財政透明度和政府宏觀調控管理水平,同時還要與國際慣例相結合。目前我國現行預算科目體系的劃分,存在著經濟與功能分類方法上相互交叉,這導致了核算口徑與國際慣例不能銜接。(2)預算的編審時間較短。盡管2002年財政部規定編制下一年度的預算時間提前到8月底,但仍然達不到有效編制預算時間要求,特別是在當前構建公共財政框架及推行部門預算、政府采購制度、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條件下,沒有充分的時間對預算項目進行周密的論證,將直接影響預算的實際效力。從審議時間來看,每年一次的全國人大會期,一般不太長,而會議期間的審議預算時間則更短,因此在較短的時間內全國人大難以深入地對政府預算進行細致、認真地審議修改。
(四)財政監督力度較為薄弱
財政監督是國家經濟監督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有效地發揮財政監督機制對加強財政管理和維護財經紀律具有現實意義。目前,我國財政監督機制中存在著以下不足點:(1)監督方式單一並且不規范,即專項性和突擊性檢查較多,日常監督較少;對公共收入檢查較多,對公共支出監督較少。(2)財政內部監督較為薄弱。近幾年來我國對自身的監督力度不夠嚴格,為財政資金的分配和預算的執行留下了漏洞,如財政部門腐敗現象的蔓延。
⑼ 106.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對經濟的影響是( )。
擴張性的財政抄政策對經濟的影響是襲(A、緩和了經濟蕭條,但增加了政府債務)。
一切剝削階級國家的財政政策都是為著維護其超經濟的剝削關系。當其統治者處於上升時期時,往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採取較為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財政政策。
但隨著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財政政策會變得越來越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從而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
(9)財政支出對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根據權衡性財政政策,政府在財政方面的積極政策主要是為了實現無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水平。當實現這一目標時,預算可以是盈餘,也可以是赤字,這樣的財政為功能財政。預算赤字是政府財政支出大於收入的差額。
實行擴張型財政政策,即減稅和擴大政府支出就會造成預算赤字。預算盈餘是政府收入超過支出的余額。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即增稅和減少政府支出,會產生預算盈餘。
在財政分級管理體制下,稅收被劃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與地方共享稅三種,分別規定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來源;支出也同樣被劃分為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並各自規定了相應的支出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