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政府對市場有哪些影響
從實踐來看,政府逐步從市場外部進入到市場內部,從輔助功能轉變為主導功能,從微觀層次上升到宏觀層次。由於不同國家的市場發育程度不同,政府在不同發展階段進入市場,逐步形成了四種模式。
第一,強市場與弱政府的模式。早期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採用的模式,以亞當·斯密的經濟理論為基礎。斯密認為,「自利」是人的本性,在市場經濟中,人所追求的是自身的經濟利益,根據市場價格信號決定自己的行動,這種行動受制於市場而非政府。
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人們不自覺地實現著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因此,政府主要是保障市場自由,是個人和國家財富以及集體安全的「守夜人」,「小政府」才是好政府。
第二,強市場與強政府的模式。現代西方發達國家所採取的政治經濟管理模式,凱恩斯主義是其理論基礎。市場經濟本身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周期性經濟危機迫使人們反思原有的經濟管理哲學和行政管理方式。
通過反思,人們逐步認清了市場失靈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危害,承認了政府對社會經濟活動干預的必要性。凱恩斯主義「為政府幹預社會經濟事務奠定了理論基礎」,因而,廣泛地被西方國家所採納。在保持市場經濟機制的前提下,政府制訂了一系列的法規、政策來規范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如加強企業管制、限制市場壟斷、實施社會保障等。相應地,政府逐步演變成「強政府」或「萬能政府」。
第三,弱市場與強政府的模式。原社會主義國家大都採用這種模式,其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規定和基本要求,排斥市場機制,片面強調集權、集中的作用,否定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的合理分權,否定市場的調節功能,因而形成了弱市場-強政府的政治經濟管理模式。
第四,弱政府與弱市場的模式。80年代一些拉美國家的模式,結構主義是其理論基礎。拉美國家的經濟體制實行的是一種「半市場化」的運行機制。主張國有化,以政府的各項優惠政策為手段,促進本國的工業化。為保護民族工業,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限制外國產品的輸入和競爭。割裂本國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系,關起門來搞建設。
多年的市場主義實踐表明,市場機制不僅具有局限性和缺陷,而且在一定的情況下還存在著失靈的情形。由於內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條件缺陷所引起的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的某些領域運作不暢就是市場失靈,主要表現有:外部負經濟效果、壟斷性生產和經營、公共物品供給不充分、不對稱信息下的商品交易、社會收入分配不均、宏觀經濟波動等。
同樣,多年的實踐也表明,市場失靈僅僅是政府採取干預手段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並不是在任何時候,自由競爭的不足都能由政府的干預來彌補,政府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一定的情況下,政府也會失靈。
政府為克服市場缺陷所採取的立法、行政管理以及各種經濟政策手段,在實施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各種事與願違的結果和問題,最終導致政府幹預經濟的低效率和社會福利損失。也就是說,政府在力圖彌補市場缺陷的過程中,又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另一種缺陷,造成政府活動的非市場性缺陷,即政府失靈。
『貳』 政府如何影響國家經濟
政府對於國家經濟的影響,主要通過宏觀調控,特別是我國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可以通過發布類似於政府公告之類的國家政策
『叄』 政府投資對經濟的影響
政府投資可以彌補場失靈,協調全社會的重大投資比例關系,進而推動經濟發展和結構優回化。
(一)均衡社會投資,政府答發揮宏觀調控作用。
(二)政府投資對調節投資結構、引導社會投資方向起著重要作用。
(三)為社會民間投資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四)支持地區內國家重點項目時建設。
『肆』 政府稅收對未來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簡答題
稅收對未來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的?政府的稅收就是國增加國家的收入,用國家的收入呢,來提高中國國民的經濟的一個重要的舉措。
『伍』 簡述政府應對外部影響的經濟政策
外部性是指某一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對其他經濟單位所施加的非市場性影響,非市場性是指一種活動所產生的成本或利益未能通過市場價格反映出來,而是無意識強加於他人的,外部性有正的外部性,有些稱之為外部經濟,這是指一個經濟主體對其他經濟主體產生積極影響,無償為其他人帶來利益。相反,產生負向外部影響的經濟活動。(外部不經濟)給其他經濟單位帶來消極影響,對他人施加了成本。外部性的例子很多,如一個養蜂的人和裁種果樹的農場主之間相互施加了正的影響,他們的行為為典型的外部經濟,農場主為蜜蜂提供了蜂源,提高了養蜂生產者的產量。同時,峰蜜采蜜過程中加速果樹的授粉,提高水果的產量,雙方互相無意識地為對方帶來好處,企業排放污染源的例子是典型的外部不經濟。由於外部性造成資源配置缺乏效率的原因是由於私人部門用於決策的成本與社會實際付出的成本之間出現偏差,因此矯正外部性影響的指導思想是:外部經濟影響內在化,為決策者提供衡量其決策的外部性的動機。政府對外部性的糾正可以採取的主要措施有稅收,補貼,企業合並以及明確產權。稅收和補貼迫使廠商考慮外部成本或外部利益的手段之一,是政府採取稅收和補貼政策,即向施加外部不經濟的廠商徵收恰好等於外部邊際成本的稅收,而給予提供外部經濟的廠商等於外部邊際來收益的補貼,以便使得廠商的私人邊際成本與社會邊際成本相等,誘使廠商提供最優的產量。但是這種方法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准確地以貨幣形式衡量外部性的成本收益,如污染環境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到底說有多大,所以有時政府只是近似地估計這些成本。企業合並將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經濟單位合並是解決外部性的第二種手段,如果外部性的影響是小范圍的,如一家小餐館對一家洗衣店造成了污染,則由政府出面,則適合的價格把洗衣機賣給這家餐館,通過合並,外部成本內部化。明確產權流行於西方的產權理論提出了解決外部性的影響的市場化思路。科思定理的內容:只要產權定是明確的,則在交易成本為零的條件下,無論最初的產權賦於誰,最終效果都是有效率的。例:張三、李四同住一宿舍,張三喜歡安靜,而李四喜歡聽音樂,雖然,李四的行為對張三造成了外部不經濟,方案一:假定了張三忍受,或者李四不聽音樂,他們都無法忍受,假設損失是100元。方案二:李四購買耳機,價格為10元,根據科斯定理,假如學校規定張三有權享受安靜,他可以向學校有關部門的報告,要求李四不幹擾他,這時,李四為了能繼續聽音樂,只好花10元購買耳機。進一步,最初權利的規定對最終結果並不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學校規定,李四有權聽音樂,那麼張三在不堪忍受噪音的情況下,要麼忍受,要麼與李四談判,如果張三是理性的,他會選擇花費10元錢給李四買一個耳機。科思定理在解決外部經濟影響問題上的政策含義是:政府無須對外部經濟影響進行直接的調節,只要明確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當事人雙方的產權,市場談判可以解決問題。其局限性是科思定理的隱含條件限制了科思定理在實踐中的應用,首先,談判必須是公開並且無成本的(交易成本=0)。其次,外部性影響有關當事人只能是少數幾個人。
『陸』 為什麼政府支出對經濟的影響要比稅收變化對經濟的影響要大
因為政府支出對於經濟會有很大的影響,比如說促進啊,比如說政府出錢建立某一個商業園了,那麼對這一片的經濟都是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柒』 政治經濟學是什麼是政府的政策和經濟的融合,相互影響嗎
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一個社會生產、資本、流通、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內濟活動、經濟關容系和經濟規律的學科。政治經濟學以歷史的生產關系或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即是對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生產和再生產中人和人的關系作為自己研究對象的學科。
『捌』 財政赤字對經濟的影響
財政赤字對經濟的影響如下:
一.積極影響:
赤字財政政策是在經濟運行低谷期使用的一項短期政策。在短期內,經濟若處於非充分就業狀態,社會的閑散資源並未充分利用時,財政赤字可擴大總需求,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刺激經濟回升。在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的條件下,中國經濟能夠保持平穩增長態勢,擴張性赤字財政政策功不可沒。從這個角度說,財政赤字是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它能有效動員社會資源,積累龐大的社會資本,支持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實際上財政赤字是國家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等目標,依靠國家堅實和穩定的國家信用調整和干預經濟,是國家在經濟調控中發揮作用的一個表現。
二.消極影響:
1.赤字財政政策並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葯。刺激投資,就是擴大生產能力。實行擴張性政策,有可能是用進一步加深未來的生產過剩的辦法來暫時減輕當前的生產過剩。因此,長期擴張積累的後果必然會導致更猛烈的經濟危機的暴發。
2.財政赤字可能增加政府債務負擔,引發財政危機。財政風險指財政不能提供足夠的財力致使國家機器的運轉遭受嚴重損害的可能性,當這種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時,輕者導致財政入不敷出,重者引起財政危機和政府信用的喪失。財政赤字規模存在著一個具有客觀性質的合理界限,如果赤字規模過大,會引發國家信用危機。對財政赤字風險性的評價,國際上通常用四個指標:一是財政赤字率,即赤字佔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過3%為警戒線;二是債務負擔率,即國債余額佔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過60%為警戒線;三是財政債務依存度,即當年國債發行額/(當年財政支出+當年到期國債還本付息),一般以不超過30%為警戒線;四是國債償還率,即當年國債還本付息/當年財政支出,一般以不超過10%為警戒線。
3.赤字財政政策孕育著通貨膨脹的種子,可能誘發通貨膨脹。從某種程度上說,赤字財政與價格水平的膨脹性上升有著固定的關系。其原因並不難尋。在一個社會里,赤字財政導致貨幣需求總量增加,而現存的商品和勞務的供給量卻沒有以相同的比例增加,這必然要使經濟產生一種通貨膨脹缺口,引起價格水平提高。在財政赤字不引起貨幣供給量增加的情況下,赤字與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有直接關系。
財政赤字即預算赤字,指一國政府在每一財政年度開始之初,在編制預算時在收支安排上就有的赤字。若實際執行結果收入大於支出,為財政盈餘。它反映著一國政府的收支狀況。財政赤字是財政收支未能實現平衡的一種表現,是一種世界性的財政現象。財政赤字是財政支出大於財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額,由於會計核算中用紅字處理,所以稱為財政赤字。
『玖』 請舉出中國現實中的一個例子,剖析政府對經濟的影響和存在的問題,以及怎樣解決
經濟抄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也就是襲說經濟決定政治。第一、科技和經濟因素是影響世界格局變化的決定性因素。這里有兩層含義:其一,在經濟與科技的迅猛發展中,國際力量對比此消彼長,綜合國力競爭激烈。在當今世界,已沒有哪一種力量能夠全方位占據絕對優勢,隨心所欲地控制世界。反對構築單極世界的各種力量共同推動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發展。其二,世界經濟的多極化必然推動世界政治的多極化。世界經濟的多極化作為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必然產物出現於冷戰時期,從而對兩極世界政治格局形成強有力的沖擊。冷戰後,隨著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影響力的增大,以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迅速發展,多極化趨勢在全球或地區范圍內,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新的發展。第二、經濟全球化進程使單極世界構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全球化使各國、各地區經濟相互依存程度不斷加深,由此而形成的相互影響、制約也大大增強,這對超級大國以實力和強權推進單極進程無疑會起到牽製作用。同時,由全球化帶來的許多全球性問題也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單獨處理的,必須通過各國間的廣泛合作才能妥善解決。這在客觀上推動了更多國家在國際事務中作用的發揮和地位的展現,有利於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拾』 政府采購會對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政府采購制度作為財政制度的組成部分,
在很多國家已有相當長
的歷史,如美國在
1778
年的《憲法》中,就有了政府采購的條款。
政府采購在各國的經濟管理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據歐盟估算,
政
府采購的金額占成員國
GDP
的
15%
。為了加強對規模巨大的采購進行
管理和監督,
各國也都制定了專門的政府采購法規,
通過法律規定使
采購活動公開、公正、公平地進行。國際經驗表明,政府采購節支幅
度在
10%
以上。我國自
1998
年開始正式實行政府采購制度,
2000
年
在全國全面開展,政府采購平均節支幅度在
13%
左右,取得了良好的
社會和經濟效益。
本文試從不同角度探究政府采購制度對我國經濟的
影響。
一、政府采購制度及其理論依據
按照公共財政學理論,政府采購制度屬於
購買性支出
(
exhaustive expenditures)
,即政府采購是指各級政府為了開展
日常政務活動或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的需要,在財政部門的監督下,
以法定的方式、
方法與程序,
從市場上為政府部門或所屬公共部門購
買商品、工程和服務的行為。
政府采購制度內涵上體現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思想,凱恩
斯主義的宏觀管理理論自建立之初起便將政府對總需求的控制——
財政政策放在重要位臵。
20
世紀三十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大蕭條
所表現出的生產能力過剩、有效需求不足、貨幣緊縮與普遍失業。凱
恩斯依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分析出產生經濟危機的原因。即:人
們的消費傾向和投資收益存在遞減規律,
這兩方面的共同作用會直接
導致有效需求不足,
當這種現象超過一定的程度將產生市場蕭條,
即:
「經濟危機」
。在此基礎上,他提出政府應採取「逆水行舟」的辦法,
運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進行干預,
控制失業或通貨膨脹,
即所謂
「相
機抉擇」
。按照「相機抉擇」理論,當經濟不景氣時,政府通過增加
支出、減稅等手段給經濟加溫;而當經濟處於過熱狀態時,政府採用
減少支出、
增加稅收等手段給經濟潑冷水。
這一理論要求政府能夠看
准經濟發展趨勢,
並且擁有足夠強大的財政勢力控制經濟,
確保經濟
平穩發展。
顯然,政府采購制度是政府通過「國家購物」的方式,擴大政府
支出,直接影響、拉動生產進而拉動經濟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講,政
府采購制度是建立在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管理理論基礎上的。
二、我國目前的經濟狀況
分析我國目前經濟面臨的問題,改革開放
23
年來,我們的經濟
處於喜憂參半的境地:令我們興奮的是
GDP
持續快速增長,
2001
年
為
7.4%
;通貨膨脹率被良好的控制,
2001
年為
2.7%
;出口貿易總體
呈增長態勢,
2001
年達
61624
億美元;而令我們擔憂的是一方面,
失業率上升,國家公布的失業率為
2.7%
,但是如果將農村剩餘勞動
力與「隱性失業」人口計算在內,我國的失業率將達
10%
——
15%
;
另一方面我國的三大產業以及各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
同時,
消費結
構升級緩慢、難以形成消費熱點,直接導致內需不足;以及城鄉收入
差別的加大,帶來的「三農」問題等,所有這些直接制約了我國經濟
的發展。
三、政府采購制度對我國經濟產生影響
1
、政府采購制度正的外部性
首先,
我國經濟面臨著嚴重的內需不足,
政府雖經幾次利息調節,
試圖通過貨幣杠桿來調控交換,
但是其作用已經越來越小,
通過貨幣
刺激消費而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顯蒼白無市場力。
而政府采購可以彌
補財政杠桿和貨幣杠桿的不足。
政府采購運作的方式是直接與現代化
物流掛鉤,刺激、加快商品交換的速度。而這點又與政府加大基礎設
施建設的目的相近,只不過影響的速度要快得多,更能立竿見影。政
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作用是拉動重工業發展,
而政府采購是拉動輕
工業發展,兩者並駕齊驅,便可以拉動經濟高速度增長,該方式尤其
適合於剛剛復關的中國。
其次,隨著政府采購對擴大內需的拉動,創造了就業空間,隨著
對經濟拉動作用的增強,
必將減少人力資源的大規模閑臵,
無疑對解
決我國就業問題起到推動作用。
第三,在政府采購過程中,國家經貿委通過產業政策,有選擇性
的向重點扶持產業進行購物,解決了這批企業融資的困難。同時,利
用立法手段對國內民族工業加以適當保護,
避免政府采購市場開放過
程中國內企業佔有份額大量減少。
通過有序地開放政府采購市場培養
和增強民族工業的實力。如此,既扶持了一批有前景的企業,又在采
購過程中融產業結構調整於無形。
政府采購與加大政府基礎設施投入
並行,有利於我國三大產業及其產業內部的結構優化與升級。
第四,我國加入
WTO
後,面臨嚴重的「三農」問題,政府在采
購後,可將貨物繼續向農村降價流通,讓利於農民,解決了農民收入
水平低下的矛盾、擴大了農村市場,為農村發展增加源動力;同時政
府在采購的同時,也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
第五,政府采購是通過一系列「條例」
、
「規章」進行的,有一整
套規范的程序,
如:
政府采購原則、
管理許可權、
競爭性招標采購程序、
質疑與投訴、履約管理、驗收、法律責任等。這些「條例」
、
「規章」
從制度上確保了政府采購行為的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一定程度
上杜絕了腐敗現象。
第六,政府采購制度對供應商提出了明確要求,即:所提供的商
品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
技術質量標准通過
IS0
認證,
及相關的社
會、經濟政策如環境保護、就業的要求;供應商及其高級管理人員必
須遵守相關的法律和稅收條件。
這些要求對打擊假冒偽劣商品、
保護
知識產權等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對我國企業,特別是在面臨加入
WTO
的情況下,就顯得極為重要。
2
、政府采購制度負的外部性
首先,
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管理理論從經濟學角度看,
政府采購屬
於「公共物品」
,隨著政府采購的過分強化,其後果必然出現「擠出
效應」
——阻止了社會其他部門甚至私人企業提供產品的可能性,
理
論上減少了社會
(
私人部門
)
有效提供。
其次,
雖然實施政府采購的目的之一是杜絕腐敗,
但是按照
「新
公共管理理論」中「公共選擇理論」
,一些制定政策的「政府首腦」
考慮的僅僅是「權利最大化」
,他們在追求權利過程中,往往製造出
各種「政績采購工程」
;而執行政策的政府職能部門首先考慮的是自
身「預算最大化」
,即最大限度地獲得政府撥款,政府而不是「社會
效益最大化」
。由於這些職能部門所面臨的「顧客」是虛化的,這種
非競爭條件下的「顧客觀念」和「服務觀念」的虛化,必將帶來政府
壟斷性服務活動的高成本與低效率。
同時,
由於這種非競爭條件下形
成的服務模式的單一與社會多樣化之間的矛盾,
必將直接影響社會服
務的質量與效率,造成社會資源配臵的不合理。甚至,這種從某種意
義上講,這些帶來的危害,有時比政府完全不介入還要大。
第三,面對我國的經濟形勢,政府主張通過政府采購拉動內需
是無可質疑的,
但是我國的經濟政策卻表現出與凱恩斯主義宏觀管理
理論的相悖性。
按照凱恩斯宏觀經濟管理理論,
積極的財政政策是通
過擴大政府支出、減少稅收來實現的。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政府
的稅收也在日益增加,按照「拉弗曲線」
,當政府通過稅收從社會吸
取資源達到一定的「度」時,不但財政收入會大幅度減少,而且社會
的資源供給會受到極大抑制,由此。按照上述理論,我們可以將我國
政府采購做如下描述:政府試圖通過采購行為拉動內需推動經濟增